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實踐
——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為例

2024-01-03 14:21李梅梁慶平高崇敏孫奇賴碧丹鄭發嬌
廣西農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雙高計劃雙高作物

李梅 梁慶平 高崇敏 孫奇 賴碧丹 鄭發嬌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7)

為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實現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2019 年 4 月國家下發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總體目標是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1]高水平專業群是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基石,是高水平高職學校辦學特色、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的集中體現。[2]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是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對接國家興農戰略,聚焦廣西創新發展“九張名片”之優勢特色糧油、果蔬產業轉型升級,對焦實施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整合作物生產技術、園藝技術、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等專業組建而成的專業群。2019 年12 月該專業群獲批列入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簡稱自治區“雙高計劃”)。

1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的現實意義

科研平臺是科研人員開展各類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在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2010年以來,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的發布,高??蒲衅脚_迅速發展。[4]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承擔者,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高職院校教師尤其是科研為主型教師也需要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與服務、組建科技創新團隊、孕育并轉化高水平成果。[5,6]高職院??蒲衅脚_是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承擔著教育研究和成果轉化的重任,是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平臺,也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承接教育理論實踐轉化的中介載體。[7-9]目前,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存在科研積極性不高、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方向不穩定、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10-15]有科研積極性的教師卻又因為缺乏科研平臺而無法開展科研工作。因此,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開展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為高職教師打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對促進高職院??蒲锌沙掷m高質量發展,增強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推動地方產業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的具體措施

2.1 注重科研平臺組建,打造專業特色研究平臺

依托作物生產技術專業技術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聚焦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通過整合現有設施設備、人才隊伍等教學科研資源,按照“搭平臺、建團隊、育人才、出成果”的思路組建科研平臺。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組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特色水果創新團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玉米創新團隊、廣西玉米產業科技先鋒隊;建設產教研融合理實一體創新實訓室;升級建設作物研究所為作物研究院;依托作物研究院加強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良種培育中心、籌建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升級改造作物品種選育研究基地。將研究領域拓寬到玉米、水稻、蔬菜、特色水果、花卉、甘蔗、豆類等南方特色作物,打造具有專業群特色的研究平臺。

2.2 注重科研經費投入,夯實科研平臺研究基礎

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科研經費的投入,科研經費的高投入,能讓科研產品更有競爭力??蒲袃x器的自動化、智能化能省去研究人員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縮短試驗時間。比如,微電腦自動數粒儀、多功能數字化考種機、自動考種千粒重分析儀、直鏈淀粉測定儀等,這些設備的應用能實現育種信息化、智能化,加快育種試驗進程。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在科研設備投入上本著立足現狀、著眼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的原則,找準科研與教學的結合點,通過采購既適用于專業教學,又能滿足科學研究的儀器設備,加大科研設備投入力度,共投入549.67 萬元,采購教學科研儀器設備420 臺套,極大地改善了專業群科研條件。

2.3 注重科研隊伍建設,優化平臺人才隊伍結構

科技創新不是一個短期行為,需要“十年磨一劍”長期不懈的努力??蒲谐晒娜〉檬强蒲袌F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要實現不斷創新,首先要加強科研團隊建設。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通過深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理念,引進博士5 人;引進高職稱科研人才1 人,增強了玉米、水稻、蔬菜、特色水果和植物保護教學科研隊伍,加大對專業帶頭人、學術帶頭人的科研支持和培養力度,鼓勵教學科研人員積極晉升職稱,打造一支由教授、研究員、正高級農藝師、副教授、高級農藝師、講師、農藝師等組成的教學科研并重型師資隊伍,增強科教隊伍的人才優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圍繞能力抓科研,重視教師個人科研能力發展與系部專業同步發展,引導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充分發揮專業帶頭人、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師等在學術研究、科技攻關等方面的模范帶頭和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提高系部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一是通過推薦教學科研并重型和科研為主型教師102 人次到北京、廣東、上海、重慶、浙江等地參加學術交流、論壇、講座和訪學等,提高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獲得科學的研究方法;二是組織教學科研并重型以及科研為主型教師205 人次參加全國玉米遺傳育種大會、全國鮮食玉米大會、中國種子大會、廣西看禾選種會議等相關會議,增長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師的見識。

2.4 注重科研任務導向,多渠道培育平臺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需要大量科技工作者長期不懈地努力,高校教師只有參與大量科研工作才能創造出豐碩的科技成果。為改變高職院校教師重理論教學輕科學研究的現象。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鼓勵專任專業教師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引導教師在科研工作中亮身份、立標桿、樹先鋒,積極營造教師敢于帶頭攻堅克難、投身科學研究的良好氛圍,多渠道培育科研成果。一是鼓勵教師積極申報科研課題,三年來專業群共獲各級科研項目立項47 項;二是加大力度培育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并通過廣西審定玉米水稻新品種17 個;三是積極進行科研成果登記和鑒定,完成科研成果登記13 項;四是加快成果轉化力度,成功實現新品種使用權轉讓13 項;五是及時跟進品種推廣和應用服務,玉米新品種慶紅509 三年來累計推廣種植面積32.5 萬畝,累計增產玉米1300 萬公斤,新增社會經濟效益3600 多萬元。

2.5 注重科研管理創新,保障科研平臺有序運行

科研平臺既需要科研人員發揮創新作用,也需要科研管理人員發揮為科研服務作用。只有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同時又發揮科研管理人員作用,才能促進高水平科研活動健康發展。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從行業和專業特色出發,以服務廣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從科研項目申報、科研項目實施、科研成果轉化入手,規范科研各個環節,健全運行機制、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建設完整科研平臺管理體系,以保障科研平臺各項工作科學有序運行,提升專業群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

3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的主要成效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建設以來,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效,培育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服務廣西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3.1 科研平臺科研設備日漸齊全

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共投入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購置費549.67 萬元,同比增長了18.5%,采購了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計、多功能數字化玉米考種機、微電腦自動數粒儀、測序電泳槽、高清晰生物顯微鏡、高速冷凍離心機、臺式恒溫振蕩器、超純水機、玉米精量播種機、植保無人機等教學科研兼用儀器設備420 臺套。其中保存在作物研究院分子遺傳育種實驗室的設備17 臺套,包括實驗室凍干機、高通量組織研磨儀、近紅外谷物分析儀、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序電泳槽、微電腦自動數粒儀、多功能數字化玉米考種機等。截至2022 年12 月該實驗室科研儀器設備達221 臺套,總價值309.3 萬元,主要設備有超聲波細胞破碎機、PCR 擴增儀、DNA 序列分析電泳槽、近紅外光譜儀、凝膠成像系統、超低溫保存箱等分子育種設備,以及自動考種千粒重分析儀、直鏈淀粉測定儀、低溫冷庫、玻璃晾曬大棚等常規育種設備設施,既能保證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教學正常運行,又能滿足教師科研需要。

3.2 科研平臺科研立項日漸增多

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科研立項47 項,同比增長了30.6%。其中教師主持或主要參與省級以上科研課題獲立項14 項,包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玉米、特色水果)創新團隊建設項目2 項、廣西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廣西玉米產業科技先鋒隊“強農富農”“六個一”專項行動項目3 項(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各1 項)、國家農業農村部野生稻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編目、繁種與入庫(圃)保存項目3 項(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各1 項)、廣西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6 項;市廳級科研立項12項;院級立項21 項。

3.3 科研平臺科技成果日漸豐碩

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積極開展各項科研工作,獲得科技成果共計95 項,同比增長了21.8%。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有17 個,其中玉米品種13 個:錦玉919、天成雪甜207、天成香甜糯262、天成彩甜糯、慶紅508、慶紅509(青貯)、天成香甜糯255、天成香甜糯263 、甜糯819、蜜香糯8 號、廣農996、慶紅511、天成蜜甜糯668;水稻品種4 個:萬香紅、萬香優8688、特優6188、勝香優2833;完成錦玉919、天成彩甜糯、天成香甜糯262、天成雪甜207 等廣西科技成果登記13 項;獲發明專利5 項,實用新型專利20 項,新品種(慶紅508 、慶紅509)授權2 項;發表科技論文30 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1 篇、廣西優秀期刊8 篇;獲廣西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1 項、二等獎2 項、三等獎1 項,獲廣西科學進步獎二等獎1 項、三等獎1 項;參加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科技成果類評獎獲銀獎1 項、優秀獎1 項。

3.4 科研平臺實施效益日漸提升

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根據科技成果轉化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完成新品種使用權和發明專利轉讓共14 項,同比增長366.7%。在各地建立試種示范基地,開展高產栽培、高產制種技術研究,充分展現品種的優質、高產、高效潛力,為大面積推廣提供技術支撐。積極參加各種新品種展示會,向企業推介育成的新品種,慶紅509連續四年榮獲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屆廣西“看禾選種”大會推薦品種,天成糯261 榮獲2020 年南方鮮食玉米大會金獎品種。通過宣傳、溝通、洽談,促成了天成糯261、興平糯、錦玉919、天成彩甜糯、天成香甜糯262、天成香甜糯255、天成香甜糯263、甜糯819、神玉33、慶紅508、慶紅511、廣農996、蜜香糯8 號等13 個玉米新品種完成品種使用權轉化,獲品種使用權轉讓費合計138.7 萬元;一種冷凍干燥方法及其干燥裝置國家發明專利轉化1 項,收益3.8 萬元。

3.5 科研平臺隊伍素質日漸提高

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組建了科研團隊4 個,其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玉米、特色水果)創新團隊2 個、廣西玉米產業科技先鋒隊1 個,校級糧食作物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1 個;成功引進高學歷高職稱教師6 人,同比增長600%,其中博士5 人,高級農藝師1 人;22 名科研教學并重型教師獲得職稱晉升,同比增長了83.3%,其中晉升正高級職稱6人(其中教授5 人、正高級農藝師1 人),晉升副教授7 人,晉升中級職稱9 人;獲認定教育廳“雙師型”教師12 人;擔任全國農業行業領域專業簡介、專業標準研制組專家7 人;擔任廣西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17 人;擔任廣西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專家32 人;擔任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廣西創新團隊專家2 人;擔任廣西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2 人;獲得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個人嘉獎1 人,獲2021 年度廣西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獎1 人。

3.6 科研平臺服務能力日漸增強

自治區“雙高計劃”實施以來,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依托玉米產業體系創新團隊、玉米產業科技先鋒隊、特色水果產業體系創新團隊、糧食產業服務隊、果樹產業服務隊、食用菌產業服務隊、桑蠶產業服務隊以及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結合科研項目的實施,深入靖西、大化、上林等地以及東盟國家開展科技服務工作,三年來開展類型培訓達10239 人次,同比增長了31.3%。建立了玉米、水稻、火龍果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片3 個、示范點6 個,面種合計3000 多畝;展示了慶紅509、天成香甜糯262 等新品種12 個和輕簡栽培、有機栽培、草地貪夜蛾化學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甜糯玉米育苗定向栽培技術、無公害玉米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火龍果產期調控技術、火龍果保鮮技術等新技術10 多項;舉辦技術培訓會、現場觀摩會50 多場,輻射16 個鄉鎮,開展現場現場培訓和田間指導6632 人次,開展服務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2968 人次,帶動500 多戶農民增收致富,開展廣西鄉村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訓215 人次,增強了專業群的社會服務能力,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面向東盟國家開展培訓及技術指導424 人次,同比增長了68.3%,其中開展東盟技術人員技術技能培訓304人次,開展國際視野師生交流120 人次,面向東盟國家輸出農業技術標準15 項。

4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

4.1 教師對科研工作的認識不足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近55%的教師由原來的廣西農業學校中職教師轉為學校升格后的高校教師,這部分教師大多數沒有碩士和博士學歷背景,在讀書期間沒有系統地參與過畢業論文研究,對科研工作的認識不足,認為科研是一項高大上的工作,從而導致很多老師對科研存在畏懼心理,覺得科研項目申報難度大、獲立項的可能性低,因此存在不敢申報科研項目,甚至是申報下來也不知道如何開展項目的情況。另外,由于農類高職學生招生形勢問題,多數專業每個年級只開設1—2 個班,為了完成教學年度目標,大部分教學為主型教師每學期需要同時承擔2 門以上、部分老師則達4 門課程的授課任務,除了同時教授幾門課程,甚至也要上一些新課,還要完成教學改革任務,因此認為沒有必要也沒精力再開展科研工作。還有一些年輕教師則由于科研經驗不足、科研設施設備不齊全等,暫時不考慮開展科研,認為等條件具備了再研究也不遲。有部分老師則由于科研團隊力量薄弱、科研經費申報困難,導致科研方向不穩定,不能針對某個特定領域開展持續研究,哪個領域熱門就研究哪個,出現今天研究核桃、明天研究藍莓、后天研究番茄的不持續研究現象。

4.2 前沿性創新性研究能力不足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近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前沿性創新性研究能力不足,因此在科研項目級別、科研成果質量、科研轉化效益上跟普通本科院校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首先在科研項目申報上,近年來專業群科研平臺獲得立項的絕大多數項目為廣西農業科技自籌經費項目和廣西高??蒲许椖?,申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級科技重點項目非常少;其次,在科研方法和手段創新方面也存在不足,特別是在農作物品種選育方面,目前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傳統的育種方法,分子生物技術育種手段使用明顯滯后,導致新品種選育周期長,特色優勢不明顯。雖然審定了17 個玉米水稻新品種,但是這些品種全部屬于廣西地方審定品種,沒有一個參與并通過國家級審定;第三,在科研轉化效益方面,沒有深入開展品種的試種示范、沒有系統地進行市場調研,導致品種轉化效益不凸顯,實現轉化的品種雖然多達13 個,但是轉化效益較低,轉化資金總額只有138.7 萬元,多數品種轉化資金在6 萬元至10 萬元之間。

4.3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活動潛力不足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科研項目不斷累積,科研成果也逐年增加,但是教學科研并重和科研為主型教師多集中在糧食作物等領域,比如“雙高計劃”以來所承擔的14 個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中有13 個項目來自作物研究院10 多名科研為主型型的教師身上,科研成果也絕大多數來自這部分教師,但這些科研為主型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量少,每學期承擔的教學任務基本上控制在1—2 門課、60多個課時以內,他們更多地將時間和精力放在科研項目實施、科研成果培育上,科研能力較強,但教學能力相對薄弱,因此難以將這些優秀的科研成果轉化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另外,相比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高職學生存在理論基礎薄弱、自覺性不足等缺點,導致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務老師們不敢放手給學生做,只能安排學生進行一些科研基地日常管理和常規數據調查等簡單的科研任務、從而減少了學生深入開展科研的機會,導致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難以得到提高。

4.4 與企業聯合開展科研能力不足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科研平臺協同創新能力不強,對外合作交流少,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不到位,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力度不夠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雖然是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于學校和教師對科研工作的重視力度不夠,科研成果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少,因此企業有意愿與高職院校教師合作的很少,而真正能夠與企業達成研究合作意向、切實能解決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的就更少。即便有些企業經過洽談有合作意向,但是由于教師有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難以在企業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關研究工作而放棄合作。比如,近年來有多家企業想跟專業群合作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水稻優質高效種植、特色水果技術指導等,但是最終都難以真正落實。

5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的對策建議

5.1 建立科研激勵機制

將科研平臺和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結合起來,出臺激勵獎勵政策,鼓勵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為科研平臺每個教師量身打造適宜的科研方向,使平臺老師從害怕做科研轉變為大膽探索科研、從被動承擔科研轉變為主動接受科研,通過科研獲得新的知識、新技能,提升專業群教師科研和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出臺科研教學管理相關規定,允許部分教學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相互轉換,以減輕教師的繁重的教學任務而又不會出現完不成年度工作的情況,讓他們能騰出時間和精力開展科研工作。另外,還應該根據專業特色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科研團隊建設,以科研課題研究為載體,保障科研團隊成員及時、持續地參與科研工作。

5.2 加強前沿性創新性研究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首先,在農作物育種手段方面要依靠科技力量,通過生物育種等手段培育更多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優良新品種。當前,全球種業正迎來以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在確保生物安全的基礎上,開展基因功能及基因遺傳多樣性研究開發,在生態系統、物種、基因等層次開展種子科技攻關,實現藏糧于技。其次,要加大引進高學歷人才,優化科研為主型的教師隊伍,申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級科技重點項目,深入開展前沿性、創新性研究。

5.3 強化科研反哺教學

科教協同育人能夠將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和育人資源,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教學水平??蒲蟹床附虒W是實現科教協同育人、提升專業群建設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在科研平臺建設過程中要根據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建設需要,使玉米、水稻、蔬菜、特色水果等主要作物科研工作緊緊圍繞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構建進行,將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新品種試驗示范等科研過程融入專業群教育教學改革活動中,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5.4 校企合作開展科研

校企合作開展科研是專業群科研平臺提升科研層次、打造高質量科研成果和提升成果轉化效益的必然趨勢。專業群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自治區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科技需求,瞄準打好種業“翻身仗”、農業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等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通過引進企業行業專家和高層次研究人員與平臺專業教師深層次合作,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共建產業學院,解決生產中的各種技術難題,申報高水平科研項目,打造高質量科研成果,并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猜你喜歡
雙高計劃雙高作物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年5期)2022-11-03
我校2020年“雙高計劃”建設研究成果展
作物遭受霜凍該如何補救
四種作物 北方種植有前景
我校隆重召開“雙高計劃”建設啟動大會
牽手教育: 中等職業學?!八脑⑴e, 德技雙高” 的校本實踐
內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潛在應用
“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圖書館建設思考
從“示范”到“雙高”:高職院?;貞洕鐣l展的邏輯機理與路徑優化
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技能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