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可視化分析

2024-01-10 06:54劉陸偉楊略嶺李雨珂王鑫鵬葉瑩左小紅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痤瘡發文中醫藥

劉陸偉,楊略嶺,李雨珂,王鑫鵬,葉瑩,左小紅

成都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痤瘡是一種好發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見于面頰、額部、上胸背等皮脂分泌旺盛部位,初發皮損多為粉刺、圓錐形丘疹及膿皰,甚則伴有結節、囊腫、疤痕和色素沉著等,易反復發作[1]。2019年,中國痤瘡患病率及發病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古籍中對痤瘡的描述出現較早且有諸多稱謂,如“粉花瘡”“粉疵”“酒刺”“谷嘴瘡”“肺風粉刺”等[3]。中醫治療痤瘡具有明顯特色和優勢,臨床療效顯著[4]。

本文運用CiteSpace6.1.R2和VOSviewer1.6.18軟件,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中醫藥領域近23年關于痤瘡的相關研究文獻,挖掘目前中醫藥研究痤瘡的熱點和方向,推測其發展趨勢,為后續研究提供思路。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來源及檢索方法

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中醫學”“中藥學”和“中西醫結合”文獻分類目錄下,檢索時間段為2000年1月1日-2022年9月30日的文獻。以CNKI為例,檢索式為:SU=(“痤瘡” OR “粉刺” OR “肺風粉刺” OR “青春痘” OR “酒刺”)。

1.2 數據篩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藥防治痤瘡主題并公開發表的期刊文獻。排除標準:①重復文獻保留1篇;②會議、標準、學位論文、圖書、報紙、成果等文獻;③信息不全的文獻、綜述類文獻、Meta分析等二次研究,與該領域不相關的文獻。

1.3 規范數據

建立數據庫與規范數據:①刪除旨意不明或無意義的關鍵詞,如刪除“痤瘡”“青春痘”“粉刺”“中醫療法”“中藥療法”等關鍵詞;②將同義詞合并,如“尋常型痤瘡”與“尋常性痤瘡”合并為“尋常型痤瘡”,“針刺”與“毫針刺”合并為“針刺”等。

1.4 數據分析

將篩選納入的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再將數據導入CiteSpace6.1.R2中進行數據轉換,運用CiteSpace6.1.R2軟件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設置時間跨度(Time slicing)為2000-2022年,時間分區(Years per slice)為1年;節點類型(Node types)分別選擇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和關鍵詞(Keywords);點閾值選擇(G-index)k=25;剪裁方式選擇Pathfinder法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法以簡化網絡圖譜;其余設置為默認。對發文量、機構、作者及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繪制相關知識圖譜;將作者、關鍵詞等信息導入VOSviewer1.6.18進行分析。

2 結果

共獲得文獻23 430篇,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篩選,最終納入文獻9 269篇。

2.1 發文時間分布

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年發文量見圖1,2000-2022年,該領域研究文獻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00-2005年,呈緩慢上升趨勢,年均發文量為285篇,年平均增長率為1.37%;2006-2016年,呈較明顯的上升趨勢,年均發文量451篇,年平均增長率為5.53%;2017-2021年,發文量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年均發文量481.4篇,年平均增長率為0.19%;2022年1月1日截至檢索當日,發文量為218篇,月均發文量為24篇,較前幾年的月均發文量有所下降??偟膩砜?,2000-2022年年均發文量404.17篇,表明近些年來中醫藥領域對痤瘡的研究關注度總體較高。

圖1 9 269篇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發文時間分布

2.2 核心作者

納入的9 269篇文獻共有作者16 237名,其中發文量最高的作者為楊柳,共發表文章33篇。根據普賴斯定律[5],發文量≥4篇的作者為核心作者,共計687名。核心作者可視化圖譜見圖2,核心作者之間形成了以楊柳、王思農、吳景東、李斌、曲劍華等為代表的研究團隊。

圖2 9 269篇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作者共現網絡(發文量≥4篇)

2.3 發文機構

發文機構共現網絡見圖3。在納入的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中,發文量排前3位的機構為成都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但圖譜的密度較低(Density=0.001),表示研究團隊較分散,機構間的合作關系較少,難以形成強聯系。

圖3 9 269篇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發文機構共現網絡

2.4 關鍵詞

2.4.1 共現分析

關鍵詞共現網絡見圖4,該圖展現出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相關研究的方向和核心內容,以及不同研究方向之間的關聯。頻次前20位的關鍵詞見表1。排名前5位的節點分別為“針刺”“名醫經驗”“刺絡拔罐”“刺血療法”“中藥面膜”。表明目前在痤瘡的中醫藥研究領域中,以上5個方向是重點的研究方向。

表1 9 269篇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前20位)

圖4 9 269篇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

2.4.2 聚類分析

將納入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到708個節點、1 170條連線,獲得8個有意義的聚類,關鍵詞聚類圖譜見圖5。其中,模塊度=0.621 2(>0.3),平均輪廓系數=0.861 6(>0.5),表明聚類結構較好,內部同質性較高。從圖6可見,各聚類板塊之間結合較緊密,代表相鄰關鍵詞之間具有緊密聯系,說明中醫藥領域關于痤瘡的研究方向雖較多,但各研究方向聯系緊密,研究的主題相對較集中;2000年以來,主要研究主題包括:①干預措施(#0針刺、#3中藥面膜);②病因學研究(#1皮脂腺);③經驗總結(#2醫案、#6數據挖掘);④診斷學研究(#4中醫證型);⑤治療方法(#5抗炎、#7清熱解毒)。

圖5 9 269篇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分析

圖6 9 269篇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時間線

2.4.3 突現分析

關鍵詞時區圖見圖6,時區圖的主軸是聚類排名前8位的關鍵詞,主軸上點所在的縱軸代表該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份,曲線代表關鍵詞之間的聯系。繪制時區圖可較為直觀地反映痤瘡的中醫藥研究在2000-2022年間主要方向的變化情況。

關鍵詞突現分析見圖7,可預測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的研究重點。

圖7 9 269篇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文獻突現關鍵詞

從突現關鍵詞及時區圖中可以看出:①自2000年開始,就有關于痤瘡的各種研究,但不同時間段研究重點不同,研究重點的變化速度較快。②2000-2004年,研究重點主要包括病因研究、治法研究、單藥研究。病因上,研究主要集中在青春期和皮脂腺兩方面,認為青春期是痤瘡發病的高發年齡段[6],皮脂腺堵塞是主要病因,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治法上,清熱解毒和耳穴貼壓是主要研究方向。與此同時,還比較重視單一中藥或其成分研究,如枇杷葉、丹參酮等。③從2010年開始,痤瘡的研究集中在外治手段上,如刺絡拔罐、紅藍光、針刺、強脈沖光、毫火針等,且這類外治手段迅速成為痤瘡研究的主要方向,間接表明外治手段治療痤瘡療效顯著。④痤瘡的研究也不再僅限于診治的研究上,患者的治療效果、生活質量及痤瘡愈后瘢痕的治療越來越得到重視。體現了現代醫學相較以往不只關注治療手段,也對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進行重視與探索。⑤近年來,醫學界大力倡導應當進一步建立規范的診治指南,以便實現對疾病的精準診治,所以眾多學者開始研究痤瘡中醫證型的分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研究也在逐漸增多。⑥自2019年開始,關于名家治療痤瘡的文獻也在逐漸增多,不少學者通過數據挖掘等方法總結古代和近代醫家治療痤瘡的用藥規律和配伍方法,通過總結名醫經驗為治療提供思路,拓寬痤瘡診治思維。

3 討論

3.1 研究現狀

年發文量自2000年起一直保持上升趨勢,但從2017年開始,年發文量較前幾年有所回落,提示現階段關于痤瘡中醫藥研究略顯不足,建議擴大相關的基礎研究工作。

國內學者在痤瘡的中醫藥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首先,發表了諸多關于痤瘡的中醫藥研究領域的文章,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為該領域后續發展提供了較堅實的研究基礎。其次,初步形成了團隊內部合作關系緊密的代表性研究團隊,如王思農、朱明芳、李斌、楊柳等,每個研究團隊都有其獨特的診療經驗及研究方向,為后續發展提供了較好的人才支持。如朱明芳教授團隊主要研究芳香藥物與外用藥物的運用經驗[7]、石榴皮多酚治療痤瘡的機制[8];王思農教授團隊主要探索三黃凝膠治療痤瘡的機制與臨床觀察[9],以及加味黑布膏治療痤瘡的實驗研究[10]。

目前中醫藥有關痤瘡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機構間合作關系較少,目前機構間的合作主要為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的合作,不利于集中各地優勢,發揮協作力量;其次是該領域尚未形成成熟研究團隊,作者團隊內合作雖多,但不同團隊間合作較少,且作者間協作較少,不利于發揮團隊優勢;此外,由關鍵詞分析可知,在目前研究中,研究者們缺乏對中醫藥古籍中痤瘡知識的深入挖掘。

3.2 熱點研究

3.2.1 治療

從關鍵詞突現圖中可以看出,從2000年的耳穴貼壓到2010年的刺絡拔罐,再到2016年的針刺療法,近年來關于毫火針的研究也逐漸增多,且關鍵詞“針刺”出現頻數最多,表明以針刺療法為代表的中醫外治療法是痤瘡治療研究中的熱點。隨著針具的發現與創新及現代技術發展,關于“镵針”“鋒勾針”“針刀”等及針灸療法治療痤瘡的療效、機制等正在被逐漸發掘。

其次,痤瘡的治療方式也從單一走向聯合,包括中醫外治與內治結合、中西醫結合等。多種方式聯合治療可有效規避單一療法的不足,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故多種方式聯合治療的療效觀察也可能是發展趨勢。近年研究表明,阿達木單抗等生物制劑對反常性痤瘡的治療效果顯著,已納入國外資料痤瘡的指南[11],但國內尚缺乏相關研究,此類藥物是否可與中醫藥療法進行結合可能為今后的研究方向。

除此之外,關于挖掘名家治療痤瘡的用藥配伍規律等也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偨Y名家治療痤瘡的經驗與方法可以為現代治療痤瘡提供參考,拓寬中醫治療痤瘡的思路。如在治法上,從最早的單一清熱解毒到現在有利濕化痰、活血破瘀、清熱利濕等諸法。從之前單一的從肺胃論治,到現在從脾論治、從心論治、從肝論治等,也在逐步發掘,如柴胡桂枝干姜、當歸芍藥散加赤豆湯等經方的運用。

最后,患者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痤瘡瘢痕、皮損等研究逐漸增多,表明現階段痤瘡治療與研究不再一味地追求療效,用藥安全問題與患者生活質量問題等也逐漸引起關注。

3.2.2 發病機制

目前關于痤瘡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西醫認為其與內分泌因素、免疫因素、微生物感染等有關[12]。房立亞等[13]認為,痤瘡丙酸桿菌的定植所參與的皮膚炎癥反應是誘發痤瘡的中心因素之一。雄激素水平升高是圍絕經期女性發生痤瘡的重要因素[14],同時也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后痤瘡與某些以高雄激素為特征的內分泌疾病密切相關[15]。痤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多種細菌介導的免疫反應,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馬拉色菌等[16]。而中醫認為痤瘡的發生與熱邪密切相關,病位主要涉及肺、胃,如《壽世保元》“胃中風熱,或風熱乘之。令人面腫,或面鼻色紫,風刺隱疹……論面生粉刺者,肺火也”,《外科正宗》“粉刺屬肺……總皆血熱郁滯不散”,有學者認為痤瘡當屬熱證,火熱內結是痤瘡發病的病機關鍵[17],熱結、瘀阻、滯毒等外蒸而結于肌膚是痤瘡的病理基礎。

近年中醫藥研究痤瘡的關注熱點集中于中醫外治法的作用機制研究及痤瘡發病機制研究,多從炎癥因子及雄激素等方面觀察中醫藥療效,從而為中醫治療痤瘡提供機制支持,這也可能是今后研究的趨勢之一。

4 結語

針對中醫藥領域痤瘡研究現狀,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建議后續加強治療痤瘡的專業人才培養,形成有核心領導人和核心思想的研究團體,并且加強各團體和機構間的合作,統籌團體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多中心、多元交叉合作團體。第二,制定痤瘡相關診療標準。痤瘡分類較多,導致痤瘡研究領域出現診斷不統一的問題。應推動制定和規范痤瘡診斷和療效判定標準的建立,促進痤瘡的研究進程,促進??萍膊〉木珳驶芯窟M程。第三,繼續挖掘名家治療痤瘡經驗,拓展痤瘡治療思路與方法,提高治愈率。第四,進一步挖掘中醫藥古籍中關于痤瘡的治療方案,雖然現在的疾病名稱與古代有所不同,但可關注古籍中的治療方案,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中醫治療的優勢。

本次研究尚存在不足:僅檢索了中文數據庫,未檢索相關英文數據庫,僅反映了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可視化分析時,節點的合并、選取設定的相關參數等具有較大主觀性,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偏頗。今后應擴大數據庫來源,納入高質量文獻,科學繪制圖譜,從多角度闡釋知識圖譜,提高結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猜你喜歡
痤瘡發文中醫藥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三子湯配合放血療法治療痤瘡病150例
消風清熱散治療面部痤瘡69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