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融”為導向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

2024-01-20 08:36
關鍵詞:紐帶共同體中華民族

陳 云 柴 玲

[提要] “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向心性、凝聚性、和諧性三個維度上的高階狀態,回答為什么要“融”、什么是“融”、如何實現“融”等問題對于民族工作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推進具有積極意義。以“融”為導向是黨的民族工作與時俱進的歷史必然?!叭凇币院粚嵵腥A民族共同體本體為著眼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著力點,以打造立體縱橫的共同體紐帶為著手點。新時代民族工作要從改革體制機制、加固物質聯結、潤化共有精神入手,不斷增強向心性、凝聚性、和諧性,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民族工作進入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新階段,民族工作的基本思路轉變為不斷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增強各民族的“五個認同”,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的向心性、凝聚性、和諧性借力新時代民族工作而不斷增強,“融”的意蘊日益突顯?!叭凇弊鳛檫^程,意味著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升華民族關系和民族情感,建構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作為效果,代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和諧和美的團結意境?;诖?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角度出發,深刻闡明為什么要“融”、什么是“融”、如何實現“融”等問題,對于新時代民族工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方面出成效、見實效具有積極意義。

一、以“融”為導向是中國民族工作推進的歷史必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務是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向心性、凝聚性、和諧性?!跋蛐男浴敝械摹靶摹敝干娓髅褡鍒F結環繞的核心,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向心性”表現的是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任和追隨;“凝聚性”指涉民族團結紐帶的全面性、通暢性和協同性,表現為對不間斷交往交流交融的中華民族和連綿博大的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認同;“和諧性”指涉民族團結的品質和意境,即重同尊異、兼愛包容、自然和美。以這三個維度為標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聚”為特征的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建設、以“凝”為特征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建設和以“融”為特征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熬邸薄澳薄叭凇贝砹酥腥A民族共同體不同階段的團結程度和凝聚狀態,每個階段都確立了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務,形成了民族關系的新境界,生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新風貌。三個階段的建設成效逐級累加,“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高階狀態,也是長遠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根本導向。

(一)聚: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建設(1949-1978)

“聚”反映的是社會主義探索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程度,也是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建設的總特征,核心內涵是通過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確立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地位,聚集各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和新生人民政權的政治認同,著力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紐帶,輔以經濟和文化紐帶,推進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實現“聚”民族、“聚”民心、“聚”民力。中國共產黨只有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形成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才能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新生人民政權周圍,集中力量建設嶄新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共產黨依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關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規定,開展了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建設,具體措施包括:以憲法的形式賦予并確保各民族平等的政治地位;貫徹推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全國分層設立若干具有自治性質的區、州、縣;確立并推廣國徽、國旗、國歌等國家符號以凝聚各民族的國家認同;組織中央和邊疆地區互派參觀團,增進相互了解;組建民族院校、舉辦干部培訓班等多形式多渠道培養民族干部;加快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幫助保護、推廣民族文化等。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民族工作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源頭上根除了民族不平等,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結構和“多元”格局,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現代化起步奠定了堅實的團結基礎。但是在側重政治共同體建設的同時,民族間經濟紐帶和精神文化紐帶建設相對薄弱,各民族主要聚居在各自傳統地域空間中,流動與交往程度有限,民族間經濟、文化和心理層面的隔閡客觀存在。此階段,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成效上,向心性得以確立,凝聚性與和諧性初步生成,呈現出“聚”的團結程度和凝聚狀態。

(二)凝: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建設(1979-2011)

“凝”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民族團結的程度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整體風貌,其基本內涵是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拉緊經濟紐帶,繃實政治紐帶,發展文化紐帶,加深各民族的經濟依存和利益共生,用實實在在的發展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從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調配、文化教育等方面著手,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交往交流互動機制,將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納入“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凝入中華民族有機體的血脈中。

此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主要從六個方面展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建設。第一,圍繞“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工作重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通中西部物資能源信息輸送“大動脈”,打造全國經濟一盤棋。第二,擴大民族地區開放,加快發展民族地區。1992年實行沿邊開放,2000年正式實施西部大開發,同年啟動“興邊富民行動”,扶持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第三,切實貫徹黨的扶貧開發政策,從1996年開始,在東部沿海省市、計劃單列市與西部貧困省區之間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協作,建立對口幫扶機制。進一步加大對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力度,推動這些地區與全國實現同步發展。第四,針對各民族群眾的雙向流動及產生的不適應、不和諧問題,加強城市管理與服務,積極保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第五,1984年開始,東中部地區陸續有20多個省市開辦“內地班”,主要是初中或高中,為西部地區發展培養輸送人才打基礎。第六,針對民族地區在改革開放、文化交流進程中傳統文化傳承乏力、地方經濟發展著力點不明的問題,2005年啟動第一次全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2009年實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在經濟發展、減貧增收的同時兼顧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30多年持續不斷的投入、扶持、援助、交往交流,極大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縮小了區域發展差異,各民族的經濟利益深度交融。伴隨經濟發展平等化和經濟依存度的加深,各民族之間建構起一種事實上的平等關系。但是,由于各民族文化和心理聯結紐帶的建設相對薄弱,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都還有培養和發展的空間。此階段,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際效果上,向心性得以鞏固,凝聚性極大增強,和諧性有所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獲得進一步“凝”實。

(三)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2012-)

2012年至今,黨的民族工作重心轉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也進入“融”的高階階段。所謂高階,是相對于前兩個階段的“聚”“凝”而言?!熬邸笔歉髅褡逶谡渭~帶的強力作用下,圍繞中國共產黨和新生人民政權,初步形成的聚合狀態,中華民族的向心性、凝聚性、和諧性整體程度較低;“凝”是在強大經濟紐帶的加持下,各民族在政治和經濟層面都實現了民族平等,中華民族的向心性、凝聚性、和諧性整體程度有所增強;“融”是隨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不斷推進,民族團結精神紐帶建設的短板得以補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疊加力量使得中華民族的向心性、凝聚性、和諧性整體程度大幅提升。

在鞏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重點發展西部地區經濟、持續消滅絕對貧困、保護傳承特色民族文化、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同時,黨中央加強了對民族工作的組織領導,高度重視中華民族文化和心理紐帶建設,將民族工作向深處、細處推進。首先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面向機關、企業、社區、鄉鎮、學校、連隊、宗教活動場所(“七進”)全面鋪開,進入社會化的新階段。國家民委結合各主體的具體情況,制定了類別化的指標評估體系。通過分類創建和載體精細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基本形成了各地域、各民族、各領域、各行業、各單位廣泛參與的整體局面。2020年和2022年又先后對部分指標體系進行了修訂,新的測評指標充分考慮到東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具體情況的差異性,加強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指導和考核力度。其次是制定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大規??鐓^域流動形勢的因勢利導,從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入手,積極推進各民族相互嵌入,逐步擴面至實現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具體做法包括:加強東西部協作,實施對口支援,推動東西部地區政府部門之間、市場主體之間、校際及校企的對接;緊抓示范引領,通過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先進事跡的表彰與宣傳,以點帶面,激勵更多主體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采取各種措施、強化政策支持,鼓勵各民族跨區域就業創業,從信息、培訓、法律等諸方面加強服務,充分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完善規范旅游管理與服務,讓各族群眾在參觀體驗、休閑娛樂中加深了解、增進理解。第三個方面的工作是創造挖掘中華民族共有精神文化符號,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奠定思想和情感基礎。廣泛發動研究機構、教育系統、文宣系統的力量,深入中華歷史、各民族文化、地方風俗、當代公共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領域,挖掘能夠體現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元素和符號。通過凝練宣傳其中的共同性、共享性,培育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和共通情感。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全面鋪開,形成了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精神六條進路:政治進路強調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把政治道路、理念和制度貫穿在治理民族事務的各個環節;經濟進路以打造共同繁榮的物質基礎為核心,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產業興旺,完善分配制度,各民族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文化進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掘傳播各民族共有文化元素和中華文化符號;法治進路以國家安全和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為根本,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嚴厲打擊損害中華民族共同體利益的犯罪活動;社會進路以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為目標,建設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學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精神進路以“四個共同”和“五個認同”為依托,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和國家意識。這六條進路從不同方面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性、凝聚性、和諧性,我國民族關系更加親密無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大“融”之境愈益明顯。

二、以“融”為導向的民族工作的理論審視

2022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宣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進入新階段,開啟新征程。從理論視角審視以“融”為導向的民族工作的內涵與特點對于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向縱深發展、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極為必要。

(一)“融”以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本體為著眼點

建設高度團結、凝聚、和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以“融”為導向的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標。在向心性方面,“融”代表堅定的政治認同?!爸腥A民族”這一概念從誕生之日起便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蘊,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至關重要。政治立場統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塑造的明線。通過這條線,中華民族將成為更加緊密、團結、明確的政治行動主體,才能毫不動搖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在凝聚性方面,“融”代表強大的物質與精神紐帶。只有守護好共同開辟的疆域、分享好共同集結的利益、傳承好共同書寫的歷史、繁榮好共同創造的文化、發揚好共同培育的精神,各民族方能真正做到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在和諧性方面,“融”標識著民族團結的品質和意境,既表示各民族緊密無間、通達滋潤的關系,更蘊含渾然一體的自然之美和相親相愛、相兼包容的和諧之美。費孝通先生曾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描述中華民族的理想狀態。各民族自覺、自愿、自樂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心甘情愿、同心同德追隨中國共產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此,“融”本質上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想狀態,是新時代民族工作追求的各民族團結親善關系的整體效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當前實現“融”的最核心、最關鍵、最艱巨的任務。經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滋潤凝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才能牢不可破、堅不可摧。

“融”與民族同化有著本質區別。同化是個人或團體通過參與其他個體或群體的生產生活實踐,分享其經歷與歷史,獲得他們的記憶、情感、思維和行為方式,進而被整合進對方的文化生活中[2](P.730)的過程。最終結果是一個民族失去本民族的特征,被其他民族所吸收,現實中往往是非主體民族演變為主體民族的一部分。而“融”的參與主體是地位平等的56個民族,各民族持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性不斷增強,差異性得到承認和尊重,各民族都有生存的權利和發展的機會?!叭凇笔侵腥A民族共同體建設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才發展出的高階特征,具有鮮明的內涵:就向心性而言,是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核心;就凝聚性而言,是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共享性成果為紐帶;就和諧性而言,是建成包容和美、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統一的國家意識和公民身份?!叭凇笔翘囟ㄉ鐣l件和時代形勢作用下的產物,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目標。

新時代民族工作能夠以“融”為導向依賴的是中華民族自身獨特的形成過程和結構特點。數千年來,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持續不斷的跨地域嵌入式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空間分布格局。各民族通過共同的生產生活及商貿、和親、沖突等社會互動,逐漸被納入大一統的統治秩序中。各民族在政治一統、經濟互惠、文化共享、心理依存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爸袊姸嗝褡宓亩嘣c一體辯證運動和演進,貫穿著中國歷史的全過程”[3](P.100)。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華夷天下-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演變后,其實體性越來越清晰、緊密、凝實,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56個兄弟民族不分主次、各有優勢、地位平等,它們冠以“中華民族”這一共同的“姓”,叫著各自的“名”,團結而成一個民族大家庭。赫爾德(Herder)認為民族共同體是符合人的自然情感的生活形態,有利于實現人之幸福。民族共同體本質上相當于擴大家庭,“自然始于家庭,家庭相互結合,形成樹的枝干根……彼此不分離、不傾軋”[4](P.384)。各民族交融互鑒、美美與共、和而不同、歡聚一堂,他們都是國家的主人,是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平等主體,一個也不能少,也不會少。各民族又如石榴籽般緊密團結一體,共同具有同一的國民身份,以統一的中華民族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斑@是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家規’,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奠定的‘家庭’歸屬和國民身份認知”[5]。

(二)“融”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著力點

正確把握“四對關系”①,在鞏固物質共同性的基礎上,大力增強各民族的精神共同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以“融”為導向的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務。四對關系相互之間并非完全互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本身屬于精神層面,二者的關系也是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一個主觀維度。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可以分層為物質文化(器物、經濟生產、行為方式等)和精神文化(制度、觀念、信仰等),同時包含著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因此可以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涵化在物質與精神、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中。根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總綱,正確處理物質與精神、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最終匯結為鞏固各民族的物質共同性,大力增強精神共同性,同時尊重差異性。

物質共同性的鞏固和精神共同性的增強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助力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強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物質力量的支撐,物質成果的共享和利益的共性交集有助于生成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日常生活實踐中大量積累的良性互動經驗是相互信任、情感依戀、心理認同的直接來源。另一方面,物質層面共同利益的實現要以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為指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否牢不可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否實現,關鍵在于能否成功塑造與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共享的共同認同的價值觀,能否實現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6]

鞏固各民族的物質共同性要依托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各民族的同步現代化和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帶領中華民族實現發展夢的唯一正確道路,它所追求的“共同富?!币蟆安蛔屢粋€兄弟民族掉隊,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7]?!熬邸薄澳眱蓚€階段的持續努力已經根本改變了中華民族貧窮落后的面貌,基本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新時代民族工作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面要聚焦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要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重視精神力量的作用,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三個意義”②。

大力增強各民族的精神共同性是由當下民族工作所處歷史方位決定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歷史上最接近于偉大復興目標的關鍵期,發展問題解決進展良好,團結問題解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急劇凸顯。團結問題本質是民心問題,攻心是最大的政治,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在于人心向背、力量對比。[8](P.556)以“勤勞節儉”“尊老愛幼”“仁義禮智信”“天下為公”“天人合一”為代表的中華傳統美德;以“四個與共”“四個共同”“五個認同”為內容的共同體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為主體的現代優秀文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些精神力量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指引前進方向。當前階段,尤其要加強精神共同性建設,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是民族工作服從和服務于黨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三)“融”以打造立體縱橫的共同體紐帶為著手點

從共同體紐帶建設入手,構造立體縱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營造網絡是以“融”為導向的民族工作切實開展的突破口。新時代民族工作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要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聯結紐帶的健全、疏通和協調上下功夫。共同體是以各種主觀或客觀共同特征為紐帶聯結而成的人類群體。聯結紐帶對于共同體的凝聚持久至關重要,一個穩定的、牢固的共同體既需要客觀紐帶筑牢基底,也需要主觀紐帶內聚靈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黨的民族工作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聯結紐帶建設,先后構筑了強大的政治紐帶、經濟紐帶,強化了文化和精神紐帶,開辟了社會、法律、網絡紐帶。鑒于精神建設的廣泛性、深刻性、復雜性、艱巨性,新時代民族工作要繼續從價值觀、情感、認同維度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挖掘社會、法律、網絡空間等聯結機制的價值,充分發揮它們的凝聚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聯結紐帶在實際運行中并非完全融暢,存在諸多堵點、斷點、盲點、痛點,需要疏通、聯結、填補、消除,方能確保其中所蘊含的價值、情感、利益、認同等共同元素順暢抵達每一個民族、每一位共同體成員。政治紐帶的結點在于全過程人民民主尚未完全在基層落實,各民族群眾參政議政督政的條件和渠道有待完善;經濟紐帶的結點在于各民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文化紐帶的結點在于如何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以及中華文化符號的挖掘整理與高效推廣;法律紐帶的結點在于民族事務法治化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社會紐帶的結點在于各民族從空間、經濟、社會等形式嵌入到文化、心理的實質嵌入的提檔升級;精神紐帶的結點在于從深化認知升華到培育情感、鞏固認同、形成自覺行動的意愿。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全面鋪開、日益深化,加之國家安全形勢的嚴峻性,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呈現出“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新時代特征。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總綱,統籌協調各方面工作,集中力量、共同發力是應對當前形勢的有效方略。這對民族工作的理念、體制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貫通諸多紐帶的運行軌道,保障各方面工作相互輔助、彼此支撐,形成整合力量,才能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不斷向基層、向普通群眾、向日常生活世界推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行入心入腦入魂。

三、以“融”為導向的民族工作的實踐路徑

在新的歷史時期,民族工作要繼續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從共同體紐帶建設著手,不斷鞏固向心性,有效增強凝聚性,大力提升和諧性,重在平時、重在基層、重在行動、重在細微、重在攻心,持續精雕細琢,最大限度動員各族群眾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一)構建協同機制,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鞏固共同體向心性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民族團結環繞的“核心”,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向心性不僅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更要提升黨和政府的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民族工作水平,根據新時代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穩妥推進民族工作體制機制改革?!鞍腰h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9]明確了當前黨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的要求和目標,也指明了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領導、法治、協同、動員。

從我國民族工作發展的整體現狀來看,協同和動員是改革的重點,形成一套規則程序系統作為規范各治理主體間關系的組織協調框架是改革的難點,理順民族事務專門機構的內部關系,明確各級部門的責任義務是改革的起點。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③,把民族事務與宗教事務、華僑事務統一歸并到中央統戰部協調管理。目前中央層面的機構調整工作已宣告完成,各個地方、各級政府層面民族工作機構改革需要結合各地、各級政府的具體情況,正視各方訴求,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盡快形成大統戰工作格局下民委系統上下一盤棋的局面。

在統戰部門牽頭的協調機制中,國家民委居于重要地位,是民族事務治理的專門化、專業化機構。國家民委與其他政府部門間、政府與社會主體間跨界跨域的協作機制可借助指標體系的制定與運行來實現。指標體系不僅是評價工作成效的標準,也是指導工作方向的指南,而且有利于收集我國民族事務治理全流程的記錄性、成效性數據,為系統分析、過程回溯、事后監管、優化服務等工作提供精準依據,助力民族事務治理的國家大數據平臺建設,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10]。

指標體系的制定與運作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統籌謀劃和推進。一是針對特定測評對象、特定關注領域,專門制定單一維度的“點”狀指標體系,針對諸如“黨員干部民族觀”“中華文化知多少”等具體方面進行考核。二是協助建構各政府部門系統內部自上而下的“線”狀指標體系,采用總體性指標框架把握方向,精細化指標落實任務和職責的協作方式,既能夠實現總體行動方向和步調的一致性,也為各政府部門實事求是地創新工作、靈活應對保留了空間。三是從平衡共同性和差異性、物質和精神關系的角度,制定“面”狀指標體系,針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綜合性、整體性工程從專業角度提供工作指導、監督和評估。四是整體把控各類指標體系的相互關系,使它們相輔相成,同時根據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最新指示和要求,適時更新完善指標體系,以促進相關民族工作的調整推進。民族工作領域指標體系的建設和運作有助于縱向理順民委系統內部各級部門的工作,有助于加強民委系統與其他職能部門間的橫向溝通聯動,在政府層面形成民族工作的整體合力,開創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增強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二)疏通關鍵結點,加強聯結紐帶精細化建設,增強共同體凝聚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諸多聯結紐帶的建設都進入了提檔升級的關鍵階段,尤其要疏通經濟、社會、法律、網絡等聯結機制的結點,充分發揮其凝聚作用。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和本質要求。以“融”為導向的民族工作要把56個民族多元一體作為現代化發展的財富和優勢,統籌資源、激發優勢、取長補短、互利共贏。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是實現民族地區的高質量發展,要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挖掘地區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拓寬各族群眾增收致富渠道;高度關注民族地區的生態脆弱性問題,在“雙碳”目標下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不斷完善三次分配的基礎性制度,規范土地、資本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市場機制,探索財產性收入增加渠道、稅收再分配新模式、慈善益貧新方式等,確保社會資源在各族人民中的合理分配和有序流動;改革戶籍制度,加快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各民族流動人口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務,為人口流出地提供地域性、資源性產業支撐;加大為民族地區培養輸送各類人才的力度,完善西部學子異地教育機制,提升民族地區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改善民族地區的薪資待遇和福利標準,讓人才留下來、知識技術活起來??傊?民族地區的現代化要積極吸收借鑒先進地區現代化的經驗教訓,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融”為導向的民族工作要持續建設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最終落腳在文化和心理層面的互嵌上,即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共同形塑中華優秀文化,及各民族相互信任、依靠,形成共同體理念、同一的公民意識和國家認同。全方位嵌入的實現,一方面要依靠勞動力遷移、城鎮化、城市改造等市場和社會力量的自然推動,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提升公共服務供應的均等性、開放性、公正性,打破特定民族在特定行業、職業、社區過度聚集的情況,杜絕少數民族群眾與低層次、低學歷、低收入群體重疊的狀況。另一方面要積極動用公共服務、公共政策杠桿開辟更多的民族互嵌領域、破除部分群眾融入城市社會的制度、知識、技能、生活習慣的障礙。尤其重視居住生活、勞動就業、學習發展、休閑娛樂等場域的公共服務供給與布局,引導各民族群眾在多個場域中交叉重疊互動,將促進各民族多層次、多維度的相互嵌入作為績效指標納入相關政策規劃和公共服務實施方案中去。同時,要貫徹共建共治共享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推進各民族在具象化目標中展開合作。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新時代的民族工作需嚴格把守“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國家安全防線,依托《國家安全法》《反分裂法》不斷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規,依法依制依規處理好各類涉民族因素的社會糾紛,嚴厲打擊民族分裂勢力,與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進行堅決斗爭。要在宣傳教育方面統籌發力,堅持黨管意識形態,守好輿論陣地,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法律、鮮活事例等組合拳粉碎西方輿論對我國民族事務的凌霸,動員境內外民間力量,全方位、立體式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國民族事務的國際話語權。此外還要維護網絡安全,對涉民族因素網絡信息開展系統性監管,嚴防境外有害信息滲透,對網絡社群的言行予以規范引導,構建良好的網絡生態,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廣為撒播,滲入中華民族的血肉靈魂。

(三)深化宣傳教育,培育共有精神和共通情感,提升共同體和諧性

和諧性體現一種自然的美感,這種美感主要源自各族人民基于共有精神和共通情感而在生產生活中謙和包容、相親相愛,它主要借由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紐帶建設來實現。目前看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已經全面鋪開,但仍需要把工作伸進基層、伸向群眾,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發動群眾,廣泛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感召力、親和力、影響力,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久滋潤各族人民的心魂。

應當把中華文化教育、中華民族歷史教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等高階認同教育前置[11],融入教育工作的各個領域和階段。要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整貫穿于黨員干部教育、學校教育和國民教育中。在教育方式上,要結合全媒體時代、分眾化時代的特點,與時俱進的豐富創新教育形式,做到剛柔并濟、顯隱共潤。一方面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節慶儀式、重大事件,依托各民族共識共享的國家標識、中華文化符號、精神和記憶象征等認同中介,引導各族群眾在參與、體驗、沉浸中凝聚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另一方面,積極把脈各社會群體、各民族群眾“五個認同”的認知契合點和情感共鳴點,針對不同受眾的認知偏好實施信息精準投送,發掘并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新聞傳媒、網絡空間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戰場,必須強調社交媒介平臺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加強輿論監督引導,提升多元社會主體的參與度。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展開普遍化國民教育;通過網絡媒介和新媒體平臺,借助智能推送,展開各類群體的精準化教育;通過現場沉浸式體驗、場景模擬、多元互動,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突破性培育。

同時要充分釋放基層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主動性、創造性,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落到實處、抓到細處。重視各民族群眾的現實性、緊迫性需求,廣泛鏈接資源,建設“回應型”社區、企業、學校等,幫助少數民族群眾紓難解困。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提供人性化服務,挖掘并利用好日常生活實踐中最具生活性、親民性、推廣性的文化元素和生活符號,讓各族群眾在真真切切的體驗中加深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必要性、正確性的認識和理解,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接觸和使用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要重視極具煙火氣的、世俗化的生活符號、文化元素的升級建設。類似“村BA”“村超”“劃龍舟”這樣純粹的群眾活動,應該悉心保護其不受資本浸染,持續組織、加大宣傳,讓各族群眾在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中感受中華民族的集體歡騰,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善于挖掘利用,諸如羊肉串、螺螄粉、葡萄干等大眾生活元素,進行包裝升級、創意宣傳,既有利于增加各民族從業者的經濟收入,發展特色經濟,更有利于豐富社會大眾生活,促進對中華特色文化的接納與喜愛。柴米油鹽,粗茶淡飯,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畫面,飽含著最真實的味道。正是這種味道,可以穿透各族人民的心、凝聚各族人民的魂。

注釋:

①四對關系是指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與精神的關系。

②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県ttp://news.cctv.com/2021/08/28/ARTIFX9D3d4wpP8BPT3X0EeZ210828.shtml?_hgOutLink=news/newsDetail&id=116562,央視網,2021年08月28日。

③該方案于2018年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猜你喜歡
紐帶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潔白的哈達是萬物的紐帶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小學班主任如何發揮紐帶作用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靈動的詞串,寫話的紐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