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苗族民歌的可視化設計文化表達

2024-01-12 02:34田霞周著
湖南包裝 2023年6期
關鍵詞:苗族民歌可視化

田霞 周著

(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苗族同胞散居貴州全省,與其獨特的服飾、宗教文化一樣,貴州苗族民歌不僅作為民間情感表達的信息交流方式傳承至今,同時其方言、次方言、土語的封閉性也使其彰顯了更為神秘而獨特的民族個性與文化特性。這些顯性特征通過識別性、接受度高的現代視覺語言轉譯,使其在保留原生特征的基礎上,讓外界更好地了解、認識和接受這一文化形式,促進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凝結,同時達到雙向性的可行和快速路徑。

1 貴州苗族民歌的本源特質與傳播困境

貴州地勢參差不齊,高原和山地居多,導致農耕社會下此地的交通極不便利、信息不暢通,定居于此的普通民眾幾乎與外界隔絕。作為民間交流、溝通、交換思想信息傳播載體的貴州民歌,同樣因此也一直“困囿”在這一獨特的地理空間內,只能在代際內自發傳承并一直沿襲著儀式與記錄性、原生態等本源特征。

1.1 本源特質

民歌作為交流、溝通、交換思想的信息傳達方式,體現特定區域的生態、觀念及行為方式,具有歷史性特征和綜合性特點。貴州苗族民歌受到歷史、地域、社會等人文自然因素特征的影響,具有藝術特質原生態性、記錄性、儀式性等。

原初生態環境中的民歌強調的是民歌生成與存在的生態環境,包括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1]。其前者對民歌產生直接的影響,苗族民歌處于封閉式發展文化場域,使得外來文化交互融合受阻,社會生態環境未被干擾、雕琢,原生態特性保存完整。

記錄性特征指在一定的文化場域制約下作為傳承的路徑方法是民歌實現可追溯性的重要依據。苗族民歌受母語熏陶,但沒有形成系統性文字,僅采用口頭傳唱代際隱性傳播的形式記錄唱詞、情感特征等內容,將民歌特性傳承至今,以此實現原始意味的可追溯性,其民歌具有記錄性特質。

儀式性特征是表達內心情感、對生活的希冀最直接的表現方式。苗族民歌演唱時重視儀式感,強調儀式感的程序,通過程序營造儀式氛圍,讓參與者、扮演者感同身受,構建起對本民族文化身份的價值認同,其民歌具有儀式感特性。

可見,民歌的本源特質是人文與地理環境的完美體現,是苗族歷史文化和精神的總結[2],是區別于其他民歌的典型藝術特征。

1.2 傳播困境

貴州苗族民歌形成以歌為媒的共同體社會本質是苗族民歌生存的機制之一。但受到社會經濟的發展、樂音自身的缺陷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民歌傳播困境愈加明顯,主要體現在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上。

內在因素多指苗族民歌自身的缺陷:歌腔固定、旋律形式單一、節拍自由結構短??;清唱無伴奏,同時以苗語的方式演唱,且苗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沒有準確的記譜方式。這些對族外群體理解苗族民歌文化具有限制性,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族內族外受眾對苗族民歌觀念、價值的認同。

外在因素指的是周邊的人、事、物對其傳播產生的影響,苗族群體處于貴州四面環山復雜封閉的環境中,民歌傳播形式囿于家族式、學徒式的口傳心教,導致民歌傳播速度緩慢。同時貴州苗族族系復雜,不同地區苗語方言差異大,致使人們對苗族的社會參與度、歸屬感較低,苗族民歌傳播出現斷層且產生代溝。

可見,苗族民歌的傳播方式存在缺陷,在族際間傳播尚且困難重重,走出本民族群體以及中國大門更為不易。

2 貴州苗族民歌可視化要素圖譜

由于社會形態快速轉型,苗族民歌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文化延續受到影響,其民歌的表達途徑逐漸消失,這時需要新興的途徑代替民歌表達方式。其中,民歌可視化是當今流行的趨勢,對文化的解讀溝通起到推動作用,通過對話達到主體雙方的“視界融合”[3],并借助數字媒介載體對民歌進行二次藝術詮釋,將民歌藝術特質情境置換。

從民歌資源可視化要素圖譜(圖1)分析,論證民歌符合視覺化表現并構建可視化要素圖譜。主要是從苗族民歌典型的樂音藝術特征、顯性隱性特征、儀式感特征中獲取民歌可視化要素的因子,以可視化設計的方式呈現并在文化交流中,跨越“自我”的藩籬,與其他文化的“自我”相融合,不斷傳承和創新自我文化[4]。

圖1 貴州苗族民歌可視化要素圖譜。

苗族民歌本體音樂獨特的藝術特征主要包括曲式結構短小、旋律平緩低沉且起伏少、唱詞意境描述的是苗族獨特的意象詩韻、節奏節拍歡快自由不拘謹體現自由灑脫的性格、唱腔上不做改變、語言上使用苗語演唱。顯性特征是苗歌創作的獨特歷史背景、生活勞作時苗歌演唱的優美場景。隱性特征是苗族民歌演唱時獨特的故事情節、抒發少數民族情感和其精神文化、歌中人物獨特的形象。苗族民歌儀式感特征分為宏觀、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為民歌中固定的儀式,如婚喪嫁娶、傳統節日、愛情生活等民歌演唱活動;微觀層面是歌唱時場景的營造、特定的苗族服飾、特有的道具、演唱者的形象裝扮、獨有的傳統樂器、苗族傳統的銀飾。這些儀式感不僅是對神靈、大自然的敬仰和尊重,也是對生活希冀的詮釋。比如互相愛慕的戀人表達內心情感時選擇風景獨好的野外山地對唱;款待親朋好友時會在路口設關卡唱挽留歌以表達不舍之情感,因此苗族民歌演唱時儀式感特征最能體現苗族人民內心情感的價值所在。

民歌獨特的藝術特征資源與可視化設計要素具有一定的關聯度,并在圖形的動態構成與音樂、在抽象與時間維度上有著天然的契合[5]。針對苗族民歌視聽關系的轉化顯而易見,在苗族民歌可視化中視聽關系較為常見的是民歌獨具特色的音樂,如節奏對應點、旋律對應線條、歌詞大意對應圖形符號,其次較為抽象的是主觀無意識的意象表達。聽眾自身感知感受民歌所帶來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和視覺意象的聯想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其中苗族民歌中的音節類似畫面中的元素點,歡快自由的節奏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點線面平滑流暢的線條和空間。從可視化圖形的造型來感知,旋律對應圖形中的線,勾勒出物體的外輪廓;節奏特征性讓人聯想到線條的各種特性。演唱時民歌中的樂器所傳達出的音色在人的感知中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與色彩中的色相特征相對應。同時在演唱時苗族民歌中的聯覺現象不知不覺觸動人們感知體驗,其中色聽現象較為普遍。在可視化過程中,將苗族民歌音樂的本質特點與聽者主觀意向結合呈現出的畫面進行打散重組,以現代視覺藝術效果呈現,可將苗族民歌中聽覺轉化為視覺將其完美展現。因此,構成苗族民歌可視化要素圖譜中的元素與可視化要素圖影、紋樣、插畫等形成關聯鏈,是民歌可視化設計的重要路徑。比如苗族古歌中的故事演繹成影像作品、插畫繪本、動畫視效,苗族民歌特有的場景服飾道具以圖形、圖像、紋樣進行形象化表達。

音樂可視化設計案例作品有很多,比如馬林諾夫斯基與他的音樂視覺化設計作品在2014年德國漢堡TONALI表演現場出現,以動畫渲染器作為實現路徑,將映射后的可視化畫面設置不同的概念架構完成整體動態效果。根據需要采用擴張、生長、消解等運動的視覺概念及物像聲響的比擬,形成抽象形態進行具象“觀看”的獨特體驗[5]。又比如2012年巨型球幕影片《化蝶》,通過三維動畫技術利用視覺詮釋聽覺,為欣賞音樂開通全新的渠道。這些實例足以佐證民歌音樂可視化設計的成立。王瀟的《以陜北民歌為主題的音樂可視化設計研究》[6]將民歌資源所設定的道具、樂器、地域性符號色彩融入到陜北民歌可視化設計的設計作品中,即是民歌演唱時的道具、樂器及具地域性色彩的符號語言進行可視化設計的案例。

由此得知,苗族民歌資源要素與可視化設計要素形成關聯鏈是必然存在的事態,對其進行可視化設計具有可能性與可行性。以此為展現民族“活態”文化提供新的途徑,并對苗族民歌可視化設計的文化表達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 可視化設計轉化途徑

苗族民歌利用視覺化藝術趣味的方式解讀苗族民歌表象形態和精神內核,并與人文、藝術、符號之間建立聯系鏈,使其視覺化具有人文價值。下面主要從苗族民歌可視化的圖像、故事、實體可視化3個途徑進行分析,說明其轉化的方法及應用。

3.1 圖像可視化

圖像主要發揮著審美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圖像逐漸被當作歷史的證據[7]。圖像可視化是對靜態、無時間概念維度的圖像(如苗族民歌中隱藏著苗族傳統的圖騰、演唱苗歌時人物獨特的服飾裝扮、苗族傳統樂器、個性化的建筑、苗族演唱時特有的道具場景)進行圖像可視化設計。

將民歌顯性特征以合適的可視化形式表達,從中提煉、選擇苗族民歌中圖像化藝術特征進行可視化設計。以《瑤族民俗文化的圖像轉譯與釋讀》[8]中的民俗文化“白褲瑤逗鳥”為例,將顯性特征中的民俗文化進行圖像可視化設計,以民俗文化活動為創作背景截取活動高潮部分進行視覺表達,以主體物象為視覺中心刻畫塑造不同心理狀態。又比如《黃鶴樓虛擬可視化設計》[9]將黃鶴樓建筑元素與當地現代建筑元素融合的基礎上,通過提煉、打散、重組等方式重塑黃鶴樓建筑,外觀上融合現代建筑特點有意呈現傳統與現代互融的審美特征。案例旨在證明苗族民歌圖像可視化的觀點成立。在苗族民歌中可將個性化的藝術特征進行圖像可視化設計,如將唱詞內容中描述苗族獨特文化的藝術部分選取為創作主題,喜慶歡樂的曲調為背景,苗族傳統的儀式感、歌謠中重要物象場景為視覺中心點挖掘民歌的深層含義,并可將苗族有意味的服飾圖騰、獨特的銀飾符號進行提煉、創新并打散重組,在圖形圖像視覺設計基礎上,將平面設計插畫、海報等形式運用在苗族民歌的傳播和推廣上,并將其圖形圖像與當地文旅結合,設計出獨特的實物文創產品作為當地的旅游紀念品。

總之,將苗族民歌中的個性化靜態藝術特征進行有趣味的打散重組,使其具有現代感、秩序感、韻律感是苗族民歌可視化途徑之一,且讓觀眾的眼睛更樂于接受。

3.2 故事可視化

故事可視化是將具故事性特征與族群生活密切的抽象概念、動態的過程事件進行可視化,實現抽象概念視覺化,針對的是時間形態、抽象內容。如苗族民歌分類中的古歌以演唱的形式講述苗族偉大的傳說故事,該故事是苗族族群對苗族歷史的記憶行為,記憶著苗族社會神秘的文化傳統、文化形態以及價值觀念,所以傳統的苗族古歌中偉大神秘的傳說故事可進行故事可視化,將具有個性的神秘故事通過動態視覺的形式完整地表現出來,在進行可視化過程中可將整個傳說故事拆分為幾個章節并在章節中劃分小片段,將小片段故事進行詳細的圖形圖像敘事,不管是整合還是單個畫面的呈現都既具有故事性、又有空間時間線的連續性,此故事可視化的方法體現出古歌傳說故事的整體性與局部片段的故事性,并在此方法下將單個圖形圖像采用時間線空間順序進行串聯,設計出具有視覺形態的傳說故事,以故事動畫漫畫、插畫繪本、插圖書籍等文創形式呈現,可應用于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普及、旅游文創紀念品、網絡動畫視頻等。

此類案例以《“酒川歷史故事之五糧液”H5信息可視化海報設計》[10]為例,運用H5海報設計形式將五糧液的歷史故事呈現給受眾,直擊受眾的心靈故事得到充分的表達。再如《民間神話在插畫設計中的視覺研究:以北京建城傳說故事為例》[11]通過北京建城傳說故事,運用插畫設計故事化的方式融入故事傳說中,打破故事與受眾之間的隔閡。其次1958年動畫大師麥克拉倫的《黑鳥》采用故事敘事轉譯的形式將歌曲中的故事與音樂融合,以動畫片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將苗族古歌中神秘的傳說故事運用現代故事敘事的表現手法,以動畫、漫畫、繪本等形式進行可視化設計表達,乃是苗歌個性化特征的表現途徑之一。

可見,苗族民歌用新興的視覺表現方法代替民歌演唱的方式,通過故事敘事進行可視化設計,傳遞了民歌深層的寓意、情感等特征性信息。

3.3 實體可視化

實體可視化設計將具象、抽象、虛擬的形式架構轉譯為主客觀意識形態的物質形式架構,以實物的呈現方式為基礎對貴州苗族民歌的原生態發生場域進行還原或再現。

苗族民歌的原生態場域具有當地苗族少數民族特色,個性化顯著,將苗族民歌的原生態發生場域進行可視化,形成文創產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文化實體文創。貴州苗族民歌實現文化實體文創主要借助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數字科技技術手段,實施沉浸式體驗,如AR、VR、多媒體體驗類文創產品。將苗族民歌的原生態發生場域進行還原或再現是區別于其他民歌的典型、具有個性化的特征。

貴州苗族民歌實體可視化的特征在于運用實景搭建、場景構建等呈現形式,實現模擬場景的交互、沉浸式體驗感受苗族民歌的個性化文化特色,使情景與情感交融,為新生代年輕群體帶來前衛的苗族民歌文化體驗。其具體方法是將苗族民歌獨特的音樂特征采用視聽原理、運用TouchDesigner可視化設計軟件將其進行視覺化,并將四面環山的環境、高腳樓建筑下、山頭的兩邊、河水兩岸特定的演唱場景、苗族特殊的銀飾、苗繡服飾、苗族演唱時作為標記或者象征性的道具等特征元素進行提取,以重組疊加的方式再現當時苗族民歌演唱時的生動場景,并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模擬渲染出原生物態的實體視覺效果,結合苗族民歌聽覺藝術特征再現苗族民歌演唱時的個性化物象的構成,此實體可視化物象場景應用在多媒體體驗類文創產品中,如展覽館、博物館、大型人群聚集的場所,通過此方式對不懂苗族民歌的年輕群體更具感染力,并讓他們更樂于接受此民族文化。這類的案例如日本黑川良《Octofalls》聲音可視化,運用數字影像技術,以自然聲音為主體從中提取代表性的自然符號,結合視覺圖案和環繞水流沖擊聲使場景再現,具有代入感。又比如SONOS推出的合作裝置將聲音視覺化,通過音響播放音樂,再通過SuperNature創造的動畫將音樂視覺化。此作品在空間中創造視覺動態投影直觀地感受聲音的存在,并讓參與者有著流動的全新感受。

由此,當今數字化時代實體可視化已成為民歌傳播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為貴州苗族民歌的跨文化傳播表達提供有力的理論實踐支撐,實現活態文化內核傳承。

4 可視化設計的文化表達

通過可視化進行交流并傳達文化底蘊的方式目前已成為一種態勢,民歌可視化的互補融合映射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調動并連接群眾的情感,構建了獨特的文化意向,形象直觀且表意開放。

貴州苗族民歌可視化設計的目的是更好地對外傳播苗歌文化,目前可視化設計傳播方式受商業化的影響同質化嚴重,缺乏原生質樸的文化價值,在形式上強調內容的直接性,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可視化設計的傳播和傳承職能。相較于其他民歌,貴州苗族民歌在文化意蘊上有其獨特之處,比如民歌演唱中涉及到苗族神秘的圖騰文化和祖先崇拜,苗歌演唱中特定服飾元素符號的規范化使用等對于神秘的少數民族苗族來說都是非常嚴謹,稍有不注意都是對神靈的不敬。由此,對苗族民歌文化精神內核的表達要充分體現苗族民歌的深層含義,深刻理解貴州苗族民歌的文化、歷史淵源和所處的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文化表達過程中要統籌兼顧苗歌的文化內容與可視化設計形式的關系,把握貴州苗族民歌可視化的嚴謹性和規范性。

在可視化設計中應以微觀隱性的方式從生活維度進行轉譯,通過可視化途徑與娛樂借喻敘事方式讓苗族民歌與族外人產生“間性對話”,為其構建與特定的生活方式、情感訴求、文化傳統、身份想象等相聯系的文化意象。通過苗族民歌儀式感和神秘感創設認同空間場域,形成文化價值信仰。由于貴州苗族民歌有其自身的獨特性、神秘感,所以在表達文化內容主題上內容選擇與定位要考慮受眾的審美,在凸顯苗族民歌個性化特征的同時還要考慮怎么適應當代的審美需求,并在可視化文化表達傳播、傳承中創造價值效益。

上述可知,苗族民歌可視化的文化表達促進少數民族形象的塑造并在傳播中跨越時空、文化、國家的差異性,成為向當今世界生動直觀地傳遞和表達意義的手段,展現了民間傳統文化信仰和審美訴求。

5 結語

民歌用激情高昂的聲音滋養一代又一代苗族兒女的心靈,成為其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標準。為了使苗族民歌傳統文化資源適應當代的發展并得到傳播傳承,需運用可視化設計表達的方式,拓寬民歌的發展空間,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對民歌本源特質進行可視化設計表達,將傳統文化的傳承性、歷史性、儀式性等用新技術手段以文創載體形式呈現,擴大民歌資源的認知度,增強苗族民歌影響力和傳播力。同時在兼顧審美性的前提下融合情感賦予思想內涵和審美體驗,目的是為了喚起對自身民族文化的精神確立和情感認同,增強民族文化吸引力,使多民族精神文化融合共生,讓族外年輕群體產生情感共鳴,形成文化自信,主動傳播、傳承、創新非遺傳統。

猜你喜歡
苗族民歌可視化
苗族蠟染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視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運行動態分析與可視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維可視化
“融評”:黨媒評論的可視化創新
盛大節慶——苗族牯藏節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藤縣水上民歌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苗族民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