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幻共同體”到“真正共同體”*
——唯物史觀視域中共同體形態的嬗變邏輯

2023-12-27 21:01蔣璀玢劉德落
浙江社會科學 2023年11期
關鍵詞:共同體馬克思現實

□ 蔣璀玢 劉德落

內容提要 歷史的現實是共同體形態的生成場域。在歷史的現實中考察共同體形態的歷史演進,揭示共同體形態嬗變的歷史規律,把握當時代共同體實然與應然內在張力關系的敘事邏輯,建構起唯物史觀視域中共同體形態的嬗變邏輯,是歷史地考察人類文明演進規律的重要問題,構成了整體地呈現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的重要論域。馬克思在“貨幣-資本-理性國家”的抽象邏輯中揭示了“資本共同體”的抽象性與虛幻性,勾勒出“真正共同體”遵循的生產基礎、主體地位、連結秩序和價值旨歸等基本原則,深刻演繹出“虛幻共同體”向“真正共同體”形態演進的歷史必然,為審思共同體形態發展的當代境遇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旨歸、思路原則與實踐遵循提供了理論視域。

共同體是人類迄今為止最主要的類生活存在方式,其形態演進呈現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彰顯人類構建理想共同體形態、創造理想生存境遇的主體力量、主觀意志和主動精神。馬克思始終將歷史的現實視為共同體形態的生成場域,并將推動共同體建構視為現實的個人生成、實現和發展的重要實踐,認為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在共同體中產生并以共同體主體身份確認下來。在歷史的現實中考察共同體形態的歷史演進,揭示共同體形態嬗變的歷史規律,把握當時代共同體實然與應然內在張力關系的敘事邏輯,建構起唯物史觀視域中共同體形態的嬗變邏輯,是歷史地考察人類文明演進規律的重要問題,構成整體地呈現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的重要論域。馬克思在“貨幣-資本-理性國家”的抽象邏輯中揭示了“資本共同體”的抽象性和虛幻性,重釋“真正共同體”誕生遵循的生產基礎、主體地位、連結秩序和實質旨歸,演繹出“虛幻共同體”向“真正共同體”形態演進的歷史必然。馬克思主義始終置身于批判共同體形態的實然現實與追求共同體形態的應然實踐之中,在有限的歷史實踐中不斷推動人類共同體形態的發展演進,彰顯追求人類文明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與實踐品格,為審思人類共同體形態的當代境遇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旨趣、思路原則與實踐遵循提供了理論視域。

一、生成場域:共同體形態的源起與演進

在歷史的現實中審視共同體作為人的類生存形態的源起,其生成源于人的類存在和現實的個人的生存發展需求。生產力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創制生產力關系的條件構成了共同體形態產生和演進的基礎、動力和目的,其建構源起與歷史演進同樣具有了生產力的歷史性與現實性特征,以及生產關系的空間性與主體性特征。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建構的真正歷史是共同體形態的生成場域,構成了共同體形態嬗變邏輯的起點。

馬克思指出,共同體本身作為第一個偉大的生產力而出現,共同體形態是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人類建構的主要生存方式,其生產力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人們必須 “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①在這一歷史階段,共同體為人的類存在和現實的個人的發展實現提供共同基礎,現實的人的生存方式必然表現出共同生產生活特征。因而,“共同體的形式就應當按照生產力來改變”,②共同體形態必然伴隨生產力的發展而表現出階段性演進的歷史特征。馬克思在概括人類生產力發展的“三階段論”基礎上,總體演繹出共同體形態必然經歷 “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自然形成的共同體”階段,“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的“抽象共同體”“虛幻共同體”階段,向“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階段發展的歷史規律。

第一階段“自然形成的共同體”,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生產力發展初期,每個人的生存必須以共同體生存作為整體性前提,基于“血緣、語言、習慣等等的共同性”,③形成了自然樸素的整體連結,其共同體對個體的權威往往表現為對整個自然規律的神圣崇拜。第二階段表現為經濟的“抽象共同體”和政治的“虛幻共同體”,④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逐漸出現了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形成了在“貨幣-資本”的生產邏輯中物化現實的人為勞動力,在“理性國家”中抽象現實的人為公民,形成了“貨幣-資本-理性國家”的抽象邏輯,其共同性權威的形而上奠基造成了現實的人、現實歷史的生產生活以及現實共同體的虛幻性特征。伴隨抽象邏輯的進展和虛幻性的增強,馬克思進一步判斷這一歷史階段又“經過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封建地產,同業公會的動產,工場手工業資本——才發展為由大工業和普遍競爭所引起的現代資本”,逐漸 “變為拋棄了共同體的一切外觀并消除了國家對所有制發展的任何影響的純粹私有制”,⑤呈現出從理性國家向資本連結的形態演變趨勢。這一階段共同體形態是統治階級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發展成果,固化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身份認同,“統治階級的各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⑥這一階段共同體形態的基礎“私有制,就它在勞動的范圍內同勞動相對立來說”,⑦始終存在著私有制與共同勞動、私利性與共同性之間的固有矛盾,必然導致其內部利益沖突逐漸尖銳化和現實化,使其在人類共同體發展的歷史趨勢上同樣呈現出必然分裂的虛幻特征。第三階段“自由人聯合體”,即全面的人的自由個性連結。這一階段具有生存必要性的勞動生產和身份認同的社會生活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⑧此一階段建立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生產活動基礎上,共同創造每個人發展的生產條件,以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為前提,構建起自由個性的相互連結,實現了真正的依存關系,這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⑨是人的類生存形態的最高階段。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共同體生存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形成個體之間直接或間接、被動或主動的依存關系,即“一般地說人同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⑩一定生產力基礎上形成的生產關系是共同體形態的直接來源,“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11]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往往出現在同一生產力發展階段,不同生產關系的直接來源建構起同時共在于不同空間的共同體形態。共同體形態不僅在空間維度上表現出文明的多樣性和區域化,同時在時間維度彰顯人類文明進程的持續性和整體性。共同體形態是主體內在目的地為了共同利益而讓渡個體利益,在形式上形成了一種基于共同認同而建立起來的話語權威與實體力量,在形而上層面產生一種對于現實的個人而言的整體的、普遍的話語權威,在現實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組織生產關系、建構公共生活秩序、塑造共同價值系統的實體力量,使共同體成為“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12]對于現實的個人而言“是異己的力量的支配”。[13]這一“異己的力量”實質的判斷標準,始終“以主體與其生產條件有著一定的客觀統一為前提”,[14]歸屬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所有者,共同體形態的實質正是生產關系的集中顯現,始終服務于生產資料、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成果的所有者的共同利益。建構共同體形態的任務本質上就是 “把形成共同體的個人作為所有者保持下來,即再生產出來”,[15]通過一整套治理體系鞏固共同體所有者身份,同時區別生產出被統治者的身份。因而,伴隨共同體形態嬗變的歷史進程,現實性上人的本質的階段性特征同樣經歷了從整體性、抽象獨立性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演進歷程。

整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系統,在歷史的現實中觀察共同體形態生成演進的生產力根源與生產關系基礎,得以在共同體形態嬗變邏輯的起點上審視共同體形態演進的根源、動力與實質,揭示其形態演進的歷史規律與基本邏輯,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力下共同體形態必然在多樣性基礎上呈現出整體發展趨勢,這一歷史的必然已經在人類文明經歷新大陸發現、世界市場形成向全球化進程的歷史演進中得到了現實的明證。

二、實然反思:“虛幻共同體”抽象邏輯的批判與消解

從工場手工業到資本全球化發展,是馬克思共同體理論誕生及其當代發展始終置身于其中的時空場域。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的奧秘出發,尖銳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成勞動異化的抽象過程,發現了在“貨幣-資本-理性國家”的抽象邏輯中形成了資本邏輯與政治生活的媾和,經過“物的共同體”“抽象共同體”“虛幻共同體”的概念演繹,完成了對作為共同體形態的資本主義社會之生成、運行以及實質的邏輯批判與理論消解。

貨幣對現實的個人的物化過程,是資本締結共同體形態的邏輯基礎。馬克思指出,當貨幣物化現實的人為勞動力時,就“把人的和自然界的現實的本質力量變成純抽象的觀念”,[16]在“物”的生產中每個人的本質力量物化為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或對象化商品的“物”的形態,使全部生產鏈條得以呈現出“物與物”的要素的整體連結,使生產關系出現物化特征。同時,物化勞動力意味著勞動力可供抽象等價物進行交換,以“物”作為衡量標準建構起共同性基礎。由此,共同體中現實的個人表現為獨立的“物”,共同體的連結從“人的依賴關系”轉變為“物的依賴關系”,形成了“物的共同體”的特征?!拔锏墓餐w”始終以物的形式存在于人自身之外,“對于單個人來說只是外在的、偶然的東西;同時又只是作為孤立的單個人的個人滿足需要的手段”,[17]現實的個人只有將自己變成可供交換的“物”,才能獲得進入共同體生存的公共身份,現實的個人必然呈現物化特征。

在“物的共同體”基礎上,當貨幣在勞動力中獲取剩余價值時,貨幣轉化為具有增殖性的資本,資本得以從生產領域進入交換領域中,成為組織生產生活運行秩序的“抽象關系”。馬克思指出,資本就其實質而言不是貨幣或商品,而“是一種社會關系”。資本構建社會關系“實際上是一個聯合體,它決不是作為工具同單個工人發生關系,相反,工人卻作為有靈性的單個點,作為活的孤立的附屬品附屬于它”。[18]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資本并不直接與現實的個人發生關系,而是承擔著構建乃至生產整個社會關系的連結力量。在生產活動中,資本提供機器、廠房、資金等生產資料,按照資本增殖的利益要求建構起衡量勞動力的生產行為、勞動過程的生產秩序以及勞動產品的交換價值的規范和標準,進而將勞動力具體分工放置于資本組織、規范和衡量的生產過程之中,從而將凝結于勞動中的現實的人的本質力量,抽象化為資本組織與投入的增殖利潤,將現實的個人下降為服務于資本增殖的抽象工具。在共同生活中,基于工具化的勞動力生產需求,生育政策、技能培訓、知識培育、道德規訓、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等治理系統,同樣表現出為資本增殖服務的目的性,再生產著資本要求的勞動力能力和勞動力身份。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不僅表現為工人的集體力量,他們的社會力量,而且表現為把工人連結起來,因而把這種力量創造出來的統一體”,[19]創造工人連結統一體的力量是資本,對于工人身份的現實的個人而言,“資本本身已經是一種社會的、結合的力量”。[20]然而,作為工人而非作為人本身的“這種聯合所以成為被迫的,是因為生產條件是他人的財產并且生產條件本身是作為客觀的聯合而存在的,這種聯合等于生產條件的積累和積聚?!盵21]這種聯合屬于資本所有者而非勞動者,其生產不是勞動者本質力量對象化的自我實現過程,而是成為資本不斷累聚財富的過程。因而,馬克思進一步闡明了這種聯合的實質,對于現實的人而言,“聯合不是他們的存在,而是資本的存在”,[22]即“資本共同體”。在“資本共同體”中,現實的“個人受抽象統治”,“喪失了一切現實的生活內容,成了抽象的個人”,[23]現實的個人 “只有以抽象的citoyen(公民)形式出現”,[24]才能獲得進入抽象共同體生活的公共身份,現實的個人的現實生活并不以自我實現的方式打開自身,而是呈現出不斷抽象自身并認同抽象身份的抽象過程,從而喪失了在現實世界創造生產力和推動人類發展的現實生活意義,而僅僅表現為抽象身份的實現。

貨幣物化現實的個人,資本抽象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所建構的理性化運作的國家所呈現的現實生活世界在面向歷史的現實與現實的個人敞開時表現出“虛幻共同體”的特征。馬克思指出,以抽象的人和抽象的關系 “這些抽象為前提的倫理生活,無非是這些虛幻東西的社會性(社會生活)”,[25]理性國家抽象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和共同理想等話語,不是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而是奠基于主體性形而上學建構的一套抽象觀念系統,使整個現實生活在意義世界中成為統治階級用抽象觀念系統建構的“普遍的虛幻的共同體”。在抽象觀念系統建構的虛幻意義世界中,統治階級將自己的共同利益塑造為理性國家“虛幻的‘普遍’利益”,[26]而其實質仍然是 “那些統治個人的物質關系的理論表現”。[27]這就決定了抽象出來的虛幻的普遍的“共同利益是‘異己的’和‘不依賴’于現實的人”,并且“作為這樣的抽象是與現實生活相敵對的”,[28]即“虛幻的‘普遍’利益”與現實的人的共同利益是相對立的。要彌合這種對立,“使得通過國家這種虛幻的‘普遍’利益來進行實際的干涉和約束成為必要”,[29]“虛幻共同體”是“資本共同體”借以維護自身統治秩序的觀念工具,其統治邏輯是使現實的個人“成為國家的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普遍的目的”,使現實的個人“接受上面的教育”,通過公共理性的教育培育 “理性的公共存在”,“并從‘狹隘的’教室走進‘更廣闊的’教室”,[30]使現實的個人成為認同理性國家責任與義務的理性 “公民”。最終,現實的人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和意義世界的三重虛幻化,使現實的個人喪失了自我實現的主體追求和推動歷史進程的主體地位,淪為歷史理性預設目的實現的客體工具;現實的生活世界失去了建構理想共同體形態的歷史主動力量,成為一個歷史理性預設價值的客體化運作。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基礎上,用“貨幣-資本-理性國家”的抽象邏輯演繹出“資本共同體”的建構邏輯與方法奧秘。他指出,“共同性只是勞動的共同性以及由共同的資本——作為普遍的資本家的共同體——所支付的工資的平等的共同性。關系的兩個方面被提高到想像的普遍性:勞動是為每個人設定的天職,而資本是共同體的公認的普遍性和力量?!盵31]在現實層面,資本的普遍力量物化勞動力、抽象社會關系、建構國家實體,構筑著抽象力量;在形而上層面,抽象觀念系統塑造著普遍利益、理性權威、抽象身份,建構起虛幻世界,彰顯出“抽象共同體”與“虛幻共同體”是“資本共同體”在現實世界與意義世界的抽象性和虛幻性的雙重表現?!百Y本共同體”產生了與現實的個體相對立的異質力量,其實體化運作使現實的歷史的共同體連結必須依賴于抽象形式和虛幻觀念得到固化和確立,其必然的結果是“工人自己的勞動使工人離開的那個共同體的生活本身”,現實的人脫離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動、人的享受、人的本質”。[32]“人的依賴”的現實關系逐漸消解,“物的依賴”的抽象關系逐漸增強,現實的人獲得抽象身份的“抽象需求”取代現實的人自我實現的“真實需求”,現實的人獲得物的價值的“虛幻需求”取代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真實需求”,產生了一種陷入“物的依賴”、“物的積累”和“物的需求”的人類文明單向度循環狀態。

“資本共同體”以資本取代現實的個人成為共同體的主體、連結和目的,其實質是代表資本增殖的特殊利益,成為有產者統治無產者的階級統治工具?!百Y本共同體”塑造著普遍的、整體的、絕對的理性國家,“建筑在社會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矛盾上,建筑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上”,[33]遮蔽著資本的逐利本性及其對現實的人本質力量的占有。在“資本共同體”中,資本成為“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34]這種力量在共同生產中規定了少數人占有多數人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在共同生活中創造了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秩序,在共同體與個體的關系上形成了現實的個人的共同利益與共同體虛幻的普遍利益之間固有的矛盾沖突,其潛藏的分裂危機必然推動著對主體性形而上學同一性的理論反思,同時也將在共同體形態嬗變中呈現出利益矛盾、生活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的歷史現實。

三、必然趨勢:“真正共同體”內生邏輯的暢想與重建

在“資本共同體”中,現實的個人受資本邏輯的控制和理性主體身份的捆綁,“每一個單個的人,只有作為這個共同體的一個肢體”,[35]成為必須按照資本增殖目的進入共同體組織運作中的機械零件,即喪失了主體內在目的的理性工具,失去了占有自我實現本質力量的主體追求而陷入了 “非人”的生存狀態。馬克思認為,解放現實的人,必須破解“資本共同體”的抽象性與虛幻性,“真正共同體”必須恢復“真正的人”連結的“真正社會關系”,解放現實的個人的主體力量、主觀意志和主動精神,不斷在接續的歷史實踐中主動創造一種以現實的個人作為主體、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旨歸、實現和諧自律秩序的理想共同體形態。

馬克思首先重新確立了“真正共同體”的出發點和必然實質。他指出,“真正共同體”“因為它從單個現實的個人的觀點出發……是人的真正的共同,是人的本質”。[36]“真正的共同體”的出發點是“單個現實的個人”而非資本,其實質是彰顯“人的本質”而非資本利益。因而,在“真正的共同體”中,“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7]是現實的個人占有自己的本質,即占有自己的社會關系。由此,“真正的人”將消解理性主體身份,現實的占有社會關系的“真正共同體”擺脫了抽象性和虛幻性,在實質上必然區別于“虛幻共同體”的異己力量而成為現實的個人共同占有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共同力量的總和。從“真正共同體”建構的現實領域與現實力量的奠基出發,馬克思重新確認了全面的人的主體身份、自由個性的連結秩序、和諧統一的形式追求,描繪出對共同體理想形態的美好暢想。

“真正共同體”實現了共同體主體從理性主體向全面的人的復歸,其實踐力量與實踐目的表現出全面性特征?!百Y本共同體”將現實的個人抽象為資本增殖的工具,必然造成現實的個人的片面性發展。馬克思認為,“真正共同體”必須給予“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即“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8]他進一步指出,“從生產關系本身中生長出來的經濟共同體的全部結構,從而這種共同體的獨特的政治結構,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經濟形式上的?!盵39]現實的個人要“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其根本在于必須將現實的個人從“貨幣-資本”生成的異化勞動中解脫出來,擺脫抽象的勞動力身份以及資本化的生產關系,“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40]建構一種現實的個人在共同擁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41]的“經濟共同體的全部結構”。

在此基礎上,“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42]生產力發展的成果由共同聯合體共同享有,全社會的勞動成為每個個體共同創造自身發展實現的生產力基礎。這樣,現實的個人可以“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43]“社會勞動”不再是異化勞動,轉而成為每個人將個體勞動視為“社會勞動”一部分的“自覺勞動”。在“社會勞動”的生產關系中,每個個體不再束縛于資本組織的生產邏輯,而是形成了每個勞動者的自我實現相互依賴并共同依賴于“社會勞動”總體創造的真正依存關系。在“社會勞動”過程中,每個個體“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動”,[44]“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45]以每個個體為前提的共同體的“這種自主活動就是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來的才能總和的發揮”,[46]最終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47]可見,“真正共同體”的共同性奠基于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創造生產力、共同利用生產力、共同自我實現并推動共同發展的“社會勞動”基礎之上,勞動者擺脫了工具化的命運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這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48]超越了資本主義社會以推動生產力的總體發展而使現實的人陷入片面工具化的歷史境遇,實現了共同推進生產力發展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歷史進程。

“真正共同體”內在運行遵循的基本規律實現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表現出“自由個性的連結”的秩序特征。在“資本共同體”中,現實的個人必須遵循資本邏輯的生產生活秩序和理性國家的抽象觀念權威,在現實性上表現出現實的個人受制于共同體外在目的的理性工具行為規范與理性主體思維系統,彰顯出“必然王國”的生存特征。馬克思指出,“自由王國”是“被生產出來的、產生出來的、派生出來的、由勞動者本身生產出來的共同體”,[49]“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50]在社會勞動生產過程中,現實的個人的勞動不再是受到資本權力和勞動者身份束縛的被迫勞動,而是現實的個人的內在目的和自我實現的主體需求而自覺自發的主動勞動,不僅是“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51]又是“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52]由此,“真正共同體”的共同利益的實現與每個個體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在勞動過程中獲得了內在統一,確立起現實的個人的內在目的和共同體的外在目的相統一的“自由王國”秩序。共同體與個體在目的、利益及其實現中內在規律的統一,使在共同生活中不再出現利益沖突,不再需要抽象一個異己力量給予統攝調和,而是形成了共同體的發展與每個個體的發展互為基礎,每個個體的自我實現互為前提,每個個體為自身實現、他人發展和共同發展創造著共同條件,人與人、人與共同體、共同體相互之間實現了以人類能力發展與每個個體自我實現為前提和目的的自由連結,實現了“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53]

“真正共同體”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以“自由王國”為目的,使“真正共同體”的實質“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為社會本身的生命力”,[54]呈現出共同體生存境遇中人的和諧性、關系的和諧性與共同體形態的和諧性特征。馬克思指出,“真正共同體”“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55]在社會勞動基礎上,“真正共同體”的實質是“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產資料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的個人”,其對全面的人的主體確認使共同利益不再是異己利益,每個個體自由個性的連結使共同力量不再是異己力量,“真正共同體”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享有生產力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根本解決了共同體中的利益沖突與共同體之間的對立,表現出 “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56]最終,在現實的人追求自我實現的實踐活動中實現了共同性與個體性在現實與歷史中得到了歷時與共時的交織統一,自由與必然、個體與類、存在與本質、對象化與自我實現的實質同構性與實現同過程性,誕生了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在多重維度相互交織的關系網絡中真正和諧的理想共同體。

馬克思暢想的“真正共同體”旨在于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奠基于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 “社會勞動”基礎上,始終以現實的個人作為自我實現和歷史實踐的主體力量,推動每個個體與共同體在目的、實現和實質上內在統一的自由個性連結,重塑了共同體連結的生產基礎、主體力量、連結秩序和實質旨歸,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推進構建一個全面、自由、和諧的理想共同體形態,為現實的個人全面自由發展建構出一個理想生存境遇,成為馬克思主義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實踐。

四、應然探索:共同體形態的當代境遇與內在張力

在《現代性的危機》中,吉登斯關注到現代性正內在地經歷著全球化的過程,他認為,世界范圍內的社會關系正在一個全球性的經濟網絡中逐漸發展和強化,然而“極有可能削弱與民族國家相關的民族感情的某些方面,也有可能增強更為地方化的民族主義情緒?!盵57]現代性醞釀的分裂危機與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趨勢共在,形成了一個極具內在張力的共同體形態當代境遇,是當代共同體應然形態探索面對的時代課題。

在共同體形態嬗變邏輯中審思共同體形態的當代境遇,為探索應然共同體形態提供了認識現實的邏輯起點。伴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全球化的世界交往圖景呈現出日益便捷與緊密相連的趨勢。然而,二戰后,資本增殖的共同利益驅使,資本主義國家構建起一個資本全球化配置資源的世界經濟秩序,基于資本利益至上形成了一套貿易保護、文明優越、絕對安全、普世真理、抽象人權的普世價值系統,使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共同發展與治理合作中呈現出單邊利益至上的態度?!百Y本共同體”日益虛化實體國家而趨向 “純粹私有制”的發展趨勢,其維護資本占有全球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發展成果的特殊利益,必然在資本共同體內部產生無產者與有產者之間的矛盾,在共同體之間形成資本主義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在全人類共同發展進程中出現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使“資本共同體”內在醞釀著分裂與重建的形態嬗變場景正在歷史地交織展開為現實。一面是以交往密切為特征的經濟共同體的日益強化,一面是政治極化為特征的政治共同體的日益分裂,在形而上層面呈現出現代性批判、否定性哲學、主體身份焦慮等思想爭論與交鋒,在現實層面表現出不同共同體之間以及同一共同體內部日益瀕于沖突的尖銳化,出現了逆全球化思潮、文明沖突論調、身份政治崛起等緊張狀態與現象。在共同體形態嬗變的內在邏輯中,在共同體形態實然、應然與必然的歷史張力中,理論地探尋共同體應然形態的建構思路、建構方法與建構路徑,為當代共同體應然形態的實踐探索提供新的原則立場、方法話語與實踐路徑。

在“虛幻共同體”向“真正共同體”發展的歷史必然趨勢中,建構當代共同體的應然形態是推進人類文明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實踐。當代共同體的應然形態應當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歷史趨勢,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方向旨歸。在經濟全球化所提供的生產條件基礎上,實現共同體形態“必然地只和有限的而且是原則上有限的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58]建構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共同體應然形態。福山認為,身份是當今世界各類沖突產生的根源,身份政治之所以崛起,“首先是由于人真正的內在自我有別于社會規則規范的外部世界,且外部世界對內在自我的價值或尊嚴不予恰當承認”,[59]現實的人“內在自我的承認”與共同體外在“政治制度的承認”之間的矛盾與對立,使現實的人自我實現的目的與“內在自我的承認”總是遭遇共同體普遍利益與普遍價值的否定,從而產生了主體身份的焦慮。他進一步指出,“身份認同不在于政治的制度,而在于責任義務的培養”[60],共同體的身份不是政治上的合法“公民”及其抽象權利,而是內在地遵循使共同體外在規范的價值取向與個體內在的利益追求相統一的價值準則,實現每個個體對共同體責任義務的自覺承認與自覺踐行。當代共同體應然形態以生產力共同發展為物質基礎,以全人類共同利益為連結基礎,形成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與共同體形態建構的價值旨歸,逐漸形成了立足于共同體交往實踐的形而上的建構思路與現實的建構路徑。

在形而上層面,區別于“資本共同體”在虛幻世界塑造“普遍承認”,在共同體之間的交往實踐中重疊“相互承認”的價值共識,重塑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共同價值觀念系統。哈貝馬斯在《分裂的西方》中判斷,“歐盟不可能發展為一個具有自身認同的政治共同體”的原因,在于“只有在共同理想和共同價值導向的基礎上,成員國才有能力并準備好接受彼此的權利和義務,才會普遍的信任和遵守這些規范?!盵61]從共同體在共同理想和共同價值的形而上奠基入手,哈貝馬斯將現代性的內在危機歸結于黑格爾用絕對理性塑造“普遍承認”的抽象權威,試圖在后形而上學中重建主體間“相互承認”的價值共識。哈貝馬斯將共同體中主體的“自我實現”視為主客體交往的 “一個過程”,“自我”的主體能力和特性在“客我”中得到反映,意味著“通過交往而實現社會化的主體,并不是處于制度秩序或社會和文化傳統之外的主體”,[62]而是“肯定了他的個人能力具有社會意義”,[63]即在社會中獲得了主體實現和主體認同的共同體主體。由此,主體性形而上學對主體性意義世界的抽象塑造,轉變為生活世界“賦予我們共同生活、共同經歷、共同演說和共同行動所依賴的知識”。[64]在生活世界的交往實踐中,主體的自我實現與共同體主體身份的確認相統一,使“生活世界與意義世界共同形成了一種世界觀的基礎,像語境與文本一樣相互滲透,相互重疊”。[65]由此,主體間的交往實現了意義世界的“自我”與生活世界的“客我”的統一,主體間交往理性的價值共識實現了共同體中意義世界觀念系統的共同價值,為凝聚共同價值和共同理想提供了統一的世界觀基礎。

在現實層面,區別于“資本共同體”抽象社會關系的實體化,在共同體之間的交往實踐中形成共同利益的連結、確立共同交往的共同體運行規范與制度化秩序,推動構建共商共建共治的共同體治理體系。馬克思指出,促使傳統共同體解體的“主要推動力是同其他共同體交換商品”,[66]“真正共同體”的誕生是 “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產資料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的個人所進行的自由交換”,[67]而“交換不是在一個共同體內部的個人之間開始的……而是在不同共同體的接觸點上開始的”。[68]可以判斷,不同共同體之間的交換推動著共同體形態的嬗變。當今世界,少數國家試圖通過人為設置隔閡、制造摩擦、渲染文明沖突等形式降低交往、阻礙共同體形態嬗變的歷史進程,而“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69]是推動共同體應然形態建構的主要途徑。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代境遇中,基于共同創造生產力以及生產條件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各個共同體日益緊密的連結在生產交換過程中,在尊重多元利益基礎上通過對話協商凝練共同利益,推動共同交往的規范認同,逐漸形成共同承認的制度化秩序,為構建共商共建共治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交往實踐的實現路徑。

在應然共同體形態的當代探索中,共同體之間的交往實踐打通了在連結共同利益基礎上奠基共同價值,在共同價值基礎上固化共同交往秩序的構建路徑,走出了一條區別于主體性形而上學以意義世界統攝生活世界,而是從生活世界走出意義世界的形而上奠基之路,在生活世界找尋到連結共同利益、凝聚共同價值、塑造共同秩序的實踐路徑。

結 語

馬克思在唯物史觀視域中考察人類共同體形態的歷史與現實、應然與實然、生成與嬗變,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揭示了從“虛幻共同體”向“真正共同體”發生形態嬗變的歷史必然,深入歷史的現實進一步探討了建構人類共同體應然形態的基本原則和實踐邏輯,完成了人類共同體形態嬗變邏輯的歷史演繹,內蘊著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文明進程與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共同體形態嬗變的理論自覺與實踐主動。在歷史的現實中人類共同體形態的嬗變往往陷入共同體沖突分裂和秩序重塑的交織糾纏,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世界場景正在展現著一個顯明的歷史趨勢:以貨幣物化勞動力,以資本抽象社會關系,以虛幻的普遍利益塑造“普遍承認”,形成支配現實的個人的異化力量的“資本共同體”正在逐漸瓦解;以更廣泛的社會交往不斷擴大“共同利益”的現實連結,以更深入的文明交融不斷推動“共同價值”的承認凝聚,促進現實的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文明現代化進程的“真正共同體”正在逐漸形成。當今時代,人類共同體的現實境遇彰顯著馬克思共同體形態嬗變邏輯的真理價值,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握共同價值的價值旨歸、嬗變演進的歷史趨勢、實踐邏輯的時代特征,歷史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提供了理論視域。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頁。

②⑦[11][23][24][26][28][29][38][42][47][5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 578、579、724、580、46、537、188、537、189、689、689、571 頁。

③[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冊,人民出版社 1979版,第 472、469頁。

④趙永帥:《文明的趨向:馬克思共同體的邏輯關系演繹》,《浙江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⑤⑥[13][37][40][6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12、212、169、135、421、419 頁。

⑧[14][17][22][27][35][4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7~108、490、178、587、114、466、493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頁。

⑩[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 98、120頁。

[12][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 187、187 頁。

[15][6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144、53 頁。

[16][25][31][32][5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64、134、296、394、302 頁。

[19][20][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冊,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85、21、89 頁。

[3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頁。

[3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79頁。

[3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頁。

[39][5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894、929 頁。

[41][43][4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96、96、208 頁。

[44][4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129、129 頁

[4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頁。

[5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8頁。

[5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1頁。

[5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頁。

[57]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頁。

[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頁。

[59][60]弗蘭西斯·福山:《身份政治:對尊嚴與認同的渴求》,劉芳譯,中譯出版社2021年版,第14、7頁。

[61]尤爾根·哈貝馬斯:《分裂的西方》,郁喆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83~84頁。

[62][65]于爾根·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曹衛東、付德根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85、79頁。

[63][64]阿克塞爾·霍奈特:《為承認而斗爭》,胡繼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19、102頁。

[6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頁。

[6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頁。

猜你喜歡
共同體馬克思現實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愛的共同體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