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邏輯結構及運思方式分析

2024-01-21 04:31孟憲平
社會主義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歷史觀文集人民出版社

孟憲平

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中,既有對“偉大歷史悲劇”的全景透視,又有對“偉大歷史喜劇”的期待展望,他們認為,歷史的悲喜劇在人類社會的大舞臺上交織出現,“劇作者”和“劇中人”都在尋找歷史的真正意義中現實地期待著美好的社會生活。馬克思恩格斯用合乎邏輯的方式,把歷史圖景描繪成人的奮斗并影響社會發展的過程,認為社會承載著人類從自然獲得解放的愿望,在既統一又分裂、既解放又壓抑的進程中不斷地積淀著歷史“故事”,經常性地為我們提供理解人類歷史的邏輯和資料。

一、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基本模式

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是把認識歷史看做理解人類解放的工具,看成解釋并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途徑。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頁。這并不是說解釋世界沒有意義,而是要把解釋世界的能力轉化為改變世界的能力。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是按照社會的邏輯進程辯證地展開的,“邏輯的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通過對歷史形式的抽象分析來擺脫偶然因素的干擾,“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頁。。按照這樣的思維和邏輯認識人類社會歷史,馬克思恩格斯構建了獨特的歷史觀模式。

(一)歷史精神的思維模式

歷史意識是思想上的獨特表現,其中的歷史知識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特殊空間。歷史研究不僅是為了認識自身與先前事件的關系,也是為了認識自身與時空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都反對歷史研究中的偏見和主觀,他們以自己的創見和解讀提出一個嶄新的歷史分析模型。恩格斯在18 4 4年給馬克思的信中講道:“只要我們的原則還沒有從以往的世界觀和以往的歷史中邏輯地和歷史地作為二者的必然繼續用幾部著作闡發出來,那就一切都還會處于半睡半醒狀態,大多數人還得盲目地摸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352、592、670、592、593頁。造成“半睡半醒”和“盲目摸索”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真正地把握歷史精神,忽視了世界觀和歷史觀的唯物辯證性質,給歷史精神賦予一種永恒的思想特征,這種歷史研究模式是唯心的。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用歷史材料說明問題并提出具有深刻洞見的歷史理論,更重要的是在歷史觀中經常保持著思維的一致性、連貫性和啟迪性。在談到巴黎公社革命對法國歷史的影響時,馬克思說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靈活性,何等的歷史主動性,何等的自我犧牲精神!”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352、592、670、592、593頁。巴黎工人在法國革命中表現的歷史主動性既有從前人歷史觀中繼承的優秀精神,又體現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狀態的斗爭精神,正是這種主動性給法國革命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把歷史精神看成社會發展的靈魂,其中的主動性精神是解釋歷史規律和原則的必要形態,影響著歷史模式的構成與變化。這種主動精神是由社會的物質生產及現實活動決定的,人的實踐給社會打上深深的烙印并注入思想內涵,盡管一些物質內容受到意識的影響,但在社會歷史活動中,人的意識最初只是為了滿足基本需要而產生的調節社會的能力,這是構成“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頁。。一般的動物特性和特定的人性之間的本質差別就在于精神活動的內容。人在與自然界的關系中給自然界注入能量和意志,也就在歷史精神的形成中納入了自己的意志,歷史主體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闡釋歷史發展的重要內容,唯物史觀影響下的歷史精神的存在模式中,占主體地位的是“經濟前提和條件”,但“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352、592、670、592、593頁。,是歷史精神影響的特定模型。歷史研究總是帶有社會責任和人文責任,舊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模式是現代歷史研究的“最大障礙”,因為它“不僅很難拋掉學校里灌輸的那些歷史觀,而且更難搜集為此所必需的材料”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352、592、670、592、593頁。。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生產方式將各種歷史元素密切聯系起來,認為如果不能用系統思維從這些元素中抽象出具有一般特征的規律性內容,那么,所擁有的材料也不過是一堆僵死的文字匯集。唯物史觀思維中的歷史精神應該是對社會形態演化的客觀反映,其中的真正意義存于生產方式的轉變之中。

(二)歷史事件的闡釋模式

歷史研究中的解釋模式多種多樣,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闡釋模式的獨特之處在于把歷史事件的多樣性和主動性作為核心內容,由此揭示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其中,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活動是最具能動性的要素。恩格斯提出的歷史合力論把人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這種闡釋模式擺脫了唯心史觀和英雄史觀的思維局限,從人類歷史的大格局中將歷史主體的合力解釋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認為許多單個人的意志形成了相互交錯的力量,盡管在整個社會中有很多“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352、592、670、592、593頁。,但在“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律的”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352、592、670、592、593頁。,這是把歷史主體的力量解釋為能動存在的模式。闡釋歷史運動的規律是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關注點,以前的歷史解釋模式認為造成歷史之謎的原因是解釋的起點是否合理,以及自然科學規律能否在社會科學中同樣起作用,這些問題是闡釋歷史事件的基本前提??梢哉f,科學的歷史觀就是逐漸驅逐愚昧的歷史觀,對歷史編撰起點的定位決定著歷史闡釋的方向,關系到歷史解釋應該包括的內容以及歷史解釋的任務。如:歷史的起源和目標是什么,階級斗爭的實質是什么,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及最終歸宿是什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勝利的必然性在哪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此前無數傳記的精華,又以自己的卓識灼見對歷史事件作出全新的解釋,但他們并不是將歷史描述為純粹的觀念史,而是用可靠的思想把事實有機地串接起來,既把握歷史領域中某個時段的獨特性,又把握這些時代中的歷史時段蘊含的普遍性,把歷史解釋的任務定位在說明該領域一切客體所共有的品質,構成被解釋事件的不同行為主體和行為方式,都是通過這種整體構想和再現場景的方式進行闡釋的。歷史材料通常是一些堆積的素材,至于其中的內在關系及相互影響,需要通過合乎邏輯的闡釋來表達,從一些明顯分散的事件中描繪本應具備的綜合與統一,從而賦予歷史以抽象的本質,是馬克思研究歷史問題的重要思路。

(三)歷史研究的辯證分析模式

一是歷史研究目標的辯證分析模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歷史研究的目標在于通過解釋問題給后人以啟迪和借鑒,“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是密切聯系的。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的觀點時指出:“蒲魯東先生無法探索出歷史的實在進程,他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套怪論,一套妄圖充當辯證怪論的怪論?!?《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2、668、667頁。他認為,蒲魯東對歷史目標的認識是通過唯心主義的方式確立的,是在想象的云霧中發生并且高高地超越時空的。真正的歷史研究目標是在“既得”的或“已有”的基礎上實現的,它的確立不是烏托邦式的呈現方式,不是主觀發明的“神秘的原因即不合常理的空話”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2、668、667頁。,其確立既有主觀因素的作用,又有客觀因素的作用。在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關系及其演變的認識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現代無產階級是由資本主義社會鍛造出的與資本相對立的世界歷史性力量?!盁o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頁。而共產主義作為一個歷史階段,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中的重要目標。二是歷史研究方法的辯證分析模式。馬克思認為:“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頁。也就是說,每一種歷史研究,都是后人對前事的理解和評說,只能從后來的想象和思維中向前推理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而對于歷史事件的后果的認識,已經發生的包含著必然的內容,即將發生的包含著可能的內容。對于后者,不僅有歷史事件的影響,還要受到現實因素的影響,包括那些已經發生的事實所引起的環境變化?,F在的我們在實踐地回到過去,過去的先輩在歷史地走向現在,過去與現在總是在歷史與現實中遞進發展,是馬克思分析社會歷史過程的一種辯證方法。三是歷史研究內容的辯證分析模型。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分析模型中,經濟因素歸根到底是制約歷史發展的東西,歷史活動終歸是人的實踐活動,“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是在既定的、制約著他們的環境中,是在現有的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在這些現實關系中,經濟關系……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2、668、667頁。。歷史研究不能離開人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既定的環境設定了思考的空間,既定的關系設定了思考的內容,既定的事實設定了思考的方向。

二、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表現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是一個有機統一的體系,對經濟關系的認識構成其中最重要的支撐,對歷史意識(主要是社會的影響形態)的認識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任務,二者在社會發展中體現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互動理解結果。由生產方式影響的“語法”、由社會主體影響的“句法”,以及由歷史事件影響的“語義”,是馬克思恩格斯闡釋歷史方式的方法和手段。

(一)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理論形態

其一,經濟關系是歷史觀的決定性內容。社會的經濟關系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生產生活資料和彼此交換產品(在有分工的條件下)的方式”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2、668、667頁。,其中包含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它決定著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決定著氏族社會解體后的階級劃分,決定著社會的統治關系和不同階層中存在的奴役關系,也決定著國家、政治、法等等方面的存在狀況和運行狀況。這些方面大致可以看成是歷史觀形成的內部環境,而與之相對應的業已存在的地理環境以及從過去世代沿襲下來的社會關系,構成人類歷史的外部環境?;顟B的經濟方式構成歷史觀的重要因素,馬克思恩格斯追蹤歷史活動的軌跡并在其中注入理性活動的內容以及裁剪和修補其中的關系,所依據的是過往的事實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邏輯思想、哲學思想和社會思想都在經濟關系的觀照中顯映出來。其二,科學技術是歷史進程的標志性成果和力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科學技術是在自然領域中的知識轉化,意識形態是在社會領域中的思想變化,歷史應該是把人類從對社會的逐步接近中解放出來的重要認識工具。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科學技術進步史,科技的歷史就是滿足或反映社會發展需要的歷史,與之相聯系的其他因素的變遷也成為歷史進程中不能忽視的因素。其三,階級斗爭是撬動社會歷史演進的杠桿。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階級斗爭就像一根紅線貫穿于階級社會的發展的整個過程,成為構畫人類社會圖景的重要工具。與階級斗爭相聯系的暴力革命,是孕育出新社會制度因素和社會歷史的火車頭,歷史上的農民戰爭、宗教革命以及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革命,都曾有著改天換地的政治效應,革命方式甚至暴力革命是社會歷史的火車頭。其四,社會主體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能動性力量。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沒有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就沒有生產力、技術力量、革命力量等的充分發揮,就沒有社會歷史變遷的合力。其中各個方面對歷史的影響不是獨立地起作用的。社會歷史內容的基本層構中體現“合力”效果的各種“分力”,都對歷史構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社會發展合力與動力的維度看,恩格斯所說的“歷來的習俗就把一切調整好了”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頁。,是把歷史看成各種習俗的合力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提出的“兩個決裂”,也把社會變革的內容和要求擺在了社會主體面前,歷史發展就是社會主體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對社會發展做出的承諾和兌付形式,各種力量的合奏所演唱的歷史曲調,構成人類社會中多彩的跳動音符,缺少任何一個部分都可能是不夠完美的。

(二)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規律形態

在一些人看來,“歷史是由學者,即由有本事從上帝那里竊取隱秘思想的人們創造的。平凡的人只需應用他們所泄露的天機”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0、445、669、658頁。。這種隨機性的方式不是歷史規律的合理呈現,是在“永恒的真理”中為資產階級打造出觀念上的“平衡”,而沒有看到“資產階級生產形式是一種歷史的和暫時的形式”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0、445、669、658頁。,“調和矛盾”是其重要表現。但是,“世界歷史在沿著自己的道路前進,不去理會這些聰明而溫和的庸人”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0、445、669、658頁。。拿歷史人物來說,在特定歷史時期能夠起到特殊的歷史作用,這種特殊作用是在尊重社會歷史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出來的,“恰巧某個偉大人物在一定時間出現于某一國家,這當然純粹是一種偶然現象”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0、445、669、658頁。。

歷史發展的規律不是機械的或僵硬的形式,而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統一,“歷史方面的意識形態家(歷史在這里應當是政治、法律、哲學、神學,總之,一切屬于社會而不是單純屬于自然界的領域的簡單概括)在每一科學領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這些材料是從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維中獨立形成的,并且在這些世代相繼的人們的頭腦中經過了自己的獨立的發展道路”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0、445、669、658頁。。這種通過一定的材料認識歷史和闡釋歷史的方法,并不否定歷史規律的客觀性,相反,正是通過這種主觀能動性和人們的獨立思考,才有可能把大量的材料所包含的真相通過歸納、演繹的方式合理地呈現出來。在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中,原因和結果絕不是“僵硬對立的兩極”,歷史過程的規律性、必然性、客觀性、繼承性、不平衡性、多樣性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對歷史規律的理解方式決定著歷史解釋方式,一般的生產規律在具體的歷史創造中有不同的發展脈絡,在歷時態和共時態中把握人類歷史,是按照歷史規律來全面理解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方式。正如社會規律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一樣,社會發展階段也不是嚴格地按照嚴格的順序體現出來。

(三)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話語形態

一是歷史存在的“語法”。這里的語法是馬克思恩格斯敘述歷史問題所遵守的原則,是描述歷史事件所采用的方式。歷史不過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的行為結果,人的精神存在是由物質生產活動所決定的思想形式。這種語法決定了生產的本質是由人的物質利益決定的,物質利益是歷史敘事的核心內容,人的實踐是這一語法規則的通用表現。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敘事的最通俗形式,這一“語法”規則決定了敘事方式的科學性和方向性,由此決定的敘事形式在歷史合力論中呈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決定著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敘事的基本特色。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這一“語法”有了進一步闡釋:“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產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他們已有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這種生產方式不應當只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加以考察。更確切地說,它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520頁。。這個“語法”的基本功能是凸顯歷史研究中的唯物主義內涵和辯證法思想,使一定社會中的物質世界、人類意識以及生產方式按照這一“語法”規定的語序來敘事和表達,“人類的歷史”以及“工業的交換的歷史”是這一語法結構中的必然內容。這個語法系統中,分工、勞動、創造、商品、異化等都是基本的理解要素和將很多語義串接起來的話語符碼,包含著對國家發展動力的解釋方式,特殊形式的國家實際上是特定階級的利益表達,就像社會整體普遍利益的表達方式。

二是歷史存在的“句法”。這里講的句法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材料蘊含內容的排列方式。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唯有通過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范疇提供的具有意義的句法形式,才能對社會的階級和階層變化做出客觀的描述。其中,經濟基礎規定了一個句法線索,上層建筑規定了另一個句法線索,當兩種方式按照正常的形式延伸時,就可以按照句法規則來解釋人類歷史的變化。這樣的歷史分析系統中,通過句法原則賦予整個歷史過程以普遍意義和重要性,而且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描述形式也不應是機械性的,其中的句法表達不僅帶有靈活的辯證形式,也帶有積極的因果確定性?!叭藗冊谧约荷畹纳鐣a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頁。辯證法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敘事“句法”的重要工具,當人們將自己和外部世界以辯證方式相聯系的時候,人們始終把自己擺在能夠解決問題的層面上,歷史進程中的每一個重大問題,都是站在辯證立場上得以說明的。馬克思恩格斯通過辯證方法來呈現社會歷史的內在關聯,其句法形式就是以客觀性來分析解釋歷史內涵和本質。

三是歷史存在的“語義”。這里的語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事件的闡釋方式,歷史學中存在很多因不同現象或不同實踐認識而造成的特有解釋方式,史學家可能因不同的解釋模式而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歷史存在的“語義”表達差別?!罢Z義”的豐富性一方面使得歷史敘事呈現出多彩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會造成邊界不清的混沌形式,歷史哲學的完全概念化的“語義”,與編纂而成的編年史的“語義”,都使得社會歷史具有片段性和機械性特征。在歷史存在的“語義”上,悲劇或喜劇的解釋方法是對社會發展的歷史闡釋,所表達的根本性結構關系是對立統一以及諸階段之間的唯物辯證內容,社會形態和社會事件決定了歷史闡釋的“語義”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在描繪現代資產階級的發展時,采取的語義形式是辯證否定的,他們認為資產階級不僅是封建社會的掘墓人和反對者,也在自身的發展中鍛造了自己的反對派并成為自身的掘墓人,它在自身的發展中孕育著消解自身的力量和種子。資本主義社會中積累的毀滅性力量以及孕育的新社會因素,“將由所有階級一切被異化的成員構成,他們通過資產階級本身最有效率的成員的剝削行為,被降低為純粹‘商品’的地位,也就是說,降到非人類的或自然的地位”3[美]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陳新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390頁。。這種語義顯然是在階級斗爭層面上表達的,當馬克思恩格斯通過這樣的語義把歷史描繪成一部悲劇史的時候,也把無產階級的歷史置于一個宏大的喜劇結構中,這種語義包含的喜劇情節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延伸,盡管在最初的劇幕中是個別無產階級與個別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但在無產階級作為真正革命階級來解決“歷史之謎”的過程中,其“語義”和“語法”最終都聚焦在人的解放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上。

三、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運思方式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歷史進程既有量變又有質變,歷史活動既有生產資料的變化又有生產方式的變化。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引起生產關系變化,階級力量消長引起社會結構變化,在社會運動史、階級關系史、思想支配史等方面綜合地表現出來,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運思方式的基本表現,推動和實踐這種互動的是人民群眾,階級斗爭、科學技術、社會革命、思想文化等都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重要內容。

(一)社會發展史的集中體現:商品活動、資本運動以及社會運行

商品是馬克思分析歷史問題和社會形態重要切入點,勞動價值論是理解一切社會中具有同質內涵的物質生產形態的基礎,剩余價值的生產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及其走向滅亡的前提。馬克思認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單位”或“細胞”,商品的歷史發展以及交換形態是不同歷史環境中客觀關系決定的,物質形式的多樣性和價值決定的統一性,構成具有因果聯系的外象和內象,就像歷史存在的可變的社會形式和不變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一樣,商品世界的無數元素排列出無數的商品序列,與此相聯系的貨幣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充滿荒謬性。這種歷史發展使得表面上對社會無用的黃金等被確定為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馬克思在對“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揭露了這種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極端表現,從社會歷史的現象層面向深層意識推進,對價值表現形式的辯證分析中包含著對社會不同歷史階段及其演進動力的理解形式。歷史的進程就是不同社會類型的演進過程,社會形態變遷方式與價值形態演進形式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其中的意義與人類勞動凝結商品的真實意義和價值一樣凝結下來。在馬克思看來,一切商品真正的價值內容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社會歷史也是如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表達的歷史觀包含著一個必然趨勢,即從經濟危機引起的矛盾揭示出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這一歷史趨勢的解釋方式與《共產黨宣言》的所論述的“兩個必然”是異曲同工的,后者通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诮洕A是社會發展的首要動力的認識,這種歷史觀的闡釋模式在思想形式上是遞進發展的,真正的意義存在于生產方式的變遷之中。馬克思對歷史過程的形式和內容都做出了辯證分析,關于歷史的形式和內容中都有獨到的解釋方式,并作為一種普遍的歷史意象為深入理解歷史發展提供了理據。馬克思認為,在歷史的悲喜劇中,不同的演員在不同的場景中進行著不同的活動,奴隸和奴隸主、封建貴族和農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注定是不同歷史階段的主宰或過客,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歷史既給無產階級提供了一種磨難,也為無產階級提供了很多機遇,獨特的階級稟賦要求無產階級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歷史使命。

(二)社會關系史的主要線索:階級變遷的脈絡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

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強調辯證分析方法,這一思維方式在解釋歷史事件中有較多的表現形式。歷史地看,私有制、分工、階級是密切聯系的。分工的歷程也體現了生產方式變遷的歷程,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分裂原因也可以從這里得到說明。公眾利益“首先是作為彼此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582頁。,這是意識形態產生根源和與不同階級相聯系的根本原因,意識形態總是帶有特定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痕跡,但由于過去的一切歷史觀忽視了這一現實基礎,就把歷史看成了與歷史過程毫無聯系的附帶因素,“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的發展過程了”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582頁。。在描述階級斗爭的歷史時,馬克思恩格斯把階級斗爭看成社會發展的一根紅線,對人類社會的階級斗爭、1848年革命中的階級斗爭、法蘭西階級斗爭等的認識是由遠及近的,過去的事件為后來的事件提供了借鑒和經驗,革命中的傳統總是通過時代的進程被轉化和繼承下來。恩格斯從社會歷史的層面來理解悲劇沖突的實質,他曾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頁。。悲劇具有歷史的真實性,是歷史地、具體地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悲劇的事件和人物是一定歷史的現實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悲劇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和人物都能成為悲劇的對象,能成為悲劇對象的,只是符合歷史的必然要求,在歷史上具有合理性或至少還沒有完全喪失合理性的人物和事件。馬克思認為,經濟斗爭中的悲喜劇必然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重演,1848年革命運動是一個悲喜劇,對無產階級的積極作用是造就一個“團結而堅強的反革命”,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敵人”。

(三)社會觀念史的思想寄托:意識形態發展歷程及其未來形態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表達了認識歷史問題的基本立場,一切歷史觀盡管不可避免的帶有主觀特征,但在根本上依然是真實事件造成的歷史意義的反映。在一些舊哲學家那里,由于顛倒了歷史主體的位置關系,由于顛倒了歷史進程的因果關系,把“后來的”強加于“先前”,把“無”說成“有”,把“事實的”歷史說成“觀念的”歷史,使歷史變成了意識的產物。意識形態的變化歷程也反映了統治階級思想支配的歷程,“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370頁。,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中占據思想上主導地位的宗教,資本主義時代在思想上占據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它們在各自歷史上決定著各自的面貌。這一現象需要通過該時期的生活條件以及由這些生活條件決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來說明,歷史變動中最重要的和決定歷史面貌的又是政治變革,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一切歷史現象“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明”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頁。。歷史上的意識形態總是對現實社會的意識形態產生影響,“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頁。,也造成了歷史觀中的學人思緒經常受到歷史傳統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進程以及社會形態的描述也是客觀辯證的,他們既承認社會發展的連續性,也承認社會進程的飛躍性,他們在對歷史上事實做出客觀分析之后,還對未來發展做出科學預測。恩格斯曾指出:“共產主義不是一種單純的工人階級的黨派性學說,而是一種最終目的在于把連同資本家在內的整個社會從現存關系的狹小范圍中解放出來的理論。這在抽象的意義上是正確的,然而在實踐中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370頁。共產主義是工人階級的理想,它有著強烈的階級性。馬克思恩格斯批判意識形態的虛假性,但又承認這種“虛假的或表面的動力”的影響,也承認它在經濟因素的決定下對社會歷史起著作用。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依照社會思潮和流派的存在狀況和歷史序列做出前后連貫的分析,對其中的銜接關系和突躍狀態做出的歷史刻畫,使人們認識到共產主義思想的出現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

四、結語

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有兩個重要層面:一是共時性的分析基礎,經濟關系和上層建筑是具有普遍時效的理論;二是歷時性的分析方法,邏輯分析和歷史分析作為一種靈活性的手段,經常表現在對具體歷史事件的描述和敘事上。將自然史和社會史加以比較并區分開來,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突出特征;對歷史進程中人的解放以及未來發展的關注,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總體目標;為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未來做出規劃和論證,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重要內容。通過物質利益和經濟關系考察社會歷史,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視角和出發點,社會沖突的原因、社會融合的結果以及社會變遷的動力,都可以從其中找到根源。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辯證思維、方法選擇、敘事內容等,對于我們正確認識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都具有指導作用和方法論意義。

猜你喜歡
歷史觀文集人民出版社
《熊鐵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郭漢城文集》簡介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習近平的歷史觀
抉擇
人民出版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