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濟消毒飲古代文獻考證與分析

2024-01-10 06:55鄭陸峰李鴻濤陳廣坤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東垣普濟牛蒡子

鄭陸峰,李鴻濤,陳廣坤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疫病是由感受疫癘之邪引起的,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易廣泛流行的一類急性發熱性疾病的總稱[1]。近年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猴痘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疫病的大規模流行已成為全球重點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國古代醫家在治療疫病的歷史長河中曾創制了許多治疫名方,其中普濟消毒飲作為治療上焦熱盛、風熱腫毒侵襲所致大頭瘟的代表方劑,至今在臨床中仍發揮重要作用[2]。本文基于中醫古籍文獻,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普濟消毒飲的歷史源流、藥物組成、組方原理、主治病證、用法等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期為其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提供更為準確的文獻證據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檢索中醫古籍全文數據庫《中華醫典》《國醫典藏》及讀秀數據庫,以“普濟消毒飲”為檢索詞進行全文檢索,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2年12月31日。將檢索出的中醫古籍文獻錄入Excel2021,同時查閱中國中醫科學院館藏圖書進行內容審校。

1.2 文獻篩選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1911年及以前出版的中醫古籍文獻;②文獻記載內容涉及普濟消毒飲的藥物組成、主治病證、組方原理、用量、炮制法、制劑法、煎煮法、用法等;③同一出處文獻,選擇較早的古籍文獻;④同一古籍不同版本,選擇較早版本的古籍文獻。

1.2.2 排除標準

①只檢索到普濟消毒飲方名,而無其他相關信息的文獻;②記載方名為普濟消毒飲,但組成、功效主治完全不同的文獻。

1.3 數據信息規范

將普濟消毒飲相關文獻信息錄入Excel2021中,包括方名、出處、成書年代、主題段落、方劑藥物組成、主治病證、組方原理、制法、用法、藥物用量、炮制方法等,采用雙人錄入核對,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3](以下簡稱《藥典》)和《中醫大辭典》[4]進行規范化處理,如“黍粘子”規范為“牛蒡子”、“白僵蠶”規范為“僵蠶”等;“清熱解毒”“清熱消毒”“退熱消毒”規范為“清熱解毒”;“大頭天行”“大頭疫病”“大頭傷寒”“大頭病”“大頭瘟”“大頭熱毒”“鸕鶿瘟”規范為“大頭瘟”,“時行疫癘”“時疫”“時毒疫癘”“時行疫癘”“疫癘”“疫邪”規范為“疫癘”;“咽痛”“咽喉腫”“咽腫”規范為“咽喉腫痛”,“頭腫”“面腫”“頭面腫”規范為“頭面腫”。

1.4 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普濟消毒飲的藥物組成、組方原理、藥物基原、炮制和劑量、功效、主治病證、用法等進行頻次統計。

2 結果與分析

經篩選,得到普濟消毒飲相關古籍文獻235條,涉及中醫古籍139部(含日本古籍2部),其中,元代、明代、清代古籍分別有2、29、106部;內容涉及醫經、診法、本草、推拿、傷寒、溫病、綜合醫書、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養生、醫案、醫論、雜錄等。

2.1 普濟消毒飲歷史源流分析

普濟消毒飲系李東垣臨證之經驗效方(金·泰和二年,1202年),經其弟子羅天益輯錄整理而成《東垣試效方》[5],成書于元至元三年(1266年)?!稏|垣試效方·卷九》:“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頭天行……遂處方:用黃芩、黃連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黍粘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僵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如楫,不令下行。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庇趾蟾椒剑骸包S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陳皮、玄參、甘草(生,各二錢),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僵蠶(炒)、升麻(各七分),柴胡、桔梗(各二錢),上共為細末,服餌如前法,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熱服之,食后時時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熱甚者,宜砭刺之?!?/p>

《東垣試效方》詳細記載了普濟消毒飲的藥物組成、組方原理、主治病證、加減運用、劑量用法等,另外書中關于普濟消毒飲的藥物組成和用法存在些許差異,這對后世醫家對于普濟消毒飲的認識產生了不同影響。

《東垣試效方》成書以來,有26部古籍中的普濟消毒飲藥物組成與其基本相同,主治大頭瘟,并有所擴展,如明代孫志宏《簡明醫彀》[6]、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7]、清代尤怡《金匱翼》[8]等,其中王肯堂《證治準繩》[7]的普濟消毒飲證發病機制、組方原理、藥物組成、用量、煎服方法、加減運用等條文記載與《東垣試效方》完全相同。

后世在繼承《東垣試效方》記載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如清代吳瑭《溫病條辨》記載:“溫毒咽痛喉腫,耳前耳后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俗名大頭溫、蝦蟆溫者,普濟消毒飲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連,三四日加之佳?!辈∽C因溫熱毒邪熾盛,以清熱解毒為主,文中方以普濟消毒飲加減為主方治療溫毒咽痛喉腫。又如清代鄒漢璜《寒疫論》記載:“普濟消毒飲去人參加薄荷,用于治療大頭瘟和寒疫胸滿、上脘痛而發熱?!?/p>

2.2 普濟消毒飲的藥物組成分析

在235條關于普濟消毒飲的文獻中,有藥物記載的文獻104條,其中與《東垣試效方》藥物組成相同的有28條(占26.92%),即黃芩、黃連、人參、橘紅、玄參、生甘草、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僵蠶、升麻、柴胡、桔梗共14味;加減藥物記載共69條,涉及薄荷、大黃、白芷、荊芥、防風、人參、陳皮、板藍根、僵蠶、升麻、柴胡等24味中藥,具體加減情況見表1;另外7條藥物組成與原方相比差異較大,經綜合考慮不予記錄。

表1 69條普濟消毒飲相關文獻加減藥物頻次

原書方解并無人參,而醫案后附方有人參三錢。在后世醫籍中,有45部古籍去人參(占記載藥物組成的65.22%),59部古籍加薄荷(占記載藥物組成的85.51%),其中有40部古籍去人參加薄荷??梢姾笫泪t家對于本方藥物組成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去人參和加薄荷上,可能由《東垣試效方》中病案所用藥物與后附方所列藥物存在差異所致,但也有一些書的藥物劑量遵從后列藥物。如清代鄒漢璜《寒疫論》記載,普濟消毒飲中藥物組成由去人參,加薄荷一錢,黃芩黃連減至五分,用于治療大頭瘟和寒疫胸滿、上脘痛而發熱。明代傅仁宇《審視瑤函》認為“時行疫疾,雖由熱毒所染,其氣實之人,下之可愈,氣虛者概下之,鮮不危者”。故東垣先生制為此方,用人參甘溫補氣,以救氣虛者。清代沈善謙《喉科心法》中提及普濟消毒飲與東垣方相比,加薄荷七分而余藥劑量大致相同,另外他認為“元泰和二年,大都瘟病,東垣制普濟消毒飲,活人無數,所用皆清涼解散之品,惟肺有熱者,須減去人參”?,F在看來,用參與否,不可拘執成見,不必泥定古方,當因人而宜,辨證論治,隨法施用。

另外在原文中提及“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但筆者在歷代醫家醫籍中并未發現有加入當歸的記載,可能因金元時期的本草著作延續《神農本草經》中當歸的記載,可用于溫瘧,但明清時期本草著作中的當歸功效主治及用藥禁忌與《神農本草經》相差較大,已去掉關于溫瘧的記載[9]。

2.3 普濟消毒飲的組方原理分析

在235條記載普濟消毒飲的文獻中,涉及組方原理分析的文獻27條。

《東垣試效方》記載普濟消毒飲證是由時行疫癘所致,后世醫家多承此說,并對其組方原理進行了闡述。如清代陸廷珍《六因條辨》提到“凡大頭溫初發,必先惡寒,煩熱頭痛口渴,頸面赤腫,延及滿頭。然須分經辨證,其腫在耳下及面頰者屬少陽,腫在面膛及鼻額者屬陽明,腫在頭頂及頸項者屬太陽。亦有滿頭俱腫者,為三陽合病,古稱大頭瘟。親戚不相訪問,恐其傳染。東垣制普濟消毒飲,最為得當。其用芩連苦寒降火,升柴辛涼升陽。猶恐芩連之苦寒,直入腸胃,俱用酒炒,借以上行,且合升降之機,而成不易之法。更兼薄荷大力祛風,連翹、元參清熱,藍根、馬勃解毒,桔梗、甘草載之上行,僵蠶引之入絡”,明確指出大頭瘟雖然表現為滿頭俱腫三陽合病,但其病變癥結在上焦。以手太陰、少陰、足少陽、陽明藥,入上焦心肺,即以黃連、黃芩之苦降,升麻、柴胡之升舉,諸藥并用,則病癥自解。

對于普濟消毒飲方中的君藥,歷代醫家普遍認為黃連、黃芩應為君藥。在有方解的23條文獻中,涉及君藥的文獻19條,認為黃連、黃芩為君者16條。以黃連、黃芩為君者,乃因“苦寒瀉心肺之熱”,如清代吳儀洛《成方切用》曰:“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熱為君?!鼻宕魈煺乱圆∥粸橐罁x擇君藥所屬,在《廣瘟疫論》記載:“古方以普濟消毒飲為主:發在耳后,以柴胡、川芎為君;在項下,以葛根為君?!?/p>

綜上分析,歷代醫家普遍認可黃連、黃芩為普濟消毒飲中的君藥,但對其配伍特點的認識大同小異。普濟消毒飲藥味雖多,但組方配伍嚴謹,苦寒清宣并用,藥至病所,火郁發之,諸藥配伍,疏散風熱、清解疫毒,則上焦肺衛氣分病癥自愈。后世師其法,隨癥加減廣泛用于上焦風熱疫癘之邪?,F行方劑學教材將普濟消毒飲歸于清熱劑中。

2.4 普濟消毒飲藥物炮制和劑量分析

2.4.1 藥物炮制

涉及普濟消毒飲14味藥物炮制方法的文獻有76條,其中以黃芩、黃連、甘草、僵蠶炮制方法的記載較多,共占總炮制記載的77.93%,人參、玄參、板藍根未有相關記載。藥物炮制方法及頻次見表2。

表2 76條普濟消毒飲相關文獻藥物炮制方法及頻次

結果顯示,僵蠶(炒)、黃芩、黃連(酒炒)最多,陳皮(去白)、連翹(去心)、牛蒡子(炒研)較多,其余藥物炮制次數較少,建議生用。故建議普濟消毒飲中馬勃、升麻、柴胡、桔梗、人參、玄參、板藍根和甘草為生用,僵蠶炒用,黃芩、黃連酒炒,陳皮去白,連翹去心,牛蒡子炒研。

2.4.2 藥物劑量

76條有藥物劑量記載的普濟消毒飲文獻中,將原文內容按朝代及煎煮劑型對其藥物劑量進行分類統計。其中元代2條,皆為煮散劑,用量與《東垣試效方》一致;明代19條,15條煮散劑中藥物劑量絕大部分與《東垣試效方》中記載一致,而湯劑用量不一,有4種不同規格;清代53條,30條煮散劑中藥物劑量絕大部分與《東垣試效方》記載一致,其中以牛蒡子(一錢)48.28%的占比最低,陳皮(二錢)91.30%的占比最高,23條湯劑中每味藥的平均用量較煮散劑減少一半以上,而且各位醫家對此劑量差別較大;本2條文獻中,1條煮散劑與《東垣試效方》中記載一致,另1條湯劑在用藥劑量上普遍較東垣方減少一半以上,醫家對劑量理解也差別較大。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10],將元明清3個朝代的劑量按照現代單位進行換算,其中日本2本古籍成書相當于清代,按照清代進行換算。元代1斤相當于610 g,一兩相當于38.125 g,一錢相當于3.812 5 g,一分約為0.381 25 g。同時清代度量衡與明代一致,明清兩代度量衡按照現代進行單位換算,明代、清代1斤約為596.8 g,一兩約為37.3 g,一錢約為3.73 g,一分約為0.373 g,故以此作為劑量換算依據。

每味藥按照現代換算(保留2位有效數字),元代普濟消毒飲的2條方劑中,黃芩、黃連為19.06 g,人參為11.44 g,陳皮、玄參、甘草、柴胡、桔梗為7.63 g,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為3.81 g,僵蠶、升麻為2.67 g;明代15條煮散劑中,黃芩、黃連為18.65 g,人參為11.19 g,陳皮、玄參、甘草為7.46 g,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為3.73 g,僵蠶、升麻為2.61 g,柴胡、桔梗劑量醫家存在爭議,故取平均劑量,柴胡5.20 g,桔梗5.25 g;清代30條煮散劑中,黃芩、黃連為18.65 g,人參為11.19 g,陳皮、玄參、甘草、柴胡為7.46 g,僵蠶、升麻為2.67 g,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桔梗劑量醫家存在爭議,故取平均劑量,連翹8.79 g、牛蒡子8.04 g、板藍根6.37 g、馬勃5.56 g、桔梗8.87 g。根據普濟消毒飲現代換算用量可知,普濟消毒飲藥物劑量在明清時期較元代略低,而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和桔梗用量在清代較元明時期略高。

普濟消毒飲在明清時期有湯劑的應用,但由于醫家用藥習慣不同,劑量差異較大,故普濟消毒飲的湯劑劑量取2個朝代的平均值進行換算,即黃芩7.97 g、黃連6.73 g、人參4.53 g、陳皮4.61 g、玄參5.00 g、甘草5.25 g、柴胡4.35 g、桔梗4.37 g、連翹5.16 g、牛蒡子4.98 g、板藍根4.44 g、馬勃2.90 g、僵蠶5.68 g、升麻2.07 g。由于煮散劑劑量與現代臨床用量比較接近,現提供歷代煮散劑的平均劑量以供參考,黃芩16.96 g、黃連17.00 g、人參10.40 g、陳皮6.91 g、玄參8.94 g、甘草7.32 g、柴胡5.69 g、桔梗7.80 g、連翹6.53 g、牛蒡子7.96 g、板藍根5.23 g、馬勃5.03 g、僵蠶3.92 g、升麻3.04 g。

2.5 普濟消毒飲功效分析

在235條文獻中,有23條記載普濟消毒飲的功效,其中,“清熱解毒”“清毒”“清火”“清透”等功效頻次共17次,“散邪”“疏散”“疏風”“泄風”等功效頻次8次,其余功效出現頻次相對較少,見表3。表明古代醫家比較認同以“清熱解毒”和“散邪”為代表的功效,也與《方劑學》中普濟消毒飲功效提到的“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相符合。

表3 23條普濟消毒飲相關文獻功效頻次

另外,清代張正《外科醫鏡》提到“凡時毒愈后,再宜養陰調理,兼清涼解毒為主”,時毒侵襲咽喉,并二便閉結,雖愈后,但體內陰津耗傷,需養陰生津,再兼清熱解毒以療時毒。

2.6 普濟消毒飲的主治病證分析

在235條普濟消毒飲有效文獻中,有主治病證記載的文獻230條,涉及感染科、口腔科、皮膚科、內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可用于上焦熱盛所致的大頭瘟、疫疬、咽喉腫痛、發頤、頭面腫、項腫、喉痹、頭痛、目痛等24種病證,見表4。結果顯示,以感染科病證較多,如大頭瘟(146次)、疫疬(50次)等;耳鼻喉科次之,包括咽喉腫痛(14次)、發頤(13次)、喉痹(6次)等;其次為皮膚科疾病,包括頭面腫(13次),項腫(6次),腮腫、身腫(各3次)等。

表4 230條普濟消毒飲相關文獻主治病證及頻次

2.7 普濟消毒飲用法分析

涉及普濟消毒飲用法的有84條文獻,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用法:①不加其他藥物,不做其他特殊處理(19條),如清代懷遠《古今醫徹》[11]記載僅用水煎服處理藥物等;②加入其他藥物(15條),如清代張璐《本經逢原》[12]記載加生蜜入水調散,不浮,后煎服等;③原書病案記載用法類(29條),即“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④原書附方記載用法類(21條),即“上共為細末,服餌如前法,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熱服之,食后時時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熱甚者,宜砭刺之”。

《東垣試效方》在病案及附方中有2處記載普濟消毒飲的用法,附方中不僅包括病案中所載用法,而且提及藥物處理、煎煮法及服用方法的描述較為全面,故以此作為普濟消毒飲的用法。

普濟消毒飲的用法相當于現在的煮散劑,其用法在后世醫家中得到繼承與發揚,如明代汪機《外科理例》記載:“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蚣哟ㄜ?、歸身。?咀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滓,食后稍熱時時服。如大便硬,加大黃(酒煨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宜砭刺之?!蓖瑫r,對于普濟消毒飲用法的認識,張衛等[13]認為,宋代時期人們對于煮散劑的頻繁廣泛使用達到頂峰,金元之后使用湯劑逐漸取代煮散劑,明清以后煮散劑運用趨稀少,這與普濟消毒飲的歷史用法演變趨勢相當,從明末萬明《萬氏家抄方》[14]開始,劑型轉變為湯劑,用水煎服(即湯劑)逐漸取代煮散劑的使用。

在《東垣試效方》中并未提及普濟消毒飲煎煮加水劑量,故以明清時期加水劑量為參考,同現代計量單位換算?!陡邪Y寶筏》《普濟方》《傷寒廣要》《古今醫統大全》《醫宗必讀》《醫學正傳》《雜癥會心錄》《外科選要》《立齋外科發揮》《保命歌括》等醫書中有提及加水劑量,普遍為“水二盞/鐘,煎一盞/鐘”。而根據張譽騰等[15]研究,明清時期“盞”“鐘”對于現代劑量相近,如明代“盞”為300 mL、清代“盞”為304.74 mL、明代“鐘”為306.14 mL、清代“鐘”為311.63 mL。因處方整方質量按現代劑量約為116 g,考慮實際煎煮情況以1盞/鐘體積按300 mL計較為合適。故普濟消毒飲的現代用法為14味藥研末,一半用湯調服,一半用蜜丸噙化,每服18.65 g,水400 mL,煎至100 mL,去滓,飯后服。

3 小結

本文通過對記載普濟消毒飲的古代文獻進行系統梳理,確認普濟消毒飲出自金元醫家李東垣之方,后經其弟子羅天益輯錄整理而成《東垣試效方》,藥物由黃芩、黃連、人參、陳皮、玄參、甘草、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僵蠶、升麻、柴胡、桔梗14味中藥組成,其中以黃連、黃芩為君藥,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主治上焦熱盛所致的大頭瘟、疫疬、咽喉腫痛、發頤、頭面腫、項腫、喉痹、頭痛、目痛等疾病,用法以煮散劑使用為主。后世歷代醫家、醫籍對普濟消毒飲引用、論述多是對《東垣試效方》中所載方的繼承與發揮。本研究可為普濟消毒飲的臨床應用和現代制劑研發等提供科學依據。

猜你喜歡
東垣普濟牛蒡子
基于數據挖掘的《普濟方》治療痞滿用藥規律分析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時測定牛蒡子中8種重金屬元素
劉邦東垣是與非
東垣灸法淺析
唯余一朵在
牛蒡子炒制過程中脂肪油成分的變化
普濟瘡瘍納米銀噴霧劑的制備及其體外抗菌性研究
牛蒡子中牛蒡苷測定方法的優化
國醫大師張琪教授臨證運用東垣代表方劑經驗
牛蒡子中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的微波輔助提取工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