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安全背景下成都市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路徑分析

2024-01-21 09:51夷萍
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6期

摘? ?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的重要指示之一,它為四川糧食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成都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五要素仍處于中等水平。在新的政策環境下,成都市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的瓶頸問題主要有: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亟須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嚴重與種糧主體缺位的現象亟須改善,高標準農田利用效率和種業高質量發展亟須增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機制不暢亟須突破,糧食等農產品流通體系和產業鏈融合度亟須提升。成都市進一步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還需全鏈拓展糧食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提升糧食產業復合功能價值,搭建現代化糧食流通網絡體系,鼓勵調動糧食生產主體種糧積極性,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健全農業保險機制。

關鍵詞:“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中圖分類號:F307? ? ? ? 文獻標識碼:B?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6.006

文章編號:1009-6922(2023)06-41-08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是促進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實現國家富強的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丁笆奈濉蓖七M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立足解決我國人民吃飯的問題,提出“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作為頭等大事,既保數量,又保多樣、保質量,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1]的戰略導向。四川是我國的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其中成都農業條件優越、物產豐富,擔負著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時代重任。要實現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的目標,關鍵在于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為此,近年來成都市研究制定了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落實鄉村振興“1+5”一攬子政策,以實際行動從耕地保護、種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數字科技等方面堅決守護都江堰精華灌區優質糧田,并以“十化同步”提升建設好“一帶十園百片”,突出糧食生產的規?;?、服務的社會化和效益的多元化。但成都市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仍面臨著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種糧主體缺位、農業科技轉化與應用機制不暢、糧食產業鏈融合度不高等困境,本文針對所凸顯的問題提出建議以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狀

四川省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糧食主產省份,擁有較為豐富的土地、水能、煤炭、天然氣資源,素有“天府之國”的雅稱。特別是成都地區,擔負著國家糧食儲備的重要角色。2020年,四川省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川糧油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提出,按糧食年產能3億斤的要求,在全省范圍內選定90個縣(市、區)劃定為糧食生產重點縣,其中成都平原經濟區范圍內就有34個縣域單元入選糧食生產重點縣[2]。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的要求,成都要建設“一帶十園百片”的“天府糧倉”核心區:以中心城區環城生態區為主的環城十萬畝糧油產業帶,以鎮級片區劃分成果為主的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10個以上),以鎮(街)為片區突出優勢特色產業的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園)區(100個以上),主要種植水稻、油菜、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以此形成成都“糧食網絡體系”[3]。

(一)糧食生產自然產出現狀

1.耕地資源。成都處于成都平原的主要核心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耕地資源,地勢平坦,既有地帶性黃壤、黃棕壤、紫色土,也有非地帶性潮土和水稻土,耕地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屬于宜農土壤。據202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顯示,2020年成都全市耕地總面積約為497.99萬畝,與2010年第二次國土調查數據638.79萬畝相比,10年間減少了40%左右,情況不容樂觀[4]。同時,成都市2021年糧食總產量為230.6萬噸,降至全省第七,從市外調入糧食634.2萬噸[5],糧食自給率處于全國中下水平,與天府之國、產糧寶地的身份并不匹配,糧食自給形勢嚴峻。

2.水資源。成都地處岷江和沱江流域,兩江干流穿越市境,流域面積分別占55%和45%,水量豐富、水質優異,洪枯變化亦較小。同時,地下水資源豐富,埋藏深度較淺、含水層厚度大,便于開發利用。再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條件優越,水資源利用效率高。

(二)糧食生產要素投入現狀

糧食生產需要投入多種要素,各生產要素的投入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勞動力、農業機械動力、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農藥化肥使用量、農村用電量直接影響糧食生產。表1是近10年成都市糧食生產主要要素投入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近10年來成都市糧食生產主要要素投入中,農業從業人員和農業機械總動力總體上呈逐年上升趨勢,這說明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明顯提升和改善,但是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整體呈下降趨勢(除2016、2017年外);化肥使用量雖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每公頃糧食播種面積的年均使用量最高達244.99千克,高于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千克,長此以往必然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

(三)糧食生產科技服務能力現狀

目前,成都市出臺了《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形成了“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科技支撐糧食生產的頂層設計。一是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天府現代種業園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總部區“雙核”為驅動,以溫江、新津、蒲江等農業示范區“多點”為支撐,健全完善“核心+基地+網絡”科創體系,已建成西南最大的育種科研基地。二是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依托在蓉科研院校(所),采取“園區+科研院校(所)+新型經營主體”方式,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這些科研院校(所)又分別與有關區(市、縣)簽訂了《共建“天府糧倉”科技戰略合作協議》,極大地推動糧油新品種、新科技、新模式的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例如,新津天府農博園定制式全程智能化農業作業系統,大邑“無人農場”耕種管收無人化作業等。三是科技服務力度增大。成都市已組建17支農業科技服務隊伍,擁有農業技術人員達758名,該團隊與農業科技專家緊密配合下沉基層開展技術服務指導與培訓,計劃每年培訓10萬人以上,打造高素質農民人才方陣,不斷提升農民農業技術水平。

(四)糧食生產政策保障現狀

近年來,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系列重大部署要求,成都市研究制定了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落實鄉村振興“1+5”一攬子政策,采取一系列務實管用的“硬”措施,以實際行動保護好“天府之國”這片產糧寶地。其中“1”是《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五個方面提出了二十條舉措,起到總攬作用?!兑庖姟返牡谝粋€方面即是聚焦保糧穩菜優功能,推動都市現代農業建圈強鏈,涉及實施“米袋子”“菜籃子”強基行動、“長牙齒”耕地保護硬措施、構建“4+6”都市農業產業體系、深化農業科技創新等?!?”包括《成都市加強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的十條措施(試行)》《成都市防止耕地撂荒的十條措施(試行)》《成都市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試行)》《成都市深化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十條措施(試行)》《關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十條》和《方案》)。其中四個《十條》是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的制度保障,一個《方案》是具體的路線圖、任務書,分別對全市加強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相關工作作出了詳細部署。從目前成都市糧食生產的政策保障來看,涉及的方面更廣、更系統,財政補貼與激勵力度也更大,聚焦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種植糧食、種質資源和新品種保護、育種科研平臺、種業高端人才、育苗機械、種業成果轉化、農業職業經理人等方面的補貼與獎勵,極大提升了糧食生產的政策保障能力。

(五)糧食生產風險抵御現狀

為更高水平建設“天府糧倉”,抵御糧食安全風險,四川省財政廳制發了《四川省糧食風險基金管理辦法》,聚焦實施糧食風險基金重點核查三年行動,意在提升糧食風險基金監管水平,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力度,持續規范糧食風險基金管理。2022年已下達中央和省級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32.18億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56.38億元,創歷年最高,為1536.52萬戶次農戶提供2557億元風險保障;同時在76個產糧大縣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并將水稻、玉米、小麥的單位保額分別提升至每畝1100元、800元、700元,較原風險保障水平實現翻番[6]。另一方面,成都市早在2013年就出臺了《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全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實施意見》,大力實施骨干渠系節水改造工程、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綜合配套工程、水源保障工程、農民新村飲水工程以及農村中小型灌排河流治理工程,極大地促進了成都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管理和工程使用,灌溉供水和排澇能力極大增強,群眾生產生活和產業發展用水需求得到滿足,水利設施灌溉、防洪、生態、旅游和產業效益凸顯。

二、提升“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瓶頸分析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到: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不少矛盾和挑戰,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其中耕地質量退化面積較大、育種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弱、農業面源污染突出、糧食種植效益低下等問題亟須解決[1]。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深入實施糧食安全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健全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強化生產、儲備、流通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全力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糧食生產和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成都針對糧食生產與發展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多維度的改進與調整,糧食產業現代化的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但是在新的環境下,成都市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的穩步提升仍然面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瓶頸問題。

(一)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亟須有效遏制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用地土地性質的變更能夠帶來巨大的土地財政紅利,是基層政府運轉和發展建設的重要支撐。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與修改,農地資源紅線的監管越來越嚴格。當基層政府面臨巨大的經濟考核壓力時,只能選擇激活農地資源要素活力,提升農業用地的經濟價值,由此會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社會資本介入下的農地經營決策會更加傾向于高經濟附加值的非糧作物的種植與生產。即使像成都平原這種土地肥沃、灌溉條件佳、單位產量高的地方,糧食作物的種植成本與產出收益仍然不成正比。種植供應城鎮的水果、蔬菜、花卉等非糧作物,既能在短周期內將農業產品變現為實際的農業收入,又能利用市場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種植結構來減少低效支出;同時迎合城郊旅游的流行,及時開發和建設非農設施供游客出游以實現土地價值利用的最大化[7]。所以,農業經營主體為了實現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更熱衷于發展效益高的城郊農業和觀光農業。從而導致成都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糧食自給率下降、對外依賴性較高。雖然近年來成都出臺相關政策加強耕地保護,但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仍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二)耕地撂荒嚴重與種糧主體缺位的現象亟須改善

農民是糧食種植和生產的主體,當前成都市種糧主體缺位的壓力仍然在持續增大。據學者調研,每年四川省外出務工的農民長期保持在2500萬人左右,男性占65%,女性占35%左右。2019—2021年四川省農村輸出勞動力占農村常住人口的比重從43.33%上升到了74.00%,優質勞動力流失嚴重,“老齡化”“女性化”“稀缺化”趨勢明顯[8]16。對成都來說,農民種糧比較收益偏低,遠比不上進城務工或是種植經濟作物帶來的收益。而且隨著糧食生產成本的增加,比如土地、人工、農業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糧食卻始終保持相對平穩的價格,種糧收益對農戶家庭收益的增量貢獻較小,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打擊。農民不愿種糧,或是將種糧當作副業,或是出走家鄉另謀生計,久而久之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撂荒”現象凸顯。另一方面,成都在土地流轉中形成了新型規模種糧主體,但其大多處于成長初期,抵御和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還很弱,盲目擴大規模將導致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升。新型規模經營主體生存空間不斷收窄,絕大多數只能依靠政府補貼來盈利甚至生存,激勵糧食產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形成[8]17。

(三)高標準農田利用效率和種業高質量發展亟須增強

首先,近年來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大力推動永久性基本農田提檔進位,2022年出臺《成都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為高標準農田的打造保駕護航。按照《規劃》要求,成都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重點分為平原地區和丘陵地區,主要建設內容有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保護、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管護利用和體制機制九個方面。依照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穩定高產、生態友好的標準,促進田網、水網、路網、觀光網、服務網、信息網、設施用地網“七網”配套,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88.77萬畝[9],但是標準的“高”還需進一步提升。據調研,一些高標準農田仍然存在基礎配套設施薄弱、抗災能力不強、土壤肥力欠佳、道路通達度欠暢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造升級;同時一些地區耕地分布零散,給高標準農田的集中連片和高效利用帶來不少困難,直接影響糧食的高產和穩產。其次,成都現代種業發展支撐糧食高產增收的力度不足。近年來,成都大力推進糧食品種選育和保護,加強育種科研平臺建設、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提升良種繁育能力,新品種的開發有了質的突破。例如水稻方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育成錦城2優2275、錦城優2115、錦城優蓁禾、蓉優8329、蓉5優674、蓉6優清禾等18個雜交水稻新品種,并通過了四川省主要農作物評審初審。其中米質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1級1個、2級8個、3級5個,糧食“芯片”問題取得較大的進展。但是目前還未建立起完善的分層分級、分工協作的突破性品種推廣體系,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格局還未形成。許多農戶對這些新品種認識不足,種糧時仍用慣性思維選擇熟悉的種子,新品種很難發揮出大面積的增產效應。同時,目前的優質種業企業數量并不多,種業金融支付方式單一,后續種業技術和資金的支持相對不足,不利于種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機制不暢亟須突破

近年來,成都市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科技的發展,主要依托在蓉科研院校(所)采取“園區+科研院校+新型經營主體”的方式,不斷增加對農業科研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全力推進糧油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成果明顯。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重點問題亟須突破:一是真正貼近生產、市場,具有推廣價值、能夠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的成果不多。有些成果誕生在實驗室后僅走到產中階段,能走到產后階段的較少。二是農戶對農業科技的需求一直很高,但是如果要花費較大成本投入,農戶就會望而卻步。與此同時,農村中的種糧勞動力大部分文化素質不高,農戶科技意識的形成和新科技的使用能力都會大打折扣,農業科技成果的供求機制不優。三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存在多種風險,比如配套風險、市場風險等,這些風險的承擔者主要是第一批嘗試使用新技術的農戶,大部分農戶不愿意進行新技術投資嘗試,害怕遭受損失。而且政府部門也還未建立起成果轉化的跟蹤和服務機制,農業科技資源產生不合理配置的可能性較大。

(五)糧食等農產品流通體系和產業鏈融合度亟須提升

首先,成都市糧食等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一是市場布局滯后于城市發展需要。成都城市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龐大的新增人口數量給傳統市場帶來較大壓力,城市建設規劃滯后于人們的需求,導致市場周圍交通堵塞、居住環境不佳等問題。二是經營模式滯后于消費升級趨勢。目前缺乏類似“市場商品+線上商場+線下配送”的新型銷售模式,難以滿足市民高品質、便捷安全的新要求,互聯網技術、現代物流的經營模式亟須更新使用。三是配套設施滯后于創新驅動需求。冷鏈物流和分級包裝服務等配套基礎設施明顯不足,多層次、多模式、多制式的綜合交通體系還未建立,糧食、蔬果等農產品有效集散、價值增值、業態聚合的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從而影響農產品供給的精準性、有效性和靈活性。其次,成都市糧食產業鏈融合度不夠。在政策指引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成都市糧食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中,已經在育種、肥料、農藥、采摘等環節有企業布局。據《成都市種業產業鏈圖譜》可知,成都種業產業鏈下游有2240家種植業相關企業,中游有130家大田種子企業,上游有800家育種企業、13498家肥料企業、16810家農藥企業[10],但是糧食生產和精深加工鏈條短、經濟附加值低,連接生產、加工、銷售、儲運、消費的完整產業鏈建設不完善,鏈條延伸不足,特別是在糧食干燥、清潔化整理和綠色倉儲設施方面更是存在短板。同時,孵化培育糧食的產品品牌、服務品牌和文化品牌知名度仍然不高,金字招牌亮度不夠,品牌銷售后勁不足。另一方面,糧食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深度不夠。成都擁有優越的生態和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并差異化發展才是生態價值高效轉化的有效途徑。就目前而言,像集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科研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消費場景數量和質量皆差強人意,“糧食產業+”的經濟附加值不高。

三、成都市進一步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幾點建議

(一)全鏈拓展糧食產業增值增效空間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不只要解決糧食數量增長或者質量改善的問題。如果在“天府糧倉”建設過程中糧食產業仍然只能依賴大量財政補貼存活,不能在完成現代化改造的基礎上逐步建構能動性強的產業發展機制,“天府糧倉”建設就可能走入歧途,淪為高成本的“人工盆景”,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基本的產業示范帶動能力[11]。因此,只有以市場化機制為引領、以產業效益增值為導向全鏈拓展糧食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才能提升糧食生產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鏈拓展糧食產業增值增效空間,一要重視高端種業的糧油生產。糧食生產,種子是“芯片”。一方面要加強科研力量突破育種關鍵技術,嚴格選育出優質、高產、綠色的突破性新品種,創新科研單位與育種企業的合作模式,提升種業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整合種業資源,提升主要種子行業的集中度,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一體化種子企業,增強其抗風險能力。二要重視糧油產業精深加工和倉儲物流等延伸鏈的發展。引導糧油重點企業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多元化發展,研發或引進先進精深加工設備,提高糧油加工的轉化率和利用率,拓展糧油生產的附加值,達到擴能增效的效果。同時,重視糧油的倉儲物流。糧食儲備是平抑糧價、備戰荒年、保障糧食供給的重要后盾,事關國家安全。糧油倉庫的倉儲設施是完成國家糧油經營任務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因此要加強倉儲設施的建設和維修保養,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為糧食儲存和運輸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務。三要重視優質糧油的品牌營銷。糧油因其產品類似性極強,銷售時需要找準市場定位,提升產品檔次與質量,打造出具有知名度與美譽度的特色品牌,才能在市場站穩腳跟。要建好交易綜合服務平臺,做好品牌營銷策劃以及“線上+線下”的品牌推介活動,增加品牌糧油的市場占有率,從而擴大成都糧油品牌效應的增值空間。

(二)提升糧食產業復合功能價值

成都平原擁有豐富多彩的大地田園景觀資源和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遺產,更高水平建設“天府糧倉”要結合成都市建設公園城市、實現鄉村表達和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的需求,深度發掘糧食產業的復合功能價值,增強效益鏈條的輻射帶動能力。一是創新糧經復合種植模式,以糧油生產為主進行糧經輪作或者間套作,形成多種作物的相互搭配,有效提高復種指數,防止耕地“非糧化”的同時提高土地產出率,提升土壤綜合利用率,實現“一地多收”的經濟效益。二是推動糧油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做好“農業生產+”文章。以一產為主導帶動二產、三產發展,實現特色農產品到精深加工再到服務體驗的融合;以二產為主導帶動一產、三產發展,實現農產品加工到特色手工藝品再到文化傳承的融合;以三產為主導帶動一、二產業發展,跨界培育農事體驗、農業文化、研學實踐、科普教育等“農業+旅游”新業態發展,將種植業、特色農產品和旅游休閑融合起來,有效拓展糧食產業復合功能價值增長空間。

(三)構建現代化糧食流通網絡體系

現代化糧食流通體系的建設是糧食能夠實現商品化的重要環節,關系到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構建布局合理、高效便捷、服務完善、管理規范的糧食現代流通體系能夠提高糧食市場保供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一要健全糧食流通市場體系。在重點區域規劃好大型樞紐市場、區域節點市場、特色品牌市場,做好商超零售、區域批發、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等平臺,加強糧油產品市場集散功能,建好產地倉、前置倉、展口、分銷、直營中心,提升糧油貿易水平。二要發展糧食新型流通方式。目前農產品流通領域不斷采用新型技術,如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糧食流通網絡可充分運用相關成果創新發展直播帶貨、直采直銷、社區團購、C2N等流通模式,提升流通數字化轉型率,提高糧食流通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水平。三要加快建設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農村糧食流通的速度與農村地區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息息相關,要引導物流快遞、供銷、運輸、商貿等企業在糧食主要生產區或者園區布局建立糧食物流配送中心,全力推進散糧、成品糧集裝化物流運輸,高效配置物流設施網絡等資源,降低糧食運輸成本,解決糧食運輸“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四)調動糧食生產主體種糧積極性

“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關系著糧食生產根基[8]19。目前糧食生產的主體主要是農戶(散戶和大小承包戶)和各類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專業私營公司和國有企業),多角度調動他們的種糧積極性尤為重要。一是提升財政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穩定性。將普惠式糧食補貼直接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免費提供高質量種子,推進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對糧油加工企業在稅收、信貸、獎補等方面給予優惠,讓農戶和企業對種糧充滿信心。全力做到價格支持穩預期、收入補貼保成本、保險擴面降風險,為種糧主體提供全方位保障。二是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農業生產資料處于生產的源頭,其價格的上漲勢必會增加糧食生產的成本,特別是肥料、農藥等農資價格的上漲給種糧主體帶來一定的生產壓力。政府要加強對農資市場價格和質量的監管力度,合理調控相關價格,維護好、規范好農資價格秩序,幫助農戶降低種糧成本。另一方面,引導和推廣種糧主體使用有機肥料等可替代性肥料,減輕肥料投入帶來的經濟壓力。三是強化利益聯結,實現利益多元化分配。大力推廣“農業共營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規?;洜I的基礎上完善好保底分紅、二次返利、應急資金支持等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種糧主體增產增收,讓種糧主體感受到發展種糧產業是一件政策給力、成本可控、收益可觀的事情。

(五)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健全農業保險機制

對于種糧大縣或者主產區來說,僅靠政府財政的投入來實現農田標準化、品種優質化、全程機械化、生產規?;?、產品品牌化等目標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種糧主體提供可靠便捷的融資渠道,健全農業保險機制為種糧主體降低糧食生產風險。一要全面建設農村金融網點。構建縣、鎮、村三級農村金融體系,合理安排網點密度并實現全覆蓋,大力提升數字支付的普及程度;整合與農業相關的金融資源,優化信用環境,推出更有精準性的種糧信貸產品,如農資工具的購置、基礎設施完善專項資金,為糧食生產提供專業化、體系化和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完善農村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引導,做好相關宣傳工作,營造競爭有序、健康發展的農村金融市場,為種糧主體使用農村金融服務保駕護航。二要健全農業保險機制。糧食種植各環節都有潛在的風險,如生產風險、物流風險、貿易風險、價格風險等,加強政府和保險機構的力量,增強種糧主體的種糧信心。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和業務,如推出農機工具使用、糧食價格波動、物流運輸等不同環節的保險產品,減少農民投保成本,提高保險賠付的兌現能力,降低種糧主體的種糧風險。另一方面,完善農業保險法律體系,規范化和制度化地進行保險服務,營造良好健康的農業保險制度環境,確保種糧主體切身利益不受影響,必要時能夠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EB/OL].(2022-02-11)[2023-10-1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5948.htm.

[2]呂火明,趙穎文,劉宗敏.四川省糧食生產時空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視角[J].西南農業學報,2022,35(9):2220-2228.

[3]陳泳.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N].成都日報,2023-09-23(2).

[4]10年耕地面積銳減40%:“天府糧倉”究竟怎么了?[EB/OL].(2022-05-16)[2023-10-13].http://m.banyuetan.org/jrt/detail/20220516/1000200033134991652341531986458972_1.html.

[5]張紅霞.成都農業的“家底”與突破[EB/OL].(2022-03-06)[2023-10-13].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203/58440476.html.

[6]四川省財政廳.擴面? ?增品? ?提標? ?助推四川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EB/OL].(2023-02-22)[2023-10-13].http://czt.sc.gov.cn/scczt/c102358/2023/2/22/66bd766a92ea43b38a79f25c7abd1325.shtml.

[7]曾志慶,張建偉.天府糧倉農地經營“趨糧化”與“非糧化”二元選擇[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17(1):98-103.

[8]呂火明,許鈺莎,劉宗敏.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歷史邏輯·理論依據·現實需要·實現路徑[J].農村經濟,2023(6).

[9]文弦.成都高標準農田建設解開“藏糧于地”的奧妙[N].四川日報,2023-01-16(7).

[10]萬家明.2022年成都市種業產業鏈全景圖譜[EB/OL].(2022-11-02)[2023-10-13].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21102-c4030158.html.

[11]郭曉鳴.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稂倉”的思考與建議[N].四川日報,2022-08-08(10).

責任編輯:秦利民

[收稿日期]2023-10-09

[作者簡介]夷萍(1991—),女,四川新津人,中共大邑縣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鄉村振興、文化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