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幻化與祛魅:基于ChatGPT的人類數字生活適應挑戰與優化路徑

2024-01-03 15:24金俊銘玉菊浪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大眾人工智能人類

金俊銘,玉菊浪

(1.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賀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2022年底,一款新型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風靡全球,迅速成為現象級“網紅”。ChatGPT作為美國OpenAI公司推出的智能對話工具,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全球的活躍用戶突破1億,“破圈”后旋即成為生成式AI界的“頂流”,引發持續的關注度,其相關延伸話題不斷發酵,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簡單來說,ChatGPT既知天文又曉地理,還能撰寫論文修補BUG,甚至能夠通過交互聊天給予人類情感上的建議,如同富有智慧的人類一般能執行多種任務。ChatGPT有賴于Transformer這一大型語言模型的技術底座,借助海量數據的文本語料庫中進行大量的學習訓練,再基于人類反饋強化學習并完成調適以更為精確的形式來適應人類。它盡管本質上仍舊處于自然語言處理(NLP)的范疇內,但已然由前瞻性概念走向實用性工具,再加之數字技術商業化的組合并在消費端的大規模使用,讓“由虛向實”的業態轉變激發出各領域、各行業的持久狂歡。因此,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物經歷著由“弱”向“強”的蝶變,正走進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跨越式時代。

顯然,生成式AI幾何式增長的勢頭在短時間內不會減弱半分,且隨著數據存儲能力的強化、語言處理技術的升級、多維場景應用的延伸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縱深發展,讓ChatGPT在同人類的交流性學習與互動性反饋不斷迭代進化。此刻,ChatGPT是以人類助手的角色出場,依托數據、機器、算法等數字技術的人工智能物正在逐步強化其自身的賦能功效,并以無止境進化的形態加速滲透到人類的生活而不遺漏一絲角落??梢哉f,“它正應用到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娛樂等領域,……并深刻地影響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盵1]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被認作聊天類機器人中的集大成者,體現了人類生活在智能時代人機生存的新風向。依托數字技術的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對社會大眾產生影響,其對人類生活的變革性重塑直接催生了“數字生活”(1)曼紐爾·卡斯特在本世紀初就預言未來會出現“新社會形態”,而數字技術帶來的網絡化邏輯“建構了我們社會的新社會形態”,重塑人類的日常生活。哈貝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論對數字時代的當下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約翰·厄里用“居住機器”時代來指代21世紀,各式各樣的數字電子設備包圍著人類及其生活,人生存在于“居住機器”之中,也生存在全球性的虛擬網絡。不同的稱謂認識背后都是在闡釋人類的數字化生活。依托數字技術的人工智能同人類共存的生活新業態,社會大眾的學習、工作及社交等幾乎所有活動均受到數字技術搭建的多重生活場景的變革性重塑。參見:曼紐爾·卡斯特著:《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王志弘,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第569頁;Habermas,Jurgen,“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2,Life world and System: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Beacon Press,1987:127;約翰·厄里:《全球復雜性》,李冠福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第158-159頁。。人類在學習、工作、社交等方面的轉變是從“人—人”轉變到“人—物”的真實展現,是社會大眾在面臨技術主義與符號主義聯結后呈現出對事物復雜矛盾的超脫思考,表明了“人—機”關系在生活哲學中某種理念的更弦或對休閑生活復歸的信念表達。人工智能物是否會在無休止的快速升級后,在不久的未來產生脫離人類掌控或產生自主思維抑或反向攻擊人類等潛在性危險,我們無法未卜先知。社會各界對于ChatGPT火爆出圈所卷起的“AI風暴”,有持對未來“人—機”世界的烏托邦式暢想,也有“背叛轉折”[2]累加后的“滅世論”警告,但更多的仍然是站在理性視角再次追問“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本文意在詳盡描繪人類同數字生活的交織具象,通過“人—機”的切入視角,將兩者關系面臨的現實挑戰、適應的路徑等進行深化探究,致力于祛除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物的神秘魅影,建構更為和諧高效的人機關系,以使人類更好地適應數字時代的智能化生活。

一、數字時代人類同數字生活交織的圖象呈現

人類生活的現代化表達同數字技術緊密綁定在一起,人工智能的存在已然是社會割除不掉的客觀事實。碳基結構的人類同機械連接的人工智能物相比,有自身脆弱的一面,但人類能夠利用人工智能物來強化物理結構,使其四肢能力得到延伸并更富靈活性。隨著現代社會物質資料的相對充沛,人類對自我認知與精神享受的強調逐步成為主流,數字生活復歸于其本身對自由尺度的追求并更加符合情感外化的主觀需要。社會大眾利用人工智能的出發點是基于自我的解放,人的身心從各類束縛中解脫,從而獲得充足的自由時間;同時,“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盵3]因此,著重剖析數字時代人工智能對社會大眾在學習、工作、社會等方面造成的巨大影響與沖擊,我們應當站在哲學視角去分辨種種景象,才夠更好地窺探兩者的復雜關系。

(一)大眾陷入自我學習的假象營造

學習是人類促發對存在性事物認知的前提性基礎。當下,承載數字技術的人工智能物沖擊了原有的學習體系,使得社會大眾走向自我學習的新突破。事實上,在全民學習的時代,學習并不局限于正規的課堂教育,這一概念顯然已經走向泛化,既涵蓋教育型學習,也包含了自主性、日常性、交流型、個性化學習等。ChatGPT作為聊天型機器人,給它輸入一個問題,它便會迅速輸出一個答案,盡管生成的結果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在數字生活中隨著搜素、交流、互動的點擊頃刻間便完成了知識的傳遞和學習。由此而言,我們借助數字技術來對自我學習狀態的新營造,依托ChatGPT之流的人工智能使傳統學習的模式、方式、內容、主體等方面都受到大強度影響,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在所難免。當然,全盤囊括數字時代人類學習的具象是不現實的,根據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分清主次,抽取人類學習的關鍵要素,旨在管中窺豹。將人類學習分解為兩個具體的維度,即“學習什么”和“如何學習”,前者關注學習過程前的知識,后者重在學習過程后的汲取。一方面,是知識的傳播走向分散,其結果便是知識形態呈現碎片化、多元化、紊亂化等特征。數字時代的知識演化為“軟知識”,并增添不少的不確定性因,“信息洪流中充斥著大量未被專家充分證實和驗證的、仍處于爭議的,或僅是一種可能且易發生改變或被修正的知識?!盵4]人類學習所要接收之物失去了系統性的整體,淪為電源光纜傳遞的明暗閃爍的光點。知識看似越來越容易為人類所掌握,學習的假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被營造了出來。另一方面,知識進入人腦喪失了身體感官的唯一性,借助人工智能成為另一種合法性方式。學習的便捷性在于傳統的時空邊界的悄然突破,與聊天機器人交談可以不分時間和地點,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條件使用 ChatGPT 進行學習[5]。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數字技術,可以為社會大眾提供更為泛在的多元場景。人類在人工智能的服務中享受自我學習,并愈發依賴人工智能的獲取途徑,“我”自認為掌握了更多的知識,營造又一重假象。雙重假象狀態的營造讓整個世界呈現出一副眾人追求自我學習的完美圖景,知識在當下確實能夠用人工智能極為即時而便捷地提取,這也正是生成式AI的強大之處,“但也沒有任何時代像今天這樣對于人是什么知道得更少,沒有任何時代像當代那樣使人如此地成了問題?!盵6]類似“二律背反”的效應在數字時代的人類學習中蔓延,對舊有學習形態的“破壞”在無限制的放大下加速進行。這樣看來,ChatGPT似乎成為避免學習的一種方式,“碳基”學習似乎正在被“硅基”學習嘗試性侵蝕,假象之下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學習。

(二)技術性失業潮或將降臨大地

工作的歷史價值得到時間的檢驗,讓社會大眾產生正向的印象,“工作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狀態,不工作是不正常的?!盵7]但是,進入數字時代,傳統的觀念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面臨變革的可能性,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人工智能勝任人類工作的強度和廣度在其不斷升級中持續深化。工作成為ChatGPT之類人工智能的正常狀態,只要插上電源便能進入無休止的工作狀態,而與此同時,人類在享受自我工作能力退化的精神快感。當然,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傳統觀念的轉變并不是意味著工作的意義或倫理價值發生了改變,而是人類從事某種職業或某項工作的方式變得多元而富有選擇性,現實性的直接接觸在減少,架構在智能硬體之上的各類人工智能軟件充當著不可或缺的工作媒介。以ChatGPT為例,它在聊天、互動、回答問題等方面幾乎可以勝過90%的人,其智商已逼近“類人”水平,甚至能輕松通過谷歌編碼三級工程師的入職測試?;仡櫧詠砣祟惖墓I發展史,以泰勒式為代表的流水生產線將成為供人欣賞的歷史遺跡,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各式裝備成為了新的生產線。因此,不斷進化的數字技術促動人工智能走向更深層次的工作奪取,即“取代那些可以在預設程序中編碼的工作,并提高那些在只有人腦可以掌控的層次上需要的即時分析、決策和重新程序化能力的工作?!盵8]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體力勞動已經在之前的工業自動化系統得到充分驗證,其使人從繁重的體力工作中解脫出來,下一步是要使人腦同腦力勞動活動相疏離?!邦惾酥悄堋钡念惸X有著超越人腦腦力勞動的“物種”、功能、進化等優勢,比照達爾文用進廢退的進化原則,人的身體和大腦將可能會遭受到嚴重的退化?!半S著計算機開始占據越來越多的知識工作任務,技能退化的速度將會加快”[9],這或將是人類自誕生以來第一次面臨系統性退化的危險。有媒體和機構整理了最有可能被ChatGPT取代的10大職業(見表1),濃厚的危機感開始向社會蔓延。

表1 美國雜志《商業內幕》公布的ChatGPT可替代的10大職業排行榜(2)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Frey and Osborne(2013)。參見:“ChatGPT:the 10 Jobs Most at Risk of Being Replaced by AI”,https://www. businessinsider. com/chatgpt-jobs-at-riskreplacement-artificial-intelligence-ai-labor-trends-2023-02,訪問時間:2023年3月5日。

當然,就算是邁向“類人”門檻的ChatGPT,在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現象,人類在給出不符合常理或根本不成立的問題,比如“哥倫布2015年來到美國的情景”,其照樣能夠輸出“一本正經”的回答。甚至有好事分子利用ChatGPT來炮制“杭州取消限行”等類似的假新聞事件,雖是“玩笑”之舉,但已然對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暴露其隱藏著的負面性因素。ChatGPT的實質并沒有突破“奇點”,其重要的提升點在于整合和強化記憶,可以在承認錯誤的基礎上給出更好的答案,能讓大眾感受到互動的愉悅,這種看似舒服的相處模式讓人類深陷技術性失業潮而不自知?!叭斯ぶ悄苋〈恕钡挠^點近些年來甚囂塵上,部分工作的消失確是由人工智能或算法引起的。因為,人工智能的外化物——機器本身便是作為“對象化的知識力量”[10],這是分析現今數字時代人類社會走向的本質性要求;同時,它只要受制于生存兼容并未能獲得超過人類認知范疇不可預測的“高級力量”。但值得警醒的是,現實呈現出的是因功能升級開發而日益強大的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的侵蝕程度在加深,技術性失業者或將進一步淪為“無用階級”,在愈發拉大的數字鴻溝中陷入被全球化世界體系排斥在外的悲慘囧地。簡言之,“技術有可能顛覆現有工作的穩定性?!夹g既是對手,也是主角,它既給予又帶走?!盵11]90

(三)沉浸在“零”距離的模糊化場景

社交是人類對自我身體之外的外部世界的交流性探索。復雜交織的社會關系網以無形的樣態影響著身處社會之中的群體性動物,數字技術的初始目的便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創設更為便捷有效的社交方式,但其迅猛的發展似乎偏離了預設的軌道方向,時空濃重的“壓縮”感已然壓迫到了現實社會中人類的正常呼吸。數字時代,個體誘發式的孤獨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不斷集聚為“群體性孤獨”,“我們為了連接而犧牲了對話?!覀兤诖松?,期待技術多?!盵12]數字技術依托虛擬空間、數字媒介、智能終端等具態,不斷蠶食著社會大眾在物理親密基礎之上的公共性生活。于是,“零”距離的新社交形成,人類操縱人工智能以實現空間距離的超越,但卻同時成為人工智能物的一部分,走進心理距離的自我設防而渾然不知。一方面,傳統的面對面社交形式被顛覆。戈夫曼提出過著名的“自我呈現論”,他認為“互動(即面對面的互動)大致可以定義為當若干個體面對面在場時,彼此行為的交互影響?!盵13]身體的實質性交往借助實體化場景激發社會大眾的社交興趣,互動在不同個體面對面的過程中不斷擴散到社會,但身體交往的主導地位在數字技術的沖擊之下逐步喪失,人工智能的出場意味著人類身體的部分“缺場”。人類與ChatGPT的對話與互動可以在任何時空狀態下進行,其軀體或許還置身于有限而固定的時空之內,但其與現實的聯結變得愈發膚淺,似乎方寸之間的屏幕成為最后的那一根救命稻草。移動終端創設了流動的模糊化場景,而ChatGPT之類的人工智能將場景投射于人腦中并進一步固化?!按鎯τ谶@些居住機器中的‘人’已經被數字化;從而,‘人’不僅‘正存在于時間之中’(just in time),而且‘正存在于空間之中’(just in space)。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更多地表現在信息和移動的去物質化方面?!盵14]人類重塑了社交的嶄新狀態,模糊化的多重場景在同一時刻完成無限疊加,產生“具身認知”。另一方面,社會大眾的心理距離在數字技術的強化中不斷疏離。數字生活在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中加速建構,“隨著技術交流手段的不斷擴展,我們發現我們的交流并不局限于人機交往。我們越來越多地與物體、機器和物聯網進行交流?!盵11]135Siri(Speech Interpretation &Recognition Interface)的回答來得簡單而快速,Alexa善意玩笑下的語音幫助,微軟“小冰”兼具暖心與毒舌兩類屬性的對話,甚至ChatGPT具備更強的交往性能等,人類沉浸在虛擬世界的狂歡。虛擬代替現實的社交形態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面對面社交的溝通、身體、時間等成本,但其錯位的發展也反向激發個體的自我設防,對現實生活愈發呈現冷漠的姿態,進而滋生出另一種深邃的孤獨與空虛。麥克盧漢用“信息即按摩”(message is massage)的口吻說出人工智能物進行數據傳播產生的“按摩”功效,暫時性的麻醉效果如同飲鴆止渴般的快感,只能暫時緩解社會大眾的心理疲憊,但無法真正將我們從孤獨的陷阱中解救。因此,數字生活零距離的社會化呈現是人與物之間的加速聯結,而矛盾交織于人這一節點主體本身的中介化行為,人工智能越是升級,人類則越走不出惡性循環的怪圈。

二、數字時代人類面臨數字生活的現實挑戰

“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盵15]在數字時代的今天,理性透視“人—機”關系下復雜行為的理論表征,是在新的認知體系之中對其精準界定的必要前提。人工智能的稟賦折射出的是人類本體的行為傾向,是人類賦予其對象化的鏡像構造。諸多圖象的背后是社會事實所交織而成復雜形態,ChatGPT沾染的類人癥候正是由人類賦予并不斷強化的,理性剖析仍舊要回到人類社會生活當中去,才能揭示深層次的幻化奧秘。當然,當下的人類在適應數字生活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的現實挑戰,稍有不慎便會陷入機器深淵的可能。因此,神化、淡化或妖魔化ChatGPT之類的人工智能物,皆是不可取的態度,唯有認識并理解當下人類面臨數字生活的現實挑戰,把握現象背后的社會發展規律,才能戰勝風險挑戰來為人類社會謀得應有的發展福祉。

(一)技術的幻化,逐漸侵蝕人類的信仰基底

毫無疑問,數字技術支撐著人工智能擁有“類人”的智商,學習到了人類自身對待他人所采用的偽裝。技術的工具性價值在不斷地使用,人們對于技術是“合目的的工具”與“人的行為”已然達成一定的共識。海德格爾在前人的認知上,提出技術的本質在于“解蔽”?!叭绻覀冏⒁獾竭@一點,那就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適合于技術之本質的領域向我們開啟出來。那就是解蔽的領域,亦即真—理(Wahr-heit)之領域?!盵16]數字技術同樣沾染這一癥候,借助“促逼”的手段來完成解蔽的過程?!肮杌敝悄芪锸潜患夹g解蔽的產物,在同人類這一“碳基”生物的比照中不斷進行自我形態的流變,它并不能依據人類既有的認知去證實。實際上,人工智能關聯著社會大眾的“存有”,向他們展示世間萬物的奇妙,也讓他們在“人—機”關系中發現自己的存在。剖析ChatGPT的底層技術架構,其智能語言系統必須要與人類的語言信息產生足夠緊密的關聯,才能發揮出“類人”的神奇功效?!皺C器語言智能更多的是一種共生關系,依靠互聯網的發展,在缺乏產生新概念能力的同時,在大量吸收人類語言信息的基礎上,實現高度人性化的對話體驗?!盵17]因此,可以理解ChatGPT同社會大眾之間溝通的無障礙,但數字技術便是利用這種幻化來接近人并博得好感,開始用以侵蝕人類信仰的基底,尤其是關于學習的信仰?!爸R就是力量”“樂學”“學而時習之”等傳統信仰在數字時代的當下已然走下神壇,ChatGPT 之類的人工智能幾乎能夠解答所有的問題,其仰仗著強大的大數據、強算力等數字技術來用“役物”的手段來實現對人自身的駕馭,從而導致人類物化現象的進一步加劇。根據國外機構在線課程供應商的調查顯示(見表2):學生使用ChatGPT來完成自身的學業成為普遍的現象,學習似乎并不是最主要的事務,關鍵是學會如何使用ChatGPT之類的人工智能物。

表2 在線課程供應商 Study.com 在1000名 18 歲以上的學生中的調查(3)文巧:《日活量破千萬 ChatGPT為何火爆全球?》,《每日經濟新聞》2023年1月31日,第4版。

歷經千百年打造的信仰王冠在人工智能面前呈現出不堪受重的景象,可見數字技術降維打擊的能力之強,影響之深。它利用自身的高效與便利,誘使社會大眾放棄了曾經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且失去理性思考以及對社會批判的能力。人工智能創設的環境如同女妖塞壬的歌聲般動聽而富有誘惑,社會大眾關于生活的注意力在這種環境下近乎被剝奪,進而“不斷修正個體條件的技術邏輯”[18],也使得人類自身的信仰同人工智能的“意志”逐漸趨同化。當然,關于數字技術的未來也成了人類難以預料的未來,只能設想未來社會將與數字技術牢牢綁定而不可分割,技術又或許就是社會,是其外化的具體形態。未來社會的生活似乎一切的預測都不能成為預測,“不僅未來技術的變化存在不確定性,而且未來技術變化的影響也存在不確定性——包括這些影響在哪里,是否有利,或者利弊交織?!盵19]“不確定性”意味著邊界的持續模糊,預設的數字生活方向便加大了偏差的可能性。技術也許并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可能性威脅是我們優先考慮或使用技術的選擇,這種趨勢反向蔓延到人類的內心,偏偏又因為我們自己而冒出借助人工智能來回答疑問的想法。

(二)資本的卷入,傾軋著人類的生存空間

作為與資本主義伴生的靈魂,資本以無孔不入的姿態侵入人類的生活。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他窺探到機器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獨特功效及在工作對抗中扮演的角色,勞動對資本的從屬關系悄然發生著改變,由傳統的“形式從屬”變為“實際從屬”?!耙驗樯鐣趧拥纳a力發展了,并且只有隨著這些變化一起,才有可能在直接生產中大規模應用自然力、科學和機器?!盵20]技術化替代人力的趨勢使得工作崗位被肢解為單調而乏味機械化勞動,資本讓原本“機器服侍”于人的完美情形嬗變為人去服侍機器的夸張景象。數字時代,“實際從屬”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之下進一步加深,“資本統治”的形態發生轉向,數字資本成為新的頂流,艾倫·圖靈的預測在今天依然不失道理,還愈發成為現實的縮影,“智能機器會在人類的生活中普及,讓日常生活變得無比便捷,還會與當代信息型經濟無縫對接,讓人們不知不覺就身處其中?!盵21]在數字技術加速發展的現今,人與人工智能物之間的界限如同烈日下的積雪一般,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消融并模糊,人的主體地位在沖刷中不斷松動。數字技術同人類的對接并采取隱而不彰的柔性嵌入,它看似給予社會大眾充分自由的幻象,但時刻在升級進化的人工智能時刻在傾軋人類的生存空間,特別是對于工作的占有愈發明顯?!敖夤吞娲鷦兿鳌?4)阿爾貝·雅卡爾認為勞動生產率經過一個時期的迅速提高,發展速度自然會減慢。然而出乎預料的是,它反而加速發展了,并且是持續的,這主要歸功于電子技術的發展。聽從電腦指揮的機器人隨處可見,它們占領了人的位置。它們從不生病,不參加工會,也沒有情感。這樣的競爭是不公平的。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機器取代了人,人沒有用處了。甚至不再有剝削工人的必要,只要開除他們就夠了。解雇接替了剝削。 參見:阿爾貝·雅卡爾:《我控訴霸道的經濟》,黃旭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14頁。的“人無用論”論斷看似合理,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工作,使其喪失“工具人”的功效,但幻象身后實則藏匿著更深更隱蔽的剝削,部分的緩和并不能掩蓋實質的剝削。數字技術之下的工作方式看似充斥著自由的文明,實則內在的剝削手段呈現越發的精巧,形式與實質的深層次矛盾伴隨著社會大眾利用人工智能的始終。人工智能作為數字化存在物,有賴于大數據、計算能力、算法創新等數字技術的支撐,其中算法是重要的關鍵性元素,“算法是定義一個可終止過程的一組有序的、無歧義的、可執行的步驟的集合?!盵22]ChatGPT之類的人工智能需要的是智能算法程序的強大推演能力,最新發布的ChatGPT5以超萬億參數來計量,遠超GPT3的 1 750 億個參數,這象征著其能夠處理更多的數據,生成更富復雜、準確、連貫的多樣化文本,也意味著能替代更多職業和更多群體。數字資本所有者借助無數集合的終端輸出來對工作的分配、設定和完成,而數字勞動者“占有”的只是表象的硬件。數據衍生的高價值產品以及數字資本的壟斷性地位都是數字資本系統性操作背后的實質性內核,原來神圣的工作成為數字技術利用社會大眾的數字設備做出行為產生的隨意玩偶。此外,數據技術讓數字資本的不“在場”成為人工智能的統一意志,自由自在工作下潛伏著資本的眼睛。??抡J為節制的懲罰讓肉體的血腥意味消退,而轉向靈魂的審判?,F在,人的身體是一個工具或媒介[23]。數字時代的網絡也以液態化的形式架構起“全景敞視”的監獄,借助無形的規訓在個體的身上留存結構式烙印。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網絡節點中完成對社會大眾的反向規訓,自由職業者的自由受到數字資本的宰制與監控。簡言之,數字資本假借人工智能的名義無限擴張,“將一切可以納入其框架的個體甚至物品,都毫無例外地納入它的支配之下”[24],同質化的新力量讓人類的生存空間不斷壓縮,直至數字生活形態成為我們的全部。

(三)情感的宣泄,充斥著人類的數字化表達

由本體論視角來看,情感的的化外形態組構成了人類的生命特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盵25]211人類是帶有復雜情感的生物,借助情感的各類實質化表達來不斷拓展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情感能夠將社會大眾由集體式的經驗中抽離出來,再次獲取新的“存在之力(force)或行動(puissance)之力的連續流變”[26]。因此,人類的情感與動植物的“刺激—反應”的簡單模式形似而神不似,它代表著單一個體身體的知覺狀態并以動態調節來回應身體之外的世界。在數字時代的當下,社會大眾的情感對象發生重大轉變,即從人到物的情感遷移,但這并沒有改變其狂熱的宣泄,只不過傳統的身體表達轉為點擊、瀏覽、評論等數字化表達方式來加以呈現。倚靠數字技術加持的人工智能將人類身體的關聯性減弱,數字化的交換關系成為社會的時髦,數據建構起來的虛擬空間極富誘惑力。因此,社會大眾對人工智能同樣帶有著多重情感體驗,強烈依賴之中帶有幾絲厭惡,但上癮的特質反向驗證著我們自身身上有些東西是在“等待上癮”。首先,人類對人工智能呈現強烈的滿足感。要看到,人們無法抗拒數據帶來的數字化生存,也割舍不下便捷體驗過后的滿足感[27]。ChatGPT強大的學習與交互能力,幾乎能囊括萬物,在構建貼近人們時常生活的應用場景的同時,對上下文有相當程度的理解,社會大眾能夠在舒適而愉快的話語敘事中與之對話并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ChatGPT在智能手機的終端呈現最為便捷,屏幕雖小卻可暢游世界,自由意味著在人工智能物的無止息的使用中格外強烈,但這或許只是人類單方面的臆想。人工智能借助數字移動終端營造出看似更多自由的假象,但是從中也產生了災難性的強迫,即交流的強迫。如今人們與數碼設備之間有一種近乎迷戀的、強制性的關系。在這里,自由也化身為強迫[28]。災難性的強迫感在滿足感未達到頂峰便旋即而來,社會大眾在全民的狂歡潮下淪為烏合之眾,其偏執的性格促發人借助“虛體”在虛擬世界遨游,試圖窮盡對社會所有事物的了解。當社會大眾不再迷戀身體,而愈發依賴人工智能的時候,情感上固有的偏執持續延展并創設出相對固定領域,“我們只聽我們選擇的東西和愉悅我們東西的通訊領域”[29]。長此以往,社會大眾被束縛在自我編織的信息繭房之中無法突破認知的局限,追逐自由的滿足感被撲面而來的強迫感所替代。不斷積聚的強迫感以密不透風的網鎖住人類并扭曲其情感的數字化表達。行為障礙無法在虛擬世界中得到發泄,而反向施加于社會大眾的身體對周遭事物產生不良的漣漪。于是,我們再次經歷情感轉向而滋生出失落感,即無力擺脫人工智能的夢魘,又找不到現實的出路,似乎人的身體與大腦產生了不能兼容的錯覺,信息焦慮癥、網癮、“技術恐慌”等癥候都是強烈失落感外化的現實寫照。從“滿足感—強迫感—失落感”的病態呈現,人類在層次感的不斷疊加下走向情感的異化,進而在無止境的宣泄中導致無聲的爆炸,經濟理性的行為選擇便是要剝離情感,“人要像機器一樣運轉,情感就成了阻礙,必須被徹底清除?!盵30]最后,情感成為了人類在數字時代的假想敵,抹去了曾經實質的表達痕跡。

三、數字時代人類適應數字生活的優化路徑

數字時代,觀察人類與人工智能物共生的現象,勢必要在哲學的高度上來進行追溯,進而采取契合的邏輯來理順兩者的關聯性,并使之朝著有利于人性發展的方向去努力。我們對待未來世界并不是等待黃昏才起飛的“密納發的貓頭鷹”[31],而是辯證之下采取必要而積極的行動。如何透過社會具象看清事物的本質是適應并擁抱數字生活作為人類在數字時代重要的出發點,要完成對ChatGPT之類的人工智能祛除神秘化的任務,將其拉回到現實之中審視。在日常生活中,數字技術以其強大的塑造能力將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換之全新的聯結關系,數字化的轉型與升級成為生活的常態。由這種新關系的分析著手,從平衡、賦能、共享等視角切入,精準找到人類應對人工智能實質性影響的良藥,從而搭建起人類在數字生活之下的和諧之道。

(一)保持多維的平衡,穩固人類在數字生活中的主體地位

數字技術帶來的具有顛覆性意義的創新,讓人類對未來生活夾雜著復雜的思緒。面對迅猛的數字化浪潮,人類應當站在理性的制高點來看待ChatGPT之類人工智能的發展,正確看待數字技術本身及其應用后的結果,需要避免陷入“人工智能萬能論”的過分樂觀或“數字技術原罪論”過分悲觀等錯誤的觀念(5)前者觀念的代表,聯合國對未來社會的數字技術加以期待,認為指數型增長的技術可以為人類帶來一個富足的甚至是共同富裕的社會;后者觀念的代表,理查德·大衛·普雷希特是悲觀主義者的代表,他十分擔憂技術“奇點”的到來會給未來世界帶來恐怖的后果,人工智能最終可能會毀滅人類。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第124頁;理查德·大衛·普雷希特:《我們的未來:數字社會烏托邦》,張冬譯,商務印書館,2022,第61頁。。要知道,人是人工智能的尺度所在,其主體地位不容動搖,“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25]46是人類思考的落腳點,數字孿生出的“類人”關系也是人的主體性在數字生活中的映射。人類要通過保持技術、資本與情感之間的平衡來鞏固自身的地位,擺脫數字拜物教帶來的盲目而走向對人工智能新的駕馭。

1.社會大眾保持技術與情感之間的平衡是最為緊迫的需要。在未來社會,“我們不僅需要推進智力發展,而且還要支持和培養情感與精神能力。我們非常需要在他們之間達到平衡——高科技與高情感之間的平衡?!盵32]技術的設計中要突顯人本化的情感,沒有情感摻雜的技術無法形成潮流,要以人為參照物去“制造”人工智能,ChatGPT的“類人”互動便體現出這一點。此外,人類要編織明晰的邊界意識,在自身數字素養的提升中增強對技術的掌控能力,以法律法規來規制數字技術的無形邊界,確保技術朝著人為設定的方向而不偏轉。

2.社會大眾要保持技術與資本之間的平衡。兩者難以割舍的同構已然成為數字時代的日?;瘓D景?!凹夹g的資本”和“資本的技術”的具象從側面也反映出要將兩者進行適度的平衡,因為“當技術受制于經濟力量時,人們就仿佛難以拒絕技術的諸種產品?!盵33]因此,我們要審慎利用資本,警惕其與技術共謀而淪為人工智能的附庸,需要在具體制度的設計過程中管控逐利的資本,使其成為引領數字技術發展的正向能量;同時,在建構資本效率機制的前提下加大數字技術的開發研究,利用數字技術的科研成果反哺人類社會。

3.社會大眾要保持資本與情感之間的平衡。無論是拉圖爾談論“資本主義的情感沖擊”,還是伊娃·依魯茲對“情感資本主義”的認知,都透顯著資本與情感的密切關聯。深究情感的魅力,“我們受我們的感覺和情感的引導才那樣做的,我們把它們投射到正在被判斷的事物的身上?!盵34]數字資本也是情感所投射的對象,要避免資本過分的集聚而導致情感集約化情形的出現。人類要積極投資并開拓生成式AI的市場,在著重引導數字技術潮流的同時關注人性自身的情感需要,運用國家、社會、輿論等多方面的宣傳引導來打斷資本市場對情感的有意操縱與刻意制造,促進數字資本的良性發展。社會大眾要強化自身情感的主體性表達,掌控資本市場構想并運作出來的偏向性結果,自然也從中穩固住了人的主體性地位。

(二)維持高效的賦能,大力強化數字生活的倫理向度

在數字化浪潮奔襲而來的當下,“我們肯定會依賴人工智能,就像我們現在依賴電腦和智能手機一樣?!盵35]數字時代,社會大眾同人工智能的相伴共生在數字生活的迅猛發展中已無法繞過,而高效的賦能業態成為人類掌握人工智能并延展自身功能的最佳途徑。數字化的賦能指的是借助大數據、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工具以特定的方式給予特定群體一定的能力[36]。賦能業態同時關注的是人類和人工智能的交互,前者向后者施加科學的倫理導向,后者對前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功能提升,進而實現互促型數字生活的欣欣向榮。

1.推動技術賦能,提升社會大眾數字運用的技能。不同群體之間對數字技術的使用存在著事實、態度、理念等方面的差異,社會大眾要清醒地認識到數字技術工具性價值的限度,而不陷入對技術的偏激?!凹夹g傲慢始終是技術壟斷論的威脅,因為技術壟斷助長技術的傲慢。技術壟斷論還助長麻木,使人看不到在收獲新技能的過程中可能會丟失的技能?!盵37]在這種倫理前提下,技術賦能要著重提升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數字運用能力,填補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接入數字技術人群與沒有接入數字技術人群之間的實質性差距。當然,國家還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利用技術賦能來推動社會層面的數字化轉型,在加強基礎性信息類設施的建設的同時加大對其覆蓋率、滲透率、使用率等方面的持續關注。

2.引導資本賦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F今,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不僅將創造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而且將通過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重大需求深度融合,改造經濟社會活動各環節,推動經濟社會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躍升[38]。面對人工智能幾何式的增長,國家要抓住資本的“文明面”,有效駕馭數字資本,克服技術資本化帶來的數字霸權現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數字倫理觀;同時,要在堅守社會效益為首要原則的基礎上積極釋放數字資本的正向能量,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深度融合,將原來數字技術較少關注的領域或盲區,以有效的資本引導來顯著消弭數字不平等、數字“孤島”等問題。

3.關注情感賦能,呼喚人類內心的本真。數字技術延展了數字生活的截面,但沒有相應地強化社會的適度韌性,需要情感賦能的介入來改變窘境。社會會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而改變,而倫理也跟隨著社會的改變而調整,不斷增強人類自身適應數字生活的意志和決心是面向未來的必要準備。因此,應當協調國家、社會、家庭等多方的力量來參與社會大眾的心理建設,為個體創造更優的數字媒介使用條件,從而有利于消除數字生活給人類帶來的抗拒、排斥、不適從等部分不良情感。上述的技術、資本、情感的賦能,簡言之,能夠復合于道德賦能的倫理框架內做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此時,賦能的限度成為值得關注的思考點,未來主義話語中的一個重要倫理問題便是它傾向于對人的還原隱喻?!皺C器和信息隱喻暗示著混合性和永生,挑戰了傳統的人性概念和基于這些概念的倫理學?!@種想法支持了烏托邦式的控制策略,并助長了將人類實為實現完美目標的不完美手段的錯誤道德?!盵39]我們不能為了無限升級人工智能的“類人”特質而走向倫理規范的反面,而需要以各種方式來加以有意的限制。

(三)堅持數據的共享,積極建構數字生活的正義導向

數字時代的當下,社會大眾在人工智能的無形操作頁面中完成數以億計的點擊、瀏覽、評論、轉發等數字行為,無數撲面而來的電子信息匯聚成數據的汪洋,人工智能的滾滾潮流,告訴世人“真正的價值不在于存貨,而在于數據?!盵40]事實上,數據只是在具體使用過程中被人為增添意識形態的偏向,其作為客觀性現象本身并無特定的價值立場。數字生活的悄然來臨已成為既定的事實,抗拒、拋棄甚至是詛咒數字化,希望借此返回虛幻的裊裊炊煙的生活之中顯然是不明智的舉措,擁抱并駕馭各類智能設備,走向“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25]689,才是真正合乎歷史邏輯的正途。

1.厘清數字占有問題的根源。數字化的進程并不是批評的對象,而數字資本對“數字萬物”的無情壟斷才是腐蝕正義的真正元兇。數字生活的正義導向必須是數據之類的要素及其衍生出的產品、服務、機制等具備準公共物品的公益屬性,堅決抵制數字資本無償占有數據的怪象。習近平對數字經濟的去壟斷與規范發展有著高度的重視并指出:“要糾正和規范發展過程中損害群眾利益、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和做法,防止平臺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依法查處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盵41]國家要設定數字經濟發展的根本性方向,突出人民性原則,加快各類資源要素的導向性流動。

2.建設公共的數字平臺?!捌脚_資本主義”(6)尼克·斯爾尼塞克認為,數據是一種被提取、被精煉并以各種方式被使用的物質。平臺通常由處理數據的內部需求而產生的,并成為一種有效的途徑,有賴于“網絡效應”——使用平臺的用戶跟平臺的價值成正比,平臺資本主義模式已經擴大到整個經濟體系。參見:尼克·斯爾尼塞克:《平臺資本主義》,程水英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第46頁。的剝削實質已然受到批評,但“平臺”的新業態依然有助于數據的共享和數字生活的建構。公共的數字平臺并不以營利作為目的,向所有社會大眾開放,數字技術之下的所有個體借助數據的共同生產、控制、所有的過程,促使數據實現去商品化的特質,成為滿足大眾進行學習、工作、社交等數字生活的公益性工具。這一平臺的建立,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之下,聯合互聯網企業等民間社會力量,來共同打造一個公益性質的數字領域;同時,要倚仗數字征稅、數字資源再次分配、國有及集體資本的數字投資等形式來消弭數字空間不同主體之間關于數據生產、使用、占有等不平等現象,進而復歸于數字正義。

3.完善對數字生活的監管。社會大眾在個人私密空間借用人工智能暢游在數字生活的海洋時,殊不知已在數字技術的監視范圍內,“在數據痕跡中,有關你的一條信息可以與另一條信息捆綁在一起,另外一條信息又可以與別的信息捆綁在一起,直到這條數據串變成(算法建構的)‘你’?!盵42]數字生活中的諸多行為都被信息串組的數據形式進行傳送。因而,數字行為的隱私保護如同皇帝的新裝一般,只是眾人蒙蔽自我的笑諷,數字生活存在著赤裸風險的可能,數據的泄露、販賣、侵占等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國家需要制定關于數字保護的法律法規,強化對互聯網企業、數字平臺等人工智能參與者的監管與約束,確保數字生活過程中的保護。除此之外,對于數字生活中滋生出的惡意造謠與攻擊、走漏國家機密等不和諧的聲音,國家與平臺要對社會大眾的數字行為進行有限度而必要的監管與約束,完善《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內在的數據確權,進而建構數字生活的制度正義。

猜你喜歡
大眾人工智能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一汽-大眾ID.6CROZZ
上汽大眾ID.3
大眾ID.4
上汽大眾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