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新疆題材紀錄片《巴扎》的創作特色

2023-12-17 00:13孔孟劍
新聞論壇 2023年5期
關鍵詞:巴扎敘事策略價值取向

【內容提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巴扎》是一部關于新疆生活的紀錄片,以新疆綠洲的說明書和維吾爾文化博物館的“巴扎”為切口,深情講述質樸而熱烈的南疆生活故事。本文從生產創新、敘事策略、價值取向等不同維度進行分析,以期為民族紀錄片未來的創作提供一些可行思路與新的洞見。

【關鍵詞】紀錄片《巴扎》? 生產創新? 敘事策略? 價值取向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巴扎》,首播期間獲得超百家權威媒體發文推薦,首播收官后更是引發海內外觀眾、專家學者、主流媒體的集體熱議與廣泛贊譽。該紀錄片以綠洲人經濟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最為重要的綜合性場所“巴扎”為媒介,借助真實電影的影像風格和藝術手法,為略帶神秘薄紗的新疆祛魅,向世人呈現和諧安定、生機盎然的新疆生活。

一、生產創新:雋永如斯的綠洲生活與文化展演

紀錄片《巴扎》的創新主要表現在題材新、視角新及風格新。題材新體現在它是目前鮮有的關注維吾爾巴扎及南疆民俗生活的紀錄片;視角新指的是以巴扎為媒介展現綠洲人對巴扎的情感依戀;風格新是指全片運用極具南疆地域風情民族場景與民族音樂,意境融徹,雋永如斯。

(一)題材新:彌補“巴扎”的熒幕“缺場”

紀錄片中的蔬菜巴扎、牛羊巴扎、玉石巴扎、拉條子巴扎等多彩“巴扎”,呼應片名《巴扎》,是紀錄片中的絕對主角?!鞍驮弊鳛樾陆G洲的說明書和維吾爾文化的博物館貫穿全片,被賦予了強烈的情感屬性和精神屬性,正如當地諺語所說,“巴扎是父親,巴扎是母親,巴扎是世上的一切”??梢?,趕巴扎和國內其他地方的趕集是截然不同的,巴扎不僅僅是蔬菜、水果、牛羊、服飾、玉器、手工藝品的交換場所,而且巴扎內涵更為豐富,特征更為多元,巴扎在生活、物質、文化、娛樂、社交及信息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綠洲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因此,維吾爾巴扎既是一個經濟地域空間,更是一個社會文化空間,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在此之前,尚未有紀錄片等電視藝術形式以巴扎為切入點,系統展現新時代以來質樸而熱烈的南疆民俗生活,《巴扎》聚焦這一影像缺口,運用極具民族風情、地域特色的視聽語言,鐫刻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體畫卷,帶給觀眾全新的收視質感。

(二)視角新:物質與精神生活的空間書寫

依戀理論是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最早提出的,他認為情感依戀是幼兒通過與周圍人或物的復雜交往形成的。[1]維吾爾人通過巴扎,在長期從事商貿活動以及進行經濟往來等形式產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綠洲之內共同生產、生活的彼此間共同文化傳統的形成,奠定了維吾爾人與巴扎深厚情感依戀的心理基礎。正如總導演李文舉談到片子的拍攝初衷,是因為自己在巴扎里看了維吾爾族人的“相聲”,使趕巴扎的大爺們收獲了精神放松、愉悅和滿足,讓他意識到巴扎是集市,但又不僅僅是集市。因為對維吾爾人而言,他們就喜歡去巴扎,去巴扎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精神寄托?!安还浒驮凰憔S吾爾人,不懂巴扎不算維吾爾人”這句諺語就是對其最好的詮釋。

如第二集《巴扎上的音樂人》中的盲人歌手夏木西非常善于彈唱,他在伽師縣大巴扎上的表演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而且增添了巴扎的娛樂氛圍,讓原本只是想在巴扎上通過表演出售都塔爾的經濟交換行為,轉換成一種歡樂、欣賞、令人心情愉悅的精神需求,正如夏木西所說恨不得每天都來巴扎??傮w而言,盡管每集聚焦的主題不同,但是紀錄片均將視角落在與巴扎存在情感依戀的各色人物身上,并以他們與巴扎之間的情感依戀為線索,書寫人間煙火的精神家園。

(三)風格新:民族場景與民族音樂的意境融徹

民族場景和獨特地貌是地域性極強的自然景觀。自然環境對于民族群體的性格氣質、心理狀態以及審美趣味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2]紀錄片《巴扎》在視覺畫面呈現上注重對民族場景的還原,尤其畫面構圖和審美空間都極力表現綠洲生態地理景觀,強化作品的民族風格。創作者以“真實電影”的影像手法,將濃郁的新疆元素充盈在每一幀畫面中,彰顯出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在紀錄片的開篇部分,通過航拍和鳥瞰鏡頭展現出巴扎色彩鮮艷、大小不一的各種頂棚支架,揭示出綠洲酷熱、揚沙的氣候環境時刻影響著巴扎,因而頂棚支架是巴扎不可或缺的空間標志物。進入正片后,如維吾爾族特色烹飪、民居建筑、服裝頭飾、文字繪畫、刺繡紡織、歌舞雜耍等民俗場景,讓畫面語言洋溢著民族韻味。

與此同時,紀錄片通過適時穿插維吾爾族音樂和叫賣聲吸引觀眾的注意。一方面,紀錄片《巴扎》運用原生態的民族音樂,如表現巴扎人聲鼎沸的畫面時,伴隨著歡快激進、熱情奔放的曲調;而表現片中人物心境時,則搭配節奏舒緩、委婉肅穆的旋律。另一方面,巴扎上做生意的商人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行為,注重保護口頭承諾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巴扎上的叫賣聲既有文學特性, 又簡練有趣。[3]生動形象的叫賣聲潛移默化地刺激顧客的消費需求,以往鮮少成為熒屏中的焦點,而觀眾通過紀錄片《巴扎》則可以感受到這一特定民族群體的社會文化,使紀錄片聽覺語言也成為一種全新風格的體現。

二、敘事策略:巧用“身體在場”與“對白敘事”

在敘事方面,紀錄片《巴扎》以“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生動與鮮活情節受到觀眾青睞。這得益于該片在敘事策略上采用了“身體在場”的講述方式,觀照南疆市井生活中的感性細節,并發揮對白的功能彰顯紀錄片的獨特風格。

(一)運用“身體在場”的講述方式

紀錄片《巴扎》運用了“身體在場”的講述方式,即以普通人為敘事主體,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驗故事地的市井生活,見證潛藏于柴米油鹽中的社會變遷?!吧眢w在場就意味著能夠對其他在場的身體發生作用,并能夠對其他在場的身體的刺激作出應對,甚至能夠控制、操縱其他在場的身體?!盵4]紀錄片《巴扎》中講述者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之中既有巴扎的管理者、從業者,又有淘金者及游客,通過鏡頭追隨講述者的身體為切入點,真實參與和講述巴扎平凡而火熱的市井生活。

如紀錄片開篇《趕巴扎的人》便以阿依圖娜這位職業自媒體人的視角,用直播的方式帶領全國各地的粉絲們沉浸式趕巴扎。通過阿依圖娜“身體在場”的講述,讓觀眾感受到巴扎這種特別的購物氛圍,傳遞出維吾爾人勤勞肯干、豁達開朗、幽默熱情的民族性格。這在第四集《甜蜜的巴扎》中的圖魯洪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他作為巴扎的承包人和管理者,時常到巴扎中的小吃攤前走訪,了解巴扎中商販的行為、產品和收入,洞察商販和顧客的需求,甚至檢查攤位是否備好滅火器,重視管理和規范巴扎。圖魯洪承包夜巴扎20多年,與每一位商販都建立起深厚情誼,談到攤位租金時,他表示“錢沒事,全部都是兄弟”。另一方面,作為巴扎中的甜瓜商人,他又關愛每一位顧客,免費切甜瓜給巴扎上的小小娃娃和孤寡老人吃,他認為“大家都是一家人”。圖魯洪對巴扎的熱愛溢于言表,透過鏡頭描摹使充滿煙火氣息的巴扎市井生活躍然屏幕。借助在場式的講述,南疆故事在普通觀眾心目中不再是披著神秘面紗的“景觀”,這種由在場式講述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強了可視性和體驗性。

(二)觀照市井生活中的感性細節

紀錄片意在捕捉巴扎瑣碎市井生活中的精彩瞬間,以細節之美沁人心脾。通過將鏡頭聚焦六位身份不同的講述者,觀照他們習慣以巴扎為媒介展開社會交往,進行經濟交流,實現精神追求過程中的感性內容。如吃飯、購物、跳舞、繪畫、叫賣、逛巴扎、穿衣打扮、說唱表演、售賣商品、合作與沖突等,這些與巴扎相關的細枝末節極具南疆風味,煙火氣、人情味十足。透過畫面徐徐展現各族同胞的眾生相,讓觀眾體悟到瑣碎日常生活流露出的酸甜苦辣。

每位講述者的巴扎故事中都蘊含著一些感動和溫暖的細節。比如,阿孜古麗媽媽為了支持女兒阿依圖娜回到家鄉發展自媒體,多次去巴扎采購,煞費苦心把房子裝飾得很溫馨。鏡頭中阿孜古麗泫然欲泣,生怕阿依圖娜不喜歡家鄉的老房子而離開,不露痕跡般地訴說著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為了照顧夏木西(盲人歌手),夏木西媽媽甚至在他們演出場所的旁邊擺了一個攤位,舍不得兒子遠離自己的視線。面對鏡頭說到“他沒有因為殘疾而完全依賴我,他能自食其力讓我很欣慰”,在夏木西媽媽閃爍的淚光中,觀眾能夠體悟到她的情感,產生共情心理。

(三)發揮對白敘事的多種功能

簡言之,對白就是影視中人物之間的對話。沃爾夫·里拉將對話的功能概括為四部分,即“它提供信息,它刻劃性格,它推進故事,它是環境氣氛的一部分”。紀錄片《巴扎》以維吾爾語和帶著新疆口音的普通話作為全片的主要語言基調。同時添加了當下時髦的網絡流行語及各地方言,這就使得紀錄片中的人物和對話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也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進情節發展。

如在《“最貴”的巴扎》中以李何明與玉石商販之間的討價還價為開端,他們的對話提供了故事發生的信息;《甜蜜的巴扎》中,鮮明語言特色成功塑造了圖魯洪作為遠近聞名甜瓜商人的形象,如前文所述,他與顧客之間的對話揭示其熱情奔放、豪邁直爽的性格特征;《巴扎合伙人》中成功運用對白刻畫了達吾提這個牛羊巴扎上頭部“背地克”的角色,注重表現他在協助說和買賣雙方時“對話”的聲音,牽動了敘事進程,推進了情節發展?!栋驮分羞@些對白的設計有助于紀錄片形成自身獨到的敘事風格和基調。

三、價值取向:輝光日新的區域形象與文化傳統

紀錄片以巴扎為媒介,展現各族民眾在巴扎中互通有無、交流經驗、聯絡感情、增進團結;生動記錄了綠洲民族的文化傳統;展現大美新疆的區域形象,是海內外觀眾了解和諧穩定新疆生活的一扇窗口,生動呈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代風貌。

(一)在交流中增進團結

自古以來,巴扎在本質上就意味著交流,而巴扎的繁榮又促進了區域之間的交流?;蛟S是因為一頭牛、一塊玉、一個馕……不同民族的人們相聚于此,從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到合作共贏,以友好開放、團結互助的姿態奔赴美好的生活,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5]紀錄片《巴扎》制作團隊的創新之處就在于精心選取六個極具南疆特色的巴扎,通過荒地鄉牛羊巴扎、和田市玉石巴扎、墨玉縣星期二巴扎等,使觀眾既了解巴扎的排列周期、交易產品、方法及主體,又展現了新疆各民族多彩生活的真實風貌。傳遞給觀眾多民族融合、手足相親、和諧團結、共謀發展的美好生活圖景,在觀眾心中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體語境下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體形象。

(二)記錄綠洲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是指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風尚、審美趣味等一整套社會意識、社會心理及行為習慣。[6]新疆綠洲及以綠洲為依托的鄉鎮,散布在大面積的沙漠戈壁之中,綠洲中的人們想要生存就離不開生活與生產的必需品,通過巴扎的連接,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即可滿足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綠洲中的維吾爾人形成一整套文化傳統和民俗習慣。記錄綠洲文化傳統就是記錄當下的新疆生活,紀錄片《巴扎》質樸溫潤的鏡頭語言真實生動地還原出維吾爾飲食、服飾、手工、建筑、娛樂等民俗文化,以此為略帶神秘薄紗的新疆祛魅,展現充滿“生機活力”的大美新疆。

(三)展示新疆區域形象

區域形象,也稱為地區形象、地方形象,通常會是某級行政管轄范圍內的區域的客觀形象總體的、抽象的、概括的一種主觀的認識和評價,是內外部公眾對這一區域的內在綜合實力、外顯活力和未來發展前景所產生的一種情感和印象。擁有上千年歷史的維吾爾族商貿經濟集市——巴扎,不僅連接了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保證了東西貿易、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而且在“一帶一路”推動下,巴扎貿易繼續閃耀著神奇的新疆色彩?;诖?,維吾爾巴扎就是新疆區域形象的最佳標簽,紀錄片以尋常的巴扎生活為創作素材,主題涵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事件,同時也聚焦如跨省牛羊交易、微信支付、直播帶貨、科技助農等做生意方式的深刻改變,旨在呈現出新疆與內地發展同行,與數字經濟接軌,與時代脈搏聯動。鏡頭中出現的,如巴扎中高亢嘹亮的叫賣聲、手藝人洋溢的表情、顧客理個頭發的愜意、吃個烤包子的悠然、挑選一把坎土曼的滿足、欣賞木卡姆表演的愉悅等,就是各族民眾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的最佳見證,更加展現出可愛的新疆人、可愛的新疆地方的形象,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塑造可愛的中國形象相得益彰。

總體而言,紀錄片《巴扎》透過平實的記錄手法,塑造、構建與傳播和諧穩定、真實立體的新疆區域形象,深化海內外觀眾對于新疆的認知,亦是對別有用心者的強力回擊,有助于減少國際傳播中的“噪音”。

參考文獻:

[1]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Separation,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2]張玲.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敘事藝術研究[J].中國電視,2018(05):65-68.

[3][6]哈麗達·斯拉木.綠洲聚會-維吾爾巴扎與民俗生活[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4]趙建國.身體在場與不在場的傳播意義[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08):58-62.

[5]念九.紀錄片《巴扎》:揭開新疆生活的生動一角[N].中國民族報,2023-03-03(06B).

作者簡介:孔孟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孟凌霄

猜你喜歡
巴扎敘事策略價值取向
伊朗逛巴扎,體驗平民生活
拉卜楞寺曼巴扎倉夏季采藥活動的調查研究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新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術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變遷與現實觀照
電影《逃離德黑蘭》的敘事研究
現象電影《港囧》和《夏洛特煩惱》比較研究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巴扎鄉抓什究村農村水利發展規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