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詞“暖”對“溫”的歷時替換

2023-12-25 10:48李曉彤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補語副詞用法

李曉彤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常用詞大都屬于基本詞匯,是整個詞匯系統的核心部分,它的變化對語言史研究的價值無異于音韻系統和語法結構的改變?!盵1]溫度域是認知語言學中的基本認知域之一,溫度域詞在漢語詞匯史上也屬于基本詞匯,上古漢語時期表示溫度的語義場中有四個詞:“熱、溫、涼、寒”[2]280,現代漢語則是“熱、暖、溫、涼、冷”五個詞[3]355,可見該語義場中的成員發生了細微變化。綜觀已有成果,相關的歷時研究大多集中于對這一語義場的整體探討,如張立紅(2013)[4]、熊潤竹(2021)[5]等,有的也關注到其中的小類語義場,如王盛婷(2010)[6]等,張永言和汪維輝(1995)[1]以及汪維輝(2017)[3]349-358等也討論過“寒”與“冷”的歷時替換,而對于該語義場中表“溫暖”義的“溫”和“暖”的關注度還不高。在《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中,汪維輝(2017)[3]15指出“溫”和“暖”存在歷時替換關系,但未展開具體探討。本文我們將結合語言事實,詳細考察“溫”和“暖”在歷史上的發展軌跡,嘗試分析其演變更替動因。

一、先秦至兩漢時期:“溫”勝“暖”弱

《說文·水部》:“溫,水。出犍為涪,南入黔水。從水,昷聲?!盵7]225“溫”最初為古水名。后來表示地名,這種用法在戰亂頻發的先秦時期十分常見。例如:

(1)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溫。(《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說文·皿部》:“昷,仁也?!盵7]104“昷”本義為仁慈溫和。清代段玉裁注釋:“凡云溫和,溫柔,溫暖者,皆當作此字?!盵8]213今人谷衍奎(2003)[9]452指出:“由于‘昷’作了偏旁,其義便由‘溫’來表示?!薄皽亍苯琛皶j”,在西周時期就可以表示性情溫和之義。例如:

(2)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尚書·皋陶謨》)

發展至春秋戰國時期,表示品行性情范疇的“溫”應用愈加廣泛,出現“溫恭、溫慈、溫惠、溫直、溫柔、溫雅、溫潤、溫良、溫厚”等多種詞語組合形式。這一時期,“溫”也開始應用于溫度范疇,表示暖和、不冷不熱,例如:

(3)凡為衣裳之道,冬加溫、夏加清者,芊不加者去之。(《墨子·節用》)

(4)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鷹乃學習。(《逸周書·時訓解》)

(5)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東觀漢記》卷十七)

(6)宮室足以避燥濕,食飲足以和血氣,衣服足以適寒溫,禮儀足以別貴賤,游虞足以發歡欣,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管子·禁藏》)

例(3)中,“冬”與“夏”對舉,“溫”與“清”對舉,冬天穿衣增加溫暖,夏天穿衣增加清涼,“溫”即暖和之義?!皽亍北硎尽皽嘏辈粌H可以單用,還可以作定語修飾其他事物,如例(4)“溫風”表示暖和的風,此時“溫”可修飾對象的范圍還比較有限?!皽亍庇袝r也具有謂詞性,可以后接賓語成分,如例(5)“溫席”,意思是用身子溫暖床席使其暖和起來,此用法在這時不很常見?!皽亍边€可搭配形容詞性成分,與反義詞“寒”共現連用,組成并列短語“寒溫”,表示冷暖,如上例(6)。

“暖”的出現稍晚于“溫”,且不同的是,“暖”從造字之初就作“溫暖”義使用?!墩f文·火部》:“煗,昷也,從火耎聲?!币嗾f:“煖,昷也,從火爰聲?!盵7]210段玉裁對“煗”注解:“今通用‘煖’?!盵8]486《玉篇卷二十·日部》:“暖,溫也?!盵10]337《集韻卷五·緩部》:“煗,或作煖、暖、?!盵11]108可見“暖”與“溫”同義互訓。據記載,“暖”最早出現于《墨子·辭過》:

(7)為衣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暖,夏則絺绤之中,足以為輕且凊,謹此則止。(《墨子·辭過》)

例(7)上下文均有“溫”和“暖”的用法:“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凊”“當今之主,其為衣服,則與此異矣,冬則輕暖,夏則輕凊,皆已具矣”。結合例(7)與前后文意連貫可知,“輕且暖”即“輕而溫”,即“輕暖”,“且”和“而”都是并列連詞,“溫”與“暖”同義可替換。就用法看,“暖”和“溫”類似,二者在這一時期沒有較大差異,舉例如下:

(8)何所冬暖?何所夏寒?(《楚辭·天問》)

(9)天地不肅,君臣乃懈。農不登谷,暖氣為災。(《逸周書·時訓解》)

(10)晏子侍于景公,朝寒,公曰:“請進暖食?!?《晏子春秋》第五卷)

(11)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為飲食酏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呂氏春秋·重己》)

(12)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禮記·文王世子》)

“暖”可以單用,也能和其他成分搭配使用,不僅修飾“風”“衣”等,還能修飾“氣”“食”等;“暖”也有謂詞性用法,如上例(11)“暖”和后文“充”對舉,可以理解為“使身體溫暖”形容詞意動用法,也可以理解為動詞“暖”接賓語“骸”表示“溫暖身體”;同樣,“暖”也可以和反義詞“寒”連用。

綜上,“溫”和“暖”在先秦時期表示“溫暖”義上語義相近,用法也非常相似。兩者在句中都主要作謂語、定語,都能同表示氣候天氣狀況的自然現象、與人衣食住行有關的事物搭配使用,都可以和反義詞“寒”共現。但是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溫”語義豐富,“溫暖”義是“溫”詞義演變中的一個引申義,而“暖”保持其本義“溫暖”義。

“溫”和“暖”共現連用的情況在這一時期也已出現,二者同義連用構成并列短語,表示“暖和”義。例如:

(13)裘不可以藏者,非能具綈綿曼帛,溫暖于身也。(《淮南子》卷十三)

(14)盛陽雨水,溫暖而湯熱,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盛陰雨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為霰。(《漢書》卷二七)

(15)亦如冬以溫暖為德,夏以涼冷為德,男以女為德,女以男為德之義。(《宅經·卷上》)

例(13)是說裘皮不具備絲綿帛絹那樣能讓身子溫暖的功能,沒有保暖性,此處“溫暖”具有謂詞性。例(14)“溫暖”與后文“凝滯”對舉,例(15)“溫暖”與后文“冰涼”對舉,均是同義形容詞連用組成的并列短語。盡管這一時期已出現“溫暖”連用的情況,但是使用頻率不高,尚未成詞。

為更加清晰地認識詞義演變與更替,我們統計出表示“溫暖”義的“溫”和“暖”在先秦時期幾部代表性文獻中的具體使用情況,見表1。

表1 先秦時期表示“溫暖”義“溫”與“暖”使用情況 單位:次

先秦時期,“溫”和“暖”均是表示“溫暖”義的常用詞?!皽亍背霈F時間早,一開始不作“溫暖”義使用,直到春秋末戰國初才引申出“溫暖”義用法,與此同時同樣表示“溫暖”義的“暖”產生,二者同義互訓,可替換使用?!芭钡耐黄?,給“溫”帶來了一定的危機,戰國時期至漢朝初年,因為可以同義互訓,故二者使用情況不相上下。至東漢,無論是口語色彩濃烈的《論衡》,還是具有承古保守性的醫書《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溫”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暖”。整體來看,在此階段“暖”尚處于萌芽期,表示“溫暖”義的主導詞是“溫”。

二、魏晉至唐宋時期:“溫”和“暖”同義競爭

魏晉以降,表示“溫暖”義的“溫”和“暖”使用頻率顯著提高,用法也日益豐富。從這一時期“溫”和“暖”使用頻次看,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材料中,二者或是勢均力敵、或是此消彼長,處于相互競爭的狀態之中。

“溫”作定語可以修飾的對象更加豐富,如“溫水”“溫泉”“溫房”等。此時的“溫泉”還不同于現代漢語中常用的“溫泉”,而是一個偏正短語,尚未成詞?!皽胤俊痹谶@里也是一個偏正短語,后又專指宮殿名。如下例所示:

(16)毖溫泉于春流,馳寒波而秋徂。(謝靈運《山居賦》)

(17)富戶溫房,無假遷業;窮身寒室,必應徙居。(《宋書》卷五四)

“溫”可以共現搭配的成分愈加多樣,主要是一些同為形容詞性的成分,在句中并列連用常作謂語或定語。其一,可以和同屬溫度域范疇的詞搭配,如“溫熱”“溫煦”“寒溫”“涼溫”等。值得注意的是,承古用法“寒溫”發展到這一時期已演變出新的用法,此時不再是表義明確的并列短語而發展成為表義抽象的詞,表示寒暄問候之義。同樣,“涼溫”除表示具體的溫度范疇義外,有時還喻作貧賤之義。其二,可以和具有[+滿足義][+充足義]語義特征的形容詞搭配,如“溫飽”“溫足”等。其三,可以和其他中性義的詞搭配,如“溫適”等。用例如下:

(18)所以象簟清潤,遨游於夏室;重衾狐白,溫煦於冬房。(簡文帝《六根懺文》)

(19)謝與王敘寒溫數語畢,還與羊談賞,王方悟其奇,乃合共語。(《世說新語·雅量》)

(20)歸來翳桑柘,朝夕異涼溫。(《昭明文選》卷第二十六)

(21)溫飽之貴,所以榮生,饑寒在躬,空曰從道,取諸其身,將非篤論,此又通理所用。(《宋書》卷七三)

(22)土氣溫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列子·湯問》)

這一時期“溫”后接的賓語成分也愈加多樣,例如:

(23)酌醇酒而據切骨之寒,溫獸炭而祛透心之冷。(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

(24)而諸孫纊不溫體,食不充饑,付之姆ト之手,縱以任軍之路。(劉彧《立晉熙王嗣詔》)

(25)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北史》卷三五)

例(23)“溫”與前句“酌”相對,例(24)“溫”與后文“充”相對,例(25)“溫”與“炙”相對。從這些對舉關系可以看出,此時“溫”逐漸具備動詞特征,可以搭配的賓語成分非常豐富。

我們注意到,這一時期凡是“溫”作定語能修飾的對象,“暖”幾乎也能修飾。除此之外,“暖”還可以修飾很多其他事物,可修飾對象的范圍比“溫”更廣泛,如:“暖日”“暖空”“暖屋”“暖汁”等。其次,同“暖”共現搭配的成分也很豐富,不僅能和同屬溫度域范疇的詞、具有[+滿足義][+充足義]語義特征的詞、中性義的詞搭配組合,還可以和與“溫”不能搭配的成分組合成“輕暖”“幽暖”等,和反義詞“寒”搭配的同時,還能和“冷”連用。另外,“暖”作謂語使用時,賓語成分可以是代詞,也可以是短語。我們列舉部分用例如下:

(26)秋毛冬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蕭繹《山水松石格》)

(27)北接蔥嶺,南連天竺,土氣和暖,地方數千。(《洛陽伽藍記》卷第五)

(28)山門幽暖,岫戶葐蒀。九天相掩,玉地交氛。(《南齊書》卷四一)

(29)是以又須留意,冷暖宜適,難於調酒。(《齊民要術》卷第八)

(30)懸訖,薪下微生炭以暖之。(《齊民要術》卷第五)

(31)蒙朱霞之丹氣,暖白日之素景。(江淹《靈丘竹賦》)

特別的是,此時“暖”還可以受程度副詞、時間副詞等副詞修飾,這是“溫”尚不具備的用法。例如:

(32)漉著凈地撣之,冬宜小暖,夏須極冷,乃內蔭屋中聚置。(《齊民要術》卷第八)

(33)天時尚暖,與魚蝦未可致,尋當有所上獻。(《世說新語·紕漏》)

我們選取魏晉六朝時期幾部典型文獻,將“溫”與“暖”表示“溫暖”義的使用情況總結如表2所示。

表2 魏晉六朝時期表示“溫暖”義“溫”與“暖”使用情況 單位:次

(1)① 搜集CCL語料庫中魏晉六朝時期的漢譯佛經主要有以下幾部:《東晉譯經》《劉宋譯經》《北涼譯經》《北魏譯經》《支謙譯經》《西晉譯經》《西秦譯經》《鳩摩譯經》。從具體用法上看,“溫”和“暖”的句法功能日趨豐富,使用環境愈加靈活,顯示出迅猛發展的勢頭。經過分析對比能夠發現,“溫”所具備的多種用法,在一定程度上“暖”同樣也具備,而且除此之外,“暖”還具有比“溫”更豐富的其他用法,因此從這一方面看似乎“暖”比“溫”更具有使用優勢,“暖”的使用頻率也應該比“溫”高,但是通過表2可知實際使用情況其實不然:在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文獻中,“溫”和“暖”的使用頻次或是旗鼓相當,或是“溫”以微弱優勢險勝“暖”。

據語料考察我們還發現,表達“溫暖”義的“溫”和“暖”在相互競爭的同時出現了語體分化的趨勢??谡Z性強的《世說新語》中的5例“溫”,其中有4例是以表示“寒暄問候”義的“寒溫”形式出現,僅有1例表示實實在在的“溫暖”義;在文學性強的《文心雕龍》中,“暖”并沒有出現,而是用“溫”來表達“溫暖”義,同樣具有文質兼美特點的《昭明文選》使用“溫”的情況也多于“暖”;《齊民要術》作為極具口語色彩的一部農學著作,其使用“暖”的頻次遠遠高于“溫”,同時我們也發現,該書中“溫”的用例多是引據經典。

特殊的是,反映口語實際面貌的《抱樸子·內篇》中,“溫”的使用卻遠多于“暖”,這可能由于《內篇》多講述神仙方藥、養生延年、禳災卻病等內容,“古代醫方傳承前代的內容比較多且保守性較強”[12],且作者葛洪本身是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藥學家,因此其語言具有一定的承古性也事出有因。汪維輝(2017)[3]402曾指出唐以前文獻反映實際口語具有滯后性和不充分性,通過CCL語料庫搜集到的魏晉六朝時期部分漢譯佛經可知,表示“溫暖”義的“溫”出現4次、“暖”出現14次,張美蘭(2017)[12]認為“漢譯佛經的選用,是魏晉南北朝漢語常用詞研究必須注意的環節。漢譯佛經表現出口語性比中土文獻強,在新舊常用詞興替方面也比中土文獻快速的特點”,漢譯佛經中兩者的使用差異也正符合語言在口語中的演變比書面語快的發展規律。簡言概之,魏晉六朝時期“溫”和“暖”出現語體分化趨勢,“暖”作為新詞有著較強的組合能力,舊詞“溫”保持著較為穩固的地位,二者形成有力競爭態勢。

至唐宋時期,表“溫暖”義的“溫”繼續沿襲先前用法,在此基礎上,組合能力有所增強,搭配對象更加豐富。出現“溫濕、溫潔、溫清、溫軟、溫燠、溫暾、溫香、溫存、溫粹、溫?!钡冉M合形式;“溫”作動詞后接的賓語成分除單個名詞外還可以是短語成分;“溫”能受形容詞修飾組成“余溫”,也可以受副詞修飾,如“大、半”等程度副詞、“不、未”等否定副詞、“尚、猶”等情態副詞。部分用例見下:

(34)漸覺一家看冷落,地爐生火自溫存。(司空圖《修史亭三首》)

(35)玉床塵稍冷,金爐火尚溫。(王績《游仙四首》)

(36)紅爐溫長子之湯,淥醑下公卿之藥。(《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

(37)塞北氍毹,江南圖障,是處溫燠。(周邦彥《蕙蘭芳引·仙呂》)

(38)襦袴寄余溫,雙石畔、唯聞吏膽長寒。(毛滂《八節長歡·送孫守公素》)

(39)隔重門。寶粟生香玉半溫。(張元千《豆葉黃》)

“暖”的用例較此前有明顯增多,并且萌生出多種新用法,其組合能力越來越強,組合形式越來越豐富,產生的許多新組合是“溫”無法進入的,就這一方面來說,“溫”逐漸失去與“暖”抗衡的力量。就像汪維輝(2017)[3]404所說:“一般地說,新詞組合能力強,舊詞組合能力弱;新詞常常跟新成分組合,而舊詞跟新成分組合就比較困難;舊詞的組合關系多為承用前代的一些固定搭配?!薄芭迸c“溫”形成了不同的用法分布,主要表現是“溫”大多用來形容氣候、土地、處所等,而“暖”多形容樹木、花草、水波、香爐、煙草、玉飾等具體事物,有時“暖”還會入侵到“溫”的義域,極少數情況下“溫”進入“暖”的個別義域。例如:

(40)青帝東來日馭遲,暖煙輕逐曉風吹。(韋莊《立春》)

(41)裊翠籠煙拂暖波,舞裙新染麴塵羅。(牛嶠《楊柳枝五首》)

(42)玳席歡余,蕓堂香暖,贏取專良夕。(趙佶《念奴嬌·御制》)

(43)野澗泉甘,陽坡草暖,有柏葉松枝充短供。(劉克莊《沁園春·二鹿》)

“暖”的組合能力強于“溫”還體現在與副詞的共現搭配上?!芭辈粌H可以與程度副詞、否定副詞、情態副詞共現,還可以與“便、已、乍”等時間副詞或“?!钡阮l率副詞搭配,如例(44)、(45);還可以同時受到兩個副詞修飾,如例(46)。

(44)心在這手上,手便暖;在這腳上,腳便暖。(《朱子語類》卷第二十六)

(45)氣候常暖,冬不凋落。(《太平廣記》卷四八二)

(46)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開瑤席。(朱熹《滿江紅·秀野詩翁》)

值得關注的是,此時“暖”首次出現了與謂詞性成分共現連用的情況,例如:

(47)醉并鴛鴦雙枕,暖偎春雪。(尹鶚《秋夜月》)

(48)有頃,嫗自外挈酒壺至,于火前暖飲。(《太平廣記》卷四二九)

例(47)“暖”出現在謂詞性成分“偎”之前,和前文“醉”一樣都是形容詞作狀語修飾后面的謂語。例(48)“暖”用在謂語“飲”之前,介賓短語“于火前”和形容詞“暖”都是“飲”的狀語。兩例中的“暖”都具有了修飾謂詞的限定性功能。

通過年代分檢所搜集到的語料顯示,唐宋時期表示“溫暖”義的“溫”和“暖”基本上仍然保持著同義競爭的局面,在使用頻率上,二者仍處于此消彼長的狀態。表3是唐宋時期表示“溫暖”義“溫”與“暖”在部分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文獻中“暖”出現的次數是“溫”的好幾倍,比如《全唐詩》中“溫”和“暖”的比例大約是1∶8,《全宋詞》中的比例約是1∶7,《五燈會元》中的比例約是1∶4??傊?,在唐宋時期,“溫”和“暖”的組合能力均大大增強,構詞能力也日漸提高,義域都有所擴大,使用頻率也逐漸增加,二者在相互競爭的同時,“溫”漸趨式微,而“暖”正處于向上發展期。

表3 唐宋時期表示“溫暖”義“溫”與“暖”使用情況 單位:次

還需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溫”除單用外,有一部分以構詞語素的形式出現在一些固定組合之中。從表3也能看出,在大部分的文獻作品中“溫”作為語素構成復音詞的用例數量遠遠多于“暖”以構詞語素出現的例子數量。表示“溫暖”義的“溫”作為參構語素所組成的組合形式,從原先的并列短語或偏正短語經過高頻使用演變成詞,有些還發生了詞義的隱喻或轉喻,結構關系更加緊密,詞匯化程度更高。比如,“涼溫”與“寒溫”同義,表寒暄問候,有時也作“溫涼”使用;“溫清(凊)”最先用來形容子女對父母盡心侍奉,此時喻作侍奉雙親之禮;“溫樹”原本表示“溫室的花草樹木”,此時作為形容朝政官員謹言慎行的一個典故,也常說“不言溫樹”。具體見下:

(49)各自限官守,何由敘涼溫。(《岑參《潼關鎮國軍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50)且車駕今行,本為避暑,然則太上皇尚留熱所,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竊未安。(《唐會要》卷二十七)

(51)朝廷以為孔光不言溫樹者,慎之至也。(《太平廣記》卷一九八)

三、明清至民國以降:“暖”對“溫”完成替換

“暖”的迅速增加是明清時期的一大特點,其使用頻率大大高于表示“溫暖”義的“溫”,“暖”的絕對優勢對“溫”起到了強烈的壓制性影響。如果說“溫”在隋唐五代時期逐漸開始以構詞語素的形式出現,那么宋代便是過渡時期,而發展至明清,表示“溫暖”義的“溫”則更多地作為語素出現在各種組合形式之中,單獨使用的頻率越來越低。相比之下,“暖”較少地作為構詞語素與其他語素或詞組合,單用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檢索了3部元代口語化較強的文獻、12部明清小說和民國以后3部代表性作品,統計發現“溫”單獨使用的用例數量僅占這一時期總用例數的25%,而“暖”單獨使用的情況在總用例數中的占比達到75%??梢姟芭彪m為新詞但在這一時期奮起直逼表達“溫暖”義的“溫”,成為“溫暖”義場的主導詞。兩者具體使用情況對比見表4。

表4 明清至民國以降表示“溫暖”義“溫”與“暖”使用情況 單位:次

“溫”在這一時期很少單獨使用,表示“溫暖”義的“溫”以語素形式出現在組合形式中的情況非常多見,其搭配能力進一步增強。除前一階段已形成的“溫暖、溫存、溫飽、溫和、溫馨、溫煦、溫泉、溫湯、溫室”等組合以外,此時還出現了一些三音節組合形式,如“軟溫溫、暖溫溫”等。例如:

(52)那上下有幾張虎皮搭苫漆交椅,軟溫溫紙窗鋪設。(《西游記》第四十八回)

(53)軟溫溫楊柳腰揉,甜津津丁香舌吐。(《明珠緣》第三回)

這一時期“溫”還有一個最顯著的表現是,“平和溫柔”義逐漸成為“溫”較為常用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對“溫暖”義“溫”造成排擠。我們統計了部分文獻中“溫”表“平和溫柔”義與表“溫暖”義出現的比例,具體如下:《西廂記》中為12∶8;《牡丹亭》中為5∶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為7∶1;《紅樓夢》中為34∶12;《民國演義》中為9∶4;《駱駝祥子》中為6∶2。盡管并非所有文獻中“溫”表“平和溫柔”義的用例數量都多于表“溫暖”義,但是從以上統計可以發現,“溫”的核心義域確有轉移至表“平和溫柔”義的傾向。而這一點,正是“暖”所具有的優勢,即核心義域明確且穩固,始終表示“溫暖”義。在整個溫度域范疇中,“溫”表示的“溫暖”程度也要弱于“暖”。

“暖”作為一個口語性較高的新詞,在具有通俗化、市民化等特點的明清小說推動下,其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從表4中能夠明顯看出表“溫暖”義的“暖”與“溫”在使用上的懸殊差距?!芭钡拇钆淠芰Υ蟠筇岣?,句法功能也有所擴展,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其一,組合能力進一步增強,組合形式更加多樣。偏正式的組合最為豐富,有“暖帽、暖耳、暖兜、暖襖、暖鞋、暖衣、暖枕、暖鍋、暖炕、暖床、暖閣、暖房、暖轎、暖車、暖簾、暖壽、暖居、暖語”等;也有聯合式,如“暖足、飽暖、和暖、暄暖、干暖”等,多是形容詞并列連用;另有與形容詞后綴組合成“暖和、暖活”等附加式;還有動賓式,如“回暖、問暖、打暖”等。強大的構詞能力還有一個最顯著的表現,即組合成很多三音節重疊式,如“暖煨煨、暖烘烘、暖熏熏、暖洋洋、暖溶溶、暖騰騰、黃暖暖”等。此外,“暖”作為語素組合而成的成語、俗語也在明清時期廣泛使用,如“席不暇暖”“送暖偷寒”“甜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等,它們都具有結構凝固性、意義整體性的特征。

(54)后來脫去,見了同伙,團聚攏來,各出所獲之物,如簪釵、金寶、珠玉、貂鼠暖耳、狐尾護頸之類,無所不有。(《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55)趙虎此時見那人,覺得比自己暖和多了,恨不得也鉆在里面暖和暖和才好。(《七俠五義》第四十二回)

(56)方長官,你若冷時,有火在此,烘一烘暖活也好。(《醒世恒言》第十卷)

(57)長錯會意了,我嫂嫂待小妹向來如同骨肉一般看待,知疼知愛,問暖問寒,一點錯處也沒有。(《三俠劍》第一回)

(58)吃了一會,陳木南身上暖烘烘,十分煩躁,起來脫去了一件衣服,管家忙接了,折好放在衣架上。(《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

(59)真是席不暇暖,馬不停蹄,統領大兵二十余萬,向南進發。(《水滸傳》第一百零五回)

特別注意的是,由“暖”加形容詞后綴“和”組成的“暖和”,其用法非常豐富,如上例(55)?!芭汀弊餍稳菰~時,是一個狀態形容詞,它不僅可以單用,還能受補語修飾,甚至還能進入比較句式,如“比自己暖和多了”;作動詞時,除了獨立作謂語之外,還能重疊使用,如“暖和暖和”。

其二,從句法成分上看,“暖”常作謂語、定語、賓語,有時也作狀語,還能作補語,而且既可以獨立作補語,也可以由“暖”組成的復音詞充當句子中的補語成分。

(60)苗禿子暖的笑了,將脖項往下一縮,又向蕭麻子將舌頭一伸。(《綠野仙蹤》第四十三回)

(61)惟獨和尚,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偏自穿得暖,吃得飽,捫腹逍遙,無憂無慮。(《珍珠舶》第十六回)

(62)丫頭等小解完后,便把夜壺舀干凈,拿來焐在自己被窩里,等到老爺再要用時,已是焐得暖暖兒的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零三回)

“暖”作補語通常是情態補語,但語義指向不完全一致。如例(61)“穿得暖”的“暖”指向施事主體“和尚”,例(62)“焐得暖暖兒的”的“暖”指向受事對象“夜壺”。

其三,賓語成分不再僅是具體事物,抽象化的感覺、狀態等也可以作“暖”的受事賓語,有些時候賓語位置還可以是表處所的短語等成分。

(63)那陳大郎冒雪而行,正要尋一個酒店暖寒,忽見遠遠地一個人走將來,你道是怎生模樣?(《初刻拍案驚奇》卷八)

(64)懸煞了!懸煞了!腦袋兒幾乎被砍了去??煨┠镁苼?,暖一暖痛罷!(《續濟公傳》第一百七十一回)

(65)小可見小娘子多了杯酒,也防著要吐,把茶壺暖在懷里。(《醒世恒言》第三卷)

其四,可以與量詞、時間名詞、趨向動詞等共現搭配,常作“暖”的補語成分。如量詞“些”作程度補語,時間名詞“半天”作時量補語,“起、出、來、上、下”等趨向動詞作趨向補語,“住”作結果補語?!芭睅щp層補語的情況也比較常見,通常是“趨向補語+趨向補語”。

(66)今日天氣很冷,早晚寧使暖些。(《紅樓夢》第八十九回)

(67)等夠多時,四爺上來仍去烤火,暖了半天。(《小五義》第十回)

(68)又叫宅里再暖出一大瓶酒來與腳戶吃,做剛做柔的將腳戶打發散去。(《醒世姻緣傳》第五回)

(69)雖然備些酒食,暖住了眾人,卻也中心不伏。(《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

(70)公子撐了大門,就廚下暖起酒來,飲個半醉,上了馬料,將鑾鈴塞口,使其無聲。(《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

(71)登時叫人調排桌椅,擺了八席,讓眾人坐下,暖上酒來,肥魚大肉的都搬上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九回)

其五,可以和助詞“了、著、過”搭配表時態。

(72)就藏開了,自己不敢出氣,是生怕這氣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氣暖了,吹化了姓薛的。(《紅樓夢》第六十四回)

(73)都是銀打的盆子,用架子架著,底下一層貯了燒酒,用火點著,焰騰騰的暖著那里邊的肴饌,卻無一點煙火氣。(《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

(74)言罷,暖過醇酒,遞與贊飲。(《楊家將演義》第五回)

其六,可以進入比較句式。

(75)橫豎這屋子比各屋子暖,這椅子坐著并不冷。(《紅樓夢》第五十二回)

(76)把手去摸著心頭,覺得比前更暖些,漸漸的上至喉嚨,下至肚臍,都不甚冷了。(《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

四、“暖”對“溫”替換的動因

一組常用詞發生新舊更替必然由多種原因所致,不外乎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方面。就內因來說,我們認為主要有兩點。

通過歷時演變考察發現,表示“溫暖”義的“溫”句法功能相當單一,構詞能力也遠遜色于“暖”。從句法功能上看,“溫”主要用作謂語、定語,少數情況也作賓語,基本不作狀語使用。在唐宋之后,“溫”主要出現在原來即有的組合中,此后的發展趨于穩定態勢,所能搭配的對象比較固定,少有新的組合形式出現,固定化意味強烈。而“暖”在魏晉至唐宋時期就開始逐步擠兌“溫”,展示出句法功能上的多變性和組合搭配上的多樣性。一方面,“暖”不僅作謂語、定語、賓語,還可以用作狀語和補語;另一方面,“暖”的構詞能力是“溫”無法比擬的,至明清時期“暖”的組合能力還在不斷增強,發展出眾多偏正式、聯合式、附加式、動賓式、三音節重疊式等組合形式,如“暖耳、暖襖、暖炕、暖居、暄暖、干暖、暖和、暖活、問暖、打暖、暖烘烘、暖熏熏、暖洋洋”等,直到現代漢語“暖”仍彰顯活力,出現一系列由“暖”構成的新詞語,形成了“暖X”詞族,諸如“暖爸、暖男、暖文、暖歌、暖笑”等。豐富的句法功能和強大的組合能力是“暖”替換“溫”的一大重要因素。

詞匯系統存在自我調節機制,需要不斷尋求系統內部的平衡。李宗江(2016)[13]37認為,“如果一個詞所承擔的義位過多,就容易在使用中發生歧義,影響交際”,同時也指出這種現象產生的兩種后果:一種后果是變為復合詞,另一種后果是導致在與詞義負擔較輕的同義成分的競爭中失敗?!皽亍弊陨瞎畔惹貢r期就擁有多個義項,溫度域范疇的“溫暖”義僅是其中一個引申義項,縱觀其歷時演變過程,用“溫”表示“溫暖”義的同時,其他義項也運用廣泛。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一方面表“溫暖”義的“溫”組合能力較弱,另一方面異軍突起的“暖”產生壓制性影響,多種因素導致“溫”表示“溫暖”義的使用頻率并不高,使得這一時期部分文獻中“溫”其他義項的使用頻次多于“溫暖”義的使用,造成“溫”的語義重心出現偏移傾向??梢姟皽亍贝嬖谠~義負擔過重、語義重心偏移的現象,其表義的清晰性受到嚴重干擾,最終使得詞義負擔較輕、核心義域明確的“暖”在“溫暖”義場中占據優勢地位。當然也不可否認的是,“溫”的多義性使其應用非常廣泛,然而這一點既是其優點也恰恰是其一項缺點,即適應性廣帶來的模糊性。在表示“溫暖”義上,“溫”的語義模糊性也為“暖”成為該義場主導詞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同時我們認為,語言使用者喜新厭舊的心理是“暖”替換“溫”的一個外部因素。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社會心理對語言變異有著實質性影響,語言使用者追求創新型表達形式的心理使得他們對于新詞新語有著使用上的傾向性。從常用詞替換的角度看,汪維輝(2017)[3]413就指出:“一個詞用久了以后,常常會被一個新的同義詞所取代,許多詞看來是這樣的。這也許跟語言使用者的喜新厭舊心理有關?!薄皽亍弊鳛楣潘?、古地名出現的時間很早,盡管后又引申出許多其他新詞義新用法,但“溫”身為一個古詞終究擺脫不了人們喜新厭舊的心理規律,當表義清晰的同義新詞“暖”出現時,人們自然而然地更傾向于使用新穎陌生的“暖”。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表示“溫暖”義時,先秦兩漢時期,“溫”比“暖”更為常見,處于萌芽期的“暖”尚未對“溫”產生巨大影響,“溫暖”義場的主導詞是“溫”。魏晉六朝時期,“溫”和“暖”的使用頻率明顯增高,用法上也有極大的相似性,二者形成同義競爭態勢。唐宋時期,“暖”逐漸顯示出較強的組合能力,和“溫”形成不同的用法分布,在與副詞共現搭配上也表現出強于“溫”的優勢,二者在相互競爭的狀態下,“溫”稍顯式微,“暖”保持上升發展勢頭。明清時期,“溫”單獨使用的頻率越來越低,“暖”的獨立使用更加靈活,慢慢承擔起“溫”的“溫暖”義。在“溫暖”義場中,“暖”對“溫”的替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溫”在單用時的絕對優勢雖已消失殆盡,但在較多情況下以語素形式出現在“溫暖”“溫度”等復合詞中,“暖”始終保持強大的組合能力,時至如今現代漢語時期仍彰顯強勁活力,產生出具有一定能產性的“暖X”詞族?!芭碧鎿Q“溫”的歷時動因主要有三:一是“暖”強大的句法功能和組合能力,二是“溫”過重的詞義負擔,三是語言使用者喜新厭舊的心理。

猜你喜歡
補語副詞用法
The Wheels on the Bus
address的高級用法你知道嗎?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作”與“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漢語補語應用淺析
初級對外漢語教材復合趨向補語引申用法考察
淺談現代漢語補語的辨析
“NP V累了NP”動結式的補語趨向解讀
副詞和副詞詞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