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高質量發展視域下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方向與路徑

2024-01-22 22:39楊奕柯
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適應性職業院校高質量

楊奕柯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智能財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近年來,我國在判斷外部宏觀形勢變化的基礎上,陸續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擘畫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藍圖?!笆奈濉币巹澲该?要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強化產教融合與職普融合。在上述國家戰略與政策助力下,職業教育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逐步增強。據統計,現階段國內職業院校累計設立10萬余個專業點及1 200多個專業,每年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近1 000萬的技術技能人才[1]。但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已逐步邁入爬坡過坎的關鍵發展階段,在實踐進程中依然存在管理體制尚未厘清、中高職培養層級脫節等諸多堵點,難以緊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步伐。特別是在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的當下,我國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面臨技術技能型人才匱乏的現實困境。據人社部等部門共同頒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2020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技術技能型人才仍有很大缺口。面對這一現狀,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成為政府、職業院校等主體面臨的一項核心議題。

1 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價值意蘊

1.1 豐富人力資源的邏輯必然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能夠培育大批契合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產業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形成新發展格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打造創新型人才隊伍,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政府在緊扣本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統籌職業教育發展重要事項,為職業院校與各類相關教育培訓機構指引方向。這有助于增強職業教育對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適應性,培育大批適應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搶占全球人才競爭制高點。

近年來,隨著傳統實體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為了推動我國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需要采取多元措施來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當下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相對較低,初中級技術技能人才較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缺口較大,導致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極易出現結構性失衡現象,致使結構性失業風險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政府通過凝聚多方合力、持續優化資源要素配置等方式,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培育契合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

1.2 釋放內需潛能的現實選擇

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可從供需側有效釋放內需潛力,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2]。有助于提高供給體系效率及質量,有助于從需求側層面出發釋放消費潛能。

作為與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是助推全產業鏈技術升級的有力抓手。通過深化產教融合,由職業院校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技術研發等服務,能夠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步實現供給體系效率及質量的不斷提升。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當下,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是構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不僅能夠增強勞動者履職和就業能力、進一步優化社會就業結構,還可以幫助勞動者和學生獲取高質量就業的資格,從而實現提升收入、擴大內需的根本目的。

1.3 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有效舉措

長遠來看,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進程,確保廣大民眾終身學習的現實需求得到滿足,已逐步成為我國及世界其他各國共同的教育改革目標。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關鍵構成部分,在建設學習型社會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政府和職業院校等主體通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立交橋”,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可以更好地滿足青年學生和勞動者終身學習需求,持續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2)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發展壯大,促進育訓有機結合,有助于將個人學業發展與職業發展相統一,有效契合學習者差異化的學習需求。

3)持續深化普職融通,可以促使各類學習活動全面覆蓋人的全生命周期,將人力資源培訓與職業教育貫穿于勞動者職業生涯全過程。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結合,有助于加快終身教育發展,為學習者提供愈加多元的教育渠道、更為豐富的教育機會,助力打造學習型社會。

2 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突出困境

2.1 管理體制尚未厘清,難以契合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

管理體制改革雖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改革重點,但在管理權限、辦學自主權等方面仍有諸多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使得職業教育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有所不足。

1)管理混亂、職能交叉現象猶存?,F如今,社會保障、教育行政及行業管理等部門均是我國職業教育管理機構。相關部門間管理權限劃分不明確、管理范圍出現交叉管理現象,導致政出多門現象時常發生[3]。同時,鑒于各管理部門權利和職責范圍存在差異,故其所站立場和需求亦有所不同,導致各部門在面對部分職業教育管理問題時,極易產生不同意見,難以形成治理合力。

2)職業院校內部管理行政化。當前,不少高職院校在治理過程中多以行政化手段對本校內部事務加以管理,未平衡好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導致職業院校管理內部事務時呈現明顯行政化傾向。

3)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亟待進一步擴大。自“放管服”提出以來,我國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已得到有效落實,但在部分與職業院校發展相關的重要校務方面仍需持續擴大辦學自主權。如在職業院校進行選拔或任用管理者時,職業院校無法自行決定,這不但加大了職業院校選人用人難度,而且降低了院校管理適應性。

2.2 中高職培養層級脫節,阻礙人才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

在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高職銜接仍存在諸多問題。

1)中高職招生存在錯位問題,致使中高職培養層級脫節。初高中畢業生分別是中職院校、高職院校的主要招生對象,造成我國長期面臨職業教育作為普通教育補充的局面。即使部分中職生可采取“3+2”或“3+3”分段培養、自主招生等方式升入高職學習,但實現升學的中職生占比相對較少[4]。

2)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存在一定差異。中職教育目標側重于培育技能型人才,以提高學生操作技能水平、就業適應能力為主。而高職教育目標則在于培育契合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提升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能力作為重點。中高職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相互獨立性,致使中職學生在升入高職院校后,難以適應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理念。中高職院校間連續性與依賴性相對較弱,導致二者在高端技能型人才銜接培養方面難以形成強大協同力,使得技能型人才儲備不足與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3)中高職文化課匹配性有待提升。中職教育始終以就業為側重點,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實操技能,對文化課秉持“簡單、夠用”的基本原則,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而高職院校課程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沿用本科院校學科本位的課程形式,更為注重文化課的廣度與深度。這使得部分中職院校學生升入高職院校后,在文化課學習方面相對困難。

2.3 產教融合深度不足,影響校企合作走實向深

當前,我國產教融合深度仍有待加深,難以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高質量發展間的良性互動。

1)產教融合機制有待完善?,F階段,我國尚未構建起與產教融合有關的政策法規體系,關于產教融合的運行機制與約束機制不夠完善,缺乏健全的決策機制與協商對話機制。這導致職業院校與企業往往會由于出現意見分歧而停止合作,降低了校企合作有效性。

2)行業組織指導能力較弱。事實上,我國行業組織力量仍較為薄弱,很難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提供有力幫助。一方面,行業組織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缺少權威性與獨立性,通常只能發揮建言獻策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國行業組織發展較晚,運行機制尚未完善,人員與機構配置等方面缺乏系統性與專業性,影響校企合作走實向深。

3)企業與學校間利益關系尚不夠穩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會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校企合作共同培育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具有較強流動性,致使企業自身利益難以得到真正保障。加之,部分職業院校為企業生產經營所帶來的人力資源、技術服務較為匱乏,使得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動力有所不足,極易出現“校熱企冷”現象。

2.4 教學體系亟待創新,制約人才培育質量全面提升

當前,職業院校教學體系尚未同步升級創新,對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適應性有待增強。

1)職業院校教材內容相對陳舊,從編寫到出版周期較長,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新工藝與新技術迭代更新周期逐步縮短,導致職業教育教材內容難以滿足現實需要[5]。

2)教師隊伍結構失衡。職業院校中的青年教師大多為碩士或博士應屆畢業生,缺乏在企業中任職的經歷。同時,職業院校缺少學科骨干教師以及學科帶頭人,特別是“雙師型”教師數量較為匱乏,對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帶來了較大阻礙。

3)教學手段較為滯后。大部分職業院校教師仍采用“填鴨式”傳統教學方式,授課一般采取口頭傳授的教學方法,且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尚未實現同步,實踐教學課時所占比例較低,接受技能訓練的時間不足,極大降低了職業教育教學實效性。

3 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多維方向

3.1 以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靶向,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中,大數據及區塊鏈等新技術得以廣泛普及與應用。這不僅促使國內傳統行業大洗牌,還推動產業結構由低端產業鏈加速向高端產業鏈迭代升級,從根本上打破了我國現有產業發展的基本格局。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現實需求出現極大轉變,迫切需要職業院校培育能夠契合產業提檔升級所需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在我國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緊跟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已成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然選擇和關鍵方向?!笆奈濉睍r期,地方政府、職業院校等主體要以滿足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為重點方向,面向行業和企業培育一大批高素質專業人才,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優化升級需求精準對接。未來,我國要將增強職業教育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適應力作為主要任務,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之間的有效銜接,強化人才對產業現代化和高端化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3.2 以形成新發展格局為旨歸,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層次

在構筑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國亟待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內外大循環、增進民生福祉等相關方面的作用,為推進數字中國和制造強國建設夯實人才基礎。2020年9月,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于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會議上強調人力資源是構筑和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各地應致力于推動職業教育與培訓快速發展,不斷完善與新發展格局相契合的人才培養結構和教育結構[6]。這充分體現出職業教育對暢通國內外大循環、培育時代所需新人的重要作用。鑒于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不可替代的構成部分,故政府和學校應以滿足新發展格局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對職業教育專業結構進行科學調整,全方位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層次。同時,各地可充分整合多方資源,在加大人才培育投入力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培養滿足新發展格局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大國工匠和創新型技能人才。

3.3 以滿足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為遵循,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具有智能化與數字化等主要特征,在催生大量新職業的同時,對勞動者數字技能、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未來十年內,智能機器人極有可能取代高達4億的勞動者,并且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將不可避免地替代超過2 000個操作性、重復性工種[7]。此背景下,職業院校不能僅做“加減法”,需順應數字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從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等方面出發,進一步加快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提升職業教育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笆奈濉睍r期職業教育要以滿足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為基本遵循,緊跟人工智能大勢,樹立數字化意識與觀念,構建終身學習數字化平臺體系。職業院校要將創新人才培育方式作為重點任務,促進課程與專業數字化轉型,強化數字技能培訓。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數字經濟時代所需的高端復合型技能人才,提高職業教育對數字經濟的適應性。

3.4 以持續推動多維融合發展為導向,促進職業教育與人才需求對接

政府與職業院校應遵循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市場體系運行規律,持續推動職業教育多維融合發展,以保障教育供給與新發展格局需求之間的精準對接[8]。

1)加快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耦合發展。產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普雙方要以促進多維融合發展為任務導向,打破職業教育、普通教育二者間存在的藩籬,通過共同設計綜合課程、設置過渡課程及創設信息化交流平臺等方式,構筑職普教育貫通融合的全新發展格局。

2)促進中高職協調發展。各地要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出發點,將中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納入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育框架體系內,依據課改專業相對應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制定中高職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同時,中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應以人才成長規律為遵循,依據社會用人需求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對課程安排、教學管理等諸多環節進行統籌管理,制定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育方案。具備條件的地區可探索建立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育工作機構,推動各階段工作的落實、監督及修正。

3)不斷推進書證融通。各地區要加快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融合發展,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為重點,統籌規劃學歷教育專業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為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大批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4 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路徑選擇

4.1 強化統籌協調,勾勒現代化職業教育制度框架

1)推進國家資歷框架建設。作為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重要基石,國家資歷框架對于推動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加強終身學習社會建設起著關鍵性作用。教育部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組織成立國家資歷框架建設指導委員會,從技術路線和工作指南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在此基礎上,協同相關學者與專家強化理論分析與實踐論證,研究制定國家資歷框架模型,探索構建資歷框架等級通用標準體系。

2)建立健全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為進一步強化統籌協調,2018年底,我國建立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各級政府要對地方職業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指導,將企業、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及職業院校等主體納入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框架內,協同解決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3)完善全民終身學習職業教育制度。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下,“學分銀行”作為建立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打破封閉的學歷教育,對社會成員個人學習成果進行認證與轉換,為培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教育部應組織專家座談會和意見征求會,協同相關學者與專家,對各級各類教育間的學分轉換、認證標準進行系統研究。加快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步伐,研究出臺學分學時記錄規則,鼓勵和支持社會學習者、青年學生創建并使用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制定并完善不同學習成果間有效銜接的規則標準。

4.2 促進協調發展,建立橫向銜接和縱向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

1)推動中高職一體化發展。為更好地契合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相關部門應從宏觀層面出發,探索建立各年段銜接遞進的實訓體系與課程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健全招生、教學及考試等環節高效銜接的工作機制。遴選部分技術含量高、行業企業用人需求較為穩定的專業,通過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辦法,創新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產業結構換代升級輸送更多技能型人才。

2)加快推進職教高考發展?!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明,要通過建立職教高考制度的方式,逐步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夯實人才基礎。因此,有條件的地區應面向職教高考,拓寬職校學生對高等學校、相關專業的選擇性,進一步打通中職學校畢業生升學通道,促進技術技能人才融通培育。

3)大力發展高層次職業教育。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各地需要將本科職業教育作為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關鍵舉措,不斷暢通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具體而言,符合條件的地區在加快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的同時,應及時進行試點經驗提煉與總結,支持滿足相關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逐步轉變為應用型高校。另外,地方政府應立足于本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全面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根據實際情況擴大專業學位碩博培養規模,為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撐。

4)建立統一的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標準及專業目錄。產業高質量發展視域下,若要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實現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必須著手建立涵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中高職層次的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與專業目錄,從而為不同專業職校學生升學夯實制度基礎。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需要從國家級、省級、校級出發,構建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體系,確保各級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標準方面保持一致。

4.3 強化利益聯結,探索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戰略合作機制

1)建立情理交融的共生機制。在產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為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校企雙方需秉持平等自愿的基本原則,積極開展對話協商。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組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聯席會,鼓勵職業院校、企業及行業協會等主體加入其中,不斷增強企業在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相關政策中的話語權。同時,各地應緊扣本地區產業發展狀況,探索成立職教集團,打造職業教育發展高地。在此基礎上,組織召開校企合作總結會和職教集團會議,通過剖析問題、總結經驗及樹立典型等方式,建立更為完善的校企合作對話機制。校企雙方可采取“校中廠”“大師工作室”等方式,邀請企業專家進駐校園擔任兼職教師,加強骨干教師與企業技能大師之間的交流,并允許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骨干人員交叉任職。同時,校企應利用協商對話機制,創設專業課程體系,協同制定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實施方案,聯合培育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2)確立共生互融的責任主體。企業與職業院校在科研創新、人才培育等層面互有優勢。因此,雙方應突出責任擔當,逐步形成優勢互補的責任共同體。一是可邀請第三方審計部門對校企資產加以審定,通過股權合作的方式,實現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共聯、經營共管。資產投入占比較大的一方應發揮牽頭作用,聯合另一方建立董事會,統籌規劃校企合作關鍵事項。二是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將人才培育與企業生產經營相結合,最大限度發揮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主體功能,從而實現生產即實訓、課堂在車間。三是搭建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將企業生產運營過程中面臨的難點問題作為職業院校教師科研攻關項目。由校企共同加強應用型研究,助力企業解決各類問題。

4.4 聚焦產業需求,推動“三教改革”由“化學治療”轉變為“靶向治療”

1)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毋庸諱言,部分職業院校在“三教改革”進程中采取“逢教就改”的“化學治療”方法,無法從根本上明確“三教”問題癥結所在。各地要通過“靶向治療”方式,在精準識別“三教”病癥位點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改革措施。職業院校需多措并舉,從內外部全方位發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職業院校應健全人事管理機制與教師聘用制度,暢通企業高端技術人才到校任教的渠道,促進教師與行業企業人才雙向流動。同時,將優化教師培養制度作為重點,綜合運用校內培訓、外出交流及進修等多元化方式,不斷豐富培養本校教師“雙師”素質的路徑。

2)推進職業教育教材建設?,F階段,部分職業教育教材已難以滿足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此,相關部門應秉持科學嚴謹的基本原則,完善職業教育教材規劃機制,嚴把教材編寫、選用、審核關。另外,職業院校既要引導企業技術人才、學者專家及一線教師廣泛參與到教材編寫中,還要積極對接區域主流生產技術,將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的新工藝、新技術融入專業課教材,設計深入淺出的工作手冊式教材。

3)大力創新教學方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職業院校應契合時代發展大勢,借助新型信息技術推動教學方法持續發展,打造“互聯網+”新形態,以持續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具體來看,構建由政府引導、市場積極參與的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加快建設智能化教學平臺,為優化教學設計和創新教學方法提供有力支撐。職業院校教師應聚焦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需求,利用新型智慧教室、大數據等相關技術,開展和推廣模塊化教學、項目化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逐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猜你喜歡
適應性職業院校高質量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與慢性丙肝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