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仲舒的三統五德說與帝德譜重建

2024-01-10 05:47
原道 2023年1期
關鍵詞:春秋繁露五帝五德

劉 斌

[內容提要]以三統五德為主要內容的帝德譜問題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議題,涉及歷史的構建、政權合法性論證等重要內容。漢代是帝德譜成熟的關鍵時期,董仲舒的學術在其中有重要地位。董仲舒的帝王譜和朝代更替的學說以孔子素王改制說為出發點,以三統說為基本形式,以五德相生說為輔助,王、帝、皇、民依次推遷。董仲舒在三統說中摒棄秦的地位,指向《春秋》 為漢制法,三統說尤其是《春秋》 當黑統、漢當黑統之說是董仲舒所發,而非來自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董仲舒的帝德譜采用五德相生說而非五德相勝說,在五德說中保留秦的地位,且應該已推定漢為火德?!洞呵铩?在三統中是黑統,在五德中無地位;秦在三統中無地位,在五德中是木德。在三統上,《春秋》 繼周,漢法《春秋》;在五德上,秦繼周,漢繼秦。在此三統五德相結合的帝德譜中,周、《春秋》、秦、漢四者之間的關系首次得到較為妥善的處理,漢朝的合法性得到論證,《春秋》 作為經世大典得以與現實政治結合,當時學術亦為之一變。

以三統五德為主要內容的帝德譜問題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議題。漢代是構建帝德譜的關鍵時期,這種構建是政局與學術交互影響的結果,既有與現實政局的密切關聯性,又有基于學術討論的深刻學理性。董仲舒的學說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深刻影響了帝德譜的構建和轉型。目前學界關于漢代帝德譜研究的成果較多,但對董仲舒學說的探討仍有不足,尤其缺乏將五德說與三統說相結合的研究。本文結合西漢景帝、武帝時期的政局演變與學術轉變的背景,探究董仲舒如何因應現實政局,試圖以道馭勢,通過重建三統說與五德說相結合的帝德譜而妥善安頓周、《春秋》、秦、漢之間的關系并申明《春秋》 為漢制法的深刻用意。

背景:景、武之際政局與學術的轉變

西漢景帝、武帝之際,儒術取代黃老漸成趨勢,“漢家法周” 之說有一定影響,〔1〕陳蘇鎮《〈春秋〉 與“漢道” ——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149、214 頁。如袁盎諫竇太后曰:“方今漢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當立子?!薄?〕《史記》 卷58 《梁孝王世家》,中華書局1982 年版,第2091 頁。公孫弘上書武帝曰:“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薄?〕《漢書》 卷58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2622 頁。這是繼漢初“漢承秦制” 之后的一大轉變。

武帝初即位,銳意進取,臣下頗有言封禪改制者?!妒酚洝?載:

(建元)元年,漢興已六十余歲矣,天下艾安,搢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史記》 卷28 《封禪書》,第1384 頁。

這是武帝初即位的改制嘗試,主事者趙綰、王臧是魯申公弟子,其主張除賈誼、公孫臣主張的改正朔、易服色等內容外,還包含立明堂、朝諸侯、巡狩、封禪等,這些內容甚至比改正朔、易服色還重要,顯示出復古重于改制的傾向?!?〕參見王爾《“漢當自制禮”:東漢前期“制漢禮” 的邏輯理路及失敗原因》,《中國文化研究》2021 年第3 期。此次改制因竇太后反對而作罷。不過,其主要內容在元封、太初年間大多付諸實施。

竇太后崩后,武帝意欲興作,再三策問董仲舒,而有“天人三策”〔1〕武帝的策問時間有建元元年、五年、元光元年等異說,本文取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之說,見李梅、鄭杰文等《秦漢經學學術編年》,鳳凰出版社2015 年版,第131 頁;徐建委《發現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歷史重塑》,《文學評論》 2022 年第2 期,第188 頁。。武帝策問,起首即曰:“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薄?〕《漢書》 卷56 《董仲舒傳》,第2496 頁??芍涞酆荜P心五帝三王的歷史及其治理之道。武帝又問:“子大夫明先圣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薄?〕《漢書》 卷56 《董仲舒傳》,第2498 頁。此所謂“終始之序”即五德終始之序,〔4〕錢穆《秦漢史》,九州出版社2011 年版,第86 頁??梢娢涞蹖Υ藛栴}的重視。董仲舒答曰“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5〕《漢書》 卷56 《董仲舒傳》,第2509 頁。,“《春秋》 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天也”〔6〕《漢書》 卷56 《董仲舒傳》,第2510 頁。,又特重三統說,提出“ 《春秋》 當新王”,從而變“漢承秦制”“漢家法周” 為“漢法《春秋》 ”。武帝疏董仲舒之身,而用董仲舒之議,《公羊》學自此漸盛,對武帝朝的內外政策頗有影響?!?〕參見陳蘇鎮《〈春秋〉 與“漢道” ——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第226-229 頁。武帝并未完全采納董仲舒的奏對,而是用“尊儒術,重法制,兼用百家學說” 的政策,直到元帝朝才確立“獨尊儒術”。參見錢穆《秦漢史》,第185-191 頁;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東大圖書公司1994 年版,第145-146 頁;張小鋒《西漢中后期政局演變探微》,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4-136、153 頁。以下分述董仲舒的三統說、五德說,進而探究董仲舒如何將二說與帝王譜融為一體及其用意。

一、“ 《春秋》 當新王” 與董仲舒對三統說的改造

董仲舒的三統說淵源有自。三統說起源較早,《論語》 孔子論夏殷周三代禮樂損益已發其端,戰國禮書有相關內容,如《檀弓》:

夏后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

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

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鄭玄注、孔穎達疏、龔抗云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 卷6 《檀弓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208 頁?!睹魈梦弧?亦曰:“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剛?!?王鍔認為《檀弓》《明堂位》 成書于戰國晚期,見氏撰《〈禮記〉 成書考》,中華書局2007 年版,第251-268、274-281 頁。

夏以孟春為正,殷以季冬為正,周以仲冬為正。夏以十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皮錫瑞 《尚書大傳疏證》 卷7,吳仰湘編《皮錫瑞全集》 第1 冊,中華書局2015 年版,第330 頁。

周以至動,殷以萌,夏以牙。天有三統,物有三變,故正色有三。天有三生三死,故土有三王,王特一生死。是故周人以日至為正,殷人以日至三十日為正,夏以日至六十日為正。天有三統,土有三正。三統者,所以序生也。三正者,所以統天下也。是故三統三正也,若循連環,周則又始,窮則反本?!?〕何休解詁、徐彥疏、刁小龍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 卷1 《隱公元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第12 頁;李昉等《太平御覽》 卷29,影印商務影宋本,中華書局1960 年版,第135 頁上欄。

此已將三代、三色、三正、三朔、三變(三微)、三生、三死等融合為三統體系,而又可分為“三代、三色、三正、三朔” “三變(三微)、三生、三死” 兩個系統,前者是從三代異制來講,循環的次序是“寅—丑—子”,后者是從萬物生死的三個開端來講,循環的次序是“子—丑—寅”。

董仲舒的三統說詳載于《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三正以黑統初,正日月朔于營室,斗建寅,天統氣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故朝正服黑……親赤統,故日分平明,平明朝正。

我今天請你吃飯,就是覺得那時虧欠你,我們都上了老田的當。你還能想起老田嗎?那個天殺的老田,咱們是讓他給害苦了。

正白統者,歷正日月朔于虛,斗建丑,天統氣始蛻化物,物初芽,其色白,故朝正服白……親黑統,故日分鳴晨,鳴晨朝正。

正赤統者,歷正日月朔于牽牛,斗建子,天統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故朝正服赤……親白統,故日分夜半,夜半朝正?!?〕董仲舒著、蘇輿撰、鐘哲點?!洞呵锓甭读x證》 卷7 《三代改制質文》,中華書局1992 年版,第191-195 頁。

此與上揭《略說》 之義大體相同,包含“三代、三色、三正、三朔”、“三變(三微)〔2〕董仲舒所言的三變之序是動、芽、萌,而此前的三變之序是動、萌、芽,是其異。、三生、三死” 兩個系統。與董仲舒以前和以后的三統說相比,董仲舒的三統說具有如下特征。其一,《三代改制質文》 還有一套關于三統下的冠、昏、喪、祭等禮儀的不同設計,這是《尚書大傳》 所無。其二,董仲舒所說的“天統”為三統所公有,“以黑統初” 認為黑統為三統之始,這與劉歆、讖緯有所不同,后者所言的三統是歷時性的“天地人” 三統,而董仲舒所言的三統是共時性的?!?〕參見劉禹彤《從〈春秋繁露〉 三統論到〈白虎通〉 三皇說》,《衡水學院學報》 2022 年第3 期。其三,從鄒衍到漢初,歷法和歲首問題都是附屬于五德終始說,董仲舒轉而將歷法和歲首問題歸入三統說,劉歆則將三統說徹底律歷化。其四,鄒衍五德終始說含有文質救弊之義。董仲舒主張“以《春秋》 當新王”,將此文質救弊之義移至三統說上,其五德說無文質救弊之義。而劉歆的三統說和五德說皆無文質救弊之義,僅是機械化的德運。

除以上特征之外,董仲舒的三統說的最大特征是申明孔子受命改制、《春秋》為漢制法之義。董仲舒給武帝的奏對諄諄然勸以改制更化之義,又強調“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4〕《春秋繁露義證》 卷7 《三代改制質文》,第184 頁。。他的改制理論包含“受命應天” “補弊救衰” “改制而不變道” 等三個層面,“受命應天” 與三正循環對應,“補弊救衰” 與三教循環對應?!?〕黃銘《試論董仲舒的改制理論》,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編《現代儒學》 第3 輯《多元視角下的康有為問題》,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18 年版,第228-230、240-242 頁。三個層面實際上皆指向“ 《春秋》 當新王” “ 《春秋》 作新王之事” 的主張,〔2〕黃銘《試論董仲舒的改制理論》,第243-244 頁。認為“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3〕《漢書》 卷56 《董仲舒傳》,第2499 頁。,由此很容易推出 “ 《春秋》 為漢制法” 之義。董仲舒提出 “王魯”說,〔4〕董仲舒的“王魯” 說源自孔子“因行事以加王心” “ 《春秋》 緣魯以言王義”,可謂《論語》 “變魯” 說的發展,見楊運籌《春秋“王魯” 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 第38 輯,湖南大學出版社2019 年版,第52 頁。云“ 《春秋》 緣魯以言王義”,〔5〕《春秋繁露義證》 卷9 《奉本》,第279 頁?!?《春秋》 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王魯,尚黑”,〔6〕《春秋繁露義證》 卷7 《三代改制質文》,第187 頁?!洞呵铩?、王魯、黑統三者合為一體,與“ 《春秋》 為漢制法”結合,必然推出漢是黑統。在三統上,《春秋》 繼周為黑統,也就是漢繼周為黑統,“王魯” 也就是“王漢”?!?〕參見楊運籌《春秋“王魯” 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第57 頁。因而董仲舒的帝王譜和朝代更替學說以孔子素王改制說為出發點,以三統說為基本形式,〔8〕參見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九州出版社2021 年版,第451 頁。以論證漢當《春秋》 黑統為目的,這是他與此前三統說的最大區別?!?〕參見黃開國《董仲舒三統說歷史觀及其評價》,《河北學刊》 2012 年第6 期。

董仲舒三統說的黑、白、赤三色是否來自鄒衍五德終始說需要辨明。董仲舒的三統說認為,殷、周、《春秋》 構成新的三統。而在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中,殷、周、周后一代分別是金德(白色)、火德(赤色)、水德(黑色),此白、赤、黑三色與殷、周、《春秋》 三統之色相同。顧頡剛、童書業等據此而認為董仲舒的三統說是以三正說為骨干又截取五德終始說的五分之三而來?!?0〕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卷2,第287 頁;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卷3,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206、416、422 頁;顧頡剛《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呂思勉、童書業編著《古史辨》 第7 冊,海南出版社2005 年版,第18 頁。按,此說不妥。其一,三正說、三代異制原本是獨立的學說,是就夏、殷、周三代之正朔、所尚等制度而言,見于《左傳》 《禮記》 《尚書大傳》 等,并不依賴于五德終始說。其二,《尚書·禹貢》 曰:“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天人三策》 董仲舒引《尚書》 曰:“ ‘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屋’,此蓋受命之符也?!薄?〕《漢書》 卷56 《董仲舒傳》,第2500 頁?!鞍佐~” 之白是殷的三統之色??芍偈鎸⑿?、白魚、火視為夏、殷、周的受命符瑞,則黑、白、赤三色自然成為三代所尚之色,《檀弓》 所云三代所尚之色也是由此而來?!妒酚洝し舛U書》 云“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呂氏春秋·應同》 與此相似,這是鄒衍五德終始說關于夏、殷、周三代受命符瑞的內容,與董仲舒的夏、殷、周的受命符瑞不同。由此可知,董仲舒的三統之色來自《尚書》 所載的三代受命符瑞,而非來自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殷、周、《春秋》 的三統之色與鄒衍的殷、周、周后一代之色相同,只是巧合。須指出,董仲舒雖承認受命說,但他的受命說與符瑞尚未系統地結合起來,他的三統說中符瑞的內容并不突出,這與讖緯不同。雖然武帝首次策問即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的問題,但是董仲舒并未在此問題上過多論述?!?〕陳鵬《三統說與漢晉服色》,《史林》 2017 年第4 期。其三,董仲舒的三統說立足于《春秋》,以新王受命改制為旨趣,指向“ 《春秋》 作新王之事”〔3〕陳鵬《三統說與漢晉服色》,《史林》 2017 年第4 期。、孔子為漢制法,故特重三統說,〔4〕參見汪高鑫《“三統” 說與董仲舒的歷史變易思想》,《齊魯學刊》 2002 年第3 期;徐興無《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鳳凰出版社2015 年版,第236 頁;徐興無《〈春秋繁露〉 的文本與話語——“三統” “文質” 諸說新論》,《中國典籍與文化》 2018 年第3 期。這是此前的三正說、五德終始說所沒有的含義,他的三統說有更深刻的內涵。綜上可知,三統說尤其是《春秋》 當黑統之說是董仲舒所發明,而非來自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以上是從學理上來看。若歷史地看,《春秋》 之所以是黑統,“蓋漢儒惡秦特甚,不欲漢承秦后,因《春秋》有托王之義,遂奪秦黑統而歸之素王,因素王黑統而遂有改制之說”〔5〕《春秋繁露義證》 附錄2 《春秋繁露考證》,第519 頁。。

二、董仲舒的三統說、五德相生說與帝王譜的推遷

董仲舒的帝德譜中的五德說,與董仲舒的五行說密切相關。董仲舒的五行說兼具相生說和相勝說,〔1〕參見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年版,第46-54 頁?!氨认嗌g相勝” 是他對五行關系的概括,而相勝之義有二:一為厭勝,一為克勝?!?〕吳飛《董仲舒的五行說與中和論》,《中國哲學史》 2020 年第4 期。陳明恩認為董仲舒之說似有“以相生含攝相勝” 的傾向,見氏撰《東漢讖緯學研究》,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27 編第14 冊,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 年版,第254 頁。那么董仲舒的帝德譜中用五行相生還是相勝之序?《尚書·洪范》 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此五行既非相生之序,也非相勝之序。夏侯始昌撰《洪范五行傳》,已用五行相生之序?!?〕程蘇東《〈洪范五行傳〉 災異思想析論——以戰國秦漢五行及時月令文獻為背景》,《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6 期。其實,稍早于夏侯始昌的董仲舒已將五行相生用于時令,《鹽鐵論》 載:

始江都相董生推言陰陽,四時相繼,父生之,子養之,母成之,子臧之。故春生,仁;夏長,德;秋成,義;冬藏,禮。此四時之序,圣人之所則也?!?〕桓寬撰集、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 卷9 《論菑》,中華書局1992 年版,第556 頁。

董仲舒用五行相生來講四時,應當受到《呂氏春秋》 《月令》 的影響?!?〕徐興無認為,董仲舒據《呂氏春秋》 《月令》,將此前的五德相勝說修正為相生說的輔助理論,突出相生說,為德治主義和漢武帝的更化奠基,見氏撰《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中華書局2003 年版,第255 頁。不過,他的五行相生說不僅應用于四時?!洞呵锓甭丁?中有多篇以“五行” 為題,檢案諸篇,可發現董仲舒的五行說的基本結構是五行相生,而五行相勝則處于附屬地位,只有言及災異、職官相互制約時才用相勝說。董仲舒之所以如此重視五行相生,蓋因他將五行與五常、五倫這些儒學的關鍵概念相關聯,他說“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6〕《春秋繁露義證》 卷11 《五行之義》,第321 頁。。在相生而非相勝之序中,五行與五常、五倫的關聯得到更為恰當的安排。而且相勝之序對前朝缺乏謙敬之義,對天命流轉也缺乏敬畏之義?!?〕黃銘《試論董仲舒的改制理論》,第250 頁。然則董仲舒用五德相生說來解釋歷史運動,就是勢之必然,體現了董仲舒對以五德相勝說為載體的秦制的改造。

董仲舒的歷史運動學說除三統說、五德說外,尚有文質、四法諸說?!度闹瀑|文》 云:

王者改制作科奈何?曰:當十二色,歷各法而正色,逆數三而復;絀三之前曰五帝,帝迭首一色,順數五而相復;禮樂各以其法象其宜,順數四而相復,咸作國號,遷宮邑,易官名,制禮作樂。故湯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時正白統,親夏,故虞,絀唐謂之帝堯,以神農為赤帝,……文王受命而王,應天變殷,作周號,時正赤統,親殷,故夏,絀虞謂之帝舜,以軒轅為黃帝,推神農以為九皇,……故《春秋》 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王魯,尚黑,絀夏,親周,故宋,……〔1〕《春秋繁露義證》 卷7 《三代改制質文》,第185-191 頁。

“逆數三而復” 即三統循環,由于夏正是十三月,殷正是十二月,周正是十一月,故曰“逆數”,此與天氣施生化物的三個過程相關?!绊様邓亩鄰汀?即董仲舒所謂“夏、商、質、文” 四法?!绊様滴宥鄰汀?是否與五德相生或相勝相關,據董仲舒所言“以神農為赤帝” “以軒轅為黃帝”,火生土,故赤帝在先,黃帝在后,可知董仲舒以為五帝是以五德相生為序,董仲舒所言“帝迭首一色” 是就五德相生而言,〔2〕錢穆、陳蘇鎮、陳泳超、徐興無同,見錢穆《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著《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卷2,第452 頁;錢穆《秦漢史》,第115 頁;陳蘇鎮《讖緯與〈公羊〉 學的關系及其政治意義》,陳蘇鎮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 頁;陳泳超《〈世經》 帝德譜的形成過程及相關問題——再析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文史哲》 2008 年第1 期,第51 頁;徐興無《〈春秋繁露〉 的文本與話語——“三統”“文質” 諸說新論》,《中國典籍與文化》 2018 年第3 期,第13 頁。錢穆認為,董仲舒之所以區分三王與五帝,是由于三統之白、赤、黑三色只適用于殷、周、《春秋》 三代,而不適用于夏以上,故“不得不旁采五行相生來彌縫其闕,因此要分為三王五帝,說逆數三而復,絀三為五,五數順而復了”,見氏撰《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第452 頁。按:董仲舒所言三王五帝與他的歷史系統、改制理論成一整體,錢說非是。顧頡剛認為“春秋五帝” 以顓頊為白帝,即是據此而推知?!?〕顧頡剛《三皇考》,《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卷2,第48、50 頁。錢穆認為《三代改制質文》 “把相生相勝兩說一并采用”,見氏撰《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第451-452 頁。按:雖然《春秋繁露》 兼用五德相生和相勝說,但是《三代改制質文》 則專用相生說來講五帝之色?!端螘?云:“五德更王,唯有二家之說。鄒衍以相勝立體,劉向以相生為義。據以為言,不得出此二家者?!薄?〕沈約《宋書》 卷12 《律歷志中》,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259 頁。這是認為五德相生說在帝德譜上的應用始于劉向,顧頡剛則認為始于劉歆?!?〕陳槃認為“五德相生之歷史系統蓋起于西漢中葉以后”,見氏撰《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122 頁。錢穆糾正顧氏之說,指出:“太初改歷后,學者多趨向改用五行相生說的一邊,乃承董仲舒而來,并非劉歆創始?!薄?〕錢穆《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第456 頁。由以上可知,董仲舒歷史觀的首要出發點是新王受命改制,由此而有文質、三統、四法、五德諸說,諸說融為一體,〔2〕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第213 頁。而試圖為漢朝規劃一套完備的制度。其中尤其須注意的是,在歷史運動上董仲舒采用五德相生而非相勝之說,這與鄒衍到漢初之說不同。

董仲舒所論的帝王譜的推遷,《三代改制質文》 云:

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后以小國,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帝以小國;下存禹之后于杞,存湯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號公,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洞呵铩纷餍峦踔?,變周之制,當正黑統,而殷、周為王者之后,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后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以《春秋》 當新王?!释跽哂胁灰渍?,有再而復者,有三而復者,有四而復者,有五而復者,有九而復者……故圣王生則稱天子,崩遷則存為三王,絀滅則為五帝,下至附庸,絀為九皇,下極其為民……〔3〕《春秋繁露義證》 卷7 《三代改制質文》,第198-202 頁。

可知董仲舒認為,三王、五帝、九皇、民不斷變易,新王興起而先王、先帝、先皇依次絀降,〔4〕漢儒將皇、帝視為由王絀降而來,又將十月排除出三正之列,隱含有絀秦的用意,參見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第742-743 頁。故有“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 的情況,此即所謂“昭五端、通三統”。皮錫瑞申論之:

以董子書推之,古王者興,當封前二代子孫以大國,為二王后,并當代之王為三王,又推其前五代為五帝,封其后以小國,又推其前為九皇,封其后為附庸,又其前則為民?!?《春秋》 托王于魯,為繼周者立法,當封夏之后以小國,故曰絀夏;封周之后為二王后,故曰絀周。此本推遷之次應然?!洞呵铩?存三通,實原于古制。逮漢以后,不更循此推遷之次,人但習見周一代之制,遂以五帝、三王為一定之號?!?〕皮錫瑞撰、吳仰湘點?!督泴W通論》,中華書局2018 年版,第374 頁。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所言與此相似,見氏撰,盛冬鈴、陳抗點?!督裎纳袝甲C》 卷1 《堯典》,中華書局1989 年版,第6 頁。錢穆、蔣慶、黃開國亦認為九皇之數有九,見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商務印書館2005 年版,第272 頁;蔣慶《公羊學引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年版,第249 頁;黃開國《董仲舒三統說歷史觀及其評價》,《河北學刊》 2012 年第6 期。顧頡剛、楊向奎認為“九皇” 是一代,皆非是,見顧頡剛《三皇考》,第51 頁;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第286、324 頁;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第210 頁;顧頡剛《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第19 頁;楊向奎《西漢經學與政治》,獨立出版社1945 年版,第56 頁;楊向奎《繹史齋學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11 頁。

可知董仲舒的帝王譜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新王的受命改制而有“推遷之次”,皇、帝、王之號并非固定地指某幾位帝王?!?〕此推遷模式至少持續到王莽時期,見顧頡剛《三皇考》,第69 頁。案,《周禮注》 反映東漢注家對此“推遷之次” 的吸納,如鄭司農云:“四類,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保ㄠ嵭?,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 卷20 《小宗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698 頁)“三王” 原作“三皇”,據顧頡剛意見改,見氏撰《三皇考》,第50 頁。又鄭玄云:“都或有山川及因國無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王子弟則立其祖王之廟?!保ā吨芏Y注疏》 卷32 《都宗人》,第1061 頁)可知東漢的古文學家和鄭玄吸納董仲舒的“三王、五帝、九皇、民” 結構,將其固定化為就周而言。

董仲舒云“以神農為赤帝,……以軒轅為黃帝”,“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是以五帝之首帝之謚號為“某帝”,而以其余四帝之謚號為“帝某”,有此不同。其原因,董仲舒曰:

黃帝之先謚,四帝之后謚,何也?曰:帝號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號至五而反。周人之王,軒轅直首天黃號,故曰黃帝云。帝號尊而謚卑,故四帝后謚也?!?〕《春秋繁露義證》 卷7 《三代改制質文》,第200 頁??芍宓壑着c其余四帝的號、謚的先后有異,由于五帝遞遷,五帝之首由原先的先號后謚改為先謚后號,即就周而言“帝軒轅” 推遷為五帝之首則改為“黃帝”,其余四帝仍為“帝某”。同理,就殷而言“帝神農” 推遷為五帝之首則改為“赤帝”,其余四帝仍為“帝某”。然則就《春秋》 而言“帝顓頊” 推遷為五帝之首則改為“白帝”〔4〕董仲舒未明言“白帝” “黑帝” “蒼帝”,然據戰國秦漢間流行的五色與五行的配伍關系,他應有此意。,就《春秋》 后第一代而言“帝嚳” 推遷為五帝之首則改為“黑帝”,就《春秋》 后第二代而言“帝堯” 推遷為五帝之首則改為“蒼帝”,就《春秋》 后第三代而言“帝舜” 推遷為五帝之首則改為“赤帝”。須指出,董仲舒已將“黃帝” 與軒轅氏相聯系,但尚未將神農與炎帝相聯系。董仲舒稱神農是“赤帝”,開后世將炎帝與神農合并之端?!?〕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第266 頁。秦始皇改正朔不用三微之月,“皇帝” 稱號不符合推遷之次,故雖有改制,不得為三統之一?!?〕參見黃銘《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 學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 年版,第236-237 頁。綜上所述,可將董仲舒所言的帝王推遷之次列表如下。

表1 董仲舒的帝王譜的推遷

三、“昭五端、通三統” 與董仲舒的帝德譜重建

董仲舒所言“昭五端、通三統” 也可以說是一種“三五之運”,〔3〕雷家驥認為董仲舒的學說是糅合了孟子、鄒衍的學說而成的“三五相包說”,見氏撰《兩漢至唐初的歷史觀念與意識》,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年版,第91 頁下欄。但是由于五帝是由三王崩遷而來,故董仲舒的歷史運動學說的主體還是三統說,〔1〕參見陳明恩《東漢讖緯學研究》,第245 頁。董仲舒的三統說之相關制度,參見陳明恩“三統說制度表”,見氏撰《東漢讖緯學研究》,第249 頁。這與他的《春秋》 學和天命論相符。董仲舒立足于《春秋》 而確立三統說,一方面意在確立“孔子— 《春秋》 —新王—黑統” 的天道天命統緒,〔2〕徐興無《劉向評傳(附劉歆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325 頁。另一方面意在服務于“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的主張,這含有規勸漢帝改制更化的用意,〔3〕汪高鑫《中國史學思想通史·秦漢卷》,黃山書社2002 年版,第190 頁。而用三統說解釋歷史運動即是此用意的體現?!?〕目前學界多認為董仲舒的歷史觀是基于三統說的循環史觀,只有形式的改變而無實質的意義,另有少數學者在三統循環上肯定了歷史的進化,見陳明恩《詮釋與建構——董仲舒春秋學的形成與開展》,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版,第113-114 頁腳注。其實董仲舒的三統說涉及文質、三教以及正偏弊的復雜內涵,參見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 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版,第188-191 頁。董仲舒尊崇天,他講的天只是一天,而非如東漢經學講的六天,這與《春秋》 “大一統” 義相符,反映在他的歷史觀上,必然導致五天帝更王說不能成立,故特重三統說,因而三統說成為董仲舒的歷史運動學說的主體,而五德說只能附屬于三統說?!?〕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461、500-501 頁。

須指出《春秋》、秦的德運在董仲舒學術中的特殊性。上揭董仲舒所云“ 《春秋》 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與三統說為一體,而與五德說無涉。西漢后期興起孔子水精說,將孔子與五德相生說相聯系,然此非董仲舒本意?!?《春秋》 作新王之事” 是為了規勸漢帝用《春秋》 之黑統,含有摒秦之義,因而秦在董仲舒的三統說中無地位。不過,董仲舒又曰:

故夏無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周無道而秦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寧能至湯武而然耶?夫非湯武之伐桀紂者,亦將非秦之伐周、漢之伐秦,非徒不知天理,又不明人禮?!?〕《春秋繁露義證》 卷7 《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220-221 頁。蘇輿謂“此篇非董子文”,舉五不合以證之。按,其說疑古過甚,昧于董子大義,本文不取。

今秦與周俱得為天子,而所以事天者異于周?!?〕《春秋繁露義證》 卷14 《郊語》,第399 頁。

董仲舒將秦伐周、漢伐秦與殷伐夏、周伐殷同等看待,肯定它們皆具有革命的合法性;又認為“秦與周俱得為天子”,肯定秦始皇與周天子在爵位上的相同性。由此可知,“夏—殷—周—秦—漢” 的更迭是連續的過程,“秦” 在其中不可或缺?!?〕參見陳侃理《如何定位秦代——兩漢正統觀的形成與確立》,《史學月刊》 2022 年第2 期。錢穆謂漢人認為秦不能在五德終始中占一德位,這是董仲舒以下公認的理論,見錢穆《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第455 頁,非是。上文論及董仲舒在朝代更迭上用五德相生之序,則秦勢必在五德中具有獨立的德運。然則《春秋》 在三統中有地位,在五德中無地位,而秦在三統中無地位,在五德中有地位,二者相反。

上文論及董仲舒所言的諸帝王是由三王崩遷而來,其王、帝、皇、民之號變動不居。雖然如此,但是各帝王的三統、五德之運卻是確定的,若拋卻其推遷過程,而用三統、五德為每位帝王確立其德運,可列表如下。董仲舒對策曰:“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薄?〕《漢書》 卷56 《董仲舒傳》,第2499 頁。此“先王” 對漢而言即是孔子,“先王之樂” 對漢而言即是《春秋》。由此表可知,在三統上,漢繼周來自《春秋》 繼周,漢用《春秋》 之黑統;在五德上,秦繼周,其德為木,漢繼秦,其德為火。其實董仲舒就此似有明言,其論《春秋》 “十指” 曰:“承周文而反之質,一指也。木生火,火為夏,天之端,一指也?!薄?〕《春秋繁露義證》 卷5 《十指》,第145 頁。此二指相連,“承周文而反之質” 是說漢之黑統承周之赤統,變周之文而從殷之質,這是就三統改制以及忠敬文三教救弊而言;“木生火,火為夏” 是說秦之木德生漢之火德,這是就五德相生而言。在漢言漢,由于《春秋》 在董仲舒那里只是“當一王之法”,〔3〕此是司馬遷引壺遂之言,見《史記》 卷130 《太史公自序》,第3299 頁。而非萬世之法,《春秋》 法尚無永恒性,故繼漢而興的下一代當用白統,其德為土。

表2 董仲舒的帝王譜與三統、五德的關系

須注意,此表顯示董仲舒已推定漢為火德。施之勉云董仲舒推定漢為火德,然他誤以為董仲舒用五德相勝之序,又不數秦之德運?!?〕施之勉《漢家堯后出于董仲舒說》,《大陸雜志》 1953 年第8 期。由此看來,若拋卻漢初的準火德制不算,則漢為火德說實始于董仲舒?!洞呵锓甭丁?三次提及“本朝”,皆與火相聯系:“南方者火也,本朝”〔5〕《春秋繁露義證》 卷13 《五行相生》,第363 頁。;“夫火者,本朝”〔6〕《春秋繁露義證》 卷13 《五行相勝》,第368 頁?!氨尽?原作“大”,據盧文弨校語改。;“火者夏,成長,本朝也”〔7〕《春秋繁露義證》 卷13 《五行順逆》,第373 頁。?!氨境?一詞指義不明,論者多以為指職官司馬,〔8〕《春秋繁露》 關于五行的九篇分三個層次,《五行相生》 《五行相勝》 是董仲舒原作,《五行順逆》等篇是董仲舒后學所補,見程蘇東《〈春秋繁露〉 “五行” 諸篇形成過程新證》,《史學月刊》2016 年第7 期。按,由此可知董仲舒原本就采用“本朝” 一詞。然此說不無捍格。頗疑“本朝” 即指漢朝,漢朝是“火者夏”,與上揭“木生火,火為夏” 相應。若果如此,則董仲舒已明言漢為火德?!?〕參見楊運籌《春秋“王魯” 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第55 頁。

結語

漢初的德運之爭,實質是五德說下如何安排秦的德運問題,此問題遷延不絕,直接影響到漢廷的合法性論證,也導致統治思想和施政方針難以明確。這說明僅靠五德說已無法解決此問題,三統說的引入成為勢之必然。

董仲舒作為《公羊》 宗師,面對如此情勢,試圖以他的學術來解決此問題。他立足于《春秋》,以新王受命改制為旨趣,指向孔子為漢制法,《春秋》、漢皆當黑統,故特重三統說,與之相關的還有文質三教的救弊理論和為漢所規劃的一套黑統制度?!?〕參見汪高鑫《“三統” 說與董仲舒的歷史變易思想》,《齊魯學刊》 2002 年第3 期,第98 頁;徐興無《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第236 頁;徐興無《〈春秋繁露〉 的文本與話語——“三統” “文質” 諸說新論》,第14 頁。他將前人的五德相勝說下的帝德譜改為五德相生說,與三統說配合,由此而首次確定了將三統說、五德相生說相結合的帝德譜。既往的研究多措意于董仲舒在三統說中“摒秦” 以凸顯漢繼周,其實董仲舒是將三統說、五德說結合,在三統說中摒秦以論證漢是黑統,在五德說中保留秦的地位以論證漢是火德。在其帝德譜中,周、《春秋》、秦、漢四者之間的關系首次得到較為妥善的安頓,漢廷的合法性得到論證,《春秋》 作為經世大典得以與現實政治結合,當時學術亦為之一變。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2〕《漢書》 卷6 《武帝紀》,第199 頁。,是為太初改制,董仲舒大概卒于此前夕?!?〕李梅、鄭杰文等《秦漢經學學術編年》,第196 頁。太初改制對后世的政治和學術有垂范意義,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楊向奎《西漢經學與政治》,第47 頁。參與改制的重要人員如兒寬、司馬遷等都對三統說和五德說有相當程度的認同,但是三統說在太初改制中的實際作用僅限于歷法、正朔,太初改制采用的是另一套五德說和帝德譜,而董仲舒的文質三教的救弊理論和為漢所規劃的一套黑統制度并未得到落實。雖然如此,太初改制首次在政治實踐上將三統說與五德說結合起來應用,其中不乏董仲舒及其學派的影響,漢代政治和學術由此而進入新的階段。

猜你喜歡
春秋繁露五帝五德
唐 玉真公主 楷書瓊宮五帝內思上法卷
論《春秋繁露》中的“利”觀念
《春秋繁露》與董仲舒的儒學政治思想
試探《春秋繁露》的郊祀論
牟宗三論德治及其不足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道德仁義禮:“蜀學”核心價值觀論
五行視域下《孫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討
德運何以成迷
論五帝時代:中國特色之起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