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換

2024-01-02 19:53趙榮輝包宏宇
關鍵詞:雙減育人政策

趙榮輝,包宏宇

(內蒙古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或“雙減”政策),在具體細則中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明確提出了任務要求,如“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作業、提升課后服務水平”等,并規定將其參與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下文簡稱“雙減”)的表現作為職稱評聘、表彰獎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1]。落實“雙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半p減”政策的推行必將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方式,給教師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作為“雙減”政策實踐層面的關鍵推動力,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轉換角色,以滿足教育教學變革的現實需要。

一、“雙減”的意義

當下,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過重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一方面,學校缺乏高效的作業管理機制,學生作業沒有得到合理的安排,進而導致學生作業負擔很重;另一方面,校外培訓機構良莠不齊、亂象叢生,擾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更有甚者過度宣傳競爭,制造教育焦慮,嚴重損害了人民利益和教育生態。因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過重,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的問題尤為突出[2]。這些現象不符合教育規律,與教育培養人、發展人的本質背道而馳,嚴重阻礙了國家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進程,這是國家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嚴厲的“雙減”政策出臺了。

“雙減”即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其工作目標指向校內負擔和校外負擔兩個方面:通過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優化作業配置、完善課后服務機制,保證學生在校學習的質量與效率;通過嚴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協同多方力量統籌推進治理行動,整治校外培訓亂象,最終實現“有效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經濟負擔及家長精力負擔,明顯提升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的工作目標”[1]。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頑疾,多年來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進行治理。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中小學減負政策35個,其中專項治理11個[3],但由于學業負擔成因復雜,治理效果不盡如人意?!半p減”政策的出臺無疑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及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的問題。相較于以往的“減負令”,《意見》不再停留于對學校外在表現的規范,而著力于對學校內在質量的提升,打出“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的組合拳,這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治理邁上了歷史新階段[4]?!半p減”是國家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決策,其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雙減”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政策的實施和教育改革的推行與教師緊密相關,倘若只有教育行政部門的積極性而沒有廣大教師的踴躍參與,教育改革的目標將難以實現[5]?!兑庖姟穼ψ鳂I的功能、作業的設計,學生課后服務的內容、形式等均提出明確要求。例如,“作業的設計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1]等。顯然,“雙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教育理念、教育素養及教育能力才能確保減負實效。

(一)教育變革者

教育變革者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能夠自覺踐行“雙減”的精神,引領新的教育浪潮,積極變革教育教學觀念,持續關注學生成長?!半p減”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為先,質量為本”的教育理念,根除唯分數論和忽視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錯誤教育觀。教師要注重變革教育教學方式,側重提升課堂教學的育人質量,著力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不能通過不斷延長學習時間來加重學習任務以實現成績的提升。教師必須摒棄“拾級而上,則必成功”或“安排越多,結果越佳”的錯誤觀念,必須明確“減負”不會導致教學質量下滑和學生成績下降,不斷加課、過量的作業反而會導致教育產生負向功能,嚴重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教師不能認為減負就是減掉學生所有的負擔或將減負等同于不留作業,單純地把“雙減”理解為減少作業、壓縮課時,混淆“減什么”和“不減什么”的問題,而是要認清“雙減”的核心是“減負不減質”。

“雙減”要求教師摒棄固化的教育觀念,積極主動地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正確的減負觀及先進的育人觀。作為“雙減”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執行者、推動者與變革者,作為銜接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橋梁”,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雙減”。教師要理解和認同減負觀念,減負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并不是負擔越重成績越高。教師要明確“雙減”是要“減負提質”,提高教學質量才是減負的關鍵。教師要認清“雙減”減掉的是長期以來存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嚴重阻礙學生個性發展和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不合理的負擔,而非學生學習過程中正常的、適當的、合理的學習負擔。教師要樹立“關愛學生、理解學生、回歸學生”的育人觀,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引領教育回歸育人本質。

(二)教學研究者

教學研究者要具有敏銳的思維,積極關注自身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能夠圍繞“雙減”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深入開展教學研究工作,以服務于學生全方位成長的現實需要?!半p減”政策要求學校通過提升教學質量、優化作業設計、完善課后服務等措施有效減輕學生校內作業負擔。面對新的挑戰,教師應當持續提升自身的“課堂教學能力、設計作業能力、課后服務能力及家校溝通能力”等,以適應“雙減”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半p減”政策的實施必須以教師能力的提升為前提,即需要教師提升研究“教學”和反思“教學”的能力。教師需要具備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能夠將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實現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兑庖姟访鞔_規定“杜絕機械、無效作業,禁止重復性、懲罰性作業,鼓勵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1],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再僅僅局限于經驗布置作業,要把作業設計當成課題來研究。通過研究學情,研究課標,再根據教材、課程資源、教師自身情況等,積極開發作業的新形式、新內容,平衡作業量和難度,以此實現作業布置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

針對《意見》提出的“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更需要教師去深入研究,以不斷提高自身的“課后服務能力”,提升自我的“課后服務水平”。課后服務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其內容、方式、實施渠道都還有待完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研究、創新與開拓的能力,優化課后服務,豐富學生學習資源,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半p減”政策實施后,家校聯系將更加緊密,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理應幫助家長建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形成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攜手家長共促學生快樂成長。教師要研究家校合作的新路徑,幫助家長疏導育兒的焦慮情緒,引導家長將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的品行塑造、行為習慣養成及興趣培育等方面,積極構建家校協同育人共同體,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道德示范者

道德示范者具有高尚的師德,能夠堅守教育初心,懷揣教育理想,擁有教育情懷,無私地為學生成才助力,為學生發展奠基。教師職業道德又稱“教師道德”或“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6]。教師職業道德不僅是教師職業威望形成的基礎,更是《意見》切實落地的基礎保障?!兑庖姟穼處熃逃虒W行為畫出新紅線,要求教師守住教育初心,牢記教育使命,務必做到應教盡教,嚴守師德底線。

教師要秉持潛心育人的道德信念,懷有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感,胸懷不為物累的道德情操?!兑庖姟访鞔_提出“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教師校外有償補課行為,直至撤銷教師資格,并規定校外輔導機構不得高薪挖搶學校教師”[1]。近年來,在校教師“有償補課”“課上不講課下講”現象依然存在,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教師群體的聲譽,而且嚴重破壞了教育的公平性?!兑庖姟芬髨詻Q制止此類行為發生,要求教師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提升職業道德修養,自覺抵制有償補課,決不利用工作之便謀取私利。教育是公益性事業,決不能成為資本的逐利場。教師是良心職業,決不能被私利蒙蔽?!兑庖姟芬蠼處熴∈芈殬I道德,忠于教育事業,公正平等地對待學生,禁止追名逐利、急功近利行為的發生,“嚴禁給家長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并要求教師“認真分析學情、認真批改作業、加強答疑講解等”[1]?!兑庖姟芬蠼處熞种埔磺胁缓侠?、不合規、不合法的行為。這就需要教師自覺樹立職業道德意識,自主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主動承擔減負增質的責任,真正做到樂于施教、誨人不倦。

三、“雙減”背景下教師的角色扮演

在充滿變化的時代,教師絕不能是保守力量的代表,而應該成為對時代具有敏感性、積極傳播新文化、共同創造新人的關鍵力量[7]。新的教育政策必然會帶來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變革,從而帶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如何應對“雙減”帶來的挑戰,已成為每位教師的必答題。因此,作為教師只有直面“雙減”的新要求,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表層走向深層、從個體走向協同,積極進行角色轉換,才能適應“雙減”的新要求,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自覺踐行者

“自覺踐行者”能夠自覺地了解“雙減”政策、理解“雙減”政策、解讀“雙減”政策并按“雙減”政策的要求積極地變革現有的教育教學方式?!白杂X踐行者”不會處在盲目、被動的政策執行者的角色之中,不會僅僅按照學校領導的要求行動?!白杂X踐行者”能夠主動理解減負真正的內涵和意義,明白減負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白杂X踐行者”能夠成為政策的有力執行者,不會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窘境。

教師自覺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是落實“雙減”的根本保障?!皼]有教師的協助與積極參與,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盵8]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過重的情況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七十多年來國家三令五申地對地方、學校下達減負指令,但減負難題仍未破解[9]。一方面,減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它受到歷史、文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是一個繁雜的教育問題、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教育政策推行的重要執行者,是否真正領會減負的內涵,是否自覺、積極地將減負付諸行動,直接關系到減負能否發揮實效。顯然,如果教師不能成為減負過程中的“自覺踐行者”,那么必將產生認識的偏差,導致實踐的無力,缺乏自覺性和變革力的教師無助于“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

“雙減”要想取得成效,教師必須成為“自覺踐行者”。無論教師自身還是外界都存在著阻礙教師自覺行動的因素,只有突破這些障礙,教師才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覺。教師要自覺改革教育教學評價制度、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自動、自主、自覺地投身于各類學習活動。教師要主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創造多樣化的條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能夠有精力、有熱情、有興趣體驗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教師要自覺學習和領會國家實施“雙減”政策的初衷,明確“雙減”政策實施的真正意義和目的,提高思想認識,更新教育觀念。教師必須要付諸積極的行動,不懈地探索減負之路,積極主動地開展減負工作,真正成為“雙減”推行過程中的自覺踐行者。

(二)教育創新者

“教育創新者”不僅能“科學地教學”而且還擁有“教學的科學”。教育創新者善于研究教學,善于更新教學,善于超越教學。教育創新者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雙減”不僅僅是單純的“減”,還需要適度的“加”,也就是增加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生喜愛的活動?!敖逃齽撔抡摺鄙朴诓粩嗟靥剿?、反思、建構能夠激發學生潛能、調動學生激情、激發學生想象的活動?!敖逃齽撔抡摺庇掠谵饤墱蟮慕逃^念,敢于吸收優秀的教育成果和先進的教育經驗,善于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積極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力求推陳出新,不斷推動教育變革。

教育創新是落實“雙減”的必由之路?!半p減”工作推行的關鍵突破點就在于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的提升?!跋蛘n堂45分鐘要質量”已成為落實減負的關鍵議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勇于創新,摒棄低效、單一、機械的教學模式,尋求教學過程的高效性、多樣性和靈活性?!半p減”政策實施之前,盡管學校已為學生減負做過不少努力,但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10]。執行一種相對固定的教育模式仍然是課堂的主旋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偏重知識傳授的問題,通過反復講、練、考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和鞏固知識,追求學生分數的提升。不可否認的是,重復講、反復練的教學方法確實有助于陳述性知識的獲得,但是從長遠看,反復被動的學習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不利于學生的頭腦發育及獨創性等良好品質的養成。

隨著“雙減”工作的不斷推進,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學生的作業量減少了,考試頻率降低了,這表明“以量取勝”終將被“以質取勝”所代替。教師的職責也從知識傳授轉向激勵思考。顯然,《意見》強調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主動性,側重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工作模式,變革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方式,勇于標新立異,尋求新穎、靈活、多樣的教學路徑,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敢于變革,積極關注學生如何學,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建立起與“雙減”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只有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才能滿足學生發展過程中多樣化的需求,減少學生對課外輔導機構的依賴。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經常反思與變革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育人質量,有效減輕學生的負擔。

(三)通力合作者

“通力合作者”懷揣道德信念、道德情懷、道德精神,具有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合作精神,掌握合作技巧、合作方法、合作策略,能夠與教師、家長及學生建立平等、互助、友愛的合作關系,能夠共同戰勝遇到的各種困難與挑戰,開拓出新的育人路徑,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真正實現減負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師之間的通力合作是落實“雙減”的必然要求。盡管教師工作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教師與教師之間必須加強合作,力求合作形式多樣化,合作程度深入化,合作效果最優化?!半p減”政策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總抓手,勢必需要教師之間共同制定學生學習規則,商定作業布置,研究課后服務內容,幫助學生高效學習。教師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克服已有教育的弊端,真正形成緊密的教育合作共同體,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優勢,將“雙減”政策的初衷貫徹始終?!半p減”政策出臺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破除家長焦慮,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通力合作?!半p減”政策強調完善家校社協同機制,辦好家庭指導平臺,引導家長樹立科學教育觀,這在某種程度上為家校合作創造了條件,進一步推動了家校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建設,同時也對家校合作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教師要樹立合理的家校合作觀,尊重、理解、包容家長,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家長,耐心地解答家長的疑問,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理性確定孩子成長預期,努力形成減負共識,促進家校共育。

教師與學生的通力合作不僅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有益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這是“雙減”落實的必要條件。優質高效的課堂需要師生的默契配合和通力合作。此外,課后服務的實施和課外輔導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更為密切,這既給師生合作帶來了新的考驗,也為建構新的師生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教師應當自覺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多了解、關心、體諒學生,做好學生的領航者與引路人。教師只有自覺扮演“通力合作者”的角色,才能有效助力“雙減”政策發揮最大的功效,進而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猜你喜歡
雙減育人政策
政策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政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