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寧-海東都市圈治理的生成邏輯與優化路徑*
——基于都市圈發展模式分析

2024-01-10 01:18毛春合夏柏林
關鍵詞:海東西寧都市

毛春合,夏柏林

(青海民族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2022]371號)《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明確強調:“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進機制”。都市圈是城市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共同作用的體現,是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的發展模式。都市圈是以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發達的聯系通道為依托、吸引和輻射周邊城市或區域、社會經濟高度一體化的地域空間形態。[1]立足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都市圈,是順應發展潮流的大勢所趨,是融入國家戰略的主動選擇,更是責無旁貸的時代使命。都市圈形成后域內各城市規模擴張和圈域范圍擴大則是都市圈高質量發展進程的關鍵。[2]推動現代化都市圈高質量發展,需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發展特色,科學制定戰略發展規劃,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區域協同治理體系。根據國內外成熟都市圈的建設經驗來看,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是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亦是增強大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實現區域功能優勢互補的重要引擎。[3]發揮中心城市規模集聚和輻射帶動效應,支持中間地區積極發展附加值較高的制造行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引導外圍地區加快發展服務中心地區和中間地區的配套產業,提高域內協同保障能力,合力推動現代化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因此,分析并汲取國內外都市圈建設的成功有效經驗,立足都市圈自身發展實際,厘清都市圈建設的生成邏輯,聚焦現實問題,探究都市圈建設的優化路徑是實現現代化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田園城市模式”[4]“生態旅游模式”[5]“智慧城市模式”[6]“韌性城市模式”[7]等將城市和區域作為整體進行研究,有力推進了城市化、都市化與現代化建設進程,提高了城市綜合治理效能,有效帶動了城市周邊地區的發展。都市圈建設重在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形成“衛星城”空間發展格局,整體推進城市與周邊區域的一體化發展。都市圈建設的動力之源在于實現各城市的自身優勢,通過整合城市力量,實現優勢互補,有效實現都市圈的“三圈”(廣義的都市圈、狹義的都市圈與生活圈)功能。[8]都市圈的內涵實質既重在透視與都市區、城市經濟統計區、城市群、城市連綿區等概念的內在關系,又意在剖析城市群與都市圈兩個不同城市空間結構形態的內涵脈絡與辯證關系。[9]而都市圈高質量建設的有效路徑旨在遵循以“享”促“通”、以“通”助“融”、以“融”現“合”差異化發展之路[10],科學統籌規劃,著力加快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健全府際協同體制機制,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文化共富”機制[11]。以往學界研究主要聚焦于都市圈內涵實質、發展脈絡及探索發展路徑等方面,在跨區域都市圈建設經驗模式對比性研究方面尚不典型,特別是在新時代國內都市圈建設快速發展過程中,發展極化這一問題越發凸顯[12],尤其西部地區都市圈建設較之國內外成熟都市圈尚且存在巨大差距,充分借鑒國際、國內都市圈建設典范模式經驗,從多向維度科學論證其建設的內在邏輯,綜合考量其發展基礎,剖析其高質量建設的制約瓶頸,著力探索其高質量發展路徑日益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

西寧-海東都市圈作為推動實現蘭州-西寧城市群戰略目標的重要地域空間結構形態,其高質量建設當以西寧、海東為城市主體,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四鄰區域作用,重點圍繞域內城市主體空間容量和人口集聚分布格局,著力構建以“一軸一帶、一線一圈”為主要空間形態的網狀城市群發展格局。牢牢把握“十四五”規劃發展契機,深度優化西寧-海東都市圈域內空間布局結構,立足自身建設實際,有效借鑒國內外成熟都市圈建設之建設模式典范,取長補短,激發內生發展動力,破解生態治理、產業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掣肘,推動實現“一主兩副、生態環抱、組團發展、全域大美”的都市圈建設目標。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立足西部高原城鎮化建設區位特點,聚焦西寧-海東都市圈發展實際,以國內外成熟都市圈建設模式經驗為研究視域基調,深入剖析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建設的梗阻制約,準確把握其發展的內在邏輯,探究其建設的內在機理與影響因素,厘清其發展優勢與區位特色,定位實際,找準其戰略方向,從多向維度探索適合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可行之道。

二、“都市圈”發展模式之鑒: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可汲取經驗

目前,國內外都市圈多以成熟型、區域型增長中心型、極核式培育啟動型等都市圈發展模式[13],以倫敦都市圈、東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為典型代表。這類都市圈處于產業鏈較高位置,圈層結構比較明顯,要素流動呈現整合優化趨勢,具有較高的現代化治理水平,整體上已處于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其發展模式與建設經驗值得思考與借鑒。

(一)倫敦都市圈“一核多心互促”發展模式

倫敦都市圈作為世界五大都市圈之一,其發展以“巴羅委員會”的四個“同心圓”圈層設計結構為基礎[14],歷經百年探索,走出了一條由封閉到放射,圈層規劃體系科學合理、交通體系建構完備、功能體系健全的“一核多心互促”發展模式[15]。從“一核多心互促”發展特點來看,以中心城市倫敦為圈層發展驅動內核,輻射帶動周邊城市及小城鎮高速持續穩定發展,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分別承擔不同的職能分工,從而使得城市群具有區域綜合職能和產業協作優勢,加之日趨準確的產業定位和科學的圈域協作體系,形成了倫敦都市圈多中心的產業網絡型格局。從制度保障來看,制度健全的環境保護戰略促使倫敦都市圈成為宜居的圈層環境。[16]隨著都市圈建設中一系列環境政策的出臺和制度體系的日漸完備,圈域內凈化空氣質量、處理廢棄物、控制交通和環境噪聲以及治理水污染等方面治理成效顯著,圈層內外環境在建設發展中得到切實保護域提升,倫敦都市圈建設逐步實現了經濟、社會、人文、環境相協調的科學發展態勢。

(二)東京都市圈“多心多核協同”發展模式

縱觀東京都市圈演化的歷史脈絡,歷經六次重要改革,從統籌規劃、頂層管理、核心建設、區域協同等方面切入并不斷優化完善,[17]圈層發展態勢呈現生產要素與資源高效配置趨向,[18]形成了“多心多核協同”發展模式[19]。圈層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在統籌規劃與協同發展中,逐步進入協調發展狀態,不同城市主體既保持了核心獨立性,又形成了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的分工格局,都市圈內各核心主體城市也通過發達交通體系保持了緊密協同發展聯系。[20]尤其在城區建設、交通體系建立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聯系大大增強,都市圈空間結構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積趨于穩定,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專業化協作水平較高,空間發展走向均衡。這種“多心多核協同”發展模式,既有效疏解了過度集聚的東京都核心區功能,又通過發展周邊城市,實現了整個大都市圈均衡、有序、協調發展的目標。

(三)杭州都市圈“創新擴容聯動”發展模式

杭州都市圈歷經十余年發展,持續創新協調機制、構筑合作平臺、開展項目合作、全面融合聯動發展,形成了“創新擴容聯動”發展模式。[21]圈層設計上,立足整體實際,不斷優化完善圈域頂層設計,突破地域界限劃定傳統,開拓創新,都市圈擴容至衢州市和安徽省黃山市,催生城市主體內生發展動力,逐步開啟杭州都市圈3.0時代區域聯動發展的新篇章。在激發域內聯動合力促發展上,凸顯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發展特色,彰顯圈層“創新擴容聯動”建設成效。以現代科技為實現載體,圈層要素流動越發頻繁,基礎設施建設融合緊密,交通連接更加便捷,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持續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以特色小鎮建設為發展特色,挖掘和傳播“新江南文化”的內生動力與文化亮點[22],民生福祉共享不斷提速,毗鄰區域同城化率率先突破,經濟先行圈、生活幸福圈、智慧信息圈、美麗生態圈一步步走向全面協同創新、全面聯動一體化。

(四)西安都市圈“生態文化產業相融”發展模式

西安都市圈地處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區域,是西北地區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西部大開發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在生態人文資源、新一代信息技術、同城化協同發展等要素作用下,發展勢頭強勁,西安都市圈綜合實力、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日益增強,逐步形成了“生態文化產業相融”發展模式。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優化,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動力強勁,借以優質科創高教資源,現代立體交通網絡,域內生態共融、經濟互聯、文化互通、成果共享成效顯著。[23]聚焦產業融合發展,不斷開拓創新路徑,域內主體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差距逐步縮小,融合水平不斷提高,產業一體化建設已初具規模,生態文化產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迅速,跨行政區的產業集群和協作機制日趨成熟,科技融創與資源優勢轉化落地效率逐年提升[24],綜合創新能力突出,開放程度顯著提高,成為西安都市圈打造高質量西部經濟強域、生態文化動能強勁的宜居城市立體空間體系的堅實基礎。

(五)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可汲取經驗

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推進,意在立足區域發展實際,著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設模式。倫敦都市圈“一核多心互促”發展模式、東京都市圈“多心多核協同”發展模式、杭州都市圈“創新擴容聯動”發展模式、西安都市圈“生態文化產業相融”發展模式將對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與科學化治理具有重要啟示與借鑒價值(如圖1所示,見40頁)。

圖1 都市圈發展模式: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可汲取經驗

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重在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思想,充分借鑒國內外都市圈建設成功模式經驗,挖掘自身發展特色,秉承生態保護優先、民族團結進步發展理念,不斷創新建設發展模式。立足都市圈整體發展現狀實際,將數字技術賦能都市圈建設當中,積極構建多元協同聯動的治理機制,著力搭建智慧城市信息平臺與數字空間,建設城鄉融合立體化發展空間結構,全面激發都市圈整體發展動力與活力,助推西寧-海東都市圈在動態聯動互通中穩步發展。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需要充分發揮西寧、海東核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打造城鄉資源流轉數字化運營立體空間,提升城鄉要素配置效率,以城帶鄉,城鄉互促,實現城鄉資源優勢互補,構建高質量協同發展動力引擎,加速推動實現同城化發展戰略目標。

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最大特色與價值優勢在于生態保護優先,團結凝聚各族民眾合力,構建綠色優勢產業、數字鄉村生態綠色產業、現代文旅特色產業,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把生態安全作為底線與紅線,將生態保護放在關鍵位置,筑牢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三、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生成邏輯

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建設在實踐進程中不斷優化升級,域內各城鄉主體基于實際,發揮特色優勢,凝合力、謀創新、促發展、鑄和諧,著力探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機制。在都市圈科學規劃頂層設計與優化發展路徑過程中,充分遵循立足優勢、揚長補短之規律,發揮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特色生態優勢。以民族團結進步為載體,激發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內在動力;以多元協同共治為保障,創新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與效力;以城鄉融合共進為實踐進路,著力推動實現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如圖2所示)。

圖2 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生成邏輯四維導圖

(一)民族團結進步:激發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內在動力

正如“石榴籽家園”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時代內核和思想精髓就在于緊密團結各族民眾,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牢扎根于各族民眾心中,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廣泛凝聚合力推動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碩果,加速實現西寧-海東都市圈域內各族人民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共同富裕目標。[25]西寧-海東都市圈多民族聚居的獨特區位,為各族民眾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堅實的地緣基礎,加速整合經濟、文化特色資源,實現域內民族特色資源要素的互通互融。充分激發各民族民眾強大合力、緊密合作、深度融合,著力構建高度體系化的現代化都市圈,更有利于破除域內民族地區體制機制和政策壁壘,切實縮小各族民眾收入差距,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公共資源配置合理化布局,有力助推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二)生態保護優先:發揮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特色優勢

生態保護優先是高原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價值。西寧-海東都市圈地處青藏高原獨特區位,域內生態系統資源極為豐富,各生態系統聯系緊密,生態資源稟賦優勢尤為突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滿足高原民族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為根本出發點,著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充分倚重和利用各類生態資源,建設都市圈綠色區塊,增強都市圈“肺功能”,擴大都市圈“肺活量”,形成科學合理的綠色生態生產、生活方式,使都市圈生態環境品質極大提高。[26]推動構建工、農、畜互補互促的大循環生態系統,居民生活品質極大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加強,最終實現“適于人居、功能高效、資源循環、人地和諧”的西寧-海東生態都市圈建設目標。

(三)多元協同共治:創新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與效力

協同治理作為有效應對治理“碎片化”的全新治理邏輯[27],重在協調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有機配合和資源的有效整合,是激發治理活力和提高多元主體共治效力的有效路徑。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高效治理的活力與效力,究其動力,源泉根本是在于黨的核心引領,其實現路徑有賴于構建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權責明確、協調一致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充分發揮域內府際主體間良性互動作用,依托現代數字技術,構筑數字賦能信息互通平臺,著力構建府際間多方聯動治理機制,為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創新治理路徑奠定堅實基礎。立足都市圈發展實際,重新定位社會組織、公眾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打破社會治理中“只協不同”的固化思維模式,推動建立府際主體、社會組織、公眾等治理主體角色平等,優勢資源互補,各展優勢所長,構建多元協同共治的新型都市圈治理體系,最大效度創新和提高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與效能。

(四)城鄉融合共進:實現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

基于都市圈發展建設實踐,加快推進城鄉融合一體化意義更加凸顯,要求更加緊迫。城鄉融合是帶動城鄉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迫切需要,更是緩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舉措。西寧-海東都市圈立足實際,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注重把城市資源要素科學引入鄉村,全面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為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以美麗城鎮建設為載體,準確把握城鄉融合發展理論實質,切實增強合作互動意識,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著力探索一條新常態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之路。著力推動城鄉融合共進,將有效緩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這一突出矛盾,有助于城鄉發展實現同步、同質、同效,消除城鄉在文化素質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差距,使城鄉居民同享社會發展成果,滿足其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四、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問題分析

(一)各族民眾凝心聚力的合力效應不夠明顯

西寧-海東都市圈地處高原多民族匯聚交融地理區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價值偉力引領下,各族人民群眾凝心聚力、團結奮斗,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基礎、物質基礎、群眾基礎,有效推進了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建設進程。然而受制于發展基礎、體制機制、人文環境等因素,各族民眾合力效應尚未全面激發,都市圈建設不充分不平衡特點突出。同時,由于域內發展內驅動力不足,城鄉要素市場活力不強,生態產業數字化轉型速度過慢,數字鄉村、智慧城市建設基礎薄弱,城鄉融合一體化程度不高等發展梗阻,各民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各族民眾心系所向諸多問題如不及時應對與有效解決,就有可能由“小管涌”變成“大塌方”,嚴重制約西寧-海東都市圈的高質量建設發展。

(二)生態支柱產業規模集聚效應不甚突出

基于生態資源稟賦獨特優勢,生態產業成為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亮點與特色,且在探索實踐中不斷優化發展路徑,提質增效明顯,但仍存在生態支柱產業聚而不強、融而不合、現代技術用而不顯等突出問題。首先,生態支柱產業初具規模,齊心歸聚合力短板凸顯。立足高原區位資源稟賦優勢,通過生態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集聚構建生態支柱產業規模,但尚處于聚而不強初級融合階段,各產業鏈條仍不完整,立體網狀合力作用效果不強,凸顯為形聚而神散,這成為遲滯西寧-海東都市圈生態產業優質高效發展的典型掣肘。其次,生態支柱產業融合粗放,科技引領短板突出。[28]因在經濟基礎、資源稟賦、科技支撐等方面的差距,西寧-海東都市圈域內生態支柱產業發展呈現融合水平層次不齊,產業融合度極化現象明顯等問題,都市圈生態支柱產業集聚綜合效應尚處于起步階段,亟須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科技為先、融合高效、協同發展的生態產業集聚發展機制,全面激發域內生態支柱產業抱團發展合力,加速構建都市圈生態產業立體循環發展體系,有效推進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建設進程。

(三)多元主體協同聯動的共治機制尚未形成

新時代,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已進入嶄新發展階段,但社會治理仍以政府主體單向主導,域內府際間社會治理協同聯動機制尚未建立健全,社會組織、人民群眾等多元社會治理主體作用尚未充分體現,現代數字治理技術尚未充分應用到城鄉融合發展,多元主體協同聯動治理效應仍處于相對低位,缺乏構建治理主體的立體網狀格局。受傳統治理模式影響,都市圈域內社會治理僅局限于建立健全單體區域空間聯動治理系統,尚未能全面突破區劃界線壁壘,頂層府際間尚未構建行之有效的橫向協同聯動共治機制,而政府主體與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典型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則成為治理主體縱向多元協同治理體系構建的重要障礙。另外,交流渠道的不暢,多元主體資源聚合能力較弱,成為多元主體發揮合力效應的又一制約。[29]平等參與社會治理是“協同聯動”的前提,但由于不同職能站位,多元主體間權力分配不平等,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主體之間不免相互削弱彼此,造成了治理主體資源嚴重浪費,成為西寧-海東都市圈社會治理水平提升的瓶頸。

(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較為缺乏

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新階段,其矛盾與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西寧-海東都市圈作為實現高原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尚存在內生動力不足、城鄉二元結構依舊凸顯,同城化質量不高等問題。首先,核心城鄉主體創新輻射能效不高。作為都市圈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心城鄉主體雖在資源稟賦、數字技術、產業能效等方面占據優勢,但在科技賦能落地轉化創新能力方面尚顯不足,加之高科技人才引進周期過長,將嚴重遲滯經濟社會實踐發展進程,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中心城鄉主體輻射四鄰效應,同城化發展聚合效應和溢出效應難以快速形成。其次,城鄉內驅發展動力不足,破除二元結構壁壘任重而道遠。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主導發展模式下應運而生的“涓滴效應”[30],助推城鎮化發展趨于“中心-外圍”二元化特點,使得中心城市虹吸效應越發明顯,城鄉要素配置缺乏立體運轉系統,核心關鍵領域人才資源配備極不平衡,造成城鄉融合發展內部動力呈現不充分不平衡態勢,極大影響了城鄉融合的質量與水平,遲滯了同城化同步建設步伐。

五、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的路徑優化

(一)創新驅動生態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西寧-海東都市圈資源稟賦優勢突出,為打造新型生態特色產業經濟奠定了穩固的客觀條件基礎。首先,集聚智慧技術產業資源,著力打造綠色產業生態。以現代智慧技術作為打造都市圈綠色產業生態的重要實踐載體,以核心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產業開發為突破點,以滿足域內各族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為著力點,構建以政府、社會組織、人民群眾為技術創新多元協同互動主體的“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數字生態產業格局,推動政策保障與科技強圈、技術興圈、產業富圈的有機結合,把智慧技術鍛造成為推動都市圈良性生態產業體系建構的強大引擎。其次,激發城鄉互通互聯內在動能,推進區域生態產業換代升級。立足區域實際,以數字賦能城鄉生態綠色產業,深度挖掘域內城鄉主體發展動能,促其成為區域生態產業升級換代的著力點與突破點,搶抓智慧城市與數字鄉村新機遇,瞄準城鄉信息互動互通互聯發展方向與實踐要求,充分發揮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培育壯大生態產業集群,催生區域生態產業升級換代新動能,推動西寧-海東都市圈生態特色產業結構層次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二)重塑形成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西寧-海東都市圈民族結構豐富多樣,民俗資源各具特色。凝聚意識形態共識,激發各族民眾價值合力,著力構建資源優勢互補,多元文化共存,以城帶鄉,城鄉互促,各族民眾互通互融互促的治理格局勢在必行。首先,共筑多元文化交流平臺,廣聚合力共促和諧發展?;诔青l民族地區多元文化特點,以重要民俗節日為契機,搭建各族民眾互通共享特色文化交流平臺,既應和不同民族在同一區域生存需要,又能在不違背民族傳統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前提下,積極促進各族民眾交流交往交融,不斷凝聚區域發展強大合力,加速推進實現各族群眾的共同富裕目標。其次,數字賦能城鄉共建共治共享,重塑都市圈建設治理新格局[30][31]。以數字技術為載體助推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數字賦能社會治理系統化、集成化、立體化作用,著力構建都市圈域內經濟、信息、交通、文化、科技等資源要素信息流轉系統,有效破除都市圈建設治理信息互通不暢壁壘,深度提升城鄉協同治理效能,加速重塑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治理新格局。

(三)積極構建多元協同聯動的生態治理機制

積極構建多元協同聯動的生態治理機制是推進實現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建設發展的關鍵一環和重要保障。積極建設治理主體參與有序、職責分工明確、合力效應顯著、生態治理高效、整體協調聯動的生態治理體系應是都市圈高質量發展進程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橫縱治理主體多向聯動治理機制。在黨的核心引領下,打破都市圈政府主體、社會組織、城鄉民眾橫縱治理主體“單向連接,各自為治”固有治理模式,從治理主體頂層設計出發,依托信息數字技術,著力構建輻射都市圈全域的治理信息互聯互通互助平臺[32],實現都市圈域內城鄉主體治理信息及資源要素的動態循環,有效提升都市圈治理主體橫縱聯動治理效能。同時,以協同聯動治理信息平臺為支點,不斷提升治理主體要素資源流轉效率?;谥卫碇黧w各自優勢特色,重點著眼于政策制度保障到位,資源利用合理高效,城鄉融合凝聚有力,治理能效提高顯著,充分發揮治理主體各自職能服務生態治理,推動形成政府主體、社會組織、人民群眾等治理主體協同聯動治理的良性循環,開創真正意義上的多元聯動生態治理全新格局,推進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融合發展,加速實現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如圖3所示)。

圖3 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多元協同聯動生態治理運行機制

(四)全面激發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蔽鲗?海東都市圈高效建設得益于城鄉融合強大合力,其高質量發展當以實現城鄉民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以數字創新驅動為載體,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33]將數字技術全方位賦能都市圈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數字信息平臺動態調控要素流的強大優勢,有效整合城鄉發展資源要素,揚優勢補短板,互通共享城鄉發展優質建設資源,不斷激發城鄉融合發展內生動力,以城帶鄉、城鄉互補,著力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34]同時,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路徑載體,加持現代數字技術賦能,深入挖掘城鄉發展內生動力,夯實城鄉產業發展基礎,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有序推進西寧-海東都市圈內經濟、社會、文化同城化建設步伐,互幫互補互促,共享發展成果,構建西寧-海東都市圈城鄉發展互融互通、互助互享的同城化高質量發展體系。

六、總結與展望

高原民族區位都市圈建設秉承“走出去,引進來,揚優勢,補短板”理念,以實現中國式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導向,致力探索一條獨具民族區域特色的都市圈建設發展之路。研究基于國內外都市圈發展模式作為分析框架,重在探尋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問題。研究發現,國內外都市圈建設模式各具特色,成效顯著,呈現“一核多心互促”“多心多核協同”“創新擴容聯動”“生態文化產業相融”等多元有效治理之道。研究得出,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理應遵循黨的核心引領和民族團結進步、生態保護優先、多元協同共治的內在邏輯,立足自身特色,抓住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多元優勢,走出獨具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特色的發展之路。研究發現,西寧-海東都市圈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還存在各族民眾凝心聚力的合力效應不夠明顯、生態支柱產業規模集聚效應不甚突出、多元主體協同聯動的共治機制尚未形成、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較為缺乏等現實問題。研究認為,基于新的時代契機、新的發展機遇,有效應對都市圈建設中的困難梗阻,應著重從創新驅動生態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重塑形成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積極構建多元協同聯動的生態治理機制、全面激發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等多維向度,全面優化西寧-海東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路徑。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建設必須立足于自身特色和優勢,交流互鑒、揚長補短,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獨特之道,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史進程注入強勁動力,為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猜你喜歡
海東西寧都市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女性多練深蹲好處多
潛行水下 暢游都市
筑夢海東,遇見未來
筑夢海東,遇見未來
輕輕松松聊漢語——“中國夏都”西寧
青海西寧蘭州格爾木往來更暢通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