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學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

2024-01-07 10:50楊彩玲
文理導航 2024年1期
關鍵詞:史料實證高中歷史教學培養路徑

楊彩玲

【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不斷向素質教育轉變,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也更加重視學生學科思維的培養和核心素養的提升,而高中歷史這一學科中“史料實證”作為核心素養的中樞其作用及價值尤為重要。高中歷史教學以新課標為依據,立足于教材,對教材深層研讀,深化史料,將教學實際需要及教學主線與史料有效結合,通過情境創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目標得以完成的同時,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也實現了有效提升,進而為歷史教學向“理解和解釋”方向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歷史史料教學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逐漸被大部分中學歷史教師所認可并積極踐行?!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中對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進行了明確劃分,并確定了“史料實證”是高中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并將“史料研讀”作為選修課程內容進行了設計,對“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給出了指導性建議,以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史料的精選并適當引入,教師要對歷史發展脈絡進行邏輯性梳理,盡可能地將歷史真實情況進行完整還原,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歷史場景,通過對事件本質的深入揭露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以此促進課堂容量的擴展及課堂內涵的深化,實現歷史教學方式從以“教教材”為主逐漸向以“用教材教”轉變,最終達到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形成和素質教育真正落實的目的。

一、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主要困境

(一)教學與現實生活脫節

當前高中歷史這一學科學生所具備的史料實證意識較為薄弱,學生接觸到的大多是教材中給出的觀點及內容,基于史料實證的學習思維尚未形成,而歷史史料體現的形式及類型豐富多樣,既有課本上的相關配圖,也有優秀的歷史著作、古籍、博物館、紀念館等,這些重要材料為教師向學生解釋及重現歷史事件、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提供了關鍵性的指引。高中歷史教材大多是基于文字材料及相關配圖對史料內容加以展現,而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在講解所涉及的史料時大多照本宣科,對史料信息的引入及拓展較為局限,學生史料探索理念的形成受到了一定的約束。此外,教材中所涉及的歷史史料雖有文字材料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但教師的直接講述無法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使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不足,理解趨于簡單化,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把握及認知的形成缺乏正確性和全面性。

(二)師生缺乏應有的質疑態度

受“以教師為主導”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慣性思維特征,即學生認為教師講解的內容或提出的觀點都是對的,對課堂上教師所引入的歷史史料都是持認同態度,很少有學生質疑這些內容,削弱了學生深入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進而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能力和歷史審辯思維的形成和提升。此外,教師開展的實際教學活動都是立足于課本,部分高中歷史教師自身的史料基礎并不牢固,史料專業素養不高,對教材中給出的觀點和結論是肯定的,雖會要求學生對給出的歷史史料意圖進行分析、探究,但其對史料內容并不會質疑。加之新課標的變化及新教材知識的增加整合,高考歷史考查中史料的運用頻率有所增加,而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方式等要想適應這些改革和變化需要一定的過程,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對應試教育過于重視

應試教育觀念對我國教育領域的影響較深,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設計更加側重于考試重點內容,對學習方法及理論知識的傳授也是以高考命題規律、方向及解題思路為主開展的,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則是通過不斷練習和死記硬背獲取的。長此以往,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只是為考試做準備,對史料的認識較為模糊,通過查找歷史文獻或參觀歷史古跡等來學習歷史的這一思維方法嚴重缺乏,學生史料基礎薄弱使得他們在閱讀史料時易出現讀不懂、難理解等情況。這種學習方式既不利于學生良好史料實證素養的形成,也不符合高中歷史課程要求,學生在面對高考歷史的改革也就無法快速適應。

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路徑

(一)理論聯系實踐,樹立良好實證精神

高中生其認知觀念基本形成,高中歷史教學在立足于課本的同時更不能脫離實踐,教師可合理安排時間開展研學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社會實踐調查等,讓學生對歷史史料及事件有更為真切的感悟。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并對所開展的史料實證活動進行設計,以過程性知識的傳授促使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側重于結論性知識的傳統教學方式得以改變,學生以“求真、求證、求智”為原則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以基本歷史知識為基礎從實踐性出發,促使學生從細微處親自探究并重新獲取歷史知識,并帶著全新的求知體驗收集歷史史料,進而為良好實證精神的樹立奠定基礎。

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一課中,教師需將這一時期繁榮與危機共存并立的特點向學生詳細講解,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程度均已到達了頂峰,然后提出問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正確看待明清易代?”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史料可得出其政治目的宣揚明朝國威,經濟目的是擴展朝貢貿易;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參觀鄭和紀念館,讓學生親身感受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憶衍生出的文化象征,并從中深層次領悟中華民族一直追求的和平外交、和睦共處的發展原則及其開拓精神。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時事,深入挖掘史料,以全球化史觀探究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時期之一的明朝為什么會滅亡,學生通過史料實證得出導致其滅亡的主要因素在于明朝后期帝王無道、宦官干政、吏治腐敗等,同時還面臨著內憂外患,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關外滿洲逐漸崛起,最終清軍入關,明朝被清朝所取代,進而總結出更深層次的結論,明清易代既是歷史發展趨勢,也是封建制度最后的掙扎。最終使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更為深入,讓學生明白繁榮的同時也不能對危機和挑戰有所懈怠,以此實現學生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的增強。

(二)敢于提出質疑,形成正確辨證思維

歷史資料具有多樣性,從內容來看,歷史人物及事件的記載受不同時期或不同個體的主觀性影響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不同記載者的觀點及想法也各不相同。從傳播方式及渠道來看,因差異性的存在增加了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難度。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要深層次、多維度地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基于此史料實證活動的開展才更具針對性,同時引導學生持一定的質疑態度辯證看待史料信息,并靈活運用史料的“說明”“論證”功能,通過對比不同史料對其進行批判性認識,為正確辯證思維的構建奠定基礎。

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中,教師可先立足于課本提出問題:“秦滅六國的先后順序是什么?”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是以課本為載體開展的,學生從課本中得出答案后教師再繼續提問:“韓國為什么是秦國第一個滅掉的國家?為什么最后才滅齊國?”教師依托于史料設置問題時要注意避免過于明顯的引導下,這樣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受到限制。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可展示戰國時期的形勢圖讓學生仔細觀察,以史料為依據學生給出的結論也更加符合歷史客觀事實,即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地盤小且距離秦國近,而秦國實行的“遠交近攻”國策使齊國最后被滅。這一開放性史料課堂教學促使學生歷史思維得以活躍的同時,學生基于“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意識也更加牢固。

(三)引入歷史史料,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課堂傳授學生知識和學習技巧,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備課時更精細化,先對本節課涉及的史料進行精選,然后對授課時如何將選擇的史料價值充分發揮進行設計,這也是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有效開展所必需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教材的合理、有效使用,在講解和闡述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時還需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讓學生對史料進行自主閱讀、探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問題進行討論、辨析,基于此,教師再深入講解、論證這些史料,循序漸進的引導式教學流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歷史時正確方法的掌握,還有助于其科學歷史觀的樹立。因此,高中歷史在課堂上引入并運用史料時的教學設計邏輯要清晰,對問題的提出及連接要前后呼應、層次分明,通過預設問題的指引能夠使學生在史料片段中對所表達的觀點和結論進行逐一正確的提取,效果方面,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有了顯著提升;史料實證素養的落實方面,學生分析、探究史料時的證據意識和實證精神得以進一步強化和樹立。

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全球航路的開辟”一課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現代中國及西非馬里邊境線的圖片史料,然后提出問題:“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哪些?差異起源于何時?”學科知識交叉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所涉及的地理學科內容能夠使學生正確說出圖片史料中的國家所處的緯線、氣候、特點等,學生踴躍表達自己觀點的積極性更高,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可逐步向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進行引導,并提出問題:“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動因?開辟新航路的條件?”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史料得出經濟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動因這一結論,明白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在加快封建莊園制度解體速度的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資本的積累離不開貨幣(黃金白銀),而歐洲大多數貴重商品主要來源于中國和東方,但絲綢之路所花費的時間、人力、物力較多,傳統亞歐陸上貿易通道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因此急需開辟新商路以滿足歐洲人的“尋金熱”。教師在引入和運用史料時通過一連串問題的設置,將史料與學生的思維進行了有效串聯,幫助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學生思維及視野得以活躍和拓展的同時,其實證意識也隨之提升。

三、結束語

“學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及教育價值不應局限于“高分”,新課標及高考歷史方向為歷史教育的優化提供了指引,而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與人才培養需求相符合。因此,高中歷史教學要重視“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并基于正確的認知實現學生史料實證思維的構建,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云飛,肖龍海,陳輝,等.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歷史教學突破的邏輯路向——基于普通高中歷史修訂課標及統編教科書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42-47.

[2]徐渭清.培育實證精神:史料實證素養的價值目標如何實現[J].歷史教學:上半月,2020(8):69-72.

[3]吳鴿.史料實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以“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2):45-47.

猜你喜歡
史料實證高中歷史教學培養路徑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素養論析
史學閱讀與史料教學
以“史料實證”為中心的高三歷史復習課
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路徑探究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活用思維導圖,突破歷史教學重難點
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實驗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中對歷史圖片的開發及實際應用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方式如何與時俱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