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01-23 04:39
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根基中華文明中華文化

劉 柳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以“五個突出特性”對中華文明進行精準畫像,為步入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樹立起精神旗幟。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魂魄,中華文化作為基因性存在則是統攝各族群眾思想行為、引發各民族人民情感共鳴的重要紐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以文化認同為根脈促進民族團結,需要我們在民族工作中準確把握、正確認識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一、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敝腥A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以國家形態延續至今而歷久彌新的古老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凝聚融合為一體,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傳承發展的連續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標識,同時也奠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

關于中華民族形成歷史,費孝通先生有一個經典表述:“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弊栽诎l展的各民族之所以能夠在近代以來席卷全球的民族主義運動中不僅沒有走向四分五裂,反而在攜手抗爭的過程中自覺聚合融匯為中華民族這一實體,就在于以文明的連續性為前提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揆諸歷史我們就會發現,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互補共生的經濟關系、形音意一體的文字體系等都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在諸多因素中,文化心理認同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東周時期,有別于以往以血緣、地緣等外在因素作為不同部族之間的區分標準,以衣冠禮樂為標準來區分我族與他族的文化心理認同就已初步確立。在其后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盡管王朝時有更迭,政權多次易主,但中華文化以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無論是哪個民族建立政權,都以傳承中華文脈為己任,都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使命,中華文明不僅沒有因政權更迭而中斷,反而在各族人民共創中華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和共同財富。作為實體的中華民族在面臨風險挑戰時則能夠以文化認同為根基,眾志成城,愈來愈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二、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敝腥A文明從來不是一個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概念符號,其生機與活力恰恰在于中華文化的流動性和創新性。同樣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解決民族問題,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固定方案,更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模式。中華民族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面對錯綜復雜的民族關系,我們歷來注重因俗而治,革故鼎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不斷通過制度文明的創新密切各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我們對民族治理模式的探索從未止步。早在先秦時期,散布如滿天星斗的各個部族在互相審視、碰撞、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統一中國后,一方面“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在部分少數民族聚集區設立“道”對這些區域進行有效治理。唐朝則通過設置羈縻府州制度將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國家統一行政管理之中,這一治理方式其后發展為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的土司制度。清朝前期,統治者依據不同地區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靈活采取郡縣制、八旗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多種形式施行多元化治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區域自治這一偉大創舉為基本制度基礎,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梢哉f,從古至今,在民族團結路徑選擇上,我們從不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是以中華文明獨有精神氣質所凝聚的內生動力為根基,以革新意識和進取精神為動力,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直面問題挑戰,不斷通過制度創新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制度保障。

三、中華文明的突出統一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被仡櫄v史我們就會發現,早在中原統一國家形成之前,統一的觀念和藍圖已在中華大地上形成并逐漸確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對統一的追求是中華民族基因性的存在,對統一的堅守是中華兒女最深沉的情感追求。

“大一統”源于戰國晚期的公羊學,后經董仲舒等進一步闡發,將其上升到“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的高度。秦漢時期確立下來的相對穩定的政治體制以及隋唐以來日趨完善的官僚選拔體系使得“大一統”觀念不僅作為政治理想沿襲發展,其內核價值更成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并由漢族提倡的“華夷一家”擴展為被所有民族共同認可、推崇的“天下一家”。所以元世祖忽必烈強調“圣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币源藶槲幕纬傻慕y一的多民族國家,既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的重要優勢。

“大一統”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造就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思想文化根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團結融合,固然離不開經濟上的互補共生,分布上的互相交錯,情感上的互相親近,更在于文化上以內在統一為根基注重多樣性、尊重差異性,在于天下一家的觀念深入人心。正由于此,幾千年來,無論政治格局如何風云變幻,無論哪個民族登上歷史舞臺,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一直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信念追求。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我們的國家,是世界各國中統一歷史最長的大國。中間也有過幾次分裂,但總是短暫的。這說明各族人民熱愛團結,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分裂不得人心?!蓖瑯拥?,在今天,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鑄就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其內在動力就在于基于大一統樸素而深刻的統一觀念,就在于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四、中華文明的突出包容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焙2晦o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就是由于以突出的包容性匯聚吸收了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的特質優長;各民族之所以能夠你來我往、我往你來并最終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的共同體,就在于以開放包容接納吸收“多元”的同時,又以“一體”推進凝聚多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費孝通先生在梳理整合大量考古學、史料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并系統闡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這一重要理論,指出中華民族是民族實體,而非56 個民族的總稱,56 個民族已經結合成為相互依存、統一而不可分的整體?!岸嘣惑w”既是中華民族的結構特征,也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恩格斯認為,多民族匯聚的民族國家具有很大的優勢:“政治上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往往包含有某些異族成分,這些異族成分同它們的鄰人建立聯系,使過于單一的民族性格具有多樣性?!笨v觀當今世界,在處理多民族關系的路徑選擇上,無論是“民族大熔爐”還是“民族大拼盤”,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好民族融合問題。而早在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各部族在互相碰撞、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的過程中便以無以倫比的包容性激蕩出和而不同的萌芽。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在漢族、苗族、白族、瑤族等民族普遍存在,相似的洪水傳說漢族、藏族、壯族等民族廣為流傳,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也成為許多民族共有節日。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詩經》中對各民族先民生活的記錄、《楚辭》中對少數民族地區風土人情的吟唱,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洛陽家家學胡樂”,“萬里羌人盡漢歌”,以及陳寅恪先生所講的“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都彰顯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的包容胸襟?;诟叨乳_放性、包容性的“和而不同”思想使得中華文明不搞絕對極端的一致性,不僅尊重、包容差異性,更能夠學習、借鑒差異性,既講求各美其美,更講求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突出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如同一棵樹的主干與枝葉,在雙向輸出相互滋養下根深干壯、枝繁葉茂。

五、中華文明的突出和平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系中以他人為重。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并進,反對強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痹谥腥A文化中,“和”涵蓋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天下為公的社會觀,和而不同的價值觀,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交往觀等極為豐富的內涵?!吨杏埂氛J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昂汀笔撬腥硕家裱臏蕜t?!渡袝烽_篇便講“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皡f和萬邦”作為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則決定了中華民族形成發展過程的和平性。

一方面,我們講“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以和睦親善以求天下太平;另一方面,我們又以“止戈為武”“國雖大,好戰必亡”告誡人們要正確看待戰爭,不能窮兵黷武。以此為文化根基,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中華文化向來講求“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講信守義、仁愛相助,和平合作、互學互鑒,以中華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核心力量形成旋渦狀吸引,通過“以文化人”有效避免了武力征服行之不遠的弊端。在和平的總基調下,各民族攜手同心,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五十六個民族心相連情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親如一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猜你喜歡
根基中華文明中華文化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夯實法律的道德根基
華人時刊(2016年16期)2016-04-05
致中和 扎穩根基再出發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文化引領 夯實幸福根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