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旨腴詞,文章領袖”
——枚乘及其文學史地位

2024-01-09 05:50徐公持
北方論叢 2023年6期
關鍵詞:太子

徐公持

漢代文士枚乘事跡,《史記》所載不多,惟《司馬相如列傳》《鄒陽列傳》中言及數語:“……是時梁孝王來朝,從游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莊忌夫子之徒”“淮陰枚生之徒”?!稘h書》則專為之設傳,與賈山、鄒陽等合為一篇,所敘稍詳。枚乘(1)按枚乘之“乘”,應讀為去聲(chèng)。倪濤:“枚乘,‘乘’字多誤讀平聲。杜枚‘枚乘文章老’?!?《六藝之一錄》卷二百六十四),字叔,故又稱“枚叔”,早歲在吳王劉濞幕中任郎中。劉濞為劉邦兄劉仲之子,既是皇室近親,又被封于富庶之地(當時吳王駐地在江都);從輩分上看,他還是文帝劉恒堂兄,故而他自視甚高,目空一切,對于在“諸呂之亂”之后受到功勛老臣擁戴、自代地入京繼承帝位的堂弟劉恒,并不佩服,甚懷怨望;后來更滋生謀逆之心(2)吳王劉濞,為何產生“逆心”?對此事解釋,班固以為:“吳王以太子事怨望,稱疾不朝,陰有邪謀?!卑喙蹋骸稘h書·鄒陽傳》卷五十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338頁。。作為吳王近臣的枚乘,察知其意,遂上書勸諫。不過事涉帝王大政,性質嚴重,又并未完全顯露,加之吳王性格橫暴驕戾,枚乘不便直白說出,只好委婉言之。但自命不凡的吳王劉濞,哪里聽得進一介文士的勸誡?于是枚乘及其他多位文士陸續離開吳王,轉投梁王劉武。劉武為漢文帝劉恒次子,自少即受父王及母后薄氏寵信。文帝受任帝位,離開經營多年的代地,即封劉武繼任代王,又再轉為梁王。文帝病故后,長子劉啟繼位,是為景帝。作當今皇帝大弟,太后薄氏愛子,梁王劉武更臻貴盛,幕中四方豪杰來聚,文人才俊甚眾,除枚乘外,尚有羊勝、公孫詭、鄒陽、莊忌等。

景帝三年初,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王們,興兵反叛朝廷,此即“吳楚七國之亂”。其時枚乘已入梁王幕中,但他以“前賓客”身份,再次致書吳王以諫,想最終挽救即將墜入深淵的劉濞。因環境地位不同,此書與前書寫法也迥然有異。他不再晦言隱語,而是直白相告,指出在當時情勢下,諸侯王與漢朝廷為敵,略無勝機,必然失敗,基本原因就是“地利不同而民輕重不等”,結果必然是“大王已去千里之國,而制于十里之內矣?!坏孟卤?,軍不得大息,臣竊哀之。愿大王孰察焉!”但此時吳王鐵心反叛,對枚乘不予理睬,結果很快失敗,卒見擒滅,時在當年六月。

事后兩封書函流傳出來,在士人中廣受贊譽,而且受到朝廷賞識。景帝遂下詔,任命枚乘為弘農都尉,要他主管一郡治安。但枚乘長期在吳、梁等“大國”為嘉賓,習慣于風流文雅自在瀟灑的生活,他對處理衙門庶務興趣不高,不愿充任地方正式官吏,故而不久稱病去官。后來再以賓客身份游梁,繼續與文士群友為伍,精力多投入文章制作。

不過梁王劉武,亦非安分守己之輩。他自幼坐享榮華富貴,深得父皇文帝及母后薄氏寵愛,乃兄景帝繼位后,又頗受至親照顧優待?!捌邍畞y”后,他因在梁地與將軍周亞夫一起,阻擊叛亂有功,更加趾高氣揚。他的權勢欲望不斷膨脹,不但生活奢華,在梁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苑囿,規格堪比皇室,更甚者他竟然萌生覬覦皇位繼承權之想。此事與景帝及薄太后的態度亦有關,史載“(梁王)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后,傳于王?!蹀o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3)司馬遷:《史記·梁孝王世家》卷五十八,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526頁。又本篇末載褚少孫之附文,亦敘其事謂:“褚先生曰:臣為郎時,聞之于宮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稱道之也。竊以為令梁孝王怨望、欲為不善者,事從中生。今太后,女主也,以愛少子故,欲令梁王為太子。大臣不時正言其不可狀,阿意治小,私說意以受賞賜,非忠臣也。齊如魏其侯竇嬰之正言也。何以有后禍?景帝與王燕見,侍太后飲,景帝曰:‘千秋萬歲之后傳王?!笙舱f。竇嬰在前,據地言曰:‘漢法之約,傳子適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于是景帝黙然無聲,太后意不說?!薄扒锶f歲后,傳于王”如此分量的話,豈可輕易說出?既然說了,又不真心實行,等于是在欺哄捉弄乃弟,產生后果,不能全怪事主。不久景帝立栗太子,此事暫息。但三年后,事端又生,景帝廢栗太子,劉武非分之想再起,且得到薄太后支持。此議傳出,受到大臣如竇嬰、周亞夫等多人反對,認為不符合皇家繼承傳統規矩。景帝與太后遂即放棄此議,不久又立皇子劉徹(即漢武帝)為太子。為此劉武更加不滿,一腔怒火,無處發泄,竟聽取部下策士主意,使人刺殺朝臣反對者袁盎等十余人。事情震動朝廷,景帝極為憤怒,于是親兄弟關系緊張,主謀者羊勝、公孫詭等自殺,梁王劉武本人亦不得不親赴朝廷,負荊請罪。雖未受嚴懲,但從此盛勢不再,自作自受,郁郁寡歡,數年后即病死。枚乘在梁王府中,原以吟詠寫作為樂,見王府衰敗,亦辭歸淮陰故里養老。

武帝少年時即聞枚乘大名,登帝位后,“上鄉儒術”“征文學之士”[1]452,詔令地方官員護送枚乘赴長安。當時枚乘已屆髦耋之歲,武帝特遣“安車蒲輪”征之,然而枚乘衰老病弱,不幸死于道路,未能面見“今上”。枚乘晚年此遇,后世頗有詠嘆者,南朝陳徐陵謂:“不期枚乘老叟,忽降時恩;馮唐暮年,見申明主?!盵2]861感嘆時運,意味良深。然而作為優秀文士,枚乘政事才能,未必高明;即使受到青睞重用,也難以保證取得出色功績?!肮γ迸c“文學”,何去何從?枚乘一生,以實際行動作出取舍選擇,而且不止一次。他認識自身優勢所在,清醒抉擇,正確無誤。故而其仕途不展,未能“見申明主”,未必是憾事。

枚乘今存著作,首先是前后二封致吳王劉濞書,它們被班固錄入《漢書》本傳中。兩篇諫書文字,作于不同時機,前者在吳王反叛醞釀期,當時作者尚在吳王幕中;后者在反叛始發期,枚乘已脫身吳地,入于梁王府第。故而二者行文內容有異,風格亦不同,一含蓄、一直白;一委婉,一率放,而各呈精神。前篇首先表述對于吳王的一片忠誠,說“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于臣乘言?!苯又陨钪衅匠5览?,加上大量的譬喻、暗示言辭,勸諫吳王小心謹慎,切勿冒險,自我克責,以保平安。如“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以為大王惑也”:以“居泰山之安”比吳王當時的地位處境,以“走上天之難”喻吳王的企圖向往,頗為生動形象,又寓警誡深義。又如“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陰而止,景滅跡絶。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猶抱薪而救火也”;以“畏其景而惡其跡”“抱薪而救火”,比喻吳王行事荒謬,所說既合事理,且含哲思,頗顯示觀察社會的透徹,又表現解析時事的高明。

后篇則以直白語氣,正面分析當前大勢,指出吳王等諸侯與漢朝廷之間,在道義上及實力上,皆存在差距,強弱較量,勝負立判;故而吳王興兵反叛,前景不妙,為自尋死路:

今夫讒諛之臣為大王計者,不論骨肉之義,民之輕重,國之大小,以為吳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夫舉吳兵以訾于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事矣?!翊笸踹€兵疾歸,尚得十半;不然,漢知吳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黃頭,循江而下,襲大王之都魯東海,絕吳之餉道;梁王飭車,騎習戰射;積粟固守,以備滎陽,待吳之饑。大王雖欲反都,亦不得已?!笸跻讶デЮ镏畤?,而制于十里之內矣。張、韓將北地,弓馬宿左右,兵不得下壁,軍不得大息,臣竊哀之。愿大王孰察焉!

文中標舉“骨肉之義”,義為諸侯王皆劉氏宗親,即有分歧,亦不應動輒兵戎相見。又提出“民之輕重”,其義殺伐爭戰興起,遭禍者首先是百姓,提示吳王,此舉有違倫理,有害民生,不合道義。再者指出“國之大小”明顯,實力強弱懸殊,又吳軍遠離本土,與漢軍對壘,“已去千里之國”,“制于十里之內”,必致失敗,自取其禍。二篇《諫吳王書》,以分析時政為主,引述史事,古今比照,剖明利害,辨正是非,指示大勢,文字鏗鏘有力,頗含理致,為漢代論說文代表作之一,亦古代文章史上名篇。宋·黃震評論說:“鄒陽、枚乘,本未免戰國游士之余習;能持正論,可嘉。乘《諫吳王書》尤明切?!彼f誠是。(4)黃震《黃氏日抄》卷四十七,徐時宜、邢怒海整理,《全宋筆記》第十編(九),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第405頁。又關于枚乘《諫吳王書》之后篇,有說《漢書》本傳所載文字,有部分為后人所擬,《漢書》顏師古注謂:“劉攽曰:此枚乘說吳王后,是后人以吳事寓言爾,故言齊王殺身等事不同。又卭筰,武帝始通,此已云‘南距卭筰之塞’,益知其非?!笨蓞⒖?。

枚乘《七發》,在文學史上影響更大。就內容言,《文選》李善注曰:“《七發》者,說七事以啟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逼湔f正確,后來曹植仿作《七啟》,“啟”“發”義近。本篇中設二人物,即“楚太子”“吳客”。篇中開首寫“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曰:‘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太子曰:‘憊,謹謝客?!斨x客。賴君之力,時時有之,然未至于是也?!眱杀椤爸斨x客”,明顯有拒客之意。接著吳客嚴詞直言其疾病的嚴重性:“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無所……縱耳目之欲,恣支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且夫出輿入輦,命曰蹷痿之機;洞房清宮,命曰寒熱之媒;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庇终f“……太子膚色靡曼,四支委隨,筋骨挺解,血脈淫濯,手足惰窳。越女侍前,齊姬奉后;徃來游燕,縱恣乎曲房隱閑之中,此甘餐毒藥、戲猛獸之爪牙也。所從來者至深遠,淹滯永久而不廢。雖令扁鵲治內,巫咸治外,尚何及哉?”這是富貴享樂、縱欲腐敗生活所造成,最好的醫巫亦無法治愈。病情如此嚴重,太子害怕了,承認說:“諾,病已。請事此言?!庇谑菂强驼f:“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不欲聞之乎?”聽說無藥可救了,太子終于態度大變,謙稱為“仆”,說:“仆愿聞之?!?/p>

接著“吳客”就說治“疾”之“發”共六則。第一則為“使師堂操暢,伯子牙為之歌?!w鳥聞之翕翼而不能去,野獸聞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蟲喬螻蟻聞之柱喙而不能前。此亦天下之至悲也?!睌⑹鎏煜隆爸帘奔醋顑灻?5)此處“悲”字,為優美之義。說參見徐公持論文《論漢代悲情文學的興盛與悲美意識的覺醒》,載于《文藝研究》,2017年第3期。的“歌”,接著問:“太子能強起聽之乎?”但并未引起太子響應,只是回答說:“仆病,未能也?!苯又鴧强陀纸舆B說了另外幾則“發”,它們分別是:“……小飯大歠,如湯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強起嘗之乎?”“……于是使射千鎰之重,爭千里之逐,此亦天下之至駿也!太子能強起乘之乎?”“……雜裾垂髾,目窕心與。揄流波,雜杜若,蒙清塵,被蘭澤。嬿服而御,此亦天下之靡麗皓侈廣博之樂也!太子能強起游乎?”“……履游麕兔,蹈踐麖鹿,汗流沫墜,寃伏陵窘,無創而死者,固足充后乘矣。此校獵之至壯也!太子能強起游乎?”對于所敘前幾則飲食游樂騎射之類的“發”,太子的回答一概是“仆病,未能也?!辈桓信d趣。不過在第五“發”之后,太子既說“未能也”,又表現為“然陽氣見于眉宇之間,侵淫而上,幾滿大宅”,眉宇面頰呈現光彩。吳客進而說第六“發”列陣閱兵:“冥火薄天,兵車雷運。旌旗偃蹇,羽旄肅紛……高歌陳唱,萬歲無斁。此真太子之所喜也!能強起而游乎?”太子回復略有改口,說:“仆甚愿從”,但又說“直恐為諸大夫累耳”,并且已經“有起色矣”。于是吳客接著再說第六“發”即“觀濤”:“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逺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麚P流灑,橫暴之極;魚鱉失勢,巔倒偃側。沋沋湲湲,蒲伏連延;神物怪疑,不可勝言。直使人踣焉,洄闇凄愴焉。此天下怪異詭觀也!太子能強起觀之乎?”結果太子又回答:“仆病,未能也?!眳强退於顺鲎詈笠弧鞍l”即“要言妙道”:

將為太子奏方術之士有資略者:若莊周、魏牟、楊朱、墨翟、便蜎、詹何之倫,使之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豈欲聞之乎?

這里雖僅略舉諸“方術之士”的人名,未詳述其“精微”“是非”,而孔、老、楊、墨、莊、孟等圣賢,已經猛然激發了太子情緒,“于是太子據幾而起曰:渙乎若一,聽圣人辯士之言,涊然汗出,霍然病已?!毙形闹链?,“七發”完成,全篇結束??v觀《七發》全文,其知識的弘廣,布局的繁復,篇章的精妙,辭章的宏麗,加上想象力的發達,氣氛的神秘詭譎、人物性格的特異,使得作品呈現十分精妙瑰麗的面貌,其“要言妙道”不但引發了“太子”“據幾而起”“渙乎若一”,其濃郁的神秘氣氛也極大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味,具有強大感染力。

總體說,《七發》以虛擬手法,創造了一種貫通上下古今和籠蓋天地四方的宏大場景,氣勢磅礴,充斥著“神物怪疑”撲朔迷離的神秘氣氛,同時塑造了“吳客”和“楚太子”為主角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之間的對話,演繹生活哲理,闡述生命本諦,其“要言妙道”表達了對于天地人生的深入思考。摯虞《文章流別論》謂本篇要點在于要啟發人心:“宜聽世之君子要言妙道,以疏神導體,蠲淹滯之累?!币簿褪钦f,它的本義就是要疏導世人,多讀聽取智者的勸導,以免思想感情上的自我堵塞墮落。這是一篇高超微妙的抒情作品?!镀甙l》篇幅較長,達二千三百四十余字,在楚辭大范圍內,可與此前最長單篇作品《離騷》媲美(6)《離騷》全文二千四百余字,又《天問》全文一千。?!镀甙l》在寫作風格和文體樣式上無疑繼承了屈原、宋玉以來的楚辭優秀藝術傳統;但又有自己的創造。尤其在“七”的使用上,明顯強化了作品的層次感,有利于文章以對話方式的層層展開,可以隨時改變談論的題材,轉換人物的情緒態度,推進情節的發展,有助于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增強藝術魅力?!镀甙l》堪稱漢代前期文學最重要代表作之一。

就作品質地言,《七發》受屈宋影響很大,文體上本屬楚辭范圍,與賦也很接近;但它具有鮮明特色,獨創性較強。面世后,受到當代寫作人士的仰慕,不久便興起了一股學習和模擬的潮流,貫穿于整個漢代,直到魏晉。曹植曾概括敘述這股潮流說:“昔枚乘作《七發》,傅毅作《七激》,張衡作《七辯》,崔骃作《七依》,辭各美麗,予有慕之焉。遂作《七啟》,并命王粲作焉?!彼e漢代諸作者,都是一流文士,而他本人及王粲,也是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光彩奕奕者?!稗o各美麗,予有慕之焉”,可知在曹植心目中《七發》等所具有的分量,非比尋常。而作為文學理論家的劉勰,對此評論則更加全面深入:

及枚乘摛艷,首制《七發》。腴辭云構,夸麗風駭。蓋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之子也?!浴镀甙l》以下,作者繼踵。觀枚氏首唱,信獨拔而偉麗矣。及傅毅《七激》,會清要之工;崔骃《七依》,入博雅之巧。張衡《七辨》,結采綿靡;崔瑗《七厲》,植義純正。陳思《七啟》,取美于宏壯;仲宣《七釋》,致辨于事理。自桓麟《七說》以下,左思《七諷》以上,枝附影從,十有余家?;蛭柠惗x睽,或理粹而辭駁。觀其大抵所歸,莫不高談宮館,壯語畋獵;窮瓌竒之服饌,極蠱媚之聲色。甘意揺骨體,艷詞動魂識。雖始之以淫侈,而終之以居正。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子云所謂先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者也。惟《七厲》敘賢,歸以儒道;雖文非拔群,而意實卓爾矣。[3]161

劉勰首先分析了《七發》本身的風格特點為“腴辭云構,夸麗風駭”,指出其寫作目的在于“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之子也” ,這是符合作品實際的。他又認為,因為《七發》“獨拔而偉麗”,所以出現“作者繼踵”的現象。

這里要附帶言及“‘七’體”。就在傅毅等諸多文士對枚乘《七發》“繼踵”亦即模擬或仿作潮流基礎上,“七”在漢魏六朝時期被視為一種特殊的文章體裁。這是枚乘對于中國文體發展的一大貢獻。以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纂的《文選》為例,它就不但選錄了《七發》本篇,還選錄了曹植《七啟》、張協《七命》。三篇作品占有上下兩卷,即三十四卷、三十五卷;專設有卷名,即“七上”“七下”,置于“騷”體(三十三卷)之后、“詔”“令”體(三十六卷)之前。如此,“七”體就成為與“騷”“詔、令”,甚至“賦”體分列的一種獨立文體?!段倪x》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優秀文章選集,可以說,“七”之被正式列為一種文體,是從蕭統開始的。在《文選》之后,多種作品選集如《藝文類聚》(卷五十七)等,皆全文收錄《七發》等,并獨立設體或卷。又在歷代文論家筆下,“七”也往往成為專門的評論對象。劉勰《文心雕龍》,全書并未專設評論“七”體之篇。他在《銓賦》篇中也只是提到了枚乘其人及其賦作,說“……秦世不文,頗有雜賦。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王、揚騁其勢……信興楚而盛漢矣?!痹谡摷熬唧w作品時則說“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這里只說枚乘《菟園賦》,而不涉于《七發》。劉勰這樣處理,并非無視《七發》,因為他對《七發》的正面論述,安排到《文心雕龍》另一篇《雜文》里了,相關論述的原文已見上文所引,就在上舉這段引文中,劉勰先說“及枚乘摛艷,首制《七發》”,接著列舉了一系列“作者繼踵”事實,涉及后世作者“十有余家”,形成一個以枚乘為主導,以《七發》為標的的事實上的家派群體。所以我們可以判斷,這篇《雜文》的主要篇幅,就是用來論述《七發》的內容和體格上的特色,及其影響和流變的;所說“作者繼踵”等一系列內容,正是在專門演繹“七”體的繼作者及其各自特色。由此可見劉勰雖然并未將“七”作為一種文體明確標舉出來,但他對“七”作為一種文體的認識和重視,可以說是明確的。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收錄《七發》《七啟》等作品為一類,標設“七”之體,編入“雜文”之部,是遵循了劉勰的思路。

“七”體的形成,亦有流弊。劉勰在分析“繼踵”者各自取得的成就同時,還指出其種種不足?;镜谋锥耸恰爸S一勸百,勢不自反”?!皠瘛倍唷爸S”少,這是就內容取向說的。另外,既有隨波逐流,入于庸俗;又有陳陳相因,缺乏創新(7)宋代洪邁的批評更為嚴厲,他說:“枚乘作《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詞,上薄《騷》些,蓋文章領袖,故為可喜。其后繼之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骃《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之類,規仿太切,了無新意。傅玄又集之以為《七林》,使人讀未終篇,往往棄諸幾格。柳子厚《晉問》,乃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新機杼,激越清壯,漢、晉之間,諸文士之弊,于是一洗矣!”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頁。。班固曾寫道:“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8)《漢書·藝文志》卷三十“賦”類,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56頁。這是富于批判精神的清醒評論。這種模仿色彩濃厚的寫作現象,在華夏文學史上不是個別的。它既是對于先賢的仰慕尊重,也是對獨創精神的一種忽略和回避。從社會文化背景上來看,這與漢代武帝以后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文化政策,有一定的關聯;“經典意識”和“繼承”風氣過于強烈,不免會造成步趨前賢、影響創新的流弊。當然,這流弊不是枚乘的過失,而是“繼踵”者所處時代文化風氣趨于保守的結果。

《諫吳王書》《七發》之外,枚乘今存尚有多篇賦,以及詩歌等。

首先要說及《菟園賦》(又題作《梁王兔園賦》),見載《文選》卷三十一。此為“游獵之賦”,自賦中所寫地名觀,“于是晚春早夏,邯鄲襄國;易、涿之麗人,及燕、汾之游子,相與雜沓,而往款焉”應在北方燕趙一帶。所寫游獵場景,頗為熾烈:

車接軫而馳逐,輪錯轂而接服。騰躍之意未發,嬉游之歡方洽。心相扶奪,氣怒不竭;羽蓋繇起,被以紅抹;蒙蒙然若雨委雪,高冠翩焉。左挾彈,右執鞭,日移樂衰,逰觀西園。復其所次,顧錫從者。從容安步,斗雞走馬;俛仰釣射,烹熬炮炙。極歡到暮,樂而不舍。

此賦寫出鋪張盛大場面和歡樂縱放心態,當是梁王府中奢靡生活寫照,而隨從文士也從中分享到風流快感,以致“樂而不舍”。南朝謝惠連作《雪賦》,其中所寫場景,頗承本篇辭意:“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云繁。梁王不悅,游于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其中明確寫到“兔園”,以及“梁王”“枚生”等人物;李善注:“此假主客以為辭也?!稘h書》曰:梁孝王,文帝子也?!段骶╇s記》曰:梁孝王好宮室苑園之樂,筑兔園也?!盵4]194

枚乘又有《忘憂館柳賦》,亦游樂之作。其序云:“梁孝王游于忘憂之館,集諸游士,各使為賦。枚乘《柳賦》,路喬如《鶴賦》,公孫詭《文鹿賦》,鄒陽《酒賦》,公孫《乘月賦》,羊勝《屏風賦》,韓安國作《幾賦》不成,鄒陽代作。鄒陽、安國,罰酒三升;賜枚乘‘路喬如絹,人五疋?!盵5]178賦中寫“……于嗟細柳,流亂輕絲;君王淵穆其度,御群英而翫之”[5]179等。劉勰曾說:“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稱贊其寫法新穎,評價似乎還在司馬強如《上林賦》之上。當然,枚乘及其他“游士”的這些作品,多與梁王劉武府中生活有關,雖頗風雅,不免奢華。它們一方面寫出了作為盛世文學“京殿苑獵,述行序志,并體國經野,義尚光大”[3]90的主流取向,另一方面亦不免“諷一勸百,勢不自反”,“勸”多“諷”少,呈現濃烈的奢靡色彩。

枚乘詩歌,情況比較復雜。徐陵《玉臺新詠》卷一收錄有“枚乘雜詩九首”,具體篇章則包括《西北有高樓》《東城高且長》《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蘭若生春陽》《庭前有奇樹》《迢迢牽牛星》《明月何皎皎》等共九篇。漢末《古詩十九首》,曾被鐘嶸譽為“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8]62而其作者問題,《詩品》并無明指,只是說:“……頗為總雜。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蔽聪露ㄕ?。然而有人認為是枚乘之作:李善即是代表。其注張衡《西京賦》曰:“枚乘樂府詩曰:美人在云端,天路隔無期?!盵4]36又李善注謝玄暉《休沐重還道中一首》:“枚乘樂府詩曰:羙人在云端。表猶外也?!盵4]384二次皆謂“枚乘樂府詩”,而所謂“樂府詩”,二處皆實指古詩十九首作品,可知李善認為枚乘是“古詩十九首”部分作品的作者。但同一個李善,在不同場合又有不同說法。在另一處《文選》注(《雜詩·古詩一十九首》)中,他又說:“五言并云古詩,葢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詩云:‘驅馬上東門’,又云‘游戲宛與洛’,此則辭兼東都,非盡是乘明矣。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編在李陵之上?!盵11]409這里雖說“或云枚乘”,但又說“疑不能明也”,說法不確定。隨后又舉出二詩句為例,認為這是寫“東都”即東漢之事,顯然不是作為西漢人枚乘能夠說出的,“非盡是乘明矣”,有道理。而這句話本身,又表明他認為確有部分作品是枚乘所作,只是“非盡是”并非全部而已。為此,紀昀等所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玉臺新詠》謂:“古詩《西北有高樓》等九首,《文選》無名氏,據此知為枚乘作?!盵7]5084其判斷雖然只是推論,但無疑非常值得重視??傊?,在中國詩歌史上,枚乘不能被忽略,因為他有可能是《古詩》十九首部分作品的作者。而“古詩”是公認的早期五言詩的優秀代表,被譽為“一字千金”、“千古之絕唱”(9)王穉登曰:“《古詩》,‘三百’之后,惟稱‘十九’?;蛟泼冻俗?,未可考信。千古之絕唱也?!?手書《古詩十九首》,載于清《石渠寶笈》卷二十八。又,關于《古詩十九首》,本書東漢部分有正面論述,見下文,茲不贅。,其成就和重要性,在兩漢四百年中無與倫比。不過畢竟缺乏直接的證據,所以我們今天無法確認枚乘是《古詩》部分詩篇的作者身份。歷史不可能沒有遺憾,有關枚乘與古詩,亦如此。

對于枚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歷來論者頗多贊譽之聲。在文帝前期,文壇名望,賈誼與枚乘最盛,史有“枚賈”之合稱。無奈賈生,才高命短。枚乘實際年齡(前210?—前138?),略長于賈誼(前200—前168),但憑著年壽優勢,他在文帝后期至整個景帝時期,在文士群中備受推重,籠蓋同輩。班固嘗謂“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高”[8]2327,贊揚他在當時成就突出,是為實情。除上舉班固、曹植、劉勰所論外,唐代詩人王維說:“(枚乘)嘗著《七發》,曹、王慕義。毎奏一篇,漢文稱善。緣情之制,獨步當時。主人橫挑而有余,墨客仰攻而不下?!盵9]342這里所說的“緣情之制”,義在引用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句,指出《七發》以鋪張靚麗方式抒發復雜的情感。李白在詩中詠:“八月枚乘筆,三吳張翰杯。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臺?!盵10]297杜甫也有詩曰:“枚乘文章老,河間禮樂存?!盵11]1612又宋代黃庭堅稱贊《七發》等說:“大概擬前人文章,如子云《解嘲》擬宋玉《答客難》,退之《進學解》擬子云《解嘲》,柳子厚《晉問》擬枚乘《七發》,皆文章之美也?!盵12]又宋·洪邁亦指出:“枚乘作《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詞,上薄《騷》些;蓋文章領袖,故為可喜?!盵13]60所說“麗旨腴詞”,其意略同于劉勰“摛艷”及“腴辭云構,夸麗風駭”等說,這是對枚乘以《七發》為代表的寫作風格特點的準確概括;而“文章領袖”,則與王維所說“獨步當時”意思相近,是對枚乘在西漢前期文壇地位作用的恰當肯定。歷代著名詩人文章家和評論家的這些評語和贊詞,頗為切實,并非虛美,可作閱讀枚乘的重要參照,理解枚乘的可靠輔證。

猜你喜歡
太子
太子洗馬
當太子你可以住幾間房?
春天的太子灣
太子一胖毀所有
聽七旬翁講明太子朱慈烺的故事(1)
雷神太子Ⅲ
雷神太子Ⅲ
雷神太子
雷神太子
雷神太子III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