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澳中柱桁艚捕魚概述

2024-01-23 11:09熊燕軍
尋根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柱竹排南澳

□陳 雍 熊燕軍

中柱是南澳漁業大村,歷史上以桁艚生產著稱于世,自明萬歷年間至20世紀80年代,延續400余年。對每一個中柱人來講,桁艚不僅是曾經的衣食之源,更是其文化記憶的核心,堪稱“中柱之根”“中柱之魂”。

南澳桁艚簡史

桁艚,舊稱網桁,俗稱“死柴掮活魚”、貴桁,是中國傳統海洋捕撈方式的一種。桁艚是南澳漁業最先采用的一種大型捕撈方式,也是南澳“三艚”(桁艚、?艚、犁艚)之一,以云澳為發達,尤以中柱村聞名。

南澳桁艚興起于何時,史無明載。澳前村天后宮《皇明兩院詳允南澳海桁禁示碑記》載,詔安縣鄉官胡江先后于萬歷十八年(1590年)、二十一年(1593年)、二十四年(1596年),3次買進南澳云蓋寺的海桁凡二十四艚,至遲明萬歷年間,云澳就已經存在桁艚這一作業方式。

明清時期南澳由閩粵兩省分轄,結果在桁艚傳入方向上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來自廣東饒平,一種說法認為來自福建。由于桁艚最早見于云澳,而云澳為閩屬,且英阿六也是福建人,故后一種說法更為盛行。

南澳桁艚雖然明萬歷年間即已出現,但當時建桁打樁技術尚未過關,桁艚不牢,常常被風浪沖走。明崇禎年間,有福建連江人英阿六來到云澳,帶來更先進的建桁技術,南澳桁艚始進入大發展的時期。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為解決云澳桁艚漁業糾紛,南澳鎮標右營游擊陳朝正奉廣東總督、巡撫兩院之命,立“奉廣東督撫兩院會禁云澳網桁碑”(今存中柱天后宮內),詳細規定云澳網桁的船戶、人數、稅收及漁場拈鬮輪流制度等。官方的介入與調解,表面上看是桁艚發展遭遇瓶頸,遇到困難,實際恰恰是云澳桁艚大發展的表征,畢竟只有存在利益才會有糾紛。

乾隆年間,南澳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出現桁艚。乾隆《南澳志》卷五《雜稅》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南澳的海洋捕撈業應征稅銀的有云澳桁艚25艚,年征餉銀一百五十二兩四錢三分八毫;隆澳長山尾案嶼桁14艚,年征餉銀一十四兩一錢二分七毫;隆澳鹿仔坑桁4艚,年征餉銀四兩;青澳竹棲澳網桁3艚,明朝時也被征餉銀,到清朝時才免征;深澳石獅頭的網桁征餉,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為文廟祭費。如此,則南澳四澳(隆澳、深澳、云澳、青澳)均有桁艚。

◇奉廣東督撫兩院會禁云澳網桁碑

清代中后期,隆澳地區的?艚作業迅速發展起來,且獲利大于桁艚作業,隆澳地區的案嶼、長山尾和鹿仔坑桁艚先后被放棄,漁場逐步為澄??h南砂和饒平縣港西的漁民所利用,唯云澳桁艚繼續保持生產作業。另一種說法是,咸豐年間,有人在云澳與隆澳之間的牛母礁海面新設桁艚,云澳桁戶一紙訴狀告到南澳同知處,一致反對在上游設網捕魚,得到南澳同知支持,形成牛母礁、竹棲灣嚴禁設桁艚的定例,隆澳桁艚業最終消亡。

民國時期,南澳縣桁艚作業基本穩定在20~30艚,1949年最多,為32艚。1952年9月,南澳“特委會”決定,由政府撥貸新建的16艚桁艚,連同新中國成立后沒收的7艚,共23艚桁艚,統一歸云澳漁民協會(中柱村)管理。

桁艚捕撈對象大致為小魚、小蝦及其幼魚,主要有:康氏小公魚(公魚)、青帶小公魚(烏饒)、中華小公魚(金線饒)、日本毛蝦(苗蝦)及帶魚、梅童幼魚等。據海島調查資料,其漁獲物所占百分比為:康氏小公魚78.3%、小帶魚11.3%、小蝦3.8%、梅童0.9%、其他5.7%。1947-1949年,桁艚每艚的年平均產量為54.6噸。1950年,全縣桁艚為25艚,漁船50艘,投入生產的勞力390人,當年的平均產量每艚為38.1噸。最高產量是1982年,全縣23艚,總產量2476.45噸;最低產量為1975年,僅372.65噸。偶爾捕到名貴品種,1992年12月捕到黃唇魚(金錢)1尾,重20公斤;1993年7月捕到特大的魷魚(中國槍烏賊)體重5公斤。

◇《中國海洋漁具圖集》中的桁艚形制

桁艚之于中柱村意義重大,正是憑借桁艚穩定而豐厚的收入,中柱村逐漸發展成為云澳地區的中心,所謂“二十四支桁艚挺起個云蓋寺”。一方面,中柱桁艚為云澳其他漁村的捕魚作業提供餌料,比如澳前村95%以上的靠放綾作業,西畔、南臺有五六臺捕龍蝦的竹排,他們都依靠桁艚之產品做餌料,沒有桁艚他們就失業;另一方面,也為周邊鄉村(包括漁業村和農業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比如西畔村、南臺村有拖柴、拖船工種可做,周邊農民可打工掠竹篾索、打桁樁、搬(擔)魚等。云澳商貿活動主要是魚類加工,如煮熟魚、曬魚脯、腌咸魚等,毫無疑問,這些都與桁艚有關。而春節過大年游神廟會,各廟老爺都在各艚桁位搭棚,桁艚沒做老爺也就不能出來游神了。

20世紀80年代,漁業逐步實現機械化,風帆船換代為機械船,機船振動,海水污染,加之航道開拓,云澳灣基本沒有小魚集結條件,桁艚就逐步淘汰了。

桁艚形制、構件及作業工具

(一)桁艚形制

桁艚作業方式屬于定置張網類中的打樁(檣)張網?;驹硎?,利用魚類洄游規律,以木樁或木檣,橫斷潮流,打入沿岸淺海海底,成排加以固定,在樁或檣上結系網具。打樁張網有單樁和雙樁之分,通過樁上的繩子與網相結系,網口向潮流展開,攔截隨潮漂流的魚蝦使之陷入網內。

(二)桁艚構件及作業工具

1.木樁

①桁柱:俗稱“柴”或“桁柴”,使用一人抱粗,二三十米長的松木,用石頭和南北根等固定在海中,一部分露出海面,其延展的方向與流水垂直。由于桁柴尺寸巨大,桁柴并非打入海中,而是由碇石和樁固定。一座桁艚一般為7根桁柱或13根桁柱,稱六門水或十二門水,桁網就是綁在兩根桁柱中間。桁柱使用的松木來自客家地區的蕉嶺,沿韓江到澄海東里,再通過船運到云澳。新松木在使用前會先用火燒以防腐。桁柱一般可以重復使用多次,桁柱從海中收回后,放在外面一直曬,直至來年重新開始桁艚作業。

◇桁槽圖(據云澳中柱天后媽祖宮理事會鄭木才會長手繪圖制作)

②樁:較之于桁柴,樁所用木頭尺寸較小,功能亦不一樣。樁需要用錘打入海泥中,通常位于桁柴的南北方向,通過“根”的系結,與桁柴綁定在一起,起固定桁柴的作用。一條桁柴往往需要四根樁,南北各二。如果是第一和最后一條桁柴,為保證桁艚牢固,需要多打一些樁,有時甚至有幾十條。

2.繩子

不同的繩子根據其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名字,主要有以下幾種:

鬮繩:綁桁網的網嘴(口),兩條鬮繩綁一張網,把桁網固定在桁柱上。

抽仔:綁桁網的網尾,把網尾扎緊,收獲時解開抽仔將漁獲從網尾倒出。

攬(纜)探:船開到桁艚時,可用其將船固定在桁艚附近,不會亂跑,船員就可以下網和收網。

桁繩:綁在桁柱上方,以固定桁柱,系用竹篾打制而成。所用之竹亦來自蕉嶺,其制作方法是:先將竹劈成四瓣,通常在竹木集散地東里完成,運回云澳后,再將四瓣竹篾用稻草包起來,接成一條長繩,然后再將多股長繩裹成一條,這就是桁繩。為使桁繩具有韌性,包竹篾的時候就需要用力擰,很辛苦,繩子也很粗。20世紀70年代后其內開始包裹鋼絲繩,往往4條長繩裹成一條桁繩。桁繩一般一年一換。

根:采用3股竹篾繩,分南根和北根,一頭綁在桁柱上,一頭綁在木樁上,用以固定桁艚,位于桁艚的南北方向。

摘:與根類似,綁在第一根木頭和最后一根上,固定桁艚,有幾十條之多。

3.網

所謂“網桁”,有桁必有網才能捕到魚,桁網的改革創新非常重要。桁艚作業早期采用竹編制的捕魚工具,以后逐步改用苧麻制作網具。苧麻吸水性強,入水后十分沉重,拖動不易,又不耐海水腐蝕。1963年“小四清”期間,當時南澳縣委書記徐國良帶工作組進駐中柱大隊,看到染薯莨汁的網具非常落后不耐用,遂指派工作組副組長(原水產股股長林嚦)主抓網具改革工作,要求桁網必須改為膠絲桁網。膠絲網輕便,耐腐蝕,但不能割片使用,只有用科學數目(包括公分、大小疏目和密目)算成一個箍圍接一個箍圍從網嘴至網尾合成一領完整的膠絲剪裁桁網。這種算式桁網的改革者,是當時的桁網師傅林亮用三個月時間研算而制作完成的,后推廣到廣東、福建沿海一帶。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國家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化纖原料供應充足,價格親民,膠絲網終于普及開來。

◇織網的工具

4.船

漁船。漁船是桁艚作業的重要生產工具,建造桁艚以及搬運漁獲都需要用到漁船。漁船的基本樣式如下圖(中柱村老人手繪)。建造桁艚的時候,往往需要四艘船一起合作,而桁艚建好后,則每艚一船即可。

竹排。建造桁艚的時候,需要用竹排將桁柱拖到建桁地點,其他時候一般不用竹排。竹排一般由苗兒竹制成,近海作業,尤為輕便高效。

桁艚位置分布及名稱

云澳中柱桁艚主要位于云澳灣內。云澳灣是南澳最大海灣,從牛母礁至云澳澳前外青山,有六七公里長。海灣坐北朝南,是避西北、東北風的好港灣。云澳灣地質條件優良,地表組成以海沙為主,利于打樁。流水猛且直,南流(漲潮)時間長,魚群密集,這也是中柱桁艚業獨領風騷的根本原因。

中柱桁艚共24艚,具體名稱如下。中柱24桁艚表

不過,筆者在實地調查過程中,當地老漁民也給出了不一樣的說法,認為中柱村桁艚不是24艚,而是25艚,名稱和次序也小有不同。

中柱25桁艚名稱表

要說明的是,各桁艚并非整齊一字排開,而是根據海況(主要是流水),分布有陛凹之分。

◇桁艚排布圖(鄭木才手繪)

桁艚建造及運營

(一)拈鬮定桁位

桁艚掛網的樁位,俗稱“桁位”?!拌煳弧庇袃灹又?,不同的位置,漁獲有較大差異,為保證公平,南澳自有桁艚時起,相關從業人員每年拈鬮重定桁位。因桁艚作業期在農歷十月至翌年六月初,故拈鬮時間通常在九月。明朝時拈鬮的地點不詳,自清康熙年間創設天宮后,拈鬮地點即固定于此。有兩個甕,用紅紙書寫,一個是船長的名字,一個是桁艚的位置。這邊抽船長名字,那邊抽桁艚,然后拿來配對。

(二)建造

1.確定方向。張網定置漁業對位置十分敏感,要求桁樁必須與流水方向垂直,受氣候及地理環境的影響,流水方向不容易確定,這就要求主事者要有豐富的經驗。中柱人在建造桁艚的時候,往往通過南澳山上的石頭來確定方向。

2.放置桁柱。放置桁柱是建造桁艚最關鍵的一步。由于用作桁柱的松木體量巨大,無法打入海泥中,且松木本身又有浮力,一旦定位不準,或固定不及時,整個桁艚就毀了。

放置桁柱的做法是,先用竹排將桁柴拖到桁位,靠在船邊,然后在桁柱的一頭綁上近300公斤的大石頭,另一頭一前一后綁上兩條繩,中間再綁上一條繩吊在船上,在兩艘船的配合下,操作一前一后的兩條繩以調整位置,調到非常正的時候,放掉中間的繩子,桁柱由于石頭的重力就直直沉下去,固定在海底。與此同時,另外的兩艘船一南一北快速將樁打入海泥,一俟桁柱落下,迅速用繩將桁樁與樁綁結在一起,桁柱就固定好了。

(三)運營

桁艚建好后,剩下的就是下網與收網。漲潮的時候下網,滿潮的時候收網,收網時直接將整張桁網收走。一天有兩次漲潮退潮,故可作業兩次。

桁艚作業與天氣狀況密切相關,一定程度上屬于“看天吃飯”。天氣不好、流水不正,收成就不好,甚至還有生命危險。過去沒有天氣預報,漁民們完全靠看流水的經驗,比如南流(漲潮)方向突然偏了,那就是天氣要變差,船就要趕緊回來。再比如日落的時候,如果太陽上面不好看,五顏六色,則三日之內有壞天氣,可能要起臺風,也要趕緊收工回來。

由于桁艚投資巨大,新中國成立前通常都是由幾家合作運營,你出幾條柴,他出幾條柴,形成股份制經營方式。并通過向政府申領“網艚牌”,獲得經營資格。為保證分配公平,合作的幾家會輪流調換桁艚位置和收獲時間。即如果合作的幾家不止運營一座桁艚的話,則今年負責這座桁艚的主家,明年就得換到另一座桁艚。具體到每一座桁艚,則每天24小時輪換。所獲漁產,主要制成魚干,除自己食用外,少部分供本地市場,大部分通過韓江運至潮州銷售,偶爾也會運至福建。

作業人員配置與分工

1.以船為單位,平均分配勞動力。中柱桁艚共24艚,一艚一船,共24艘船。中柱以前有12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有兩條船,24座桁艚就以拈鬮的方式由這12個生產隊平均分。有時也分為24個生產隊,則一隊一船。

2.船上操作人員有工位的分工。一座桁艚一條船,船上一般有8個船員(原本是7個),按工位依次為:長年(船長)、頭目、頭腳、尾腳、放網、搭奇、打雜、擔水桶(結抽)。

長年:負責指揮,看流水,決定出海作業的時間。長年是船長,是桁艚作業的領導者。桁艚行軍令,說的是桁艚紀律和軍隊一樣雷厲風行,長年的行動就是無聲命令。云澳俗語:“長年無來,流水無到?!痹谏a實施中,長年說一不二,沒有異議,要不要出海,生產時何時持網,何時起網,皆由長年說了算。

據說很早的時候,有一山邊老漁民,因中年失妻,有倆孩子十歲左右,既當爹又當媽,生活艱難,大年除夕三四點鐘時,正在做飯煮菜,準備奉公拜祖,圍爐過大年,忽有人來說要掛網,只得放下手邊活計,隨船出海,到桁時固定好船。長年得知此事后,即下令返航。從今以后不管大年三十日桁再多產量,大年除夕夜至初一都停產。舊社會資方老板也不敢制止,成為慣例??梢婇L年之言的分量。

◇林慶俊老長年的回憶材料

長年具有桁艚生產的全面技術,云澳人謂長年應6部轉到才能勝任,即全船各個崗位,長年除本職外,還應會屬下6個工位的具體操作技術,遇到下屬不能完成時,應做好示范和指導其操作,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信服他。逐年資方得聘請為長年,船員由長年組隊,資方不得干擾,資方推薦丁壯參加得長年同意方可。

頭目:一般由年紀大的有技術的人擔任,協助長年,在做桁艚時負責具體技術指導,相對輕松。

尾腳:負責買米、舀米和起火。飯煮好后,尾腳和頭腳要負責拿給別人。

搭奇:買菜劈柴、切菜切魚洗碗。船上主要吃魚,過去的人生活不好,魚一頓一簸箕,有剩的長年拿回家。搭奇是吃之前洗碗,收碗筷。在船里都是坐著吃,兩人一個缽,八人四缽,吃完碗筷就放著,全部收去給吃最慢的洗。

打雜:負責做飯。

擔水桶:也叫結抽,負責擔(淡)水上船和操作抽仔。

上述作業人員新中國成立前通常為雇工,以糧食充當工錢,船員一人五斗米(50公斤米),船長是雙倍,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生產隊,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人民當家作主。

桁艚的補充——犁艚(上罾)、釣魷、拗罾

為了躲避臺風,桁艚作業期一般在十月至次年六月。桁艚作業空檔期,也即夏季,中柱人往往在南澎列島及臺灣淺灘一帶從事犁艚(上罾)和釣魷作業,也有少部分在近海拗罾。

(一)犁艚(上罾)

犁艚俗稱“駛犁”,約始于清朝,民國19年(1930年)未使用汽燈前,漁民稱之“駛烏暗犁”。犁艚大體是夜間作業,屬燈光敷網。其生產工具有:竹排、漁船、汽燈及漁網。竹排犁一般由兩只帶漁網的竹排(稱公母排)和幾只照火的竹排(稱火排,中柱犁艚作業往往有三只火排)組成;若竹排犁配上一艘漁船擔負拖駁和熟魚加工,則稱為大犁;竹排犁由船帶往漁場稱為流動犁。網具按網目的疏密分大中小三種,分別捕撈不同魚類。作業時兩只網排把網展開成畚箕形,每條竹排上面站在上面,看流水和有沒有魚。流水差不多要停的時候,就把那兩個竹排劃到主燈這里,把魚都引到主燈這里來。然后用紅布把燈包起來,或者將兩支燈架收回放到筐里,結果那個燈光沒有了,那些魚就跑到主火這里來,最后收網即可。

(二)釣魷

釣魷俗稱“掇魷”“釣爾”。初時,漁民未使用燈光誘捕前,夜間墜釣稱“掇烏暗魷”。傳說在清咸豐年間,在南澎列島上已駐有從事釣魷的漁民,開始用燈光誘捕,先采用四角燈(四面用玻璃罩起的小燈),后改用汽燈。

釣魚的漁具較簡單,主要有竹排、船只、汽燈、釣具及抄網。釣具由釣線(干、支線)、釣鉤、沉子及轉環組成,有主釣與誘釣兩種。漁法十分講究:竹排到漁場后點上汽燈,放出釣具,用手提釣線,一上一下活動,當感到有魷魚時,先緩后急提拉起釣(掇之間),快到水面見到魷魚時,可用抄網兼捕防止逃脫。當魷魚趨光(俗稱“食火”)群集在上層,尤其是幼魷時,可直接用抄網捕撈。魷魚若不趨光(俗稱“不食火”)時,須改變汽燈亮度,用紅布遮擋。

(三)拗罾

所謂的“罾”其實是一張可開可合的活動漁網,這張細目漁網的四個角被兩根架成“×”型的竹竿的末端捆住。另將這個“×”架的中心點與另一根長竹竿的末端拴緊在一起。同時,由此處接駁出一根粗繩作為牽引繩操在漁人的手里,捕魚時拉住牽引繩緩慢放松,讓罾網靠著自身的重量慢慢沉入水中。大約十幾分鐘后,快速將罾網拉出水面,之后用長柄小勾網袋將魚蝦提取上岸。

猜你喜歡
中柱竹排南澳
童年“悔”事
實驗和理論方法比較TWB和CR420/CFRP復合材料中心柱增強體的碰撞試驗結果
3版參考答案《竹排嫂》
南澳的驕傲
未及終點
淺埋單層三跨地下結構在豎向地震作用下的動力響應
海島尋蹤 南澳海防遺址調查記
在萬泉河上漂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