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傷患者心理應激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2023-12-28 13:46梁桂銘黃燕紅肖運華朱潔錢德怡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23年6期
關鍵詞:外傷個體維度

梁桂銘, 黃燕紅, 肖運華, 朱潔, 錢德怡

在當今時代中,外傷創傷已經成為“殺傷力”極強的病癥,大約51.2%的女性和60.7%的男性在他們的生活中經歷一次甚至更多次嚴重程度不同的潛在外傷創傷事件[1]。在創傷事件發生以后,不僅對患者造成身體方面的傷害,還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消極影響,而這種心理應激在身體上的疾病治愈后,仍會持續存在。個人在創傷后受到身心雙重打擊,對個人和社會都會產生持久并反復的影響,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與其他個體進行合作,幫助他人甚至犧牲自己利益而成全別人利益的行為,有助于社會和諧。近年來,應激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受到了研究者越來越多的關注[2-4]。了解外傷患者心理應激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對影響親社會行為的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有助于鼓勵患者關注和關心自己的身體癥狀和心理情緒,針對性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預,提高患者面對創傷的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诖?本研究探討外傷患者心理應激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為外傷患者心理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1-11月在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康復治療的360名創傷患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②意識清晰且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③創傷病程超過一個月;④自愿參加本次研究調查。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身體疾病無法配合的患者;②既往有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③帕金森綜合征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④藥物或酒精依賴患者;⑤視力或聽力損傷程度較深而無法交流的患者;⑥近期有除外傷事件的外重大生活應激事件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由研究者給予解釋,指導患者填寫及回收問卷,填寫過程中針對自行填寫問卷有困難的患者,為保證問卷填寫質量,研究人員依次朗讀研究課題并客觀收集,如果有遺漏或不完整的條目,提醒患者及時填寫并提交。所有問卷調查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上,在統一的指導語下完成,當場回收,對問卷進行篩選整理。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問卷調查表自制一般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及疾病相關信息兩個部分?;拘畔热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背景。疾病相關信息問卷內容包含:創傷事件分類、創傷部位、損傷程度(依據《外科學》第九版對外傷的損失程度劃分)等。

1.3.2 事件影響量表-修訂版(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該量表根據Weiss等事件影響量表修訂版翻譯,由中國研究人員于2006年翻譯成中文,用于評價威脅性或致命性心理創傷后的心理應激反應狀況[5]。共包括3個維度:侵襲、回避和高喚醒,22個條目,每個項目都使用5級評分系統(0~4意味著從來沒有出現過~頻繁出現),心理應激水平總分為侵襲、回避2個維度的分數之和,0~8分為亞臨床;9~25分為輕度;26~43分為中度;44~88分為重度。中文版IES-R的重測信度為0.86,Cronbach'sα系數為0.96。

1.3.3 親社會行為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該量表由美國心理學家Carlo編制,共有26項。根據國內的研究狀況,由中國學者依據Carlo的《親社會傾向量表》修訂的符合我國情況的問卷,親社會行為量表的內部信度為0.90,Cronbach'sα系數為0.78[6]。量表使用5級評分,總分130分,理論均分為78分,得分越高親社會行為傾向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分析人口學相關資料及疾病學相關資料與應激、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分析外傷患者應激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性;采用回歸分析建構應激及其分維度對親社會行為的預測模型,以上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外傷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

共納入有效樣本360例,基本情況簡要描述如下。見表1。

表1 360例外傷患者的一般資料

2.2 親社會行為得分及不同特征比較

本次調查人群中的親社會行為得分為(73.28±12.59)分,不同特征創傷患者的親社會行為得分比較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創傷事件類型、創傷部位與親社會行為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損傷程度與親社會行為得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事后檢驗發現,在親社會行為維度上:18~<31歲對其影響程度比其他年齡段大;未婚對其影響程度比其他婚姻狀況大;中專及大專文化水平對其影響程度比其他文化水平大;燒燙傷創傷事件對其影響程度比其他事件大;軀干損傷對其影響程度比其他創傷部位部位大。見表2。

表2 360例患者基本情況在親社會行為上的差異性

2.3 心理應激與親社會行為得分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外傷患者心理應激總得分為(38.90±18.14)分。將心理應激各維度得分及總分與親社會行為得分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回避、侵襲、高喚醒和應激總分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各指標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呈負相關(P<0.05)。提示外傷患者心理應激水平越高,親社會行為越少。見表3。

表3 各變量因子的相關系數

2.4 外傷患者應激對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

為明確應激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以親社會行為作因變量,以應激各個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運用逐步回歸法,在控制年齡、性別等因素情況下進行分析。模型1中納入心理應激3個維度:回避、侵襲和高喚醒,顯示其對親社會行為具有16%的負向預測作用?;乇?、侵襲和高喚醒3個維度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115、-0.092、-0.193。模型2以心理應激總分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理應激對親社會行為的負預測作用為31.7%?;貧w系數為-0.391。心理應激對親社會行為具有預測功能,其回避、侵襲和高喚醒3個維度對親社會行為均有負向預測作用。見表4。

表4 外傷患者應激對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

3 討論

3.1 外傷患者的親社會行為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傷患者心理應激水平均分為(38.90±18.14)分,處于中度應激狀態,親社會行為均分為(73.28±12.59)分,低于理論均分,提示外傷患者親社會行為傾向較低。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路徑的改變,外傷引起的強烈應激障礙以及心理健康在病癥康復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外傷創傷事件具有突發性和難以預測性,對病患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并出現應激狀態,如恐懼、焦慮和抑郁等。意外創傷后的醫療資源消耗、個體殘疾或者肢體功能障礙所致勞動能力喪失,對社會的穩定及國家經濟的發展都造成了不可預估的影響。個體的外傷創傷性事件具有突發性、不可預知性及不可控性,外傷除了導致患者軀體傷害,往往伴隨著抑郁、焦慮、恐怖等不良情緒,導致外傷患者心理壓力與自我威脅,消耗自身的心理資源,使得他們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解決自身問題[7],降低親社會行為。應加強外傷患者心理資源建設,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狀態,緩解其應激水平,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生。

3.2 外傷患者基本情況在親社會行為變量上的差異性分析

不同性別的親社會行為得分有顯著差異,男性心理應激水平明顯高于女性,提示男性在受到應激的刺激后,也會表現出了“照料和結盟”反應,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與男性承擔更大的社會和家庭責任和負擔有關[8]。這一結果提示,在外傷患者的臨床工作中,應重點關注男性患者心理應激水平對其心理狀態的影響。不同年齡外傷患者在親社會行為上存在著顯著差異,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年齡越大,具有親社會行為的個體出現頻率較低[9]。由于個體創傷后恢復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慢,恢復時間比青少年長;另一方面與患者所處的社會位置有關,高年齡的患者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及家庭責任,創傷事件激活患者保護自身或家庭相關利益的關注程度,而減少親社會行為[10]。此外,外傷患者創傷部位、創傷事件類型在親社會行為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產生應激后的保護性反應,應激狀態產生后,個體會尋求社會支持,通過積極的社交互動來釋放自身的焦慮情緒[11]。Baumeister和Leary[12]的研究顯示,個體在生活中有社會支持的需要,個體在經歷威脅事件后通過社會群體的支持,緩解來至威脅事件的情況困擾,個體為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在社交活動中會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綜上所述,可給予外傷患者相關心理健康宣教,增加外傷患者的群體社會支持,協助患者認識和了解自身癥狀和情緒,明確各種癥狀的相關影響因素,以期減輕患者心理應激的消極影響,增加患者康復依從性,從而減輕醫療保健和社會的負擔。

3.3 外傷患者心理應激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回歸分析

本研究外傷患者的心理應激可能對親社會行為產生負面預測作用,這些結果與心理應激產生的“照料和結盟”(tend and befriend)結果不同。該假設表示,親社會行為是個體產生心理應激后的保護性反應,心理應激狀態產生后,個體會尋求社會支持,通過積極的社交互動來釋放自身的焦慮情緒。本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與生理應激、心理應激、壓力狀態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差異及不同研究中采取的親社會任務范式不同相關。

對于外傷患者而言,親社會行為的發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但是心理應激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理性和認知處理能力,加劇了自我控制資源損耗[13],當外傷患者的心理應激水平過高時,所產生的親社會行為也就越少。另一方面,心理應激可能增加外傷患者更關注自身利益的本能傾向,出于自我保護而更為關注自己的利益,進而降低與他人的合作和利他行為。在臨床工作中可通過增加醫務工作者對心理應激的認知,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心理支持及干預,提升患者的心理韌性及自尊水平,減弱心理應激對其親社會行為傾向的影響,促進外傷患者的康復依從性。

猜你喜歡
外傷個體維度
羊常見外傷、創傷的治療方法
急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在閉合性十二指腸胰頭外傷中的應用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光的維度
“五個維度”解有機化學推斷題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嚴重肝外傷27例診治分析
胸壁外傷合并胸壁疝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