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谛F蟆半p文化”融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與實踐
——以煤炭與地勘行業地質人才培養為例

2024-01-11 10:41桂和榮秦福剛郭祥東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年12期
關鍵詞:應用型校企育人

桂和榮, 郭 艷, 秦福剛, 陳 松, 郭祥東, 李 俊

(1.宿州學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2.安徽省煤田地質局水文勘探隊, 安徽 宿州 234000)

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文化是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特質。

無論企業文化還是大學文化,都是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以及社會所認同,且帶有組織自身使命和價值趨向。文化是企業和大學的靈魂,是“進取、守勢、創新”的源泉,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

就大學而言,大學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人才的主力軍。 但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多元性、多變性特點。 尤其是實操應用性強的艱苦專業(如地質工程)畢業生對現場工作特點了解不透,憑借碎片化的信息頻繁改變自己的就業意向。 目前已出現艱苦專業畢業生有業不就、而艱苦行業(如地勘、煤礦)人才嚴重短缺的反?,F象。

長遠看,作為人才“供給側”的地方應用型高校,應該加強自身辦學模式的改革,深化“產學研用”合作、“產教”融合,提高人才供給質量和水平[1-3]。而且要從人才“需求端”的角度出發,在知識與技術培養的同時, 更加注重精神和文化層面的熏陶,開展基于校企“雙文化”融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對于地方應用型高校及人才需求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校企“雙文化”融合是“產教”融合的最高境界

1.1 艱苦行業人才緊缺的啟示

以煤炭開采和地質勘探行業為例,目前地質人才出現了嚴重緊缺的現象, 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引進難和難穩定造成的緊缺。近年來,煤炭和地勘行業引進地質人才難,引進來的人才也難以穩定,有的服務期未到就跳槽,有的甚至逗留兩三個月就離職,造成煤炭和地勘企業專業技術隊伍出現嚴重緊缺狀況。

(2)專業能力“不對路”造成的緊缺。網絡化、信息化加快了智能勘探技術應用及智慧礦井建設速度,透明地質保障、地質災害防控理念等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此,地方應用型高校鮮有關注,教材沒有及時更新,培養的地質人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適應崗位技術要求。

究其原因,一是地勘以野外工作為主、煤礦以井下作業為主。 相比其他行業,煤炭和地勘屬典型的艱苦行業,非畢業生首選就業意愿,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二是煤礦和地勘行業智能化和智慧化程度越來越高,各項管理特別是崗位和安全管理,均進入信息化系統, 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十分嚴格,新進大學生不太適應;三是地質畢業生就業選擇的空間較大,野外和井下作業的工作崗位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大。

對此,為了提高地質畢業生到煤炭、地勘艱苦行業就業率,許多地方應用型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應急舉措,如聯合企業定向委培、設立企業獎學金、評先評優激勵等,但收效甚微。 因而,需要另辟蹊徑,形成解決艱苦行業人才緊缺的長效機制, 勢在必行。

1.2 校企“雙文化”融合育人的重要意義

從艱苦行業人才緊缺現狀及原因分析看,地質人才的專業能力“不對路”問題,可以通過崗位實踐鍛煉和加強培訓完全可以解決。但人才引進難和難穩定而造成的人才短缺問題,涉及人才需求端(企業)和人才供應端(高校)之間的價值趨向、文化環境互信認同等許多深層次問題, 短時間內難以解決,需要做頂層設計[4]。

20 世紀80 年代,應用型高校(包括地方和部委的高校)主要采取“穩定專業思想教育”措施,引導艱苦專業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國家最需要的行業去就業,穩定專業思想是那個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近年來實施的課程思政,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同時,對于引導大學生到國家需要且艱苦行業建功立業具有重要作用,其效果有待實踐的檢驗[5,6]。

可以看出,無論20 世紀的“專業思想教育”還是現在的“課程思政”,都屬于精神層面的教育,是廣義大學文化建設的范疇,是大學從知識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轉變,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選擇[7,8]。

地方應用型高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使命,面對艱苦行業人才緊缺的現狀,地方應用型高校需要重新思考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文化育人深層次問題。

由于社會開放度越來越高,地方應用型高校關起門來進行大學文化建設, 已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必須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才能實現校企雙方可持續、高質量發展[9,10]。

因而不難得出結論,即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雙文化” 融合是地方應用型高校與企業之間更高層次的、維系校企命運共同體的“紐帶”,這個“紐帶”有形或無形,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無疑是“產教”融合的最高境界,如圖1 所示[11]。

圖1 校企命運共同體

2 校企文化功能剖析

2.1 應用型高校大學文化拓展

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歷史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體現為國家培養人才、創造和傳播知識、以多種方式服務社會的責任[12,13]。崇尚“誠信、擔責、創新”是先進大學文化的重要價值趨向,是大學精神追求,亦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毋庸置疑,大學的文化品格是大學健康、 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大學文化建設是立德樹人、 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是一項戰略性、前瞻性工作[14,15]。

不同大學,由于辦學歷史、辦學定位不同,其大學文化的特質及表現形式亦有所差異[16]。 地方應用型高校多為20 世紀末為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而升本的高校,辦本科的時間不長,辦學定位為“地方性,應用型”,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應用性科學研究為首要任務。大學文化的源頭除了對知識的敬畏與追求外,地方應用型高校應更加注重與企業的文化鏈接, 充分體現為企業行業培養高素質人才、解決技術難題、助推高質量發展之根本使命的堅持與守望[17]。 因而,地方應用型高校在大學精神、文化符號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特色[18]。

2.2 企業創新文化拓展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及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方式、理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規范的總和[19]。 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培育企業價值觀、企業及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企業經營理念,以提高企業職工思想道德水準與人文素質,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更好地服務國家和社會。

然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正在深入影響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煤炭和地勘行業也不例外[20]。煤炭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的主要能源和主體能源,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壓艙石”。 互聯網與信息化時代,煤炭和地勘行業的“四化”(即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進程正在加快,定向鉆探、災害感知與“靶向”處置、無人工作面精準開采以及綠色開采等, 賦予了礦業工程與地質工程的新定義,“集成與融合”“智能與創新” 正在帶動煤炭資源開發朝著革命性的方向變革,一種有組織的創新文化正在煤炭和地勘企業悄然興起。

因此,企業文化中,創新文化是企業的靈魂之靈魂,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關鍵,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所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挑戰和新機遇,企業家、管理者及企業全體員工應該攜手前行,并在自主創新文化的建設中,更加注重與大學尤其是應用型大學的文化融合, 以培養企業急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共同追求,塑造守正創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企業家情懷,并通過企業精神的激勵、企業文化符號的熏陶、制度創新的教育,實現企業價值的最高追求[21,22]。

3 校企“雙文化”育人機制與實踐效果

3.1 校企“雙文化”育人機制

從校企文化的范疇和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是相通的。 在精神層面上,大學精神及教育家精神、企業精神及企業家精神為校企文化的核心,如圖2 所示。

圖2 校企“雙文化”相通相融框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 年4 月19 日考察清華大學時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 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 2023 年9 月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重要致信中指出,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按罅霌P教育家精神”是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鍛造強國之師的內在需要,更是推動教育變革轉型,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呼喚。 因此,學校要把教育家精神貫穿到立德樹人全過程,自覺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堅持“學生發展中心”的育人理念,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引路人。弘揚大先生及教育家精神、工匠精神及企業家精神是校企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校企文化除精神層面的表現形式外,積極向上的文化符號,如大學的?;?、校訓、校歌、道路及建筑命名等輔助標識,企業標志、管理理念、企業之歌、員工休閑服飾及網站等輔助標識,則構成校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師生、企業員工同樣能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23,24]。

3.2 基于校企“雙文化”融合的育人實踐

實踐證明,校企“雙文化”融合,對于校企實現自身價值尤其是高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地方應用型高校宿州學院,堅持“友善、博學、務實、奮進”的校訓,在大學文化建設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成果豐碩。 2012 年,學校成功獲批安徽省高校 “大學文化” 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安徽省唯一), 也是當時全國第二個以研究大學文化和文化育人為主的省級平臺。 學校利用該研究基地,深入開展文化育人動力、文化育人價值取向、文化育人邏輯架構、文化育人體制機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地方應用型高校文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并建成安徽省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基地、 安徽省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安徽省教育系統師德師風教育基地。

3.2.1 大力弘揚以孟二冬精神為核心的大學精神

孟二冬是宿州學院優秀畢業生的杰出代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的百位人物之一。 2006年6 月9 日,胡錦濤同志在給孟二冬女兒孟菲的回信中寫道,“孟二冬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全國各行各業的人們認真學習。 ”從此,宿州學院將“甘于寂寞、潛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學問”的孟二冬精神融入辦學、育人的全過程,體現在?;赵O計、校訓及校歌提煉、校園景點命名等各個環節,形成了潛移默化師生、激發師生學習和創新動力的良好文化氛圍。

同時,開展“產教”深度融合,在師生中積極倡導“在煤田做科研,在礦山寫論文,在礦井培養高素質人才”。近五年來,學?!碍h境水文學”課題組在踐行孟二冬精神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3 項煤礦水害防治技術成果經同行專家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取得經濟效益數十億元;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SCI、EI 收錄論文百余篇(師生發表論文數之比為4:6),僅2023 年就有師生合作撰寫的“區域注漿影響下煤層底板太原組灰巖水水文地球化學演化規律”及“淮北煤田深層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水源示蹤意義”兩篇學術論文被煤炭行業頂刊《煤炭學報》連續錄用并公開發表,“中國教育之窗”進行了深度報道,培養的地質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素質高、能力強,受到煤炭、地勘等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25]。

3.2.2 大量融入企業創新文化的大學文化建設

學校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主要是為地質勘探和煤炭資源開發行業培養應用性地質人才。為了培養企業“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的地質人才,學校與煤炭和地勘企業密切合作,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將企業文化融入大學文化建設中,探索出一條培養地質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新路。

(1)重視企業創新文化的熏陶。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技術創新已經遠遠超越高校。目前,智能勘探和智慧礦井已不再是概念的提出,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實。智能勘探技術的應用使煤礦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更加透明,定向遠距離鉆探技術可以對地下災源的精準定位及“靶向”處置;智慧礦井建設實現了礦井數據采集、生產調度、決策指揮的信息化與科學化,礦井無人工作面到處可見。

以智慧礦井為例, 智慧礦井包括四大系統,即智能生產指揮系統、 智能生產經營執行管理系統、智慧黨建和智能分析決策系統。 其中,智能生產指揮系統負責對全礦井安全、生產的主要環節進行適時監測、監視與控制。

典型的智慧礦井,安徽皖北煤電集團控股的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南部的麻地梁煤礦,是中國移動公司5G 智慧礦山示范基地。 現在的麻地梁礦職工穿著西服、打著領帶,而且不用上夜班,在地面就能對井下采煤、掘進等進行一鍵啟停,地面、井下車間全部實現了無人值守。 智能化讓管理回歸人性化,過去管理靠經驗,現在管理靠數據。 采煤工作面從原來的10 人左右銳減為3 到5 人。 企業創新文化正在改變煤炭及地勘艱苦行業的傳統形象, 為校企“雙文化”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礎。

學校利用地質專業普通地質學等核心課程及地質學基礎等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講授、 高年級地質專題講座、畢業實習及設計等教學環節,大力弘揚企業的創新文化, 使學生改變對地勘和煤炭行業“粗放、艱苦”的印象,穩定專業思想,增強學生從事煤炭及地勘艱苦行業就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采用多種形式宣揚地礦精神。 通過地質學基礎等課程思政示范課以及團學活動, 在地質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除大力宣傳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師生同唱 “勘探隊員之歌”“煤礦工人之歌”“安徽煤田地質之歌” 外, 還利用地質專業課程思政等形式,弘揚“三光榮、四特別”的地礦精神[26,27]。

新中國成立之初, 我國地質工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建設,毛主席譽之為“經濟建設的偵察兵”。 1950 年2 月,毛主席訪蘇期間親筆為中國地質專業留學生題詞“開發礦業”。一代代地質人勇敢承擔起富國興業使命,面對崇山峻嶺、嚴寒酷暑以及復雜地質條件的種種考驗,為國家建設和地質事業獻出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 響徹大江南北的《地質隊員之歌》“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是地質人櫛風沐雨,風餐露宿的真實寫照。

1983 年3 月, 全國地質系統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會提出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得到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同志高度贊揚。 1991 年初,江澤民同志把“三光榮”精神高度概括為“光榮在于奉獻”,并親筆題詞“獻身地質事業無上光榮”。 1989 年1月,全國地質工作者最高榮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后,“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這“四特別”成為地質行業的勵志口號。從此,“三光榮,四特別”的地礦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地質人砥礪前行。 “三光榮,四特別”精神是地質之魂, 是地質人建功立業的家國情懷和職業追求,值得在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以及新一代地質大學生中傳承和發揚光大。

學校在“產教”深度融合過程中,校企“雙文化”融合,育人為本,以德為先,在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探索精神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地質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思想基本穩定,畢業生在地勘、礦業等領域的就業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50%以上,考取地質類碩士研究生的畢業生占比20%左右。并且圓滿完成了安徽省重大教學研究項目“地方應用型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礦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18jyxm1363),結項成績為“優秀”;2021 年“多方協同,科教融合:構建地礦類專業實踐+創新能力人才培養體系”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4 結論

在分析艱苦行業人才緊缺原因的基礎上,指出了校企“雙文化”融合是地方應用型高校與企業之間更高層次的、維系校企命運共同體的“紐帶”,這個“紐帶”有形或無形,是“產教”融合的最高境界;通過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功能分析,闡明了校企“雙文化”之間的相通相融性,認為弘揚大學精神、教育家精神、大先生精神以及企業精神、企業家精神、 工匠精神是校企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介紹了地方應用型高校宿州學院大學文化建設的兩個著力點,即大力弘揚以孟二冬精神為核心的大學精神、 大量融入企業文化的大學文化建設,并闡述了企業創新文化的融入及地礦精神的弘揚所取得的實踐成效。

猜你喜歡
應用型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校企合作五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