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航拍中國4·湖北》的修辭美學與共情傳播

2023-12-17 00:20梁清梨路俊衛
新聞論壇 2023年5期

梁清梨 路俊衛

【內容提要】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航拍中國4》紀錄片作為整個系列的收官之作,繼續延續前3期的驚喜和期待,描繪新時代大美中國的壯麗畫卷。本文以湖北省為案例,淺析該片的修辭美學與共情傳播藝術?!逗脚闹袊?·湖北》作為一份“空中檔案”,既具備敘事修辭和解說詞修辭的美學觀感,又結合景色刻畫人文地理風光、借助人物感受煙火生活的觸感,將情感與跨文化傳播交織,展現共情傳播的張力。該片把宏觀展示與微觀刻畫相結合,向世界傳達了湖北的風貌特色和文化意蘊,勾畫出一幅精美絕倫、異彩紛呈的湖北人文地理景象。

【關鍵詞】航拍中國? 修辭美學? 共情傳播

一、美的探析:理解修辭藝術

視覺修辭學以修辭學傳統為基點,主要探析視覺話語建構的勸服涵義與修辭技巧,最具典型性的是羅蘭·巴特的《圖像的修辭》[1];在語言學的范疇里,學者王一川將修辭定義為:“根據主旨情境,使用各種語義資料、表現手法,來恰如其分地表現作者所要傳達的內容的一種活動?!盵2]可以簡要地理解為一種語言學表現手法。在電影電視中,修辭的定義擴延為影視辭格。學者苗瑞認為,“影視辭格意指影視創作主體運用影視語言各要素表達主觀意蘊和潛伏情懷,在反復創新中形成的多樣表達和某種特定功能的影視表現方式?!盵3]綜合不同的學科背景主體所定義的修辭的內涵,學者楊旦修、張婷將修辭理解為:紀錄片的創作者通過影視傳播方式將語言學的各個要點和傳播技巧結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情緒的方式。[4]

本文的話語修辭主要細分為敘事修辭和解說詞修辭。學者李顯杰將敘事修辭定義為傳者為虛擬的“故事”所作的理論的闡釋,但故事仍然是一種特指的表述形式。[5]他認為故事存在藝術性,可以實現觸摸歷史、感受日常、體會人生的目標,是呈現人情練達、風土人情的極佳方式,里面包裹著作者的價值觀念、理性判斷和受眾對情節的感觸和體悟。因此,把敘事理解為一種修辭是可行的;解說詞是話語修辭必不可少的要素,肩負著彰顯節目宗旨與觀念涵養的職責,是創作者與受眾的“溝通窗口”,也能夠耳濡目染地傳遞觀點觀念,熏陶受眾的思緒,讓心意勾連、情意互通。

這些學者對修辭的定義都強調情感因素,他們認為紀錄片在反映真實生活的同時也在表達潛在的情感和情緒,夾雜著創作者的合理想象與個人美學理念,由此生發了筆者對于共情理論的思考。

二、情感的鏈接:體悟共情傳播

共情是一種內在情感,鏈接人與人的關系。共情是一種能力,能夠讓我們換角度思考他人的想法并給予舒適的情緒反饋。國外學者西蒙·巴倫·科恩認為,共情傳播能夠引發共情關注,旨在激發關注者的利他行為,幫助人們減輕痛苦和感傷,從而催生出共情反應和共情情緒。[6]

當我們在觀看影視劇時為何會與影視中的主人公感同身受甚至潸然淚下?學者吳飛將共情與鏡像神經元結合起來研究,他認為,這就是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給予了一個內在的摹仿織網,幫助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察知別人神情和心緒的改變,獲悉別人的意指。在他看來,共情是有意識地進行位置互換,來理解別人的心思和感受的流程,就好比體會著你的悲傷,感觸著你的快樂。[7]共情能夠代入他人的情緒并且關注他人的感受,可以全面判斷他人情緒的分類和緣故。那么在紀錄片中,這種共情傳播如何呈現呢?它與話語修辭有什么聯結關系呢?這引發筆者的思考。

三、話語修辭與共情傳播的聯結關系

拜讀了上述學者的觀點之后,筆者發現他們都著重強調話語修辭中的情感因素,那么話語修辭與共情傳播之間有什么內部關聯呢?兩者的關系如何呈現?由此引發筆者關于紀錄片中話語修辭與共情傳播兩者關系的思考?!逗脚闹袊?·湖北》作為研究個案,一方面具備修辭美學的優勢——在文案、圖片、音視頻方面別具一格;另一方面得到了諸多觀者的贊賞和共情回應,同步具備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是研究兩者話語修辭與共情傳播聯結關系的極佳例證。

(一)話語修辭為共情傳播服務

話語修辭主要細分為敘事修辭和解說詞修辭。同樣是以講故事的形式打動人,紀錄片更加注重修辭美學和故事性,話語修辭的目的就是打動人心,讓觀眾更加注重角落中隱藏的矛盾,對重點問題加以關注和考量?!逗脚闹袊?·湖北》所采用的種種技法和對策(包括如何使用辭格),都可以理解為修辭技巧的搭建,以此來傳染感動觀眾。例如,在介紹神農架金絲猴的片段中:“冬季最為難熬。饑寒交迫的時刻,家庭的溫暖就顯得格外重要。一家五口其樂融融,不信,數數尾巴?!边\用擬人辭格描述金絲猴家庭抱團賞雪的溫馨,呼應中國人骨子里對家庭氛圍的注重與營造,激發觀眾的共鳴情緒。

解說詞是話語修辭必不可少的要素,與畫面、觀眾、情感相適應,它只有與傳播語境相契合,才能獲得極佳的成效。在本片中,解說詞是情節的延展,是情緒的傳達,是話語修辭必不可少的要素,熏陶受眾的思緒,讓心意勾連、情意互通。因此,話語修辭是為共情傳播服務的。

(二)共情傳播是話語修辭的升華

在《航拍中國4·湖北》中,共情傳播主體除片中的案例以及幕后的拍攝者之外,還有沉浸在其中的觀眾。紀錄片創作者思考拍攝手法、拍攝角度,借助音頻、圖像、文案先行構思城市生態、城市風貌、城市歷史人文,接著上傳作品在線傳播,引起觀眾好奇并在社群中和新媒體平臺上留下彈幕分享和評論的足跡,吸引更多人形成情感共同體。

共情是聯結傳播者與受眾的重要橋梁,將話語修辭進一步升華就是為了達到共情的意圖。片中一些優美的句子不勝枚舉:“腳步雖慢,也要把祝福送往家家戶戶。爆竹聲響,焰火升騰,人們祈愿闔家團圓,歲歲平安?!薄皬囊粻t鋼水到一座城市,它始終在這里凝望著這片土地,凝望著代代青年,以火熱之心灌注夢想?!薄睬閭鞑サ膬瀯菰谟诳梢栽黾由缛旱挠H密度與參與度,形成一種正向的社會情緒和生活態度,鼓舞社會正向情緒的傳遞。如果一部紀錄片中僅有話語修辭上的藝術,沒有共情傳播那還不夠飽滿,它需要情感的擴充和包裹,以此實現情感的表達和傾訴,這是一種遞進和升華。

四、《航拍中國4·湖北》中的修辭美學

《航拍中國4·湖北》中的修辭美學不論是從敘事角度研究,還是從解說詞文案的美觀大氣角度去剖析,都極具價值,耐人尋味。修辭美學有一股張力,它用精雕細琢的語言、美好的想象、雋美的意境去啟發思維、愉悅身心,提升人的美商,拓展人的精神領域。

(一)敘事修辭:視野擴延

在全球交往聯絡日益繁密的境況下,《航拍中國4·湖北》將格局延展,不過分強調本土身份的特異性,利用航拍展現空中視角俯瞰下的中國湖北省。湖北篇的介紹基本上分成三塊:鄂西(恩施+宜昌三峽+十堰武當山)、鄂中(襄陽+荊州+江漢平原地區)以及鄂東(包括武漢),整體的敘事頭緒是將地圖中的地點用航飛航線串并連接,每結束一小段,會用航線地圖告訴受眾接下來的行程,形成塊狀框架。

《航拍中國4·湖北》不僅用影視元素客觀介紹湖北省的自然地理風貌、人文涵養,還用具有故事性的解說詞擴大影片的信息含量: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金絲猴五口之家賞雪的故事,還有成年池鷺帶著幼鳥學飛的故事,以及開篇結合古今發展脈絡介紹武當紫金城……敘事元素的運用上嚴格遵守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客觀要素,并非去捏造這些敘事重點,即尊重原創和現實。

在敘事內容上,《航拍中國4·湖北》精簡了對湖北歷史文化的解說,側面烘托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特異性,特別注重選取契合海外受眾喜好的案例進行講解。例如,介紹“超級工程”三峽大壩、荊楚文化代表荊州熊家冢楚王王陵、因車而興的汽車城十堰……這些面向西方受眾視角且采用的適應性敘事,不但能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中國,而且能讓海外受眾興趣盎然,欣然接受。

在敘事手法上,《航拍中國4·湖北》整體采用國際化敘事角度,例如在介紹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時,平行講述抗疫之城武漢為全世界應對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在介紹武漢東湖磨山櫻園時,將漢服文化點綴其中,展現“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文化涵養,格局廣闊地刻繪大景別,讓海外觀眾可以更好地觀賞中國、解析中國、翻閱中國。

(二)解說詞修辭:營造美學語境

解說詞的作用一方面是傳達節目的主旨思想,另一方面是與觀眾面對面談話。觀眾的文化背景、生長地域存在差別,過于繁復、晦澀的表達不利于交流和輸出,因此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更加平易近人,接近生活常態。穩妥且深入人心的解說詞不僅可以營造紀錄片本身的氣氛,而且可以幫助觀者體悟紀錄片里蘊含的情感。

1.運用修辭技巧,妙趣橫生

《航拍中國》整個系列的解說詞將文化差異、語言歧義、文化折扣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納入思考范圍,解說詞的風格多是樸素低調,不高談闊論詩詞歌賦、天文地理,而是運用平鋪直敘、言簡意賅的形式進行刻繪,并巧妙地轉換說辭,多數是陳述客觀事實與運用修辭相結合,不過分對文本進行修飾。[8]

《航拍中國4·湖北》的解說詞中融合大量的打比方、擬人、鋪敘等修辭手法,讓靜態景致充滿活力和歡快,讓觀眾備感生意盎然。例如金絲猴“五口之家”、白鷺“家家都是四胞胎”、麋鹿“打一架也會溫情脈脈”、麋鹿“大型相親現場”、長江多了一股溫柔、騰龍洞“億萬年的埋頭苦干”、江漢平原也順勢“將一片古城攬入懷中”等等,這種表達與反饋既能滿足中國語言修辭美與新時代受眾的個性化需要,又增加了與本土觀眾、西方受眾的親密度。

跟隨舒緩的背景音樂觀覽湖北地區的航拍美景,疊加趣味性的解說詞,紀錄片也多了一種浪漫。

2.一語雙關,發人深思

該片不僅在語言藝術形態上裝點修飾,還在語義上發人深思,向受眾傳遞其精神意涵。例如解說詞“神農架極致的純凈”,一方面指代水源的純凈,另一方面暗示這里天朗水清、生態環境好;“來到這里的游客,即便不經歷風雨也可以遇見彩虹,但要想進到彩虹深處,則只能是專業的科考人員”,“不經歷風雨也可以遇見彩虹”一方面指代游客在旅途中沒有遇到風雨交加的天氣但是遇到了彩虹出現,另一方面指代堅持不懈努力的精神;“長江三峽邊,這樣的行船故事上演了千百年?,F在,它真的成為了正在演出的故事。不再需要與風浪搏擊,西陵峽腹地也可以裝下人們對安靜幽美的想象”,一方面指代舊時行船乘風破浪的艱辛,另一方面指代當下情景模擬行船的場景,古今對比的同時暗示人們生活變得更加舒適愜意,也呼應中華民族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民族風骨。

一語雙關的使用體現了該片解說詞較高的語言水平,更體現了人們的智慧,寄托著人們的情感和愿望,提升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它不僅讓紀錄片文案充滿哲理,也讓觀眾展開思索空間,體會中國語言修辭的魅力。

3.適當留白,隨意想象

留白的創作方式多用在本部紀錄片中。留白在藝術創作中分為結局留白和情節留白,作用是讓讀者自由補充肆意聯想。這種方式并非一味地輸出,不做贅述和重復,而是點到為止、適量即可,低調的同時又彰顯大氣,給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和思維參與。

例如,紀錄片在介紹漢陽鐵廠遺址時,不具體論述其聲譽和歷史價值,而是引入博物館,人們即刻意會并把視角聚焦到它的館藏價值——“它的威名不輸于生產了漢陽造步槍的漢陽兵工廠,曾經的故事在通體全鋼的博物館里被人們細心聆聽”。人們繼而產生聯想,“曾經的故事”是怎樣的呢?在介紹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之后,用一句“這座英雄之城,總能在人民需要它的時候挺身而出”承接下文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沒有過多修飾,而是從宏觀視角展現這兩座醫院抗疫的功勞,為全世界應對新冠疫情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適當留白形成一種空靈的韻味,給觀者以美的體驗,這種視野拓寬至世界歷史,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讓海外受眾感同身受。

五、《航拍中國4·湖北》中的共情傳播機制

話語修辭是與情感表達相承接的,僅僅有修辭的呈現沒有情感的遞送是不完整的?!逗脚闹袊?·湖北》中借助特別的景色、飽滿的人物形象、真切的情感實現情感的遞送。研究《航拍中國4·湖北》中的共情傳播構造有助于話語修辭話題的延伸,兩者結合起來分析更能凸顯趣味和深度。

(一)以“景”共情:刻畫自然人文地理風光的美度

地理生態是貫穿整片的主要元素。當下受眾審美能力與愛美、懂美能力的迅速提升,旅游文化大熱,舊有的游記式紀錄片已經無法契合觀眾的“味蕾”,采取“鳥瞰”的航拍模式全局展現人文地理風光更加新穎,同時也能夠促進跨文化傳播“破壁”,引發觀眾的共情回應。

《航拍中國4·湖北》透過空中鏡頭展現湖北地區不同的景別,攜手觀眾俯瞰湖北絕美的高空奇觀,許多美好景色讓觀眾流連忘返、贊不絕口:與明朝皇帝朱棣相關的武當山、靈秀的神農架林區、素有超級工程之稱的三峽大壩、丹江口水庫、絕美的恩施大峽谷、靜謐的大九湖和仙島湖,這些景色無一不是戳中人們內心的向往之地、治愈之地。

在展現山川河流、良好生態的同時,也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神農架林區雪天依偎的川金絲猴五口之家、從初來的64頭繁衍到2500頭的石首麋鹿、蝦稻種植之潛江小龍蝦、勞作者洪湖挖藕、被人們精心呵護的濕地鷺鳥……這些離不開人們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所做出的努力和堅守。

這些不同的景別鏡頭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點明了人們關愛自然先行、生態環保優先的原則,觸發了人們的共情心理。以“景”共情讓傳播提升了一個美度和高度,形塑了守護自然的生態中國形象。

(二)以“人”共情:觸摸國泰民安煙火生活的溫度

一部優秀的紀錄片離不開人文元素?!逗脚闹袊?·湖北》將人們的煙火生活點綴在生態美景間,傳遞出更加豐厚的人文涵養:種植農戶在農家田園中挖藕,在勞作中收獲快樂;恩施咸豐縣路燭祈福,場面喜慶熱鬧,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潛江人三五好友齊聚一堂“撮頓蝦子”,在煙火生活中觸摸國泰民安的溫度。這是他們經久不息的生活方式,也是凸顯文化歷史底蘊、加強對外傳播的關鍵環節。每一幕場景都來自平凡人的現實生活,具備代入感和情緒感染,能夠大范圍地喚醒觀眾的情感記憶。這種類似的情感體驗,往往也能帶給特定觀眾刻骨銘心的關懷,促進人類之間的情感鏈接。

以“人”共情也離不開文化名人、與人有關的文化都城和歷史事件。論文化名人,《航拍中國4·湖北》提到千古《離騷》的屈原、田園派代表詩人孟浩然;論文化都城,襄陽古城、考古地荊州、江城武漢必入榜單;論英雄輩出,洪湖軍民打擊反革命武裝,建立湘鄂西工農紅軍根據地。伴隨著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革命者將民主共和的旗幟,插在了中國大地上?!叭碎g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些文化元素和符號向全世界觀眾彰顯了中國與眾不同、多彩繽紛的大氣之美。

(三)以“情”共情:凸顯形象和跨文化傳播的深度

制片人張德宏則指出,紀錄片創作的“精準共情”需要從人心、人性出發,關照人性中的“愛”與“美”。[9]不論是展現恩施人路燭祈福的團圓景象,還是展現武漢人吃早餐,這些細節鏡頭都表達了人們本真深處的情感,它們與傳統家庭結構相連接,與敦睦親和的優良傳統相切合,觸碰內心柔軟之地。

在《航拍中國4·湖北》中,也有一些杰出工程凸顯中國形象和跨文化傳播的優勢,與共情傳播形成回應:三峽大壩作為第一長河,肩負防洪抗旱、水力發電、疏通河道的重要職責。十堰丹江口大壩助推南水北調的夢想,人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漢陽鐵廠揭開了中國工業崛起的大幕;武漢動車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動車檢修基地……這些鏡頭語言展現了良好的中國形象,能夠有效地進行跨文化傳播,激發人們愛家愛國的情感。中國人表達情感或隱喻或含蓄,正是這種隱約的情感更能激發共情心理的張力,凸顯民族形象與跨文化傳播的深度。

六、結語

紀錄片《航拍中國4·湖北》翻越一道道絕壁,探入前所未有的秘境,目睹絕美景色,它將情感與美學相融合,全景別展現了湖北地區的人文風貌和文化意蘊。高深的航拍,暢達的剪輯,考究的畫面,貼切的背景音樂,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塑造出獨具風韻的東方意境。該片在選景題材、解說技巧、觀念維度上別具匠心,涵蓋了人煙生活、社會景觀,形塑了一個物種龐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樣貌,助益于紀錄片進行跨文化傳播、共情傳播。

《航拍中國4·湖北》運用的獨特敘事視角,不僅展示了中國優秀文化在不同區域的延續與演變,也讓我們體悟到那份無比深厚、啟智潤心的東方美學。它向世界傳達了湖北的風貌特色和文化意蘊,勾畫出一幅精美的湖北人文地理景象,是湖北重放異彩的寶貴契機。

參考文獻:

[1]劉濤.何為視覺修辭——圖像議題研究的視覺修辭學范式[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47(06):1-11.

[2]王一川.修辭論美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4.

[3]苗瑞.論影視辭格及其特征[J].電影評介,2006(11):58-59.

[4]楊旦修,張婷.試論紀錄片敘事修辭美學[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8(10):103-106.

[5]李顯杰.電影修辭學:鏡像與話語[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25.

[6]西蒙·巴倫·科恩.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21.

[7]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05):59-76+127.

[8]丁敏玲,胡茜.紀錄片《航拍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與國家形象建構[J].國際傳播,2021(05):82-88.

[9]張德宏.構建“精準共情”的傳播思維[J].新聞戰線,2016(19):29-31.

作者簡介:梁清梨,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路俊衛,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輯:文? 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