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解剖學教學探析*

2024-01-02 06:53劉善玖
解剖學雜志 2023年5期
關鍵詞:李治軍醫解剖學

李 媛 劉善玖

(贛南醫學院蘇區衛生研究中心,贛州 341000)

中央蘇區是人民醫學教育的發祥地。通過創辦短期醫務培訓班和正規軍醫(衛生)學校等形式,中央蘇區培養了一大批醫療衛生人才,不僅緩解了當時蘇區醫務人員嚴重不足的困境,而且為后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提供了醫療衛生骨干,甚至為新中國的衛生健康事業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央蘇區醫學教育以“集中批量”的西醫培養模式取代了“師傅帶徒弟”的傳統中醫培養模式,在招生選拔后,通過開設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等醫學基礎課程和內科學、外科學、眼耳鼻喉科學等臨床課程,讓學生重點掌握常見病的防治和戰傷救治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蘇區各類醫務培訓班和學校中,解剖學是必開必學的醫學教育基礎課?,F以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為例,探討該校解剖學教學的基本情況,希圖以小見大,探討紅軍軍醫學校課程教學的整體概況,感知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開創和發展醫學教育事業的艱辛歷程。

中央蘇區解剖學教學,始于1930年6月紅三軍團成立后于湖北大冶組建的總醫院。1930年9月,總醫院為補充部隊衛生技術力量,開辦了若干期學制8個月的軍醫訓練班,該院醫生何復生、饒正錫等兼任訓練班的教員。為提高擴創、取彈片、截肢等手術技能,減輕傷員痛苦,訓練班學員依靠1套生理解剖圖和1具人體骨骼標本,學習解剖學知識。1932年2月1日,傅連暲在福建汀州創辦中央紅色看護學校。后在毛澤東的關懷指示下,該校改名為中央紅色醫務學校,并著手培養醫生,在該校的開課名錄中,解剖學與生理學、藥物學、處方學、內外科學等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赫然在列。由于缺乏相關史料,有關紅三軍團總醫院和中央紅色醫務學校解剖學教學的諸多細節不得而知。1931年11月,中革軍委決定在瑞金創辦一所軍醫學校,即中國工農紅軍軍醫(衛生)學校。有關這所學校解剖學教學的史料相對豐富,通過對這些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大致可以還原烽火硝煙的革命戰爭年代醫學解剖學教學工作的概貌。

1 中國工農紅軍軍(衛生)醫學校的創辦和解剖學課程的開設

為了緩解革命戰爭造成的部隊大量傷員和紅軍醫療力量嚴重缺乏的尖銳矛盾,1931年11月,中革軍委總軍醫處創辦了培養軍醫人才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衛生)學校,經各部隊推薦和學校的考核選拔,25人成為該校第一期學員。1932年2月,學校在于都縣城正式開學上課,并確立了“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的辦學方針。1932年8月,學校遷至興國茶嶺,1933年3月改名為紅軍衛生學校,除設軍醫班外,還增設了看護、保健、衛生員、衛生行政人員等培訓班。1933年8月,學校遷至瑞金葉坪,軍醫班改名為醫科,同時還招收了護士班、調劑班、保健班、醫科函授班。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前,紅軍軍醫(衛生)學校醫科畢業了5期,第6期在讀,同時招考了第7、8期;調劑班畢業了4期;保健班畢業了3期;看護班畢業了7期[1]266。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的創辦,開啟了貧苦工農子弟接受正規醫學教育的先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醫學教育以學校教育的形式正式出現。

紅軍軍醫學校的課程主要有4類——專業課、文化課、政治課和軍事課。結合各科培養目標和相關史料來看,“解剖學”作為一門醫學基礎課,軍醫班、看護班、保健班、醫科函授班均開設了該課程。

第一期軍醫班學制8個月。據該期學員張汝光(圖1)回憶,學校先開設了4門基礎課程,即生理解剖學、藥物學、拉丁語和政治課,后期開設了內外科學、病理學、調劑處方學、診斷學、皮膚病學和五官科學等課程。學校遷到瑞金后,由于環境相對穩定,加上之前辦學經驗的積累,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表現之一就是學制得到完善。軍醫班的學制由8個月改為1年,其中5個月學基礎課,5個月學臨床課,2個月實習?;A課程有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細菌學、藥物學及診斷學等6門;臨床課程有內科學、外科學、眼耳鼻喉科學、婦產科學、皮膚科學等,同時,還有政治課。

圖1 張汝光照片

保健班學制為半年,主要培養衛生保健和衛生防疫人員,學習的課程和普通班差不多,只是畢業后,分配到部隊擔任團衛生部主管或師級以上防疫部門的主管工作。根據第一期保健班學員劉良棟回憶,保健班開設的課程有藥物學、內科學、生理學、解剖學、傳染病學、衛生防疫學、外科學、急救繃帶學、拉丁文等。

看護班學制3個月,主要為戰場及后方醫院培養輸送急救和護理人員,教學中注重“實操”,課程有創傷療法、繃帶學、急救學等。因為看護班學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是文盲,“解剖學”未單獨成課,但是諸如人體的構成、各組織器官的名稱和位置等有關“解剖學”的知識是學員的必修內容。1934年6月至7月間,紅軍衛生學??醋o班教員胡廣仁、彭澎編寫了1套3冊的《看護教科書》,每冊30課,共90課?!斑@部書專為文盲同志學看護常識的,故文字均由淺入深?!薄氨緯捎没旌徒淌诜?,內容包括看護、生理、解剖、衛生及自然科學等?!盵2]157《看護教科書》(圖2)第1冊第20課、第21課和第24課就涉及人體組織結構。第20課“內臟名”,列舉了人體的心、肺、肝、膽、胃、脾、腸、腎、膀胱等內臟器官;第21課“骨頭”,說到“一個人的身體里面共有二百〇六根骨頭,有頭骨,上肢骨,有軀干骨,下肢骨的分別”[2]161;第24課“頭骨”,細分頭骨為前頭骨、蝴蝶骨、蝴蝶骨大翼、鼻骨、上眼骨、顱頂骨、顳颥骨、顴骨、下眼窩、下甲介骨、頤孔、上顎骨、下顎骨、鋤骨[2]162。教材簡單明了,圖文并茂,繪制精美,形象直觀,適合初學者接受和掌握。

圖2 《看護教科書》封面

醫科函授班開辦目的在于“普及醫學衛生知識提高醫學技術”[3],主要對象是在職醫生、司藥、醫助,或有志學醫、文化程度能看懂紅色報紙者,開設課程有解剖學、生理學、細菌學、病理學、藥物學、內科學、婦科學、外科學、耳鼻喉眼科等。由于中央紅軍主力長征,醫科函授班被迫停開。

2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解剖學課程的教學實施

在戰時各方面資源都極度匱乏的情況下,解剖學這門課程什么時候上、由什么人教、采用什么方法教,等等這些問題是90多年后的今天來探討這門課程教學實施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

2.1 什么時候上

在紅軍軍醫(衛生)學校開設的諸多醫務專業中,解剖學作為醫學基礎課程,開設時間安排在學制前期。張汝光回憶,在第一期學員開學典禮上,教育長陳志方宣布了軍醫科的學制和課程設置:學制8個月,先開4門基礎課(生理解剖學、藥物學、拉丁語和政治課),后期開內外科學、病理學、調劑處方學、診斷學、皮膚病學和五官科學等[2]240。學校第3期醫科學員王子健也回憶,醫科學習8個月,前期4個月學習包括解剖學在內的基礎課,后期4個月學習臨床課。

醫科函授班1934年1月1日正式開學,學制1年。1934年1月3日,紅軍衛生學校發布醫科函授班課程進度,明確了函授班的開課安排、函授方式、考核辦法。函授班要求學員最先學習解剖學,學完解剖學再學其他課程?!扒傲鶄€月:第一個月組織解剖上半,第二個月解剖下半及生理,第三個月生理下半及細菌,第四個月病理及診斷上半,第五個月診斷下半及藥物上半,第六個月藥物下半及處方……”[2]107。學校按進度給學員寄發講義,學員自學,學校教務處每月發出試題測試一次,學員進行書面解答后寄回學校,學校教員批閱后再寄回學員。學員測試3個月不及格的降級,2次降級的退學。

看護班和保健班解剖學課程開設的時間,目前尚未發現明確記載的史料,但是作為一門醫學基礎課,其必然也是在學制前期開設。

2.2 什么人教

紅軍軍醫(衛生)學校本身是在人、財、物等資源極度匱乏的背景下誕生的,其中“財”和“物”通過蘇區軍民的共同努力尚能克服,得到解決,而第一要素的“人”,則必須依靠外來力量的輸入。1931年9月,當賀誠向毛澤東提議創辦學校培養醫生時,毛澤東就對“什么人教”這一問題特別關注。從紅軍軍醫(衛生)學校教員的構成來看,主要有2類:一是黨中央派遣到中央蘇區的醫務人員;二是在戰場上俘虜的國民黨軍醫。就解剖學課程教學而言,中央蘇區最主要的教員就是彭龍伯和李治(圖3、圖4),前者由黨中央派遣而來,后者是解放過來的原國民黨軍醫。

圖3 彭龍伯照片

圖4 李治照片

彭龍伯,又名彭真,四川達州人,曾就讀于上海南洋醫科大學,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囊欢狈锤锩兒?,彭龍伯東渡日本,在日本一所大學醫學部學習,回國后不久又被黨中央派往莫斯科醫學院學習,豐富的學習經歷讓其逐漸成為一位技術全面的醫生。1931年春開始,駐上海的中共中央陸續向各蘇區派遣醫務技術骨干,以緩解紅軍各部醫務人員奇缺的困境。彭龍伯同賀誠、陳志方、唐義貞等人被派往中央蘇區。紅軍軍醫學校成立后,賀誠兼任校長,陳志方兼任教育長,同時也是教員;另外還有彭龍伯、黃偉等教員。彭龍伯擔任解剖學教學工作。1932年8月,紅軍軍醫學校搬至茶嶺,校長改由彭龍伯接任。即使校務繁忙,彭龍伯依然堅持給學生上課,主講解剖學、生理學、內外科學等課程。1933年3月,紅軍軍醫學校第一期學員畢業,恰逢第3期學員入學。張汝光是第一期學員中的佼佼者,彭龍伯特意將其留在學校,協助自己開展解剖學教學?!盀槿苏\懇,態度和藹,生活艱苦樸素,工作勤勤懇懇”[2]240,這是彭龍伯留給張汝光的深刻印象。

李治,江西永新人,1928年上海南洋醫科大學畢業后在南昌開設私人診所,后在國民黨張輝瓚部擔任上尉軍醫。第一次反“圍剿”戰爭中,李治參加紅軍。起初,李治主要是在紅軍醫院從事戰傷救治和看護員培訓工作,先后擔任過紅軍第四分院醫務主任、紅軍第一后方醫院醫務主任、院長等職。紅軍軍醫學校搬到茶嶺后,依托同駐茶嶺的紅軍總醫院的資源,辦學條件大為改善。當時,該院匯集了紅軍中本就為數不多的正規醫科大學畢業的醫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原先為國民黨軍醫,被紅軍俘虜后經過教育改造加入紅軍,甚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著紅軍軍醫學校的遷入,他們紛紛加入紅軍軍醫培養的隊列,成為教員,傳道授業,李治就在其中。1933年6月,彭龍伯調任紅一方面軍衛生部部長,李治接替其在紅軍衛生學校的解剖學教學工作。1933年8月,學校搬遷至瑞金,李治繼續負責解剖學教學。

2.3 怎樣教

“怎樣教”即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實施的教學過程。紅軍軍醫(衛生)學校教學理念,以紅軍衛生工作的奮斗目標——減少傷病發生率,增加出院率,減少殘廢死亡率,增強部隊戰斗力為根本遵循,教學重點是“挑部隊最常見的病來教,挑部隊最常用的藥來教”[2]269。

2.3.1 從講義到教材 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辦學之初,條件艱苦,解剖學和其他各科課程一樣,都沒有完整系統的教材,只有教員們多方收集編輯裝訂成冊的講義。學校搬遷到茶嶺后,辦學條件有所好轉,有2臺油印機,建立了油印組和油印室,并安排專門的油印人員。教員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思路、教學習慣,編寫講義,再交油印室印刷。到了瑞金后,在校長陳義厚的領導下,教學工作進一步規范,講義逐漸轉變為較為正式的教材,并由學校出版部印刷出版,基本實現了石印和鉛印。1933年7月,紅軍衛生學校印刷出版了《解剖生理衛生學》,該教材為油印,32開本,3萬多字,分為4篇:第1篇為運動生理,介紹了人體骨骼、肌肉的結構、人體的構造;第2篇為人體的營養生理,講述了人體的消化系統;第3篇為感覺生理,講述神經系統的基本原理;第4篇介紹人體全身的生理現象,講述新陳代謝、體溫調節、人體保全、人體防衛等方面的知識[1]274。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央蘇區最完整的生理解剖學教材,說明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發展,紅軍衛生學校的教學工作日臻成熟。

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講義或教材“選精擇要”,通俗易懂。教員們編寫的講義都是很薄的小冊子,盡量把復雜的理論簡明化、通俗化、形象化,把難記的內容歌謠化或編成順口溜,如“嗅視動眼四滑車,三叉外旋顏面聽,舌咽迷走副舌下,就是十二對腦神極”,還有“阿司匹林托氏散,先治咳嗽后治喘”“阿司匹林零點五,發汗解熱除痛苦”等等。學員們雖然文化水平低,卻也因此樂學、愛學。

2.3.2 直觀教學法 為了讓學員既輕松又牢固掌握晦澀難懂、抽象復雜的解剖學知識,紅軍軍醫(衛生)學校的教員積極探索各類教學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直觀教學法。

早在紅軍第四分院工作時,李治就有解剖學教學的經歷。當時,醫院有13名從農村動員來做看護的十八九歲的青年男女,他們干勁大、熱情高,但是沒文化,也沒接受過任何醫務訓練,不知道如何護理傷病員。李治就將他們分成司藥組和護士組開展培訓,教授解剖學、生理學、創傷療法、藥劑學等課程。在護士組,李治在講授解剖學常識時,先畫一張人體解剖圖,然后讓學員對照自己的身體摸一摸、看一看,再講解身體各個組織部位的名稱、功能。在講碘酒和酒精的區別時,李治讓學員通過顏色來直觀分辨,與醬油一個顏色的是碘酒,與白酒一個顏色的是酒精,沒有酒精的情況下可以用白酒代替。李治所采取的這種急用先學、形象教學方式,使這些不識字的男女青年聽得懂、記得住、會操作,輕松愉快地逐步掌握了救護本領。擔任紅軍軍醫(衛生)學校教員后,李治不僅繼續這種直觀教學法,而且讓學員自己動手,深度參與課堂。

紅軍軍醫(衛生)學校在茶嶺時,解剖學教具只有少數的解剖掛圖和一具人體骨骼標本。因此,上課時李治先繪制出人體各部位的解剖草圖,同時,又組織有繪畫才能的學員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一步一步、慢慢充實完善草圖,最終形成比較規范準確的解剖圖。在這個過程,學員們不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掌握了解剖學基本知識,而且最終形成的解剖圖也成為之后各期學員使用的解剖學掛圖。1934年紅軍衛生學校將這些解剖學掛圖部分石印出版,一共有70幅,每幅均配有簡單的文字說明。為能更立體了解、熟悉人體各組織,李治還指導學員用黃泥捏制人體結構模型,待干燥成型后表層再涂上石灰,長期保存使用。這些掛圖和人體結構模型不僅成為解剖學教學的重要輔助,促進了教學,而且激發起了當地群眾的興趣。于是,學校決定開放展示,讓群眾參觀學習,充分利用這些掛圖和人體結構模型向群眾宣傳人體科學知識。當地老人回憶,曾經在該校上實驗課的祠堂里,他們就看見過用玻璃罐裝著的、泡在藥水里的人體組織標本。

除教員自編講義教材、師生共制教具外,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解剖學教學工作還得到紅軍各部隊和蘇區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1933年6月,紅軍衛生學校發布征集圖書和標本材料的啟事,號召各部隊衛生人員積極捐送標本、材料、書報以便建設圖書室、標本室。福建后方辦事處材料廠王主任與袁醫生兩人立即郵寄來格氏系統解剖學一大本、插圖600余幅[4]。他們的義舉得到衛生學校的贊許,并登上《紅色衛生》雜志的紅板(圖5),成為先進典型。

圖5 《紅色衛生》第二期封面

2.3.3 解剖實踐教學 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解剖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實踐教學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尸體解剖和動物解剖。

尸體解剖是學員全面認識人體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加深學員對人體各器官形態結構和方位關聯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給學員提供了操作手術器械的機會,培養其操作、觀察及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之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基礎。紅軍軍醫學校第一期學員正式開課5天后,中革軍委機關報《紅星》刊發該校開課情況,其中特別報道:“已得有尸體1具,作為學生解剖實習之用”[5]。雖然當時是戰時環境,每次作戰后尸體堆集,但由于缺乏防腐藥物,尸體極易腐爛,無法保存,因此學校在獲得尸體后,突擊集中開展解剖學教學,教員反復講授,學員反復觀察,邊聽邊記,從而弄清人體內部器官構造和組織功能。同時,學校還通過購買狗、兔、羊做實驗,進行動物解剖教學。

解剖學教學需要教學場地,為此,紅軍軍醫學校建立了專門的解剖室。茶嶺時期,學校條件艱苦,解剖室地點不斷變換。第2期學員歐陽竟回憶,解剖室是由小土地廟改建而成[2]250;第3期學員王子健回憶,解剖室設在一個山窩里[6]。學校遷到瑞金后,辦學條件大為改善,配套設施更為充實,學校內部建立了解剖室。

綜上可見,與今天醫學生解剖學教學相比,紅軍軍醫(衛生)學校的解剖學教學師資短缺、教材簡陋、教具粗糙,但是其教學過程完整,有理論,有實踐,教員仔細教,學員認真學。通過教學,學生得以掌握人體各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和重要毗鄰關系的知識和解剖操作的基本技能,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了基礎。

3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解剖學的教學成效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衛生)學校開設的“解剖學”和其他課程一起,共同構成了學校完整的課程體系。作為一門醫學基礎課,其教學成效直接關系到學??傮w的人才培養質量。1933年2月,在第一期學員即將畢業之際,《紅色中華》報刊登紅軍軍醫學校消息:“一年以來,學生與教授都艱苦地進行學業,在這樣物質困難的環境之下,各種科目如尸體解剖、動物試驗、病理標本、病理解剖、臨床實習等都有實驗,因此雖在短短的一年中,大部份的學生都能診治疾病及施行離斷術……”[7]。這是對紅軍軍醫(衛生)學校人才培養成效最客觀、最真實的描述。通過教學,學員對瘧疾、痢疾、疥瘡、下肢潰瘍這4種常見病能有效防治,對戰傷特別是四肢傷能及時處理,有效保障紅軍指戰員的生命健康,這就是紅軍軍醫(衛生)學校的教學成效。正如李治談及該校的教育時說:在最短時間,培養了大批衛生人員,由各方面來考查,其成績都不差[2]288。

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辦學還得到白求恩的肯定。1938年,時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的游勝華(紅軍軍醫學校第一期學員)被派去給白求恩當助手。當得知游勝華只有小學4年級文化程度以及只在紅軍軍醫學校學習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白求恩直搖頭,并設置了幾道醫科大學二三年級的考題來測驗他。令白求恩驚訝的是,游勝華全答對了。于是,他不僅收下了游勝華這個助手,還夸贊“紅軍辦的軍醫學校不簡單!”[2]223。

通過現有歷史資料的分析和研究,筆者厘清了紅軍軍醫(衛生)學校解剖學教學的基本情況。在當時艱難條件下,解剖學教學或是說整個紅軍軍醫(衛生)學校的辦學都遇到極大的困難和挑戰。但是,教員、學員堅定理想信念,秉承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取得了輝煌業績,在中央蘇區醫療衛生工作的偉大實踐中共同鑄就了“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艱苦奮斗、勇于開創”的紅醫精神,這是新時代醫務工作者寶貴的精神財富。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就必須弘揚紅醫精神。當代醫學生和廣大醫務工作者要以紅醫先輩為榜樣,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全面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征程上貢獻青春和力量。

猜你喜歡
李治軍醫解剖學
《臨床軍醫雜志》稿約
我的軍醫爸爸
李少爺的糖堆兒
CBL結合微課在神經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幽默字條救名醫
毛澤東的紙條讓他躲過一劫
毛澤東的紙條讓他躲過一劫
《西南軍醫》2015年第17卷總目次
解剖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體解剖學知識競賽的規劃設計與組織開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