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特征及機遇挑戰

2024-01-09 10:40寧吉喆
全球化 2023年6期
關鍵詞:和平發展全球治理

摘要:我國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觀察把握國際大勢作出的重大論斷。本文第一部分匯集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述,并回顧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關論述。第二部分分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梳理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機遇。第四部分列舉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挑戰。最后指出,針對百年變局特征,要系統應對、抓住機遇、戰勝挑戰,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關鍵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和平發展 全球治理

作者簡介:寧吉喆,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寬廣視野觀察把握國際大勢,形成了我國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論斷。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科學認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特征及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研究提出應對之策,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外交思想

(一)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重要論述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回國參加2017年駐外使節工作會議的全體使節時指出,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公開表述。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時指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言,充滿機遇,也存在挑戰。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時并存。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關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指導意見的講話時指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哪些特征,變了什么,要給出一個權威性的準確解讀,據此才能做出前瞻性的安排。要求我們重視大變局、胸懷大變局、解讀大變局。

2020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新冠疫情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影響。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中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同時,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論述。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名言,出自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這是全球化的一個標志性口號,也是對世界一體化結果的一個預見。170多年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所以馬克思的預見站得很高、看得很遠。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換的發展程度,取決于生產力的變化。馬克思提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深刻理論。這在世界上是里程碑式的,是對人類社會科學的原創性貢獻。馬克思、恩格斯還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事。這是很重要的論斷,可以說是全球化理論的重要起源。

第二,列寧主義的重要論述。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指出,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資本壟斷的趨勢跨越了國界,在世界上形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呈現出高度壟斷化、政治化、軍事化的趨勢,這就形成了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是要靠武力去爭奪市場、攫取資源的。這就必然帶來戰爭。同時,帝國主義使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平衡的發展結構。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會首先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地方取得成功,比如英國、法國。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可以在資本主義薄弱環節產生,并據此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后來的中國革命以及一系列落后國家革命的成功,都證明了列寧主義的觀點。列寧還提出了新經濟政策的思想,包括通過世界市場學習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蘇聯20世紀20—30年代工業化的成績就是在列寧的新經濟思想指導下實現的。列寧還形象地說,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加電氣化,政治上就是蘇維埃,經濟上就是電氣化。在新經濟政策指導下,蘇聯在工業化建設中引進了很多西方技術。比如20世紀80年代來到中國山西開發平朔煤礦的美國哈默博士,早年也曾到蘇聯開發利用能源。

第三,毛澤東思想的重要論述。毛澤東同志認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不應脫離世界來看中國問題。同時,他指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堅持從世界看中國,同時堅持中國的事要靠中國人自己來辦,領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中國的建設也沒有完全照搬蘇聯的做法,所以中國在蘇聯東歐劇變之后能夠立得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就是堅持走中國自己的路。1935年,毛澤東同志在著名詩詞《念奴嬌·昆侖》寫到,“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是關于世界多極化和中國地位的形象論述。當前世界上重要的也就是美國、中國、歐洲這三極。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外交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別了司徒雷登”也是從世界局勢出發提出來的。后來,我們打破美國的封鎖。英國48家集團創始人帶頭突破美國和英國官方設立的封鎖,與中國做生意。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的外交發生了重大轉變,反對美蘇霸權主義。然后又開展“乒乓外交”,促成中美領導人會晤。中國外交是從中華民族核心利益出發的。西方國家更計較其自身的利益。所以國際上說,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三個世界”的重大理論,并明確指出中國屬于第三世界。

第四,鄧小平理論的重要論述。鄧小平同志最重要的判斷就是世界大戰打不起來,要為中國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他提出,對外開放是中國的長期政策,后來又將其定為基本國策;辦經濟特區,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國外資金技術人才。鄧小平同志指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要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東歐劇變以后,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制裁。鄧小平同志堅定地表示,他們沒有資格制裁中國,中國有抵抗制裁的能力。事實上我們花了三年時間就化解了當時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制裁。他說,中國永遠不會接受別人干涉國家主權,國家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

第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論述。江澤民同志提出十二大關系,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就是正確處理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自力更生的關系。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是重要原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重大決策。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是戰略方針。經過十幾年談判,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終于達成協議?!白叱鋈ァ睉鹇允桥c西部大開發戰略同時提出的,1999年3月,江澤民同志指出,對內實施西部大開發開拓國內發展的空間,對外“走出去”開拓全球發展的空間。他還提出了關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判斷。

第六,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論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作出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之中的重要判斷。同時提出統籌兼顧的重要方針,其中有兩個統籌兼顧都涉及開放,一個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一個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深刻認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背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著力推動開放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外交思想。一是加強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這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根本保證。二是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外交工作的歷史使命以及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這是外交工作的總目標以及基本原則、重要著力點和大國擔當。四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這是外交工作的重要合作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要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路徑,造福沿線各國人民。在第二屆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高質量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堅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五是堅持增強戰略自信,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范,在對外交往中努力掌握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這是外交工作的根本要求、鮮明特質和必備本領。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特征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公共衛生、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特征可以從以下九個方面加以認識。

第一,國際力量對比之變:東升西降。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中指出,1914年以來的世界歷史既是西方成功的歷史,又是西方衰落的歷史。今天,北京、開羅和新德里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巴黎、倫敦和華盛頓一樣重要,而這在幾十年前是難以讓人相信的。其背后是各國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按匯率法計算,“一戰”前后,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的90%左右,“二戰”后占70%左右,如今已下降到低于60%;發展中國家GDP比重則相應從10%左右、30%左右上升到超過40%。如果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發展中國家GDP比重已超過50%。從增量上看,發展中國家GDP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70%以上。近幾十年來,一大批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十幾億、幾十億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現代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實力、自主發展能力、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世界大變局中,中國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格局演變背后的主要推動力量。中國GDP占世界的比重已從1949年的4%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18%,過去10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30%。

第二,世界政治格局之變:多極重構。100年前,國際秩序是由統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宗主國及宗主國集團主導的。二戰后,美蘇對壘,形成東西方兩個陣營。冷戰結束后,蘇聯解體,美國獨大,一超多強。21世紀以來,政治多極化加快發展。國際經濟危機后,七國集團(G7)褪色,二十國集團(G20)、金磚五國登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任何國家或國家集體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但如今,美國仍在搞本國優先、選邊站隊,其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美國把中國作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中美競合并存、博弈加劇,成為世界多極重構的關鍵因素。

第三,世界經濟體系之變:市場覆蓋。與100年前相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在發展市場經濟,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為市場生產經營主體,跨國公司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政府干預雖有所加強,但國際市場上企業家在商言商,西方國家內部不是鐵板一塊,西方國家之間更不是鐵板一塊。經濟利益共同點有可能超越政治分歧,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差異不妨礙經濟合作,經濟全球化大方向難以逆轉。

第四,世界文化版圖之變:多樣并存。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個民族、5000多種語言。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雖然在國際交流和開放發展中不同文化有所融合,但文化的多元化、多樣性始終存在。與100年前相比,發展中國家人口顯著增加、城市化比重明顯上升,發達國家外來移民增加,不同文化、語言、民族、宗教的人群在同一地域共同生產生活成為常態。

第五,社會活動方式之變:網絡泛在。與100年前相比,人類社會信息傳播方式已發生改變,從金字塔型變為扁平化式,從點狀、線狀變為面狀、網狀。與30年前相比,信息化已發展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目前世界上網民總數已超過40億人,中國網民總數超過10億人,移動通信、數字傳播無處不在。從生產方式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從生活方式看,線上消費、網絡教育、遠程醫療日益增加。從社會構成看,勞動崗位、職業門類、就業結構深刻調整。從社會運行看,輿論傳播、管理手段、治理方式顯著變化。

第六,全球生態環境之變:綠色生存。100年來,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大都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20世紀60—70年代,羅馬俱樂部敲起警鐘,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全球共識。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中開始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履行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路子。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就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共識,制定出碳中和及碳達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同時,清潔生產,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投資,綠色低碳循環經濟迅速興起,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賽道。

第七,世界科技趨勢之變:創新驅動。200多年前,以機械技術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生。100多年前,以電氣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生。50~60年前,以電子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生。每一次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頭。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技術、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不斷取得突破,極大地改善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效率,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甚至沖擊??萍贾芷诿黠@縮短,學科交叉更加普遍??茖W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各國的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影響著世界人民的生活福祉,并成為國家競爭、大國博弈的熱點和焦點。

第八,國際產業體系之變:鏈條再造。100年來,國際產業體系從垂直分工為主轉變為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并存。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垂直分工居多,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分工居多。發達國家大多走過工業化、后工業化、去工業化的路子,產業轉移按照“雁行理論”在國家間梯度進行,制造業牽引、服務業跟進的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布局。進入21世紀,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社會矛盾上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并實施再工業化、再制造業化,近年來發生的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對此又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大國博弈背景下,少數國家借機搞“脫鉤斷鏈”“筑墻設壘”“友岸外包”“產業回流”,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展造成影響。

第九,國際治理體系之變:安全交織。與100年前相比,各國面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并存問題,發展中國家還面臨經濟安全與非經濟安全并存問題。在大國博弈中,少數國家推行價值觀外交、單邊制裁、泛安全化,使這一問題更加復雜化。安全問題與發展問題交織,影響要素流動配置,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及居民生活工作。

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戰略機遇

第一,趕超歐美成為可能。20世紀50年代后期,毛澤東同志多次說要趕英超美,那個年代出生的許多人的名字就叫“趕英”或“超美”。當時趕英是一個理想,現在已成為現實。如今,中國經濟仍在持續發展,今后十年有可能保持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美國經濟增長想再加快已很難,它的合理上限就是2.5%左右。

第二,和平發展仍是主流。和平發展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合作是潮流,這并沒有改變。雖然局部沖突時有發生,但只要大國之間的平衡沒有被打破,世界大戰就打不起來,這個判斷還是成立的。當前爆發的多是代理人戰爭,有的局部沖突是對我不利的,有的局部沖突是對我有利的,都需要善于觀察利用。

第三,戰略均勢可以爭取。無論是一超多強還是G20,都會形成某種戰略均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要跟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同時應當看到,現在世界上的大事沒有中美協調就進行不暢,所以,G2也是一種戰略均勢。處理好中美關系,爭取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符合中國、美國和世界的根本利益。

第四,市場競爭創造機會。全球約80億人口正在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空間十分廣闊。各國都在推進工業化,誰行誰不行,市場同臺競爭。發達國家要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正在工業化,中國繼續工業化。國際經濟的機會主要靠在市場上掰手腕,掰手腕主要靠競爭力,特別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產業齊全成為依托。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產業集群,2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的產能和產量都是世界第一。面向國內國際雙循環大市場,要發揮產業齊全所帶來的優勢。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立足之本?,F在全球產業鏈會發生一些變化,會從長到短或者從合到分,有個別的產業會轉移,有的屬于正?,F象,但是整個產業鏈離開是要防范的。中國是人口和面積大國,經濟體系具有綜合性,哪個產業都能在中國找到市場,充分利用好國內市場是可以穩定住并維護好產業鏈的,還可以據此吸引全球資源要素。

第六,同一起跑線效應可期。我們在一些科學技術一些領域跟發達國家已經處于同一起跑線,這是過去沒有的,就是人們常說的從跟跑到并跑,個別領域已出現領跑。雖然并跑和領跑還較少,但是同一起跑線已現實存在,如在5G、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超級計算、自動駕駛領域,中外均處于同一起跑線。對企業、科研機構和創業創新者,同一起跑線產生的激勵效應很重要。

第七,新興產業具有優勢。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加速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尤其是在科技開發轉化、市場應用牽引和國家規劃指導下,中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均超過10萬億元,光伏裝機、風電裝機、新能源汽車產量全球第一,光伏產品產量占世界70%。

第八,紅利轉換存在窗口。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逝去,但仍然有14億多人口、8億多勞動力資源、7億多的就業人員,勞動參與率達70%多,人口數量帶來的紅利還能支持若干年。怎么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今后幾年是窗口期。中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有2億多人,技能人才有2億人,把這些優勢轉化為人才紅利,中國前途無量。

第九,國際影響力產生效益。中國現在的國際發言權和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制裁華為,也是從反面為華為打了廣告。我們更要主動宣傳,進一步“走出去”,以發揮中國影響和效益。這十幾年來,企業“走出去”的感覺與以前大不相同,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在國際上越來越受歡迎。

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困難挑戰

第一,世界“老二”位置,也有人把它叫做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陷阱。美國經濟自189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至今已有133年,作為世界老大,有“打老二”的傳統。1934—1986年,蘇聯經濟位居世界第二長達53年,經濟規模最高時接近美國經濟的60%。為防范被超越,美國打壓蘇聯無所不用其極。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上升至世界第二位,直至2010年,一度相當于美國經濟的60%多,也成為美國打壓對象。美國還打壓歐盟,一直在壓制歐元?,F在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了,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打壓遏制。這是我們必須認真分析的現象,也是今后需要長期應對的局面,直至中國真正超過美國。2021年中國GDP相當于美國的76%;2022年美國通貨膨脹上升,名義GDP增大,中國GDP相當于它的70%。比當年蘇聯、日本所占的比重都大,中國受到的制約和沖擊也會更大。

第二,修昔底德陷阱。這又與“老大”“老二”有關系了。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關系如何處理是個難題。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上臺以后并不承認以往中美關系的定位,拜登上臺以后美國對中國的打壓遏制力度更大。所以,修昔底德陷阱沖突和風險確實存在。雖然從總體上看中美關系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但是現在實際遇到挑戰的成分比原來預想的要大得多。

第三,金德爾伯格陷阱。世界上有一種擔心,即新興大國未能承擔原有大國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責任,從而導致全球衰退。美國作為世界警察,還不愿意放棄它在全球的霸權,通過增加國防開支、艦船和飛機巡游等顯示存在感。同時,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中東進口的石油比美國還多,協調中東事務、化解沙伊矛盾取得成效,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中國已經越來越多地履行國際責任。但美國搞選邊站隊、脫鉤斷鏈等行為,引起的國際經濟損失很大,對全球經濟增長和國際經濟秩序形成現實威脅。

第四,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表明,“二戰”后世界上100多個中等收入國家中,只有13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知名一點的國家只有日本、韓國、葡萄牙、愛爾蘭、以色列。主要原因在于經濟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大、政治不穩定,制約了經濟發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南美、東南亞不少國家皆是如此。中國正處在從中等收入國家上升到高收入國家的關鍵時期。人均GDP已接近高收入國家的下限,但這個下限也是在發展中不斷調高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所在,經濟不增長或低增長會造成一些矛盾問題“水落石出”。

第五,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說,就是政府權威人士說話沒人信了。前文所講的網絡泛在、社會信息化,應對不好就會失去公信力,再說什么公眾都不信。這些年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反腐倡廉、掃黑除惡改善了許多,否則很難取信于民。堅持依法行政、增強市場信心十分重要,否則就會陷入困境。

第六,鮑莫爾效應。揭示的是經濟停滯部門成本上升而價格沒有彈性,導致要素仍然流入,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也拉低了整個經濟增速。在實際生活中指的是產業空心化和經濟虛擬化,以及服務業脫離工農業而自我發展的現象,又稱鮑莫爾病。

第七,世界經濟失衡現象。國際有識之士認為東西方經濟失衡,西方國家如美國儲蓄太少,投資過少,消費過多;東方國家如中國、日本儲蓄太多,投資過多,消費過少。十多年來有些變化,但是世界經濟失衡問題仍然存在,也不可能完全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靠消費也要靠投資。美國對中國出口加征關稅,但它仍然進口那么多商品,老百姓要消費,不從中國進口,就要從越南、墨西哥等國進口。所以,只要美國存在巨額儲蓄赤字、財政赤字、貿易赤字,失衡就會存在。這種失衡及扭曲的對策,對中國經濟必然會產生影響。

第八,庫茲涅茨曲線失靈現象。按照庫茲涅茨曲線,在經濟發展初期,收入分配差距是擴大的,隨著經濟發展到了中高水平,收入分配差距自然而然會縮小。但是,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其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中,根據50年來主要發達國家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把上述論斷否定了。果然,美國社會現在的變化印證了皮凱蒂這一結論。經濟學家、理論家往往是走在政治家前面的。皮凱蒂分析的現象在美國是客觀存在的,中等收入者收入現在縮水了,低收入者收入也沒增加多少,高收入者財富積聚,許多集中在華爾街。目前能源金融化、經濟金融化走得很遠,金融市場價值遠大于商品市場價值。所以這是發達國家自身矛盾帶來的。我們原來寄希望于依據庫茲涅茲曲線在發展中能夠自然而然解決差距拉大問題,現在看來還得另辟蹊徑,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九,福利主義傾向。發達國家增加社會福利本來是對市場失靈的一種糾正。但隨著經濟增長放緩、老齡化加重,財政已經不堪重負。而選舉政治需要拉攏選民,政客又對不切實際的政策作出承諾,以致福利主義盛行,導致民粹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我們看到前車之鑒,絕不能走一些國家過度福利化之路。必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但更多的收入要靠自己努力,靠勞動就業,靠創新創造。不能食之者眾、勞之者寡。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做好中國自己的事,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要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針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特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系統應對,牢牢抓住百年變局帶來的戰略機遇,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

5.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

6.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2019年。

7.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人民出版社,2014年。

8.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9.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中信出版社,2014年。

責任編輯:李 蕊

猜你喜歡
和平發展全球治理
外媒關注網絡治理“中國方案”
中國參與極地開發與治理的前景透視
全球治理下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監管模式轉變
中華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機的全球治理
對全球化下全球治理的批判性反思
淺析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背景、內涵和意義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國際視野
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與角色擔當
論中國和平發展理念的國際傳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