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與哲學創新
——2023年“東三省”哲學高峰論壇綜述

2024-01-22 15:13
關鍵詞:東三省中國式哲學

彭 浩

(遼寧大學哲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2023 年8 月3 日至4 日,由遼寧大學哲學院、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黑龍江大學哲學院、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共同主辦,遼寧大學哲學院具體承辦的2023年“東三省”哲學高峰論壇在遼寧省興城市召開。來自大連海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醫科大學、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科技大學、內蒙古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西南大學、浙江大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和《理論探討》雜志社、《江海學刊》雜志社、《浙江社會科學》雜志社等高校、科研院所、學術期刊雜志社的專家學者,以及本碩博學生共有百余人參加了此次學術論壇。

本次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與哲學創新”為主題,與會學者圍繞“東北地區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與哲學中的現代性理論”“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發展”等話題展開研討。

一、東北地區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東北地區的哲學研究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和鮮明的地域特色。追憶往昔,劉丹巖、高清海教授秉持獨立思考、實事求是的精神,對蘇聯模式的哲學教科書體系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與批判,引領了國內哲學教學觀念的變革;金景芳、鄒化政教授作為中哲與西哲領域的權威,以寬廣的學科視野與兼收并蓄的治學態度推動了“中西馬”哲學的互鑒交流;郭國勛教授的應用哲學研究與張奎良教授的人學研究則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體驗與邏輯相統一、觀照現實的學術理念。多年來在前輩的引領下,東北各高校哲學院系薪火傳承,辛勤耕耘,攜手共建,立足于時代與實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成果,為東北乃至全國哲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思想資源和方向指引。

黑龍江大學丁立群教授認為,東北哲學研究能夠認識到哲學理論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礎上,目的是解決生活世界存在的疑難困境,進而通過發掘哲學史資源,站在哲學史的前沿去分析哲學問題,創造哲學理論,將哲學研究同社會現實聯系在一起,為生活世界提供價值支撐。這種“哲學史研究和哲學理論研究結合”“形而上和形而下結合”“哲學和現實結合”的研究特色值得東北哲學工作者繼承和發揚。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未來發展,丁教授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要重構現代化的普遍本質,造就現代化的理想形態,這既要克服西方現代化的絕對性,又要避免陷入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相對主義傾向,進而實現對以上兩種現代化的超越。

吉林大學王天成教授重點闡發了東北哲學研究關注現實的傳統,指出部分學者受西方哲學思維范式的影響,側重于抽象的概念界定與邏輯推演,缺乏對經驗事實的關注。哲學研究應認識到哲學源于生活世界,建立在實踐之上。因而哲學工作者不能停留在理想的、抽象的推論中,要在對科學世界、哲學世界與生活世界關系的反思中,在應然與實然的矛盾中把握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經典哲學概念,如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意識”、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商品”都包含理想和現實矛盾的對立統一。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證明,在抽象中定義并推導出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在政治實踐中難以施行。當代哲學概念的詮釋、哲學理論的發展要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

遼寧大學呂梁山教授認為,東北哲學研究在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時能夠主動尋求理想與現實的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是當代共產主義事業的實踐路徑與具體方略,是遠大理想與社會現實的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揭示了追求共產主義理想必須基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共產主義事業需要長期艱苦的奮斗。其過程既不能因為艱難挫折而放棄,也不能脫離當前社會發展階段而急于求成。我國40余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印證了立足現實、追求理想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當下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哲學學科的發展也要尋求理想與現實的平衡與統一。

東北師范大學胡海波教授回顧了金景芳、高清海兩位先生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引入《周易》辯證法思想研究的治學往事,指出東北哲學研究注重學科間的交流互鑒,尤其在促進“中西馬”哲學會通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胡教授認為,長期以來“打通中西馬”是哲學界的一道歷史性難題,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深入,融通“中西馬”哲學已經成為時代性問題與實踐性問題,需要學界作出回應。當下的哲學工作者應學習前輩的開拓精神,堅持開放的學術態度,主動打破壁壘,通過多元化的學術研究,推動哲學的發展和創新;在研究中以“中西馬”為思想前提、思想基礎、思想資源,解決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以主體態度對待“中西馬”哲學的思想、文化及其精神;在學術研究與學術隊伍發展建設中要保持學科的多樣性,在交流合作中自然產生融通“中西馬”哲學的新觀念、新思維、新態度。

二、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

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思想升華與理論創新,是對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的哲學反思。長期以來,伴隨著西方現代化的推進與資本的全球擴張,西方哲學話語體系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產生廣泛的影響,深刻參與到國際社會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倫理準則的制定中。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成就,開創了一條契合共產主義理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型現代化之路。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在話語權意識、話語體系建構上并未取得可與現代化建設成就等量齊觀的成果和地位”。①劉同舫:《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塑造大國新形象》,《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0月21日第2版。哲學學科需要聚焦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學科框架、概念范疇、研究方法等方面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一元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與全人類共同價值,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話語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建構要破除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思想藩籬,沖破西方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障礙,避免“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理論之履”。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趙濤研究員認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未來發展要實現一種真正的理論自覺,不能按照西方標準的思維定式來衡量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話語體系;要改變過去以西學為體的傾向,走出西方理論的陰影,從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去激活中華文化資源、發掘文化動能、弘揚中國精神,在歷史總結與當代實踐中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體系;我們要以未來為思考的坐標和原點,增強理論研究的內驅力,強化哲學研究的危機意識和前瞻眼光,秉持慎終追遠的態度,行乎所當行,止乎所當止,以多元對等的網狀思維模式去多方面吸收中西古今資源,在交流與對話中實現理論創造與體系建構。東北師范大學程彪教授認為,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國家”與“社會”是二元對立關系,以個體為基礎的社群與國家之間存在矛盾張力,因此需要通過分權制衡、多中心治理等方式維系二元結構的平衡與穩定。他提出,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五分方式超越了“國家——社會”二分法的抽象表述,是基于我國社會結構、發展階段對廣義“社會”概念多層次、多視角的解讀,有助于通過有機整體思維促成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建構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建構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使中華文明在體現自身獨特樣態的同時,也綻放出具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光輝。大連醫科大學于泉蛟教授指出應從三個角度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建構。首先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面對著以西方為主導,帶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現代化邏輯,一方面要吸收包括西方在內世界各文明現代化歷程中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要開辟出具有鮮明中國符號、中國色彩的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其次是傳統和現代的辯證關系。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要正確把握歷史慣性,將傳統的思維方式、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化實踐與理論突破的動力。最后是物本和人本的辯證關系。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商業價值為導向,消費主義盛行等現象凸顯,如何堅持以人為本,在現代化歷程中將自由、平等、公正等價值觀念落實,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深化,同樣值得關注。遼寧大學王曉紅教授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哲學理論的建構要面對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以實踐為檢驗標準,破除教條主義,廣泛借鑒中西古今資源,不斷生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理論、方案,同時要將自身現代化道路置于整個人類文明進程之中,著眼于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不同國家、民族、文明提供有益經驗。黑龍江大學羅躍軍教授認為,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是以追求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的統一為目標建構應然的理想城邦,而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是依據人口規模、疆域、民族稟賦、社會分工等建構實然城邦。研究兩者的聯系與分歧對如何認識哲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行為”“理性與傳統”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建構具有重要意義。遼寧大學李勇教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以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關鍵詞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系統、精準的總結提煉。在本體詮釋學看來,中華文明的“五性”根源于中國早期文明的本體宇宙意識。早熟的農業文明孕育了中國文明的本體宇宙意識,集中體現在易學內外并重的“觀物取象”之道?!吨芤住窙]有把宇宙人生的變化體驗為苦業意識,走向內在性的解脫之路,也沒有體驗為悲劇意識,走向外在斗爭之路,更沒有體驗為恐怖意識,走向皈依至上神的外在超越之路,而是在憂患意識下走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內外和合之道。這種本體宇宙意識形成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和而不同的精神,具有根源、開放、整體、動態、和諧的特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根源于此。東北大學朱春艷教授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價值觀念,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現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野蠻掠奪、殖民擴張的現代化路徑,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形態,開創了現代文明的更高階段。遼寧大學郭忠義教授認為,中國知行合一的實用理性思維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具有重要影響,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這體現出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中所形成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與價值觀念,正以隱形存在的形式為中國式現代化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巨大的文化動能與理論根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楊秋生教授強調在中華文明視域下構建中國式現代化哲學話語體系的必要性,要發掘提煉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內涵與精神標識,用民為邦本、天人合一、為政以德等傳統概念來闡發現代性理論,彰顯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從而形成廣泛的文化認同。

三、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與哲學中的現代性理論

“現代性”作為一個哲學范疇,是“從哲學的高度審視文明變遷的現代結果,著眼于從傳統與現代的對比上,抽象出現代化過程的本質特征,著眼于從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上把握現代化社會的屬性,把握‘現代’應有的時代意識與精神”。①陳嘉明:《“現代性”與“現代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現代性”問題受到中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一方面,中國在短時期內實現了從封建專制政體到人民民主政權,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自然經濟到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現代化轉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另一方面,當代中國民眾在高速現代化的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被現代性浪潮所裹挾,受到資本異化、科技創新、全球化、互聯網等現代性要素的疊加沖擊,面臨新的壓力與挑戰。

現代化社會中,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個體直接或間接參與生產的商品、提供的信息、表達的意見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產生廣泛的影響,使人們在生產活動、信息交流中的聯系空前緊密。與此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的沖擊下,基于宗族血緣、地域文化的傳統關系逐漸解體,人與人的現實互動減少,個人趨于“原子化”,與他人、社會的情感聯系被割裂,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在社會蔓延,乃至社恐、抑郁和獨身主義的現象正在增加。吉林大學韓志偉教授結合安東尼·吉登斯的《現代性的后果》一書,反思了現代化社會中“思”與“行”的關系,認為現代性作為一種社會生活和組織模式使得主體對于世界認識的本身促成了世界的不穩定性與多變性。思想與行為恒常地相互反饋和影響是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無法回避的問題?,F代社會的特征是持續的“自反性”,人們不斷地反思和質疑傳統的知識和信仰,尋求新的理解和解釋,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社會形態和價值觀念被打破,形成了一種“后傳統”的社會狀態?,F代性中的個體不僅是社會行動的主體,也是自我建構的主體,這種自我建構的過程對個體與社會有著深遠、持續的影響。內蒙古大學潘兆云副教授考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多重“自由”意蘊,他認為:首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不斷地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并因應生產力的變化調整生產關系。這必然會帶來生產力的“自由”和生產關系的“自由”。其次,從古今之爭的視野看,中國式現代化在推動中華古老文明由古代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會體現在對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和人的心性秩序的變化上。從根本上而言,這是對人的自由的實現。最后,中國式現代化還涉及對“物”和“自然”的解放,貫徹新發展理念就是要將物和自然從其被“奴役”和被“壓榨”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達到讓物和自然任其涌流、任其生長的狀態,最終達到天人合一。這種狀態歸根到底是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的統一。厘清“自由”的多重意蘊對認識當代中國現代性的表現形式,從實踐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變革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與此同時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主體在面對不斷生成、演變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關系時也產生了迷茫與焦慮。為此,我們應重新審視現代性,重視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文向度。遼寧大學叔貴峰教授指出,提高生產力、發展經濟既是現代化的標志,也是進一步建設現代化的基礎,因此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中國較為注重推進物質層面的現代性,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技術創新等。然而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也要關注外在性與內在性的統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結合,即在推動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還要實現法律、道德、藝術、信仰等人文觀念的現代性轉向,走出一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兼具發展效率與公平正義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黑龍江大學李昕桐教授提出,應謹防現代化社會中個人主義、物質至上以及“叢林法則”等對價值、道德的消解,避免文化的工具化、同質化傾向。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要注重“中國式”的文化價值維度,發揮文化作為人的主體性意識的能動性,思考如何通過融合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西方文化來詮釋文化價值認同的合理性基礎,在實踐中探索文化價值,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文化精神,凝聚價值共識,“使之成為社會運行的內在自我意識,為人的存在提供新的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撐”。①李昕桐:《中國詮釋學構建的落腳點:文化實踐》,《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資本是現代世界的本質根據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現代世界乃是以資本為原則的世界。所謂現代文明,初始地說來并且本質上重要地說來,是由資本為其奠定基礎、并為其制訂方向的?!雹趨菚悦鳎骸墩擇R克思對現代性的雙重批判》,《學術月刊》2006年第2期。資本所導致的勞動產品異化、生產活動異化、人的類本質異化、人與人關系異化,在當代廣泛存在,我們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對此進行認識、反思和批判。內蒙古大學景劍峰教授通過考察馬克思經典著作中“無”的范疇,指出:本體論層面上,馬克思對于“無”(Nichts)或“非存在物”(Unwesen)的論述揭示出非對象性的唯靈論本體的虛無性,批判了一切形而上學本體論;實踐論層面,馬克思闡明了“無”乃是中介變為上帝這一異化過程的結果,沒有真實的對象的“無”不可能具有“創造性”,“無中生有”的假象掩蓋了現實的“否定性”,即對象性活動——實踐。因此,通過生產、勞動方式以及勞動自由完成對主體、對社會、對共同體自身之“無”的反復揚棄和超越是改變世界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也是超越資本現代性的重要路徑。沈陽師范大學劉聰教授認為,“審美資本主義”以“審美”形塑資本活動,是文化工業的高級版本,更是西方新的意識形態話語,表征為一個以審美性、趣味性和符號性為特質,以審美體驗促成消費欲望升級,從而謀求無限利潤的景觀社會。為此,我們應考察審美、經濟與社會的內在關聯,辯證摒棄審美資本主義的弊端,關注審美活動中的倫理價值與文化價值。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提煉審美的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在審美價值層面開啟自我理解、自我建構。在審美精神與消費社會相生相輔中推動審美經濟發展,通過審美生產、審美消費、審美創新實現對社會生活的高質提升,借助藝術“共通感”促動人性本質走向自由解放。

四、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理念及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中華文明自古以來便崇尚‘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牟⑿泄采?,倡導和平、合作、共贏的相處方式。這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本土文化積淀。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了資本主義‘虛幻的共同體’,提出‘真正的共同體’是超越階級國家,以實現人的解放,自由全面發展為前提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依據與價值指引。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結合當前社會發展階段與國際形勢,對中國傳統精神的現代化表達與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詮釋?!雹偻跹?、彭浩:《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內在理路》,《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如何以哲學視角闡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思想基礎,推動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覺認同和實踐動力,是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哲學研究的重要理論與現實課題。

吉林大學邴正教授提出,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中國在兼容并蓄世界各文明發展經驗、技術和文化方面的博大胸懷和融合潛力。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發展呈現出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特征。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閉門造車”“韜光養晦”,而是與各民族、國家、文明一道共同鑄就人類的光輝未來?!爸袊亩嘣鐣Y構和多元文化精神,是我們在全球化時代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社會文化基礎,也是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文化基礎?!雹谮骸渡鐣幕Y構特點與中國道路選擇》,《江海學刊》2020年第2期。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中國的文化、哲學和世界的文化、哲學及其與全球化的關系,發掘“中西馬”哲學的思想資源,適應現代信息化時代的變革,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進而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成對傳統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

西南大學黃其洪教授認為,當今世界泛濫的虛無主義與相對主義,拜金主義與個人主義,乃至恐怖主義與文明的沖突,都源于主體性原則和實體理性的分裂,感性與理性的沖突所造成的碎片化生存和主體性淹沒。因此形而上學的重建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是哲學工作者要直面的問題,為此要從四個方面著手:其一是反思自黑格爾以來,現象學、分析哲學等流派對思辨概念的消解,通過概念與概念之間內在的、必然的推演,重新確立思辨概念的合法性,筑牢形而上學的根基;其二是深入挖掘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將儒家哲學的情感維度與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相融合,在文明互鑒中建立情感和理性統一的、兼具中西哲學精神特質的實體;其三是整合程序正義、差異原則、契約精神、法治精神、平等精神等要素,重建在自由主義沖擊下的倫理共同體,在現實層面達至實體與主體的統一;其四是將重建形而上學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在一起,與世界各文明一道確立具有人類文明原初本真內涵的實體性原則,制約主體性的狂妄,應對全球性危機。

吉林大學吳宏政教授從歷史哲學的角度探討人類是否能以理性、穩定、安全的方式“永久生存”。人類文明在取得現代化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如核污染、核戰爭威脅、恐怖主義、經濟危機、醫療衛生危機等嚴峻挑戰,乃至在極端的科技異化與非理性決策下,人類具有在短期毀滅自身的能力。中國在現代化歷程中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原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的穩定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每個個體、民族、國家都構成了彼此與人類文明通向未來的橋梁,為此要尊重各方的利益訴求、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摒棄零和思維與強權政治,超越“西方中心論”和“文明沖突論”。在文明互鑒與合作共贏的基礎上重新確立國際社會的對話關系和“契約精神”,共同應對風險,共享發展機遇,共建美好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尋求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與可持續的生存方式、發展路徑,為構建“永久生存”的世界歷史存在論基礎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五、結語

與會學者立足于時代和實踐,考察社會變遷,明晰發展脈絡,深入闡發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價值與實踐路徑,其中既有對哲學經典問題的深入闡發,也有對現實問題的關切??傮w而言,此次研討會側重于運用哲學理論觀照生活世界,通過跨學科、多維度研究,融合“中西馬”哲學思想,建構兼具中華民族特色和人類普遍性內涵的當代哲學話語體系與人類文明新形態,闡發人類命運共同體意涵。這體現出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哲學學科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梳理哲學史、考察經典著作的基礎上,推動理論創新,建構基于文化主體性的中國自主的哲學知識體系。哲學工作者因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不同歷史時期的需要,對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闡發,促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相互滲透融合,主動回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猜你喜歡
東三省中國式哲學
中國式民主
菱的哲學
東三省原煤產量持續下降
東三省投資環境討論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東三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中國式失敗
清末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創辦時間與創辦者諸家觀點辯證
晾衣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