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資本理論下新型職業農民高職教育培訓路徑探析

2024-01-11 01:19尹祥佳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農民培訓職業

尹祥佳,王 穎,陳 徽,南 銘,談 瑤,翟 琛

(1.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2.蘭州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3.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盵1]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2004年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20個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立足國情和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盵3]這是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目標、不斷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的現實要求。鄉村振興最核心的“軟實力”就是服務農業農村的人才隊伍建設,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問題成為了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邏輯分析

(一)歷史邏輯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未升學的農村高初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明確了要重視農民科技素質的培養。2013年至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分別從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深化農村改革、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施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等方面開展了重點工作,同時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創新培訓機制,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作用,建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4]。相關數據統計表明,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達到2000萬人,經測算到2025年將達到3300萬人[5]。2019年8月,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提出要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和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造就更多鄉土人才[6]。2020年至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提高培訓實效,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政策(表1)。

表1 2012—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政策概述

我國職業農民培訓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探索期(2006—2012年),研究重點為農民培訓、農村教育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等;第二階段是進階期(2013—2016年),主要開展了職業農民培訓的比較研究,分析借鑒發達國家的三種培訓模式和相關經驗,探索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路徑和方式;第三階段是升華期(2017年至今),主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職業農民培訓賦予了新使命和新要求,主要依托信息化技術、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培訓研究[7]。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不同歷史背景下有具體的研究問題和內容,核心是要借助系統思維和理論基礎,綜合施策,為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重要基礎和保障。

(二)理論邏輯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屬于人力資本理論范疇。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提出,在影響經濟發展諸多因素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人力資本可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通過教育、培訓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投資形式,可直接改善和提高勞動的時間價值和能力價值。所以對人的投資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經濟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內容,也就是說,教育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8]。舒爾茨用收入流價格理論解釋了傳統農業停滯落后、不能成為經濟增長源泉的原因,提出了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要引進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立一套適于傳統農業改造的制度;二是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條件;三是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9]。舒爾茨還關注農民的職業素養與農業經濟水平的關系,研究發現通過對農民的培訓提升其知識水平,有助于改進農業生產方式[10]。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明確指出,提高農民的素質,加強農業人力資本的投入,也就是投資農民的教育,實現技術和知識的生產要素積累,用高層次技術和裝備來促進傳統農業的發展,把人力資本作為農業經濟增長來源[11-12]。因此,教育和培訓作為人力資本開發的關鍵因素,能夠使勞動者儲備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所從事的勞動生產效率,也能夠實現與勞動收入水平保持正相關性,還能夠對人精神層面的素養進行有效的塑造,認同社會文化價值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13],更能有效加速農業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提升內生發展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三)實踐邏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边@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從學校職能、政策落實和依法辦學等方面分析了高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并將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作為重要辦學價值所在。

1.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是辦學職能的“應然之舉”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全國有本科職業學校32所,高職(???學校1489所,職業本科招生7.63萬人,高職(???招生538.98萬人,連續4年超過普通本科招生規模[14]。2022年8月,首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發布了《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15]。該《報告》指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有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范式,統籌推進“三協同”和“三融合”,促進農業經濟人力資本的有效積累,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智力支撐,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可持續發展。2019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高職院校開設涉農專業點1000個,并廣泛開展職業農民、農業經營人才等專業培訓。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對農村居民收入的貢獻率達38.57%,并研究測算了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貢獻率為16.19%,顯著高于農村居民固定資產和勞動力投入[16]。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具有高等和跨界屬性,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關系較為緊密,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尤為突出。通過跨界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教育培訓,將農業產業發展人力要素轉化為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本。

2.高職教育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之要”

國家職業教育政策明確提出了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培育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代表的農村實用人才。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2019年3月,教育部和財政部發布了《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在提升服務發展水平方面的改革發展任務中明確提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廣泛開展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了“依托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機構,面向‘三農’提供全產業鏈技術培訓服務”?!?022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數據顯示[17],2021年培養高素質農民71.7萬人,全國有4000多萬人次農民參加了手機應用技能培訓。2022年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為0.5076,36歲至54歲占比67.1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為57.0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為18.84%,對周邊農戶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的高素質農民占65.04%。從“新型職業農民”到“高素質農民”的轉變,對農民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技能社會建設角度看,高素質農民體現的是高素質和高技能,同時還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終生學習的理念和實踐意識。

3.高職教育是落實依法辦學的“實然之為”

鄉村振興促進法和職業教育法都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了高職教育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業技能培訓。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18],已將150家涉農職業院校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建立了1482個職業培訓機構,并在貫徹實施鄉村振興促進法的意見和建議中提出了強化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培育鄉村本土人才過程中能夠起到主渠道作用,支持職業院校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培養鄉土實用技能人才。2022年5月1日起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十條明確規定了“國家采取措施,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實踐困境

筆者通過文獻研究,梳理了目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的實踐困境,找出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實踐困境,為提出較好的解決路徑奠定基礎。李紅玲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觀能力缺失和主觀動機不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支撐條件等外部因素的制約,培訓方案還需要優化,缺乏有效的監督考核和科學的評價體系[19]??导t芹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政策執行缺乏靈活性與針對性,培育對象選拔缺乏一定的監督措施。劉益曦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績效的實證研究發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時間、內容和硬件設施等方面還需要完善,負責培訓的機構和培訓質量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20]。路新華認為后扶貧時代新型職業農民的數量和質量還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培訓內容未能與具體培訓地區和培訓對象很好地融合,缺乏有針對性的特色培訓[21]。張曉燕研究發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程體系不能滿足多元化的生產實際需求,培訓模式單一,參與培訓的優質資源得不到整合和匹配,培訓的制度還不夠完善,還需要健全培訓后的資格認證工作,信息化技術在培訓過程中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型職業農民的信息化素養還需要不斷地提升[22]。呂莉敏認為,高職教育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過程中存在涉農職業院校較少、農業類專業缺乏等問題,縣域職教中心開展涉農培訓較少、沒有很好地構建鄉村振興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培訓體系,專業培訓存在局限性,沒有形成統一的培訓規劃和管理[23]。

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以下困境: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需要進一步界定和確定;二是要堅持問題導向,還需要針對特定的培訓區域,制訂具有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目標、方案和保障機制;三是參與培訓的機構要實現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農業高等職業院校、縣域職教中心、行業指導部門以及企業的共同參與,還需要實現培訓資源的整合和協同培訓課程的優化;四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應立足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立足于農業農村的“三產”發展需求做好組織引導;五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六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過程化績效評價和培訓結果的認證和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三、新型職業農民高職教育培訓的路徑探析

筆者根據問題導向,并結合行動研究,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高職教育培訓的部分路徑,為更好地發揮高等職業教育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優勢提供一些參考。

(一)明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服務對象

教育最本質的目標就是培養人。根據培訓者要具備終身學習理念的要求,培訓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專業技能和社會服務等行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其主要培育對象由傳統農民、兼業農民、院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農業科技人員等組成[24]。2019年以來,高等職業教育連續三年累計擴招已經超過了413萬人,社會生源比例達到28%,每年大約有30萬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工、待就業人員等接受高等職業教育,15%的高職院校每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超過5000人/日。人才培養對象的明晰要立足高職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的相結合,滿足新型職業農民不同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層次。因此,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要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對象的多樣性,可以擴展為與農業生產、農業經營和農業服務有關的從事農業農村事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目標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決定了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機構要實現“校政行企民”的多元協同。高等職業院校要立足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來思考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問題,在教育培訓過程中,還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的高等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整合各方面的培訓資源,發揮各自優勢,能夠真正完善協同培訓目標機制。

(三)確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重點內容

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具有一定的職業和地域特色,在培訓開展之前,要針對培訓的對象廣泛開展調查研究。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資源,科學合理地確定契合地域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教育培訓課程體系,構建綠色育人理念。要運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農業技能+綜合素養+傳統文化”的課程教育培訓內容和實踐目標。要借助數字化轉型的契機,重點在信息技術、物聯網、智能制造、物流管理、生物技術、環境保護、現代服務、電子商務等專業領域加強與農業產業發展的融合力度。同時要合理配置教育培訓師資,進一步發揮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優勢和聯合培訓機構的師資優勢,形成培訓課程和師資的融合,還要努力做好鄉村傳統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等方面的文創培訓力度,立足“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滿足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的個性化培訓課程需求,兼顧不同的重點內容。

(四)融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平臺載體

高等職業院校具有職業教育集團、鄉村振興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和鄉村產業學院等一批辦學特色平臺,這些平臺都具備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功能。通過職教集團開展東西協作培訓,通過鄉村振興學院開展專項農業技術培訓,通過創新創業學院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業培訓,建議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嘗試應用MBA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教育培訓模式。通過鄉村產業學院開展農業產業發展培訓,尤其是鄉村產業學院具備了培養扎根鄉村的高素質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優勢[25],開展農業產業技術研發和轉化,承擔鄉村社會服務,實現教育、人才與產業協同融合發展。此外,還可以嘗試融合多平臺的培訓功能,進一步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要模式

高等職業院校要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實現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數字化轉型,轉型過程的重點是要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問題為驅動,以先進理念為引導,實現從技術理性的局限走向價值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相互融合,即最終能夠實現實踐智慧[26]。在具體實踐層面要實現項目化教育培訓,采用線上和線下混合培訓,實現與新型職業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的結合,積極發揮部分新型職業農民的榜樣和示范作用,深入他們的田間地頭,尤其是要大量開展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緘默性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訓,實現培訓模式的創新。

(六)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績效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績效體系的構建是一項重要工作,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評估體系的發展根植于培訓范式的轉變[27],因此,還要進一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服務鄉村振興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提升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目標,達到共創、共治、共享。合理研究和構建適應不同區域的培訓績效評估理論模型及應用模式,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混合實證研究來加強績效評估體系建設,探索開展個案研究,形成特色的區域培訓績效評價亮點,不斷提高培訓遷移范疇內的農業人才技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農民培訓職業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職業寫作
我愛的職業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