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山“掛祥鈴、掛燈、掛云牌”習俗

2023-12-25 10:23張倩
炎黃地理 2023年11期
關鍵詞:綿山海龍習俗

張倩

民俗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民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和信仰。通過探究綿山“掛燈、掛祥鈴、掛云牌”的歷史淵源,了解民眾獨特的許愿還愿習俗及非遺技藝傳承方式,引導更多人關注該習俗活動中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以保護非遺民俗文化,進一步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歷史淵源

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抱腹巖重建空王佛正殿碑》碑中載:“迄今九百余年,每歲三月,祓除之晨,四方遐邇,扶老攜幼,各貢香果,諧巖拜供,或掛幡鈴,月終方息?!比缃?,鄰村老輩們也一直都有在綿山“掛祥鈴、掛燈、掛云牌”的習俗。相傳,掛祥鈴源于唐貞觀十五年(641),長安大旱,八百里秦川河水枯竭,一片荒地。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商議,大臣魏征啟奏:“并州介休綿山,高僧志超法力無邊,何不向他祈雨?”于是滿朝文武面向綿山方向跪拜,祈禱大雨。霎時,天空陰暗,狂風呼嘯,暴雨來襲,打破了許久的干旱,百姓齊樂。之后,晉陜一帶的百姓每遇天旱便向綿山祈雨,十分靈驗。為感謝綿山佛祖空王佛“解民倒懸之恩”,決定親率眾臣朝山拜佛。然何以于佛示禮,魏征獻計曰:“鈴者,靈也,掛鈴謝恩是為上策?!碧诿钅芄で山炒蛟煦~鈴,是歲農歷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請當地百姓將銅鈴掛于抱腹巖的頂壁。從此抱腹巖掛祥鈴之俗世代相傳,成為綿山一絕。

西漢初,介休人宋昌十分崇拜介子推。他在和灌嬰率八萬五千車騎擊敗進犯的匈奴后,回鄉探母期間再次上綿山拜介子推。為祈禱漢朝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在道家的大羅道館崖壁上還懸掛了一塊祥云牌,云牌形狀上窄下寬,左右對稱,整體呈云朵形狀,非常別致,“云”諧音“運”,取好運吉祥之意。返朝后文帝得知此事大悅,從此綿山掛云牌的習俗也開始廣泛流傳,一直沿襲至今。

光緒二年(1876)、光緒三年(1877),正值山西干旱,慈禧、慈安兩個太后得知知縣盧壽昌率百姓到綿山祈雨成功,遂命司員外郎李敦上綿山還愿,并御賜“慈云法雨”匾額一方懸于云峰寺大殿。

綿山許愿掛燈最早始于宋仁宗時期,介休城內文洎夫婦到綿山圣母殿掛一對紅燈許愿求子,遂得子文彥博。傳說文彥博在綿山掛“魁星點斗燈”而殿試高中,其博學多才,勤于政事,為介休三賢之一。之后綿山掛燈的習俗被后世的人紛紛效仿,故在民間廣泛流傳著許愿掛燈的習俗。

掛祥鈴技藝習俗傳承

綿山“祥鈴、掛燈、掛云牌”作為山西省晉中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溫氏祖祖輩輩一直傳承和延續的習俗。據第四代傳人溫海龍講述,曾祖父溫來成16歲為本村財主家放牛打雜,17歲承擔起謀生養家的重擔。為了生存背井離鄉,到靈石柏溝村拜師學藝,當時的王耀祖是一個遠近聞名的下巖高手,溫來成每天跟隨王師傅上山采藥,挖藥材“五靈子”,在師傅的精心教導下,成為一名下巖高手。當地人稱綿山抱腹寺為“大巖”,抱腹寺每隔幾年都會組織大型活會,要在大巖洞半山腰掛紅黃紗燈六盞,方丈在紗燈上寫上“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法會前一天,主持、方丈、僧眾都要沐手焚拜,在笙簫管笛音樂聲中把紗燈掛在巖洞高空。溫來成是掛紗燈的主要人物,20世紀30年代時祖父溫春生也參加過綿山大巖掛紗燈、掛祥鈴法會活動。到父親溫建亮至綿山開發以來,一直負責掃山清石、掛云牌、掛祥鈴等工作?,F在溫海龍也將先祖們掛云牌、掛祥鈴的習俗技藝傳承了下來,除此還承擔著掃山清石等高風險工作。清代康熙年間,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巖》一詩中用“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一句較為形象地寫出了掛鈴的高與險?!侗Ц箮r重建空王佛正殿碑》碑中載:“乃空王佛得道所也,山峰迭翠,溪水鳴流,石梯峻險,路徑崎嶇……拖度橋之深險,鐵鎖嶺之高危?!钡侵辽巾敳⒎且患资?,懸崖絕壁十分陡險,雜草叢生,而鐵索嶺是登山頂的唯一通道,鐵索嶺是沿抱腹巖右邊不遠處的一架高近70米的山嶺,從嶺上的“閆王橛”拖下兩根鐵索。攀登時人背向萬丈深淵,面向摩天山嶺,手抓鐵環,沿斜坡攀至綿山峰頂。因此,掛祥鈴者也多為家傳技藝,掛鈴者爬到山頂,將一條繩索拴在松樹上,然后扯住繩索逐步降落,直至巖腹上方。遂以繩蕩身,在100米高的絕壁掛鈴鐺,無處借力,掛鈴者憑借腿部力量,不斷地蓄力、蹬崖壁,通過晃動奮力將自己推得更遠,以將銅鈴掛在陡峭的巖壁上(如圖1、圖2)。

圖1圖2

傳承人掛祥鈴(溫海龍拍攝)

掛祥鈴的習俗儀式

“掛祥鈴、掛燈、掛云牌”的習俗是綿山聞名的祈禱活動。在綿山抱腹巖、天橋等景點可以看到懸掛著的數百個燈、鈴和云牌。據說以前是許愿掛燈、還愿掛鈴。傳承人講,燈是組合而成的,掛在懸崖上會涉及安全問題,所以現在掛鈴鐺的居多。每逢廟會(農歷三月十七、四月十二),善男信女們帶著虔誠的祝禱、美好的心愿來到綿山。掛祥鈴習俗的儀式是演奏綿山宗教音樂、拈香、誦經、請鈴、祈拜、宣文。奏樂,掛祥鈴的第一步是演奏宗教音樂,通常是一些佛歌,如《大悲咒》。拈香,許愿者拿三炷香,拈香時用右手持香,左手拈香,先中間后左右,正殿中間供奉的是空王佛,兩側是四大菩薩。許愿者要虔誠恭敬地向神明獻香,拈香的時候,香不可燃盡。誦經,內容一般是《地藏經》和《金剛經》。請鈴(燈、云牌),由掛鈴人取鈴,交到許愿者手上。許愿者先將心愿寫在紅布上,首先是致敬空王古佛,其次是心愿內容,最后是許愿人的名字及時間(如圖3)。祈拜,許愿者拿著寫好心愿的鈴鐺到空王佛面前開光叩頭拜(如圖4)。

圖3 空王佛殿許愿者寫心愿(溫海龍拍攝)

圖4 祈拜空王佛(溫海龍拍攝)

宣文,是掛祥鈴前在殿里的最后一部程序,由道士進行宣文(如圖5)。

圖5 綿山空王佛殿宣文儀式(溫海龍拍攝)

舉行完隆重的專項法事活動后,許愿者將寫滿祝福、心愿的祥鈴鄭重地交給掛鈴人。而傳承人溫海龍及小組成員則通過鐵鎖鏈爬到山頂,用繩子將自己吊在半空,憑借繩子晃動及掛鈴人的腿部力量將銅鈴用鐵鉤掛在巖壁的鐵釘上。掛完鈴后,將掛鈴人用繩子緩慢地放到地面上,任務才完成。這時,會燃放一掛紅鞭,既祝愿人們心中的愿望能夠實現,也慶祝掛鈴者能夠平安落地。

功能價值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的精神財富,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在傳承文化和記錄民族歷史的同時,也成為民眾參與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F如今,綿山周邊還保留著“掛燈、掛云牌、掛祥鈴”的習俗。在我國,人們許愿、還愿的形式有很多種,或到寺廟或道觀燒香拜佛;或捐款捐物給道觀;或貼紙還愿等。但這種在綿山巖壁上掛燈、掛鈴、掛云牌許愿的民俗方式十分獨特,在全國也十分罕見,其技藝表演也別有一番風味。

文化價值

“掛祥鈴”(云牌、燈)的傳統習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中華民族特有精神文化緊密結合。綿山“掛祥鈴”的民俗文化活動、表演藝術和消費習俗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如“掛云牌”寓意達官貴人“求前程,交好運”,在有生之年為民做好事、辦實事,做有益于人民的好領導、好干部;掛紅燈寓意著學子們前途光明、金榜題名、一帆風順,取得好成績;“掛祥鈴”寓意企業、經商人士許愿得愿,求子得子。靈驗后,完愿還愿掛鈴,完成祈愿的最終目的(如圖6)。

圖6 綿山抱腹巖的云牌、祥鈴、燈(作者拍攝)

藝術價值

掛祥鈴將雜技表演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掛鈴人在幾百米高的陡峭懸崖上進行活動,更能展示出精湛的表演技藝,并給人們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獨特的掛鈴技藝也作為綿山抱腹巖的一項表演項目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近年來平均每年現場觀看掛祥鈴的人數占綿山總游客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經濟價值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為保護和發展非遺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綿山每年通過給游客及周邊民眾進行有償掛鈴、掛燈、掛云牌為綿山景區直接創造的經濟收入約50萬左右(高空配置安裝維護、山體排險搶險除外)。隨著網絡、新聞、電視等媒體的大力宣傳,該項習俗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善男信女、企業老板、經商人士、求職求學者的積極參與。當地的客流量明顯增多,人氣也逐漸上升,綿山的經濟效益和參與操作的個人收入也相應增多,從而帶動了綿山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全面發揮出了“掛祥鈴、掛燈、掛云牌”的經濟價值。

傳承與保護

綿山“掛祥鈴、掛燈、掛祥鈴”的習俗作為獨特且壯觀的許愿還愿形式,對其背后蘊藏的民俗內涵及價值功能進行挖掘和利用極為重要。它承載著綿山地區獨特的文化記憶,在該項非遺的傳承過程中,“掛祥鈴”習俗一直在實踐中綻放活力。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要堅持以非遺傳承人和民眾為主體。傳承人是非遺延續的核心和靈魂,作為綿山“掛祥鈴”習俗的傳承人,其掛祥鈴的信念及不懼危險的精神一直影響著周圍的人。目前掛鈴團隊已經發展到15人,其中溫海龍、溫俊、冀國棟、楊寶瑞和任永貴的主要任務就是給游客掛鈴鐺、掛燈和掛云圖,鈕春生和武繼勝主攻排除危石保證游客游玩安全,保證燈圖管道設施的正常使用,剩下的五名隊友同時負責山頂開路,保證繩索及時、準確、安全到達指定位置。除此之外,還要對綿山掛祥鈴習俗進行不斷的探索、完善、宣傳,并在傳承中推動掛祥鈴習俗面向更廣闊的群體。

綿山“掛燈、掛祥鈴、掛云牌”習俗承載著綿山一帶的文化記憶,探究該習俗的歷史淵源對挖掘其文化內涵和價值功能極其重要,也體現出民眾的心理認同。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充當著主體性角色,他們在親自參與掛燈的同時,也帶動了更多的人共同享受非遺帶來的精神和物質的滿足感,更激發了自身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溫海龍及綿山文化研究中心也通過各個媒體平臺對該習俗進行深入宣傳,在時代的傳承中不斷創新,促進傳統習俗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綿山海龍習俗
封面人物
葉海龍,你別裝啦
綿山,綿山
海龍卷是什么
綿山一日游
母子高麗參
綿山—情意綿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