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方言到戲曲,從戲曲到地方

2023-12-25 10:23牛菲
炎黃地理 2023年11期
關鍵詞:官話安慶黃梅戲

牛菲

每個國家,每個城市,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方言是一個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分各地域、凸顯地域特色的一個重要元素。安徽方言受歷史、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復雜性、特殊性和漸變性等特點。方言在融合當地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基礎上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觸、了解、研究方言,對于認識當地社會歷史背景,探討當地民俗歷史文化底蘊和透視民族心理結構,考察當地區域地理行政區劃,經濟形態演變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從方言到戲曲——安慶方言、青陽腔與黃梅戲

安徽省地跨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皖北平原和皖南山地地形差異較大,處于南北地形交接帶,歷史上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沖突與交融也多發生于此,這也使安徽方言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沖突摩擦與交融的痕跡。受到地理位置、地貌特征、行政區劃以及太平天國運動以后外來移民等多方面的影響,安徽,特別是皖南地區的方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在不斷接收外來文化、與外來文化磨合的過程中,“多種方言系統的綜合體”逐漸成為安徽方言的一個顯著特征。

目前,安徽境內的方言主要分為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和非官話(贛語、吳語和徽語)。在安徽境內,官話基本是通用的。此外,安徽南部還因近百年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外來語言。非官話地區,尤其是徽語一帶,因移民來源地較多,語言往往零散而繁雜,內部差異較大,所以互通起來有一定難度。安徽境內的方言種類眾多,相較于其他地區來說,復雜性尤為明顯和突出。因此,學界對于安徽方言的分區歷來存在爭議,例如徽語和江淮官話的歸屬及其是否獨立分區的問題,這能反映出某一方言區內部存在著較大的語言差異。此外,從安徽方言的分布來看,自北向南,由最北部的中原官話到南北結合的江淮官話,再到南部方言的吳語,方言的漸變和過渡與古代安徽移民以及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安徽境內地形差異較大,但也并不能阻止各區域人民之間的往來與交流。南北方言在不斷交融中形成新的語言,加上受到多次大規模移民的影響,各地區方言已經呈現出明顯的交融性,以徽州地區最為突出?;罩菔且泼襁w入最多,也是移民時間跨度最大的地區之一。伴隨著徽商的興起,徽州一帶與外界的互動交流頗多,外來方言的匯入使得徽州方言極具特色,加之受到本地吳語、贛語的影響,徽州地區在方言分區時一度成為學界爭議的對象。

安徽地處我國中部,橫跨淮河、長江流域,其南北地形差異直接導致南北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安徽在古代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又作為歷史上經濟重心南移的過渡區域以及移民遷徙的首選之地和必經地帶,在地域、風俗、文化、政治、經濟、語言等各方面都融合了南北方的特點,從而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地方。安慶位于安徽省內,臨近湖北、江西,是三省的交界地帶,同時又處于中國幾大方言區的邊緣位置,因此,安慶方言是由全國主要方言融合而成。加之歷史上的移民浪潮對安慶地區帶來了極大影響,尤其是太平天國戰亂以后,江浙、湖廣、江西、福建、淮北等地的外來移民大量遷入,在形成新的安慶人的同時,也重塑了安慶的語言。中部本土的江淮官話,湖北最具特色的楚語、江西的贛語,加之徽州話、吳越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等各地方言的大量匯入,使安慶方言既有本土江淮官話,又有湖北楚語、江西贛語的某些特征,同時又摻雜了全國各地其他方言的特征。

青陽腔是安徽省第一代聲腔劇種,產生于安徽池州青陽,其前身是江西的弋陽腔。弋陽腔融合了池州當地方言和民間小調、民間戲曲昆腔、余姚腔等元素,同時又融合了宗教說唱與戲劇的特征,獨具特色。青陽腔是弋陽腔在地方衍化而成的一個重要腔種,其影響波及全國,以皖南為中心向四周伸展,在贛東北、鄂東、皖西南三省交界一帶影響巨大,并直接推動了黃梅戲、徽劇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對于青陽腔,紀永貴先生在《青陽腔研究》一書中作出了論述:“青陽腔從皖南出走以后,它所產生的轟動效應是值得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因素讓它突然走到各地舞臺的最前沿,甚至昆山腔都不能與之相抗衡?!芯空哒J為滾調才讓它產生了如此顯性效應。在近現代戲曲史上,已找不出同類的第二個案例。如果要找,只有后來的黃梅戲可與之媲美:一個不起眼的小劇種、一組與眾不同的腔調、一群沒有自己獨創劇目的班社,竟然在幾十年之間取得傳播的最佳效果,紅極一時,使其他藝術積累深厚的劇目都不能望其項背。這說明,它有功效強大的寶器,不過因為缺乏藝術積累,終究只會落得曲終人散的結局?!泵撾x本土民俗,離開宗族與村社的強大支撐是對青陽腔“出現—盛極一時—消失”這一文化現象的反思結果,而黃梅戲并沒有重蹈覆轍。

號稱采茶戲的黃梅戲雖起源于湖北,但流入安慶之后才發展起來。安慶作為采茶盛地,有著獨特的山茶風情和濃厚的茶農生活氣息。清道光年間的《宿松縣志》記載:“十月立冬后,農寖功息,報賽漸興,吹豳擊鼓,近或雜以新聲,溺情感志,號曰‘采茶?!鼻迩∥迨辏?785),在鄂皖贛三省毗鄰的村落中流行起了采茶歌,其中一支流入安慶地區,結合當地民間藝術,用安慶方言進行歌唱和說白,融合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同時又借鑒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便是黃梅戲的前身。作為地道的民間藝術,黃梅戲融合了南方多五聲、北方多七聲的特點,兼具南方綿軟柔和的旋律和北方遒勁雄渾的特點,其唱腔多流暢、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多質樸細膩、真實而活潑,又與當地的安慶方言相結合,使得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更具地方生活氣息,也更凸顯了黃梅戲的地方特色。黃梅戲是受青陽腔影響最大的一個戲曲劇種,其聲腔和劇目兩方面都與青陽腔有著繼承與借鑒的關系,如黃梅戲的《山伯訪友》上承青陽腔的《同窗記》,黃梅戲的小戲《英臺自嘆》源于青陽腔的《英臺自嘆》(一支曲牌),黃梅戲《郭華買胭脂》出自青陽腔《胭脂記》,黃梅戲本戲《花針記》結合了青陽腔《白蛇記》《尋親記》等。

戲曲中的地方認同與文化歸屬

方言具有獨特的地域屬性,融合了方言的戲曲腔調更有利于表現人物的地域歸屬和認同。方言表情達意的特殊性使人們在溝通時會產生親切感,而戲劇唱調加上地道的方言則能夠使人物的情感表達更生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強化了戲曲效果。觀眾對戲劇表演的認同來自多個方面,而表演戲劇時所使用的方言以及戲劇情節主要體現了人的身份認同。方言作為身份象征和認同的主要符號之一,能夠使當地人民在無意間強化自己本地文化持有者這一身份,從而增強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同樣,特定區域觀眾在觀看戲曲表演時,聽到該地域方言能夠更快地融入戲曲所構造的特定環境中,通過回憶家鄉土地上難以割舍的人、事、物、情,找到對自我價值的認同,獲得歸屬感。在戲曲表演時使用原生態語言更能夠保持觀眾心靈和當地文化的契合度,同時也縮短了戲劇表演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更易得到觀眾,尤其是當地人民的接受和認可。而以方言為代入點形成的身份認同,也可以說是對文化、對家園的認同和對戲劇中角色生存處境、時代背景以及民風民俗、生活情境的一種感知。

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天仙配》,是黃梅戲的傳統劇目,也是最經典的劇目之一,主要講述了玉帝之女七仙女與凡間俗子董永悲慘的愛情故事,演繹版本頗多,現存的黃梅戲影像資料中以嚴鳳英、王少舫為原唱的版本較為著名。該版本在表演時就使用了安慶方言,嚴鳳英唱字大部分與安慶語音一致,而王少舫年幼受到京劇影響,加之為了迎合觀眾,便于觀眾理解,唱腔與安慶方言有一定的差異。盡管如此,二人的黃梅戲唱詞與安慶方言的語言特點基本相似,在表演過程中也更容易引起當地人民的共鳴。黃梅戲的生命力與活力正是源于其獨特的唱腔和地道的方言,其在當地居民心中具有強大的魅力與吸引力,加深了人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雖然黃梅戲等傳統戲劇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面臨著諸多困境,如方言間或與普通話的沖突、戲劇熒幕與互聯網產品的對立、傳統文化風俗與現代價值取向背道而馳等,但是對于本地人甚至是居于異鄉的人來講,在聽到家鄉方言,看到家鄉文化時,不免會衍生出特有的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語音語調、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地域性的民俗、民風等差異,形成了民間文學和地方戲曲的多樣性,它往往反映的是一個地域的生活色彩,洋溢著那個地域的鄉土氣息?!秉S梅調將本土方言與當地民間歌舞小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黃梅戲極具地方特色,風俗性和民俗性作為黃梅戲藝術發展的主要元素之一,也融入了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娛樂中,使黃梅戲逐漸趨于民俗化、地方化、大眾化和生活化。黃梅戲劇目的選材和情節是其普通化和大眾化的直接表現,如《蕎麥記》便是以大眾所熟知的蕎麥取名,以蕎麥為導火索引起了劇中矛盾雙方的斗爭,從而推動了劇情的發展,達到了以名點題的藝術效果。作為鄉土文化的產物,黃梅戲的劇情大多圍繞社會倫理思想和社會公德體系展開,或為愛情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或為男耕女織的美好田園生活等。如《五女拜壽》的故事情節圍繞著家庭倫理展開,楊家前期因嫌貧愛富、為富不仁而經歷了一場興衰榮辱的變遷,之后領悟到了勤儉樸素、踏實做人、積德行善的道理,最終在壽堂上也呈現出尊老愛幼、和諧與共、樂享天倫的美好場景。通俗的情節對于觀眾來說更容易理解,而其所傳遞的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也是民間普遍認同和所信仰的,可見,儒家傳統文化體系已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戲劇所傳遞的種種思想也是普通民眾對文化的一種認同,也是上層正統文化在下層地方社會和民間的反映和真實寫照?!斗蚱抻^燈》是黃梅戲歌舞小戲的經典之作,其音樂唱腔加入了當地的民間小調,在看似簡單的夫妻節日賞花燈情節中透露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展示了農民在豐收后的喜悅心情。戲劇表演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載歌載舞的演出對勞動進行了歌頌,使觀眾領略到了民間采茶舞的韻味,了解了安逸舒適、豐衣足食的美好鄉村生活。方言的運用使黃梅戲更具地方特色和鄉土生活氣息。每個地方的習俗都有著極強的地域性,黃梅戲也不例外,采茶歌等民間小調和方言滋養著黃梅戲,原生態唱腔與現代音樂的結合使黃梅戲歷經幾百年依然生生不息,人們對于地方文化的認同和對生活的熱愛也都融入戲劇表演中,向人們展示了淳樸而又自然的生活美和風俗美。

黃梅戲能夠延續至今,是因為其實現了藝術形式的轉型與文化形態的傳承,這也是它成功從“農村走向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并沒有像青陽腔一樣為了迎合觀眾、征服觀眾而脫離地方民俗和家鄉土壤,也沒有過度娛樂化和庸俗化,而是將傳統與現代的各種文化形態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了黃梅戲藝術新的形式。其用最質樸、最原始的方言反映了當地人在不同階段的真實生活,代表著廣大百姓對地方文化和國家民族精神的認同。

方言雖然只在本地流行,但是以地方戲的形式延續和發展方言,可以讓方言被更多人熟知。地方戲之所以能夠屹立于戲曲之林,與方言的支撐密不可分。安慶方言糅合了南北方言元素,推動了黃梅戲的形成與發展,并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即使歷經數百年也依然生意盎然?!皩︽⒚盟囆g和民俗文化的開放吸納和溶解既是根植于傳統基礎之上的二度吸收與創造,也是黃梅戲文化‘海綿效應的集中體現,并沒有改變其唱腔、音樂、語言和風格上的傳統基調。黃梅戲在復雜的社會形式下逆水行舟,贏得發展更是傳統與多元文化交鋒碰撞取得的勝利,彰顯了文化傳統的強大力量?!秉S梅戲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壓力下依然堅持回歸地方、回歸社會、回歸民間,兼容并包又保持獨特的文化風格,用淳樸的語言和傳統基調唱出了現代社會的美好藍圖,既是對地方文化和民間風俗的一種認同與歸屬,也是對新時代文化發展理念的響應。黃梅戲在“變”與“不變”中不斷尋找著平衡點。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

猜你喜歡
官話安慶黃梅戲
魚殤
安慶師范大學優秀校友
黃梅戲《中國夢》
安慶石化:馳援災區顯擔當
黃梅戲藝術(2021年1期)2021-03-29
大型黃梅戲《寸草心》
2016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優秀黃梅戲劇目展演一覽表
征集官話易祛除官話難
西南官話中古泥來母的今讀類型與演變層次
俗話說,官話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