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地理學視域下陜西民間舞蹈景觀的空間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2024-01-10 01:34劉儷寧
關鍵詞:關中地區社火流傳

張 濤,劉儷寧

(寶雞文理學院 音樂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陜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民間舞蹈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是探尋“舞蹈—地域—人文”三者之間的關系,屬于文化地理學與舞蹈學的交叉研究領域。目前關于陜西地區藝術地理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戲劇、民俗等領域①,而在舞蹈領域未有專題研究及論著出現。從現有資料來看,對陜西民間舞蹈的搜集最為系統、全面的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陜西卷》和《中華舞蹈志·陜西卷》②,另外,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的陜西民間舞蹈,集中反映了該地民間舞蹈藝術的區域分布狀況。本文基于現有研究資料與成果,對陜西民間舞蹈景觀的基本類型、空間分布特征及生成背景進行分析,以期構建其人文地理模型。

一、陜西民間舞蹈景觀的基本類型

由于陜西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陜北、關中、陜南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都伞分忻鞔_提出:“民間舞蹈雖具有共同的特點和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因流傳地域的差異,形成了三種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色彩變化?!盵1](P6)陜西民間舞蹈按照功能大致可分為三類:民間社火、民間祭祀和民間小戲。民間社火是陜西民間舞蹈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集民間音樂、美術、工藝、戲劇、曲藝、民間文學、雜耍、武術、雜技、體育等于一體,在春節期間集中上演的一場群眾演出。陜北地區人們通常稱之為“鬧紅火”“鬧秧歌”;陜南地區多稱為“耍燈”“玩燈”;關中一帶則稱之為“耍社火”“社祀”。民間祭祀類的舞蹈,主要指在民間祭祀儀式中進行的一系列帶有舞蹈性的演出,這些演出包含了古代的祈雨、敬神、做道場、做齋醮等,雖然相關內容帶有很多迷信的色彩,在新中國成立后已經被逐漸廢棄,但從舞蹈文化審美視角來看,當中存在著部分古代巫舞的痕跡,因此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如陜南地區的“跳神”“羊皮鼓”“耍壇”等;關中西部的“醮師分燈”“跑橋”;陜北流傳下來的“三山刀”“厲鬼”等。這些帶有某些民間巫舞特征的民俗舞蹈,為我們了解古代民俗舞蹈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活態素材。民俗小戲,也叫“對對戲”,以歌唱、舞蹈來表達民俗生活特定劇情或角色的藝術形式,通常被稱為“小歌舞”,如“韓城秧歌”“渭華秧歌”“安康小場子”“地蹦子”等。雖然主體是戲劇表演,但也有特色鮮明的舞姿。以上所列的社火、民間祭祀、民間小戲等多種類型的舞蹈樣態,使陜西民間舞蹈具有綜合性與多樣性的特征。[1](P5-6)

根據《集成》和《舞蹈志》,筆者按照景觀類型將陜西民間舞蹈分為秧歌、社火、儀式舞蹈、鼓舞、獅子舞、龍舞、船舞、燈舞八大類③,并以其在陜北、關中、陜南三地流傳的廣度分類梳理,其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陜西民間舞蹈景觀的基本類型④

二、陜西民間舞蹈景觀的空間分布

(一)秧歌分布區

秧歌,是源于農耕文化(插秧或耕種)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陜北、關中、陜南三地均有流傳,雖都稱為“秧歌”,但在內容、形式及功能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在“集成”及“舞蹈志”中,共收錄秧歌20種。其中,陜北12種,關中7種,陜南1種⑤,分別占比為60%、35%、5%(如圖1所示),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圖1 陜西省“秧歌”分布比例圖

圖2 陜西省“秧歌”流傳地域分布圖

由圖2可見:秧歌流傳密度陜北明顯大于關中和陜南;關中地區的秧歌主要集中在西安、渭南、銅川;陜南地區的秧歌分布均勻。

陜北地區的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區的東南部和延安地區的北部及南部,以榆林地區的佳縣、米脂、子洲、清澗、吳堡、綏德等縣和延安地區的洛川、黃陵、子長、延川等縣最為活躍。傳統陜北秧歌是為儀式而舞,“陜北秧歌在古代具有巫術蘊義”[2]?!爱數匕傩照J為秧歌隊進院入戶唱唱跳跳、吹吹敲敲可以驅邪避疫、消災免難,這些世俗實則是古代鄉人驅儺的一種遺風?!盵1](P4)可見,陜北秧歌與“儺”“巫”頗有淵源。1942年“延安新秧歌運動”后,傳統陜北秧歌被改造,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宣揚時代精神,這一時期的陜北秧歌具有鮮明的政治性。自此,秧歌隊的演出時間便不僅限于春節期間,當遇到重大活動時也會進行表演,使得秧歌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更加普及。關中地區的秧歌以“韓城秧歌”為代表,它與流傳于銅川的“耀縣秧歌”、渭南的“白水秧歌”“渭華秧歌”及西安灞橋區的“底子秧歌”等在形式和內容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均屬兩三個演員表演的秧歌小歌舞”[1](P972)。據《集成》所載,關中地區秧歌題材廣泛,有反映群眾生活的、嘲弄嫌貧愛富的、謳歌勞動人民的等等,多以表演故事內容為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旨在讓群眾身處愉快氛圍的同時受到啟迪,顯示了關中地區人民樸實、憨厚、直率的性格。流傳于陜南地區漢中市、商洛市、安康市所屬三十多縣區的“薅草秧歌”(又稱“鑼鼓操”),與陜北、關中秧歌的內容和形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據清代王錫齡在《陜南巡視日錄》中記載:“陜南西鄉沙河鎮田間農民有系彩于首扮戲裝者,歌唱舞蹈,鑼鼓喧鬧,蓋為插秧助興,俗名秧歌本次?!盵1](P394-395)可見,“薅草秧歌”是人們在田間勞作時所形成的舞蹈,這里的秧歌實有“插秧之歌”的意思,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生活勞作時的狀態。

(二)社火分布區

社火,是現今仍然存活在中國漢民族鄉村社會的一項大型民間文藝娛樂活動。社火事象內容龐雜,情節簡單,有著共同的主題思想:感恩天地、禱祝吉祥、弘揚正氣,抑制邪惡,歌頌人類智慧。[3]在《集成》和《舞蹈志》中所輯社火形式共123種⑥(因同一社火形式在不同地區均有流傳,所以實際統計總數為150種),其中關中72種、陜北40種、陜南38種,分別占比為48%、27%、25%(如圖3所示),其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

圖3 陜西省“社火”分布比例圖

圖4 陜西省“社火”流傳地域分布圖

由圖4可見,陜西社火分布的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關中地區高密度分布;二是陜北、陜南地區呈多片小區域分布,其中陜北以榆林市橫山區、綏德縣和延安市富縣分布最為集中,陜南以安康市紫陽縣為中心。

陜北榆林地區社火的分布密度明顯高于延安地區,而榆林地區內部又以橫山區數量最多?!鞍讼蛇^?!薄傍x鴦嬉蓮”“梆子對斗”“白馬抖腸”“抖羊皮”“猴騎羊”等都是榆林橫山區獨有的社火形式。關中地區社火形式豐富,雖在表演程式上保留了古老的傳統,但其功能已逐漸由祭神娛神演變為悅己娛人的民間娛樂狂歡。關中地區社火形式最多的三個縣區分別是渭南市合陽縣(14種)、寶雞市千陽縣(12種)和西安市周至縣(11種)。在影響力方面,關中社火遠大于陜北、陜南地區。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寶雞市的“民間社火”(編號:X-54)。2013年,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在關中地區的寶雞市隴縣成功舉辦,同年,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隴縣為全國首個“中國社火文化之鄉”。陜南社火形式較少,以“鷺鷥與蚌殼”流傳最廣。在漢中、商洛、安康3地28縣區中,社火形式最多的三個縣區分別為漢中市洋縣(7種)、商洛市丹鳳縣(7種)和安康市紫陽縣(9種)。

(三)儀式舞蹈分布區

儀式舞蹈是民間祭祀和祭奠亡靈儀式中的一些具有舞蹈性的表演活動[4],多以驅災祈福、驅鬼娛神、超度亡靈為主要目的。據《集成》和《舞蹈志》收錄情況進行統計,陜西儀式舞蹈共22種(實際統計總數為26種),陜北7種,關中8種,陜南11種,分別占比為27%、31%、42%(如圖5所示),其分布情況如圖6(見 130頁)所示:

圖6 陜西省“儀式舞蹈”流傳地域分布圖

由圖6可見:陜北地區的儀式舞蹈密度遠高于陜南和關中地區,尤其是陜北榆林地區;關中地區雖在形式數量上與陜北地區所差無幾,但在分布數量上有明顯差異;陜南地區的形式數量最多,但大都集中分布在漢中市西鄉縣,其他地區呈分散的點狀。

雖然陜北地區儀式舞蹈形式數量少,但流傳范圍廣泛,如“三山刀”“羊皮鼓”“轉九曲”等形式在榆林各縣區皆有流傳,而關中地區一種形式僅在一個地域流傳,陜南地區共11種形式,在漢中西鄉縣的就有7種,占陜南總數的64%。從影響力來看,陜南儀式舞蹈更為突出。陜南地區受山高溝深的地勢及山區交通閉塞的影響,保留下來的祭祀娛神類的儀式舞蹈占比更多,極具代表性。陜南秦巴山區具有代表性的儀式舞蹈是“跳端公”、寧強“羊角鼓舞”及略陽“羊皮鼓舞”。陜南地區在文化地理上屬巴、蜀、楚文化的融合區域,巫鬼之風盛行,就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而言,“跳端公”是指由巫醫“端公”表演的整個降神會。端公表演的降神會用“跳端公”命名,突出表現了“跳”——舞蹈在降神會中的核心地位。[5]除此之外,20世紀80年代,漢中市將“羊皮鼓舞”發展成為大型廣場舞表演節目,參加了省、市藝術節及省運動會開幕式,這進一步說明該儀式舞蹈流傳之廣泛。

(四)鼓舞分布區

不論是陜北高原、渭河兩岸,還是秦巴山區,每逢重大節日活動時,均有鼓舞相伴。對《集成》《舞蹈志》及《陜西民間鼓舞博覽》⑦中所載鼓舞進行統計,其中關中29種,陜北18種,陜南5種,分別占比為55.8%、34.6%、9.6%(如圖7所示),其分布情況如圖8所示:

圖7 陜西省“鼓舞”分布比例圖

由圖8可見:關中地區的鼓舞種類最為豐富,其次是陜北地區,而陜南地區鼓舞種類數量較少。陜北地區鼓舞分布較為均勻,以延安的安塞、洛川、宜川等區縣,榆林的榆陽區、橫山區較為突出;關中地區鼓舞種類繁多,密度大,呈點狀、片狀相交分布,覆蓋面廣;陜南地區則呈點狀分散分布。

陜北地區的鼓舞以腰鼓、蹩鼓和胸鼓為代表,其中代表性的腰鼓品種包括“安塞腰鼓”“橫山老腰鼓”“安乃小腰鼓”“米脂腰鼓”等,“相傳是古代駐守邊陲騎旅用于征戰助陣、擂鼓報警時的一種工具,之后傳入民間”[1](P10)。如今流傳在延安、榆林兩市所屬的25縣區,其中以“安塞腰鼓”最為聞名。而延安市洛川的“蹩鼓”“對面鑼鼓”“社鼓”及宜川的“胸鼓”“壺口斗鼓”則以點狀分布在各縣區,增加了陜北地區鼓舞的多樣性。關中地區的鼓舞分布表現出點片相交的特點。咸陽的“牛拉鼓”流傳在咸陽地區的3區9縣2市⑧和西安市的鄠邑區,涵蓋整個咸陽地區;渭南的“八仙鼓”流傳在渭南的臨渭區、大荔縣、蒲城縣、富平縣、白水縣,覆蓋渭南地區的中西部;“敲鑼鼓”⑨流傳在渭南市合陽縣、西安市的鄠邑區、長安區、臨潼區、未央區、灞橋區、雁塔區,基本包含西安整個片區。此外,還有“五圓鼓”“岐山轉鼓”等,這些鼓舞形式的流傳均呈片狀分布。而像“東雷上鑼鼓”“花苫鼓”“洪拳鼓”等形式,只流傳于“一村一社一縣,具有鮮明的因襲封閉特點”[6]。這些鼓舞形式則呈點狀分布在關中的各大縣區。陜南地區的鼓舞類別較少,大多流傳于秦巴山區之中。因受巴蜀文化影響,風格多為輕快活潑,如“勉縣對鼓”和“漁鼓”,而“細鑼鼓”“月牙鼓”及“打喪鼓”則以祭祀為目的。受當地地勢及文化影響,陜南地區的鼓舞并未廣泛流傳,而是分散分布在各縣區。

(五)其他類型

1.龍舞

龍舞,又稱“舞龍”“鬧龍燈”,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娛樂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舞龍習俗所表達的祖先崇拜在維系民族內部團結、文化認同,以及加強族群意識、整合社會功能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7]據統計,陜西地區共有龍舞14種⑩,以“龍燈”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龍舞廣泛流傳在陜西各地,其中以陜南地區的龍舞形式更為豐富,而陜北地區除了“龍燈”再無其他形式。關中地區的龍舞種類較少,主要集中在西安和咸陽地區,以咸陽市三原縣的“筒子龍”最為突出。據《舞蹈志》描述,“筒子龍”在表演前要進行“點眼”,這在陜西其他地區并不常見,且表演形式不同于其他龍舞,需要有“龍門”的設置,且以多種多樣的隊形將場內的排燈加以變化與編排,以鑼鼓伴奏開啟表演。[8]陜南地區的龍舞以旬陽市內最為豐富,有“站龍”“滾龍”“火龍”“布龍”“板凳龍”五種形式,其中“板凳龍”和“布龍”流傳地最為廣泛,覆蓋漢中與安康整個地區。

2.獅子舞

獅子舞,集武術、舞蹈、編織、繪畫和音樂等多種藝術于一身,通過兩人密切合作,來模仿獅子的各種形態。與龍舞相似,獅子舞在陜西流傳甚廣,幾乎是村村舞獅?!爸两?陜西各地每逢春節鬧社火、鬧秧歌都有獅子舞參加表演?!盵9](P191)據《集成》和《舞蹈志》載:陜西的獅子舞分為“文獅子”和“武獅子”兩大類?!拔莫{子”主要表現獅子活潑、善良、可親的性格和憨態,以陜北地區的“洛川文獅子”最有特點;“武獅子”則突出獅子威武的形象、勇猛的性格,以及不畏艱險的勇敢精神和不怕困難的氣概。陜西的“獅子舞”以延安市富縣和西安市鄠邑區流傳的“獅子上老桿”、漢中市南鄭區的“高臺獅子”、漢中市城固縣的“笑和尚耍獅子”最具特色??偟膩碚f,陜西獅子舞分布呈均勻之態,陜北地區以“文獅子”為主,關中、陜南地區以“武獅子”為主。

3.船舞

船舞,是春節鬧社火中一種常見的民間舞蹈類型,通常在陜北地區被稱為“水船”;關中地區稱其為“旱船”;陜南地區稱其為“彩蓮船”。陜北地區的船舞包含兩種形式,以流傳在延安市、榆林市兩市所屬25縣區的“水船”為主,覆蓋整個陜北地區,“蓮花船”僅在榆林市靖邊縣流傳。關中地區的船舞以各地的“旱船”為主,“子母船”“戰船”“青瓷船”“轉船”“沿人船”五種特殊形式僅在小區域內流傳。陜南地區的“采蓮船”主要流傳在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各地,“四船撲蓮”和“雙人花船”呈點狀分布在漢中城固縣和商洛商州區中??傮w而言,陜西的船舞呈陜北、關中、陜南三個片狀分布,整體覆蓋陜西全省。

4.燈舞

燈舞,中國傳統舞蹈之一,是在燈節基礎上應運而生的民間舞蹈活動。如今仍以豐富多樣的面貌活躍在不同的場域之中,其分布遍及全國,深受大眾的喜愛。[10]陜西的燈舞亦是如此,這一點從《集成》和《舞蹈志》中的燈舞名目中能直接體現出來。燈舞大多與其他類型的民間舞蹈組成綜合性社火隊,在春節、元宵節進行游街表演。陜西燈舞中最常見的形式是“竹馬燈”,流傳在陜西各地。陜北地區共有燈舞3種,關中10種,陜南6種,其中“竹馬燈”和“跑紅燈”在三地均有流傳。在《舞蹈志》中所收錄的關中地區燈舞,渭南地區有7種,占關中地區燈舞形式總數的70%,陜南地區安康旬陽市占陜南地區的總數的66%。因此,陜西的燈舞以“竹馬燈”為主,分布特點主要表現為以面狀覆蓋全省,關中和陜南地區其他形式燈舞在小范圍內集中分布。

三、陜西民間舞蹈景觀的生成背景

我國因各民族分布的地域范圍,各地域分布區內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多樣化的民間舞蹈景觀。[11]陜西三地民間舞蹈景觀的類型、空間分布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復合疊加長時間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結果。

(一)“土地之舞”:自然環境是陜西民間舞蹈景觀形成的基礎

在“人-地”關系中,自然環境主要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心理特征產生影響。不同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習俗相差巨大,從而對民間舞蹈的形成與變異具有引導作用。從地理位置上看,陜西省地跨西北和西南,縱貫南北,位于我國西北內陸腹地,坐標介于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處于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的中部,是典型的內陸型地區。從整體上看,南北長、東西窄,以“秦嶺-淮河”一線劃分南北,按照地勢自北向南依次跨越陜北高原、關中平原和陜南山地三種地形地貌。從氣候方面來看,陜西省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南北所跨緯度多,所以氣候類型由北向南依次為溫帶、暖溫帶、北亞熱帶。外部自然地理環境會給人的感官傳遞信息,通過神經傳遞到大腦,再由大腦處理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就會形成自然反應印象。這種影響反映在文化上,便賦予了文化活動以自然的印記,民間舞蹈是始終與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的,這些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對陜西民間舞蹈的地域分布和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陜北高原區

陜北地區,包括延安市和榆林市兩地,位于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和陜西關中盆地之間,面積43 000平方千米,當地地勢起伏明顯,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植被類型以溫帶灌叢草原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區域內干旱少雨,是陜西省降水最少地區,溫度隨季節變化明顯,溫差大,水資源嚴重短缺,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12]當地民居建筑多為窯洞,順應山體溝壑而建,冬暖夏涼。該區域富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是國內少有的資源富集區。

自然地理環境對陜北民間舞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陜北氣候和自然資源間接影響了民間舞蹈的形成。如陜北“火塔塔”緣起的重要原因正是因為陜北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加之陜北地區冬季寒冷及人們對于火的崇拜,所以“在民俗活動中出現大量燃燒煤塊的民俗也就不足為奇?!盵13]其二,陜北自然地勢地貌決定了陜北民間舞蹈的整體風格。因陜北地勢起伏明顯,并且陜北黃土高原溝壑縱橫、貧瘠荒涼,整體色彩單調,“自然界這種美感類型便成為記憶中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14]。所以生活在陜北的人民心胸寬廣,喜好粗獷剛毅、慷慨激昂的風格類型,這一點在“安塞腰鼓”古樸粗獷、豪放灑脫的表演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關中平原區

關中地區位于陜西省中部,東部與河南、山西相鄰,西部與甘肅省接壤,南倚秦嶺,北靠黃土高原,是典型的河流沖積型平原。地勢西高東低,海拔323-800m,有黃土梁峁、黃土臺塬、黃土塬、平原、山地等五種地貌類型。面積約為3.6萬平方公里,包括西安、寶雞、咸陽等城市及53個縣區。關中地區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易發生干旱,年均溫9.9℃-15.8℃,降水量較少。自然條件優越,用地類型以耕地、林地、草地為主,而小麥為主要糧食種植作物。

由上可見,關中地勢平坦遼闊,四季分明,自然景觀變化有規律,少有神秘感。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難以引起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遐想。[15]所以關中地區的人們喜好質樸豪爽、意境開闊的舞蹈類型,其舞蹈景觀也必是起伏不大而舒緩悠遠且帶有厚重深沉的色彩。

3.陜南山地區

陜南,位于陜西省南部,北靠秦嶺,南依巴山,與河南、湖北、重慶、四川、甘肅相鄰,包括漢中、安康、商洛3市28縣區,中間有漢江和丹江流經,具有“兩山夾一川”的地形結構,形成了漢水谷地和秦巴山地兩大不同的地貌特征,且山地面積廣大,約占陜南全境的87%,受不同地貌類型影響,又可分出平壩、丘陵、河谷和山地四種主要類型。陜南地區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水資源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境內天然林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55.5%,主要栽種水稻,傳統民居建筑多為天井院。

陜南山區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復雜,“變幻莫測的環境刺激人們耳聲目色,易引起人們對于環境的好奇和想象,使人想象豐富……多變的環境使人在形容一種事物時會用多種語言詞匯來表達其變化”[14],舞蹈也是如此。正是這種環境狀況,使陜南民間舞蹈景觀呈現出絢麗多樣的特點。

因此,從自然地理環境說明,一種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環境可以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礎,在民間舞蹈中則體現為舞蹈動作本身的形式和內容。陜北地區地處黃土高原,表現在舞蹈景觀上是粗獷、狂放的風格;關中地區位于平原之中,舞蹈則是穩健、大氣;陜南地區處于秦巴山區,舞蹈以細膩、精巧見長。

(二)“交融共生”:人文環境是當地民間舞蹈景觀分異的誘發因素

“不同的文化樣式因其產生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社會人文環境而具有明顯的差異?!盵16]陜西各地有著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所以這里的人們也有著各自獨特的生活和生產模式,因此,民俗文化大相徑庭。舞蹈作為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分支,自然也受其影響。尤其是民間舞蹈,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是其他藝術所不具備的,是特定文化生態系統演化發展的結果,其舞蹈內涵也是陜西各地廣大民眾社會生活的反映和體現。

1.政治經濟因素

周振鶴先生歷經數年,領導眾學生完成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該作逐年復原了中國從先秦至民國的政區狀況,并對行政區劃研究的基本概念、學科背景等進行全面論述,這對本文的研究很有啟發意義。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域的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政區設置的數目就越多,反之則越少?,F今陜北、關中、陜南三地分別設有25、53、28個縣區。

在陜西三地區域中,關中自古以來一直是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是陜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西安自西周開始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延續長達千余年?,F如今作為省會城市,更是西部大開發的龍頭。因此,這里創造出的有利物質條件與正統文化的濃厚氛圍使關中地區民間舞蹈傾向于政治與軍事目的,多以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舞蹈遺存為主。如創始于秦朝的“秦漢戰鼓”,其鼓調悠遠威嚴、剛猛豪氣、奔放激烈,生動再現了戰爭場面;“十面鑼鼓”相傳是從漢代大將軍韓信巧布疑兵陣演變而來的。傳統的農作方式衍生出傳統的價值觀念,關中地區屬精耕細作農業,當土地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時,祭祀土地神、祈愿風調雨順便應運而生[17],于是關中民間舞蹈大多源于古代祭祀、宗教儀式,如舞龍、舞獅等。陜北地區在歷史上長期處于中原王朝統治與北方游牧民族活動區之間,戰爭頻發,其特殊的政治經濟因素造就了人們獨特的性格。[18]古時陜北人民習慣于馬背生活,崇尚戰爭、射獵等具有武略精神的活動,加之生產條件相對艱苦,自古以來民風淳厚質樸。秦統一全國后,榆林地區屬于上郡地,明朝遷都北京后,榆林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在抗戰時期,大量軍隊被調入陜北地區屯墾戍邊,在榆林周邊長城沿線建設起多座軍事化城鎮。這一時期陜北地區人口眾多,使得陜北民間藝術又一次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與當地本土文化融合后,成為抗戰期間來自南方的中央紅軍進入陜北前的基本底色。[13]由此造就了陜北舞蹈雄壯、高亢的藝術風格,尤其是陜北鼓舞,呈現出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群體精神,使舞蹈表現出激昂向上的情緒。陜南秦巴山區,直至清初大批來自南方各省移民的涌入,才真正開始發展,是陜西三地中開發最晚的地區。陜南特殊的地理區位使該地區城市分布較為分散,與外界溝通交往不便,常規資源較為缺乏,經濟發展長期落后。相對于陜北和關中而言,陜南是一個相對偏僻的地方,受到主流文化的沖擊更小,因此它具有一種自然、自由、不為社會大眾所左右的自然狀態。體現在民間舞蹈景觀上,表現為樣式自由,形態豐富,民俗特征明顯。[14]

從政治經濟方面看:陜北地區民間舞蹈具有紅色精神,舞蹈風格慷慨激昂;關中地區民間舞蹈具有傳統正統文化的莊重威嚴;陜南地區民間舞蹈形式多樣,風格自由淳樸。

2.歷史流變因素

陜北地區在歷史上曾生活著眾多的游牧民族,可以說陜北地區的歷史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多種文化模式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經過千年演化,漸漸形成獨具特色的陜北文化。[19]陜北地區實為“胡”文化與“華”文化沖突與交融之地,這使陜北民間藝術呈現了多向融合與同化的趨勢。[16]正是由于不同歷史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在此頻繁活動,帶來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使陜北地區的拜火遺俗融合了漢族巫術、薩滿教、道教等元素?!稗D九曲”“火塔塔”“火判”都是典型因火崇拜及宗教信仰形成的民間舞蹈,尤其以陜北廟會最為熱烈和虔誠。如今在陜北一些著名的特大廟會活動中,民間祭祀仍處于較高地位。另外,陜北地區分布著大量的古石窟,這些石窟以佛教為主,雜以儒、道,這對于古代宗教在陜北的傳播有較大影響,所以陜北民間舞蹈多有敬神祈福、息瘟消災、超度亡魂、酬神娛樂等內容?!瓣P中自古帝王州”,關中地區曾長期是封建王朝都城所在地,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于此,在此影響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豐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關中文化。隋唐時期建國皆定都于陜西關中,在此背景下,受當時儒學文化影響,禮度被嚴格限制,關中地區的民間舞蹈形成了端莊雅正的美學追求[20],這對后來關中民間舞蹈宏大、開闊、雄深雅健的氣勢有深刻的影響,如咸陽的“牛拉鼓”,表現出寬平中正的氣度和沉穩舒緩的從容。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也是全國重要的人口遷入區,遷入人口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域外,故關中地區融合了中原、西域、楚、北方游牧民族及周邊諸國文化?!扒厍徽窃谶@種民族文化交融的藝術氛圍熏陶下形成發展起來?!盵21]秦腔文化又對關中社火產生了巨大影響。關中地區的社火以結伙沿街巡游為主,“隊伍中會出現諸多歷史人物和戲劇人物的內容,又以復雜的戲劇臉譜見長”[13]。各種形式的“芯子”皆表現傳統戲曲故事人物,從中可體會到的秦腔戲曲和儒家文化影響的痕跡。陜南地區地形復雜,多處崇山峻嶺之中,自古以來交通不便,使得這一地區文化相對封閉,這種封閉的狀態使其保留了古老的民俗習慣和民間舞蹈?!瓣兡纤赜形坠硇叛鍪⑿?從動植物崇拜到巫術迷信,從鬼神意識到民間信仰都呈現出繽紛的特點?!盵4]迄今為止,流傳在秦巴山區的“端公戲”“羊角鼓舞”“斬旱魁”都具有著濃厚的巫儺文化,保留著中國古代巫舞的遺風。陜南曾有過大規模移民遷徙,陜西關中、四川、湖北等地的人們帶來了各自家鄉的民俗文化。其中,漢中地區受巴蜀文化、秦文化影響較大,安康地區受楚文化影響較深,故而陜南文化屬南北交融的文化,這一點同樣反映在陜南民間舞蹈的具體形態上。在漢陰、石泉一帶,有“湖北的獅子、江西的龍”之說法。從形態上來看,陜南“獅子”是“北獅”的代表,從風格上來看,又具有南北兼容性,其中“笑和尚耍獅子”最具代表性,而同樣來自陜南地區的“板凳龍”結合了巴文化與楚文化,民間歌舞的“小場子”“地蹦子”“地圍子”更具江南特色。

綜上所述,陜北受相鄰地域民族藝術文化影響,其民間舞蹈景觀表現出多元化、開放性和傳統性的特點;關中地區的民間舞蹈則以“秦腔”和“儒學”文化元素為主;將巴楚與江南文化相結合的陜南民間舞蹈,具有江南民間舞蹈的特色。

3.社會思潮因素

由于不同時期思想觀念的變化,人們對舞蹈功能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舞風。自20世紀30年代以后,陜北民間文化因受來自南方的上萬名中央紅軍將士及革命政權的影響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13]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新秧歌運動”使陜北民間舞蹈的功能發生了巨變,先后確定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價值主旨,促使陜北民間舞從民間走向劇場,從非主流轉變為大傳統,陜北秧歌成為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象征。敬神的“陽歌”被改為慶祝豐收的“秧歌”;最吸引眼球的“媒婆”“蠻漢”等角色被取消,自此陜北民間舞蹈具有了宣傳教化功能。隨著人民公社體制下的統一局面被打破,民間社會的發展獲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間。[22]農村人口通過組織廟會釋放精力,這極大地促進了陜北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后來“全球化”浪潮波及陜北鄉村,“陜北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文化和民俗隨之開始轉變”[15]。硬件設施發展的同時,使民眾對民間舞蹈功能的認知由解決生活中所遇難題轉變為娛樂慶祝。關中和陜南地區民間舞蹈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秧歌運動”的影響。例如陜南的“安康小場子”,原本是田間地頭即興起舞的民間舞蹈,經過藝術工作者的加工改造,一男一女在一張桌子上方寸之間的表演,男演員手中層出不窮的“草帽花”變化,更是極受舞臺青睞,后融入地方戲曲,既詩化了主題,又貼合了中國傳統戲曲皆大歡喜的習慣模式。[23]關中地區在延安新秧歌運動精神的鼓舞下,開始對民間舞蹈進行一系列挖掘、整理、研究的工作,這時寶雞的“西山刁鼓”、合陽的“上鑼鼓”等罕見的民間舞蹈形式首次被大眾所知。

當下,陜西原本帶有儀式娛神或驅災避難色彩的民間舞蹈,逐漸成為歌頌美好生活的狂歡。近年來,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持續深入,這種變化逐漸被人們接受,極大地促進了陜西民間舞蹈的傳承與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四、結語

陜西自然風貌及民風文化的差異,形成了陜北、關中、陜南三地不同的民間舞蹈景觀,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一件具有陜西特色的民間藝術珍品。陜西民間舞蹈大多是在春節期間表演,如陜北的“鬧秧歌”、關中的“耍社火”、陜南的“耍玩意兒”。除此之外,龍舞、獅子舞、燈舞、船舞均屬于中華民間藝術活動,在全國流傳廣泛,且大多隨著春節鬧社火一起表演。這些民間舞蹈遍布陜西全省,但受地方文化及地理因素影響,每種形式的具體數量和流傳地區有所不同。其中,秧歌以陜北地區最為興盛,陜北秧歌形式多、影響力大、代表性強,社火則在關中地區呈高密度分布,儀式舞蹈以陜南地區的更具代表性。另外,鼓舞以關中地區形式最為豐富,龍舞中的“龍燈”、獅子舞的“文獅子”“武獅子”、船舞的“水船”“旱船”“采蓮船”、燈舞的“竹馬燈”的流傳地覆蓋陜西全省,且這五種民間舞蹈的其他表現形式較少,因此,從整體空間分布來看呈均勻之態,而從具體形式數量上看,陜南的龍舞、關中的船舞和燈舞更為豐富。陜西民間舞蹈在風格、特點上各有差異,“但共同之處都具群眾性、自娛性、廣場性和節令性,都和當地的民風世俗和傳統觀念、審美意識、思想信仰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4]。

陜西三地民間舞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其舞蹈形式、內容、功能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別,這些差別既有自然環境因素,也有文化因素。各因素在不同地區所發揮的影響程度、本質不同;同樣的區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因素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傮w來講,自然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歷史流變及社會思潮等,是造成陜西民間舞蹈文化在區域上形成分布差別的重要原因。

注釋

① 參見張曉虹《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陜西歷史地理文化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198頁、243-349頁。

② 參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陜西卷》,中國ISBN中心,1995年版;《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中華舞蹈志·陜西卷》,學林出版社,2014年版。文中分別簡稱為《集成》《舞蹈志》。

③ “燈舞”指一切以燈為道具進行表演的民間舞蹈,“獅子舞”“船舞”“龍舞”同義。

④ 本文所有圖表為筆者根據《中華舞蹈志·陜西卷》和《中國民族民間舞集成·陜西卷》繪制而成,表1按照各陜北、關中、陜南三地舞蹈形式數量由多至少的原則整理而成。

⑤ 陜北地區秧歌統稱為“陜北秧歌”,包括神會秧歌、老秧歌、二十八宿秧歌、新秧歌、陜北踢場子、對子秧歌、延川秧歌、洛川老秧歌、洛川城關秧歌、洛川京兆秧歌、洛川唱秧歌、黃陵老秧歌共12種;關中地區秧歌包括韓城秧歌、耀縣秧歌、白水秧歌、渭華秧歌、西安地秧歌、戶縣跳緣歌、秧歌底子共7種;陜南地區僅有薅草秧歌。同一秧歌在不同地區存在多點分布,具體情況在分布圖上呈現。

⑥ 對于同一社火形式因不同地域流傳而名稱不同的,按一種形式統計。同一社火形式在不同地區均有流傳時,按照陜北、關中、陜南三大塊區域分類后計算,所在相應區域的社火形式共計150種。

⑦ 參見谷玉梅、李開方、梁挺《陜西民間鼓舞博覽》,杭州出版社、美國華文出版社,2010年版。

⑧ 指秦都區、渭城區、楊陵區;三原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興平市、彬州市。

⑨ “敲鑼鼓”又稱擔子鼓、太平鼓、社火鼓、打旦子。

⑩ 包括有龍燈、高蹺龍、筒子龍、地龍、雙龍舞、板凳龍、五節龍、水獸舞、杠子龍、火龍、滾龍、站龍、水龍、布龍。不同地區由于名稱不同,統計時根據類型種類進行歸類。

猜你喜歡
關中地區社火流傳
羽翼與轉化:朱子學在關中地區的接受和傳播
經典“詠”流傳
革命先烈精神永遠流傳
鬧社火
央視《經典詠流傳》回文詩辯正
甘肅:新年舞社火,經久不息
蹴鞠有達人,一“踢”永流傳
陜西關中地區民間刺繡的色彩差異性分析——以東府為例
“社火”辨——兼論中原傳統社火的發生
社火,耍起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