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培養文化自信為目的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2023-12-19 00:53曾鳳凰
成長 2023年11期
關鍵詞:英語課程思政大學

曾鳳凰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建省漳州市 363105)

文化自信立足于當今中國發展的現實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是一時的風尚,更不是形式化口號,而是中華民族歷經風雨依然立于世界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柱。應對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國不僅需要科技硬實力,也需要精神和文化軟實力,以此凝心聚力、共克時艱。高校教師理應承擔起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任務,走在知識教育與精神教育的第一線。大學英語課程可以結合學科特點,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為內在教學目標,發揮本課程在后疫情時代的現實指導作用,重申大學英語課程在新時代的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

1 大學英語與思政融合教學的時代價值

大學英語與思政融合教學不僅順應“大思政”格局的趨勢,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增強文化自信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中西方思想的碰撞和文化影響的較量。高校英語教學是學生接觸西方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的主要途徑,尤其是大學英語課程,面向全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覆蓋面廣,通過與思政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明與價值體系、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方面的力量不容忽視。而大學英語課程的這種力量和作用需要得到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的重視,才能發揮它價值。

大學英語與思政融合教學可以為我國鞏固國際話語權作出相應的貢獻。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歷史,證明了落后只能挨打的道理。魏源在《海國圖志》里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語逐漸發展為世界語言,在全球各領域強勢登場。英語對漢語的影響較大,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全民學英語 ”的浪潮席卷中國大地?,F在大學英語課程是眾多高校的必修課,其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一門外語,更要為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在新冠疫情期間,美國一些政客枉顧事實,貶低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抗擊疫情作出的努力和貢獻,故意在國際社會給中國制造負面的形象。復雜的國際局勢讓人民大眾意識到: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增加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流刻不容緩。國際話語權是提高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必要條件。通過政府間的溝通來獲取國際話語權并不是唯一的路徑,面向民眾、重視民間交流是新時代話語權的一種新的嘗試和實現途徑[1]。中國大學生是實現民間交流的中堅力量,他們可以與來華留學生交流(據統計,來中國留學的人數每年已經超過40 萬[1])、出國留學與世界各地人民交流(1978-2018 年,我國出國留學的人數累計達到585.71 萬[2]),或者是走上工作崗位后在各行各業與外國人士進行交流。大學英語必須與思政融合,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從而做到知己知彼,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好充分的準備。

2 大學英語與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大學英語與思政融合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符號系統,當作用于人與人之間時,它是表達相互反應的中介;當作用于人與物之間時,它是認知事物的工具;當作用于文化時,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3]。語言符號必須與其承載物的內容融為一體才能傳遞人類的思想和情感,才會存在并且不斷地發展。如果把語言與內容割裂開來,語言只是沒有意義的符號。學習語言,不是為了研究沒有意義的符號,而是為了研究這些符號背后的內容,以及所呈現出來的意義和價值。思政教育是一種等待傳遞的內容,英語是一種語言,二者的結合符合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的學習規律。

大學英語與思政融合體系了語言的哲學性質。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器官,“在一個民族所形成的語言里,從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中產生出了最合理、最直觀的詞,而這些詞又以最純粹的方式重新表達了人們的世界觀”[4]。語言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思想方式,語言自身能夠把這兩種作用統一起來[4]。英語與漢語是不同的世界觀,反映所屬民族的思維模式和精神力量。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可以從語言的哲學角度對比漢語與英語所反映的思想方式和世界觀,在對比分析中,以思政教育為導航,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立場和文化自信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3 大學英語與思政融合的原則

語言課程的性質使大學英語與思政可以融合教學,但是必須把握好三個基本原則,才能得心應手,發揮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作用。

3.1 分清職責,明確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涵不同,思政課程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應該公開、直接、理直氣壯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其目的不是把其他課堂變成思政課堂,而是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二者有機結合。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英語教學是基礎,思政教育是思想統籌?!八颊?大學英語”要求大學英語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

3.2 把握分寸,注意思政話題的敏感度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要以立德樹人為方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是,在挖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政治教育資源時,要慎重選擇主題,當涉及到敏感政治話題的時候,教師應當做到謹言慎行,不能妄加評論,以免在思想和立場上誤導學生。

3.3 循序漸進,切忌急功近利

思政教育是思想的啟發和心靈的導航,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太過刻意和生硬,也不能把它變成枯燥的說教,否則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式要自然、順暢,如同春風化雨,潤物于無形,內化于學生心里,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線教師用心思索、耐心引導。

4 大學英語與思政融合的教學建議

以培養文化自信為目標的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是本研究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4.1 以語言為軸、文化為輻

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內涵是“對自我文化價值、理想、成就、前景等的確信”[6]。自我文化主要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學設計中的文化滲透可以結合課文的知識點從自我文化的三個維度入手。當然,在文化熏陶的時候,要堅持以語言為軸心。語言基本功打扎實,才能在語言的世界里自由馳騁。但是,從整體上來講,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并不樂觀[7]。在寫英語文章的時候,學生關于某個話題或許有更深層次的見解,但是詞匯的匱乏、語法知識不扎實,直接限制了他們的表達,久而久之,學生將習慣性地呆在與他們英語水平相當的思維圈里,不愿意、也很難跳出這個思維圈來實現自我提升。因此,大學英語課程不能放松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要求。語言與文化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能使語言和文化構架的車輪跑得快、行得穩,才能使學生承擔起跨文化交流和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責任。

4.2 慎思明辨,建構有深度的知識體系

自黃源深[8]教授提出我國外語專業學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癥”以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外語教師努力的方向和探索的重點。思辨能力不是西方的教育專項,中國素來有思辨的教育傳統?!吨杏埂酚性疲翰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9],明確提出了慎思明辨的要求。西方“critical thinking”在具體的標準和要求上與慎思明辨不盡相同,但是獨立思考、分析辨別的觀點卻不謀而合。慎思明辨,才能獲得洞察力,在前人的基礎上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踏入智慧殿堂。在教材的學習中,進行語言文化對比時,要有意識地、明確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辨別分析的能力。

4.3 知行合一,用心觀察生活

學習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實踐,“學、問、思、辨”,終究要在“行”中檢驗和提升。首先,結合課文主題,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在實踐中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提高洞察力、提升自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其次,重視中國節日,提高文化意識。大學英語課程是中國大學生學習和認識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介紹西方節日文化時,教師理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西方的節日,防止形成盲目跟風與崇尚的心理。通過對比,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方的節日文化差異,鼓勵學生重視講述中華民族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彰顯中華民族價值體系的中國節日。

再次,關注時事,提高社會意識。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可以通過時事新聞,了解我國在疫情防控期的方針政策和黨和人民為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分析西方媒體對新冠疫情的暴發以及對中國防疫措施的相關言論與報道,引導學生認識黨在危難時刻的應對能力、優秀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認同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和萬眾一心的家國情懷。

最后,通過比賽鍛煉實踐能力。在各項校級英語賽事的主題上適當增加文化元素和思政元素。例如,舉辦演講比賽,鼓勵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舉辦閱讀比賽和寫作比賽,鼓勵學生多讀、多寫,積累文化與思政方面的素材;舉辦戲劇比賽,鼓勵學生創作以紅色革命為題材的劇本。

4.4 教學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

新冠疫情給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線教學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后疫情時代也將與線下教學相輔相成,繼續發揮它在教育領域的作用,這是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第六單元為例,課文主題是“War and Peace”,Text A “Under the bombs:1945”從小孩的視角描述百姓在戰爭中的遭遇,以兒童的天真無邪反襯戰爭的殘酷無情。線上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整個教學過程,線下主要是課中與課后的活動。課前通過學習通、U 校園、QQ 群、微信群等平臺發布預習材料和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索和整理資料,了解二戰的背景和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犧牲與貢獻。課上引導學生從語言與修辭解讀文章。課堂上,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文章主題,讓學生用英語從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形式做小組報告。對小組的課堂報告,除教師的現場點評,還可通過QQ 群的投票功能實現學生互評。

4.5 提升教師自身的政治覺悟與思政意識

教師的思想與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潛移默化,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能否融合、以什么樣的方式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的知識體系和思政意識。但現在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一個新課題,很多英語教師在學習英語語言與文化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習慣性地用西方的標準和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和中國的發展。因此,從目前來看,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急需建設一支具備思政意識和思政教育水平的教師隊伍,需要學校和教師個人的重視和努力。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做整體的規劃和具體的教學指南,建設資源庫或者學習平臺,為教師的學習、研究提供資源支持,同時為教師提供進修或者培訓的機會。教師個人要樹立使命感,實現自我提升。

5 總結

文化自信是一種主觀態度,既是對本民族、國家、政黨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也是直面外來文化的勇氣[10]。面對西方強勢的文化滲透和中美矛盾帶來的壓力,加強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堅定自我文化自信,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中國大學生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在思政教育與中華文化教育方面的職責長期受到忽視。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學英語課程要抓住機遇,建設一支思政教育水平和專業能力協同發展的教師隊伍,在教學中,構建語言與文化的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承擔跨文化交際與傳播中國聲音的責任,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指導學生批判性地看待自我文化與西方文化,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在生活中踐行思政教育,在實踐中涵養文化自信。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思政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大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