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概念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路徑探究*

2024-01-15 16:29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初中部劉紅頭
基礎外語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中華革命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初中部 劉紅頭 周 偉

一、引言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教育部,2022)指出,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读x教新課標》的修訂堅持目標導向,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教育部,2022)。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傳播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以增進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顯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然而,傳統課堂教學中,不少英語教師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忽視《義教新課標》提出的“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的要求,課堂上基本還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上,教學時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只局限于西方文化,對教材中的中華文化元素往往輕描淡寫,導致學生談論起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文化如數家珍,對中華文化卻知之甚少,遑論傳播能力。英語課程在傳播世界文化的同時,彌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與教學中的缺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陶芳銘,2020)。其二,部分教師雖有傳播中華文化的意識,但未能厘清中華文化的定義,往往把“中華文化”窄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導致課堂教學在傳播中華文化上面的片面和失衡,未能全面弘揚中華文化的實質和精髓。其三,課堂教學時對教材中的中華文化元素內涵挖掘不足,課堂設問通常只針對語篇表面的膚淺信息,疏于引導學生關注語篇內容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聯,錯失增進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意識的契機。

本文在界定中華文化概念三種文化表現形態的基礎上,通過具體案例探究中華文化概念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路徑,旨在使學生初步形成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充分發揮文化的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中華文化的概念及其表現形態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標志和靈魂,是人的精神家園(許嘉璐,2004)。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同學者對中華文化概念有不同的定義。周偉洲(2008)把中華文化界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人文精神、倫理道德、人本主義,以及在教育、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在長期統一國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特征。湯玲(2019)對中華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形態進行了闡述。她認為,從早期農耕生產實踐,到近代革命實踐,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中華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主要文化表現形態,主要表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在生存發展進程中的偉大創造,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上述三種文化表現形態與《義教新課標》中的論述不謀而合。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認真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延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對于培養具有民族情懷、時代精神、世界視野的現代中國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高國希,2014)。初中英語教材中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較多,如傳統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教師要在比較中西文化異同中充分挖掘中華文化的內涵,聯系當下生活實際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具的品質和精神。

(二)革命文化的概念

革命文化誕生于世紀危局,發軔于五四運動,成長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孕育的文化結晶。革命文化植根于中華文明的肥沃土壤,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基因,集中體現了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生動詮釋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陳趙陽,2021)。對身處和平時期的學生來說,距離在戰火硝煙中淬煉而成的革命文化似乎很遙遠,正因如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更應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英語教材中革命文化元素較少,這就要求教師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對學生進行革命教育,傳承中華民族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概念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代表著時代進步潮流和發展要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萃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華,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華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湯玲,2019)。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通過今昔對比,利用多模態語篇積極展現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發展成果,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給各行各業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綜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一脈相承、延續發展、不斷升華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體與主流,辯證統一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湯玲,2019)。課堂教學要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要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傳播中華文化不能只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應抓住契機積極滲透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中華文化的三種形態全面有機地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

三、中華文化概念融入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路徑

(一)研讀教材,發揮教育功能,學習中華文化

教材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主流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兒童觀以及基于這些觀念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構成和教學(學習)方法,而且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郭寶仙,2014)。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中小學課程教材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聚焦特定的中華文化板塊,挖掘教材中的中華文化元素。

1. 梳理教材,整合內容,提取文化元素

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下同)共有六冊44個單元,在認真梳理教材中富含中華文化元素的內容后,筆者列表如下(見表1):

表1 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中的中華文化內容一覽表

由表1可知,中華文化在英語教材中主要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態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十分寬泛,筆者結合教材內容和部分專家觀點將之濃縮成表1中的八大項。

與語文、歷史和政治等學科相比,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英語教材中涉及的相對較少,且多以間接呈現為主,這就需要教師要有主動挖掘意識。為拉近當代中學生與革命傳統文化的距離,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身邊看得見、摸得著、能感觸到的鮮活紅色資源,積極創新“外化于行”的方式方法(趙繼光,2021)。

比如,九年級上冊Unit 4 Growing up的Integrated skills板塊講述了《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在二戰期間顛沛流離的境遇。同時期的中國戰場上,也涌現出很多中國孩子的英雄故事。教師在聽前導入環節可運用紅色經典故事片段幫助學生了解可歌可泣、苦難輝煌的革命文化,讓他們繼承英雄人物身上機智鎮定、不怕犧牲的革命傳統。又如,七年級下冊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的Task板塊寫作任務是描寫家鄉,教師可通過圖片增加南京的紅色景點介紹,如雨花臺烈士陵園、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等,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關注紅色革命文化,為完成單元寫作任務做鋪墊。

2. 聚焦板塊,師生互動,挖掘文化內涵

教材中部分單元板塊有豐富的中華文化元素,為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較好的素材。例如,七年級下冊Unit 6 Outdoor fun的Integrated skills板塊主題是“Chinese kites”,介紹了風箏的起源以及墨子、魯班、蔡倫等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對風箏的貢獻,最后還提及馬可·波羅利用風箏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在聽前環節,筆者連續設問: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pic of this unit —“Outdoor fun” and Chinese kites? Why do we learn Chinese kites instead of Western things in this period? Do you think Chinese kites ar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單元主題視角關注各板塊內容與主題的關聯,“放紙鳶”自古便是國人尤其是孩童喜聞樂見的戶外活動,該內容與單元主題緊密相關。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引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關注和思考,該單元Reading板塊內容是西方文學作品,Integrated skills板塊選用與單元主題一致的中華文化內容,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學習中華文化的機會。

在聽后環節,筆者設問:What contributions did Mozi, Lu Ban and Cai Lun make to Chinese kites? What about Marco Polo? Do you want to be a person like him? And how? 第一和第二個問題針對具體主干信息,幫助學生了解聽力主要內容,為后續問題探討服務;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馬可·波羅作為文化使者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橋梁作用,鼓勵學生今后也像他一樣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主動積極地向外國人傳播中華文化。

(二)補充文本,開展群文閱讀,理解中華文化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在英語教材中接觸的大多還是西方文化。在學習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教師完全可以結合單元主題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相似的中華文化的理解。

1. 比較中西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

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部分單元涉及西方文化,這些聚焦文化的單元為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提供了便利。還是以七年級下冊Unit 6 Outdoor fun為例,Reading板塊的西方文學名著節選自《愛麗絲漫游奇境記》(Alice in Wonderland),類似的探險故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并不少見,如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The Journey to the West)。筆者在閱讀第二課時,節選《西游記》英文版中的精彩片段作為補充的群文閱讀,讓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學作品的比較和鑒賞,激發學生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愫。筆者設問:Which story do you like better? Why? 在中西方文學作品的比較中,教師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在比較中汲取中西方優秀文化精華。

2. 正確引導,探究意義,培養文化自信

群文閱讀除了可以比較中西方文化異同外,還可以從單元視角結合主題探究單元主題意義,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板塊講述的是英國社會的禮儀文化。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閱讀后得出英國人比中國人文明程度更高、更懂禮貌的結論。顯而易見,這樣的結論不僅不是事實,而且也與本單元的主題意義不符。Reading板塊并非是要讀者在中西方禮儀文化之間進行優劣對比,該單元標題為“Good manners”,結合整個單元內容來看,單元主題意義宜定為“學習中西方禮儀文化,提高個人文明素養”。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自古以來便有豐富的禮儀文化。因此,為了順利達成單元主題意義的目標,筆者搜集了多篇介紹中華禮儀文化的英語短文作為群文閱讀素材,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中華禮儀文化,扭轉學生的錯誤觀念,培養文化自信。

需要強調的是,群文閱讀成功與否離不開課外閱讀素材的選取。近年來,不少報刊媒體都加大了傳播中華文化的力度,如《21世紀學生英文報》上辟有專欄刊登英文版本的國學故事或唐詩。此外,部分城市的中考英語閱讀選材也與中華文化相關。以2021年江蘇十三大市中考英語試題為例,不少城市所選的閱讀語篇與中華文化概念有關(見表2),這些豐富的資源是群文閱讀的絕佳素材。

淘汰機制方面:與選拔方式并無太大不同,仍根據筆試成績排名作為決定學生是否留在實驗班的依據。實驗班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僅根據考試分數的高低進行評判,顯得有失偏頗。

表2 2021 年江蘇部分城市中考英語“中華文化”閱讀語篇統計

另外,教師還要有較強的整合意識和能力。如九年級下冊Unit 1 Asia的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內容是“Chinese things and places”。2019年南京中考英語試卷中的首字母填空試題是一篇介紹漢字演變史的文章,語言文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該板塊內容十分契合。而網絡平臺上曾流傳的一則只有53秒的“中國文字的演變”的微視頻,生動地詮釋了漢字的演變過程。教師若能整合這些“讀”和“看”的學習資源并用于該板塊教學,會大大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感受和體驗。

(三)精心選題,開發校本課程,傳承中華文化

教師可以通過開設校本課程,進行文化專題教學。開設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校本課程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路徑。

1. 關注地域文化,培育家國情懷

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張鳳琦,2008)。地域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語言文化、民俗風情、人文地理等內容貼近當地學生的生活實際,通常為學生所耳熟能詳,因而挖掘地域文化往往能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筆者所在的南京市鼓樓區有多所學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其中,鼓樓實驗中學英語教研組開發了“南京成語詩歌”(Nanjing Idioms and Their Stories)校本課程。作為六朝古都,南京歷史悠久厚重,地域文化有濃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該校英語教研組組織教師收集并整理與南京相關的成語和詩歌,逐一譯成英文并匯編成校本課程讀本。由于這些成語故事和詩歌都跟家鄉南京有關,學生對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人文典故很感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國、愛鄉教育,增強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信念。

2. 重視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

針對革命傳統教育素材在教材中相對較少的問題,教師也可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進行有益的探索。作為教研組長,筆者曾帶領組內教師開發“英文名著賞讀”校本課程,節選若干英文名著片段編寫校本課程讀本。近來筆者一直在思考對名著進行重新定位:除了傳統的經典名著外,能否補充外國人撰寫的反映中國革命發展史的著作?如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在修訂讀本過程中,筆者增加了該書的若干章節,讓學生從外國人的視角體悟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觸摸老一輩革命家不怕犧牲、勇于斗爭的革命情懷。

2018年9月,筆者所在學校英語教研組開發了另一門校本課程“英語美文賞析”。讀本中收集了《義勇軍進行曲》的英文版Chi Lai(Arise)的歌詞,該首歌曲由美國黑人歌手保羅·羅賓遜演唱于20世紀40年代,取名《起來》。課堂教學時,師生一起聆聽和學唱英文版的《義勇軍進行曲》,切身感受一位國際友人對中國人民正義事業的支持和深厚情感,接受了生動的革命文化教育。

(四)拓展渠道,依托網絡平臺,傳播中華文化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和資源傳播中華文化,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教材中相對較少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

1. 制作系列微課,擴大文化影響

近年來一些工作室制作了系列文化微課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除了介紹長城(The Great Wall)、 京 ?。˙eijing Opera)、 春節(Spring Festival)、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還結合教材內容重點介紹了天安門廣場(Tian’anmen Square)、勞動節(Labour Day)等富含革命文化的微課,深化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一線教師可把這些微課與教材具體單元內容結合起來,服務課堂教學。如九年級下冊Unit 1 Asia的Reading板塊介紹了包含天安門廣場在內的四個北京景點,教師可把相關微課作為課前預習的“前置性補償”作業,加深學生對天安門作為革命文化標志的認同。

此外,在課后作業環節,教師還可以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錄制與中華文化相關的短視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中華文化真正發揮育人作用。短視頻作品除了在課堂分享外,還可以發布在網絡家長群,讓家長們積極參與評價,激發學生的動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

2. 利用網絡資源,弘揚先進文化

出于對外交往的需要,很多城市制作了英文版的城市宣傳片,它們在數分鐘內濃縮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建設發展,重點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正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縮影。

各地初中英語教材大都有“家鄉”單元,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1 Past and present的Reading板塊介紹了家鄉的過去和現在。在進行該單元教學時,教師可借助這些城市宣傳片資源,展示當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最新成果,幫助學生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作為使用較多的社交媒體,微信平臺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如“外研社英語教學”視頻號制作了《走向世界的中國高鐵》短視頻,用短短一分半鐘介紹了“復興號”的高科技成就,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質視頻素材。

四、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讓一脈相承、延續發展、不斷升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持續滋養學生,并使學生初步形成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應是包括英語教師在內的所有教師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教師應積極探索多重路徑,讓中華文化概念有機融入初中英語課堂,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最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中華革命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