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對老年肺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影響

2024-01-22 10:57劉現利邱紅麗任玉雪
臨床醫學工程 2024年1期
關鍵詞:肺癌康復發生率

劉現利, 邱紅麗, 任玉雪

(河南省胸科醫院/鄭州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胸外科, 河南 鄭州 450003)

肺葉切除是目前臨床治療肺癌特別是早期肺癌最常用的手段, 但術后肺功能下降、 感染、 氣胸等并發癥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 研究[1-2]表明, 圍術期呼吸功能鍛煉對改善肺癌手術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 但因受到自身、 家庭、 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目前老年肺癌手術患者圍術期呼吸功能鍛煉情況和效果并不理想。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 (IMB) 是一種用于解釋和指導健康行為轉變的理論模型, 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多個學科和領域。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對老年肺癌手術患者預后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0 例老年肺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 對照組男23 例, 女17 例; 年齡60~78 歲, 平均年齡(69.25 ± 4.87) 歲; TNM 分期: Ⅰ期10 例, Ⅱ期22 例, Ⅲ期8 例。 觀察組男22 例, 女18 例; 年齡60 ~77 歲, 平均年齡(69.05 ± 5.11) 歲; TNM 分期: Ⅰ期11 例, Ⅱ期22 例, Ⅲ期7 例。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P >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符合肺癌相關診斷標準[3], TNM 分期Ⅰ~Ⅲ期, 均行肺葉切除術治療; 年齡60 ~80 歲; 無胸部手術史; 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標準: 伴有其他部位原發性惡性腫瘤; 因肢體功能障礙等無法進行呼吸功能鍛煉; 精神障礙、 溝通障礙; 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 包括協助患者完善檢查、 遵醫囑用藥、 生命體征監測、 健康宣教、 心理疏導、 飲食和生活指導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干預。 (A) 目標。 ①入院至手術前: 提供術前必要的準備和支持, 促進患者積極參與、 合作。 ②術后第1 ~3 d: 緩解術后早期可能出現的不適感, 促進患者康復和身體功能恢復。 ③術后第4 d 至出院前: 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和呼吸功能提高, 為出院后的自我管理打下基礎。 (B) 信息。 ①入院至手術前: 向患者傳達肺癌的病因、 發病機制和手術治療的原理; 介紹手術的過程、 風險和預期效果; 強調術前呼吸鍛煉的重要性。 ②術后第1 ~3 d: 提供床上、 床邊活動指導, 包括踝關節和手指活動的具體步驟、 次數和頻率; 解釋床上、 床旁活動的目的, 并強調預防肌肉萎縮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性, 討論鍛煉可能帶來的不適感, 并提供正確執行活動的方法以避免傷害。 ③術后第4 d 至出院前: 提供詳細的鍛煉說明,包括散步鍛煉的逐漸增加步行距離和強度的方法; 提供上肢和下肢活動的指導, 包括拉伸和彎曲運動, 以增強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力量; 持續引導患者進行呼吸肌訓練, 鞏固肺部功能;引導患者進行有氧耐力訓練, 增加其活動耐力。 (C) 動機。①口頭指導: 通過面對面交流向患者傳達康復干預措施的益處和執行方法, 向患者講解呼吸鍛煉對肺功能的好處。 ②書面指導: 提供書面活動和訓練指導, 包含圖示、 文字說明和操作指導, 讓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康復活動的執行方法。 ③進展記錄表: 提供記錄康復目標和進展情況的表格, 讓患者和護理人員一起監督康復進程, 記錄患者的努力和進步, 并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激勵。 (D) 行為技能。 ①入院至手術前: 告知患者進行如下鍛煉, 其中散步鍛煉3 次/d, 15 min/次; 呼吸功能訓練10 次/組, 3 組/d; 爬樓梯鍛煉3 ~5 層/次, 4 次/d。 ②術后第1 ~3 d: 告知患者進行如下鍛煉, 其中握拳放松: 引導患者在放松狀態下緩慢握拳, 保持2 ~3 s 后慢慢松開, 10 次/組,3 組/d; 踝關節環旋: 患者平躺在床上, 雙腿伸直, 每側踝關節順時針旋轉10 次, 接著再逆時針旋轉10 次, 2 組/d; 膝關節伸屈: 患者平躺在床上, 雙腿伸直, 然后盡量彎曲膝關節,使小腿向大腿方向抬起, 保持1 ~2 秒后緩慢放下, 每側膝關節各鍛煉10 次為1 組, 2 組/d; 呼吸功能鍛煉: 在呼吸功能訓練儀輔助下進行吸氣鍛煉, 3 次/d, 15 min/次, 根據患者耐受逐漸調整吸氣量, 訓練體位由仰臥位逐漸向坐位轉變。 ③術后第4 d 至出院前: 告知患者進行如下鍛煉, 其中散步鍛煉: 根據患者耐力逐漸增加步行距離和強度, 20 ~30 min/次, 2 次/d; 上肢和下肢活動: 包括手部和腳部的拉伸和彎曲運動, 每次約15 min, 3 次/d; 呼吸肌訓練: 包括平靜的自然呼吸、 深吸氣和緩慢呼氣, 每次15 min, 3 次/d; 有氧耐力訓練: 采用爬樓梯、 六字訣健身氣功進行鍛煉, 20 ~30 min/次, 2 次/d。

1.4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 于術前、 術后7 d 使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的呼氣流量峰值 (PEF)、 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 和用力肺活量 (FVC)。 ②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肺部并發癥 (PPCs) 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肺功能 術后7 d, 觀察組PEF、 FEV1、 FVC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肺功能比較 ()

表1 兩組的肺功能比較 ()

組別 nPEF (L/min)FEV1 (L)FVC (L)術前術后7d術前術后7d術前術后7d觀察組 40 469.53±43.74 450.83±41.24 2.36±0.53 2.27±0.44 3.23±0.45 3.04±0.47對照組 40 465.23±45.85 431.38±44.93 2.37±0.62 1.99±0.39 3.23±0.54 2.79±0.53 t0.4292.0170.0773.1030.0222.212 P0.6690.0470.9390.0030.9820.030

2.2 PPCs 發生率 術后, 觀察組出現肺炎2 例、 胸腔積液1例、 肺不張1 例, PPCs 發生率為10.00% (4/40); 對照組出現肺炎5 例、 胸腔積液4 例、 肺不張3 例, PPCs 發生率為30.00% (12/40); 觀察組PPCs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χ2=5.000, P =0.025)。

3 討論

肺葉切除是目前臨床治療肺癌的一種常用術式, 能有效切除病灶, 降低肺癌患者術后復發風險, 但會導致患者肺部結構發生改變, 進而影響其肺功能, 引發多種PPCs[4-5]。 如何提高肺癌手術后肺功能是目前臨床護理面臨的一大難題, 雖然傳統肺功能鍛煉對改善患者肺功能有一定幫助, 但因老年患者認知、 學習能力較差, 故其鍛煉依從性較差, 影響傳統肺功能鍛煉的干預效果。 IMB 模型是一種通過向干預個體傳遞準確的健康信息, 增強其動機和行為技能, 以促使個體采取積極健康行為的理論模型, 在提高干預個體自我管理能力、 依從性、 疾病預防和控制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7 d 的PEF、 FEV1、 FVC 水平高于對照組, 表明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可有效促進老年肺癌手術患者術后肺功能的恢復。 分析原因在于, 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通過為患者提供正確的信息, 激發其內在動機, 并通過訓練提高患者行為技能水平, 能有效改善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 增強鍛煉效果, 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 同時, 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根據患者治療進展為患者提供了不同時期、 不同方式、 不同強度的鍛煉方式, 對其肺功能的恢復也有明顯促進作用。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PPCs 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可顯著降低老年肺癌手術患者PPCs 發生風險。 分析原因在于, 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為患者提供了科學、 合理的鍛煉方案, 持續鍛煉可提高肺通氣量, 增強肺泡彈性, 促進肺部通氣換氣功能恢復, 并增強呼吸肌的收縮功能和氣管纖毛清除能力, 從而加快肺部分泌物排出, 有效減少肺炎、 胸腔積液等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 基于IMB 模型的呼吸功能鍛煉可明顯促進老年肺癌手術患者肺功能恢復, 降低PPCs 發生風險。

猜你喜歡
肺癌康復發生率
中醫防治肺癌術后并發癥
具有Logistic增長和Beddington-DeAngelis發生率的隨機SIRS傳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發生率的meta分析
對比增強磁敏感加權成像對肺癌腦轉移瘤檢出的研究
腦卒中患者康復之路
足月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預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基于肺癌CT的決策樹模型在肺癌診斷中的應用
殘疾預防康復法制建設滯后
2013年各省貧困人口數量及貧困發生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