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區韌性研究綜述與展望

2024-01-24 12:46曲永軍肖月爽
關東學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

曲永軍 肖月爽

[摘 要]在社會風險與日俱增的時代背景下,社區作為城市當中最為敏感的區域,增強社區韌性是提升城市應急管理能力、實現城市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明確社區韌性的內涵、構成要素對社區韌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基于已有文獻資料,全面解析韌性與社區韌性的概念,并從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兩方面總結當前社區韌性研究現狀。研究發現:1.社區韌性的概念并未形成統一看法,但是學者們在一些方面達成了共識。2.對比國內外研究,發現我國對于社區韌性的研究主要是根據研究視角的不同,對國外社區韌性構成要素模型進行改進和優化。3.城市社區韌性指標體系的缺失對城市社區韌性的提升造成了嚴重阻礙。據此,本文從轉變研究視角、構建社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注重對社區韌性建設實踐的總結三個方面提出對未來社區韌性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社區韌性;韌性社區;研究綜述

[基金項目]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城市社區韌性測度、動力機制及建設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曲永軍(1976-),男,管理學博士,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肖月爽(1998-),女,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長春 130012)。

一、引言

城市發展的諸多不確定風險,使得城市系統韌性研究成為城市管理研究與實踐面臨的重點與難點議題。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出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變化風險的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建設的要求,是增強城市韌性的重要體現。社區是構成安全城市的底層單元,社區的安全性直接關系到居民生活的安全性,以社區為基本單元推進韌性建設,不僅能增強社區抵御風險的能力,而且能夠降低由災害帶來的受損程度。(魏琴、孫弘、李文星:《韌性視角下社區綜合防災規劃研究綜述與展望》,《住區》2022年第6期。)因此,社區韌性近些年成為社區治理領域的研究熱點。隨著社區韌性研究的不斷深入,為了進一步歸納當前階段社區韌性的研究趨勢,本文基于已有文獻資料,首先系統地梳理了韌性與社區韌性的概念、社區韌性的起源與發展,并總結其構成要素。其次,從社區韌性建設研究、社區韌性評價研究、社區韌性影響因素研究對社區韌性研究進行理論綜述。再次,對南京、北京、深圳三個城市在社區韌性建設方面的探索進行綜述。最后,總結現有社區韌性研究的不足,并且對未來社區韌性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進行展望。

二、韌性與社區韌性

(一)韌性與社區韌性的含義

1.韌性。

韌性這一概念起源于19世紀50年代,最初也被用來形容彈性、恢復力,被應用于工程學、物理學以及其他工科領域。韌性不僅體現物質的單一性,還強調物質的不變性,它展現的是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發生形變后,恢復原始狀態的一種能力。生態學家霍林于19世紀70年代將其應用到生態學領域,他認為韌性是系統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吸收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消級影響,進而抵御危機,防范外來風險,依舊保持系統結構不變、持續運轉。在此之后,韌性一詞經過不停演變,逐漸被應用到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張雨:《韌性視角下社區應急治理困境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目前,根據韌性獨特的屬性,布魯諾等學者提出4R原則,即堅固性、快速性、冗余性以及多樣性。對于韌性的含義而言,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系統論、擾動論、能力提升論和能力恢復論。孟憲紅(2021)曾在《學習時報》中提出,韌性作為當今社會治理及發展的新概念,要注重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把它歸類于短期的應急建設屬性。(孟憲紅:《社區治理須加強“韌性”建設》,《學習時報》2020年7月1日,A7版。)由于韌性的研究對象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學者們對于韌性含義的研究和理解也在不停轉變。韌性經歷了工程韌性、生態韌性以及演進韌性三個階段,研究領域也由工程領域轉變到生態領域,進而又應用到社會學領域中。近些年來,韌性理論成為社區治理研究的新維度,被廣泛應用到城市社區治理這一領域中,成為城市社區應對不確定風險的戰略方向。

2.社區韌性。

1993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將社區的概念引入中國,他早期的研究思想具有“田野精神”,值得現今關于社區的相關研究借鑒。他不主張通過理論知識去研究當代社區,而是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費孝通追求探索“活”的社區文化,他認為社區文化具有動態性。(劉亞秋:《社區研究中的田野精神——以費孝通早期實地研究為例》,《河北學刊》2022年第5期。)在他的研究中,人具有能動性,可以較好地適應環境。因此,費孝通將社區定義為:“村莊是一個社區,其特征是,農戶聚集在一個緊湊的居住區內,與其它相似的單位隔開相當一段距離(在中國有些地區,農戶散居,情況并非如此),它是一個由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組成的群體,具有其特定的名稱,而且是一個為人們所公認的事實上的社會單位”。(費孝通:《江村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頁。)盡管國內外學者對社區的概念未達成共識,但普遍認為“人”“地”是構成社區的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即社區不僅是一個空間概念,還涉及復雜多樣的社會聯系和社會互動。在風險治理和應急管理領域,社區可以被看作“接近相同風險的社會共同體”。韌性致力于有效調動社區內外資源,實現社區與風險的共存,減輕風險和外部干擾對社區造成的損失。(楊帆杰:《風險治理視域下社區韌性的提升策略研究》,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社區韌性不僅強調社區的自組織、自學習、自適應能力,并且更注重通過社區居民協同參與來提升社區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將韌性社區作為應急治理最終考察目標,注重研究社區應急治理的協調性、動態性以及恢復力等特征。對社區韌性的研究,學者們大致形成了以下幾個共識:第一,社區韌性的建構過程不僅關注基礎設施韌性,更要關注各種制度資源條件;第二,社區韌性更注重社區適應、學習、組織、重構的能力,使風險盡量不影響社區結構功能的發揮;第三,社區韌性更加關注內部力量和外部支撐的相關聯動,認為居民參與、文化認同能更好地激發社區潛在能力,達到穩定的目標;第四,社區韌性是城市從宏觀到微觀的整體空間韌性體系的構成基礎,以應急能力為核心的社區韌性尤為重要。

(二)社區韌性建設的起源與發展

英國的社區建設在早期具有一定自發性。由于社區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政府開始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并且積累了較多的治理經驗。他們重視構建應急體系、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建設社區互動模式、交流和分享好的經驗等等,這些方法成為社區抵御風險的有效手段,可看作是社區韌性的“雛形”。20世紀80年代,由于經歷了多次自然災害,美國迅速開展社區應急響應隊項目,要求識別并減少風險、強調重視防災救災、制定減災計劃,最重要的目的是恢復公共服務活動,這是國外社區韌性形成的關鍵一環。在日本,政府十分重視社區韌性建設,他們認為建設政府危機管理體制的基礎是建設韌性社區,從而增強社區抵御災害的能力。日本社區會定期舉辦和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社區韌性治理能力。通過以上對于國外社區韌性起源的研究得知,國外社區韌性建設起源較早。(向銘銘、顧林生、韓自強:《韌性社區建設發展研究綜述》,《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年第7期。)目前,國際上對于社區韌性理論的研究已經趨于成熟,國外學者主要集中在理論的創新探索。國內學者的研究更多地是將韌性理論引入到實例進行研究,把某一些城市社區面對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背景,對理論具體的應用進行全面的剖析。

我國社區韌性建設也在不斷發展。在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各個城市社區也做出了有效應對。例如,南京市城市社區做出了構建協調統一的組織結構、構建風險閉環管理機制、打造應急指揮平臺和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的探索和實踐。成都市城市社區也做出了積極探索社區韌性治理新模式、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宣傳應急知識、力求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等治理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結合我國社區治理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整理發現,在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基層社區在減災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何有效推動社區韌性的建設和發展,是完善我國基層治理的新維度,也是構建應急體系的新動向。雖然我國對城市社區韌性建設的理論研究在不斷發展,但是,國內學者對社區治理等相關研究仍然相對落后,相關理論也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也需要進一步完善。(陳美佐:《防災減災視角下西安市社區韌性提升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

(三)社區韌性的構成要素

由于韌性理論近些年才成為國內的研究熱點,因此,在韌性社區方面尚未有大量研究,尤其是針對城市社區韌性構成要素的相關研究更為有限。本文借鑒了崔鵬(2018)的研究成果對城市社區韌性構成要素的相關成果進行了總結與展示。如表1所示,在國外社區韌性研究方面,結合各國或地區的地理、人文和環境特征,研究者從不同維度解構社區韌性。雖然所研究的社區類型存在較大差異,但是,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生態是社區韌性最為普遍的構成要素?;A設施、物理、制度和人等維度次之,并且,在某些研究中,其可能會作為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生態維度的二級指標。(崔鵬、李德智、陳紅霞:《社區韌性研究述評與展望:概念、維度和評價》,《現代城市研究》2018年第11期。)在國內社區韌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國外社區韌性研究,根據自身研究視角對其進行優化與改進。因此,并未產出大量社區韌性模型。如表2所示,經濟、社會、生態、基礎設施是社區韌性的主要構成要素,(李志杰、周國艷、周雷:《韌性社區研究進展及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城市建筑》2022年第19期。)雖然部分研究按照能力論將社區韌性分解為主體能力韌性、客體能力韌性、空間韌性等其他韌性,但是,從二級指標上來看,其本質上依舊是圍繞經濟、社會、生態、基礎設施這幾個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根據社區韌性特征,將社區韌性分解為多功能性、冗余度、生態和社會多樣性、有效網絡鏈接、適應性,但是,在其二級指標設置中,與能力論的指標體系差異不大。根據研究視角差異,學者們對社區韌性構成要素闡述的側重點不同,但從總體上看,社區韌性構成要素依舊主要集中在經濟、社會、生態、基礎設施上。

因此,綜合國內外城市社區韌性構成要素可以發現,由于研究起步較晚,國內對社區韌性構成要素的研究主要基于國外理論模型,并根據研究視角和研究目的,對國外社區韌性構成要素模型進行了改進和優化。

綜上所述,首先,社區韌性這一概念起源于工程學、物理學以及其他工科領域,但是,隨著治理環境的日益復雜和社會現實的高風險性,韌性這一概念被引入到管理學,并且與社區治理相結合,進而誕生了社區韌性這一概念。學者們在很多方面達成了共識,為社區韌性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隨著研究層次的深入,為了更好地提升社區韌性,學者們加強了社區韌性構成要素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針對社區韌性的構成要素,加強社區建設,進而提升社區韌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量化社區韌性,對社區韌性進行評估、比較、分析,指明社區韌性建設的重點。

此外,學者們雖然充分論述了社區韌性這一概念,但是,社區韌性的概念并未形成統一共識。同時,現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國外理論框架分析社區韌性構成要素,對“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進而促進社區韌性提升”,“社區居民內部互助行為”,“外部主體對社區的幫助”這幾方面因素關注較少。居民、外部主體也是社區治理主體,其參與社區治理會提升社區治理效能,進而提升社區韌性。

三、社區韌性理論研究綜述

(一)社區韌性建設研究

梁宏飛(2017)從社會、環境、制度、個體等四個方面入手,針對社區韌性的提升提出了具有實踐意義的建議和意見。(梁宏飛:《日本韌性社區營造經驗及啟示——以神戶六甲道車站北地區災后重建為例》,《規劃師》2017年第8期。)廖茂林等(2018)通過對國內外依托韌性系統框架建設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區進行探究,認為韌性社區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風險發生時的應對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廖茂林、蘇楊、李菲菲:《韌性系統框架下的城市社區建設》,《中國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于洋等(2020)認為現代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設更實際、更有效的韌性社區,通過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對社區韌性的評價,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闡明原因,最后提出進一步建設韌性社區的相應策略。(于洋、吳茸茸、譚新、趙博:《平疫結合的城市韌性社區建設與規劃應對》,《規劃師》2020年第6期。)許麗君等(2020)認為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過程中社區在基層防控、公共服務、應急系統、風險評估和數據平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針對相應的方面提出了提升社區韌性的建設對策。(許麗君、朱京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國土空間治理體系的韌性思考》,《規劃師》2020年第5期。)王蘭等(2020)認為可以通過加強社區周邊應急設施乃至應急場所的建設,提高社區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情況的能力。(王蘭、李瀟天、楊曉明:《健康融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社區應對》,《規劃師》2020年第6期。)

通過對社區韌性建設發展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可以發現,當前的韌性社區建設主要有三個比較明確的大方向。第一,從生存壞境中延伸出的“抗逆力”,主要表現在社區硬件所提供的抵抗能力。例如建筑空間的堅固程度,應對災害的避難場所和儲藏空間,應對各種情況的基礎設施,危機來臨后的水電網、能源、物資等物質的供應。第二,從社會環境中表現出的“恢復力”。風險發生后的應對是為了減少風險帶來的破壞,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應對風險并且減輕其帶來的消極影響更為重要。因此,社區韌性的研究不僅僅是研究基礎生存壞境的抵抗力,更要在此基礎上研究社會環境恢復的能力,尋求二者的依存關系。第三,精神心理方面所需的“自治力”。以社區為團體,關注其中個人的能力發展,進一步建設集體的能力。(勇森:《公共衛生風險治理中的城市社區韌性評估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韌性社區的建設。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把韌性社區的構建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發展的層面。以日本為例,日本是有名的地震頻發的國家。在《社區韌性籌備地圖:地震》中可以看出,日本構建以社區韌性為主導的地震應對模式較為成熟。在此基礎上,國外學者在建設韌性社區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可以總結為三種主要方式:第一,能力,主要體現為社區應對風險的能力;第二,過程,Pfefferbaum等(2013)認為可以通過對社區建設過程中的計劃、實施、評價、反饋等環節進行指導,以此來提高社區韌性;第三,目標,社區和區域韌性研究協會(2014)認為,應當確立共同愿景,不同等級的社區和區域要以共同愿景為最終目標,才能促使指導工作在具有本社區或區域特點的同時也可以有效工作,促進社區韌性的可持續發展。國內研究學者在國外社區韌性研究理論成果的基礎上,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逐步研究出更符合我國發展需要的社區韌性實踐路徑,并嘗試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體系。楊麗嬌、蔣新宇、張繼權(2019)主要研究應對自然災害的社區韌性,建立社區韌性動態模型,用以對社區韌性的功能水平進行系統性評價。(楊麗嬌、蔣新宇、張繼權:《自然災害情景下社區韌性研究評述》,《災害學》2019年第4期。)藍煜昕、張雪(2020)探索建設現代化社區韌性體系的實踐方法,認為要建設優質的韌性社區,需要多部門協作,互相調節磨合,形成循環上升的可持續發展狀態。(藍煜昕、張雪:《社區韌性及其實現路徑:基于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視角》,《行政管理改革》2020年第7期。)通過研究可以發現,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我國社區體系有明顯的獨特性,在進行社區韌性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特殊性,結合我國國情,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社區韌性的作用。(周文藝:《整體性治理視角下城市社區的韌性拓展》,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二)社區韌性評價研究

對于社區韌性評價的研究,國外學者Sadri,A.M(2018)指出研究的最大困難在于研究對象是非靜態的,且具有不容易量化的性質,這點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一樣。(Sadri,A.M.et al.,“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personal networks,and emergency responders in post disaster recovery and resilience:a study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Indiana”,Natural Hazards,vol.90,no.3(Nov.2017),pp.1377-1406.)Sherrieb,K,F.Norris(2010)認為,由于時空環境不同,評價人員對于韌性的價值觀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就導致韌性評價者的評價層次、角度及原則標準具有差異性。傳統的社會系統效率低下,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更新及傳播速度較慢,因此,社區韌性評價應特別重視公共服務的經濟效率評價(Sherrieb,K,F.Norris and S.Galea,“Measuring capacities for community resilienc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99,no.2(Jan.2010),pp.227-247.)。Christensen,L.and N.Krogman指出,當今的社區韌性評價不同以往,由于公民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所以,社區韌性評價不再只是單一地追求效率,更重要的是注重體現公平,要以結果為導向,(Christensen,L.and N.Krogman,“Social threshold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to social-ecological management practices”,Ecology and Society,vol.17,no.1(Mar.2012),p.5.)這就要求社區韌性評價要改進其定義,明確界定衡量標準,最大程度地提高社區韌性,以此來達到促進社會公平的最終目標。除此之外,Sharifi(2016)通過分析大量的社區韌性評價方式后認為社區韌性評價要包含考慮跨領域關系,重視時間動態,解決不確定性,采用參與式方法,以及制定行動計劃五個層面。(Sharifi A,“A critical review of selected tools for assessing community resilience”,Ecological Indicators,vol.69,Suppl.1(Oct.2016),pp.629-647.)由于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中,現存的社區評價方式不夠完善,因此,可以考慮從以下兩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延伸社區的縱向發展。通過加強社區的預警機制,彌補脆弱領域,深入挖掘社區的潛在力量,可以有效掌握社區韌性的系統變化規律,以此保證社區在遭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可以提升社區韌性治理能力,實施其治理策略。第二,利用橫向發展,提供相應的指標進行社區韌性評價。通過與其他類型的社區進行對比,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合理調整,重新布局分配,進行優化改革。與此同時,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僅要保證計劃方案的高效運行,還可以借鑒其他優先發展的社區,學習和吸收其成功經驗,提升社區在面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應對能力。

根據研究方法的不同,國內學者吳昊(2022)把社區韌性評價研究總結為以下兩方面。第一,定量分析研究。通過解構社區韌性的定義,辨別相關影響因素,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分析并歸納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目前不同領域的學者認為指標數量龐大,無法在實踐中普及,因此,他們對此并未達成共識。通過將依據科學標準所提出的指標與調查問卷法、層次分析法以及深度訪談法進行有效結合,可以配套使用也可單獨使用,完整的社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對指標進行確定,并對其權重進行設計,再利用網絡分析、基準線評價、加權平均等方法對權重二次修正。第二,定性分析研究。定性分析研究方法注重使用歸納演繹邏輯和差異性評價法,以期通過這兩種方法解釋相關測度研究得出的結果,隨后再針對不同城市社區對于相同風險擾動所做出的不同治理行為展開比較。(吳昊:《社區韌性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基于對社區韌性的理解以及充足的理論知識,學者們已經開發了大量工具,但在實際的風險管理中,由于實踐者缺乏對社區居民社會資本測量的指標,導致無法有效地利用居民的社會資本去調節成員和政策二者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認為在進行社區韌性評價時,有必要考慮其完整性,并注重彼此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理想情況下,社區韌性評價應該是互相借鑒、彼此學習的,而不是相互孤立,以此來創建信息資源豐富、內容完整的高效評估工具。換句話來說,社區韌性評價的各項指標不應獨自發揮作用,而是互相結合,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綜上所述,對于社區韌性評價研究期望利用社區目前具備的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考量未來社區韌性怎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傮w而言,對于社區韌性評價的研究,國內外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定性評價到定量評價、從單一基礎的指標評價逐漸轉為完善豐富的指標評價?,F如今的社區韌性評價不再只是單維度的評價,而是具有生命周期的綜合性評價,這一轉變過程充分體現了多學科交叉互動學習、評價的趨勢。

(三)社區韌性影響因素研究

對于社區韌性影響因素的研究于1999年被地震工程跨學科研究中心首次提出,與此同時,聯合國提出把社區當作是預防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要陣地,還指出基礎設施韌性是實現社區韌性的基礎。其中,基礎設施的堅固性和快速性可作為主要的評估指標。國外學者Bruneau等在2003年對社區基礎設施韌性研究進行補充與完善,在堅固性和快速性指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冗余度和資源可調配度。隨著社區韌性研究的日益成熟,魏然(2020)認為社區韌性影響因素研究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物理層面,應將研究目光集中到社區居民的心理素質、防范風險意識和對于社區韌性治理工作的參與熱情等社會關系上,把從單一維度的社區韌性研究轉為多維度的社區韌性研究,產生由個人到組織,組織到社會的多元化社區資本維度。國內外學者對于社區韌性維度的研究方向和分類有較大的差異,國內學者將社區韌性維度分為以下三方面:第一,根據不同的目標提出相應的維度;第二,根據社區的不同類型劃分維度;第三,根據突發情況的類型提出社區韌性的維度。(魏然:《社區韌性評估及提升策略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通過研究發現,相比于其他兩種情況,根據突發風險類型進行劃分更為容易理解。吳曉林、謝伊云(2018)將具體的研究目標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情況。從韌性社區設立的目標出發即是自上而下,自上而下是一種目的導向,它可以按照韌性社區的含義確定其韌性能力的組成部分。自下而上是一種過程導向,它是社區在面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所具備的韌性能力。(吳曉林、謝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韌性社區研究》,《天津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崔鵬、李德智、陳紅霞、崔慶斌(2018)指出資本和脆弱性是國外社區韌性維度的主要劃分依據,他們認為雖然各社區的類型和環境存在差異,但以上兩方面可以包含所有的社區韌性維度(崔鵬、李德智、陳紅霞等:《社區韌性研究述評與展望:概念、維度和評價》,《現代城市研究》2018年第11期。)。資本包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等方面,是指在社區遭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所具備的能力資源。脆弱性包括環境脆弱性,社區要想提升其韌性,就需要減少其脆弱性。韌性和脆弱性在本質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韌性和脆弱性并不是單純的對立關系,目前學者們還在積極研究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

在國外,學者們劃分社區韌性維度通常也會利用目的導向和過程導向兩種方法,例如米爾和艾森曼等,他們以自下而上的微觀視角,研究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面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理機制,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居民間的有效溝通、社區的社會資本以及預警機制都對化解危機起著正向作用。有部分國外學者指出,社區韌性影響因素的研究是建設韌性社區的基礎。Aslani(2019)等提出一種新方法,即采用扎根理論評價身份認同去探索影響因素,將其應用到伊朗巴姆市的震后重建過程中,最后進行實證分析。通過結果分析得知,在重建過程中,忽視了居民的基本需求,導致巴姆市居民對于自身的身份認同感降低,集體記憶也在不斷下降,這就強調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應格外重視集體記憶復興(Aslani F,Hosseini K A,“Evaluation of the Impacts of Identity and Collective Memory on Social Resilience at Neighborhood Level using Grounded Theory”,Space and Culture,vol.25,no.4(Nov.2019),pp.565-585.)。Adekola(2020)等采用半結構化訪談,以期通過對蘇格蘭韌性社區建設的從業者和專家進行訪談,探討出其中關于社區韌性多利益相關者方法的內在復雜性,并通過歸納分析,總結出社區韌性的解釋存在顯著差異與利益相關者的不同有關。(Adekola,J.,Fischbacher-Smith,D.,& Fischbacher-Smith,M,“Inherent complexities of a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 to buil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vol.11,no.14(Feb.2020),pp.32-45.)Logan(2020)等認為社區遭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要想較快地恢復原始生活狀態和提高居民韌性,就必須保證居民能夠獲得公平的災后公共服務。(Logan T M,Guikema S D,“Reframing Resilience:Equitable Access to Essential Services”,Risk Analysis,vol.40,no.8(August 2020),pp.1538-1553.)綜上可知,社區韌性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制度以及社區資本等方面。

綜上所述,社區韌性從概念走向了理論研究。首先,現有研究基于社區韌性的構成要素提出了社區韌性建設策略,為社區韌性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其次,對于社區韌性評價的研究,總體趨勢是從定性描述評價到定量評價,從單一基礎的指標評價逐漸轉為完善豐富的指標評價。最后,社會、經濟、制度以及社區資本等方面是社區韌性影響因素的主要關注方面。

但是,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在進行社區韌性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我國社區治理的獨特性,才能有效提升社區韌性;并且,社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不能局限于單維度的評價,而是具有生命周期的綜合性評價。還有,社區韌性的影響因素還應考慮政策執行能力、社區自治能力、社區自主適應能力等方面因素,并且如何測度以上能力是接下來理論研究擬解決的問題。

四、社區韌性建設實踐綜述

本文選取南京、北京、深圳三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原因如下:首先,南京、北京、深圳在城市社區韌性建設方面取得了較有建設性的成果,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南京應急管理能力與制度韌性建設在全國名列前茅,(南京市統計局:《南京市統計年鑒2022》,http://tjj.nanjing.gov.cn/material/njnj_2022/quxian/index.htm。)北京市是首個把“韌性城市建設”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統計年鑒2021》,http://nj.tjj.beijing.gov.cn/nj/main/2021-tjnj/zk/indexch.htm。)深圳市的社區風險分擔機制、社區空間韌性在全國范圍內遙遙領先,并且,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實施《深圳市應急疏散救援空間規劃(2021-2035年)》,打造安全韌性城市范例;(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全國率先實施│打造安全韌性城市范例》,http://www.sz.gov.cn/szzt2010/wgkzl/glgk/jgxxgk/gtzy/content/post_10789555.html。)其次,以上三座城市都屬于超大城市,城市社區、城市人口數量眾多、社區類型豐富,將以上三座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經研究得出的結論具有較強的普適性;最后,相關文獻資料的可及性也是本文選擇南京、北京、深圳三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之一。

(一)南京城市社區韌性建設實踐

1.形成風險閉環式管理機制,提升社區制度韌性。

南京市應急管控致力形成“五個一”的工作體系,分別是指:一批保供主體、一個物資分配站、一批物資配送志愿者、一批重點服務人員以及一天一報送的信息機制,增強了社區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建鄴區在打造區級和街級兩級指揮調度平臺時,創新制訂了應急處理、綜合執法、民生保障等領域22項問題事件的標準化處置流程,依靠數據化、標準化、一體化和閉環化改變了以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城市治理模式,將“全周期管理”貫穿于城市規劃、構建、管理的全過程,全方位增強了城市的“彈性”和“韌性”。(半月談:《南京探索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與啟示》,https://www.sohu.com/a/402706770_118900。)

2.構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強化治理機制韌性。

南京市注重打通社區的“最后一公里”,南京全市建立了“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五層級別責任制網絡,劃分了1.29萬個網格,建立了網格黨支部4747個,網格黨小組6935個,致力強化“黨建引領、網格同心、服務為先、協同發展”的先進理念,深入推進網格化管理,全力構建“網格+”社區治理共同體,創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新格局。(佚名:《南京市:黨建引領“一張網” 多元共治“一盤棋”》,https://www.sohu.com/a/395189978_120052641。)南京市堅持以居民的需求、問題以及治理效果為引導,借助“智慧化”和“多元化”的治理手段,推動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建設多元共治、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新局面。依托網格黨組織、“兩新”組織、駐區黨組織等優勢,江北新區建設了71個網格紅色驛站,基本形成黨組織主導,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居民骨干參與的“五方共治”的社區治理格局。

(二)北京城市社區韌性建設實踐

1.推進硬件設施建設,拓展公共設施韌性。

北京市致力完善應急物資儲備、調撥、配送平臺的建設,以保證應急物資種類齊全、清單透明、儲備充足、調配及時。截至2020年5月,北京市通過對375家應急物資儲備進行調研,統計出共有基本生活保障類物資495萬件、應急裝備與配套類物資501萬件和工程材料與機械加工設備類物資207萬件,總計1203萬件,北京市各社區的后方儲備和緊急調運能力顯著提高。此外,在城市社區生命線工程建設方面,城市和社區充分利用智能設備、信息化平臺等高新科技推動生命線工程建設數字化、智能化,強化并聯式、模塊化的生命線分布新格局,增強干線系統相關性、自循環性,促進城市社區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協同聯動,確保生命線工程設施完善、管理有序。截至2022年10月,北京市大興區鋪設智慧燈桿、消防栓、易澇點、空氣質量檢測、煤改清潔能源監測等數十類感知設備近13萬套。(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政府網站:《大興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年)》,https://www.ncsti.gov.cn/kjdt/lqjs/qjwj/202211/t20221104_101922.html。)

2.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強化社區組織韌性。

十年來,北京市社會組織總量大幅提升,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從2012年底的7965家增長到12700家,增長約60%,推動了社區社會組織規模由小變大、覆蓋范圍由窄變寬、作用發揮由弱到強,實現了從數量增長、規模擴張向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轉變,在發展社會經濟、繁榮社會事業、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社區社會組織發揮了積極作用。(蔣若靜:《北京全市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增至12700家》,https://t.ynet.cn/baijia/33404781.html。)另一方面,北京市積極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機構的發展。與此同時,北京市積極落實“安家”工程,建設市、區、街道三級社會組織培育和孵化平臺,為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提供財力支持、場地資源、人才培養等服務。在社會組織具備足夠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對社會組織進行再授權、推動權力再下沉,將較為專業化的社區治理任務交由社會組織完成,促使其在實踐中汲取經驗,提升參與社區韌性治理的能力,“以點帶面”,帶動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治理應急事務、致力于城市社區韌性建設,為社區應急治理打造一支“生力軍”。

(三)深圳城市社區韌性建設實踐

1.構建數字化式治理模式,完善社區組織韌性。

深圳市光明區聰慧社區建設了“4321 X”的工作模式,其中“4”是指4張數據網絡,即社區結合政務信息網、視頻網絡系統、物聯網與互聯網,能夠提升社區應急治理的能力,將零散的數據整合并為用戶提供業務上的支撐?!?”是指3個聰慧社區業務范圍,主要包括社區社會治安、社區整治、社區服務項目,三個行業相互溝通聯系,優化了基層治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是指2個網絡平臺,一個是社區整治服務平臺,多角度全方位的武裝社區、工作人員、公安民警與社區協調聯動,一個是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且多樣的公共服務?!?”就是指1個智慧社區數據池,將社區數據庫系統整合,依靠數據賦能,完成社區內業務流程的高效運作?!癤”指以“4321”系統為核心,為社區各方行為主體提供的多元化運用。(深圳晚報:《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光明區“智慧社區”建設見成效》,https://www.163.com/dy/article/FNHO7F4O05149PH8.html。)

2.培育社區居民應急素養,優化社區社會韌性。

深圳市的光明區衛生監督所為了達到以“演”筑防,以“練”代戰的效果,在2022年上半年舉辦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拉練,全應急小組值班人員在30分鐘內集合完畢后直接開展全流程應急方案。(深圳市光明區衛生健康局:《光明區衛生監督所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拉練》,http://www.szgm.gov.cn/xxgk/xqgwhxxgkml/gzdt/content/post_9577511.html。)龍崗區也積極籌備開展了應急拉練演習活動,將管轄區內各街道以及12家應急救援合作單位協調起來共同學習。目前龍崗區登記在冊的搶險救災隊已經包含公共衛生、事故災難、自然災害等3類21支救援隊,共計救援人員近2034人。(深圳市龍崗區衛生健康局:《龍崗區舉行社會應急救援隊伍授牌儀式暨應急拉動演練活動》,http://www.lg.gov.cn/xxgk/xwzx/lgyw/bmdt/content/post_10361423.html。)為加強衛生健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堅持舉辦“12·4”憲法宣傳周活動,并將法制教育培訓工作納入到深圳市繼續醫學教育必修課程。分別按月度和季度,進行現場普法宣傳或在官網進行真實的案例分析,重點剖析衛生健康法律的難點疑點,提升普法的時效性。在新媒體的模式下宣傳,利用網絡直播和電視普法特色品牌欄目的方式,加強宣傳醫療衛生典型事跡,聚焦熱點衛生健康問題,營造正向的輿論氛圍,積極引導公民衛生健康行為,提升普法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深圳市的衛生健康法制傳播走在全國的前列。(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深圳市衛生健康委2020年度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http://wjw.sz.gov.cn/xxgk/ndbg/content/post_8528729.html。)

綜上,南京、北京、深圳都為提升社區韌性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實踐探索,為我國城市社區韌性理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參考。同時,城市社區韌性建設的實踐探索可以促進城市社區韌性理論研究。一方面,為社區韌性建設提供符合現實需求的實踐材料,更新社區韌性理論研究的研究內容。另一方面,為社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提供改進方案?;诶碚摽蚣軜嫿ǖ纳鐓^韌性評價指標體系,經由實踐的識別、檢驗、篩選,有利于形成符合現實情況的社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進而有利于社區韌性評價得出更為精確、更具可比性的評價結果,也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提升社區韌性。因此,接下來社區韌性實踐所要研究的重點是總結提升社區韌性或者建設韌性社區的通用模式,進而將社區韌性建設模式推廣至全國社區,從而提升我國基層社區治理效能。

五、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文獻,通過對社區韌性的概念、起源與發展、構成要素、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進行梳理,發現我國社區韌性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社區韌性的概念得到了學界的充分闡釋,學者們關于社區韌性的概念形成了以下共識。首先,社區韌性的建構過程不僅關注基礎設施韌性,更要關注各種制度資源條件。其次,社區韌性更注重社區適應、學習、組織、重構的能力。再次,社區韌性更加關注內部力量和外部支撐的相關聯動。最后,社區韌性是城市從宏觀到微觀的整體空間韌性體系的構成基礎,以應急能力為核心的社區韌性尤為重要。

第二,國外對于社區韌性構成要素的研究較為全面,其構成要素覆蓋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生態、基礎設施、制度、人等多方面的要素;而我國因研究起步較晚,對社區韌性構成要素的研究主要基于國外理論,并根據研究視角和研究目的,對國外社區韌性構成要素模型進行改進和優化,其社區韌性構成要素主要集中在經濟、社會、生態、基礎設施等方面。

第三,在社區韌性建設方面,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生存壞境中延伸出的“抗逆力”、從社會環境中表現出的“恢復力”、從精神心理方面需求的“自治力”三個方面(勇森:《公共衛生風險治理中的城市社區韌性評估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在社區韌性評價方面,國內外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定性描述到定量評價、從單一基礎的指標評價逐漸轉為完善豐富的指標評價。目前的社區韌性評價不再只是單維度的評價,而是具有生命周期的綜合性評價。在社區韌性影響因素方面,社會、經濟、制度以及社區資本等方面對社區韌性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四,在社區韌性建設實踐方面,南京通過風險閉環管理機制,提升社區制度韌性,構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強化治理機制韌性;北京通過推進硬件設施建設,拓展公共設施韌性,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強化社區組織韌性;深圳通過構建數字化治理模式,完善社區組織韌性,培育社區居民應急素養,優化社區社會韌性。以上城市在社區韌性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實踐探索,為城市社區韌性建設理論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

(二)展望

基于國內關于社區韌性的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當前階段我國社區韌性研究的現狀與特征,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對未來的展望。

第一,轉變研究視角?,F有的社區韌性研究主要從災害預防角度出發,進而構建社區韌性評價體系。但是,面對社會風險與日俱增的社會環境,社區韌性更應該增加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注,因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播性和破壞力要超過自然災害,其突破了區域性的限制。因此,未來的社區韌性研究應該更多地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出發,增強社區韌性治理能力。

第二,構建社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隨著對社區韌性的研究不斷深入,從定性研究走向了定量研究。但是,由于社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的缺失,社區韌性實證評價研究也遭受阻礙。因此,在未來社區韌性研究領域中,應該注重提升社區韌性理論的應用能力,構建出可以用于精準測度社區韌性的指標體系,進而通過定量方法,識別出社區韌性建設過程中的薄弱之處,從而系統地提升社區韌性。

第三,注重對社區韌性建設實踐的總結。提升社區韌性理論的應用能力離不開對社區韌性建設實踐的總結。因此,在未來,應該注重對社區韌性實踐的剖析,從中抽絲剝繭,尋求可用評價工具測度的指標,進而完善現有社區韌性理論的不足,構建出一套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應用力強的社區韌性評價指標體系。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
產業經濟研究的發展新進程
敦煌古代武術研究綜述
心理健康教師能力構成的研究綜述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中國精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