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見先天性右面部不典型面橫裂伴頰瘺及下頜骨角化囊腫1例報道

2024-01-11 10:38胡明委宋云江馬文澤迪力夏特吾加西木陳麗娟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23年6期
關鍵詞:牙源唾液腺下頜骨

胡明委, 宋云江, 馬文澤, 迪力夏特·吾加西木, 陳麗娟

(1.新疆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總醫院口腔科,2.新生兒科,圖木舒克 843806)

口腔頜面部發育畸形以唇腭裂最為常見,偶爾可見面橫裂,但不典型面橫裂伴頰瘺在臨床上比較罕見,其發生是由于胚胎時上頜突與下頜突未能完全融合或融合不全所致,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發病率在3.5/10 萬人左右[1],臨床表現為口角至頰部呈水平裂開。但本例病例主要表現為頜面部左右不對稱,右側頦唇溝隱裂,右側頰部見異位唇瘺;局部見黏膜界限清晰,局部突起,并有黏液滲出。右側頰部膨隆,CT 檢查發現:右側下頜骨見多囊腔病變。唇瘺造影發現:異位唾液腺。根據本例特點,部分特征符合第一、二鰓弓綜合征表現,現報道如下。

1 病歷資料

患兒女性,1 個月,維吾爾族。出生時發現左右面部不對稱,查體:頜面部左右不對稱,右面部較左面部肥大,右側口角斜向下見隱裂畸形,右側頰部下緣見裂隙,裂隙下方見畸形突起,大小約2.0 cm×1.0 cm,局部見頰黏膜,黏膜與皮膚界限清楚,黏膜上方可見黏液分泌。右側頦部見局部突起,大小約2.5 cm×1.5 cm。上唇未見異常,右下唇發育不足??趦壬想?、軟腭、牙槽突均未見裂隙,雙側耳前未見附耳及贅生物,無瘺管(圖1),聽力測試在正常范圍內。四肢骨骼未見明顯畸形,指關節活動正常,全身皮膚色澤正常,未見痣樣色素改變。3 個月時患兒復查可見黏膜上方中央有唾液流出(圖2)。CT 檢查(圖3、4)見右側下頜骨多個囊腔病變,提示下頜骨角化囊腫;造影(圖5)見:異位唾液腺圖像。詢問病史:患兒母親維吾爾族,19 歲,孕1 產1,40+4周,剖宮產出生;孕早期未服用藥物及毒物,未服用葉酸片,無放射線接觸史,否認近親結婚,否認家族遺傳病史?;純? 歲時,使用碘化油給予右側頰部瘺口造影檢查,發現存在異位唾液腺,頰瘺處為導管開口處,造影顯示唾液腺呈三角形,形態完整,導管顯示清晰,在頰瘺開口處涂以碘酊后,發現唾液可變為淡紫色。實驗室檢查:血、尿、便常規正常,肝腎功能正常,胸片及心電圖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圖1 出生時的照片Figure 1 Birth photos

圖2 出生后3 個月時的照片Figure 2 Photographs showing 3 months after birth

圖3 出生后3 個月時的三維重建CTFigure 3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T views at 3 months after birth

圖4 患者CT 影像Figure 4 CT images of the patient

圖5 面部瘺口造影影像Figure 5 The image of facial fistula imaging

2 討論

右面部不典型面橫裂伴頰瘺畸形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面裂畸形,屬于顱面裂畸形的一種臨床類型。臨床上除口頰畸形外,還可伴有第一鰓弓發育畸形,在胚胎6~7 周時,各種影響因素均可影響面部各突起生長發育,導致胚胎時上頜突與下頜突未能完全融合。本例病例出現面部發育不良,口角隱裂畸形,并有畸形突起,局部見唇黏膜組織,黏膜上方可見黏液分泌;造影見:異位唾液腺;未見耳前瘺管及附耳等畸形。結合病例特點,支持第一、二鰓弓綜合征的診斷。

本病臨床少見,男性多于女性,罕見雙側同時發病。Sun 等[2]報道了3 例面裂畸形伴先天性腮腺異位病例;曹永慶等[3]報道了Tessier 6 號裂伴雙牙列病例,本例與其相比,具有許多不同之處。到目前為止,第一、二鰓弓綜合征的發病原因及機制并不十分明確,尤其在孕期前3 個月,營養因素、藥物因素、精神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均可能成為誘發因素導致第一、二鰓弓附近缺血性病變,導致第一、二鰓弓及第一鰓裂在形成面部組織時發生發育性異常[4]。Liu 等[5]報道,病因主要有中胚層發育缺陷、基因遺傳學說、鐙骨動脈發育異常學說等。

第一、二鰓弓綜合征患者的畸形體征常呈多發性、多樣性,主要包括耳、頜面部發育畸形[6]。由于該綜合征在臨床工作中比較少見,分類比較困難,且患者并非表現出所有的畸形體征,故漏診可能性較大。同時,患兒有角化囊腫影像表現,隨著年齡增長,也不能排除發展為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的可能,因條件限制,目前缺少基因方面的檢測,故暫將其歸類為第一、二鰓弓綜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腫是頜骨常見的牙源性腫瘤,約占牙源性腫瘤的38.7%[7],新生兒發病未見報道。牙源性角化囊腫是一種良性的、單囊或多囊的發生于頜骨內的牙源性囊腫,其特征為不全角化的鱗狀上皮襯里,具有潛在的侵襲性和浸潤性生長的生物學行為。組織學表現為較薄的復層鱗狀上皮襯里,不全角化,上皮細胞具有較強的增殖能力,纖維囊壁薄,手術常不能完整摘除。牙源性角化囊腫的生長缺乏自限性,易復發,常沿抗力較弱的骨小梁呈浸潤性生長,從而造成大面積頜骨吸收。牙源性角化囊腫常單發,也可與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伴發。司馬梓涵等[8]報道了PTCH1 是重要的牙源性角化囊腫的致病基因,PTCH1 是高度保守的抑癌基因,易導致 SHH 信號通路異常激活或紊亂,進而引起發育異常和細胞異常增殖[9]。因本例患兒年齡較小,無法耐受手術,臨床缺少病理診斷支持,結合影像學特征,支持角化囊腫的診斷。因牙源性角化囊腫無自限性,囊腫內含有多個衛星子囊,易殘留,易復發,手術不能完整摘除。因此,在治療上,可以按照角化囊腫治療原則進行治療,應該待患兒能耐受手術時,首選頜骨開窗減壓術進行治療。目前該患兒在繼續觀察隨訪中。

不典型面橫裂伴異位唇瘺第一、二鰓弓綜合征的治療方式主要為外科手術[10]。由于此例患者就診時大部分處于生長發育期,手術方式的選擇與患兒年齡將影響術后各器官的發育情況。臨床通常根據患兒的臨床表現來選擇分期手術治療,手術年齡從出生后 3~6 個月到 18 歲成年后不等,治療以手術修復畸形為主。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及時進行早期手術治療不僅可以使吸吮功能恢復正常,避免流涎,語音不受影響,而且有利于患側面部生長發育,預防牙頜畸形的發生。手術切除裂隙患側多余組織及多余唾液腺組織,多采用“Z”形設計,可以有效避免直線瘢痕攣縮而引起的美觀和功能障礙,要求既不影響正常解剖結構,又能復位正常組織形態,同時應避免有較大張力,盡量保存而不隨意破壞組織,必要時可通過Ⅱ期修復以獲得良好的修復效果。

綜上所述,不典型面橫裂伴頰側異位唾液腺開口臨床罕見,下頜骨可出現多發囊性病變,也不排除今后發展為基底細胞痣綜合征的可能。因此,臨床醫生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積極推進病因研究。該病的治療以分期手術治療為主,既要兼顧面部外形,又要考慮唾液腺分泌功能,還要積極摘除下頜骨囊性病變子囊,防止復發,必要時考慮將同側下頜骨連同病變組織一起切除,植骨恢復下頜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牙源唾液腺下頜骨
犬貓牙源性腫瘤的回顧性病理學分析
上頜第一磨牙牛牙癥伴牙源性上頜竇炎一例
周邊型牙源性纖維瘤21例臨床病理回顧
下頜管在下頜骨內解剖結構的錐形束CT測量
犬常見唾液腺疾病的診治分析
分化型甲狀腺癌首次131Ⅰ治療對唾液腺功能的輻射影響*
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患者首次131I“清甲”治療后對唾液腺功能的影響
老年牙源性口腔炎的治療及預防保健
唾液腺動態顯像在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131I治療中的價值
數字化技術在下頜骨重建中的應用與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