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科技課程目標:特征、類型及教學轉化策略

2024-01-11 01:56錢松嶺
關鍵詞:課程目標學段數字

時 松,錢松嶺

2023 年5 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中小學科學及相關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課程標準及教材修訂完善工作,凸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強化年級學段有機銜接,統籌規劃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體現實踐性、綜合性”[1]。2023 年7 月,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要求部分“雙一流”大學為中小學培養一批研究生層次的高素質科學類課程教師[2]。作為具有典型科學屬性的信息科技課程,既重視信息科技實踐應用,也重視信息科技基本原理、學科思維培養,在數字時代落實科技教育具有特殊價值。信息科技課程旨在“幫助全體學生學會數字時代的知識積累與創新方法,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遵守道德規范和科技倫理,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在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中健康成長”[3]2。從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到信息科技教學,只有明晰課程目標的基本特征及類型,才能通過專業性的理解,將其轉化為教學目標,落實為具體的教學活動,這是《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落地”的前提。

一、信息科技課程目標的特征

“新課標”中課程性質部分對于課程目標的描述是:“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為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信息科技課程旨在培養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識,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3]1。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的基礎性體現在:信息科技課程內容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礎能力,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是數字化社會生存的基礎;其實踐性體現在:學生作為主體,在自身的學習與生活中能動地應用、改造和探索信息科技;其綜合性體現在:信息科技課程與其他課程、社會生活交叉融合。信息科技課程的目標有如下特征:

(一)信息科技課程目標的發展性

“新課標”中提出“為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體現了信息課程的發展性。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兩階段的信息課程皆緊緊圍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以及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核心素養進行闡述?!靶抡n標”的課程目標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向培養學生“數字素養”轉變,義務教育階段信息科技課程旨在提升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集合”[4]。在“數字中國”建設背景下,“新課標”體現了個體在數字學習、工作、生活三大場景中應具備的素養,是對信息科技課程目標的深化認識,促使人們對普通高中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進行再思考。

(二)信息科技課程目標的時代性

“新課標”提出的“提升自主可控意識”“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課程目標是對時代發展需求的回應,此目標兼顧了科技發展與安全。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悄然發生著變化,“逆全球化”現象頻出,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疊加,導致挑戰與機遇并存?!懊媾R復雜嚴峻的發展環境,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各類風險挑戰”[5]??萍甲詮娛菄覐娛⒅?、安全之要,獨立開設信息科技課程正是“數字經濟”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因此,通過信息科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信息科技自主可控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并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從而激發更多人才投入到科技創新領域當中,是時代賦予信息科技課程的使命。

(三)信息科技課程目標的科學性

“新課標”提出的“培養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體現了“科”與“技”并重。首先,課程名稱由“信息技術”改成“信息科技”,是建立在對課程深入理解基礎之上的,信息技術領域發展迅速,其背后的科學基礎是課程根基。其次,學生通過信息科技課程的學習,積累科學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養成批判與懷疑、實踐與創造的科學精神,同時習得科技倫理。最后,“信息科技主要研究數字表達的信息及其應用中的科學原理、思維方法、處理過程和工程實現”[6],信息科技課程有著明確的科學屬性。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可以幫助其為“智慧社會”中的數字化生存做好準備。

二、信息科技課程目標類型

“新課標”中的課程總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教育強國”進程中信息科技課程的“普遍性目標”。信息科技課程目標以“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為中心,具體化為四個學段目標,既有明確學生外顯行為表現的“行為目標”,又有體現實踐理性的“生成性目標”,還有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個性化表現的“表現性目標”,協同發揮課程目標應有的功能。參考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中的“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維度[7],以及盛群力教授等人提出的“是什么知識”“如何做知識”“為什么知識”的知識分類[8],基于本體論、認識論與價值論的視角,我們結合信息科技課程目標的具體呈現,將其分為“內容目標”“活動目標”“能力目標”“價值目標”四種類型[9]。

(一)內容目標

從本體論上講,內容目標規定了信息科技課程的“實在”,回答“是什么”的根本性事實問題,即學生學什么,包括信息科技課程的特定事實、概念、原理、通則等內容,主要是事實性知識,為信息科技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依據。目標敘述的行為動詞通常是“知道、了解、列舉”等。例如:

“知道信息的多種表示方式?!保ㄓ嬎闼季S第一學段)

“列舉數字設備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保ㄐ畔⒁庾R第二學段)[3]8-10

(二)活動目標

從認識論上講,活動目標是規定了信息科技知識如何獲得的問題,回答“怎么樣”的技術問題,即學生如何做才能獲得知識,包括完成學習任務的順序、步驟和原則等,也可以理解為方法論知識,其指明了進行什么樣的信息科技活動。目標敘述的行為動詞通常是“通過……體驗、感受、感悟、嘗試……”等。例如:

“體驗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深度融合的環境,感受應用信息科技獲取與處理信息的優勢?!保ㄐ畔⒁庾R第三學段)

“通過學習身邊的算法,體會算法的特征,有意識地將其應用于數字化學習過程中,適應在線學習環境?!保〝底只瘜W習與創新第三學段)[3]8-10

(三)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依然是認識論要回答的問題,即學生學得怎么樣,旨在明確通過學習達到了何種水平,是行為表現的標準,指向認知的知識,指明了信息科技課程的學習結果。目標敘述的典型行為動詞是“能……”。例如:

“能根據需要選用合適的數字設備解決問題,并簡單說明理由。能基于對事物的理解,按照一定規則表達與交流信息?!保ㄓ嬎闼季S第二學段)[3]8-9

(四)價值目標

從價值論上講,價值目標指向的是信息科技課程對學生情感、態度的需求與目的,尤其是聚焦信息科技的道德價值,即“科技向善”的問題。即學生內化什么樣的信息科技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形成哪些正確的信息科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敘述的行為動詞通常是“了解、知道、認識、理解、感悟”等。例如:

“知道數據編碼的作用與意義,理解數據編碼是保持信息社會組織與秩序的科學基礎?!保ㄐ畔⒁庾R第二學段)

“了解自主可控對國家安全以及互聯網和物聯網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保ㄐ畔⑸鐣熑蔚谒膶W段)[3]8-11

上述四種類型目標的界限并不分明,而是相互融合的。比如,部分活動目標會同時包含內容目標與能力目標的描述,如:“對于給定的任務,能將其分解為一系列的實施步驟,使用順序、分支、循環三種基本控制結構簡單描述實施過程,通過編程驗證該過程(計算思維第三學段)”[3]9。該目標中既表明了學習內容,也描述了學習結果。四種類型目標的特點是:內容目標在四大核心素養中都有體現,活動目標在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中表現特別突出,能力目標在計算思維素養中有典型表現,而價值目標則在信息社會責任素養有明確表達。

三、信息科技課程目標轉化策略及教學方法

(一)轉化策略

“分解”“開發”“提煉”是課程目標向教學目標轉化的一般策略。其基本原理如表1 所示。

表1 信息科技課程目標向教學目標轉化的原理

一是“分解”策略,其實質即分析課程目標的組成,將整體分為部分,分析其內容組成(本體論),將課程目標細化為具體的學科概念、原理、活動、思維培養、價值內化等。

二是“開發”策略,即在抽象、籠統的目標描述中,挖掘與內容目標相關的、可操作的教學活動,分析其認識過程(認識論),設計具體的信息科技活動步驟、工具使用、應用場景、問題情境等。

三是“凝煉”策略,即完成基本的課程目標后,提升學生思維與價值內化方面的素養,分析信息科技價值設計的道德行為(價值論),明確信息科技價值取向。

例如:將第一學段信息意識目標中的“知道數字設備使用的基本規范”[3]8進行教學轉化,具體分析如下:

(1)分解:數字設備使用規范包括安全規范與健康規范。其中,安全規范包括數字設備的使用、維護與保養相關的規范;健康規范包括數字設備使用的身體健康(姿勢、使用時間、習慣等)和心理健康(數字設備使用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2)開發:圍繞學生使用數字設備的生活場景(家庭、學?;蚬矆鏊龋┮鰡栴}解決的學習任務或項目。

(3)凝煉:根據此目標的基本描述,凝練其內含的學科思維與價值觀念:在學習數字設備使用過程中,培養學生做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步驟的基本思維;學生要內化的價值是在使用過程中保障自己的健康與安全。

(二)教學方法

信息科技課程目標的類型本質上是知識類型的不同,相對來說,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型,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應關系如表2 所示。

表2 課程目標教學方法

1.內容目標的教學方法

內容目標指向信息科技課程事實性知識學習,可采用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等三種教學方法。其中,符號學習,也稱為表征學習,即學生通過示例、對比、討論、判斷等認知過程,獲得對于信息科技課程中基本的各種特定符號、術語的意義理解;概念學習是指學生掌握事實的基本特征或本質屬性,能解釋并在應用場景中識別、提??;命題學習,強調概念之間關系,即結構化知識[2]。以信息意識第一學段的目標“體驗文字、圖符、語音等多種輸入方式的表達與交流效果,有意識地使用數字設備處理文字、圖片和聲音”[3]8為例,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對比信息的基本形式(圖片、文字、聲音、視頻)在傳遞交流過程中的優缺點,體悟人類信息科技發展過程(知道);其次,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基于信息交流的不同特定場景,識別不同形式的信息傳遞(理解);最后,根據不同的交流需求,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信息交流方式,創造性地解決信息交流問題(遷移應用)。

2.活動目標的教學方法

活動目標指明要進行什么樣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帶著日常信息科技經驗進入課堂活動的,如果只停留在經驗、操作的層次,就無法真正實現信息科技課程的深度學習。所以,活動目標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探索“場景分析——原理認知——應用遷移”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綜合性發展。以“身邊的算法”模塊為例,“新課標”中相應的教學建議提出“從學生的生活體驗或《九章算術》等典籍中的適當問題出發……”[3]29,可以選擇“雞兔同籠、盈不足術、物不知數”等我國古代計算問題作為探究學習項目。具體到“雞兔同籠”問題,第一步可采用體驗算法(場景分析),先讓學生了解可以通過多種算法解決問題,并比較不同算法之間的效率;第二步,編程驗證(原理認知),將枚舉法的原理應用到編程中,結合for 循環結構來實現枚舉過程;第三步,能力進階(應用遷移),可補充類似問題情境“百僧百饃”,讓學生實操演練。在此過程中,學生體悟解決不同問題時的算法異同,針對不同問題設計求解算法,并通過程序進行驗證,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算法問題。

3.能力目標的教學方法

能力目標最終指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在命題、概念的關系中形成思維方式,幫助學生獲得信息科技的思維、方法,進行合理思考,進而指導行動。常見的教學策略有:設計學習,目的在于學習產品創造;實驗學習,重點在于嘗試、探究、驗證等。

信息科技課程中的設計學習更多指向“創意物化”,即學生運用信息科技進行產品設計,動手操作,將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學習產品。此環節是學生經歷需求分析、制定方案、計劃實施、作品展示、反饋評價的基本過程。學生融會貫通相關信息科技基本知識與技能,提高知識遷移水平。例如針對“過程與控制”模塊的內容,要求“通過分析典型應用場景,了解計算機可用于實現過程與控制,能在實驗系統中通過編程等手段驗證過程與控制系統的設計”[3]30。教師設計“智能聲控臺燈”項目,通過“硬件搭建”“軟件編程”等核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的應用需求分析一般臺燈構造(需求分析),然后設計出增加聲音傳感器的臺燈模型(制定方案),并選擇恰當的硬件完成基本“搭建”任務(計劃實施);通過編程軟件完成對應的程序編程,經過測試驗證進行智能控制;最后展示自己的產品并進行評價(作品展示、反饋評價)。

信息科技課程中的實驗學習,是對基本原理學習的實踐,不同于設計學習的“創意物化”,是在實驗學習過程中,學生深化對原理的認識,掌握實踐操作技能,體驗信息科技創新。例如,針對“物聯網實踐與探索”模塊的內容要求“自覺遵守物聯網實驗的操作規程,會使用實驗設備搭建物聯系統原型,并能通過實驗平臺讀取、發送、接收、匯集和使用數據”[3]38。教師通過“智能家居”項目,引導學生分析典型智能家居應用,使用相關物聯設備搭建簡單的家居物聯系統,通過物聯設備讀取、發送、接受和使用數據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物聯協議。

4.價值目標的教學方法

價值目標注重學生共情、移情的價值觀認同,特別是面對快速更迭的信息科技帶來的一些倫理挑戰,通過角色扮演、戲劇、故事、案例等體驗性學習方式,使學生經歷態度認同、行為轉變、價值內化的過程,同時提高學生感受他人情感、世界觀的共情能力。例如,針對“在線學習與生活”模塊的內容,要求“認識數字身份的唯一性和信用價值,加強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3]21。教師可以通過個人隱私泄露的一些案例,提出一些討論問題“你是否有類似經歷?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對于這樣的問題,怎樣解決比較好?你怎么看待此類事件?面對類似情境,你想給別人什么建議?”等。教師還可以通過“模擬法庭”“課本情景劇”等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正確的情感認知。

因為各類課程目標不是彼此獨立,而是互相融合、有機統一的整體,所以“教無定法”,其對應教學策略只是相對而言?!皥鼍胺治觥碚J知——應用遷移”是信息科技課程與教學的一般邏輯,面對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還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大概念為基礎,將學科的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科知識的整合”[10],綜合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

四、結束語

信息科技課程目標向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轉化有其基本課程原理,本研究僅針對基本的目標類型提出針對性的常用教學策略。在實踐中,教學目標往往是交叉、融合、立體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別是此次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提出的“大概念”“大單元”“跨學科主題學習”等都指向復雜性問題解決,是未來信息科技課程深入探索研究的方向。信息科技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從知識學習向素養培養轉變,從碎片化學習轉向深度學習,精準把握信息科技學習本質,選取最有價值的信息科技課程大概念,并以此為統領使教學內容結構化,提升教學活動的探究性,指向思維培養,注重知識學習的遷移,突出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

猜你喜歡
課程目標學段數字
國內外高中化學課程目標比較與啟示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
放緩坡度 因勢利導 激發潛能——第二學段自主習作教學的有效嘗試
答數字
第二學段數學新授課“學導課堂”的教學范式
數字看G20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家庭作業
高中各學段史料教學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歷史課程目標及其分類的探索
淺談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