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大學臨床醫學教師教學研究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2023-12-14 13:08楊永潔王紅巧王帥王晶王元松劉成玉
青島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技術職稱教齡教學研究

楊永潔,王紅巧,王帥,王晶,王元松,劉成玉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 1 青島醫學院本科教學辦公室; 2 附屬青島市海慈醫院(青島市中醫醫院)血液凈化科;3 附屬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檢驗科; 4 青島醫學院臨床技能學教學實驗中心)

臨床醫學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醫學人才培養質量[1-2]。臨床醫學教師(臨床教師)隊伍建設是醫學院校最為重要的基礎工程,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智能醫學教育的新形態,以及新時代基于器官-系統整合式的教學改革與發展,對臨床教師提出了新挑戰和新任務[3]。教學基本能力或教學勝任力是臨床教師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所具備的能力,而教學研究與改革是臨床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或教學勝任力的重要內容之一[4-6],也是教學學術水平的重要體現。臨床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是影響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7-9],由于臨床教師兼具教師和醫師雙重身份,以及醫療、教學與科研三重壓力[10-11],且其臨床醫療工作的壓力比教學與科研壓力更重,勢必導致臨床教師用于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時間與精力不足,繼而影響了臨床教學質量。目前有關臨床教師教學研究狀況的報道甚少,為了探討臨床教師教學研究情況,本文對我校830名臨床教師教學研究情況進行了調查,旨在為進一步提升臨床教師的教學勝任力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以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以及青島大學附屬的青島市市立醫院、青島市中心醫院、煙臺毓璜頂醫院、威海市中心醫院、威海市立第二醫院、青島市海慈醫院、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泰安市中心醫院等10所醫院830名臨床教師為調查對象,所有調查對象對本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

本文830名臨床教師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占比54.2%(450/830),中級及以下專業技術職稱教師占比45.8%(380/830);年齡≤40歲教師占比48.3%(401/830),41~50歲教師占比37.1%(308/830),≥51歲教師占比14.6%(121/830);內科教師占比29.0%(241/830),外科教師占比19.6%(163/830),婦產科教師占比14.0%(116/830),兒科教師占比7.6%(63/830),其他科室教師占比為29.8%(247/830);教齡≤10年的教師占比58.7%(487/830),>10年教師占比41.3%(343/830)。

1.2 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 2021年11月,通過查閱文獻并咨詢相關教學管理與臨床教學專家,自行編制調查問卷,采取問卷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從事教學研究意愿、發表教學研究論文和承擔教學研究課題、開展教學方法改革、是否需要開展教學研究培訓等7個問題。通過微信群對10所附屬醫院醫療編制的臨床教師發送調查問卷,被調查者在規定時間內匿名填寫,漏項者為無效問卷。問卷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897,說明問卷的信度較好。

1.2.2分析教學研究成果資料 采用資料分析法,分析了2011年11月—2021年10月的10年間,臨床教師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承擔的教學研究課題、主編(副主編)和參編教材的數量,并與基礎醫學教師(基礎教師)進行對比分析。教學研究成果資料來自每年年底教學業績的統計報表。其中,教學研究論文僅統計發表于《中華醫學教育雜志》《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青島大學學報(醫學版)》《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等期刊的論文;教學研究課題是省級及以上課題;教材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的臨床專業成套的5年制第8版、第9版,臨床專業5+3一體化教材第3版和第4版,器官-系統整合教材第1版和第2版。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數(n(χ/%))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本研究共回收問卷830份,全部為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0%。

2.1 臨床教師教學研究業績

10年間臨床教師發表教學論文占37.6%(35/93),明顯少于基礎教師的62.4%(58/93),差異有顯著性(χ2=11.376,P<0.001);臨床教師承擔教學研究課題數量明顯少于基礎教師(χ2=24.897,P<0.001);但臨床教師參與教材建設的數量多于基礎教師(χ2=5.000,P<0.05),中級及以下職稱的臨床教師與基礎教師均未參與教材建設和承擔教學研究課題。見表1。

表1 2011年11月—2021年10月臨床及基礎教師教學研究業績(χ/%)

2.2 不同特征的臨床教師教學研究情況調查

無論是否愿意參與教學研究工作,高級專業技術職稱(17.3%(78/450))、年齡≥51歲(21.5%(26/121))和教齡>10年(18.7%(64/343))的臨床教師承擔校級以上教學研究課題的比例高于中級及以下技術職稱(8.4%(32/380))、年齡≤40歲(7.7%(31/401))和41~50歲(13.6%(42/308))、教齡≤10年(9.4%(46/487))的臨床教師(χ2=14.234~18.373,P<0.001)。教齡>10年(20.4%(70/343))的臨床教師發表教學研究論文的比例顯著高于教齡≤10年(9.9%(48/487))的臨床教師(χ2=18.374,P<0.01)。

2.3 不同特征臨床教師的教學研究意愿比較

本文830名臨床教師中愿意參與教學研究工作的比例為63.9%(530/830),不愿意參與教學研究的比例為36.1%(300/830)。80.2%的高級專業技術職稱、83.4%年齡在41~50歲和92.7%教齡>10年的臨床教師愿意參與教學研究工作的比例,分別高于中級及以下專業技術職稱、年齡≤40歲和年齡≥51歲、教齡≤10年的臨床教師,差異有顯著意義(χ2=119.852~210.898,P<0.001)。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的臨床教師參與教學研究工作的意愿比較(人(χ/%))

2.4 臨床教師有關教學研究情況的調查

本文830名臨床教師“承擔過省級以上教學研究課題”“發表過教學研究論文”“實習教學中應用了形成性評價方法”的比例分別是13.3%、14.2%和22.5%,而88.4%的臨床教師“了解國家及學?;蜥t院有關臨床教學的文件精神”,69%~80%的臨床教師需要開展“教學研究方法”“撰寫教學研究論文”“教學方法創新與應用”等內容培訓。見表3。

表3 830名臨床教師有關教學研究情況調查結果(人(χ/%))

2.5 不同特征的臨床教師對教學研究培訓的需求情況

無論是否愿意參與教學研究工作,臨床教師都有教學研究培訓的需求,而且中級及以下專業技術職稱、年齡41~50歲和教齡>10年的臨床教師需要“開展教學研究方法”“撰寫教學研究論文”和“教學方法創新與應用”培訓的比例高于其他臨床教師(χ2=6.826~137.813,P<0.01)。內科、兒科臨床教師最需要“開展教學研究方法培訓”,外科、婦產科臨床教師最需要“撰寫教學研究論文培訓”,而其他科室臨床教師最需要“教學方法創新與應用的培訓”。見表4。

表4 不同特征臨床教師對教學研究培訓需求的調查結果(人(χ/%))

3 討 論

3.1 臨床教師愿意參與教學研究工作,但能力不足,需要強化對教師的培訓

我校63.9%(530/830)的臨床教師愿意參與教學研究工作,且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年齡41~50歲、教齡>10年的臨床教師更愿意從事教學研究工作,這提示職稱越高、越年富力強和從事教學工作時間越長的教師,對教學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認知越豐富,對教學學術重要性的認識越深刻,也越能理解教學研究對提高臨床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和意義[7-8,12]。

本文結果顯示,我校臨床教師教學研究業績低于基礎教師,與邵娟娟等[9]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與臨床教師承擔著繁重的醫療工作任務,缺少教學氛圍及足夠的教學和教學研究時間,以及易出現職業倦怠有關[9,13-14],也與臨床教師缺乏對教學業績的關注度有關[15]。但臨床教師參與規劃教材建設的數量明顯高于基礎教師,說明我校臨床教師在教材建設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另外,中級及以下專業技術職稱臨床教師的教學研究業績明顯低于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這說明了中級及以下專業技術職稱教師的成長速度過慢,影響力較低,還未融入國家級教學學術團隊等。

本文臨床教師“承擔過省級以上教學研究課題”“發表過教學研究論文”“實習教學中應用了形成性評價方法”的比例分別是13.3%、14.2%和22.5%,但88.4%的臨床教師“了解國家及學?;蜥t院有關臨床教學的文件精神”,而69%~80%的臨床教師需要“開展教學研究方法”“撰寫教學研究論文”“教學方法創新與應用”等內容培訓。進一步說明臨床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且對教學研究培訓與能力提升的意愿較高。研究表明,臨床教師對教學研究能力提升有較高的期望和需求[5-11]。因此,強化臨床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培養是保證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16]。學校和附屬醫院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臨床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支持臨床教師的職業發展,提高臨床教師的教學意識、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5,8,17-21]。另外,還要建立基礎教師與臨床教師相互融合機制,使基礎教師和臨床教師的優勢互補與整合[22],共同探討教學問題,提高臨床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

3.2 不同特征臨床教師對教學研究培訓的需求不同,需要分類指導與支持

教師的教學學術發展是推動醫學教育卓越和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學術能力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能力[23-24]。本文結果顯示,無論是否愿意參與教學研究工作,臨床教師對教學研究培訓的意愿較高,而且中級及以下專業技術職稱、年齡41~50歲和教齡>10年的臨床教師需要開展教學研究培訓的比例高于其他臨床教師。這提示臨床教師需要通過教學研究培訓,提高自身的教學研究水平和教學學術水平。本文結果顯示,內科、兒科臨床教師最需要“開展教學研究方法培訓”,外科、婦產科臨床教師最需要“撰寫教學研究論文培訓”,而其他科室臨床教師最需要“教學方法創新與應用的培訓”。提示不同特征的臨床教師對教學研究培訓的需求不同,這可能與臨床教師的專業特點與臨床工作任務,以及承擔教學工作的性質、時間和教學方式與教學經歷等不同有關[11],也可能與教師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學校及附屬醫院的教學政策等有關[9]。因此,針對不同特征的臨床教師,尤其是不愿意參與教學研究工作的臨床教師,學校與附屬醫院要建立相應的教學學術管理措施、教學研究能力培訓計劃與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臨床教師參與教學研究與教學學術活動[5,7,9,13],通過政策支持與鼓勵,加大教學業績、教學學術成果在職稱晉升、績效分配中的比重,鼓勵與支持臨床教師更愿意從事教學與教學研究工作,進一步提高臨床教學的教學勝任力。

本研究對830名臨床教師的教學研究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與分析,雖然樣本數量有限,但可初步反映我校臨床教師的教學研究情況和對教學研究培訓的需求。強化對臨床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的培訓與支持,既能提高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臨床教學質量,又能提升教師自身的職業認同感、自豪感。今后尚需進一步擴大所調查的附屬醫院和臨床教師數量,為建立相應的教學研究培訓體系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技術職稱教齡教學研究
劉進元
湖南省孤獨癥康復教師培訓需求的調查與分析
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激勵教師終身從教
中學數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研究
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大連:醫院可自行考察聘用短缺專業人才
關于加注“作者簡介”的要求
馬秀珍:建議提高教齡津貼標準
交替傳譯中聽記平衡教學研究
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