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

2023-12-26 10:08陳葉婷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23年11期
關鍵詞:雙減育人學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雙減”),提出減少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提高課后服務水平、進一步充分發揮學校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推進立德樹人的教育總目標?;凇半p減”政策的課后服務是統籌課堂與課后時間、校內與校外教育資源、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個性發展的有力手段。

一、學校課后服務的價值意蘊

1.本體價值:服務性與教育性統一,基礎性與專業性并存

課后服務是指當學生的學校學習時間完成后,按照學生家長的意愿,由校方或社會組織人士等針對無人監護的學生所進行的課業指導、自主讀書、藝體活動、興趣小組、社區實踐活動等服務。[1]“雙減”政策頒布后,課后服務的責任主體就是學校,作為解決家長接送難題的一項公共服務活動,兼具教育和看護的功能,這也是學校課后服務的基礎功能和本體功能。學校的特殊性造就了學校課后服務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在服務性上,教學時間結束后,學校為學生進行了托管服務,由專業教師看護,避免家長下班時間與學生放學時間差帶來的空檔問題,讓學生有處可去,確??諜n時間內學生的安全。另一方面,在教育性上,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場所,最大的優勢就是其積累的一整套規范、科學又高效的教學系統,學校的課后服務將會成為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發揮育人價值。這是“國家帶娃”與“社會帶娃”在專業屬性上的最大區別。[2]由學校所負責的課后服務,無論在課程、教育等方面均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對促進學校教育均衡、推進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作用。

2.工具價值:與常規課程融通,實現育人目標

自推行課后服務以來,我國中小學課程可以劃分為“常規課程”與“課后服務課程”兩類,這兩者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2]課后服務課程并非常規教學的簡單延續,它們并非隸屬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融通,共建教育目標,共享教學資源,雙管齊下,更高效率完成教育目標。學校課后服務課程和學校常規課程的目標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兩者必須協調育人,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常規課程為課后服務提供方向,課后服務課程彌補常規課程的不足。常規課程擁有完善的機制、系統的課程、明確的標準,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而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素質方面的教育,課后服務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課后服務內容形式的豐富性和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可以充分聯動家、校、社協同育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常規課程教學互補。二者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兩翼,同頻共振。

3.衍生價值:與減負聯動,促進“雙減”落地

前兩大價值并非“雙減”下學校課后服務所獨具的特殊功能,而是一種傳統的顯性功能。長期以來,課外培訓機構都是以學生學業輔導和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的。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校外培訓機構規范化,大眾對課后服務的期待也越來越高,課后服務成為“雙減”的一大舞臺和助力。學校是教育的主要陣地,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貫徹政策落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將課后服務與作業設計、學習方式等聯合,落實“雙減”目標。課后服務并不僅僅是關乎中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性問題,而且是包括了義務教育學生、家長和社區組織的社會性問題[3],需要多方協同,形成一致的觀念,以課后服務為發力點,構建良好氛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修復教育生態。教育系統是一個生態系統,它通過內外循環來維持自我恒常性和內外平衡,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等在系統內相互作用以尋求平衡的關系。[4]近年來,“教育內卷”“雞娃”等現象席卷而來,壓力感普遍存在,教師擔憂,家長更是焦慮。從表面上看,是階級晉升的通道窄化、生活差距加大等因素作用于教育的結果,其本質上卻是家長對資源分配、教育優勢、階層下滑之下的教育公平的擔憂和焦慮。校外培訓機構更是借著這個噱頭,亂象叢生,擴散焦慮,愈演愈烈。校外培訓機構開展的課外輔導活動,陷于“唯分數而不育人”的應試教育困境,更是偏離了義務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危害著教育的健康發展,導致教育生態的惡化。此次“雙減”措施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專業類校外培訓組織進行從嚴控制,并改為非營利的組織,周末和寒暑假禁止上課,規范教育機構的教學行為,限制引發焦慮和內卷。這一政策的出臺意圖利用課后服務的形式達成教育生態修復,讓課后服務被賦予了輔助這一政策落地的功能。目前,課后服務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活動,從而有效地控制校外教育機構的無序增長,減少父母對教育的擔憂,修復教育生態。

(2)深化素質教育?!半p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指向的是促進學生更加健康、更加全面、更加主動、更有活力的發展[5],背后是素質教育的訴求。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健全個性發展,注重人的主體性,突出人格發展。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陰霾籠罩,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缺失,智育占據主體地位,學生宛如學習機器,考試是學習的目的,學習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這種基于功利性目的的學習勢必導致個體發展的片面性?!半p減”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切實減少學生課業學習上的負擔,留出更多的時間在學生的自身發展上,為素質教育提供了發展的資源和機會。課后服務通常包括課業輔導和主題活動兩個方面,課業輔導是針對學業上的指導,主題活動內容豐富,包括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等,尊重學生興趣,自主選擇參與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個性得到發展,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二、課后服務面臨的主要形勢

教育是民生之基,“雙減”是涉及民生的系統性工程。推動“雙減”落地,育人主陣地必然回歸學校,課后服務的價值地位隨之突顯,承擔著服務與育人的基礎性功能和派生性的減負重任,以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回歸育人初衷。當今新形勢下,隨著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化,課后服務的質量必將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通過家校社三方協同育人的方式是助力“雙減”的必然選擇,利用信息技術與課后服務結合是課后服務創新和適應時代的必然出路。

1.聚焦課后服務質量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行,更多的學生將回到校園,參與課后服務。因此,要想吸引中小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后服務中,就必須要有優質的課后服務活動作保障。[6]可以說,在今后課后服務質量問題將成為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熱議話題。學生回歸學校,教師和學校承擔著更大的責任,“雙減”不僅僅是“減負”,背后隱含著“增質”的隱形要求。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雖然學校的課業縮減、校外培訓也縮減了,但教育要求卻一直不會變化,“雙減”政策的推行,使得校外培訓的需求不能滿足,所以家長就必須把眼光集中到學校提供的更加便利的課后服務上來。從學校的整體視角看,通過改善學校課后服務,可以將課后教育和課內教學整合,從而提高學校整體的教育水平。因此,提升課后質量既是貫徹《意見》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必然要求。

2.家校社協同育人

“雙減”實施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是學校個體的單打獨斗,而是多個教育利益團體共同努力實施的。[7]“雙減”政策實施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相互博弈與關系調整的過程,在這動態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協同育人格局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圈,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一項工作,家庭的教育、社會的資源和氛圍都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三個方面的著眼點不統一,對“雙減”政策實施的成效也會有很大的影響。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生活學習的主要領域是家庭和學校?!盵8]如果在教育減負的問題上,學校的工作得不到來自家長和社會的支持,“雙減”工作將很難落實到位。好的家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不越位的教育,不是通過報班、搶跑等行為而使分數競爭加劇,陷入“唯分數”的評價標準,而是通過建設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品德和行為。只有明確家庭、學校、社團的教育職責,才能共同構筑與“雙減”相適應的合作模式,真正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合力,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共同體,讓“雙減”政策的教育效果向全社會輻射。

3.信息技術與課后服務結合

《意見》指出,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為信息技術與課后服務的結合提供了指引和方向。智能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學習和活動范圍不僅僅是在課堂和校內,信息的獲取來源多種多樣,信息化的內容可以助力課后服務質量提升和內容創新,增加學校之間的交流,共享資源和平臺。此外,利用信息技術是課后服務提質選擇,也是時代需求,一方面,學生處在一個信息社會,檢索、分析信息等基本的信息素養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教師高效率處理大量的繁復任務,遠距離實現學生答疑,及時了解學生的疑難,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三、課后服務的實踐路徑

課外服務作為“雙減”助力、減輕學生負擔、修復教育生態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已經正式進入了我國的義務教育體制,并成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9]在“雙減”背景下,課后服務要樹立育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優化課后服務的總體設計來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建立家校社協同機制為課后服務增效,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后服務賦能,給課后服務的開展注入力量。

1.優化課后服務設計,提高育人質量

(1)拓寬師資來源,多樣化課后服務途徑。學校教師不是課后服務開展的唯一力量?!八街?可以攻玉”,可以動用社會和家長資源,豐富課后服務的內容和形式。第一,動用大學生,注入新鮮血液。大學生是一群積極熱情的群體,身上青春陽光的氣息很容易感染人,大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課后服務,中小學生與大學生相處容易形成一種“崇拜感”,有利于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產生未來的美好向往。第二,動用能工巧匠??梢酝诰蛑苓叺膫鹘y文化資源,邀請民間藝人進學校,傳播中華文化,熏陶情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動用家長。家長群體來源廣泛,他們或因工作性質或因經驗積累形成某個領域的“小專家”,比如生活、科技、環保等等。學??梢园l掘這類家長,邀請加入協助開展課后服務,加強家校合作,實現共育。

(2)因地制宜,豐富課后服務內容。課后服務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是提升課后服務質量的要素之一,然而對于一些資源有限的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缺乏像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公共機構資源,但是鄉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可以根據地區情況,開發鄉土化的課后服務項目。比如,組織學生挖掘、閱讀和編寫鄉土教材,以促進學生對家鄉的文化認同;[10]帶領學生體驗勞作,走進田間、農舍等,讓學生學會尊重勞動人民,明白只有耕耘才能有收獲……讓學生在這些濃厚鄉土氣息的課后服務項目中體會人與自然的共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值得注意的是,在課后內容的提供上,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搞所謂的“大雜燴”,不注重內容之間的聯系,各校應在因地制宜的原則下,盡可能提供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興趣活動。

(3)適應認知特點,改善課后服務規劃。課后服務作為一項課后托管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兼具教育性與多樣性的活動,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照顧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年齡階段特點不同,適應發展特點的課后服務活動內容形式也有所不同。聚焦學生認知特征,開展分階段適應發展特點的課后服務活動,做到因材施教。比如,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行為習慣意識不強,課后服務的內容可以著重于形成基本生活技能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其適應小學生活。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雖然獨立意識開始增強,但是社交經驗仍然比較欠缺,因此,課后內容可以增設一些團隊活動項目,促進團隊合作能力發展。初中生的獨立性有較大發展,但是處于特殊的青春期,較容易有叛逆心理,會對異性產生朦朧的情愫,課后服務可以增設心理輔導,協調與家長、教師的沖突,正確看待和處理青春期萌發的情感。

2.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增強課后服務效益

(1)構建權責清晰的合力機制。家庭、學校、社會三個不同的教育場域是相互疊加又相互分離,具有交互、疊加、獨立的特征。在各自的教育領域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在合作過程中又互相交疊,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可互動的共生合作關系。明晰各方權責邊界是有效協同的前提之一。學校作為育人主體和主陣地,因系統化、制度化的教育教學平臺而具有獨特的優勢,在課后服務中要做好引領工作。一方面立足學科育人的本位,全面推進課程、教學、作業、評價和管理改革;另一方面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探索多樣化的拓展性活動。家庭作為監護主體,要摒棄功利主義的教育觀念,提升自己“家庭教育供給”的設計能力,即正確看待孩子的差異,正確分析孩子的優勢與劣勢,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11]社會作為承載主體,要軟硬兼顧,一方面加大輿論宣傳力度,使整個社會形成科學正確的教育觀念;另一方面,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實踐性的支撐。綜上,在協同育人中,家庭發揮基礎作用,學校發揮著引導作用,社會發揮支撐作用,家庭、社會、學校在教育中各就其位,各盡其力,各負其責。

(2)創建全面穩定的支撐機制。協同育人機制的建立和運轉離不開各方支撐力量的保障。首先,可以通過設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等方式,對課后服務的內容進行溝通,了解家長對課外活動的建議和意見,從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另外,通過搭建家校協作平臺,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家校關系,做好課后服務和家庭教育的銜接,主動向家長反饋課后服務期間學生的表現,引導家長科學合理地進行親子溝通,形成良好的家?;?。其次,依托區域高校資源或開展針對性教研活動,形成“教師引導團”,對課堂提質增效和課后服務活動進行相關的引導和培訓。最后,要強化與社會的聯系,建立“社區資源圈”,利用社區資源豐富課后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以組織為中心,把學校、家庭、社會聯系起來,形成穩固的支撐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育人的作用。

(3)組建優勢互補的資源共享機制。學科教育主陣地回歸學校,而學校的教育資源和條件的限制決定了個性化、實踐化教育的實施必須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通過“引進來”或者“走出去”與學校教育形成互補的育人新格局。首先,針對學生興趣,可以適當引進部分優質的非學科的培訓機構,開展社團活動,彌補校內活動的不足,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同時,一部分退休人員也是助力課后服務的一股力量。通過和當地的老年協會以及老年活動中心進行合作,邀請有特殊經歷和學識的長者進入校園,充分發揮他們的經驗和智慧。其次,鼓勵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社會公共機構參與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志愿活動、環保行動、科技體驗、勞動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與社會參與性,形成多元互補的課后服務教育活動資源體系。

3.技術賦能,促進課后服務信息化

(1)構建網絡平臺,拓寬課后服務選擇。搭建課后服務網絡云平臺,整合專題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運用數字教學資源技術創新課后服務的開展方式,同時組織優秀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免費的網上交流答疑、作業個性化輔導等課后服務。一方面,教育資源的整合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拓展了優質教學資源的輻射區域;另一方面,運用信息化方式使得教學資源可及性增強,使條件限制的學生獲得了更加優秀的教學資源,為中小學生創造了更加豐富的教學機遇,進一步推動了教學公平。而且,學習者還可以按照自我發展需求和興趣選取相應的課后服務課程,從而實現了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如在天津市建立的“課后服務課程群”,將精選課后服務案例拍攝為微課,并整理為教學資源,面向全區學校公開,進行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活動。

(2)基于數據分析,精準課后服務實施。班級群體中學生因個體學習力的差異,學生的學習情況往往各不相同,教師難以追蹤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精準的差異分析,而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學生數據庫,以學生在學習期間所產生的大量學習與作業數據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個體化的診斷與決策[12],高效率完成群體學習情況分析的同時推送適合個體的學習資源,對學生進行精準化服務的同時也減輕教師的負擔。根據數據分析,學??梢詮暮暧^層面了解到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精準教研,開設適合學生特點的課后服務學業輔導。微觀層面,一方面教師在班級中根據學生的個性問題有的放矢進行教學,輔導時對癥下藥;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成績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破除頑固的“唯分數”論,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在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自信。唯有學生個性的發展、自我的實現,才是真正的教育。

(3)建立反饋系統,完善課后服務建設。評價反饋是提升課后服務課程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利用信息化手段,構建一套綜合、有效的評估體系,將診斷、形成、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為課后服務的再“生長”提供有力的支持。學?;谠u價系統,廣泛收集分析來自多元主體的評價反饋,比如管理部門、學生和家長等。通過大數據化的方法高效分析學生群體對課后服務的課程評價,快速精準地掌握課后服務的信息和課堂類型訴求。教學主管部門能夠在此基礎上對優質資源進行統籌安排,規范管理課后服務,提高服務水平。教師能夠全面掌握學生對課后服務的看法,從而適時制定具體的改進策略。學校與家長能夠充分抒發自身的建議與觀點,積極參與學校的課堂建設和管理工作。

猜你喜歡
雙減育人學校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學校推介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