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樹人,為戰育人”背景下軍醫大學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2024-01-02 06:59藺海燕楊向群
解剖學雜志 2023年5期
關鍵詞:軍事醫學教員解剖學

劉 芳 張 喜 藺海燕 劉 鎮 楊向群

(海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上海 200433)

人體解剖學作為重要的醫學基礎主干課程,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也是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學員學習后續的臨床課程和開展臨床實習的重要形態基礎。同時,人體解剖學是學員接觸的第一門基礎醫學課,對引導學員步入神圣的醫學殿堂、系好醫學生涯的第一??圩又陵P重要。在“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軍事教育背景下,與地方醫學院校不同,軍醫大學的人體解剖學課程需要進一步融入軍事素質培養、突出姓軍為戰,除了以危及人類健康的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形態學基礎為重點,還要強調戰創傷、軍事訓練傷、部隊常見病、多發病所涉及的器官形態學基礎,貼近部隊、貼近實戰,充分體現人體解剖學課程的軍事醫學特色。筆者教研室在教員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改革、課程思政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材建設等5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

1 加強教員隊伍建設

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科學回答了新時代軍事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這就要求新時代軍醫大學教員要適應育人理念從傳授知識、自我評價向為戰教戰、實戰檢驗的轉變,立足自身崗位實際,把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作為根本任務[1]。院校要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在深化全軍院校改革創新背景下,軍隊院校教員需要提高軍事素質[2],強化政治能力和戰爭思維,加深對部隊實際作戰訓練需求的了解,提升實戰化教學能力和水平[3];同時緊扣學科特色,促進教研融合,提高創新能力。

1.1 提升政治軍事素質和奉獻精神

教員隊伍是實施院校教育的主體力量,與地方醫學院校的教師不同,軍醫大學教員首先姓“軍”,首要為“戰”,姓軍為戰,肩負著軍事醫學人才培養和軍事醫學科技創新的光榮使命,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思想素質。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強軍思想,積極參加軍隊和院校組織的各種主題教育,自覺地在行動上保持與黨中央高度一致,提升教員自身的政治軍事素質,才能夠真正做到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切實開展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的教學改革。人體解剖學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員們長期與人體標本和福爾馬林打交道,通過開展向身邊的楷模學習等活動,養成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作風,發揚無私奉獻精神,更好地培養能打仗、打勝仗的優秀軍事醫學人才。

1.2 赴基層部隊代職鍛煉,并開展調研及授課

考慮到院校教員多數是畢業后即分配或留在院校工作,具有部隊任職經歷的教員偏少,對于部隊作戰需求和軍事訓練發展狀況不夠了解,關于培養什么人也理解得不夠深入,因此本單位每年分批組織教員赴基層部隊代職鍛煉,期間開展與部隊需求貼合緊密的本專業相關內容的調研及授課,如部隊常見病、軍事訓練傷等。加強與部隊的信息交流,教員在為部隊服務的同時,也豐富自身的部隊經歷,增加對部隊需求的了解,對接戰與教、教與需,為將教學內容貼近部隊作戰任務、崗位應用和軍事訓練的實際需求,以及為部隊培養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軍事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1.3 夯實實戰化教學理念

教員的實戰化教學能力和水平,決定著為戰育人實戰化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員需要牢固樹立實戰化教學理念,廣泛開展實戰化理念大討論,增強姓軍為戰的責任感。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打仗思維與人體解剖學專業知識聯系起來,建成實戰化教學案例庫,應用于教學,賦予教學濃厚的軍味和戰味,促進學員打贏致勝能力的提升。

1.4 提高科研水平促進教學

教員承擔著多種類別的科研項目,包括軍事相關課題,在提高教員科研水平的同時,鼓勵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如本學科在心血管和神經再生醫學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其在戰創傷心血管及神經損傷修復中的應用研究。在講授脈管系統和神經系統時,有機融入相關成果及新進展,促進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軍事人才的培養。

2 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是按照人體各大器官系統或各大局部,講授人體結構組成和形態特點,雖有結合臨床相關問題的討論,但與軍事結合欠佳。為了更好地突出部隊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學的軍味和戰味,在教學內容中著重引入了部隊常見病和軍事訓練傷[4-5],闡明其人體結構基礎,有利于學員熟悉部隊的任職需求,為實現院校和部隊的緊密銜接奠定良好基礎。包括軍事訓練所致疲勞性骨折、顱腦戰創傷、胸腹部戰創傷、脊柱損傷等,部隊常見的口腔疾病、功能性胃腸病、急性心力衰竭、噪音性耳聾、周圍神經火器傷、抑郁癥等(表1)。

表1 人體解剖學教學中部隊常見病或軍事訓練傷相關內容

3 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在軍隊院校,學員學習思政課程和非思政課程(科學文化課程、專業背景課程等),后者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充分發揮其“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課程思政作用。課程思政的首要任務是立德樹人,核心指向是為戰育人,重要支撐是教學設計[6]。人體解剖學作為重要的醫學基礎主干課程,在教學中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夯實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育人新格局的教育理念。

3.1 樹牢為軍服務、備戰打贏的思想

在部隊常見病、戰創傷及軍事訓練傷相關人體結構基礎中,適當融入簡明、正確的防治方法和救治措施,使學員在意識到打牢解剖學基本功的重要性、理解疾病或創傷發生原因的同時,還能夠知道如何去防治,更好地發揮為軍服務、備戰打贏的作用。如在軍事訓練或戰創傷中發生胸部創傷后需要快速準確地判斷損傷范圍及受損結構,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快速地對傷員進行救治;又如當腹部戰創傷或急腹癥發生后需要依據腹部器官的體表投影、在體位置、器官的血供等知識對傷情做出快速準確判斷,并采取正確的救治措施。

3.2 發揚不畏艱難、勇于奉獻的精神

在學習人體解剖學的過程中,需要在人體標本上操作、辨識結構,遺體捐獻者的無私奉獻、獻身醫學的大愛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員。另外,筆者教研室還通過走進遺體捐獻者家庭等慰問活動,讓學員聆聽遺體捐獻者的感人事跡,鼓舞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艱難,盡最大努力不辜負遺體捐獻者的默默付出。并樹立醫者仁心、勇于奉獻的醫者情懷。

3.3 鼓勵精誠協作、攻堅克難的精神

人體解剖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解剖或觀察人體標本可以更好地促進學員對人體解剖結構的掌握。每次解剖操作的順利完成都離不開小組成員之間的精誠協作,特別是對于一些區域小、結構復雜的局部,如頭頸部的器官、腺體(腮腺、下頜下腺、甲狀腺)及其相鄰神經血管的解剖,教員在授課中注重引導學員充分發揮小組協作和攻堅克難的精神,共同討論最佳實施方案,合理分工,耐心細致,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更加高效地完成解剖任務。

3.4 弘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人體的解剖結構并非一成不變的,隨著性別、年齡、個體的不同而可能出現結構的差異或變異,如器官的形態和位置、血管神經的走行和分布等。教員在教學中秉承科學精神,鼓勵學員在求真務實的同時大膽創新。如針對軍事訓練傷所致上肢或下肢血管、神經、骨骼、關節、肌肉等損傷的修復策略中,有諸多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又如脊柱損傷在軍事訓練中時有發生,多出現骨折,部分患者可合并脊髓損傷。不同的損傷部位或椎骨本身解剖部位的不同(如涉及椎體、椎弓、橫突、棘突等)而呈現不同的骨折形式,傷情復雜。結合解剖學結構特點,引導學員合理分析問題,鼓勵學員進行創新性的探索,為日后提高傷病的救治成功率打基礎。

4 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戰育人是新時代強國興軍的有力人才保障,教學方法和手段影響最終的育人成效。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存在著課堂授課的形式比較單一、教員的主導作用和學員的主體作用體現不足、學員主動學習的能力亟待提高等問題。近年來,筆者教研室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主要通過緊密聯系部隊需求或臨床的案例及問題討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基于云班課的翻轉課堂以及先進教學手段的應用如信息化、數字化教學平臺等,線上與線下緊密結合,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員掌握人體解剖結構,增強學員的為軍服務意識,培養學員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而且也讓學員在基礎醫學課程學習期間體驗先進的數字化、信息化的學習過程。

4.1 基于云班課的翻轉課堂的實施

線上云班課的進度和內容設置與線下相一致,在教學中應用云班課,調整課堂內、外時間,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以軍事或臨床問題為中心的線上、線下討論,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員轉向學員。學員在課前通過云班課資源進行知識的“信息傳遞”,在課堂上通過互動和展示檢驗來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使學員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主動性更強、參與度更高。

4.2 側重動手能力培養的小組協作

線下教學中學員分小組解剖或觀察人體結構,設主刀、助手、拍攝記錄等角色,教員提示解剖操作要點、巡回指導,側重于學員動手能力的培養。小組成員之間彼此協作配合,仔細解剖、觀察、辨認并記錄所解剖的結構,分析結構特點、總結經驗,期間可探索不同的術式,最終形成圖文并茂、內容詳實的解剖操作報告,以小組為單位上傳至云班課,由教員和學員共同評分。

4.3 多種媒體及先進互動系統的應用

教學中除了常規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外,還應用信息化、數字化教學平臺,如數字人系統中對于人體結構及器官任意角度和任意層次的三維立體展示、臨床案例的影像學資料及同步解剖結構展示等,使學員能夠直觀地認識復雜人體結構。再如應用高清數碼互動系統,教員通過主操作臺靈活切換各小組的解剖操作實況,實時掌握學員的操作進度和完成情況,同時清晰地展示重點、難點結構以及變異結構,方便全體學員觀察學習。

5 建設軍事醫學特色教材

在“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軍事教育背景下,為了更好地突出為戰抓教、服務轉型的需求,培養新時代軍事醫學人才,加強軍事醫學特色教材的建設勢在必行,筆者教研室在原有主編教材的基礎之上,精選與軍事訓練傷和部隊常見病、戰創傷相關的案例討論及知識點,突出軍事醫學特色;針對重要器官的毗鄰、血供和神經分布特點以及臨床術式創新,融入思政元素,編寫軍事醫學版的人體解剖學教材。

5.1 將導學、導心和為戰元素有機整合于教材

除了傳統的解剖學理論內容外,教材在每個章節設置“學習要求”、“學習方法”、“臨床及軍事相關問題引入”、“臨床及軍事醫學應用要點(解剖學基礎)”、“案例或問題討論”、“復習思考題”等版塊,思政元素融入“理論內容”和“臨床及軍事醫學應用要點(解剖學基礎)”等版塊,包括遺體捐獻者“無言良師”的大愛精神、科學發現的創新精神、因戰受傷的英雄精神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緊扣學科特色,潤物細無聲,充分體現教材內容的鑄魂性,形成教材獨特的體系風格。學員可借助于這些版塊,從課前預習到課堂實地觀察操作、理論學習、問題討論再到課后復習思考,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學習鏈。教材在編排上邏輯關系清晰、循序漸進,在內容設計上充分體現了導學、導心和為戰元素的有機整合。

5.2 將訓練傷、戰創傷和部隊常見病的形態學基礎融合于教材

教材中不僅以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涉及的器官形態結構為重點,還融入戰創傷、軍事訓練傷、部隊常見病的形態學基礎,貼近部隊、貼近實戰,充分體現教材內容的為戰性。

5.3 利用教材特色版塊破解教學實施中的挑戰度

人體形態結構復雜,器官毗鄰關系抽象,某些復雜結構難理解、觀察操作難度大,學員往往抓不住重點,觀察和解剖時也不得要領,容易忽視與臨床及軍事醫學的聯系。為此,教材在“學習方法”、“臨床及軍事相關問題引入”和“臨床及軍事醫學應用要點”版塊中,剖析難點內容,給出合理的學習建議,提出需要注意的問題,破解教學實施中的挑戰度。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為戰育人”,任務艱巨、使命在肩,三尺講臺無雜音,醫學基礎課教員責無旁貸,圍繞人體解剖學課程的轉型發展,大力開展包括教員隊伍建設、教學內容、課程思政建設、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以及軍事醫學特色教材建設等方面的探索與改革,是新時代強國興軍戰略的要求,將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軍事醫學人才,促進院校與部隊的精準對接。

猜你喜歡
軍事醫學教員解剖學
《實用醫藥雜志》專欄展現軍事醫學研究成果
軍校新教員崗前培訓的策略探討
CBL結合微課在神經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晚安,教員先生
我們是光榮的軍校教員
預選衛生士官高原軍事醫學地理與衛生保健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建立
微格教學法在《軍事醫學地理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高原軍事醫學地理學》模塊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解剖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探索
正常人體解剖學知識競賽的規劃設計與組織開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