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英烈傳》版本探析

2024-01-20 08:54朱李鍇王曉萌
巢湖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堂本園本

朱李鍇 王曉萌

(1.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2.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海學校,山東 濰坊 261071)

引言

《續英烈傳》成書于明代末年,是一部敘述明初燕王與建文帝爭奪皇位的歷史演義小說。明清講史小說眾多,但明朝人寫明朝事的作品卻頗具特色。盡管《續英烈傳》整體藝術特色和思想水平難躋一級小說之流,但不乏精彩之筆,尤其是敘寫皇室、朝廷內部的權謀之爭,深入的敘述視角使得作品具備了獨特的創作個性,不僅吸引讀者、感動人心,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正因如此,《續英烈傳》得以廣泛梓刻傳播,不同的小說版本也隨之應運而生?!独m英烈傳》現存二十回本和三十四回本兩種系統,如表1 所示。目前學界對《續英烈傳》的研究關注度并不高,對其版本的相關研究更是幾近空白,現將六宜堂本(中華書局影印本)、勵園書室刻本(上海古籍影印本)與新鐫秘本進行比較,從多個方面說明三本的異同優劣,并在成書流傳等分支問題上進行具體探究。

表1 《續英烈傳》版本信息一覽

一、六宜堂本與勵園書室刻本的比較

六宜堂本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中華書局對其進行了影印,收入《古本小說叢刊》第一五輯中。勵園書室刻本(以下簡稱“勵園本”)亦有上海古籍影印本,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二本同屬三十四回本系統,但在敘文、繡像、刻印等方面存在不同之處,現將二本進行比對,以從中推斷相關成書、梓刻、流傳等信息。

(一)牌記、敘文和書坊

六宜堂本牌記頁,從右至左書“繡像永樂定鼎全志”八個大字,左下方有“六宜堂梓”四個小字,皆為寫刻字體。勵園本牌記則分為三列,右列從上到下為 “秦淮墨客編輯”,中間列為加粗體“續英烈傳”,左列從上到下是“玉茗堂批點”,一個模糊不清的印章緊隨其后,再往下題有“勵園書室梓”,同為寫刻字體。兩個本子都有《敘》,內容無二,只是六宜堂本每頁四欄,行九字,為手書行楷,筆勢瀟灑,行風酣暢,但有缺字漫漶處;勵園本每頁五欄,行一十四字,版刻字體,刻印清晰。

關于六宜堂和勵園書室,并無相關在冊記錄①據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楊繩信著《增訂中國版刻綜錄》,書中載錄的所有明清兩代堂名,其中并無“六宜堂”或“勵園書室”字樣。,但有三本六宜堂刻行的古籍可供參考。第一本是《四書釋地》,為六宜堂在清嘉慶十三年(1808)新鐫本,署“六宜堂梓行”;第二本是《周禮貫珠釋義》,為六宜堂在清嘉慶十七年(1812)所刻的朱墨套印本,署“六宜堂藏板”;第三本是《重訂小題偶鈔續集》,為六宜堂在道光三年(1823)新鐫本,同署“六宜堂藏板”。三部作品刊刻時間很近,上下相差不過一十五年,因此六宜堂在清嘉慶至道光年間定有梓刻活動。進一步推論則可得出,六宜堂版本的《續英烈傳》應是在清代刊刻成書,具體時間也很有可能是清嘉慶至道光年間。

(二)回目和插圖

兩本回目的名稱、字數、刻印方式并無差別,皆為單欄,頁九行,回目數和回目名稱上下排列寫在一行之內,版心處寫有書名,魚尾內寫有卷數。只是勵園書室刻本隨后附有十二頁人物肖像圖,每頁一幅,題為“繡像永樂定鼎全志”的六宜堂本卻無一張附圖。

中國古代小說插圖演變歷程繁雜,有“全相”“出相”“全像”“補像”“繡像”“全圖”“繪圖”“增像全圖”等眾多名目。其中“繡像”是指“明清以來,有卷頭只畫書中人物”[3]的一種插圖形態,類似人物肖像圖。這種圖畫方式在明嘉靖至萬歷年間被正式吸納進入小說,如“嘉靖三十一年清江堂刊《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首有岳飛像一幅……弘治間更是出版了頗為著名的 《歷代古人像贊》人物肖像小說主要人物?!盵4]再如“萬歷三十九年(1611)杭州刊的《重刻訂正元本畫意西廂記》,在其卷首以單面方式刻印一幅鶯鶯像,是為 ‘繡像’”[5]。但明代小說中的這種繡像形式仍屬少見,直到清代,繡像刻印風格才大興,“自清初以降,雖‘繡像’小說大行,而‘全像’、‘出像’之制幾廢”[6]。所以,相較于明代,《續英烈傳》更有可能在清代借風而行,出現繡像本。文革紅在《清代前期通俗小說刊刻考論》中系統整理了明至清代前期的小說刊刻情況,明代幾無帶有“繡像”之題名的小說作品,到了清代數量明顯增多,也足以說明繡像類小說明少清多的趨勢特征[7]。同時,文革紅的統計還透露出另一層信息——題為“繡像永樂定鼎全志”的六宜堂本《續英烈傳》并不見于著錄,說明此本于清前期還尚未現世。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前文得出的論斷,即六宜堂本可能刊刻發行于清中期嘉慶至道光年間。六宜堂本有“繡像”之名、無“繡像”之實的原因尚未明了,而勵園本雖在題名上并無“繡像”之類的含義,但確附有十二頁人物肖像圖,自然更是清代之作。

至此,通過三本六宜堂刻印書籍的佐證,以及“繡像”在明清發展狀況的分析,二本《續英烈傳》應是出于清代。

(三)正文內容

二本正文相似度極大,除了文字內容幾近一模一樣外,版刻字體、行數、人名標記、句讀標點幾乎也完全相同。甚至勵園本與新鐫秘本比對所得的訛誤(詳見本文第二章節),在六宜堂本中也全無異樣,猜測二本應屬同一刻版,且所出時間相差不遠。相比之下,六宜堂本時有刻印錯誤,勵園本更佳。略舉幾例,以資考證。前者為六宜堂本,后者為勵園本,不同之字已用粗體標示。

(1)“忘言禍?!薄巴缘湼!?/p>

六宜堂刊刻錯誤,在后文還有一句建文對此事考量之語:“今其言妄與不妄,尚未可知?!惫蕬恰巴弊?。

(2)“魏冕道:‘愿為忠臣?!逃系溃骸笧橹鞘??!薄拔好岬溃骸笧橹页??!虧溃骸笧橹鞘??!?/p>

“酉”并非是程濟的別名字號,顯然六宜堂本錯誤。

(3)“國惜因題詩嘆息道”——“感憤因題詩嘆息道”

“國”,繁體字為“國”,刻印成字,“國”“感”相似,可能因此錯刊成訛?!跋А迸c“憤”在字體上更是相似。六宜堂在此二字上明顯刊錯。

(4)文本最后一回收束全文時附有一詩,六宜堂本內容如下:

“風辰日午由黃昏,時勢休教一概論。

神武御天英烈著,仁未遜國隱忠存。

各行各是何嘗惟,孤性孤成亦自尊。

勵園本內容如下:

“風辰日午雨黃昏,時勢休教一概論。

神武御天英烈著,仁柔遜國隱忠存。

各行各是何嘗悖,孤性孤成亦自尊。

反覆遺編無悵望,殘燈挑盡斷人魂?!?/p>

可以看出,六宜堂本存在的訛誤明顯要多于勵園本。六宜堂本墨跡時深時淺,還有洇墨模糊之處,有些字難以辨認,部分頁邊版心更是漫漶不清,似乎印版時不甚上心。另外,勵園本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除了四頁版刻字體的《敘》完好之外,包括十二幅人物圖畫在內,幾乎每頁都會有一條左右貫穿整頁的缺痕,顯示成一條并不明顯的空白細條,仔細觀察仍會發現。似是刻版輕微損毀所致,六宜堂本則無此跡。筆者大膽猜測應是六宜堂本刻印在先,底版尚且完好,而勵園書室本刻印在后,底版已有損毀。勵園本的《敘》很有可能是后來所刻,將六宜堂本的瀟灑行楷重新轉刻成版刻體,因而四頁敘文并未出現損壞底版所導致的空白細條,而正文則是沿用了六宜堂少有損壞的舊版,所以出現了較多錯訛漫漶。因此,六宜堂本應在勵園本之前,二本有相同的底版,且勵園本在重新刻印之時糾正了底版中的部分錯訛。

二、勵園書室刻本與新鐫秘本的比較

以上二本,經過分析論證,勵園本更佳,以其為代表,繼續將勵園本與二十回本系統的新鐫秘本進行比對,具體分析如下。

(一)裝幀

新鐫秘本(以下簡稱秘本)共六冊,封面有暗紋,每冊皆題手寫體“續英烈傳”,四字后跟有卷數,從“一”至“六”,右下角處記有“共六”表明總冊數。線裝,且是很少見的五針眼裝。據黃永年分析,國內四針眼裝和六針眼裝才是正統。其學生辛德勇在海外見到五針眼裝,認為是仿學國內不精所致,后見宮內藏清內府朱格寫本《大清穆宗毅皇帝本紀》同樣是五針眼裝,但被辛定性為“這恐怕是太監不懂規矩亂來,不能視作常例”[8],所以秘本如此裝訂的原因依舊存疑。每冊書前后各有一張空白護頁,第一卷有牌記,分為豎排三列,最右列從上至下為“批評繡像秘本”,中間為醒目加粗的書名“續英烈傳”,最左列底部題有“本衙藏版”以示私刻,三列皆為版刻字跡。且鈐有“后云”“寅應堂印”“延礽書房”三枚印章,顏色不同,風格不一,似非一家所藏,應是幾經流轉。勵園本牌記頁的基本狀況已經在與六宜堂本的對比中進行了詳細介紹。

(二)序、敘、凡例

秘本在牌記后是一篇《續英烈傳序》,版刻字體,結尾處署“空谷老人題”,且于序文后刻有同名印章。通篇論述“仁義”與“威武”孰重孰輕,感情色彩上更加傾向于建文,并用“篡”字形容朱棣,這在朱棣及其后人統治的明朝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據此點來看,應是清代作品。勵園本在牌記后是一篇《敘》,同為版刻字體,結尾處署“秦淮墨客”,內容較為簡短,通篇論成敗天定之說,看不出時代信息。

秘本在《序》之后是七則《續英烈傳凡例》講解。凡例作為小說的附著文體形式,與小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可以說明很多的問題?,F將七則凡例內容贅錄于下。

小言家多錄戲言以悅耳目,此系傳書意在傳信,故不敢妄增一語以亂是非。

建文仁君、永樂英主,俱各有本末、各有是非,千秋自定。此惟據實詳書以備觀覽,絕不以管蠡之私妄加褒貶。

建文死節之臣顯戮潛逃指不勝屈,今所載數臣皆生死從亡有關于建文者,敘建文故并敘之,至于各自行遁表章不能遍及,容再續書,非掛漏也。

建文行遁地方日月詩詞,皆有遺書稽查,鑿鑿可據,非荒唐者比,觀者諒之。

體從小言者欲通俗廣傳也。

各續英烈者欲繼正英烈而傳也。

正統北狩、武帝南巡、以及張桂定禮、崔魏擅權,皆前朝遺事也,容再續以告天下。

前兩條“不敢妄增一語以亂是非”“絕不以管蠡之私妄加褒貶”是政治元素滲透進文學創作中的表現,透露出肅殺的文字高壓政策。有清一代文字獄的頂峰時期從順治開端,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140 余年,這期間成書刊印的作品凡例上都能見到類似的內容。如雍正年間清正氣堂活字本《廿一史通俗衍義》,其凡例就有標明“將本朝之事跡得之傳聞,妄意增刪者,雖千里必究”[9]。與《續英烈傳》凡例一樣,體現出作者在創作時、或者書商在刊印發行時的謹慎心態,這與清代的文化政策相符合。另外,凡例常見于歷史小說中,用來強調作品的史學意識?!独m英烈傳》第四條凡例便在反復敘述小說內容的真實可信。盡管如此標榜,但和其他歷史小說一樣,《續英烈傳》仍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將正史、野史、傳聞整合成了故事的整體框架。如建文帝祝發為僧這一傳聞,在正史中并沒有確切記載,但在小說中卻被描繪成了確鑿的事實。這種創作方法,在明清通俗小說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第五則凡例解釋作品為了達到“通俗廣傳”的目的,采用了非史書傳記的“小言”形式,說明其目標讀者群是適合淺顯通俗文本的下層閱讀群體,這使得此書也成為明清小說通俗化進程的一個觀察點。第七條凡例列舉了明代的四件政事,并表明是“前朝遺事”,說明秘本《續英烈傳》是清代出版。至此,通過《序》里的“篡”字,凡例中的一、二、七條基本可以確定出版時間為清代。

序和凡例皆為常見的版刻字體,正文內容卻是寫刻字體,凡例中又已表明是清代,此三點恰巧可以說明秘本在清代的成書時間是康熙以后、嘉慶以前,即1662 年至1820 年之間??虝l展到清代,字體有了不同的變化,一是康熙之前大多延續明末風格,字體方長橫細直粗,二是康熙之后除了常見的版刻字體之外,還有了“軟體字”的稱呼,這是此階段對寫體字的獨特稱謂,盛行一時。而嘉慶之后國勢衰微,反映在雕刻上則是風格逐漸呆板、缺乏靈氣?!独m英烈傳》這部小說在當時而言,無論是流傳度、知名度還是藝術水平,與一流的清代小說相差巨大,卻仍然采用了流行的軟體字進行版刻,足以說明康熙后至嘉慶前這段時期內寫刻本的風靡。與清代各詩文集的寫刻本加以比對,也同樣可以看出秘本與其寫刻風格的相似性①筆者將秘本《續英烈傳》與齊魯書社1992 年版黃裳著《清代版刻一隅》進行字體比對得出文中結論。。至此,可以得出秘本《續英烈傳》應是出版于清代康熙至嘉慶之間。

(三)回目

秘本是二十回本系統,在正文前列出了“新鐫秘本續英烈傳目次”,并署“空谷老人編次”。雙欄,界行清晰,每頁八行,回目數和上下兩句回目名稱分寫在三行之內,版心所在折邊朝左向外,一頁雙折,版心處無魚尾和象鼻,從上到下依次寫有書名和目次頁數,但是正文內容卻并無界行。勵園本在正文前也列出“續英烈傳目錄”,基本情況也已在前文說明,沒有署名。單欄,界行有點模糊,在目錄后附有十二頁人物肖像圖,每頁一幅。二本的回目名稱如表2 所示。

回目形式的發展變化與市場、作者、經濟各方面有著莫大的聯系,從此側面能夠得到更多小說的相關信息[10]。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秘本和勵園本的回目皆對仗工整,每回字數各異,四、六、十、十四、十九回的回目名稱幾乎相同,其他回目名稱也有很高的重合度。一個原因是靖難史事真實發生過,描述起來差別不大;另一個原因筆者大膽猜測,是因為二十回本系統要早于三十四回本系統,三十四回本沿襲了二十回本的絕大部分內容,并且出于流傳、梓刻成本、迎合讀者群等市場方面的原因,對二十回本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刪減。若按簡繁本論,則二十回本系統為繁本,三十四回本系統為簡本。

(四)詩詞

1.回前詩

經過比對,秘本六卷二十回,每回開始講述前都附有一首與本回內容相關的詩或詞,共二十首。而勵園本五卷三十四回中,只有在開卷這一回的正文前,才附有一首詩或詞,一共只有五首,且均為秘本中出現過的詩詞。除了開卷回,其余回前均未附詩詞?!独m英烈傳》中的回前詩,若是仔細研究其與文本之間的關系,想必也有諸如主題揭示、情節概括、表明因果等文學作用,不在本文研究范圍之內,故不展開。從回前詩來看,秘本要比勵園本更加精細。

2.文中詩

除了回前詩,秘本和勵園本還在行文之中穿插有數量不同的小詩,四言、五言、七言都有。秘本共有九十四首詩,外加一首詞,勵園本卻只有二十首,前者數量近五倍于后者。對于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是書商逐利,將二十回本中的詩詞數量刪減,既節省刊印成本,又不影響情節發展。小說中融入詩詞自唐傳奇中就已屢見不鮮,詩詞數量的多少與文章藝術價值之間的關系也是一門不容忽視的學問。例如《剪燈新話》《剪燈余話》作為明代文言小說的代表作,自然有著一定的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某些篇章大量的詩詞對于文本的藝術價值有極大的削弱作用,如《至正妓人行》詩文類占比高達百分之八十多,故事性幾乎徹底讓位給了詩詞。秘本的詩詞雖然要多于勵園本,但在全文占比并不高,且未影響故事情節發展。至于勵園本將大部分詩詞刪除這一現象,這恐怕與 “元稹比較注意這方面的分寸把握,并不嵌入可能導致情節松散的詩詞”[11]的處置方式大相徑庭,純是書商逐利之舉。通俗小說在版本流傳翻刻過程中,經常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提到:“余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游詞余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刪之,遂幾不堪覆瓿?!盵12]想必《續英烈傳》的遭遇同是。至此,就回前詩和文中詩而言,秘本囊括了勵園本所有的內容,且多出數倍,是又一個三十四回系統出于二十回系統的例證。

(五)文中具體內容

1.訛誤校正

秘本和勵園本皆有訛誤出現,勵園本訛誤較多,現略舉幾例摘錄于下,并稍加分析。前者為秘本,后者為勵園本,不同之處用粗體加以標示。

(1)“摸到腦后見微微扁了一片”——“摸到腦后見微微遍了一片”

按照文意,這里是指后腦勺扁的意思。勵園本用的“遍”并沒有表示“扁”的義項,應是刻印錯誤。

(2)“在相城妙智庵為僧”——“在杭城妙智庵為僧”

此處是介紹姚廣孝在妙智庵為僧,只是秘本記為“相城”,勵園本記為“杭城”?!睹魇贰酚涊d:“姚廣孝,長洲人,本醫家子。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應眞,得其陰陽術數之學?!盵13]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周析在吳縣東部置長洲縣,相城從此屬長洲縣,所以姚廣孝在長洲相城是正確的,勵園本的“杭”字應是“相”的刊誤之字。

(3)“文末止書元年七月竟削去建文年號”——“文末止書二年七月竟削去建文年號”

關于靖難的年份,《明史》記載:“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戶倪諒吿變,逮官校于諒、周鐸等伏誅……書既發,遂舉兵。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盵13]所以,勵園本的“二年”錯誤。

(4)“率領眾將立馬門旗之下”——“領眾將立馬門旗之上”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黃忠、夏侯淵各立馬于本陣門旗之下?!盵14]旗幟隨風飄揚不定,人馬應該是立于其下,而不是其上,所以勵園本這里刻印有誤。

2.情節比對

秘本中有部分情節是勵園本所刪除棄用的,或者是同一個情節,二本卻有不同描述,勵園本常是蜻蜓點水式的幾筆帶過,全然不如秘本精細。刪減或棄用之后并沒有影響整體結構和故事發展,但相較之下,勵園本不可避免地現出粗糙之相,這也是勵園本源于秘本的例證之一。

(1)宗泐對于道衍題詩的解讀,秘本用了一百一十六字,而勵園本中此段篇幅僅占秘本半數。意思相同,但秘本要更加詳細,宗泐將道衍題詩的每一句都做了評析,圍繞著北盛南衰的詩旨,字字珠璣。秘本還寫了宗泐和道衍從陌生到相熟再到相知的過程,篇幅不短,勵園本卻沒有這部分的描寫。對比之下,勵園本顯得行文簡陋。

(2)“太祖病中性多暴怒,每次欲殺人,虧太孫和顏悅色從容解勸,太祖不覺氣消,宮里中官妃妾全活甚多?!?/p>

這是秘本對太祖病中性情變化的描寫,同時強調了建文的仁義,勵園本無。

(3)秘本中張昺將揭示燕王詐病的奏折本稿藏在廁所墻壁縫之內后,說:“料無人知道,上完廁,竟宮無人敢傳他,尋思了半晌,忽想起道要見燕王非姚廣孝不可”,“竟”后的語句顯然與前面邏輯混亂,應該是有缺失。勵園本中則是這樣描述道:“料無人知,上完廁走了出來,不料這事被那心腹吏李友直看在眼里”。接著講述了李友直拿著本稿獨自一人去見朱棣,且守衛知道他是燕王的人,但這樣的情節安排不如秘本與史實更加相符?!睹魇贰吩疲骸皬垥m,澤州人……昺庫吏李友直預知其謀,密以吿王,王遂得為備。建文元年七月六日,朝廷遣人逮燕府官校。王偽縛官校置廷中,將付使者。紿昺、貴入,至端禮門,為伏兵所執,俱不屈死?!盵13]根據史書更加可以斷定,秘本此處的古詩銜接存在問題,缺失的文本應該是講述李友直投靠朱棣之事——李友直一開始憑借自己之力根本無法入府,通過道衍才得以見到朱棣上報本稿,正式換主。勵園本卻直接講明李友直與朱棣在此之前就已經暗通款曲,李友直拿著找到的揭秘本稿直接入府上報。由此可見秘本更貼近史實記載。秘本接著講述了燕王的一系列后續行為:召來張玉、朱能,命二人挑選精兵鎮守王城;與道衍推論了一番承繼正統之言;讓李友直繼續潛伏好隨時報告消息。這部分內容在勵園本中同樣沒有?!痘拭魍o》:“張昺為飛章奏聞,北平布政司吏李友直者,智譎人也,昺以腹心寄之,友直乃竊其章,以獻燕府。王出其章以示護衛指揮張玉、朱能曰:‘此何為者耶? ’遂令玉等帥護衛勇士八百人入王城守衛?!盵15]所以秘本中燕王召張玉、朱能二人的情節在史書中也有記載,要比勵園本詳盡。

(4)在描述張玉和李堅二人酣戰的場面時,秘本用語如下。

刀舉青龍,槍搖白蟒。青龍光閃閃作偃月之形,白蟒寒侺弄梨花之影??吹妹髻仍虏浑x頭項,拿得定梨花直奔心窩。力猛心雄,恨不能刀去砍成三兩段;手強性惡,巴不得槍尖刺入萬千通。上三下四盡合兵機,左五右六無非戰法。相持久陣面上征云滾滾,對敵深沙場里殺氣騰騰。銅對銅方能招架住,鐵遇鐵始覺往來平。差一毫便喪身亡國,爭半點則禍世殃民。不是大英雄休想于中求富貴,若非真豪杰何能此際覓封侯。

勵園本要相對通俗一些。

這一場好殺,但見戰鼓齊鳴,陣面上征云滾滾槍刀并舉,沙場里殺氣騰騰一往一來一上一下。

兩相對比,勵園本足足少了136 個字,且所少的字句都是較為文雅的對偶韻句。

(5)秘本中還多出建文一行四人留宿于鄉間老者家中的情節,篇幅較長,不做摘錄。

以上都是勵園本的情節描寫少于秘本之處,但也有例外,勵園本三十一回中,寫朱棣給佐命之臣加官晉爵,相較于秘本多出單獨描寫姚廣孝往見其姐遭拒的一百一十四字內容來。

后來姚廣孝終不蓄發娶妻。一日奉命賑濟蘇湖,往見其姊姊,拒之曰:“貴人何用至貧家為?”不肯接納。廣孝易僧服往,姊堅不出,家人勸之,不得已出,立中堂,廣孝即連下拜。姊曰:“我安用你許多拜,曾見做和尚不了底是個好人?!彼爝€戶內不復見。廣孝賑濟事畢,入朝復命,未幾而卒,此是后話不題。

這種在情節上勵園本多于秘本的情況,僅此一處。

3.其他描述比對

以上內容是大段落的情節描述差異,在二本中還有非常多的語句,意思完全相同,但勵園本采用的語句字數卻要比秘本更簡略一些。秘本正文每頁八行,每行二十字,字與字有間隔,筆畫清晰可辨。勵園本每頁九行,每行二十一字,排字緊密,觀感略差,體現出書商為降低成本而做的各項整改。所以相同意思用字數更少的語句來表達,也符合這種刊印的特點,如秘本為“燕王心知道衍是個異人話中有因”,勵園本改為“燕王心知道衍話中有因”,句意無差,但字數減少。此現象在文本中常有出現,如表3 所示。

表3 二本內容描述對比

但也有極少數的例外,即同一句話在表達上勵園本字數多于秘本,只是這種情況很少,在這幾句之后,又恢復了秘本字多的常態,如表4 所示。

表4 勵園本內容多于秘本之處

至此,從回目、詩詞、正文內容這三方面來看,勵園本都不如秘本細致周詳,前者應是隨后者而出的簡本。

三、結語

綜上,三十四回本系統的《續英烈傳》數量更多,這與其語言更加粗簡從而傳播更加廣泛有關,從側面說明了二十回本系統的確做不到大規模的流傳,下層閱讀群體更偏向三十四回本,這也恰巧證實了書商對于市場的精準把握,從而將詳盡的繁本精減為更加注重框架情節流動的簡本,使得二十回本系統逐漸退出閱讀市場。盡管正文內容差別不大,但三十四回本也各有優劣,六宜堂本就略遜于勵園本。當然,二十回本系統也同樣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除了提到的訛誤之外,在建文作《菜根歌》這幾頁上,有很大程度的錯版現象,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由于是照片拍攝,所以不清楚原本就是如此,還是照片拼湊錯誤,只能待將來有緣再證。此外,市面上現代出版的《續英烈傳》作品,有黃山書社1988 年版、寶文堂書店1986 年版、書海出版社1999 年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這些版本雖然所依底本不盡相同,但都是三十四回本系統,差別不大,這就使其不能借助、參照二十回本系統進行更好的校正,如前文提到過的“今為朝廷守此城死則死此城尚不敢貪富貴而貽羞千古也”,三十四回本系統錯把“千”刻成“于”,除了書海出版社改回“千”之外,其余版本皆繼續錯用“于”。再如影印本十四回回前詩,最后一句是“若無張玉輕來去,難保頭顱不被梟”,秘本此句與影印本無差,但是因為繁體字的“難”和“雖”形似,所以可能其他的三十四回本系統錯用成了“雖”字,除黃山書社用對了“難”字之外,其余三家皆沿用“雖”字錯訛下來。若是能與二十回本系統多加比照,這個錯誤完全可以避免。若有出版社要繼續刊行《續英烈傳》,參照一下二十回本系統會有新的發現。

猜你喜歡
堂本園本
基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幼兒園園本課程研究
實施精準園本培訓 建強培優教師隊伍
園本課程開發的迷失與回歸
歷代《文選》刻本中的陶詩文獻輯說
歷代《文選》刻本中的《陶征士誄》文獻輯說
張評第一奇書《金瓶梅》在茲堂系版本 補板文字來源考
凌云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探討
“《儒藏》精華編”《河東先生集》出版
關于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現狀的研究
方以智《物理小識》版本考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