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困境與路徑: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的三重維度

2024-01-18 07:11黃萍劉裕章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貧困生高職院校

黃萍 劉裕章

收稿日期: 2023-05-11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關懷理論視域下高校貧困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研究”(2023SJS

Z0753)

作者簡介: 黃萍(1995—),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摘? 要: 精神扶貧作為資助育人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日益成為滿足個體發展需求、落實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然而,由于社會合力缺欠、制度體系缺位、精神扶貧理念缺失以及內生動力缺乏,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精神貧困問題日益突出,存在價值取向錯誤、思想道德素質不高、思維方式落后、行為模式逾矩、心理問題多發等問題。為有效破解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的內外困境,必須打好“組合拳”。通過轉變扶貧理念,發揮內源扶貧功用;重構扶貧模式,加大支持系統;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法規;配齊建強隊伍,提升工作實效,推進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工作有序開展。

關鍵詞: 高職院校; 貧困生; 精神貧困; 精神扶貧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4)01-0052-05

為切實推行教育公平理念,力爭“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幫扶高職院校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隨著國家對資助工作的重視,我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資助覆蓋面日益擴大,資金支持力度日益加強。但貧困本身具有多面性與復雜性,高職院校貧困生群體存在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的雙重困境。通過梳理我國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政策文件,發現我國高職院校當下的貧困生資助工作呈現失衡狀態,側重于“輸血”式的物質扶貧,忽視“造血”式的精神扶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盵1]有鑒于此,本研究基于“扶什么—為何扶—誰來扶—怎么扶”的邏輯主線,以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貧困的內涵為切入點,分析精神扶貧的價值指向,厘清其現實困境,進而探析優化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的實踐進路。

一、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的邏輯導向

隨著精神貧困逐步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不同的學者也開始從不同維度對其進行闡述。如,學者余德華從精神貧困的源頭進行追溯,指出精神貧困是由經濟、教育、自然條件、文化傳統、社會發育程度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2]。學者李強則聚焦精神貧困的表征形式,將其定義為:個體或某一社會群體因種種因素在思想道德素質、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落后于社會主流精神風貌的一種精神狀態[3]。李鵬則在研究中提出,高校貧困生的精神貧困也有絕對層面和相對層面之分,并且貧困生的精神貧困成因也各不相同[4]。對于精神貧困的內涵,學界雖無定論,卻有共識。通過梳理學者對精神貧困的詮釋,可以發現其內部和外部的具體表征,概而言之,有以下幾點:一是錯誤的價值取向;二是落后的思想道德;三是固化的思維方式;四是逾矩的行為模式。而精神扶貧便是通過外在手段與內在行為來幫助貧困生修正上述行為特征,進而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成才,進一步健全資助育人體系、構建物質和精神雙和諧社會。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的邏輯導向具體如下。

(一)滿足個體發展需求,培養物質和精神雙和諧公民的根本之道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明確指出全面發展是一個整體性概念,不僅指人的勞動及其能力的全面發展,還指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5]。一定程度上而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精神扶貧思想的理論之“源”[6],對貧困生開展精神扶貧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需求層次理論[7]提出,個體的需求包含由低到高五個層次,且高層次需求的實現要建立在低層次需求得以滿足的前提之上。就個體而言,僅通過物質資助的形式對高校的貧困生群體予以扶貧,并不能滿足學生進一步成長的需求,甚至阻礙個體實現全面發展。有鑒于此,現有的資助不能僅停留在滿足貧困生生存性需要,而要通過精神扶貧的形式關注并滿足其成長型需求[8]。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提到,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從社會層面而言,只關注物質扶貧會使得社會發展進程,尤其是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處于一種相對滯后的狀態。反之,關注高校貧困生群體的精神貧困問題,則有助于個體擺脫精神落后狀態,成長為物質和精神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公民,進而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推進。

(二)貫徹立德樹人理念,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對人的關注,尤其是對個體精神層面的關注。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需圍繞學生、關照學生,了解學生的現實處境,關注其發展需要。只有讓學生感受到真切的關心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鮮活起來,才能真的起到引領作用。精神扶貧工作正是基于此理念,關注學生精神層面的困境,通過系列措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更深切地體會到國家的關懷。

此外,物質貧困極易引起精神貧瘠。資助育人不僅是“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深入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之舉。對貧困生群體開展資助育人工作,尤其是精神扶貧工作,既是教育公平理念的重要彰顯,也是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體現?;谑鏍柎牡娜肆Y本理論[9],當人力資本困乏時,個體極易陷入貧困境遇,而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投資,可以幫助個體提高勞動能力,進而有助于提高個體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形式,不僅可以幫助個體習得立足社會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是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對貧困生進行精神扶貧,不僅有助于解決個體的現實困境,更有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細、做實,深植于學生心中。

(三)健全高職院校資助體系,切實提升資助育人成效的內在要求

教育公平理論所強調的補償性原則,使得高校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關注“起點低”的學生。換言之,高校需通過一系列的、健全的資助手段與方式幫助個體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進而使個體健康成長。值得注意的是,衡量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是否健全時,不僅要關注該體系是否具有實效性與持久性,更要看它是否能夠切實防止貧困的發生[10]。反觀當下,我國高校開展的資助工作多采用“輸血”式的物質幫扶,對學生群體,尤其對貧困生群體中存在的精神貧困缺少應有的關注。但是,僅靠物質扶貧是解決顯性貧困的短視行為,而一味推崇精神扶貧也會陷入唯意志論。

扶貧本身是一個整體性概念,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便是這一整體中的關鍵組成要素?;谙到y論的核心觀點而言,精神貧困與物質貧困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一個內部彼此關聯的整體。并且整體想要取得發展離不開各要素之間的協同配合,所以對高職院校貧困生進行有效的扶貧,不能失之偏頗。一方面需要考慮幫助貧困生應對外顯的短期的經濟困境,另一方面還需關注并幫其走出精神層面的困乏局面。簡言之,鑒于精神貧困極易使得學生再度返貧甚至加劇貧困程度,高職院校在開展扶貧時不僅要做到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兩手都要抓”,還需做到“兩手都要硬”。唯有此,高校的資助育人體系才能在現有基礎之上得以發展和完善,其成效也會顯著增強。

二、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的多層困境

知是行之始。對高職院校貧困生進行精神扶貧,需先厘清當前精神扶貧工作的開展存在何種制約因素。系統理論認為在社會系統中,存在諸多彼此關聯且相互制約的子系統。同理,在高職院校深入推進精神扶貧工作的進程中亦存在如社會、政府、家庭等諸多外部制約因素的影響以及個體在內的內部阻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多元思潮沖擊,扶貧力量薄弱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種思潮涌入給學生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而大學時期是個體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由于不能正確地辨別錯誤思潮,高職院校貧困生群體更易陷入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的圈套。面對朋輩間現實存在的顯著的貧富差距,部分貧困生會由此產生懷疑,質疑社會的公平性。短視也在一定程度上令貧困生相信所謂的“讀書無用論”,進而放棄積極進取,選擇消極躺平。此外,由于缺乏對貧困生自強成才的正面宣傳與報道,加之部分企業堅持“形象工程”理念,為博取公眾眼球而大肆宣傳,均在不同程度上導致貧困生群體形成錯誤的道德認知與行為。

反觀現實,就高?,F行的扶貧工作而言,多為“單邊作戰”,扶貧力量相對薄弱。并且,相較于本科以上的高校,高職院校的扶貧力量更為單薄,社會支持度也更低。企業、社會團體與組織等作為學生培養的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度較低,并未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二)政府制度供給不足,相關法規不完善

相較于物質扶貧的“短、平、快”,精神扶貧更具復雜性、艱巨性與長期性。深入推進貧困生群體的精神扶貧工作離不開頂層設計,需要政府統籌布局、系統管理。但當下的精神扶貧工作,尤其是高校貧困生精神扶貧工作,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引與保障。以助學貸款為例,由于缺乏嚴格的擔保條例,拖欠的經濟成本相對較低,部分學生選擇惡意拖欠。

有法必依是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之上的。缺乏完備明確的法規和一定程度的懲戒機制使得學生的試錯成本較低,進而導致上述問題的產生。需要明確的是,精神扶貧工作是一個動態化、長期化的過程?,F有的資助體系并未明確精神扶貧的地位,目前所出臺相關制度也尚不足為高職院校精神扶貧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

(三)高職院校資助理念存在偏差,工作隊伍不健全

高校是貧困生精神扶貧工作的先行者與主導者。通過對各高校資助政策的梳理可以發現,許多高職院校仍堅持落后的扶貧觀念,資助理念并未及時更新。資助工作的開展仍圍繞著物質貧困進行,對學生的精神貧困、發展性需求等并未給予同等重視。隨著國家提出“扶困與扶志”“扶困與扶智”的“志智雙扶”理念,部分院校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推進貧困生精神扶貧工作的新方式。得益于此,貧困生得到了更多的機會,比如參加一些無償的技能培訓、獲得勤工儉學機會等。其中也不乏為貧困生提供相關的心理健康咨詢或指導,但是整體成效并不顯著。

與此同時,資助隊伍的不健全也是當下精神扶貧工作難以取得根本性突破的重要原因。以當前各高校資助隊伍的構成而言,專職人員占比較低,多為輔導員等兼職人員。但相較于專職人員,兼職人員事務繁多使得其對資助理念的把握并不準確,對工作的創新性思考不深入,甚至會存在自顧不暇、浮于表面的情況。而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個體存在思想誤區,缺乏積極作為

無志與無為是貧困生精神貧困的真實寫照。當下,貧困生群體存在兩種迥然有別的觀念。一種表現為,存在嚴重的思想誤區,部分貧困生“以貧為恥”“恥于談貧”。部分貧困生群體受制于原生家庭的影響,產生不自信甚至自卑心理。即使自身存在經濟等方面的困難與發展需求,也羞于向老師、學校求助。另一種則表現為,“等、要、靠”在內的消極思想根深蒂固,貧困生缺乏積極作為。部分貧困生面對原生家庭的經濟困境,加之現實中朋輩間的財富鴻溝,個體自認為即使努力也無法改變,或者試圖改變仍舊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于是選擇安于現狀,沉迷于貧困生身份帶給自己的便利性。在助學金獲得過程中貧困生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也進一步使個體產生依賴心理。正因如此,貧困生在身份認定時的滿腔熱情與報名參加活動時的漠不關心,形成了鮮明對比。更有甚者,部分貧困生在錯誤價值觀念的驅使下,將國家用于資助其順利完成學業的資金用于滿足自身的虛榮心,購買時興的昂貴電子產品。面對學校等提供的崗位與機會時,卻視而不見。部分貧困生在畢業之際不懂感恩之心,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現象也屢見不鮮。

觀念一旦進入心靈,便會生根發芽。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源在于貧困生自身,在于其價值觀念的偏差。正是由于錯誤的價值觀念使得他們選擇逃避現實困境,選擇在享受貧困生身份帶來的物質“收益”時,無視學校乃至社會提供的平等的勞動機會。

三、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扶貧的實踐路徑

何以優化?表述可能不同,但理念一定一致。即,解困扶志。高職院校開展貧困生精神扶貧工作需要圍繞著“濟困—扶志—強能”來展開具體實踐。

(一)轉變扶貧理念,注重發揮內生動力

人是實踐的主體。精神扶貧要回到人這一主體來認識貧困,了解并解決貧困,既要圍繞貧困生客觀存在的精神貧困而展開,也要以富足貧困生的精神世界為根本指向。如何才能切實解決貧困生的精神貧困問題?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必毨褙毨栴}層出不窮的背后是個體內生動力匱乏,個體沒有主動脫貧的意識,更無付諸相關行動。但是貧困生內心對于擺脫貧困的真實渴望,才是精神扶貧工作得以高效開展的重要前提。動機理論強調,內在的自我動機是影響事物走向的決定性因素。即,激發個體內生動力、增強其發展能力是擺脫貧困的根本舉措[11]。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盵1]推進精神扶貧工作的進程中要始終明確:貧困生是精神扶貧的客觀對象,亦是決定個體能否擺脫貧困,走向富足的現實主體。精神扶貧工作的開展要堅持“人本位”的理念,堅持從貧困生的精神貧困出發,進行“把脈問診”,識別“病根”后“對癥下藥”,進而達到“藥到病除”的“療效”。高職院校也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志向與價值取向,要通過自我意識的喚醒引導貧困生積極作為。高職院校要始終明確,僅靠外在力量的扶持,精神扶貧工作的成效必將是短期的。唯有使貧困生個體自覺自省所處的現實困境且自愿擺脫此困境,扶貧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二)重構扶貧模式,引入多方力量參與

物質的高匱乏性、社會的低影響力和心理的高敏感性是貧困生的群體特征。在開展精神扶貧時,既要充分考慮扶貧對象的群體特征與現實處境,又要注重多元主體的引入。要突破原有的扶貧模式,實行多元扶貧。具體而言,一是扶貧方式多元化。注重發揮教育扶貧的關鍵性作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亦是精神扶貧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關鍵抓手。志不強者智不達。精神扶貧要堅持“志智雙扶”。通過教育幫助貧困生接受知識以浸潤心靈,補足精神之鈣,樹立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自立自強的精神品質。精神扶貧的開展,尤其要注重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主渠道作用,利用課堂引導學生學習古今中外窮且志堅的學者,幫助貧困生樹立精神偶像。

二是扶貧主體多元化。貧困生問題產生的根源具有多重性。在分析、解決精神貧困問題時不可割裂來看,而應該將其投射到社會場域予以分析。就高職院校而言,需增強扶貧力量,充分調動社會團體、企業乃至個體的力量,共同關注貧困生的精神貧困問題。社會要在提升參與度與支持度的同時,注重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不僅要對正面典型進行大力宣傳,還需引導全社會關注貧困生,營造重視解決精神貧困問題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增加制度供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作為精神扶貧工作中強有力的制度供給者和監督反饋者,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資金扶持和人力資源投入,提高社會對貧困生精神貧困的認知度與精神扶貧的支持度。另一方面,要協同各方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使精神扶貧工作得以持續有效開展。

具體而言,一要重視建章立制,做到“有法可依”;二要關注執行層面,實現“有法必依”。對此,首先要加強制度供給,要在現有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基礎上出臺更加全面、細化的專項化精神扶貧制度。制度層面進行精細化部署,不僅可以為現實層面的精神扶貧工作提供理論性和方向性指導,還可以提升社會各界對高校貧困生精神貧困的關注度與對精神扶貧工作的參與度。其次,要聚焦有關制度在高校的落實情況與現實成效。既要關注貧困生精神扶貧制度是否切實實施或執行,還需關注相關制度在實際開展中所取得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使精神扶貧的有關制度在執行與推廣過程中不斷完善與發展。在數字賦能教育的背景下,有關主體要有意識地借助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對貧困生精神扶貧工作的開展進行全過程監督與反饋。尤其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可以引入滿意度調查和成立精神扶貧工作小組來確保精神扶貧工作在高校得到應有的重視與推進。唯有此,貧困生的精神扶貧工作才不會流于形式,而會在法律保障的基礎上接受監督,進而使得該項工作科學推進、有效開展。

(四)配齊建強隊伍,提升扶貧工作實效

精神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完備的隊伍和健全的機制。就貧困生的精神扶貧工作而言,高校需要從專業人員配備和支持系統健全兩方面“雙管齊下”。高校不僅要在思想層面上對精神貧困予以重視,還需要在人員配備方面加大投入。專業化的資助隊伍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生的貧困問題進行深入考量,其工作開展也更具針對性。據此,既要考察人員配備是否充足,還需考察人員配置是否專業、合理。

健全多元化的支持機制也是提升扶貧工作實效的關鍵性舉措。一是建立全方位的心理支持機制,包括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網絡支持平臺、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心理咨詢站等,提供多種形式的支持服務,為精神貧困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二是完善發展型資助機制,包括增設專項獎學金和增設發展型、技術型的勤工助學崗位。想要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完美轉變,還需增設針對貧困生的專項獎學金,幫助其在緩解經濟壓力的同時,培育他們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榜樣示范與引領亦可帶動更多的學生不斷積極進取。三是大力開辟發展型、技術型的勤工助學崗位。此類崗位在幫助貧困生緩解物質貧困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與發展性需要。

一言以蔽之,不同于物質貧困,精神貧困具有長期性和內隱性。后者不僅在思想層面上表現為價值觀念錯誤和心理狀態亞健康,而且外在表征為行為的被動性和不誠信,嚴重制約著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诖?,高校精神扶貧要建立在精準識別需求與問題的基礎上,用精準施策取代“大水漫灌”。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35-137.

[2] 余德華. 論精神貧困[J]. 哲學研究,2002(12):15-20.

[3] 李強. 大學生“精神貧困”現象分析及解決策略[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5):60-61.

[4] 李鵬. 新時期貧困大學生的精神扶貧機制研究[J]. 教育評論,2019(3):97-101.

[5] 袁貴仁.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70.

[6] 陶佳玲. 精準扶貧境域中的精神扶貧研究[D]. 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9.

[7] 馬斯洛. 動機與人格[M]. 許金聲,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8-29.

[8] 李月琴. 高職院校實施精準扶貧的路徑思考:基于學生需求視角的質性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19(30):57-61.

[9] 王明杰,鄭一山. 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綜述[J]. 中國行政管理,2006(8):92-95.

[10] 劉云博,白華. 精準化資助: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新思維[J]. 教育評論,2016(2):67-70.

[11] 阿劍波. 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精神扶貧的重要論述研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1-5.

Values,Dilemmas and Paths: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Ping, LIU Yuzhang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As a key part of the financial-aid education system,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grip for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 equity. 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social cooperation,the lack of institutional system,the lack of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lack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the problems of spiritual poverty among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such as wrong value orientation,po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backward way of thinking,overstepping behavior patterns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rack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fficult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good “combination fist” and promote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endogenous poverty alleviation,reconstructi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and increasing the support system,increasing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building a well-qualified team,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and promoting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for po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or students; spiritual poverty;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責任編輯:程勇)

猜你喜歡
貧困生高職院校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144名貧困生的愛心爺爺——余祖堂
“貧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方式的構建與完善:基于高校貧困生需求的視角
十年籌資千萬元 資助八千貧困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