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雜志與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

2023-12-25 03:07王堯
當代作家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當代作家當代文學批評家

在我們不斷追溯的20世紀80年代,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1983年那個寒冷的初冬,我在蘇州的吳縣招待所為陸文夫創作研討會做會務,那是我第一次在現場感受“作家”和“作品”。當時我尚不知道,在遙遠的北國沈陽,有幾位先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代作家評論》的創刊。1984年與讀者見面的《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刊登了《寄讀者》和《編后記》。今天重讀舊刊,《編后記》中的“江南草長,塞北冰融”一句,仍然讓我動容。編輯部諸君說:“在編完了這本刊物第一期的時候,已經到年終歲尾。春來了,我們仿佛已感到了她的氣息,聽到了她的腳步聲?!边@樣的修辭,簡單樸素甚至稚嫩地傳遞了一個時代文學理想主義者的情懷。流光如箭,因循不覺韶光換,如果從1983年籌備之時算起,《當代作家評論》40年了。

這份跨世紀的刊物,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與中國當代文學同頻共振,給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都留下深刻痕跡,堪稱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文學事件”。不妨說,讀懂《當代作家評論》,便能讀懂40年來中國的文學和文學批評。應運而生的《當代作家評論》是80年代文學與思想文化的燦爛景觀之一,它當年未必特別引人注目,但40年過去了,它依然保持著80年代文學的理想、情懷和開放包容的氣度,這一點彌足珍貴。90年代以后,《當代作家評論》經受住了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考驗,其不斷增強的“專業”精神守護住了“文學性”和“學術性”。在文學回到自身的80年代,在文學守住自身的90年代,以及在其后的時間里,《當代作家評論》避免了起落,以自己的方式穩定發展出鮮明的氣質,在同類刊物中脫穎而出。同時我們看到,一些曾經風騷一時的刊物出于各種原因消失了,一些原本專業的刊物轉向了。今天仍然活躍著的幾家刊物,如《文藝爭鳴》《小說評論》《當代文壇》《南方文壇》《揚子江文學評論》《中國文學批評》《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等,與《當代作家評論》交相輝映,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良好生態。中國當代文學的闡釋和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成熟,我說到的這些刊物功莫大焉。

在這樣的大勢中,《當代作家評論》成為“文學東北”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我這里并不是強調這份雜志的“地方性”,近幾年來文學研究的地方性路徑受到重視,包括地方性文學史料的整理也逐漸加強。在現有的期刊秩序中,刊物通常會劃分為“國家級”和“地方級”,而“地方級”刊物通常又被“地方”期待為“地方”服務。我覺得《當代作家評論》40年來以自己的方式突破了這樣一種秩序。作為遼寧省主辦的刊物,它自然會關注遼寧和東北的文學創作,重視培養東北的批評家?!丁串敶骷以u論〉30年文選(1984—2013)》中有一卷《新生活從這里開始》,專收研究遼寧作家的文論,許多東北批評家的成長也與《當代作家評論》密切相關。但無論遼寧文學還是東北文學,都是中國當代文學整體的一部分,《當代作家評論》以更開闊的視野關注當代文學創作的重大問題,從而使這本雜志集結了中國和海外的優秀批評家,贏得了廣泛的學術贊譽。我曾經關注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在國外大學訪問時會專門去看看東亞系的圖書室,常在雜志架上看到《當代作家評論》,當時的感覺就像在異國他鄉遇到故人。這些年東北經濟沉浮,振興東北成為國人的強烈期待。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的那樣,歷史上,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有時是不平衡的,恩格斯說經濟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因此,換一個角度看,《當代作家評論》不僅在文學上,在文化上對遼寧和東北都極具重要意義。

文學期刊也是現代性的產物。多數當代文學批評刊物的創辦和成熟都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幾本后起的刊物如《揚子江文學評論》和《中國文學批評》則在近10年。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文學相對自覺和學術轉型的年代,21世紀之后得以發展的刊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承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和學術的基本精神。在文學制度層面上考察,文學批評雜志作為文學生產與傳播機制的一部分,它的辦刊方針無疑會遵循文學制度的原則要求,但批評的“學術體制”則需要刊物自身的創造。在這一點上,《當代作家評論》經過40年的探索,形成了其成熟的文學批評生產機制。以我的觀察,這個生產機制至少有這樣幾個層面:主管單位指導而不干預;主編的學術個性事實上影響著刊物的氣質;以學術的方式介入文學現場,在場而又超越;即時性的批評與文學研究的經典化相結合;像關注作家那樣關注批評家;等等。這一機制的產生,顯示了當代學術刊物作為文學現代性產物的成熟。在當下復雜的文化現實中,干擾刊物的非學術因素很多,而辦刊者如何堅守學術理想、良知和責任,在很大程度上維系著這個機制的運轉。我是在20世紀末和林建法先生相識的,他背著一個書包出現在我的面前。在短暫的交流中,我感覺他除了說雜志還是說雜志。在此后將近20年的相處中,我們是非常親近的朋友。我在寫這篇序言時,重新閱讀了我們之間的郵件,回憶了相處的一些細節,發現幾乎都是在談雜志、談選題、談選本,也臧否人物。我本來是一個溫和的人,后來有了些鋒芒,可能與建法的影響有關。曾經有朋友讓我勸勸建法不必那么固執,我直接提醒了,建法不以為然,說若是不固執,刊物就散了。韓少功先生在文章中好像也說到建法的這一特點。

我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一份雜志總是與一個人或幾個人相關聯。在《當代作家評論》創刊40周年之際,我們要記住那幾位已經在我們視野中逐漸消失的名字:思基、陳言、張松魁、曉凡和陳巨昌。這是20世紀80年代主持《當代作家評論》的幾位主編,他們的篳路藍縷和持續發展的工作,值得我們記取。我現在知道的是,原名田儒壁的思基早年奔赴延安,畢業于魯藝;陳言,新四軍戰士;張松魁、曉凡和陳巨昌都曾在遼寧省作協任職,各有文學著述存世。余生也晚,和幾位先生緣慳一面。我不熟悉他們的寫作,但他們最大的作品應該是《當代作家評論》。當年大學畢業時,我和幾位青年同事組“六元學社”,在《當代作家評論》發過一篇對談,因此知道陳言先生是我的鹽城同鄉。2010年10月,陳言先生在沈陽病逝,林建法先生致電我,我停車路邊,斟酌建法寫的挽聯。從建法平時零零碎碎的敘述中,我知道這幾位老先生一直心系雜志,陳言先生在晚年偶爾還看看稿子。新文學史上有許多同人刊物,當代稱為同人刊物的大概只有曇花一現的《探求者》?!懂敶骷以u論》當然不是同人刊物,但和許多雜志不同的是,這份雜志具有鮮明的主編個人風格?!懂敶骷以u論》創刊時,林建法先生在福建編輯《當代文藝探索》,兩年后他從福州到沈陽。從1987年1月擔任副主編,到2013年卸任主編,林建法先生的青年和壯年以及老當益壯的晚年的全部心血都用在了《當代作家評論》上。這份雜志的成熟和發展一直是林建法先生念茲在茲的事,他因此贏得了文學界的尊重。我和高海濤先生在林建法先生組織的一次活動中相識,后來他聯系我,希望我們這些老作者繼續支持雜志。那次活動是我主持的,我特地說到遼寧省作協對主編的尊重,因為這是辦好雜志的條件之一。我第一次見到韓春燕教授是在渤海大學,那幾年《當代作家評論》在這所大學辦過幾次活動。2016年,韓春燕教授離開她任教的學校到《當代作家評論》當主編,在我的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這六七年思想文化語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韓春燕主編傾心盡力,保持了《當代作家評論》的氣質,又發展出新的氣象。

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批評刊物的主要功能是介入文學現場,在與創作的互動中推介作家作品,以及在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現象的闡釋中推動文學批評自身的成熟和發展。重讀40年的《當代作家評論》,我們可以發現它對文學現場的介入是深度的。今天我們在文學史論述中提到的作家作品,《當代作家評論》幾乎沒有遺漏,盡管這些最初的論述未必是精準的,但至少是最早確認這些作品價值的文字之一。敏銳發現作家作品的意義,是當代文學批評刊物最重要的職能,也是《當代作家評論》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文學現場中發現作品和引領文學思潮現象,成為《當代作家評論》作為文學批評刊物的主要研究內容,也使其在文學批評刊物中脫穎而出。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的是,《當代作家評論》是4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初步經典化的主要參與者之一。這種參與的方式是主動的和學術的,刊物、作者和作家的良性互動,成為文學經典化的重要環節。要擺脫非文學非學術因素的干擾,主編及其同人的學術眼光便十分重要。在這一思路中看,《當代作家評論》的最大貢獻是介入文學現場的同時,參與了作家作品最初的經典化工作。選擇什么研究對象,呈現的是一個雜志的價值判斷?!懂敶骷以u論》不乏批評的文字,但它最大的特點是在對研究對象的選擇上,選擇什么,放棄什么,這本身便是褒貶?!懂敶骷以u論》最早出現的欄目是1986年第5期的“新時期文學十年的經驗(上)”和第6期的“新時期文學十年的經驗(下)”,嚴格意義上說,這個欄目其實是專題文論。一份雜志的成熟,很大程度反映在欄目的設計上。從這一點考察,我們可以看出《當代作家評論》的“主旋律”和“多樣化”。確定什么樣的欄目,是學術刊物視野、品格的直接體現。

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結構中,大學、研究機構和作家協會,是文學批評的主要學術來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后,文學批評的自由撰稿人也越來越多。我注意到,40年來,重要的文學批評刊物,多數是作協創辦的,少數是研究機構創辦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基本都是綜合性的。作協辦批評刊物,與當代文學制度最初的設計有關,文學批評一直被置于文學生產的重要環節。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承擔文學批評功能的報刊主要是《文藝報》,以及1957年創刊的綜合性刊物《文學研究》(1959年改為《文學評論》),一些文學作品刊物如《人民文學》《上海文學》等也設有文學批評的欄目;另一方面,大學和研究機構,特別是大學在很長時期內并不掩飾它對文學批評的偏見,將文學批評排除在文學研究之外,或看輕文學批評的學術含量。但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發展進程中,作家協會的批評家、研究機構的學者和大學的教授,實際上都參與其中?!拔母铩苯Y束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秩序重建,作家協會、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批評家都異?;钴S,《當代作家評論》在辦刊的最初幾年便呈現了這樣的氣象。如果做大致的比較就會發現,作家協會的批評家更擅長于作家作品論,特別是作品論;大學的批評家則善于專題研究,習慣在文學史的視野中討論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現象。

20世紀90年代以后,文學批評的作者結構、文學批評自身的特征都發生了諸多變化。隨著大學對文學批評的再認識,特別是中國當代文學作為“現當代文學”學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批評家都具有了在學院接受文學批評訓練的背景。作家協會的批評家仍然十分活躍,但這些批評家中的多數也是“學院”出身。這條線索便是文學批評“學院化”的進程。中國作協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聯合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這些年也出現了批評和研究的融合,從作協轉入大學的批評家們,其文學批評也逐漸體現學院體制的規范要求。在諸多刊物中,《當代作家評論》始終把與大學的合作作為辦刊的主要路徑,它是文學批評“學術化”的倡導者之一。這一辦刊特點,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兼具學者和批評家身份的文學研究者?!懂敶骷以u論》從一開始便重視發表作家的創作談和訪談錄,這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近10年來,很多作家成為大學教授,這一方面改變了大學文學教育的素質,一方面也促使許多作家兼顧學術研究和文學批評。

當我這樣敘述時,自然而然想到“學術共同體”這一概念?!懂敶骷以u論》和當下許多文學批評刊物一樣,已然成為文學批評的“學術共同體”。我覺得這是考察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的一條重要線索。在改革開放之后,與海外學界的人文交流增多,因而海外學者也成為《當代作家評論》等雜志的作者。除了直接發表或譯介海外學者的文章外,關于海外漢學的研究也成為《當代作家評論》的新特色。這樣一個變化,最重要的意義不僅是觀點和方法的介紹,而是建立更大范圍“學術共同體”可能性的嘗試。我在和韓春燕主編合作主持“尋找當代文學經典”欄目時,也注意譯介海外學者的相關成果。這幾年,《當代作家評論》和《南方文壇》《小說評論》等雜志先后開設海外漢學譯介和研究專欄,我以為是一個值得堅持的學術工作。盡管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全球化、地緣政治和人文交流等都有新變,但跨文化的學術對話無論如何都應當持續而不能中止。就像我們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西方批評理論一樣,對海外漢學的批判也是建構“學術共同體”的題中之義。

一份成功的學術刊物總是會集結一批優秀的作者,甚至會偏愛這些作者?!懂敶骷以u論》的40年,也是一大批批評家成長發展的40年,不妨把它稱為文學批評家的搖籃。任何一份刊物的學術理想都需要通過批評家的實踐來落實,《當代作家評論》的成功之處便是吸引了一批優秀批評家來共同完成其學術理想。將批評家作為研究對象,也是《當代作家評論》的用心所在。已經實施了多年的“《當代作家評論》年度優秀論文獎”和“中國當代文學優秀批評家獎”,無論是評獎程序還是頒獎儀式,都體現了雜志對文學批評和批評家的尊重。我們只有把文學批評和散文、小說、詩歌一樣視為“寫作”,視為思想與審美活動時,文學批評才能創造性發展。集結在《當代作家評論》的幾代批評家,如吾輩也會感慨時光靜好,可我老矣?!懂敶骷以u論》的活力既體現在壯心不已的資深批評家的寫作中,但更多來自青年學人的脫穎而出。這些年來,從事文學批評的學人也會抱怨“內卷”,發論文、申報項目和獲獎之難困擾無數中青年學人,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重建學術評價體系,也需要學人擺脫學術的急功近利,同樣也需要學術刊物為青年學人優秀論文的發表創造條件?!懂敶骷以u論》一直重視青年批評家的培養,翻閱這些年的雜志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陌生面孔,我知道他們是《當代作家評論》的“青年”。

《當代作家評論》創刊30周年時,林建法先生出差南方,在常熟順便開了一個座談會。我在會上建議林建法先生編選出版一套創刊30年文選,他接受了這一建議,后來在文選序言中談到這次會議和他對如何辦雜志的理解。這套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文選,包括《百年中國文學紀事》《三十年三十部長篇》《小說家講壇》《詩人講壇》《想象中國的方法》《講故事的人》《信仰是面不倒的旗》《先鋒的皈依》《新生活從這里開始》《華語文學印象》。這10卷文選各有側重,或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和史料整理,或小說家的演講和文論,或詩歌研究,或莫言研究專輯,或港澳臺作家及海外華人作家研究,或當代遼寧作家研究,大致反映了《當代作家評論》創刊30年的主要成果。林建法先生給我初選目錄時,我和他討論,可否做一卷當代批評家研究卷,建法覺得以后考慮。

倏爾10年,接到韓春燕主編邀為40年文選作序,我一時恍惚。這10年,文學語境發生深刻變化?!懂敶骷以u論》一如既往在文學現場,我們現在讀到的由韓春燕、李桂玲主編的《〈當代作家評論〉創刊40周年紀念文集》,大致遴選近10年文論,分為《當代社會與文學現場》《語境更新與文化透視》《文學氣息與文化氣象》《批評大義與文學微言》《文學旅蹤與海外風景》5卷。紀念文集5卷中的文章,我平時也讀過,現在再讀,覺得這5卷可以和之前30年文選10卷作為一個整體來閱讀。40年和40年中的10年,既有整體性,也有差異性。前30年討論的許多問題仍然延續在后10年之中,但今日非往昔,文學批評所處語境和面對的問題都和前30年有了不同。在這個意義上,創刊40周年紀念文集正是對不同的回應。

《當代作家評論》創刊后的一年我大學畢業,我沒有想到自己經由這本雜志認識和熟悉了東北以及當代文學。人在旅途中會遇見不同的風景以及風景中的人,和《當代作家評論》的相遇,不僅是我,也是諸多批評界同行的幸運。時近秋分,聽室外風雨瑟瑟,憶及過往,心生暖意,不免感慨系之。我斷斷續續寫下這篇文章,謹表達我對《當代作家評論》的敬意。

【作者簡介】王堯,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李桂玲)

猜你喜歡
當代作家當代文學批評家
當代作家老照片
當代作家老照片
當代作家老照片
廣東當代文學評論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當代作家老照片
新銳批評家
今日批評家
從史料“再出發”的當代文學研究
當代文學授課經驗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