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關鍵能力考查的文言文備考階段復習策略

2024-01-22 12:19沈冬梅
教學考試(高考語文) 2023年6期
關鍵詞:高三關鍵文言文

沈冬梅

(浙江省桐鄉第二中學)

一、高中語文關鍵能力特征與文言文學習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從考試評價的角度確立了三個方面的關鍵能力群:知識獲取能力群、實踐操作能力群和思維認知能力群??荚囋u價注重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所以高三的復習教學就要重視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明確要求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由此可見,語文關鍵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文言文厚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對于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考查至關重要。

《中國高考報告(2023)》中指出,新高考背景下的考查內容不再只是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及深淺進行考查,而是在必備知識的基礎上,對核心價值、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查要求。作為高三語文教師,應該準確把握高考的改革方向,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適時做出教學策略的改變,以此帶領學生走出文言文學習的困境,幫助學生強化關鍵能力的培育,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語文關鍵能力,簡而言之就是閱讀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通觀近幾年的新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對語文關鍵能力進行多角度的考查,主要就是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能力、文化的分析與理解能力、思維的表達與創新能力進行考查。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能力是指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在未知的領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陌生的情境中關聯教材,將陌生化的文本轉化為熟悉的語境,從而解決新的問題。文化的分析與理解能力是指需要學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選材厚植文化底蘊,滲透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提高對文化的理解力,才有助于增強青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思維的表達與創新能力是指學生在情境中多維度的分析思考、鑒賞評價,并能流暢地表達,將知識分析、評價、創造的一種高階思維能力。

新高考重在考查學生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而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凸顯關鍵能力的重點。然而,關鍵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長期培養和積累形成的。因此,新高考形勢下的高三文言文復習應該打破傳統題海戰術,盤活當前沉悶課堂,教師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根植文化,關聯整合,融會貫通,從而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

二、新高考命題注重語文關鍵能力的考查

(一)關聯課內,注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教考銜接是高考命題的導向。近些年新高考的改革,從“考什么教什么”到“教什么考什么”的轉變,使得文言文閱讀的題型不管在形式上怎么變化,都能在我們的教材中找到“解法”。新高考所選用的文言文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不是完全陌生的。也就是說,所選用的文章是陌生的,但考查的內容卻與教材有或顯性或隱形的勾連。由此可見,新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學生對舊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也就是考查學生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能力。因此,在高三的文言文復習中,一定要重視課內文本和考試題目之間的聯系,不能完全拋棄教材這一重要的學習資源。

縱觀近幾年的新高考卷試題,很多文言知識點都可以在課內教材中找到出處。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第11題考查的“圍” “舉” “勸”直接關聯教材;第13題翻譯“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中,“一隅”指一個方面,教材出處“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論語》),“審”指仔細觀察,教材出處“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促織》)。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第13題“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中,“歲”指年,教材出處“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齊桓晉文之事》)。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第13題“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中,“聽”指聽憑,任從,教材出處“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陳情表》)。

從以上分析中發現,新高考文言文試題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直接考查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更加注重教考銜接,注重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遷移能力。比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第13題翻譯“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敝?失分率較高的一個采分點是“勇鷙”,很多學生把“勇鷙”簡單地翻譯成“勇敢”,忽略了“鷙”的“兇猛”這一含義,從而導致失分。這其實考查的是對課內《離騷》里的“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中“鷙”的遷移能力。利用文言翻譯來考查對已有知識的運用能力,這便是在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勾連文化,注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

高考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新高考卷考查文化知識更傾向于學生對文化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對文化素養的要求。新高考卷重視文化知識的考查,就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語感;考查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運用,也就是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這一關鍵能力。

年份全國新高考Ⅰ卷(新課標Ⅰ卷)全國新高考Ⅱ卷(新課標Ⅱ卷)全國Ⅰ卷(全國甲卷)全國Ⅱ卷(全國乙卷)全國Ⅲ卷2020年輦下、東宮、殿下、追比鄉試、宦官、晏駕、執政主司、殿試、司農、當軸方士、保任、禁中、四六之制太守、立嗣、周公、居攝2021年甲子、宗室、海內、庶務京口、遺民、部曲、傳檄釁鼓、廟社、閏月、輜重犯顏、抵極刑、減膳、大理丞2022年寡人、百乘、國門銜枚、車架2023年具臣、誣說聞金則止、片善席薪枕塊血食

根據以上統計分析,近三年的文化知識的考查涉及姓氏稱謂、官職區劃、宗法禮儀、律例刑法、科舉教育、歷法節氣、宮室建筑、文化典籍等多個角度,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積累,形成扎實的文化功底,才有助于提高正確率。近兩年文化知識題向部分重點字詞考查的轉變,減少了對文化的“顯性考查”,換成了“隱性考查”或者出現在其他題目中考查。比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Ⅱ卷中第12題的D項“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宅業,他歸來后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署”和原文“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進行比對,如果知道“昆弟”是指家族兄弟,“外家”指母親、妻子的娘家人,那么這道題的答案就顯而易見了。因此,文化知識的積累依舊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重點,文化知識的考查不僅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文化自覺,更是對文化理解這一關鍵能力的考查。

(三)強化情境,注重學生思維提升能力

筆者認為,有效的高三文言文復習策略應該是“授人以漁”,即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只有掌握了這一套關鍵能力的“漁”,學生才有可能自如有效地應對新高考。情境化試題是高考語文命題的趨勢,試題一般都有特定的語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獨立思考做出判斷。比如對原文內容的概述題,就需要學生將具體的選項放在原文情境中去對比分析,不可脫離情境,斷章取義。

文化知識題也不僅僅積累就可以,如果不顧特定語境,將積累的知識生搬硬套,那么做題依然會出錯。此類命題在有意識地向情境化靠攏,如2020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第11題中對“晏駕”的解釋,“晏駕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說法,‘晏’義為晚,晏駕指帝王車駕未能按時發出”。我們結合語境判斷,皇帝將海瑞下至詔獄后,有“帝初崩”一句話,可以推斷此時皇帝已經去世了。根據下文主事所說“先生今即出大用矣”,意思是先生即將出獄被重用了,從而得知“晏駕”是指皇帝去世的意思。

文言文簡答題更加強化情境的重要性,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第14題“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這道題就需要學生回到文本語境中,定位到“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這一事實依據,明確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

高考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的特征引導學生學會揣摩情境,獨立思考,融會貫通,這就是在考查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和提升能力。

三、關鍵能力考查下的文言文復習策略

文言文教學是引導學生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作為高三語文教師,應該注意調整復習策略,在教學時避免傳統教學的弊端,既能創設有趣的學習任務,又能構建網狀的文言體系;既能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的文言知識,又能幫助學生開拓寬廣的文化視野;帶領學生走出文言文學習的困境,提升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

(一)回歸教材,融會貫通

新高考卷的文言文的試題設置都與教材有著或顯性或隱性的勾連,所以新高考文言文的復習仍然要回歸教材。學生在考場上能否盡情揮灑筆墨,關鍵在于平時文言基礎打得是否扎實,在陌生的語篇中尋找熟悉的“直覺”,而是否有“語感” “手感”的關鍵在于平時對課內文章的章法是否了然于心,能否立足統編版教材,借鑒其文本,遷移其章法,化“陌生語篇”為“熟悉語境”。

鑒于此,我們要將勾連教材、舉一反三的方法滲透在平時的高三復習課中,只有時常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時回歸教材課文,學會知識遷移,才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構建文言知識體系。

因此,在講解試卷中的翻譯題時,筆者會圈出原文中的幾個采分點,讓學生聯系學過的課文,然后寫出一句與這個采分點相關的課文原句,并注明釋義。比如下面高三某次考試中的一道翻譯題:

(1)時關市譏商旅,發及囊篋,驥奏止之。尋坐事免。

(2)犯者,大署其門曰盜賊之家。又為《勸教文》,振木鐸以徇之。

(選自高三2022學年第一學期浙江強基聯盟10月統測)

在講解試卷前,筆者會讓學生圈出采分點,然后課后自制表格并寫出相關的課內原文,以便于舉一反三。

采分點課內的原文釋義發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蒲松齡《促織》)打開尋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不久坐副有罪,當相坐(班固《蘇武傳》)治罪振振長策而御宇內(賈誼《過秦論》)舉起

通過以上訓練方式,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并且增強了學習文言文的信心,也讓高一高二學的課文有了體現的價值。文言知識本是一個語言系統,雖然高考選用的文章未必見過,但所用多為常用字詞、常見的句式。如果有一定的文言功底,那么基本上讀懂文章是可以實現的。遇到翻譯“卡殼”的時候,通過課文聯想法,追溯已知的領域,就能找到破解之道。

(二)思維導圖,助力理解

文化知識涉及的范圍廣,內容繁多而瑣碎,死記硬背容易出現不少“知識盲區”。古代文化知識涉及姓名稱謂、官職科舉、天文地理、宗法禮俗、歷法刑法、音樂典籍等,如果教師只是把資料全部印發給學生,期望通過默寫檢測來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效果往往是不盡如人意的。

研究表明,思維導圖是一種能夠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實質上是一個思維的自然表達過程,以圖式的方式呈現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結構和路徑,使人們的思維過程清晰可見,是比文字更加富有成效的表達方式”(閆守軒《思維導圖:優化課堂教學的新路徑》)。

在復習古代文化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整理一個板塊,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歸納每個板塊內容,再用畫圖的方式把知識框架畫出來;然后,挑選繪制美觀、清晰的思維導圖印刷出來發給全班學生,在課堂上讓小組代表進行分享講解,其他小組也可以進行補充;最后,教師根據導圖繪制情況和小組分享情況打分評價,評出最佳小組,頒發獎狀。

古代文化知識思維導圖繪制大賽組別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第六組成員………………………………內容姓名稱謂官職科舉天文地理宗法禮俗歷法刑法音樂典籍繪圖美觀……邏輯清晰……知識全面…………

思維導圖的繪制有利于學生復習、積累古代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數據庫;思維導圖的分享和整合,有助于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因此,以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高三文言文的復習打破了原來課堂的沉悶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提煉概括、歸納整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即培養學生的文化語感。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古代文化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營造了一個個獨特的文化語境,鍛煉了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三)創設情境,提升思維

新高考不僅注重情境化命題,也注重考查學生可遷移的高階思維能力。語文學科關鍵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發揮情境教學在文言文復習課中的作用。無論是斷句題還是內容概述題,都要回到文章的情境中去比對辨析,不能脫離情境,斷章取義。

思維能力的關鍵是表達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不是書本上滿滿當當的筆記,而是對知識點的運用與表達。古人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备呷罅康木毩曌寣W生的知識在積累中得到鞏固,但想要擁有更加扎實的文言功底就要進行“有效輸出”。在講解完文言文后,教師可以設置給文中的人物寫一段“頒獎詞”的課堂情境,比如講解完2022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的文言文閱讀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吳漢伐蜀,將大破公孫述的故事給吳漢寫一段“頒獎詞”,格式可以參照央視“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凹埳系脕斫K覺淺”,只有將習得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知,才能真正理解。

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人物/事件文學短評”。在講解完這篇選文后,教師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我談×××,對文中出現的歷史現象或是歷史人物做一個簡單的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說說自己的感受、體驗等。比如講解2023年全國甲卷文言文閱讀后,針對周堯卿這位事母至孝、周濟親族、為官愛民的出色學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撰寫“我談周堯卿”文學短評,這一過程也是為寫作積累素材和提高思辨力的過程。文學短評創作完成后,教師將學生的“作品”認真審閱批注,然后將優秀的作品分享給其他學生。這一分享過程是“有效輸出”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生成的過程。日積月累,集腋成裘,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對文化現象進行思考和評價的習慣,也為寫作積累了素材,加深了思維深度。

綜上分析,高三的文言文復習,不是進行“題海戰術”,而是讓學生在做題中“復活”已學的文言知識,然后靈活運用?!皽毓省钡哪康牟皇恰爸隆?而是形成牢固的知識結構體系。作為一線高三教師,要在實踐中探索高考文言文復習之路,從而實現文言、文章、文化三合一的高質量復習。

猜你喜歡
高三關鍵文言文
硝酸甘油,用對是關鍵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高考考好是關鍵
高三·共鳴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復習
初中文言文的“教”與“學”
我把高三寫成詩
讓文言文閱讀在選擇中漸進——以《師說》為例
生意無大小,關鍵是怎么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