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企協同育人的高職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以機械制造工藝課程為例

2024-01-04 01:21王鳳清相華文鹿奎奎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校企育人思政

王鳳清,相華文,王 元,鹿奎奎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強調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20 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1]。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保?]161-164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校企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培養更加切合市場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徑。作為培養學生核心技術技能的專業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校企協同開發的專業課程中,在潤物細無聲的情境下做到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是擺在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開發者面前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為此,以高職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核心課程“機械制造工藝”為例,對校企協同育人視域下的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探索。[3]83-88

一、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課程簡介

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是一門校企聯合開發的機械類和近機械類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以精度控制為主線,主要任務是研究在機械制造中優質、高產、低消耗地生產機械裝備的原理和方法,從而協調制造成本和產品質量之間的矛盾。著重探討機械加工工藝,零件制造質量影響因素、經濟性及生產率等工藝因素及其控制方法。課程以機械制造過程中的工藝問題為導向,主要包括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的制訂、機械加工質量、機床夾具的相關工藝、典型零件加工、現代制造技術、機械裝配工藝基礎等內容,通過項目化學習,可初步具有分析和解決機械制造中一般工藝技術問題的能力、制訂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的能力,并學會處理機械加工過程中質量、成本和生產效率三者的辯證關系,以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現高效、低耗。課程具有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實踐性強、靈活性大的特點,涉及毛坯制造、熱處理、切削加工、表面處理、裝配、工裝設備、產品設計、經濟核算、企業管理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綜合應用到機械制圖、金屬工藝學、公差與技術測量、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液壓氣動、金屬切削機床、企業管理與技術經濟學等課程的知識,課程內容與生產實際緊密相關。

(二)課程思政總體建設思路

1.打造一支校企協同育人課程團隊

組建一支由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老師、企業工程師、專業課老師組成的混編教學團隊。專業課教師主要負責課程改革的總體設計及大部分教學任務的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納入課程團隊,作為課程共建人,全面參與課程的教案、教學資料、授課內容設計;輔導員老師加入課程團隊,主要負責課后考查體系保障及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反饋;企業工程師負責將工匠精神元素、吃苦耐勞精神元素引入課程。課程團隊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思政混編教學團隊建設思路

2.形成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體系

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春風化雨”作為基本原則、“潛移默化”作為基本方式,充分挖掘機械制造工藝相關思政元素,“水到渠成”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每個項目單元中,融入課程知識點中,如圖2所示。

圖2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圖

3.建立操作性強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

按照課程思政理論架構,創新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制定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思政育人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由團隊中輔導員老師根據評價標準,通過線上線下問卷調查、談心談話、集體座談、課外活動的組織、模擬現場等方式牽頭評估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并通過反饋機制,及時修正課程的實施,以閉環形式,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如圖3所示。

圖3 課程思政實施圖

(三)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設計

1.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一要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二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四要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五要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4]110-113根據《綱要》要求,課程團隊經過研究明確了課程育人目標,即注重強化提升學生工程倫理素養,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并進一步激發其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應有的使命擔當。[5]183-185,189進而團隊成員查閱文獻資料,深入廠礦企業、生產一線,廣泛挖掘機械制造領域工藝相關情境的思政資源、元素,結合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進行提煉加工,歸納成工程倫理、工匠精神、科技報國等內容融入項目單元中,形成了專業特色鮮明寓思政元素于其中的課程教學體系,[6]46-51見表1。

表1 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思政元素

2典型零件加工工藝規程設計質量意識;成本意識;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的能力;安全意識;規范意識;誠信品質;傳承意識;工匠精神;專注踏實的工作作風。3裝配工藝規程設計綠色環保理念;精益求精的精神;標準化意識。4專用夾具設計責任意識;科學精神。(1)通過項目化的工藝規程設計實踐,不斷強化質量意識,以質量合格為一切工作的前提;(2)通過工藝規程設計、成本核算、工時定額等操作,強化成本理念,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平衡質量、成本、效率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3)通過企業工程師授課,現身說法,引入企業安全管理規程和安全事故案例,不斷增強學生安全底線思維;(4)通過實踐中對各種規范的執行和工藝規程對模擬一線的直接指導,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5)通過“學徒制”式的企業實踐,從大國工匠身上體悟工匠精神;從企業導師和一線師傅身上學習專注踏實的工作作風,學會尊重師傅,做好傳承。(1)通過綠色裝配技術在裝配工藝規程設計中的應用,培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環保理念;(2)通過裝配規程制定項目實踐中標準件、標準規程的選用,養成標準化意識;(3)通過裝配工藝細微變化對裝配質量的影響,強化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1)通過學習工裝(夾具)發展史,夾具設計安全系數設計強化學生責任意識教育;(2)通過夾具設計過程中的精確計算、科學設計、輕量化設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2.《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機制

根據《機械制造工藝》課程育人目標,課程團隊將課程標準進行了系統梳理,將原有課程體系中的項目單元進行了整合再造,形成了適配思政元素映射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在課程項目單元框架內,研究選用適當的案例、任務、專業發展史等思政元素載體,并進一步選取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的項目化教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企業實踐和理論學習相結合的工學結合教學、企業學徒制教學等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貫通到學生的專業基本素養、專業核心素養、崗位綜合素養提升的各個階段。圖4 以機械制造工藝課程為例較為系統直觀地闡釋了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機制。

圖4 思政元素融入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機制

二、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

課程思政改革后,課程先后進行了多輪教學實踐,課程團隊中的輔導員根據評價標準,通過線上線下問卷調查、談心談話、集體座談、課外活動的組織、模擬現場等方式牽頭評估了實施情況,達到了多方滿意的效果,師生獲得感、學生綜合素養均獲得明顯提升。

(一)實現了思政融入專業課的“春風化雨”

通過運用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的項目化教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企業實踐和理論學習相結合的工學結合教學、企業學徒制教學等教學方法,將工程倫理素養、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應有的使命擔當等思政元素“春風化雨”般地融入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中,實現了專業與思政同向同行,思政教育與專業培養的協同統一、“潤物無聲”。

(二)切實轉變了專業課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經過課程改革,進一步明確了課程的育人目標,調整了教學方法,運用了更多更靈活的思政元素載體,將學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現場、廠礦一線工作有機融合到一起。思政元素的融入讓課程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有了靈魂,變得不再枯燥乏味,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促進其進一步端正了學習態度,優化了學習方式,從而提升了學習的成效,課程改革后學生的考核評價情況較改革前有明顯提高。

(三)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課程思政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有機融合到一體,有效解決了德育與智育相脫離,專業與思政兩張皮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專業和技能的同時,具備未來崗位職業所需要的職業素養,獲得更全面的綜合素質。經過對畢業生調查反饋,普遍反映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其求職和崗位工作中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增強了其發展后勁。

三、基于校企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

(一)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需要優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組成部分,而培養方案由人才培養模式所決定?;谛F髤f同育人課程思政建設要有支持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作支撐。某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單獨一門課程的事,要放在整個專業甚至于專業群的培養方案中通盤考慮,這些內容在確定人才培養模式時就要做統籌安排。機械制造工藝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就得益于有現代學徒制與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作支撐。

(二)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需要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是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的實施者,直接決定著建設和改革的成敗。能夠很好地完成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的教學團隊應該以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為基礎,能夠清晰地掌握課程的育人目標,善于整合資源挖掘思政元素。術業有專攻,教師個體所具備的能力和掌握的資源往往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過互相取長補短,通過打造團隊的方式完成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機械制造工藝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即組建了由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企業工程師組成的混編教學團隊,通過團隊協作最終完成了課程思政建設、實施、評價及反饋。

(三)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需要深入挖掘可用的思政元素

同一育人目標下其可選取可挖掘的思政元素非常多,可以來源于專業發展史、社會發展史、具體案例等,也可以來源于專業相關的故事、名人軼事、專業趣聞等,也有從企業一線、廠礦現場現身說法中獲取的。但并非所有的思政元素都好用能用。思政元素選取好了,能夠完全與課程知識體系、能力目標水乳交融,在潤物無聲中即可完成育人目標。選取不好,則會出現為了思政而思政,甚至有專業課“說教”之嫌,起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具體的課程,具體的人才培養方式,具體資源條件適當地選取思政元素。

(四)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需要有力的評價反饋機制

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評價要警惕“只看熱鬧不見專業”的現象,表面看案例一個接著一個、故事一個連著一個,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參與度”很高。但是這些案例、故事卻與專業相關度不高,與育人目標關聯度不大,實際有課堂“娛樂化”之嫌。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評價需要一個貫穿全過程的變換評價反饋機制, 不僅能從課堂活躍程度評價學生課堂參與度,還要能從課后的任務完成情況評價課程的實施效果,甚至還要跟蹤思政元素在學生擇業、就業及職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全程跟蹤評價,實時做出反饋,這樣才能保證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育人與育才相統一。

猜你喜歡
校企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