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涵、邏輯與實現路徑研究

2024-01-10 08:00劉宇翔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宜業宜居農村

劉宇翔,廉 記,王 珺

〔1.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旅游與會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程管理與房地產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3.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46〕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30,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30,強調“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31。黨中央再次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系統全面部署“三農”工作,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三農”道路,構建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目標,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農村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近幾年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農村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加強“統與分”兩個層面的協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以多元化形式快速增長,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農戶現代化正在穩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村全面發展的目標,反映了廣大農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梳理現有文獻,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研究較少,但對鄉村發展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方面的豐富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第一,新農村建設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必須不斷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2],推進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戰略舉措[3],政府要在新農村建設的投資中發揮主導作用[4],發揮村莊和農民的主體作用,完善農村政治社會管理體制[5],找到農民滿意的生活方式[6],要以村民自治法的制定為框架構建新農村的運作機制從而增進公共利益[7]。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農民收入,整合外部動力與內生驅動力,要把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雙驅動[8]。建設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9],是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10],要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諧美、建設美[11],充分整合政府、社會、農戶多元主體的力量,共同發展美麗鄉村。發展觀念的保守和相關制度改革的滯后,導致美麗鄉村建設動力嚴重不足[12],應以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充分調動民間資本參與的積極性[13]。舒川根認為文化創意能實現地方文化資源的繼承和創新[14],避免“千城一面”“萬村一貌”[15]。陸天華、于濤認為社會關系的異化將引起美麗鄉村空間形態的變化[16],政府要起到加強鄉村聚落空間分布格局及優化研究主導作用[17],從局部到全域推進過程遵循優先發展資源稟賦示范村、輻射引領周邊村落的路徑[18]。

第二,鄉村振興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展多形式適度規模經營[19],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規避戰略問題戰術化傾向、規避發展目標理想化傾向、規避振興方式單一化[21],保證農業的主體地位與糧食安全,推動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福祉建設和政治建設[22]。從區域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差異化發展的實際出發[23],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對農村多維貧困的減貧效益[24],整合農村內部與外部發展要素,健全財政扶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多元投入增長機制[25],全面促進鄉村振興是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途徑[26]。鄉村振興需要強調全球視角,將鄉村經濟構建為城市經濟平等伙伴的“城鄉融合經濟”發展模式[27],實現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城鄉發展共同體。

現有文獻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研究相對較少,對城市宜居研究較多,鄉村宜居研究有待加強,宜業和美鄉村的理論研究有待深化。生態宜居是鄉村生態與鄉村宜居的有機統一[28],村規民約在促進生態宜居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29]。引導鄉村人口優化聚集遷移,有利于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鄉村發展新格局[30]。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我黨在鄉村發展思想上的理論升華,與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一脈相承,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建設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村的體現?,F代化鄉村要居住舒適、就業方便、秩序井然、文化豐富,是宜居、宜業、和美的內在協同發展與交互推動的結果,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農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本文將從內涵、邏輯、困境、模式、路徑和政策建議方面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進行初步的探討。

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理論闡釋

1.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涵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上對鄉村發展的認知與深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盵31]。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盵32]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盵3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31。黨對農村的發展思路一脈相承,不斷凝練創新,為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制定了清晰的目標。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盵34]

從宜居視角:提升農村居住滿意度和幸福感需要改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打造宜居、美麗、交通便捷的特色村落,并將歷史、文化和特色融入規劃設計中,目標是將現代理念與傳統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相融合,最終實現科學、歷史、文化和經濟的完美結合。

從宜業視角:為了提供就業機會,需在農民需求范圍內建立產業圈,并將農村和城市的產業發展相融合,多元產業的融合可以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首先,需要發展農業生產,依托土地整合和現代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來提供就業機會;其次,通過建立基礎交通設施,將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半徑內;最后,也可以發展本地多元產業,提供當地的就業機會。

從和美視角:和美鄉村是精神美與物質美的和諧統一,是生產力發展的境界,也是人際關系和諧的狀態。它強調提升社會治理和精神建設,體現現代鄉村的和諧之美。這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在社會治理方面,要打造安定和諧的治安環境,為宜居宜業創造基礎條件;在精神建設層面,要重塑農村文化,以黨的精神為指導,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建立現代鄉村文化秩序。

基于上述內涵的研究,本文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概念進行了以下界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就是依據區域特色、民俗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整體規劃,形成的社會秩序良好、經濟發展穩定、文化生活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村落;是適合農民居住、方便村民就業,基礎設施完備、生活公共服務完善,一村一容,各美其美,融合村貌之美、環境之美、和諧之美的現代化村落。

2.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在邏輯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是共同富裕戰略在農村的具體體現,宜居要求農村適宜居住,這就要求在生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方面有較大的提升,達到與城市相近的生活水平。宜業就是要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承接農業剩余勞動力的產業需要滿足農村勞動力構成特征。和美鄉村建設就是打造現代鄉村精神生活、治理環境,只有從物質、精神全方位提升農村環境,才能有效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運動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也有反作用。農業和農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基礎,但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說明了農村生產關系改革的必要性。傳統的農業生產關系不僅不能適應現代化生產力的發展,反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全面的農村生產關系改革包括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的變革。整體上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的福利水平,以便進一步實現農村內部和城市生產力的協調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3)中國式現代化的資源配置。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土地和科技水平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會影響最終產量。邊際成本理論告訴我們,資本和勞動力在達到最高產量后,會產生邊際效用遞減的問題。在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中,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城鄉總產量將會減緩甚至下降,除非科技有巨大突破并增加土地供給。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旨在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有效資源配置和帕累托優化改進,逐步將城鎮的現代化擴散到鄉村。同時利用社會發展中較高能量極點的輻射和引導作用,將能量和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傳遞到鄉村,最終實現鄉村現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4)宜居、宜業、和美的協同機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個內部共生協同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宜居是物質基礎、環境基礎,宜業是民生之本、經濟發展之基,和美是政治、文化目標和精神保障,這三個維度全面融合了現代農村、現代農業、現代農戶的各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圖1所示。宜居是打造物質基礎、留住人才,提高物質生活的舒適度和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村居民共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文明成果。宜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讓農村居民有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和資產性收入,通過產業融合創造就業機會,在促進就業的同時改善生計資本,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就業機會,鼓勵農業剩余勞動力到二、三產業中工作,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規模經濟,最終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和美鄉村是宜居宜業的政治和精神保障,政治層面要堅持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維護鄉村穩定和諧的社會生活環境;精神層面要重塑鄉村文化,發揚優秀歷史傳承,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打造新時代農村的文化產業,保護文化傳承。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涉及多個維度、多個層次,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內容體系龐大復雜,其中核心思路是“農村資源—農村資產—農村資本”轉化路徑,只有將資源轉為資產,資產轉為資本才能更好地將鄉村的發展資源與城市對接、與社會資本對接、與國家政策對接,全面帶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鄉村資源轉為鄉村資本需要基于頂層設計,建立資源轉化的制度、管理、分配機制,并基于農村兩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等進行開發、轉化,才能形成產權明晰、交易公平、獨立經營的鄉村資本,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競爭,并給村民帶來穩定的收益,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部良性互動。

圖1 宜居、宜業、和美的協同機理

(5)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管理美學思考。和美鄉村建設是將管理美學應用于鄉村建設的重要方向。它包括人與環境的和諧之美、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之美、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和諧之美、村容村貌與村民精神的和諧之美,以及歷史文化與現代化鄉村的和諧之美等等。研究表明,管理科學的核心是認識和深層次發現人性,以體現對管理對象的尊重和激勵。因此,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時,要重視當地村民的主動性,激發內在的發展動力,實現人性美與制度美的有機結合。只有當地村民對本地的民俗特征、歷史傳承和村容風貌有深刻的認知和理解,才能因地制宜,實現宜地和美的目標,呈現出多樣且有特色的鄉村建設。

三、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困境、模式與實現路徑

1.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困境

(1)鄉村空心化嚴重。因為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村在資本和勞動力市場上都處于劣勢,導致農村勞動力和資本向城市流動,加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農業收益低,鄉村就業機會少,大量農村勞動力的流失直接導致鄉村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困難,落后地區的空心化問題更為嚴重。農村空心化導致農業內部資源不斷外流,缺乏內生動力,無法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內部驅動。

(2)村民自治主體缺位。首先,農村的空心化導致鄉村常住居民主要是老人和兒童,他們對鄉村發展事務參與的能力有限,無法參與村集體事務。因此,無論是村委選舉還是村務公開,都會導致村民自治主體在農村缺失。其次,行政替代也是原因之一。村兩委主要任務是執行鄉鎮下派的工作任務,村民對鄉鎮政府的依賴更強。同時,村兩委對農村集體經濟具有主要的管理權。由于村民對農村集體經濟的關注程度不高,加上農村集體經濟與村兩委通常是一套班子,村兩委在農村事務中權力加大,對村民自治有一定的行政替代性。

(3)鄉村文化秩序需要重塑。以鄉土為根基,以鄉情為紐帶,傳統鄉村社會主要通過傳統習俗、宗族文化等非制度性的規范來自我整合和治理,農民的道德主張及社會的倫理關系約束著人們的交往行為[35]。在城市化、工業化和市場化過程中,鄉村文化喪失了發展的基礎,農村居民不再依賴土地和宗族經濟,更追求個體發展,這使得傳統的鄉村文化經濟和組織基礎缺失,導致鄉村文化無序發展。因此,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樹立公正、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思想,同時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以建立新時代的鄉村文化秩序。

(4)鄉村政策與財政資源有待整合。黨和國家對農村發展非常重視。在操作層面上,各個部門也都有相應的支農措施和資金,這些資金通過多個部門、多個渠道、多個項目進入農村,推動農村社區和經濟的發展。然而,支持鄉村發展的財政資金和政策缺乏協同合力,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無法發揮更大的乘數作用,也未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財政資金的績效還有待提升。因此,為了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需要從頂層設計上統一規劃,整合多部門的資源,進行連片規劃和精準幫扶,以提高財政資金和政策的整體效益。

2.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模式選擇

(1)基層黨建引領模式。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構建良好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建設良好的民風民俗。優秀的基層黨組織建設需要具有奉獻精神、創新精神且有權威的基層黨員干部,引領全體村民共同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鶎狱h組織和村兩委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是鄉村精英的集合體,在群眾中有一定權威,發起農民合作社或股份制農業企業能得到農民認可,對農村產業發展具有帶動作用。村兩委更是黨和國家農村政策的執行者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舵手,是農村經濟制度改革的創新者和群眾自治的代言人,可以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和政治保障。

(2)鄉村社區綜合合作模式。農民合作社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有效載體,一人一票民主管理的合作制度,可以有效保障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的注入,構建以社區為單位的農村綜合合作社,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實現鄉村的政經分離。合作社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載體參與市場活動,打造“綜合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模式促進本地就業,筑牢宜居宜業的經濟基礎。

(3)公共服務平臺模式?;ヂ摼W時代農村發展滯后的原因之一是信息相對閉塞,在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可以構建公共服務的平臺,免費為鄉村提供政策、經濟、健康等生產、生活、文化的信息服務,依托網絡課程開展職業農民的培訓,采取企業服務、政府購買的形式進行建設,逐步擴大平臺服務功能,促進農村資源與外部資源的對接。

(4)產業融合互動模式。從空間經濟學視角,不同區位的鄉村資源稟賦、文化傳承、人口特征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在產業導入中也存在一定區別,在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這種產業融合的模式也有很多類型,如文旅融合、農旅融合、農商融合模式,可以將農業生產、旅游、生態、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多元模式的創新。

(5)多部門協同模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僅僅是“三農”內部發展問題。俯瞰整個問題可以發現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多部門協同,因為農業、文旅、環保等多個部門都有相應的政策與資金支持。但是,這些政策與資金缺乏統一協同,沒有形成規模與合力。為了實現東中西地區的協調發展,省際、市際合作與援助也是推進內地鄉村發展的重要模式。因此,要基于大數據資源整體規劃,構建多部門協同整體推進的模式,推動特定區域鄉村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形成合力。

(6)精神信仰的帶動模式。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世俗性、現實功利性和兼容性等特點。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需要以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村的民間信仰,促進精神層面的和美鄉村發展,通過國家的福利政策、經濟補助、文化創新,以經濟發展和制度變化為引導逐步打造良好的民風民俗。

3.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實現路徑

(1)糧食生產現代化主導路徑。糧食安全是我國經濟發展和農業發展的基礎,現代化糧食產業的發展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前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建立現代化的糧食生產組織體系,“期貨交易所+研發機構+國企+糧食合作社+家庭農場”是主導路徑。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主動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整合農村種糧產業資源,帶動農民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

(2)城鄉融合發展路徑。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明確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功能、規模和區位,形成工補農、城帶鄉、優勢互補的融合路徑。這包括共建城鄉基礎設施、統一供給城鄉公共服務、加強城鄉人才資源互通、平衡城鄉土地供給、促進城鄉產業互補、協同城鄉政策等。城鄉融合發展不僅是城鄉社會福利的共享,也是社會福利增長的共享。

(3)智慧鄉村數字農業路徑。智慧鄉村數字農業發展的過程也是對農村、農業資源的整理與整合,同時也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信息化的基礎,現代農業信息科技是未來最活躍的農業生產力,互聯網、農業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將提升農業生產者決策和管理行為的智能化;農業傳感器、農業智能裝備等技術將實現傳統農業生產工具的轉型升級;數字化技術將使管理者更清晰地認識和把握農業生產對象及其與各生產要素、環境要素、技術措施等相互作用關系。

(4)鄉村跨區聯動路徑。從經濟地理視角,基于村域尺度的鄉村發展類型必然是連片的同質化村落。為實現規模經濟,同時增加政策的精準性,可以發展同類產業實現優勢互補和跨區域的聯動,可以構建同類型村落圈層,以產業、資源、文化等特征實現村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聯合、原始資本的聚集,進而實現鄉村抱團跨區發展的路徑,構建產業共同體。

(5)區域間產業分工與轉移路徑。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需要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這是中西地區或者發展中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的又一契機。通過產業分工與產業轉移實現經濟增長的突破,可利用相對競爭優勢承接產業的轉移,如人力資源、土地價格等,這也是發展中地區彎道超車的機遇。

(6)現代農村信用體系發展路徑。普惠金融發展需要在農村建立一個好的信用體系,金融體系的支持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必要條件。但是,在現有的評估體系中,農村資產一直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的認可,導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個體農戶往往難以獲得貸款。為此,需要根據現代農村的發展目標和區位特征,建立現代農村信用體系,并逐步與城市信用體系接軌。

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政策建議

1.因地制宜連片統籌各美其美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將政策、資金統籌考慮,提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精準性和規模效益。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基層組織建設、精神層面引導要加強統一,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思想,但是在產業選擇、村容設計、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要依據現有條件,發揮農民內部的主觀能動性,發揚管理美學的思維,從目標美、方法美、過程美、結果美全方位提升鄉村建設者的美學素養,最終實現各美其美的特色鄉村建設,實現萬村萬容的和美鄉村。

2.堅持糧食產業鏈的主導地位

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依然要堅持糧食產業的主導地位,拉長糧食產業鏈的鏈條,提升糧食產業的附加值,以及國有企業在糧食產業中的壟斷地位,構建“國企+合作社+現代糧農”產業模式,穩定糧食產業的發展,將二、三產業融入糧食產業中,發展糧食產業深加工、數字農業、文創融合等,吸引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戶深入參與,提高鄉村居民收入,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作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物質保障。

3.以農村合作社為載體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農村集體經濟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在物質基礎,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呈多元化發展路徑,由于農村集體經濟肩負著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而且量化到村民個人賬戶,需要集體管理,這與農民合作社的原則和功能是不謀而合的,以社區為門檻建立的社區綜合型合作社,注入農村集體經濟資產,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的民主管理,提高與外部資本對接效率。

4.推進鄉村資源到鄉村資本的轉化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需要實現鄉村資源到鄉村資本的轉化,只有鄉村資源轉化為鄉村資本,社會資本才能有效地對接,所有在現有條件下需要明確的鄉村資源的產權、權益、股份,構建鄉村資源的交易市場,在政府的監管下合理流通。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作為鄉村資源的代理人,通過整合內部資源,將農戶權益量化、虛擬化、資本化,與外部資本進行對接,以此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5.加強基層黨組織的選拔與考核

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主要力量,村干部是農村的精英,也是黨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力點。村兩委掌控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命脈,起到了與政府、社會資本對接的關鍵作用。優秀的村兩委能夠帶領村民發展社區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建立良好的風俗村貌,這就需要村兩委具有良好的業務能力、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愿意為鄉村公共事業服務。加強基層兩委的選拔與考核,鼓勵年輕人走向基層管理隊伍,優先選拔其至國家公務員體系。

猜你喜歡
宜業宜居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關于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環湖強縣的幾點思考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相約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匱”
宜居的海底城市
浮山縣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美麗家園
宜居大化
宜居星球
加強大慶數字化城管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
結合古城宣化實際 淺談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