?

二語習得外顯與內隱研究的熱點與展望

2023-12-11 12:05張潤晗劉麗
高教學刊 2023年35期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二語可視化

張潤晗 劉麗

摘? 要:該文以Web of Science與CNKI核心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1999—2022年間的國內外二語外顯/內隱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赪eb of Science及CNKI的導出功能,通過繪制國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網絡、文獻共被引網絡,以及國內該領域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網絡等考察國內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熱點分布情況、發展歷程中的關鍵文獻、重要作者以及主要期刊,以期為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二語;外顯;內隱;可視化;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H09?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5-0007-06

Abstract: By employing CiteSpace, a new scientometric to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cited reference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explicit and implicit research published between 1999 and 2022. The dat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The study analyzes the key and ho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explicit and implicit research with key words frequency and betweenness centrality, high impact literature and authors, distribution countr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of highly cited referenc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explicit/implicit research in SLA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s well as to detect the research fronts and emerging trends of this area.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explicit; implicit; visualization; bibliometrics

信息加工理論中的外顯/內隱之分已經成為二語習得領域最具爭議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二語習得領域的熱門話題和重點問題。顧名思義,“外顯”與有意識、受控制的過程有關,而“內隱”則與無意識、自動的過程相聯系。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用客觀的數據和直觀的圖譜厘清國內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動態、趨勢和問題,以便進一步推動二語外顯/內隱領域相關問題的研究。

一? 國內外文獻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為Java程序下的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5.1 R8。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論和尋徑網絡算法(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PF-NET)對特定領域文獻(集合)進行計算,獨到之處在于“通過深度分析和挖掘科研文獻的共被引數據,考察某一知識領域的基本情況,廓清其知識結構,探測其發展的趨勢或動向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加以呈現”[1],“能夠突出顯示在該領域發展歷程中的一些特定重要文獻”[2]。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Web of Science以及國內CNKI核心數據庫。檢索字段分別選擇“second language explicit implicit”及“二語 外顯內隱”(“二語 顯性 隱性”),時間跨度為1999—2022年。在 Web of Science中檢索時,文獻類型限于論文(articles)及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共得到789條記錄,人工剔除了明顯不屬于二語習得領域的479篇。最終得到310條記錄,最終下載日期為2022年8月10日。在CNKI中檢索時,文獻類型限于論文(articles)及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共得到151條記錄,人工剔除了明顯不屬于二語習得領域的79篇。最終得到72條記錄,最終下載日期為2022年8月10日。

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①國內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熱點是什么?②國內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異同有哪些?

二? 數據分析和討論

為了回答以上研究問題,基于Web of Science的導出功能, 首先對所收集的國外數據進行了關鍵詞共現、演化路徑、文獻共被引等分析。

(一)? 國際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

1? 關鍵詞共現分析

Keyword為關鍵詞共現分析,關鍵詞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獻內容的精煉濃縮,是研究主題的集中體現。通過關鍵詞分析可以較快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關鍵詞出現頻次的升降變化從一個方面透露了研究熱點的形成和轉移,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某一領域今后研究的走向”[3]。根據CiteSpace軟件分析結果,生成圖1所示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共有374個節點, 1 425條連線。圖中各圓環代表關鍵詞出現頻次,圓圈越大、頻次越高,代表了此領域受研究者關注的程度越大,即研究熱點。

圖1 顯示的關鍵詞中,implicit占據網絡的中心地位,向上出現了explicit、knowledge、individual difference、metaanalysis、corrective feedback、comprehension、recast和aptitude等主題; 向左出現了English、grammar 等主題;向下出現了explicit knowledge、instruction、2nd language、memory、measuring implicit、implicit learning、awareness、adult、age和brain potential等主題。這些關鍵詞基本勾勒出了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的性質、研究熱點和研究方法。從圖1中可以直觀地觀察到,1999—2022年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熱點話題包括了對外顯/內隱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研究,尤其關注內隱學習過程、內隱知識的測量,以及對外顯/內隱教學和外顯/內隱修正性反饋的研究。此外,近些年也更加注重對學習者個體差異尤其是年齡及認知因素如語言學能和工作記憶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學習者個體差異因素是成人在二語最終習得成就上表現出巨大差異的根源[4]。然而,從圖1中不難看出,外顯/內隱領域的研究還基本聚焦語法教學及對語法知識的研究上,聚焦語音、語用及詞匯的研究還相對匱乏,語音方面近些年對于外顯教學效果的研究逐漸增加[5],然而比較外顯/內隱教學效果的研究還十分匱乏。就研究方法而言,圖1顯示的關鍵詞中出現了關于研究方法的詞如metaanalysis,其是近幾年出現的用于綜述的研究方法,用統計的概念與方法,分析之前學者專家針對某個主題所做的眾多實證研究,可以找出該問題或所關切的變量之間的明確關系模式,能夠彌補傳統敘述性文獻綜述的不足。外顯/內隱領域研究的knowledge、corrective feedback和instruction等熱點中,前測/后測研究設計的實證研究眾多,因此,運用metaanalysis分析總結比較效應量不失為本領域的一個新趨勢。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以下簡稱“中心性”)是從網絡結構上衡量網絡節點重要性的指標。關鍵詞的中心性越大,表明其連接的關鍵詞之間的信息越多,在網絡結構中占據的位置越重要。

表1顯示出中心性排序前十位的關鍵詞,其構成了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重要關聯詞匯,在網絡結構中占據了重要位置。implicit(0.22)、explicit knowledge(0.17)、second language(0.1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0.14)、explicit(0.11)、knowledge(0.11)、memory(0.11)、individual difference(0.10)、comprehension(0.10)、brain(0.10)等高頻關鍵詞構成了本領域的研究主流。從中心性及頻率也可以看出,現今二語外顯/內隱領域中內隱(implicit)相關問題要比外顯(explicit)相關問題占據更主導的地位,也更受到研究者關注,這與“內隱”相對“外顯”難于構建和測量的性質不無關系。

2? 外顯/內隱研究的演化路徑圖分析

利用CiteSpace繪制關鍵詞共現時區視圖(Timezone View),既能在時間維度上掌控知識演進地圖,又能直觀了解不同時區關鍵詞的布局特征,進而從整體至局部獲取外顯/內隱研究熱點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過程,關鍵詞共現時區視圖(圖2)顯示了外顯/內隱領域研究在不同時區的分布特征。

隨著時間的推進,關鍵詞布局也在不斷發生改變。以每5年為一時間切點,2000—2004年研究的重點是學習者的外顯/內隱知識、教學及糾正性反饋尤其是內隱反饋(如重鑄)的效力以及認知因素如記憶等對外顯/內隱學習過程的影響;2005—2009年關注的話題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外顯/內隱語法知識及兩種知識與語言能力的關系、外顯/內隱糾正性反饋以及外顯/內隱教學的效果比較、個體差異因素的影響等成為重要研究主題,metaanalysis等新興的研究方法在此階段開始大量使用;2011—2014年進一步討論了外顯/內隱語法知識尤其是內隱學習的評估及內隱語法知識的測量問題 (measuring implicit),外顯/內隱修正性反饋的效力(例如,外顯修正性反饋metalinguistic clues 和內隱修正性反饋recast),工作記憶與外顯/內隱知識的關系,外顯/內隱領域呈現了不僅將英語作為研究習得語言的多語種特征。2015—2022年的研究主題是對2011—2014年的延續和深入,進一步探討了語言學能、工作記憶等認知因素的作用,其中值得關注的是Li等[6]關于內隱學能的構建和測量。

3? 文獻共被引分析

文獻的共被引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回答一個研究領域發展演變歷程中,哪些文獻起著關鍵作用。此時的nodes types 選擇cited reference,得到外顯/內隱學習研究的文獻共被引網絡(圖3)。其中模塊值Q(Modularity Q)的取值區間為[0,1], 值越大說明網絡聚類越好;平均輪廓值S(Silhouette S)越接近1說明網絡同質性越高,即聚類信度越高[7]。由此可知,圖3的網絡結構非常顯著(Q=0.856),且聚類結果信度比較好(S=0.498)。下文圖譜質量判斷標準同上。文獻的共被引網絡圖譜基本勾勒出了外顯/內隱學習領域研究的重要文獻。中心性(結構上重要性)、突現性(時間上重要性)、節點大小都是衡量文獻重要性的指標,中心性、突現性越高,節點越大,則是研究前沿的可能性越高?!疲╯igma)值是結合中心性(結構上重要性)和突現性(時間上重要性)的復合指標。若節點的∑值越高,則是研究前沿的可能性就越高,綜合考慮中心性和突現性的∑值由高到低依次為:Ellis(2005)[8](6.36),Bowles(2011)[9](2.06),Ellis(2006)[10](1.87),Hustijn(2005)[11](1.58), Ellis(2004)[12](1.56),Butler(2002)[13](1.52),DeKeyser (2003)[14](1.51),Ellis(2002)[15](1.51),Morgan-Short 等(2012)[16](1.49),Long(2007)[17](1.37)。

此處僅對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作以簡單介紹。排在第一位的Ellis(2005)是運用心理測量的方法測量外顯/內隱學習的結果-外顯/內隱知識的開篇之作。二語習得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描述二語知識是如何發展的,這取決于是否有有效的工具測量外顯尤其是內隱知識,該文系統地提出了測量兩種知識可操作化的標準并使用相應的測量工具測量兩種知識,為外顯/內隱相關問題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和實證基礎。排在第二位的Bowles(2011)以及接下來的研究Guiterrez(2012)[18]、Ercetin等(2013)[19]、Zhang(2015)[20]、Spada等(2015)[21]、Suzuki(2015)[22]、Godfroid(2016)[23]、Vafaee等[24](2017)均為基于Ellis(2005)進行的論證和探討。Bowles(2011)的主要貢獻在于研究對象既涵蓋二語西班牙語學習者,同時涵蓋西班牙語繼承語學習者。排在第三名的Ellis(2006)并非實證研究,而是從二語習得視角發掘并回答語言教學中的八個主要問題,其中兩個問題涉及外顯語法知識和內隱語法知識的教學,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中作者回顧了相關實證研究,為語言教學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排在第四位的Hustijn(2005)對外顯/內隱學習領域研究中的理論構建和實證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及外顯/內隱學習領域中的重要文獻進行了回顧和深入的探討,他認為外顯與內隱學習問題在二語習得領域無論如何都應該受到重視,因為它們是引起學習者母語習得和二語習得取得不同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排在第五位的Ellis(2004)對外顯知識進行了建構,并對其測量方法——語法判斷測試等進行了詳細介紹,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也為后續在現實中區分外顯、內隱知識并對二者進行分別測量奠定了基礎。

∑值排在第六位的Butler(2002)主要介紹了教師如何為學生自主學習、成功完成學術作業提供有效的教學指導。內容看上去與外顯/內隱領域問題并不相關,但細讀論文可以發現,論文的主要內容圍繞外顯教學及如何通過外顯教學提升學生自我認知、動機和信念問題。排名在第七位的DeKeyser(2003)對外顯/內隱學習的認知心理機制、區別、內隱學習的研究方法,以及年齡和環境差異的影響等實際問題進行了討論。排在第八位的Ellis(2002)提出了以頻率為中心的二語習得觀并指出頻率是語言習得的關鍵,這也是基于使用的語言學家的觀點,其認為語言特征出現的頻率對語言認知表征和語言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指出語言表征出現的頻率高低可以影響學習者的語言能力。Morgan-Shortet等(2012) 排在第九位,該研究聚焦在外顯及內隱教學及語法加工的神經機制上,關注外顯及內隱教學環境,并運用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外顯及內隱教學對學習者句法加工過程的影響。排在第十位的Long(2007) 用兩個章節的篇幅(第三章和第四章)討論二語習得領域的兩個重要問題:年齡因素和負面反饋對二語習得發展的作用。

以上重要文獻勾勒出了二語習得外顯/內隱領域研究的重點和發展方向,外顯/內隱學習的接口問題、外顯/內隱知識的測量問題、外顯/內隱教學對語法、語音及語用習得的作用都將繼續成為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及熱點。此外,從文獻中還可以看出個體差異因素雖然得到了重視,但個體差異間的交互作用及其對外顯/內隱尤其是內隱知識習得的作用還有待研究和深入討論。

此外,期刊被引頻次結果顯示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的文獻大多發表在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79)、Language Learning(167)、Applied Linguistics(131)、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06)、 TESOL Quarterly(91)、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89)、Second Language Research(88)和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76)等權威期刊上,說明這些期刊是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成果傳播的重要渠道。其中高中心性的期刊包括 TESOL Quarterly(0.36)、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0.2)、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0.14)、Second Language Research(0.13)、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0.13)和Applied Linguistics(0.09)。結果表明,這些權威期刊比較樂于接受外顯/內隱研究的論文。

(二)? 國內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

基于CNKI的導出功能,對所收集的國內數據進行了關鍵詞共現等分析以回答所提出的兩個研究問題,即國內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關注的熱點是什么及國內外該領域研究的異同有哪些。整體而言,與國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相比,國內對該領域的關注度較低,這從國內外發文的數量上可以看出。

圖4顯示了國內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熱點。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國內的研究熱點集中在對外顯/內隱學習及其結果,外顯/內隱知識的研究尤其是內隱知識的測量上,討論和使用較多的內隱知識測量方法是限時語法判斷測試和口頭誘導模仿測試。在線任務視覺-世界任務也逐漸得到關注,驗證該任務有效性的實證研究在國內還處于空白。與國外學者的研究內容相似,主要集中于語法知識的研究上。國內學者對于書面糾正性反饋及外顯/內隱教學等方面研究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并開始重視個體差異因素尤其是年齡和語言學能對外顯/內隱語言知識發展的作用,然而情感因素的作用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國內學者2019年和2020年發表的幾項實證研究值得關注。陳亞平等[25]通過比較兒童與成人學習者的外顯/內隱學能和外顯/內隱學習成績,探究學能對二語習得的影響。研究發現,兒童顯、內隱學能沒有差異,與其顯、內隱學習成績不相關,只發生了內隱學習,而成人的外顯學能優于內隱學能,其顯、內隱學能均高于兒童,但只發生了外顯學習,并與其外顯學能相關。該研究采用行為研究范式,實驗結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李紅等[26]則探討起始年齡、語言學能與外顯/內隱語法學習成效的關系。結果顯示,內隱學能對早學組語法成績的預測性最強,而外顯學能則對晚學組的語法成績預測性最強。但該研究并未明確區分二語外顯及內隱語法知識,因此無法清晰了解語言學能與兩種知識的關系。張潤晗等[4]從學習者角度出發考察我國英語學習者二語起始年齡、語言分析能力、學習動機及學習信念與二語內隱知識的關系。主要發現情感因素在二語內隱知識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二語起始年齡和語言分析能力均僅與口頭誘導模仿測試結果顯著相關并僅對其具有預測性,與限時語法判斷測試成績既不顯著相關也不具有預測性。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的部分結果一致,也有相悖之處,因此,個體差異因素與外顯/內隱學習及知識的關系還亟待進行更多實證研究。

三? 討論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主要發現:第一,對國內外關鍵詞及國外該領域研究演化路徑的分析顯示knowledge, instruction和metaanalysis等高頻、高中心性的關鍵詞在外顯/內隱研究領域占據主要地位。這為了解二語外顯/內隱研究的熱點和發展前沿提供了重要參考。內隱知識的測量、個體差異與外顯/內隱學習及知識的關系、外顯/內隱教學對外顯/內隱知識發展的作用、外顯/內隱修正性反饋的效力等將繼續作為本領域的熱點,還遠未達到做出結論的時候,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和探討。此外,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外顯/內隱教學、學習及知識的研究還多集中在語法上,將來需要更多研究集中在語音、詞匯和語用上。Ellis等[27]的最新研究詳細闡述了如何測量外顯/內隱語法知識和語用知識。其設計的六項語用知識測試值得關注并亟待實證檢驗。

第二,通過對國外外顯/內隱研究的文獻共被引網絡分析梳理出了該領域發展歷程中起關鍵作用和起話題導向作用的文獻。例如:DeKeyser[14]、Ellis[8]分別從外顯/內隱知識的測量問題研究外顯/內隱相關問題,對于該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作用,其成果也為二語外顯/內隱相關問題的研究范式指明了方向。

第三,期刊共被引網絡分析顯示出了外顯/內隱學習領域的主要傳播載體,研究表明,國際權威期刊TESOL Quarterly、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Research、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和Applied Linguistics,以及國內的權威期刊《外語教學與研究》《現代外語》《外語界》《外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電化教學》《外語學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等擔當了外顯/內隱相關研究傳播的主要知識載體。

第四,通過對國內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的對比分析發現,國內對于外顯/內隱研究的關注度還不夠,對于二語外顯/內隱的研究內容還比較單一,多集中于對外顯/內隱知識接口問題的討論上,很多問題如個體差異因素與外顯/內隱學習及知識的關系還較少涉足,實證研究匱乏。

第五,通過文獻梳理還可以看出國內外相關實證研究均有相同的問題,即實證研究抽樣偏差現象很嚴重,目前的外顯/內隱研究相關話題基本聚焦成人學生,關注中小學生的研究實為闕如。

四? 結束語

本文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視化技術的獨特功能,從文獻計量學的視角,用知識圖譜的方式展示1999—2022年國內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關鍵詞(即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演化路徑及代表性文獻等信息??陀^的數據和直觀的圖譜梳理了國內外二語習得領域外顯/內隱研究的動態、趨勢和問題,研究結果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外顯/內隱領域相關問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馮佳,王克非.近十年國際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研究的CiteSpace分析[J].中國外語,2014(11):69-76.

[2] 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張靈芝.1998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熱點及其知識可視化圖譜分析——基于CSSCI高等教育類論文關鍵詞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2(2):41-46.

[4] 張潤晗,陳亞平.個體差異因素與二語內隱知識的關系研究[J].現代外語,2020,43(3):377-388.

[5] ZHANG R, YUAN Z M.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plicit pronunciation instr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L2 pronuncia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20,42(4):905-918.

[6] LI S, DEKEYSER. Implicit language aptitude: Conceptualizing the construct, validating the measures, and examining the evidenc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21, 43(3):473-297.

[7] 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8] ELLIS R. 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 A psychometric stud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141-172.

[9] BOWLES M A. 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 What can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s contribute?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1,33:247-271.

[10] ELLIS R. Current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An SLA perspective[J].TESOL quarterly, 2006,40(1):83-107.

[11] HULSTIJN J 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129-14.

[12] ELLIS R.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L2 explicit knowledge[J]. Language learning, 2004,54(2):227-275.

[13] BUTLER Y 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eories on the use of English articles: An analysis of the metalinguistic knowledge used by Japanese students in acquiring the English article system[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2,24(3):451-480.

[14] DEKEYSER R.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A]. DOUGHTY C, LONG M.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lden MA: Blackwell, 2003:313-49.

[15] ELLIS N.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2,24(2):143-188.

[16] MORGAN-SHORT K, SANZ C, STEINHAUER K.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cond language training differentially affect the achievement of native-like brain activa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2,24(4):933-947.

[17] LONG M H. Problems in SLA [M].Lawrence Erlbaum,2007.

[18] GUTI?魪RREZ X. Implicit knowledge, explicit knowledge, and achievement in second language (L2) Spanish[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2,15(1):20-41.

[19] ER?覶ETIN G,ALPTEKIN C. The explicit/implicit knowledge distinction and working memory: Implications for second-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13,34(4):727-753.

[20] ZHANG R. Measuring university-level L2 learners' implicit and ex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5,37(3):457-486.

[21] SPADA N, SHIU J,TOMITA Y. Validating an elicited imitation task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knowledge: Comparisons with other validation studies[J].Language Learning, 2015,65(3):723-751.

[22] SUZUKI Y. Self-assessment of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role of experiences in the naturalistic acquisition[J]. Language Testing, 2015,32(1):63-81.

[23] GODFROID A. The effects of implicit instruction 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develop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6,38(2):177-215.

[24] VAFAEE P, SUZUKI Y,KACHISNKE I. Validating grammaticality judgement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7,39(1):59-95.

[25] 陳亞平,陳馨.顯、內隱學能對二語習得的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1(5):723-734,800-801.

[26] 李紅,馬莉,張小紅.起始年齡和語言學能與二語語法學習成效的關系[J].現代外語,2019,42(4):527-539.

[27] ELLIS R,ROEVER C. The measure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2021,49(2):160-175.

猜你喜歡
文獻計量學二語可視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視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運行動態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維可視化
“融評”:黨媒評論的可視化創新
《廣西民族研究》創辦30年來刊發文章的回顧與展望
中文圖書評價體系研究
《教學二語習得簡介》述評
Ferris與Truscott二語寫作語法糾錯之爭
國內二語寫作書面糾正性反饋研究述評
二語習得中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