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安全型依戀的中介作用和性別的調節作用

2024-01-19 05:14謝云天田興秀邵姝菲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小班家庭兒童

謝云天,田興秀,邵姝菲

(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湖南長沙 410100)

一、問題提出

親社會行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積極行為[1-2],強調促進行為者以外的人的利益獲得[3]。它包括助人、利他、分享、安慰、合作、捐助以及關心等[4]。親社會行為對個體適應、學業表現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長期的積極影響[5-6]。兒童早期是諸如分享、助人、安慰等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7-8]。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基于各自的視角關注并研究幼兒的親社會行為[9-11]。

(一)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the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家庭是兒童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影響層級之一。同時,家庭是兒童形成親社會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12]142,而家庭功能作為一個涵蓋眾多家庭因素的綜合變量[13]。已有研究的結果顯示,家庭功能與個體行為密切相連[14-15]。在不同的家庭功能理論中,McMaster 家庭功能模式理論(McMaster Family Functioning Mode Theory)極具代表性。該理論以家庭制度的過程為核心,假定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在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16]。要實現基本功能,家庭系統必須完成一系列任務,包括基本任務(如滿足個人在溫飽生活線方面的物質需求)、發展任務(如適應和促進成員的成長和發展)和危機任務(如處理各種家庭突發事件)。

社會學習理論(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強調,兒童的行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們周圍重要他人的行為來學習形成的。如果在家庭中存在著積極合作、分享、關心和幫助他人的行為模范,兒童更有可能表現出積極的親社會行為。研究表明,在家庭功能良好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相互溝通,可以為兒童提供積極的行為示范與反饋,從而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17]。相反,家庭暴力則對親社會行為有直接的負向預測作用[18]。最近的一項元分析結果顯示,權威型育兒方式與兒童親社會行為呈正相關,而專制型育兒方式與兒童親社會行為呈負相關[19]。此外,親密的人際關系基于情感、互動以及相互支持[20]。有效的溝通、合作、理解以及尊重能夠增強個體之間的親社會行為[21-22]。家庭是一個最具親密關系的地方。如果家庭功能良好,那么家庭成員的親社會行為也可能更多。據此,提出假設1: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相關。

(二)安全型依戀的中介作用

依戀理論(the Attachment Theory)認為,通過與照顧者的敏感和反應性互動的反復體驗,嬰兒或幼兒形成一個將主要照顧者作為“安全基礎”的內部工作模型,他或她可以從這個“安全基礎”中探索環境,并確信在需要時可以獲得舒適和保護[23]。照顧者對幼兒依戀線索和溝通的敏感性影響幼兒安全依戀的形成[24]。而且,父母作為被依戀人物的角色是預測兒童以后的社會和情感結果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25]。

依戀可以被劃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敏感/反應迅速的養育方式會促進安全型依戀取向[26],而嚴厲、不可靠或反應遲鈍的養育方式則會促進不安全的依戀取向。這種取向有兩種典型形式,即焦慮依戀(一種過度激活的策略,表現為不加節制地嘗試與重要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親密關系)和依戀回避(一種去激活的策略,表現為渴望情感的獨立,拒絕情感的親密和支持)[27]。安全型依戀風格的個體具有較強的聯結感和安全型感,對自己和他人具有積極的態度,通常表現出更多的積極特征,而非安全型依戀個體對他人持懷疑態度,較少能知覺、注意及回憶對方善意的信息,較多對對方行為持有負面的期待和解釋,表現出更多消極的特征[28-30]。在互動理論(the Interaction Theory)看來,依戀建立在兒童與父母之間的互動關系上。當父母以支持性和溫暖的方式回應兒童的需求時,兒童會建立一個安全和穩定的依戀關系。這種安全的依戀關系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基礎,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交互動,并表現出積極的親社會行為?;诖?,提出假設2:安全型依戀在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三)性別的調節作用

關于兒童的性別差異問題備受關注[31-32]。社會角色理論(the Social Role Theory)認為,社會對不同性別兒童的期望和角色定義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33]。在傳統的社會角色觀念中,男孩被期望表現出更加堅強和競爭性的特質,而女孩則被期望表現出更加溫和和合作的特質。這些社會角色期望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功能。性別的差異可能導致不同的家庭功能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不盡相同。再加上,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采取親社會行為[34],且家庭對不同性別兒童的影響不同[35]。已有的研究發現,性別可以調節家庭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36-37]。據此,提出假設3:性別可以調節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具體而言,與男性兒童相比,家庭功能對女性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

此外,鑒于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剛剛開始幼兒園集體生活,且身心發展的許多方面都處于敏感期[38],故本研究擬以小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在生態系統理論、依戀理論等的指導下,從安全型依戀的視角,揭示家庭功能對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機制,提出如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同時為兒童的早期教育提出建議,并作出如下假設:(1)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相關。(2)安全型依戀在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3)性別可以調節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關系。

圖1 理論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通過整群抽樣,選取湖南省五所幼兒園小班的392 名幼兒為被試。發出問卷402 份,收回有效問卷392份(有效回收率為97.51%)。問卷由幼兒的母親填寫。在所有的小班幼兒中,男孩202人(51.53%),女孩190 人(48.47%)。平均年齡為3.47歲(SD=0.49)。從兄弟姐妹的排行來看,排行第一的有188 人(47.96%),排行第二的有193 人(49.23%),排行第三、第四的分別有6人(1.53%)、1人(0.26%),另有4人(1.02%)的數據缺失。

(二)研究工具

1.家庭功能量表

采用Epstein等編制、李榮風等[39]修訂的家庭功能評定量表中的一般功能分量表。共包括12個條目。采用李克特四點計分,從1“很像我家”到4“完全不像我家”。本研究將反向計分的題目正向計分,正向計分的題目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好。在本研究中,該分量表的α系數為0.81。

2.親社會行為量表

采用Goodman編制、Du等[40]修訂的兒童長處和困難問卷的親社會行為分量表。共包括5個項目。采用李克特三點計分,從0“不符合”到2“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親社會行為傾向越大。在本研究中,該分量表的α系數為0.83。

3.安全型依戀量表

采用呂紫菁編制、葉曉璐[41]修訂的幼兒依戀量表。共包括30個條目。采用李克特四點計分,從1 表示“從不”到4 表示“總是”。得分越高,表示安全型依戀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為0.71。

(三)研究程序

研究者通過線上(問卷星)、線下兩種方式發放問卷。在征求小班幼兒的母親同意后,問卷由小班幼兒的母親填寫。問卷回收后,采用JASP 0.17.2.1 進行描述分析、相關分析、差異檢驗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并繪制雨云圖(Raincloud plots)。采用SPSS 中的PROCESS 4.2 宏程序進行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

三、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首先,對單因子模型(將家庭功能、親社會行為以及安全型依戀三個變量合并為1 個因子)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單因子模型擬合效果很差,χ2/df=3.71,CFI=0.36,TLI=0.33,RMSEA=0.08。然后,采用Harman單因子分析方法檢驗共同方法偏差。結果發現,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12 個,第一個因子的解釋變異量為13.63%,小于40%。以上結果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相關分析和差異檢驗

主要變量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表1),性別(0=女,1=男)和親社會行為、安全型依戀均為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親社會行為以及安全型依戀兩兩之間均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兩獨立樣本t 檢驗的結果顯示(表2,圖2 至圖4),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和安全型依戀在性別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具體而言,女孩的親社會行為得分、安全型依戀得分均顯著高于男孩。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

表2 家庭功能、親社會行為以及安全型依戀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圖2 家庭功能的性別差異

(三)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

應用PROCESS 宏程序中的模型5 檢驗安全型依戀的中介效應和性別的調節效應。結果顯示(表3),在方程1 中,家庭功能顯著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p<0.05。在方程2中,家庭功能顯著正向預測安全型依戀,p<0.001。在方程3 中,家庭功能依然顯著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p<0.05;安全型依戀顯著正向預測親社會行為,p<0.01。安全型依戀的中介效應值為0.04,BootSE=0.01,95%CI=[0.01,0.07]。這說明安全型依戀在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中的中介效應顯著,且為部分中介效應。此外,家庭功能和性別的交互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見表3 中的方程3)。這說明性別顯著調節了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

為了更加直觀、有效地解釋性別的調節作用,本研究繪制了簡單斜率圖(圖5)。結果顯示,家庭功能顯著正向影響小班女孩的親社會行為,B=0.09,p<0.05,95% CI=[0.01,0.18],而家庭功能對小班男孩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B=-0.04,p=0.27,95%CI=[-0.12,0.03]。

圖5 性別對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的調節

四、討論分析

基于McMaster 家庭功能模式理論和依戀理論,探討了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關系,檢驗了安全型依戀的中介作用和性別的調節作用,從實證的角度驗證了生態系統理論和依戀理論,對于促進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發現,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驗證了假設1。家庭功能越好,親社會水平越高。這和已有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17,42]。系統理論認為,家庭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系統。家庭功能良好意味著家庭具備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當家庭遇到困難或挑戰的時候,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幫助家庭成員協同合作、共同商討,尋求解決方案,并積極采取適當的行為。在這種積極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兒童可以學習到如何有效地應對困難和挫折。這將進一步促使他們更加愿意與他人合作,并表現出更多的友善、關心和支持行為。而且,良好的家庭功能還意味著家庭成員之間情感聯系更加緊密、溝通交流更加順暢。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家庭成員之間能夠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容易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互信和共鳴。通過家庭成員的積極溝通和情感交流,兒童能夠得到來自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感受到他們的關愛和關心。這種積極的親密關系有助于培養孩子對他人的敏感和關注,并激發其展示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因此,家庭功能運行良好,不僅意味著家庭擁有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還表明家庭成員情感聯系緊密、溝通交流順暢深入,相互之間了解更多,家庭氛圍也比較融洽[43]。在家庭功能發揮良好的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積極有效,相互之間提供情感支持。這為兒童提供了積極的行為示范與反饋,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44],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45]。此外,在家庭功能良好的環境中,父母和其他關鍵家庭成員展示積極的親社會行為,例如友善、合作、分享等。這些行為被兒童視為行為示范,并通過模仿而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行為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逐漸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表現出友善和支持的行為。

安全型依戀在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中的中介作用顯著,驗證了假設2。安全型依戀在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中起到橋梁作用。依戀理論強調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對孩子社會行為的影響。良好的親子依戀可以提供給個體更好的心理環境[46]。當孩子與父母建立了安全的情感依戀關系時,他們更有可能表現出親社會的行為。安全型依戀的幼兒更容易理解和關注他人的感受與需要,并且更愿意主動幫助他人。他們在互動中表現出較高的合作性,善于分享和協作,從而能夠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當幼兒產生不安等消極情緒時,會本能地向依戀對象(比如父母)尋求安慰,從而獲得支持和力量。而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進而對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產生影響。

性別在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關系中的調節作用,從而驗證了假設3。具體而言,相比較于男孩,家庭功能對女孩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更大一些。社會文化因素可能是導致家庭功能與兒童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應存在性別差異的重要原因。社會文化對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性別角色期待[47]。與男孩相比,女孩被期望為更敏感、更溫柔、更熱情、更具有愛心和更有教養[48]。根據社會角色理論,人們對性別角色的預期會影響到行為結果。以往研究發現,父母更傾向于對女孩的社交行為給予更多正向反饋,而對男孩更注重學業或者其他方面的能力。這些期望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的社會化方式。除此之外,本研究還發現小班女孩的安全型依戀和親社會行為得分都顯著高于男孩。對于這些結果,還需要得到進一步驗證。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在檢驗安全型依戀的中介效應時,主要檢驗了母子安全型依戀在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沒有考慮父子安全依戀的作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分析父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親社會行為之間關系中的作用。其二,本研究的對象是小班幼兒。研究結果是否適合其他年齡段的幼兒仍有待檢驗。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擴大被試的年齡范圍,比較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差異。其三,因為本研究是一項橫斷研究,難以推斷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縱向研究設計來考察變量間的因果關系。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其一,家庭功能與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密切相關;其二,家庭功能既可以直接影響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也可以通過安全型依戀間接影響小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其三,與男性幼兒相比,家庭功能對女性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產生更大的影響。

(二)建議

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現從家庭功能、安全型依戀以及性別差異三個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1.積極改善家庭功能

首先,建立積極的家庭環境。家庭需要提供一個積極、支持和溫暖的環境。家長應該盡量保持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并鼓勵孩子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其次,營造良好的家庭成員關系。兒童的行為受到家庭周圍環境、與父母的互動以及他們在家庭中體驗到的聯系的影響[49]。父母應該通過親密關系和積極的溝通來樹立良好的家庭模范。幼兒可以被引導參與家庭活動、一起分享經歷和表達情緒,從而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再次,提供適當的教育和指導。家庭能夠為幼兒提供基本的社會行為教育和指導。父母可以教導幼兒如何分享、合作、尊重他人和解決沖突。針對幼兒的行為和表達出來的心理需求,父母應該提供積極的反饋和激勵,鼓勵幼兒表現出親社會行為。復次,建立積極的家庭規則。制定積極的家庭規則可以幫助幼兒了解社會行為的預期和要求。這些規則涉及禮貌待人、文明出行、分享合作等方面。而且,父母應該以身作則,遵守這些規則,并通過積極的評價方式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肯定和獎勵。最后,鼓勵社會交往。父母應該盡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幼兒在社交環境中交往??梢园才乓恍┯H友聚會、社區活動或親子活動等,幫助幼兒培養與其他人互動和合作的能力。

2.促進安全型依戀

首先,建立安全型的情感連接。幼兒尤其是小班幼兒非常需要與依戀的成人之間建立安全型的情感連接。為此,父母和其他照顧者應該提供穩定的、溫暖的和關懷的親密關系,以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這種安全型的連接可以促進兒童對他人的信任和親善行為的發展。其次,積極響應幼兒的需求。幼兒的需求涉及生理、安全、尊重以及愛等。父母應該及時、敏銳地捕捉并響應幼兒的需求,尤其是在幼兒表達情感困擾或不安時給予及時的積極關注、安撫和支持。這種關懷和回應有助于幼兒建立安全型的情感依戀。再次,提供穩定的環境。穩定的環境有助于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父母和其他照顧者應該為幼兒提供穩定的日常生活,如規律的作息時間、規律的飲食習慣以及其他生活安排等。穩定的環境可以給予幼兒安全型感和信任,支持他們積極參與社交互動。復次,培養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對于安全型依戀的發展至關重要。父母和其他照顧者可以幫助幼兒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引導他們學會自我安撫和情緒表達。通過提供情感支持和積極的溝通,幫助幼兒建立和發展健康的情緒調節能力。最后,提供安全型的探索環境。幼兒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感和探索欲。父母和其他照顧者應該提供安全型的邊界和支持,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合作型游戲和社交活動,促進他們安全型依戀水平的提升。

3.重視性別差異

首先,培養合作意識??梢酝ㄟ^培養不同性別幼兒的互助合作意識來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幼兒園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合作學習的任務和活動,鼓勵不同性別幼兒搭檔合作,從而培養他們的合作技能和團隊意識。其次,加強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對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至關重要。要注重培養不同性別幼兒的情感表達和情感管理能力,幫助他們學會理解和回應他人的情感,培養同理心和友善行為。再次,鼓勵探索和表達自我。要注重鼓勵不同性別幼兒進行自由探索,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和材料,讓不同性別幼兒都有機會展示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不斷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的動力。最后,指導解決沖突和爭議。幼兒在社交活動中可能會遇到沖突和爭議。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掌握解決人際沖突的技巧和策略,教導他們積極、合理地表達觀點和解決問題,強化他們的親社會意識,促進他們親社會行為能力的發展。

猜你喜歡
小班家庭兒童
小班教學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兒園小班開展區域活動
家庭“煮”夫
戀練有詞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小班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培養
護理專業英語小班教學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