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增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路徑新探

2024-01-21 22:18芳,何

胡 芳,何 洋

(四川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理論是實踐的產物,思想是時代的召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必然面臨新問題,需要作出新調整。一方面,意識形態工作必須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不斷革新,根據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對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西方國家以全球化交往為載體,企圖主宰世界的“藍圖”沖擊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整合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需要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與“我國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的相互交織、相互融合的新形勢中始終保持引領力與凝聚力?!罢J同”是心理學名詞,本質上是指不斷強化“我是誰”的身份認同的心理行為過程的構建。當前關于意識形態認同的研究側重于“政治暢言”,而缺少“心理描繪”。學者們主要從政治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本身,或將認同與國家、民族、政黨等結合,抑或是從認同的重要因素——思想、情感、利益等方面綜合探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塑造思路,不同領域學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也呈現出差異性與多元性的特征。跳出傳統的思路,回歸社會心理學,研究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問題是科學把握問題意識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叫人口服心服”[1]387,而這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構建過程。人的某種精神的形成是“知、情、信、意、行”諸要素的辯證運動與均衡發展的過程[2]120,在新時代如何增進“認同”要從“知、情、信、意、行”的要素中探究。其中“知、情、信、意”是社會成員心理活動的四個環節,涉及認同意識的培育,“行”則是心理認知的實施與結果,關乎意識形態建設,五個環節相互促進與轉化,在授知、育情、堅信、強意、踐行行為路徑的引領下,不斷塑造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理性認知、情感維護、堅定信仰、自覺意志與行動自覺。

一、授知——以構建多陣地的意識形態傳授體系為方法推進認知認同

意識形態認知認同,是指人們對社會一定的思想理論體系的學習、接受和主觀同意,包括感性認同和理性認同兩個階段。當前意識形態在理論創新、教育傳播等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弱化了人們的思想認知。培養認知認同是增進意識形態認同的重要思想前提,必須根據時代條件與環境的轉化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受眾需要的契合,以論證現行生活與統治合理性闡明意識形態“是什么”,通過教育塑造社會成員的理性思維和價值判斷,從感性認同上升為理性認同,并通過調控傳播場域進行有效的意識形態認知傳遞,以多陣地攜手共建的意識形態傳授體系推進社會成員的認知認同。

(一)以現實論證滿足人們對意識形態“是什么”的理論期待

人們對某種意識形態產生認同之前,首先要對其有一些一般性的認識和了解,即感性認識階段?!安皇且庾R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3]525,意識形態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是人們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和反映,其之所以被認可是因為能夠“對階級統治和現實社會關系的合法性合理性論證”[4]114,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民對于社會發展的期望和追求。因而在中國要促成人民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感性認識,最關鍵的是以與時俱進的理論為現行治理體系和生活合理性提供論證,即包括由一整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所構建的美好社會的觀念圖景以及實現其目標的手段、途徑、方法的理論“徹底性”,滿足人們對意識形態“是什么”的理論期待?!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3]11,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是培養認知認同的重要理論前提和實踐論證。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既不是一種意識形態幻想,也不是僵化的教條,中國共產黨一直以科學的理論態度、銳意進取的理論勇氣、先鋒的理論實力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繼承、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其中國化時代化,永葆科學性與真理性。對人民來說,生活式的理論闡釋比單一的邏輯歸納更具有親和力,現階段某些意識形態理論會以一種學理性的姿態呈現,與人們生活化、世俗化的理論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關乎人們利益的現實問題的及時解釋性回應?!艾F實的人”的利益與其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追求息息相關,指向對未來發展前景的憧憬和期望,執政黨通過創造具有生活化氣息的、此岸性的、微觀濃縮的,例如“兩個一百年”“三步走”“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等概念對現行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提供解釋、論證和價值支撐,為其執政地位的合法性合理性提供理論論證,為個人、社會發展的未來方向提供理論指向,在提高馬克思主義對人們親和力與凝聚力的基礎上,使廣大人民群眾以一種“應然”的態度來認同穩定社會良序運行的馬克思主義。

(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理性認同”的關鍵性作用

意識形態的理性認同是人們理性思維和價值選擇的結果,具有間接性、深刻性、全面性和一定的穩定性?!肮と吮緛硪膊豢赡苡猩鐣裰髦髁x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5]317,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與人的理論素養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和自覺發展呈正相關,在其營造的社會環境中,人類主體能夠從感性走向理性、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自為走向自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一些錯誤思潮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重要陣地,現階段以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引領力和凝聚力為主要導向。但其似乎陷入了一種誤區:意識形態工作常常把其對象客體化,運行過程處于斷裂狀態,即宣傳者與接收者之間是單向運動,缺乏互動和信息反饋[6]19-21,現今社會存在的脫離實際的概念化、教條化以及邊緣化等問題一定程度上片面地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局限在理論與書本層面,忽視人的主體地位和社會經驗實際。但認同實際上是主體主觀上的同意,是一種“理性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人成為社會人”的過程與載體,其必須與意識形態受眾的主體性需求與思維方式相匹配,從“理論”走向“實際”、從“單向灌輸”走向“雙向互動”,塑造人們的理性思維和價值判斷,在不斷提高人的理性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發揮引導認同的作用。沒有任何一種社會制度會天然地成為最有利于人發展的完善規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也是如此。人是擁有自我意識的個體,理性思考后的主動認同更具穩定性和深刻性,隨著理性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解和認知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理性和完備。

(三)有效調控意識形態傳播場域

一定的意識形態認知,總是要通過適當的宣傳進入到人們的頭腦中。社會輿論工具是傳播信息的一種物質媒介。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并逐漸傳導到意識形態領域,這就需要“立”與“破”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批判舊的、錯誤的意識形態中通過構建強大的傳播場域,形塑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其認同。一方面,黨需不斷推進輿論場域信息化大眾化,以夯實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黨在意識形態的主導權上要“硬”,牢牢掌握在手中,不能弱化、虛化、泛化,落入旁人之手。一些消極錯誤思潮充斥于民眾的生活之中,與主流意識形態爭奪傳播場域,黨必須揭開錯誤思潮的偽裝,利用社會輿論工具對錯誤思潮的樣態、特征以及作用的機制作深刻的剖析,同時鼓勵公眾以理性和批判思維來審視錯誤思潮,在激發思考的過程中增加公眾與傳播場域的互動性。在信息化時代,意識形態傳播重要場域的主流媒體的生存空間被擠占,一定程度上影響意識形態認知的傳播效度。如何增強主流媒體的公信力,關鍵還是要通過事實打造信任口碑,用真話對群眾講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看”“怎么辦”,不斷拉近輿論工具與民眾之間的距離。信息化時代意識形態工作須跳出傳統的思維定勢,在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上狠下功夫,利用新的網絡平臺實現有效的互動和民意接收,增強傳統輿論場域的親和力和信息說服能力。另一方面,黨需充分利用新型傳播場域,以引導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問題值得高度重視,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7]40。網絡與新媒體增強了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仍有一些負面熱點話題、謠言虛假內容等紛繁冗雜的信息在網絡傳播,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引導力。黨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網絡綜合圖像、文字、數據、音頻等信息交流方式集聽覺、視覺于一體,能夠以感性思維調動廣大民眾的興趣,對智能場域進行有效調控,能夠達到將主旋律、正能量等積極正面的思想充盈網絡生態以引導意識形態認同的目的。同時,還要提高駕馭算法、大數據分析工具等科技的能力,揭露和防范不法勢力的惡意傳播、煽動,提高網絡空間的準入門檻,為主導意識形態價值引導社會輿論提供技術支持。因此,在意識形態傳播領域“推陳出新”的過程中,意識形態認知能夠有效傳遞給社會大眾,使全體人民在思想領域緊緊團結在一起。

二、育情——以個體與共同的有效連接為橋梁培育情感共鳴

情感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是認識轉化為行為的催化劑,一經形成便達成相對穩定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情感認同是人們在認知的基礎上從心理層面萌發的對意識形態的親近和接受,能夠內化為自身堅守的信念,并外化為行為實踐?!拔幕絹碓匠蔀槊褡迥哿蛣撛炝Φ闹匾慈盵8]53,共同的文化是激發情感共鳴、構建社會共同體的重要基石。

(一)營造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社會文化氛圍

意識形態是一定利益集團、階級或階層的思想體系,是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利益理念的反映,它們“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3]552。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無產階級利益的觀念體系,以普遍意義的思想呈現,具有真實性,它必然通過闡明群體的利益取向,使每個成員都能認識到個體與整體之間休戚與共的關系,以喚起強烈的聚合和認同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構建社會文化氛圍、開展儀式慶典活動來達到目的?!拔幕泴嵙υ诤艽蟪潭壬媳憩F為民族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9]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著“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國家的富強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是個人全面發展的條件,個體的利益只有在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實現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尊重和滿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11-1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源泉,是培育情感認同、構建社會共同體、統一社會思想和行為的重要載體與催化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民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中,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在理論與現實的有效連接中實現主流價值認同。除了文化創造以外,還需要儀式和典禮強化氛圍、增強組織影響力,通過開展國慶聯歡活動、春節聯歡晚會、閱兵儀式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傳播主流價值,營造意識形態的認同氛圍,逐漸加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度?!皬那案鱾€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10]84,但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等——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最終目標的共同文化價值理念,彌合了以往“意識形態”和“現實的人”之間固有的鴻溝,使個體與集體取得了互相適應的形態,在營造將個體利益展現在共同利益的文化氛圍中不斷激發人們的情感認同心理。

(二)發揮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文化傳播功能

意大利共產主義者安東尼奧·葛蘭西在其著作《獄中札記》中將知識分子分為傳統知識分子(指與社會現實相脫節,醉心于理論與知識,而無法承擔起組織社會職能的知識分子)和有機知識分子(指與社會集體保持緊密聯系,能夠表達他們的集體意識的知識分子)兩類,并提出無產階級要培養自己的有機知識分子。一方面,要用思想的先進性和理論的徹底性教育和引導傳統知識分子,另一方面,要使其在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情感之間發揮關鍵性作用,成為連接黨與大眾的“樞紐”?!坝袡C知識分子”與特定歷史集團和人民群眾聯系的雙重有機性,在現代社會,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表現出來的是政治性與公共性的特質,更多強調的是其“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屬性以及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共自覺。這種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生長于群體之中,與人民群眾有著深刻的情感聯系,但同時又具有較強的人格獨立性,不被某些利益所裹挾,并且能夠自愿、主動地承擔責任,具有文化和政治自覺,通過在所屬的社群中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去引導群體認同,因而能夠在先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現實社會中,一部分傳統知識分子往往無法承擔教育與引導的作用。因而,首先,必須通過引導培養傳統知識分子的政治自覺與擔當意識,使其深刻體悟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宗旨,主動承擔其在現實社會中的教育與引導責任,在進行大眾文化啟蒙的基礎上,基于與人民的情感聯系,能夠以比較合理的方式傳遞主流意識形態觀念與意志,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的常識。其次,大眾遍布于社會各個角落,需要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加速先進思想的大眾文化啟蒙。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是生長于群體之中的“發言人”,能夠在群體中以自己的態度引領社群的情感走向,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情感認同的強度。最后,基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共自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統治階級主導的意識形態作出再闡釋和科學解讀,將先進的文化理念傳遞給社會大眾,使之在理解主流意識形態“共同性”基礎上以自愿的同意形成集體意志,以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與感召力。文化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意志的代表,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統治階級的意志就是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無產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性與共同性的屬性促成的先進文化的傳播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大眾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充分發揮文化激發情感共鳴、凝聚人心的作用。

三、堅信——以在共時性比較中突出優勢為依托夯實社會主義信念

信念是連接認識與行為的樞紐,一定的意識形態認知,經過人們的理性選擇與情感激化轉化為信念后,人們便會堅貞不渝地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懷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11]23。夯實社會主義信念,可以借鑒心理學上的“對比效應”理念。巧用“對比效應”,將我國人民置身于世界大局中,切身體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發展觀念、行為上的差異,從而在這種共時性比較中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顯著性優勢基礎上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一)以提升“批判”能力揭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滲透的本質

“經濟全球化過程不僅是一個經濟過程,而且是一個伴隨著意識形態多元流動的政治過程”[12]91,隨著中國各方面的迅速發展,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的滲透出現了新的特征:利用強大的網絡塑造社會輿情,利用情感挑動渲染“后真相時代”,利用學理性包裝“普世價值”,利用熱點設置負面議題,利用文化產品滲透“意識形態景觀”。面對資本主義經濟上的“暫時優越”以及意識形態的斗爭,部分對國家發展歷史以及全球化實質缺乏透徹和規律性認識的人,往往以視覺化、表層化對比為依據,會產生一定的沖擊和動搖。

“顏色革命”“和平演變”“冷戰思維”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企圖重塑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手段,在經濟全球化交往中,他們將所謂的“自由、民主、平等”包裝成“普世價值”強加給社會主義國家,意圖消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是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思想和機會主義流派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意識形態的階級性決定了其必然要同與其立場不符的錯誤思潮和意識形態作斗爭。面對西方的文化霸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通過所掌握的國家機器和各種宣傳輿論工具批判、排斥、抵制其他消極意識形態,在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上揭示西方意識形態的侵略性、遮蔽性和霸權性等特征。同時由于發達國家掌握著技術傳播的優勢,因而在更大程度上能夠將思想傳播到世界上各個地區、角落。在信息化時代,講好中國故事要將大數據、算法等科技作為“武器批判”,打造“傳播資源優勢”、提升數據上的“算法優勢”。對于一些國家將文化產品作為意識形態的隱蔽式滲透手段,傳播與我國主流價值不符的觀念,例如,以一種虛擬的個人英雄主義形象的自我異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人民創造歷史的價值理念背道而馳,面對這樣的文化產品消費符號滲透,要以與人民具有情感及歷史聯系的優秀文化傳統為主要內容,以不斷提升文化作品質量和深化文化內涵為依托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和事業。面對不斷展現出新的特征與趨勢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滲透,要始終保持理論與政治清醒,在對比、批判與重塑中展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魅力。

(二)以踐行“共同”價值展現國家“好形象”

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以共同價值凝聚各國共識,解決由于信息交流逆差造成的國際形象問題,社會主義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交往理念,主觀上理論要科學地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客觀上實踐活動要趨向理論價值。在世界范圍內,中國堅定踐行“人類命運與共”的理念,國際援助、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基金會等體現“共同利益”的現實實踐折射出社會主義不同于資本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的取向,在國內外人民對社會主義親近與認同的基礎上展現了更宏偉的大國形象。認同與利益之間存在著一種互動關系,利益能夠凝聚共識、引導認同。在與資本主義的橫向對比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頻頻爆發金融危機,為了自身利益挑起爭端,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以自身發展利益引發世界的不和平。而中國一直致力于擴大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為世界提供如“一帶一路”倡議、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有效議題和方案,始終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的有效實踐。實踐證明,“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深刻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整體主義價值觀,形成于我國經濟制度、政治制度之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思想根基,在面向世界的發展中,顯示出巨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13]216,越來越廣泛地得到世界許多國家和民族的關注、認同、贊賞。中國發展觀念與行為呈現出來的“共同”價值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統一,在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基礎上提升了中國形象,人民在這種共時性比較中經過理性思考與衡量后的社會主義信念更具穩定性、執著性。

四、強意——以維護利益與增強信心為重心強化自覺意志

意志來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這兩個因素,而心理健康與道德是相互聯系、支持的關系。概言之,人民整體社會心態健康,且利益得到實現必然會使自己的意志向維護其利益的執政黨意志靠攏,也就是發展為自覺認同執政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更加需要在增進認同的過程中強化意識形態的驅動力,并以積極的社會心態調動個體的意志力,使堅定信念上升為自覺意志,且堅決維護指向行動。

(一)在不同群體利益的映照關系中強化意識形態的內在驅動力

在唯物史觀視域下,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物質利益是核心問題,概言之,“‘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盵3]286“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4]82。隨著人民生活整體邁向小康水平,影響其意志的根本利益問題在當今社會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如利益以及資源配置的公平正義問題。要充分發揮意識形態對人民行為的內在驅動導向,必須以解決好社群間的資源分配與利益問題為突破點,構建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打破信息和資源壁壘,有效推動資源的流動與共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主體涵蓋不同群體,影響不同群體對其認同的利益因素是多元的,必須根據時代與環境的變化滿足不同群體的真正利益需求。例如,就業與權益保護問題是大學生群體的首要利益問題。為緩解就業形勢壓力,在供給側,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就業質量和水平;在需求側,為企業和機構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強他們的吸引力。生活與生存是步入社會的青年群體的首要壓力來源,通過完善收入分配、改善勞動條件等擴大他們能獲得的實際利益。再如,國家與社會的保障是老年人群體的主要關注點,通過構建全方位、全覆蓋的養老保障體系滿足他們對生命健康的需求……中國共產黨兼顧不同主體的利益需要,不斷解決在新時代呈現出來的利益失衡問題,在匯聚利益共識的基礎上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人的心理以及行為驅動作用,使主體意志向自覺維護傾斜。

(二)以穩固社會積極心態充分調動個體意志力

社會整體的心理健康表現為社會心態,人的情緒和心態,能夠充分發揮調動意志力的作用,使其成為生活中穩定不變的因素。當今社會總體是積極向上、健康的,但在社會壓力等各方面因素作用下,一些人喪失了社會歸屬感,生存與發展失去了精神動力與寄托,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更加需要建設具有慰藉和引導功能的主流意識形態以穩固社會心態。從心理學角度看,積極心態是鍛煉意志力的重要前提,道德行為是自我意志選擇的結果,意識形態能夠超越現實局限而預見未來美好生活的理想性,從而將個體的聚合心理不斷轉化為追求的信念、自覺的意志和統一的行動。在建設具有強大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過程中,中國的兩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描述了需要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向人們展現了社會主義的燦爛前景,并且與現實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息息相關。將這兩大理想通過宣傳與個體的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價值導向與行為驅動的作用,個體就形成了對意識形態的堅定信仰和行動自覺。進一步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建立有效的社會心態反饋和疏導機制是穩固社會心態的重要保障。政府廣泛利用宣傳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例如,對于突發事件對社會群體的心態影響,可以形成線上線下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心理干預和疏導機制,強化個體的社會歸屬感與認同感,在社會“有所依”的狀態下形成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定意志力。

五、踐行——以增強黨的行動感召力為導向落實行為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知”與“行”是相輔相成的,“‘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15]48,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最終要從認同執政黨的合法性與政治權威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凸顯出對黨和國家的維護。執政黨發揮具體實踐、政策工作等的論證和引導作用,推動政治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理念認同轉化為務實成果,不斷增強行動感召力,促使人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切實做到“兩個維護”、堅定“四個自信”。

(一)充分發揮黨員干部榜樣示范的社會趨同與助長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要對意識形態工作負總責,切實肩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白鳛橐环N‘軟實力’,意識形態的根本動力在于大眾認同的強烈程度和他們不同職能的有效性連接?!盵16]16-21+39在“為人民服務”“人民至上”工作理念的熏陶下,黨員干部易成為“思想和行為先鋒”,對全社會的道德建設起著無形的示范作用。如果黨員干部言行一致,道德引領的效果就會好;反之如果黨員干部不能有效發揮黨員的道德示范與行為引導的效果,就會失去人民信任的“基石”。因而,黨員干部要不斷提升自身行為與職業理念的統一能力,縮小現實引領與人們對其職業期待的差距,努力成為榜樣示范,在人民將對其政治信任轉化為具體實際行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社會是個人產生與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個體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群體的影響,在群體中處于先鋒模范地位的代表“群像”的引領下,其他個體會受到效應與感染,從而將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趨向于模范榜樣,同時由于個體在群體中受到群體評價與激勵等因素的影響,能夠充分調動其行為實踐的積極性。榜樣教育是我國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各級黨組織要充分認識榜樣選樹的重要意義,圍繞社會現實與未來理想來選樹榜樣,將先進典型樹立為行業“旗幟”、通過開展榜樣表彰和先進模范“進學?!薄斑M企業”等活動,營造榜樣示范的社會氛圍,凝聚學習榜樣之心,增強為社會現存秩序服務的行動感召力,達到社會需求與個人追求的有效統一,促使人們在學習與教育的環境中將崇拜轉化為行為、將信任轉化為實踐。

(二)以社會全方位進步的有效實踐提升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也是黨選擇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作為指導地位的根本文化制度的最基本緣由之一。馬克思主義集思想成果、社會理想、革命學說為一體,具有實踐指向性,即在不同的社會實踐中,發揮著巨大的指導作用。隨著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一詞對現實社會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群體的利益期待需要在更大范圍中、更全面的層次上得到滿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并不意味著只有經濟才能影響上層建筑的發展,在馬克思看來各種生產關系構成了社會中的經濟結構,它們的健康與否論證著意識形態的科學性。意識形態作為思想上層建筑指導著黨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社會等多方面工作,因而要通過不斷推進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多方面建設,提升其對人民行為參與的吸引力。從根本上說,意識形態認同引導機制發揮作用的根源在于用意識形態指導實踐、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最大限度地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生產關系層面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在這種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氛圍中產生吸引力與凝聚力,促使人們將對意識形態的認同心理轉化為行為實踐,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三)以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

無產階級的先進性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的權利。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爭取自由的解放服務,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因而中國從誕生以來就承認人民是社會中一切活動的主體。認同的核心問題是“我是誰”的問題,在人民親身參與政治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充分保證人的主體地位,促使人民不斷認同,通過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民主”的向心力和聚合作用,增強人民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叭^程人民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有效的社會實踐,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新形態。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確定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一項重要內容,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17]37作出全面部署與規劃,這種參與主體全、覆蓋范圍全、民主流程全和參與內容全的民主有效保障了人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化手段與民主參與的結合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2023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切實肩負起舉旗幟聚民心、防風險保安全、強治理惠民生、增動能促發展、謀合作圖共贏的使命任務?!盵18]我們黨要充分發揮網絡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利用其擴大與健全民主參與的渠道和途徑,堅持網為民服務,通過利用網上政府電子政務以及各種網站、論壇等實現信息的雙向互動,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留言等方式表達個人意愿、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從而顯著提高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凝聚思想、匯集認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民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人民服務”的有效性,在這種有效民主程序的保障中積極投身實踐。

綜上所述,從“知情信意行”視域出發探討新時代增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路徑,實現了心理塑造與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結合,“授知、育情、堅信、強意、踐行”是培育理論認同感、增進行為實踐力的科學性、現實性路徑。在推動把政治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把理念認同轉化為務實成果的過程中,人民從心理層面建立起來的對偉大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更具有深刻性、穩定與持續性,也更具有實踐導向性,使人民在不斷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與現實生產力一同形成促進社會發展的合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