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管理導向模式下5A 護理干預在預防腦出血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效果

2024-01-22 10:57丁輝張璞高月
臨床醫學工程 2024年1期
關鍵詞:導向腦出血下肢

丁輝, 張璞, 高月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河南 鄭州 450002)

腦出血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與高血壓、 顱內動脈瘤、 動脈硬化等相關, 具有發病快、 病情進展迅速、 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1]。 手術是腦出血主要治療方法, 通過解除顱內高壓, 減輕腦組織壓迫, 改善神經功能。 但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久, 下肢活動減少, 血液流速減慢, 血液呈高凝狀態, 極易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 (DVT)[2]。 腦出血術后并發DVT 輕者表現為下肢疼痛、 腫脹、 皮溫升高, 重者血栓脫落引發肺栓塞, 導致不良預后, 因此需做好DVT 預防工作[3]。 自我管理導向模式下5A 護理干預通過詢問、 評估、 建議、 幫助、 隨訪5 個環節提高個體自我管理能力, 促進健康行為養成, 從而緩解病痛或預防疾病發生, 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探討自我管理導向模式下5A 護理干預對腦出血術后下肢DVT 形成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92 例,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兩組各46 例。 納入標準: 符合腦出血相關診斷[4]; 手術治療; 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消化道潰瘍; 運動功能障礙; 認知異常, 無法溝通; 急性肺栓塞。 觀察組男27 例, 女19 例; 身高153 ~178 cm, 平均 (165.69 ± 4.13) cm; 年齡53 ~78 歲, 平均(65.79 ± 5.39) 歲; 出血部位: 基底節22 例, 丘腦12 例, 腦干8 例, 小腦4 例。 對照組男25 例, 女21 例; 身高151 ~175 cm, 平均 (164.75 ± 4.22) cm; 年齡55 ~79 歲, 平均(66.12 ± 5.70) 歲; 出血部位: 基底節23 例, 丘腦13 例, 腦干7 例, 小腦3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包括圍術期生命體征監測、健康教育、 心理疏導等; 術后加強病情觀察, 注意下肢皮溫、顏色、 周徑等變化; 囑患者下床活動, 多飲水; 做好出院健康宣教, 出院后電話隨訪1 次。 觀察組實施自我管理導向模式下5A 護理干預: ①成立小組。 成立??谱o理干預小組, 護士長擔任組長, 組員包括4 名經驗豐富的責任護士; 組員學習腦出血術后DVT 發生知識、 預防措施等培訓, 并學習自我管理導向知識。 ②詢問 (Ask)。 設立問題調查表, 包括病史、 年齡、體重等; 記錄患者手術前后存在的問題、 DVT 認知水平、 自我管理水平等。 ③評估 (Assess)。 共同評估患者術后DVT 發生風險, 將患者分為無風險、 低風險、 中風險、 高風險。 ④建議(Advise)。 小組成員依據患者情況給予建議, 首先以健康手冊、視頻播放等形式普及DVT 知識, 包括發生原因、 預防方法、注意事項等; 發放自我管理手冊, 包括飲食管理、 運動管理、運動管理等。 ⑤幫助 (Assist)。 提供心理、 運動幫助; 主動進行一對一交流, 了解患者情緒狀態, 分析不良情緒產生原因,以同情心安慰、 正性語言暗示等方式緩解不良情緒; 協助患者進行床上與下床運動, 配合肢體按摩、 熱敷10 min/次, 2 次/d。 ⑥隨訪 (Arrange)。 創建微信群, 每周群內推送DVT 預防知識, 每周1 次在線護患交流40 min, 解決患者困難; 每月1次電話隨訪, 了解患者居家護理情況, 強調堅持運動、 按摩、熱敷, 預防DVT 發生。 兩組均持續護理至術后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自我管理能力: 于干預前后使用自我管理測定量表 (ESCA)[5]評價, 共172 分, 評分越高則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②下肢靜脈血流速度: 于干預前后使用超聲儀檢測下肢靜脈血流峰速度與平均速度。 ③記錄兩組的DVT 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自我管理能力 干預后, 觀察組ESCA 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 分)

表1 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 分)

注: 與同期對照組比較, *P <0.05, #P >0.05; 與該組干預前比較, &P <0.05。

組別n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4698.06±10.44#143.38±9.01*&對照組4697.63±11.30128.33±8.47&

2.2 下肢靜脈血流速度 干預后, 觀察組下肢靜脈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 cm/s)

表2 兩組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 cm/s)

注: 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P >0.05。

組別n靜脈血流峰速度靜脈血流平均速度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 46 22.51±3.09# 35.90±4.18*15.49±2.63# 25.08±3.26*對照組 46 21.23±4.2830.73±3.0916.18±2.27 20.34±2.91

2.3 DVT 發生率 觀察組DVT 發生率為4.35% (2/46), 低于對照組的19.57% (9/46) (χ2=5.060, P =0.025)。

3 討論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異常凝結, 血液高凝、 靜脈壁損傷、 靜脈血流滯緩是三大高危因素[6]。 研究[7-8]表明, 腦出血術后患者活動能力減弱, 下肢血流速度降低, 血管損傷持續存在, 增加血小板與周圍內膜接觸, 導致細胞供氧不足, 加重靜脈血管壁損傷, 進而增加DVT 風險, 不利于術后康復。

臨床針對DVT 多通過增加飲水、 積極運動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 減少高危影響因素, 從而減少DVT 發生。 但DVT 相關預防措施需持續開展才能見效, 而多數腦出血患者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較難遵醫囑堅持預防工作, 故DVT 整體預防效果不夠理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后ESCA 評分、 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 DVT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明自我管理導向模式下5A 護理干預可提高腦出血手術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加快下肢血流速度, 降低DVT 形成風險自我管理導向模式下5A 護理干預將護理分為5 個具體步驟, 且每個步驟均有工作重點, 通過成立小組、 分工合作, 有序開展護理措施,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較大程度減少DVT 發生。 自我管理導向模式下5A 護理干預通過患者評估制定的護理措施更具針對性、可實施性。 在建議環節進行多元化健康宣教, 強化患者健康認知與疾病預防重視程度, 可提高其護理參與意識, 使其居家期間也能積極遵醫囑進行按摩、 熱敷等。 重視患者護理需求, 從心理、 運動等方面幫助患者減輕不良情緒, 增加康復信心。 隨訪是該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患者居家康復期間以微信、 電話隨訪形式持續健康管理, 能持續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保障下肢運動、 肢體按摩、 肢體熱敷等DVT 預防措施的落實, 從而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 預防凝血因子聚集血管內膜, 有效降低DVT 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 自我管理導向模式下5A 護理干預可改善腦出血手術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加快下肢靜脈血流速度, 減少DVT 發生。

猜你喜歡
導向腦出血下肢
以生活實踐為導向的初中寫作教學初探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出血的療效觀察
中西醫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研究進展
“偏向”不是好導向
準媽媽要重視下肢靜脈曲張的預防
需求導向下的供給創新
脾切除后伴發腦出血1例并文獻復習
犬只導向炮
納洛酮在腦出血治療中的應用探析
微創旋切術治療182例下肢靜脈曲張的術后護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