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傳承視角下嚴復英語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2024-01-20 08:54吳愛群
巢湖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嚴復外語英文

吳愛群 余 鵬

(巢湖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巢湖 238024)

引言

外語教育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文化性質的教育活動,其教育思想在我國長期以來都是內中有外,究竟是外來還是內生,一直沒有定論。當涉及到外語教育的國際視野和國家意識之間的關系時,往往難以執兩用中?!耙环矫?,在外語教育政策和外語教育實踐中,國家意識缺席,中華文化赤字;另一方面,西方理論和模式一直主導著外語學術生產和人才培養實踐”[1]。如果外語教育中這種現象不能有所改觀,任其發展,外語教育界不能自醒和自拔,“無異于心甘情愿地構建中國外語教育的轉基因工程”[1]?!拌b于我國外語教育一直沉浸在‘外來所有格’的辦學事實,我們必須堅持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互為主題的外語教育原則”[1],深入挖掘中國內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并在外語教育中積極地傳承和創新我國傳統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構建我國新時代外語教育改革的宏大藍圖。

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一生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從事英語教育工作。豐富的中西文化交流經歷讓作為教育家的嚴復對英語教育有著超越同時代人的視域。作為內生于中國的教育思想,嚴復的英語教育思想涉及到新時代外語教育改革的幾個主要話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顯隱結合的中國文化教育方法、堅守中國語言文學陣地等。然而,嚴復并沒有專門著書立說,系統地闡釋他的英語教育思想,他的這些思想散見于其各種著述、信件之中,長期以來未能引起學界的關注?;诖?,文章從上述三個方面對嚴復的英語教育思想進行梳理和分析,指出其對新時代外語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價值和指導意義,以期能夠使學界對嚴復英語教育思想的認識更加全面。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綜觀中國歷史上的教育思想,它們的形成及發展通常以一些哲學觀點作為理論基礎。會通思想是中華文化哲學的一個重要基礎。諸子百家雖然立論不同,但學理相通,如《易傳·系辭傳》有云:“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這些論述都主張思想文化的融會貫通。嚴復作為我國“介紹近世思想的第一人”[2],在向中國譯介西方思想文化時,充分體現并發展了這種會通思想,例如,在翻譯西方哲學名詞和概念時,嚴復常常使用比附的手法,用中國傳統文化解釋西方術語,還會在翻譯中添加案語幫助讀者理解。又如,嚴復在翻譯中常用中國的儒道思想反觀西方的思想文化,進行中西批評和闡釋。在此過程中,他不僅將西方思想文化引介到中國,還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為其引進了新鮮血液。

這種以中西會通的方式,在創新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同樣也體現在他的英語教育思想中。嚴復認為,“故文法有二:有大同者焉,為一切語言文字之所公;有專國者焉,為一種之民所獨用。而是二者,皆察于成跡,舉其所會通以為之譜?!薄胺驅⑴d之國,誠必取其國語文字而厘正修明之,于此之時,其于外國之語言,且有相資之益焉?!盵3]同時他還指出“中文必求進步,與欲讀中國古書,知其微言大義者,往往待西文通達之后而后能之?!盵4]在嚴復看來,中西會通的思想同樣適用于英語教育與學習。一方面,語言具有普遍的規律,從事英語教育就應該從兩種文字入手,對兩者進行對比,并從中加以融會貫通,探尋和總結其中的規律,使之相互闡釋;另一方面,語言文字的繼承和發展是一個國家興旺的標志,而英語教育可以起到中西互補之效,有助于中國語言文字的發展。具言之,嚴復認為在英語教育中融入中國文化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益處:第一,在母語文化背景的幫助下,有助于中國學習者對英語語言規則的學習和掌握;第二,將英語教育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結合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通過中英對比,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英文,而且能夠加深他們對母語文化的認識,對他們精通中文有所助益;第三,在國民英語教育這種宏觀的教育活動中踐行中西會通的思想,可以為中國文字及文法引入新鮮血液,以達到中英互鑒、借英補中之效,有助于推動中國語言的進一步發展。

嚴復不僅從中西會通的文化哲學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育進行了論述,還在其專著《英文漢詁》中踐行了這種教育思想。作為近代中國英語教育史上一本重要的語言學專著,該書的出版和發行在當時的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對英語語法在中國的普及、英語語法漢譯名的確定,以及后來的中國英語語法教材的編撰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周作人曾評價該書,“集學術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用語多古雅可喜耳,同時又兼有中西語言文化教育上的價值”[5]?!队⑽臐h詁》并非一本單純介紹英語語法的語言學著作,而是一本融入了中西語言文化知識、中華民族意識、思維模式及精神內涵等諸多因素的文學文化著作。該書通過語言的互動實現了中英文化在哲學、歷史、意識形態等更高層面的溝通。就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而言,主要體現在該書的語言文體和示例引文兩個方面。語言文體方面,該書通篇采用“先秦”文體介紹英語語法,行文雅馴,讀來極具美感。如在介紹英語一般現在時的用法時,嚴復將其總結為:

言時所見,物理公例;習見之事,史傳中事;記者寫生,若親見之;雖指后來,其時已定。[3]

在這里,嚴復使用漢語四字結構對英語一般現在時的用法進行了概括;若不知情,初見者決然想不到這是對英語時態的譯介,仿佛像是在讀一篇古漢語詩歌。這樣的例子在《英文漢詁》中隨處可見。四字結構是中文表達的精髓所在,這樣的行文無疑能夠體現中文之美。相比教科書中說教式的定義而言,這樣的行文來得更加生動,便于英語學習者記憶,為英語的學習平添了幾分樂趣。通過運用這樣的文體風格,嚴復在譯介英語語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將中文的美感展現給讀者,將英語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學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示例引文方面,書中對英語語法術語的譯介和闡釋不僅附有中文例句,而且將其同中文語法現象進行對比,這些示例和引文均選自中國典籍或者相關典故。筆者對其進行了粗略地統計,如表1 所示。

表1 《英文漢詁》部分中文典籍或典故引用一覽表

《英文漢詁》中凡是中文的例句,均來自《詩經》《史記》《論語》《左傳》、唐詩宋詞等典籍或取自相關的中國文化典故。限于文章的篇幅,表中列出的僅為部分例句。通過這種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學文化融入英語教育,嚴復是第一人。這樣的做法與嚴復本人的語言文字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嚴復本人崇尚古文的“雅馴”文風,反對“利俗”文字。雖留學接受過西式教育,但他仍然是古典文學及“先秦”文體的忠實捍衛者;雖極力推行英語教育,但作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能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制高點,堅守和傳承本國的語言文化,守住一位中國教育者的“初心”。

在《英文漢詁》中,嚴復除了竭力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還通過中英互闡、借英補中的方式,對中國傳統語言理論進行創新,利用英語語法理論構建中國語法理論框架。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論向來重個人感悟而輕理論總結,這一傳統體現在中國傳統語言研究中,逐漸演化為注重個人對語言使用的體會和感悟,忽略對語言現象和規律的總結。就中國傳統的語言研究而言,僅有“訓詁學”可以視作中國古典的語法學,且訓詁之學在中國傳統詩學中一直被視為“小學”的一個部門,舊時并非學界研究的重點,僅為釋讀古文的工具。受此影響,中文自古并無“語法”一說。作為學貫中西的語言大師,嚴復深諳此情,因此在編纂《英文漢詁》時,他積極地利用英語語法構建中文的語法理論,對中國傳統語言理論進行創新。具言之,主要體現在理論構建和引入兩個方面。理論構建方面,嚴復采用英國語言學家Charles Peter Marson 和Richard Morris 的相關理論,比照英語語法,將漢語詞類劃分為名物部(名詞)、稱代部(代詞)、區別部(形容詞)、云謂部(動詞)、疏狀部(副詞)、介系部(介詞)、挈合部(連詞)、嗟嘆部(感嘆詞)。值得一提的是,嚴復在使用英語語法理論構建中文語法框架時,沒有一味地照搬,而是批判和對比地使用這些理論。例如,他指出,漢語除了具有英語的上述八大詞類之外,還多一類詞,即“語助詞”,如焉、哉、乎、也等??梢哉f,嚴復在《英文漢詁》中通過對英語詞類的譯介,為漢語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漢語詞類系統。

理論引入方面,對于中英語言對等的部分,嚴復借鑒和比附英語語法去構建中文語法系統;對于兩種語言中諸多不對等的部分,尤其是中文語法理論中的“缺類”現象,嚴復則通過引入英語語法理論和創造“譯名”的方式對中文語言現象進行概括和歸納。例如,中文句法中一直沒有復句的概念,《英文漢詁》在譯介英文句法時,首次將英語“復句”的概念引入中文,并對中文句法進行分類。雖然嚴復沒有直接使用“復句”譯名,而是譯為“繁句”,但是實際上,他所指的繁句即復句。通過對現代漢語句法概念的形成進行溯源考察發現,現代漢語中對句法的劃分及“復句”概念的使用確實濫觴于嚴復《英文漢詁》對英語句法理論的譯介。

二、英語教育中顯隱結合的中國文化教育方法

《英文漢詁》是嚴復英語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嚴復通過語言風格、編纂特色、中文例句等諸多“顯性”因素,在進行英語教育的同時,對中國讀者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除去這些“顯性”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因素,該書的命名則可以看作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因素。它像一條主線,統領著書中英語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思想。

《英文漢詁》從編撰到出版僅歷時一年左右,時間雖短,卻幾易其名。1903 年,嚴復的弟子熊育钖前來北京探望他,態度殷切,囑托他一定要編一本語法書,以幫助國內的學習者排解英語學習中的困難。該書最初命名為《英文漢讀》。幾月過后,書成,嚴復將之改為《英文漢解》;直到1904年正式出版之時,才最終定名為《英文漢詁》。從最早的《英文漢讀》到《英文漢解》,再到最后的《英文漢詁》,這其中包含了嚴復在書名推敲過程中的深度思考。陸機有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6]。中國歷代文人向來重視篇名、書名,嚴復亦是如此。從書名中最初的“讀”到后來的“詁”,一字之差,體現出嚴復中西會通的教育思想,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考量及尊重?!霸b”來源于“訓詁”一詞,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語言文字之學。訓詁學是釋讀文化典籍的法門,也是中國傳統文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讀書人沒有不通習訓詁之學的。在書名中使用“詁”一詞體現出嚴復對訓詁學的重視。

根據近代訓詁學著名學者黃侃(季剛)的定義:“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即以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盵7]訓詁學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其一,研究對象是“解釋語言”,這種語言不限于時間或地域;其二,理論和研究方法,即“法式”和“義例”,是通過語言去解釋語言,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其三,研究目的,即“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不難看出,黃氏對訓詁學的解釋恰好符合嚴復中西會通的英語教育思想,同時也符合他理想中英語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由此可以推測出嚴復在書名中最終使用“詁”一字的背后原因:第一,沒有限定語言的研究范圍,該書的研究對象雖然是英語,但也包含對中文的研究;第二,通過語言解釋語言的理論和方法,該書使用中文典籍典故去釋讀英語;第三,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該書的研究目的是為了探求中英語言之間的規律和根源,讓讀者習得英文的同時,也提高和精通中文。

以上論述,在嚴復同熊季廉的通信中得到佐證。在信中,他提到,“竊意此書出后,不獨學英文者門徑厘然,即中國之文字語言,亦當得其迥照之益也?!盵8]嚴復認為,《英文漢詁》通過中文典籍典故闡釋英語語法的編撰方法,不僅會對讀者的英文學習大有幫助,同時對提高他們的中文也有諸多益處。最后,嚴復在該書的《卮言》中對于書名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旁行斜上,釋以漢文,廣為設譬,顏曰《英文漢詁》”[3]。綜上所述,此書名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嚴復英語教育思想中西會通的文化哲學性,正如此書的英文名稱“English Grammar Explained in Chinese”所示:通過漢語解釋英語語法。嚴復通過《英文漢詁》中英文書名的“隱性的”暗示,以及書中編纂、行文、示例等具體“顯性的”形式,形成了一個顯隱結合的“閉環”。這些顯隱結合的做法形成一股合力,引導讀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中西文化對比,讓該書在英語教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這種顯隱結合的育人方式不僅飽含著嚴復這位民族教育家的良苦用心,更體現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的“初心”。

三、堅守中國語言文化陣地

作為近代英語教育的倡導者和推行者,嚴復在宣揚英語教育諸多好處的同時,并沒有盲目追隨當時洋務運動中一些主流的觀點,如“全盤西化”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是以教育家的理性態度,站在國家文化安全和教育發展的高度,對當時主流的觀點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對英語教育及其與中國國家安全、中國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科學而嚴謹的分析,這些分析和論述主要表現為在英語教育中對中國語言文化陣地的堅守。當時洋務派主流的英語教育觀點主張教材選用西方譯本,并讓外國人入校從事教學和教材的翻譯。嚴復極力反對,他指出:“浸假乃徧于黨庠術序之中,而吾之典籍文章,所謂支那之國粹者,舉以掃地,此亡國淪種之先驅也,又惡乎可? ……烏有異言之人,接跡于學校,操其賤業,以比諸吾國經史之列者乎? ”[3]他認為,如果學校的教材都從西方翻譯而來,與中國傳統的典籍文章相提并論,那么中國國粹將會顏面掃地;更不能讓操著異國語言的外國人掌控學校教育,尤其是課堂教學。嚴復的觀點雖具有一定的文化優越感,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相較當時主流的觀點來看,還是相當理性的。嚴復認為推行英語教育絕對不可全盤西化,其中至關重要的兩點就是教學內容和教師,學校不能僅僅教授西學,從事教育工作的不能全是外國人。這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必須加以重視。

在《與〈外交報〉主人書》中,嚴復就不同階段的英語教育的方式、內容及師資進行了論述,并提出在不同的層次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他的建議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將英語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小學堂、中學堂和高等學堂。第二,對不同階段的課程設置和教師配置進行劃分。小學堂教學內容仍應以舊學為主,不宜傳授英文,教育部門可以適當選用一些淺顯易懂的英文材料,作為英文的啟蒙和預備。教師必須全為中國人。中學堂階段應該以西學為主,中學為輔,西學內容占據十分之七左右,西學內容用英文教學,但是教師仍應該聘請中國人。高等學堂里西學的專門學科教師可全部聘請外國人。

放在當下,嚴復對于英語教育的預想及分層教學的架構,依然具有指導性。一方面,嚴復提出英語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分布的比重應該循序漸進。他強調小學堂階段應該以國文為主,學生要打好中文及國學基礎。這反映了嚴復在推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相當重視對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教育和保護,而不是一刀切地推行西化教學或者揠苗助長式的教學。另一方面,嚴復反對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中聘請外籍教師任教。這體現了嚴復在英語教育中對教學規律的掌握,尤其是文化教育底線的把握,強調國家的教育活動不能假于他國人之手,這是嚴復英語教育思想中國家意識的重要體現。

四、當代價值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嚴復早在百年前就站在國家語言文化安全的高度,對英語教育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和研究。他的英語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國家意識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意識,以及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對當下的外語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嚴復英語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為新時代外語教育樹立了傳承和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队⑽臐h詁》的編撰指導思想和編纂特色是嚴復的英語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他在英語教育實踐中傳承和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學文化的典范之作。從指導思想而言,它展現了嚴復在英語教育中西互闡、中西互鑒、中西互補的比較思想和會通思想;從具體實踐而言,它體現了嚴復在譯介英文語法的同時,廣泛地引用中國典籍典故進行中西互闡。嚴復在書中并沒有照搬英語語法理論,而是批判性地使用它對中文語法進行構建,推動了英語語法的“中國化”。嚴復不僅在英語教育過程中繼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對中文語法的現代化進程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以全新的視角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了繼承和創新。這些具體的做法對當下英語及其他外語課程思政類建設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尤其是對外語教育和中國文學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具體做法提供了素材和樣板。

其次,嚴復英語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為外語類課程思政中顯隱結合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方法提供了具體范式。嚴復通過《英文漢詁》的中英文書名及書中行文、示例、引文等方式,使該書形成了一個顯隱結合的“閉環”,充分體現了全程育人的形式。這些顯隱結合的做法形成一股合力,把國家意識、文化傳承、知識和技能傳授相融合,將英語教育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機結合,促進中英文教育協同發展。這些做法非常貼切當下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等多元統一的課程思政結構,為當下外語類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材編寫提供了具體的參照。

最后,嚴復英語教育思想強調堅守中國語言文化陣地和弘揚文化自信,具有鮮明的國家意識,對增強當代外語教學中的國家意識、提高當代外語教育的理論站位具有指導意義。嚴復作為近代最早提出英語分級教學的教育家,他提出英語分級教學的最關鍵目的在于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保護和意識形態的維護。他強調中小學英語教師必須是中國人、國家的外語教育不能假于他國人之手等觀點,在英語教育極為普及的當下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構建中國外語教育界意識形態安全體系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

五、結語

嚴復作為一位英語教育家,他能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制高點,理性地看待英語教育,堅守和傳承本國的語言文化,維護國家語言文化安全,守住了一位中國教育者的“初心”。嚴復的英語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國家意識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意識,他的英語教育思想及具體實踐較好地詮釋了在英語教育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強調了在英語教育中堅守中國語言文化陣地和弘揚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嚴復的英語教育思想作為中國“內生型”外語教育思想的代表,為當下外語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具體范式。他的英語教育思想對新時代中國外語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可以激發學界進一步挖掘和研究我國內生外語教育思想,為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貢獻出中國外語界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歡
嚴復外語英文
嚴復“惟適之安”視域中的民主與科學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嚴復:落日青山一片愁
嚴復修改試卷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大山教你學外語
英文摘要
大山教你學外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