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視閾下人對自然的首要美德探析*

2024-01-03 12:29曹孟勤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本體論自然界美德

曹孟勤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10023,南京)

首要美德位列于眾美德之首,其重要性及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都優先于其他美德。成語說“舉一綱而萬目張”,意味著只要抓住了事物的關鍵和根本,就能夠帶動起其它環節,猶如漁網,提起了大繩,一個個網眼就全部張開。正是首要美德在眾多美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各個文明類型都自覺不自覺地確立了自己的首要美德。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提出“未經理性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從而將理性置于眾美德之首。中世紀將信仰上帝視為基督徒的首要美德,認其為進入天堂的必備條件。從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來講,近現代將征服自然規定為首要美德,人為自然立法成為近現代人最為驕傲的事情。當今中國正在展開生態文明建設,同樣需要有自己的首要美德,以充分彰顯本文明類型的倫理精神。因此,研究生態文明的首要美德就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亟待引起重視。本文對首要美德之首要性的確證,依據的是哲學本體論,從本體論中直接演繹出來的美德即為首要美德。因為本體是本原、始基,屬于第一性的存在,并為所有存在者奠基。從本體中引出的美德保持了美德的首要性和先在性,在本質上必定優先于其他美德。

1 生態文明的本體論

生態文明建設是當今全球化事件中一項最為引人注目的事情,其成敗與否直接關涉著人類存在的命運。盡管世人對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什么?持有不同的觀點和見解,但人們達成的一個普遍共識卻是:生態進入文明、文明進入生態是生態文明最為本質的特征。所謂生態進入文明,是指自然生態內化于人類文明之中,成為表征人類文明形態的本質要素和指導文明本身發展的基本原則。所謂文明進入生態,是指人類文明地對待自然生態,善待自然萬物,保證人類道德現身于自然界之中。生態與文明合二為一,既是人類文明合理地運行于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得到自然生態系統永續支持;亦是人類文明生態化,自然生態系統納入人類文明系統之中,成為人類文明自身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容和人類行動指南。生態文明的出現,徹底終結了工業文明與自然生態的敵對狀態,實現了文明與自然的和解與統一,從而開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并不是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國家的文明,而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表征,其代表著超越工業文明之后人類進入新的文明形態。

生態文明的本質雖然表征地是生態文明自身的內在規定性,但同時也指稱著當代人對整個世界本質的重新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把握。當世人確認了生態文明本質是生態進入文明和文明進入生態之后,也就昭示了整個世界是人與自然統一的有機整體,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人與自然世界就像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人與自然關系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達成統一,本身亦屬于生態特質,生態文明由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文明,代表對人與自然二元分裂、征服自然之野蠻性的反對和脫離。生態進入文明和文明進入生態,作為生態文明的本質既為生態文明本身的存在,為生態文明時代的存在,也為世界本身的存在奠基并提供根據。因為“本質是存在的真理”,[1]有什么樣的本質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存在,本質為存在提供擔保和根據。據此道理,生態文明的本質是生態文明存在的真理,為生態文明立身于世提供基礎和根據。由于生態文明代表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時也關照著世界的存在和本質,于是生態文明的本質在上升為生態文明本體論的同時,也升華為整個世界存在的哲學基礎。亦是說,生態與文明的統一,人與自然的本質統一,既為生態文明本身存在進行本體論奠基,亦為整個世界存在進行本體論奠基。當古希臘人說世界的本質是水或火時,實際上指認的是水或火是整個世界的本體,萬事萬物從水或火之本體當中生成出來,最終又復歸于水或火這一本體。當近代唯物主義指證“物質”是世界的本質,唯心主義指證“精神”是世界的靈魂時,其實質也是將“物質”或“精神”看作是整個世界存在的哲學基礎。由于本體是整個世界存在的本原和始基,其自身不再有任何本原和根據,因而本體又可以稱為世界存在的第一原因或第一根據。沒有任何原因的原因,沒有任何根據的根據,屬于絕對性的原因和絕對性根據,由此黑格爾指認:“哲學的歷史就是發現關于‘絕對’的思想的歷史。絕對就是哲學研究的對象?!盵2]現象學大師胡塞爾也表明:“哲學本質上是一門關于真正開端、關于起源、關于萬物之本的科學?!盵3]生態文明時代的本體論是生態進入文明和文明進入生態,意味著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個整體,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共美是生態文明時代的精神和靈魂,其為生態文明的合法性存在、為世界的合法性存在奠定了充分而必要的根基。本體既是整個世界存在的第一原因,亦是整個世界存在的終極目的,由此可以說,人與自然一體作為生態文明的本體論,既為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必須遵守的基本法則,又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最終達成的目的。

本體論研究意在表明在整個世界之中何者為本,何者為末,恩格斯稱其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亦即思維與存在、精神與自然界誰決定誰的問題。就此而言,本體論表達的亦是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屬于世界觀,由此本體論與世界觀又同義。世界觀作為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主要是確定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對人與自然關系表達根本看法。因此,哲學作為形而上學,亦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關于人在宇宙中位置的學說。當代德國哲學家舍勒就將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問題,視為人脫離野蠻而走向人性、文明的象征。從世界觀的角度來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要認識、理解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表達自己的根本看法。盡管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對人在宇宙中位置的確認不盡相同,但每種文化、每個時代都必定指認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對人在宇宙中位置的設定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將人擺置在宇宙之下,形成了自然神圣的世界觀,其以古希臘的宇宙本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本體論為代表;另一是將人擺置于宇宙之上,產生了人是本體、主體的世界觀,以近現代人本主義哲學為代表。然而,無論是將人擺置在宇宙之下,還是將人擺置在宇宙之上,都屬于人與自然的主奴關系設定,即一方為主人而決定支配一切,另一方為奴隸而始終處于被支配狀態。生態文明世界觀之所以具有超越性,超越了以往世界觀而開辟了人類文明新時代,是其認為人既不在宇宙之下,亦不在宇宙之上,而是人在宇宙之中,人與自然世界融合為一個整體。生態文明世界觀的確立,宣告了人與自然主奴關系建構的非法性,消解了人與自然的中心與邊緣、主人與奴隸的等級性結構,建立起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平等正義秩序。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亦在人之中,人與自然相互內在化,文明與自然相互內在化,成為人類新文明的基本特質。

關于人與自然一體化的哲學立場,實際上在黑格爾哲學中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建構,他提出了實體即是主體、主體即是實體,精神與自然界同一與統一的觀念,并視其為“絕對精神”,只不過是他將主體與實體、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奠基于思維當中罷了。馬克思反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立場,將頭腳倒立的哲學顛倒過來,將人與自然的統一性置于人類實踐活動當中,認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生產勞動活動中是同時發生的。在當代哲學發展中,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尤其是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都反對人與自然的二元分裂,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性。如海德格爾提出人與存在共在,甚至在后期哲學思想中干脆將天、地、人、神四方聚集一起稱為存在,并構成基礎本體論。生態危機發生之后,生態哲學的出現,深化了人與自然一體化思想,將人與自然一體作為生態哲學的基本原則。如利奧波德提出了“大地共同體”概念,強調人是大地共同體中的普通公民,并把大地共同體的完整、穩定、美麗視為最高的善;深層生態學中的奈斯提出了“生態自我”概念,認為人類自我形象應當與生態統一起來,人類自我的良好形象應當是認同所有自然存在物,不管是美的丑的、大的小的、有感覺還是無感覺的。就此而言,人與自然一體不僅體現著哲學研究的一元化,而且也符合當代哲學發展的趨勢。

人與自然關系一體化,作為生態文明時代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真實性映現,符合生態學所確認的生態事實。生態學已經確證:整個自然世界是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人在內的所有萬物都處于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之中,不存在哪一個物種支配或決定其它物種的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那種將主奴關系秩序置于自然界關系之中純粹是人類的一種主觀想象。生態學知識告訴我們,整個自然界的功能可以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而生產出作為植物的自身,消費者消費植物而產生食草動物、消費食草動物而生成食肉動物,分解者則以微生物的形式將消費者的排泄物以及消費者本身分解成為細菌,還原給生產者并被生產者所吸收,由此形成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物質與能量的循環。在地球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當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不可或缺,正是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進化,缺少了哪一個環節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崩潰。由此在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就不可能劃分出誰偉大、誰渺小,誰高級、誰低級的等級關系。植物并不會因為自己遍布世界各地而覺得自己偉大,大型食肉動物也不會因為自己威猛而認為自己是世界之王,因為其在微生物面前同樣會化為腐朽,微生物也不會因為自己微生而覺得自己渺小。盡管自然界存在著競爭和殺戮,但也同樣存在著共在共生,沒有死亡也就不會有新生,缺乏競爭就不會贏得合作。雖然生態學研究將整個生態系統的存在分為不同的層次,但這并不意味著萬物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生態學中的“層次理論為復雜情形或廣闊梯度的細分和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構架,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層次理論當做一個有用的等級序列”。[4]

2 看護自然界是人的美德

在古希臘哲學當中,將世界存在本身分為本體和現象兩個部分,并認為本體是真實的,現象是非真實的,只有把握了本體,才算是把握了世界本身的真實性。由于本體使萬事萬物作為現象涌現出來,或者為萬事萬物作為現象提供存在的根據和目的,因而本體本身也是一種善。就像柏拉圖的“善理念”那樣,其不僅是最真實的存在,也是最善的存在。抑或像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那樣,整個世界是一個實體,實體呈現出來的最為根本的特征是形式因和目的因,形式因體現著實體的真實性,目的因則表現為實體的善性。也就是說,形而上學中的本體既是真,又是善,是真與善的統一。雖然在近現代啟蒙精神影響下,哲學本體論出現了事實與價值、真與善的分裂,即休謨所提出的“是”不能推出“應當”問題,但這種事實與價值的二元分裂在當代哲學中遭到了批判,例如普特南就專門撰寫出“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一書。列維納斯更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一哲學是倫理學的思想,“道德并不是哲學的一個分枝,而是第一哲學”。[5]我國學者趙汀陽研究員認為,第一哲學的支點應當是自我與他人的“共在”狀態,并且“共在先于存在”,[6]即人的倫理存在、善在優先于人的事實存在。生態文明時代的本體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不僅表達著人與自然世界存在本身的真實性,也宣示著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是一種善。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表明人與自然共在的真實性,合乎生態學事實。人與自然共在擔保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或者說人與自然共在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而其又是一種善,因為古人云“天之大德約生”。由此可以確認,生態文明人與自然本質一體的本體論是真與善、事實與價值的統一。

本體本身蘊含著的善,意味著本體作為真同時對人指派著一種道德要求或道德責任,決定著人采取什么樣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行為在道德上是適宜的、正當的。生態文明的本體論是人與自然一體,人與自然共在,由此生發出的對人的道德指令必然是人對自然界的看護,即看護自然界對生態文明而言在道德上是合理的、正當的。只要承認人與自然在本質上一體,人與自然共在,看護自然界就成為人不得不擔當的道德責任,這是人與自然共在之本體內在的善性要求。所謂人對自然界的看護,是指人看守自然界存在,守護自然界平衡,讓自然萬物繁榮茂盛,最終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存在狀態??醋o自然界不僅意味著讓自然界美麗,還意味著防范和化解自然界的風險,減少對人類生存和美好生活的威脅。生態進入文明和文明進入生態,由此自然界的存在及其美麗必然內在于人類追求的終極目的之中,升華為人類美好生活的基本內容。古代傳統哲學屬于宇宙本體論,堅持自然中心主義世界觀,因而其態度和行為只能是敬畏自然;近現代哲學則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體,堅守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其態度和行為必然是征服自然。生態文明開辟出人類存在的一種全新方式:看護自然界。即:人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人是自然界的看護者。人們常說,自然界本身有自己的運行法則,根本不需要人的看護,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現代高科技沖擊下,自然界變得越來越柔弱和渺小,當代科學技術對自然的干涉足可以將自然界置于死地,如果不對其加以限制而任其濫用,有可能引領人類奔向萬復不劫的深淵。正是在高科技的刀光劍影下自然界面臨著被毀滅的危險,看護自然界,小心翼翼地呵護萬物存在,作為道德責任的重負不得不由當代人擔負于肩上,成為當代人不得不做之事,或非得做之事。不這樣做就會喪失生態文明之應有本質,喪失生態文明之人應有之義,無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共在。

康德曾說過,道德責任是人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道德責任關乎著人的存在命運和本真性生存。人因其承擔道德責任而成為人之為人的存在,人因其放棄道德責任而淪為生物??醋o自然界作為生態文明之人的存在方式,表明人須以看護自然界的方式實現自身的文明存在,照亮自身的文明存在,成就自身的文明存在。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曾經表明,作為“此在”的人必須融入“存在”之中并與存在共在,才能夠獲得自己的本真性存在并澄明自己的本真性存在?!叭嗽谄浔炯罕举|中向著存在而在場的方式,就是綻出地內立于存在之真理中?!盵7]作為此在的人與存在共在,人就必然成為存在的看護者,并守護存在之真理?!叭瞬皇谴嬖谡叩闹魅?人是存在的看護者?!盵8]因為作為此在的人是被存在本身“拋”入存在之真理中,存在完全占有了作為此在的人,才使得此在進入存在之真理中而不得不看護存在之真理,并在看護存在之真理中使自己的本真性存在顯現出來。海德格爾所謂的“存在”雖然不可定義,但是他在分析古希臘語的意義上指明了“存在”本身就是讓萬物生成出來的“自然”。由此可見,進入生態文明時代,人必然要脫胎換骨地生成一種新的文明特質,鳳凰涅槃地生成一種新的存在方式,從而自覺自愿地守護自然界存在之真理,把自然界的存在與美麗視為人本身脫離野蠻而走向文明不可或缺的條件,以彰顯生態文明的精神和靈魂。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和精神表明,人絕不心甘情愿與動物為伍,用自然必然性法則指導自己存在。人們常說人是一種超越性存在,而人的這種超越性存在就是要超越自己的動物本能而能夠進入自由王國。因此,人類孜孜不倦地探求哲學和倫理,追求過上一種好生活和善生活,根本目的就是為自己確認一種不同于動物的存在方式,以便能夠脫離野蠻而奔向文明。只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以往的文明盡管為實現人之為人存在做出了種種努力,但沒有最終完成人的這一夙愿,使人成為真正的崇高存在。即使是康德將純粹利他主義動機作為道德的絕對價值,作為人之所以有尊嚴和高尚的根據,也沒有完成人性的最終生成。因為他在自然與自由之間劃出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人自身的本質始終被禁錮在人自身的堡壘中,不可能將道德擴展到自然界并以道德的方式對待自然界??档碌膫惱韺W至多達到了使人在社會關系范圍內為人,脫離了人與人的關系則為非人。就像生態倫理學家羅爾斯頓所嘲笑的那樣,“康德仍是一個殘留的利己主義者”。進而言之,生態文明才給人提供了擺脫一半是神明、一半是野蠻的可能性,促使人自身達成完美存在。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夠做到看護自然界,把利他主義精神貫徹到異類身上。生物法則已經決定了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必然是利己的存在,自私地和弱肉強食地對待任何它者,不可能超越物種的限制而對異類采取善行。生態文明則使人背叛了生物法則,不再將利己自私、弱肉強食視為人自身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而是內在要求人將利他主義精神貫徹到自然界之中,道德地對待自然萬物,贊天地之化育?!爸挥挟斎祟愐舱J可他者——動物、植物、物種、生態系統、大地——的權益時,這種利他主義精神才能得到完成?!盵9]無論在西方古典倫理體系中,還是在中國倫理體系中,都不約而同地把人的高尚和高貴、人性的完滿指向無私犧牲。在基督教講述的倫理故事中,耶穌的犧牲證明了其神性的存在;在中國傳統儒家講述的倫理故事中,舍生取義行為證明了人性的光輝。社會之所以贊美舍生取義、舍己為他行為,乃是因為該行為彰顯著利他主義精神??醋o自然界充分保證利他主義精神的最終完成,因而看護自然界也就為實現人性的完善與完美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看護自然界作為生態文明之人的存在方式,作為人性的完美實現,指證著看護自然界作為對人的“絕對命令”內在于人的本質之中,成為人的完滿道德品質和價值所在。這種道德品性對于生態文明來說是值得贊賞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它充分展現著生態文明之文明的精神和靈魂?!叭祟愑衅渫昝佬?而他們展現這種完美的一個途徑就是看護地球?!盵10]因此,看護自然界作為完美人性和道德高尚的內在品性屬于人的德性,由此看護自然界就成為人的美德,其把自己的道德價值、仁義、仁愛贈送給整個世界??醋o自然界是照顧自然界中的一切所有,讓一切所有按照自己的存在目的去生存。人的這種道德義務不僅超越了個人自我,也超越了社會自我,使人類自我化身為整個自然界,道德責任指向于整個一切萬有,從而保證人類達到至高至尚的道德境界。關愛天下和萬有的美德是人的一種大德、大愛、大仁,真正是人的高貴性所在?!暗滦允怯邢薜膶嵺`理性所能得到的最高的東西?!盵11]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術語來說,看護自然界是“浩然之氣”的養成,它保證著使人成為頂天立地的真君子、大丈夫,成為扶搖直上九萬里、遨游于蒼穹的真人和神人??醋o自然界之所以是人的美德,還在于看護自然界的行為不再是人的本能欲望沖動和利益計算的結果,也不依據所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倫理法則,而是按照成人成圣的道德尺度進行生產活動,按照美的規律再造自然界??档乱呀浵蛭覀儽砻?抑制人自身的本能沖動是人為自身立法,通過人為自身立法,使人在有限的感性世界中展現出無限的道德光輝。就此而言,看護自然界是人對自身欲望沖動的一種自我抑制,是人對自然萬物的拯救和舍生取義,因而其展現著崇高美德,優秀的內在道德品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美德就是即使得一個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動的品質?!盵12]在當今的環境美德倫理研究中,學者們更多地是關注人的某種道德品質,強調人對自然的尊重態度,人對自然的仁慈、友好、善良等,較少關注亞里士多德美德倫理中關于“使得一個人好”的問題。其實,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美德并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道德品質,其中還內在關涉著人性的完成,而且人性的完成更是美德的核心內容。麥金泰爾專門分析了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認為在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體系中“存在著一種‘偶然成為的人’與‘一旦認識到自身基本本性后可能成為的人’之間的重要對照。倫理學是一門使人們懂得如何從前一種狀態轉化到后一種狀態的科學”。[13]麥金泰爾指認,“偶然成為的人”是指“未受教化狀態下的人性”;“一旦認識到自身基本本性后可能成為的人”則是指人的“真實本性”,并“以對作為一個有理性動物的本質的解釋為前提條件”;人的美德則是實現從“偶然成為的人”向“一旦認識到自身基本本性后可能成為的人”轉化的關鍵。誠如亞里士多德本人所言:“通過善與惡的選擇,使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盵14]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預設了一個重要區別,即任何特定個人在任何特殊情況下,認為對他是善的東西與作為人之為人而言對他是善的東西的不同。人們所追求的根本善應當是屬人性的,只有實現人性的目的才是真正善和最高善。為了獲得這樣一種最高善,實現從“偶然成為的人”向“真實人性”的人轉換,人們需要踐行美德。由此可見,在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中,人之為人的存在、或者說實現人的真實本性才是美德的終極性目的。人的美德與人性是內在一致的,人擁有了人性,也就實現了人的完美存在,成就了人自身的美德??醋o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完美存在和高貴所在,其必然成就人的美德、成為人的美德。

從人與自然一體的本體論合乎邏輯地推論出人擁有看護自然界的美德,這僅僅是人之生態文明存在的一種應然狀態,這種應然狀態轉化為實然狀態,人就必須通過實踐活動把自己的這一本質對象化給自然界,即由看護自然界的美德轉化為看護自然界的行動,真正使自然界美麗得以完成。唯有看護自然界的美德落實到看護自然界的行動上,在自然界中確實能夠直觀到自我的美徳形象,人才能夠確??醋o自然界之美德的實現和完成?!叭说母杏X、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盵15]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們只有做公正的事情才能夠成為公正的人,做節制的事情才能夠成為有節制的人,做勇敢的事情才能夠成為勇敢的人,“品質總是追隨著相同的實現活動”。[16]人看護自然界并追求自然界美麗和完整,謀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保護自己的眼睛那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自己的生命那樣對待生態環境,人就會最終超出塵表,贏得無可比擬的人格尊嚴。當然,人從美德的應然狀態走向實然狀態,從美德走向行動,不是一種強制,而是一種道德自覺,是人出于美德而行動,就像康德提倡出于義務而行動一樣。人們認同了自己是自然界的看護者,并自覺去做符合崇高人性的看護自然界的活動,如此才能夠擔??醋o自然界的行動具有崇高的道德價值?!爸挥性谇∪绻凸澲频娜怂瞿菢幼鰰r,才可以被稱為公正和節制的。行為者,并不是由于他做了這些事情而成為公正和節制的,而是由于他像公正和節制的人那樣做這些事情?!盵17]如果說古代人的環境美德是畏懼自然,對自然界不敢有所作為;近現代人的環境美德是征服自然,對自然界胡作非為;那么當代人的環境美德則是尊重自然界和守護自然界,既要對自然界有所作為、又要避免對自然界胡作非為,真正做到天人共美、和諧共生。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必然要改造自然界,而改造自然界也就是創造自然界,因而人是創世的存在。所謂創世存在是指人讓自然界存在,而不是讓自然界毀滅。否則人就不是創世的至善存在,而成為將萬有帶入地獄的魔鬼。因此,生態文明作為創世的文明才可能是真正的文明。

關于人的美德倫理問題,無論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文化中,還是在西方古希臘城邦道德文化中,均屬于個人之事且局限于私人領域和熟人社會。即使是當代倡導美德倫理復興的麥金泰爾,也是將美德限制在相互熟悉的社群之中。至于在陌生人的公共社會生活領域,規范倫理完全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正統。然而,生態危機的發生是世界性的事件,環境保護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能夠完成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所有人、所有國家都必須重視、都必須投入的活動。就此而言,看護自然界的美德和行動,就超出了私人領域、以及社群領域,而成為全球化的普遍性的公共美德和公共行為,成為人類的共同命運。因此,所有人都應當贊美這一美德,認同這一美德,擁有這一美德,并在這一美德的指導下積極投入到看護自然界的行動當中,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然界的看護者。強調看護自然界之美德的公共屬性,意在表明保護自然環境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國家的事情。在全球化時代,個人主義式的英雄美德已不足以拯救整個人類的共同命運,人們只有聯合起來,結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并采取一致的共同行動,才能夠真正地看護好整個自然界。進而言之,看護自然界是照顧萬有,是對整個自然界的道德責任,因而美德的主體也勢必隨著道德責任的全球化而由個體上升為全人類,建立人類的道德主體和人類美德是生態文明時代的必然選擇。

3 看護自然界美德的優先性

本體既是真、又是善。由于本體是萬物的始基和根據,因而本體之善必然是根本善,首要之善。就此而言,從生態文明之本體中合乎邏輯地引申出人對自然界看護的美德,也必然是第一美德,或首要美德。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生態文明之本體是人與自然共在,自我與世界一體,其導致的邏輯后果必然是看護自然界與看護自我達成內在一致性,即看護自然界等于看護自我,看護自我必然要看護自然界。也就是說,從生態文明之本體中不僅能夠推論出看護自然界,還必然能夠引申出對自我的看護。雖然看護自然界與看護自我在生態文明本身中具有同一性,是同時發生的,但由此卻帶來一個問題:看護自然界與看護自我何者優先呢?是通過看護自然界實現看護自我,還是通過看護自我實現看護自然界呢?存在著排序上的先后差異。從生態文明的本體論要求來看,看護自然界無疑具有優先性,其優先于看護自我。因為生態文明的文明性首先是人對自然關系的文明,以生態進入文明和文明進入生態為根本標志,于是,將人與自然關系文明擺置于優先地位,并以此作為整個人類社會文明存在的根基就成為必然。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具體顯現為人對自然界的看護,人能夠道德地對待自然萬物,讓自然界美麗美好。就此而言,生態文明首先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由此就決定了看護自然界的美德處于優先地位,屬于生態文明時代的首要美德。所謂首要美德,是指看護自然界在人類所有道德事務中處于優先地位,讓自然界美麗美好是生態文明時代人類道德事務必須優先加以考慮的內容,其不僅指導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而且也用于指導人們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分配關系和各種政治安排,以保證自然環境美麗美好成為人類終極追求的好生活和善生活的基本內涵。

工業文明之所以能夠被生態文明所超越,就在于工業文明將看護自我置于優先位置和本體論地位,形成了人本主義世界觀。工業文明的這種利己主義哲學,鼓勵人們對自然界進行掠奪和征服,促使人們從對自然界的支配中謀求人的利益最大化和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結果導致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危機的發生。由此可見,如果將看護自我置于生態文明時代的優先位置,無法保證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人本主義哲學徹底區別開來。生態文明正是從本體論將看護自然界的美德置于優先地位,才能夠完成對工業文明之看護自我優先性的批判與超越。環境倫理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之所以令非人類中心主義不滿,關鍵在于其將人自身的利益視為環境倫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看護自我成為環境倫理的本體論依據。人類中心主義通過看護自我而實現看護自然的倫理準則,本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倫理本身是教導人向善的,而向善的本質在古今中外的倫理學研究中,都把敢于犧牲自我,呈現出利他主義精神作為基本規定。耶穌在基督教當中被奉為神,成為基督徒敬仰的對象,完全是因為他為了拯救人類而受難和犧牲。但是,人類中心主義看護自我的倫理準則把利己自私視為環境倫理原則,無疑與倫理向善的本質相背離,導致環境倫理成為人類謀求自己私利的工具。人的倫理與道德毫無疑問要維護人自身的利益,不維護人自身利益的倫理與道德不可能持久存在下去。但問題是,倫理如何維護人自身利益的真正實現?那種只教導人們顧及自己,而不顧及他者的自我中心主義倫理學,不可能真正實現人自身的利益。生態危機的發生已經證明,只看護自我而不看護自然界的現代性倫理,最終結果是根本看護不了自我。將看護自然界的美德置于優先位置,則意味著將人的存在和美好生活置于自然界存在、自然界美麗之中,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共在??醋o自然界與看護自我存在著辯證法:看護自我優先,反而可能將人置于危險境地,背離看護自我之目的;看護自然界優先,在看似不關心自我的行動中反而能真正實現對自我的看護。人的存在奠基于自然界存在之上,自然界是人類存在之家,沒有這一家園的存在,任何看護自我和實現美好生活的言談都不過是一種虛妄和笑話。就此而言,看護自然界優先,才能真正實現看護自我,因為看護自然界本身就是看護自我。

看護自然界的美德具有優先性,還在于看護自然界充分完成了利他主義精神,將人性推向崇高,擔保人之為人的尊嚴。如前所述,利他主義精神是善的基本內涵,是人之為人存在的象征,而利他主義精神的最終完成,就在于人能夠超越狹隘的物種利益,去照顧和守護自然萬物的存在。人只有背叛了自己的生物本能,超越了利己自私,才能夠贏得自身的存在價值,并做到有價值的存在。人不同于動物的關鍵是人追求有意義的存在和有價值的生活??醋o自然界無疑是人最有價值的一種行為和高貴追求,因為看護自然界是最為高尚的事情,相當于上帝的創世紀。人正是創造了這種高貴的事情,才使自我高貴起來,看護自然界充分彰顯著人性所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醋o自我優先之所以具有較少價值和意義,不值得人們欣賞和贊美,是因為它只是表達了一種純粹的生物學事實,就像所有動物那樣,都把看護自我置于優先其它存在物的位置。人不是生存于生物性的是其所是當中,而是存在于超越生物學事實的是其所不是當中,人是不斷追求價值意義的存在者。超越生物學事實就是人犧牲本能欲望沖動所帶來的利益,敢于為自然萬物存在、為自然的美麗而限制自我的胡作非為,做到人為自身立法。所以,看護自然界優先才能成就人的美德,成就人的高貴人性。

看護自然界之所以優先于看護自我,還因為人類自我是在看護自然界的過程中得以成就和實現的。人類加工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實際是人本質的對象化活動,實現人本質的活動,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感覺的人性和人感覺的豐富性都是通過人化自然界產生出來。自然界是人本質的對象化,是對象性的人,人類怎樣改造自然界就會呈現出怎樣的自我?,F實自然界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它人能夠直觀到自我形象。既然自然界是對象性的人,由此可以說,自然界的美麗證成著人性的美麗,自然界的殘破彰顯著人性的丑惡。人類通過看護自然界的實踐,保證自然界郁郁蔥蔥、鳥語花香、萬物競自由,由此也就成就了人類自我美德,并在自然界美麗鏡像中反觀到人性崇高。反之,如果人類只是優先地照顧自我,而不管自然界的死活,像工業文明那樣把自然界破壞的不像樣子,其結果只是表明和證成了現代人的丑陋。所以,看護自然界的優先性,擔保著自然界美麗美好,是人性走向高尚的必由之路。人有其完美的存在,這種完美存在就是人的自我意識從只關照自身的小我、能夠走向關照他人的社會自我,最終達至關照整個自然界的生態大我。人類成就了自然界,也就成就了自我,成為擁有大仁大德的神圣存在??醋o自然界的本質是讓萬物生長,其充分踐行著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生生之德”,即“蒼天有好生之德”。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當中指出,思辨理性與實踐理性是同一個理性,但實踐理性優先于理論理性?!霸诩兇馑急胬硇耘c純粹實踐理性聯結成一個認識時,假定這種聯結不是偶然的和任意的,而是先天地以理性自身為基礎的,從而是必然的,實踐理性就占據了優先地位?!盵18]實踐理性之所以優先,在康德看來,實踐理性是本體論,他關懷的是人如何實現自由的倫理問題,思辨理性僅是認識論,他關懷的是人如何謀求福利的工具問題。因此,實踐理性優先就意味著倫理優先,德優先于福。即使是德福統一的至善,亦需要以德配享幸福。此后,列維納斯進一步強化了倫理的優先作用。他認定從古希臘開始延續至今的存在論哲學是自我對他者的暴力,總是用整體存在的自我吞噬作為個體存在的他者。因此,為了反對存在論哲學,列維納斯提出他者優先的倫理學,并把從他者出發的倫理學確認為第一哲學。趙汀陽認為,用他者反對自我,仍然是一種暴力,因此,趙汀陽認為第一哲學還是需要回歸存在本身,只不過是這種存在不是一種事實性存在,而是一種價值性的共在,人如何“善在”成為第一哲學。當代第一哲學的倫理學轉向,向世人宣告了一個重要事件:人們對善的追求高于對真的追求,向善比求真更重要。人們鍥而不舍追求的所謂理想社會和理想生活,無非是良善美好的社會和良善美好的生活。生態文明時代人與自然一體的本體論,正好回應了第一哲學的倫理轉向,將看護自然界的倫理要求擺置在人們生活的優先位置,并以本體論的首要美德形式召喚人們,進入到看護自然界存在之真理中。如果說“高貴者必須在自身之外創造高貴的事情才能夠證明其存在之高貴品質,人的存在高貴化唯有一途,把他人高貴化從而把自己高貴化”,[19]那么,看護自然界既是把自然界本身高貴化,亦是人創造了一件高貴而偉大的事情,因而人在看護自然界過程中必定走向高貴化。

當然,將看護自然界視為人的首要美德,并不是不要看護自我的存在,而是要求人在看護自然界的過程中實現對自我的看護。因為人要想真正實現對自我的看護,必須優先看護自然界,人類的自我實現必須是包含自然界的美麗存在。人與自然是一體共在的,人類自我與美好生活就蘊含在自然界之美麗當中,沒有自然界的美麗存在,就沒有高貴的人類自我。那種狹隘的自我中心主義的“以人為本”思想理應審慎加以對待,人與自然一體化和共在的本體論,已經內含著對現代性人本主義的不滿??醋o自然界優先于看護自我,屬于哲學本體論的論證,其無非是在最普遍的意義上表達了一種基本觀點:在生態文明時代,人類必須將保護自然環境置于人類事務優先的位置,因為沒有自然界的存在,沒有自然界的美麗存在,人類談論任何自我實現都只不過是一種虛妄而已。人與自然本質一體的生態文明本體論屬于整體論,其并不排斥具體個人與具體自然物發生矛盾沖突時人對自身的自衛性保護,只要從總體上做到守護自然界的美麗、和諧、完整與寧靜即可。

猜你喜歡
本體論自然界美德
誠實是美德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鐘
CP論題能為本體論論證提供辯護嗎?
張栻的本體論建構及其體用邏輯探析
例說“自然界的水”
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構與歸宿
她是自立自強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